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lx2(ysq)

lx2(ysq)

lx2(ysq)
lx2(ysq)

力学的基本实验

一、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要求:

1、掌握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

2、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出所需要的量。注意:在记录数据时有效数据的位数

3、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不确定度,表示出实验结果。

4、能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

参考资料:见普通物理学实验力学部分

二、不规则形状物体密度的测量

要求:

1、掌握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密度的原理(包括待测物体密度大于液密度体或小于液体密度的情况)

2、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出所需要的量。注意:在记录数据时有效数据的位数

3、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不确定度,表示出实验结果。

4、能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

附录:参考资料:

密度的测量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之一,表征单位体积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它与物质的结构及纯度等有关。密度测定研究在工业及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业上常用来作原料成分的分析和纯度的鉴定。

测量密度实验方法有多种类型,如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流体静力天平测量法、比重瓶法,浮

计测定法等。

本实验是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密度。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不规则固体与流体密度。 2.单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规程。 3.用不确定度方法分析测量结果。 二、实验仪器

物理天平、烧杯、待测物等。 三、实验原理

根据物质密度定义,确定质量m 和体积V 之间的关系为 V

m

=

ρ (3-7-1) 对于形状规则及密度均匀的物体,只要测定质量m 和体积V 就可求得

0ρ但对于不规则

形状物体,常采用流体静力称衡法间接地测出物体V ,是比较方便的。 1.固体物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重量。将待测物体分别放在空气和液体中称衡,分别得到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g m W 11=,全部浸入液体中的视重为g m W 22=,则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g m m F )(21-= (3-7-2)

式中1m 和2m 是待测物体在空气中及全浸入水中称衡时相应的天平砝码质量。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的质量与重力加速度g 的乘积,即

g 0V F ρ= (3-7-3) 式中

0ρ为液体密度。

将式(3—7—3)代人式(3—7—2)并经整理得到 02

11

m m m ρ-=

ρ (3-7-4)

由式(3—7—4)可知,用静力称衡法测定物体的密度。经上述分析.最终转化为质量的测量。 2.固体物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如果待测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用上述方法待测物体无法浸没在水中,这时可将另一重物用细绳悬挂在待测物体下面、先将重物浸没水中而使待测物体露在液面之上(图3—7—1(a)),用天平称衡,相应的质量为3m ,再将待测物体连同重物全部浸没在水中(图3—7—1(b)),用天平称衔,相应的质量为4m 。则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为 g )m m (F 43-= (3-7-5)

根据式(3—7—3),

Vg

F 0ρ=,得到:

4

3m m V ρ-= 此时物体的密度为 4

30m m m V m -ρ==

ρ (3-7-6) 式中,m 为待测物体在空气中的质量。 3.液体密度的测定

如果待测物是液体,可先将一个重物放在空气中称衡质量为1m ,然后将该重物浸没在已知密度的液体中,用天平称衡质量为2m ,再将该重物浸没在待测液体中,用天平称衡的质量为

3

m ,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02

13

1m m m m ρ--=

ρ (3-7-7)

四、实验要求

1.测定黄铜块的密度。 2.测定石蜡块的密度。

3.测定实验窒给定液体的密度。 4.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5.自行拟定数据表格。

6.根据测量结果,求式(3—7—6)不确定度ρU ,写出测量结果ρ±ρU 。 五、注意事项

1.测量物体在水中的质量时一定要注意天平法码盘的受力状况。 2.不要把铜块直接扔入烧杯中,以免损坏烧杯。 六.思考题

1.用物理天平秤衡物体质量时,可否把砝码与待测物体位置交换?为什么? 2.用本实验方法测定物体密度时,哪些因素会引进系统误差?

3.如果物体密度比水小,或呈小颗粒状时,你能否设计一种测量其密度的方法。

4.若被测物体浸人水中表面吸附有气泡时,则实验结果所得的密度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三、惯性质量测量

要求:

1、掌握测量惯性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出所需要的量。注意:在记录数据时有效数据的位数

3、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表示出实验结果。

4、能分析重力对惯性秤的影响。

附录:参考资料:参考资料:见普通物理学实验力学部分

四、杨氏模量的测量

要求:

1、掌握测杨氏模量原理和方法

2、能正确熟练选择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出所需要的量。注意:在记录数据时有效数据的位数

3、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逐差法),计算不确定度,表示出实验结果。

4、回答问题。

附录:参考资料:

金属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不同长度测量器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掌握用光杠杆测长度微小变化量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会用逐差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设金属丝的原长L ,横截面积为S ,在轴向拉力F 的作用下伸长了L ?,定义单位长度

的伸长量

L L ?称为应变,单位横截面积所受的力S

F

则称为应力。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应变与应力成正比关系,即

L

L

E

S F ?= (1) 式中比例常数E 称为杨氏弹性模量,简称杨氏摸量,常用单位为2N/m 。杨氏模量仅与材料

的性质有关,其大小表征金属抗形变能力的强弱,数值上等于产生单位应变的应力。若实验测出在外力F 作用下钢丝的伸长量L ?,则就能算出钢丝的杨氏模量

L

S FL

E ?=

(2) 式中F 、L 和S 都比较容易测定,而长度的微小变化量L ?则很难用通常测长仪器准确地度量。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放大法精确测量L ?

光杠杆放大法光路图如下所示:

当钢丝下端加上砝码使其伸长L ?时,平面镜后足尖a 随之下降,平面镜绕bc 轴转过一微小角度θ,这时从标尺i x 处发出的光线经反射镜反射后进入望远镜,从望远镜中观测到的读数变为i x 。由图4-2-1(c)可知,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夹角为θ2。由于θ角很小,所以

l L ?=

≈θθtg D

x x i |2tg 20-=

≈θθ

于是有

02x x D

l

L i -=

? (3) 式中D 为镜面到标尺的距离。可见利用光杠杆装置测量长度微小变化量的原理是:将长度微小变化量L ?经平面镜转变为微小角度变化θ,再经尺读望远镜转变为刻度尺上较大范围

的读数变化量||0x x i -,通过测量||0x x i -实现对长度微小变化量L ?的测量。

l

D 2=

β放大倍数 数据处理公式:

图4-2-1杨氏模量测定仪示意图

C

逐差法:m

x l d DmgL

E 2

8π=

【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测定仪、砝码、螺旋测微器、米尺、钢板尺等 【实验内容】 (略)

【数据处理】

[]

2222100.4)15.212.2()14.212.2()06.212.2(1

51

-?=-++-+--=

ΛΛm X S (cm ) 因5=n 95.0=p 查表

24.1)

1(=-n

n t p ()mm 2.02?=?仪

故 22222

104.6)04.0(24.1)1(-?=+=?+??

????-=)(仪m m m

x x p x S S n n t U (cm)

()cm U x x m x m m 07.012.2±=±=

螺旋测微器测量钢丝直径(6次)

(m m )005.00-=d 单位:mm

mm 606.06

16

1

==

∑=i i

d

d

cm 50.65=L cm 80.7=l cm 20.31=A cm 15.62=A

cm 14850)20.315.6(2

100

21=?-=-=

A A D 2116

2N/m 1099.10212

.00780.0)103676.0(1415.36550

.0794.9548.188?=????????==

-m x l d DmgL E π 不确定度E U 的计算

[]

(mm)

1029.2108.4)606.0607.0()606.0607.0()610.0606.0(51

)(1

61

362226

1

2--?=?=-+-+-=

--=

ΛΛd d S i d

(mm)106.4004.0108.432622

--?=+?=?+=仪d d S U

cm 2=D U cm 2.0=L U cm 05.0=l U

2

222

22???

?

??

+??? ??+??? ??+??? ??+??? ??=m

x d l D L E x U d U l U D U L U E U m 其中:6

2

2103.950.652.0-?=??

? ??=??? ??L U L

42

2

108.11482-?=??

? ??=??? ??D U D 5

2

2

101.480.705.0-?=??? ??=??? ??l U l 42

104.22-?=??

? ??d U d

42

2

100.912.2064.0-?=??? ??=???

? ??m x x

U m

将上式不确定各分项代入

E U E

式中:2107.3-?=E

U E 2111111N/m 1008.010073.0037.01099.1?≈?=??=?

=E

U E U E

E 测量结果的最终表达式: ()2

11

N/m 1008.099.1?±=E

思考题:

1. 加挂初始砝码的作用是什么?

铅直钢丝,使系统稳定。

2. 为什么钢丝只测量一次,且只需选用精度较低的测量仪器?而钢丝直径必须用精度较高

的仪器多次测量?

由不确定度

E

U E

各分项可知,钢丝直径d 和伸长量△x 测量误差对实验的结果影响最大,故钢丝直径d 必须用精度较高的仪器多次测量。

3. 请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所用光杠杆的放大倍数。如何提高光杠杆的放大倍数?

光杠杆的放大倍数

3880

.7148

22=?==

l D β 增大D ,减小l 可提高光杠杆的放大倍数。从放大倍数β考虑,似乎D 越大越好,但从误差均分原则考虑,D 无需过大,一般取m 8.1~3.1左右为宜。 4.如何消除视差

视差的产生:是由于目标成像面与十字叉丝面不重合,当眼睛上下移动时,物像与叉丝

有相对位移。

消除方法:微调望远镜物镜焦距,使物成像面落在十字叉丝面上。

五、刚体转动的研究——刚体转动惯量测量

要求:

1、掌握刚体转动惯量原理和方法

2、能正确熟练选择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出所需要的量。注意:在记录数据时有效数据的位数

3、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作图法),表示出实验结果。

附录:参考资料:参考资料:见普通物理学实验力学部分

六、弦振动的研究——弦线上横波的波速测量

要求:

1、掌握弦线上横波的波速测量原理和方法

2、能正确熟练选择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出所需要的量。注意:在记录数据时有效数据的位数

3、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作图法),表示出实验结果 附录:参考资料:

弦振动的研究——弦线上横波的波速测量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在弦线上形成驻波的波形。

2.研究均匀弦线上检波的传播速度(ν)与张力(T)、弦线密度(ρ)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固定均匀弦振动实验装置,砝码。 三、实验原理

设一均匀弦线,一端由劈尖A 支柱,另一端由劈尖B 支柱。对均匀弦线扰动,引起弦线上质点的振动,于是波动就沿弦线由A 端向。端方向传播,称为入射波,当波动传至B 端时,波动受到阻碍.因而被反射回来。由B 端沿弦线朝A 端传播,称为反射波。于是弦线上同的有入射波和反射波.这两列波的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周相相同或周相差恒定、振幅相等、传播方向相反,是满足相干条件的相干波,在波的重叠区将会发生波的干涉现象,如果劈尖B 移到适当位置,则两列波叠加而形成驻波。此时弦线分段振动,弦线上有些点的振幅最大,称为波腹,有些点振动的振幅为零,称为波节。驻波的形状如图3—6—1所示。设图中的两列波是沿x 轴相向传播的振幅相同、频率相同的简谐波,向右传播的用细实线表示,向左传播的用细虚线表示,它们的合成驻波用粗实线表示。由图可见,两个相邻波腹间的距离或两个波节间的距离都等于半个波长,这也可从波动方程推导出来。

下面用简谐波表达式对驻波进行定量描述。设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波为入射波.沿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为坐标原点。且在x =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x

ft (2cos A y 1λ

-π= (1) )x

ft (2cos A y 2λ

+

π= (2) 式中,A 为简谐波的振幅;f 为频率;λ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

ft 2cos )x (2cos A 2y y y 21πλπ=+= (3)

由此可见,入射波和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cos2π(x/λ)|。即驻波的振幅与时间t 无关,而与质点的位置x 有关,见图3—6—1。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

2cos =λ

π

x

2)

12(.

λ

π+=k x

(k=0,1,2…)

所以可得波节的位置为

4)

12(λ

+=k x (4)

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

21λ

=

-+k k x x (5)

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 1x 2cos =λπ

π=λ

πk x

2 (k=0,1,2…) 所以可得波腹的位置为 2

k

x λ

= (6) 同理可知,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出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出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内劈尖支柱的,故两端点必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l 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 2

.

n l λ

= (n=1,2,3…) (7)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n

l

2=

λ,式中n 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根据波动理论,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为 ρ

=

T

v (8) 式中,T 为弦线中的张力;ρ为弦线的线密度(即弦线单位长度的质量)。 根据波速、频率及波长的普通关系式λ=f v ,将式(7)代人可得 n

l

2f

v = (9) 由式(3—6—8)和式(3—6—9)可得 ρ

=

T

l 2n f (n=1,2,3…) (10)

由式(10)可知,当给定T 、ρ、l 时,频率 f 只有满足该式关系才能在弦线上形成驻波。同理,当用外力(例如流过金属弦线上的交变电流在磁场中受到交变安培力的作用)去驱动弦线振动时,外力的频率必须与这些额率—致,才会促使弦振动的传播形成驻波。 四、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3—6—2所示,实验时.将接线柱8上的导线与弦线连接,构成通电回路,然后接通电源。这样,通有电流的金属弦线在磁场的作用下就会振动。根据需要,可以旋转旋纽2以变换变频器输出的电流额率。拉动滑把4,可移动磁铁位置.将弦振动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弦振动的振动面与磁场方向完全垂直)。移动劈尖A ,B 的位置,可以改变弦长。 五、实验内容

1.测定弦线的线密度ρ

选取频率f=100Hz ,张力T 由40.0g 砝码挂在弦线的一端产生,调节劈尖A 、B 之间的距离,使弦线上依次出现单段、两段及3段驻波,并记录相应的弦长1l ,由式(10)算出i ρ(i =1,2,3),求出平均值-

ρ。

2.在频率f 一定的条件下,改变张力f 的大小,测量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f

ν

选取频率f =75Hz ,张力T 仍由硅码挂在弦线的一端产生。以30.0g 砝码为起点,逐次增加5.0g 直至55.0g 为止。在各张力作用下调节弦长l ,使弦上出现n =1,n =2个驻波段。记录相应的T 、n 、l 值,由式(9)计算弦上检波速度T v 。 六、数据记录及处理

1取表3—6—1中的数据,根据式(10)计算出弦线的线密度,,,321ρρρ求出平均值-

ρ,作为本实验弦线的线密度。

2.表3—6—2、表3—6—3中的2

2

1λ+λ=

λ-

,其中1λ和2λ根据式(3—6—7)在n=1和n =2的情况下汁算得到,表3—6—2中的100v

v

E ??=

%。

七、注意事项

1.改变挂在弦线一端的砝码时,要使砧码稳定后再进行测量。

2.在移动劈尖调整驻波段时,磁铁应在两劈尖之间,且不能处于波节位置;要等波形稳定后再记录数据。 八、思考题

1.弦线的粗细和弹性对实验有什么影响?如何选择? 2.在本实验中产生驻波的条件是什么?

3.在图3—6—1,除了波节和波腹外,你能指出驻波还有什么特征吗?

七、气垫导轨上的力学实验——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

要求:

1、掌握气垫导轨上测量滑块速度和加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2、能正确熟练选择使用实验仪器测量出所需要的量。注意:在记录数据时有效数据的位数

3、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作图法),表示出实验结果

附录:参考资料:

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

【目的及要求】

1)掌握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装置的调整与使用方法。 2)了解低摩擦情况下研究力学问题的方法。

3)掌握在气垫导轨上测量物体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4)掌握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 【仪器及装置】

气垫导轨及滑块、MUJ —1型计算机通用计数器、光电门、气泵等。 【原理】

(1)瞬时速度的测量。一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经过的位移为s ? 则该物体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t

s

v ??=

(3.3-1) 为了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点的瞬时速度,应该把t ?取得越小越好。t ?越小,所计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当t ?→0时,平均速度趋近于一个极限,即

是物体在该点的瞬时速度。

但是在实验中,直接测量极限值是不可能的。因此,本实验中采用作图法来达到目的。先测量不同的微小有限量t ?及相应时段的位移量s ?,求得各t ?内物体的平均速度v ,然后用作图法或回归法得出平均速度v 与t ?的趋势规律,最后由趋势图上得出或由趋势函数求得t ?=0时的值v ,此值即为物体通过测量点时的瞬时速度 v 。由于t ?=0的点在t ?的

实测范围外,故此法在数学上称为外推法。

实验中采用两块挡光板,将其中一块挡光板沿运动方向固定在滑块前端,另一块根据测量需要固定在滑块的不同位置上。使滑块从倾斜的气垫导轨(请阅读附录1)上某一固定位置自由下滑,当挡光板通过光电门时,两块挡光板对光电门的两次遮光自动开启、关闭光电计时器,这样就可得到不同的距离s ?,通过测量点(光电门所在位置)的时间t ?,然后通过作图外推法则可求出滑块过测量点的瞬时速度v 。

设在倾斜的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为a ,测量点到开始下滑点的距离为S ,(如图3.3—1所示),则滑块上挡光板(s ?)通过测量点时所经历的时间t ?与平均速度v 分别为

可见,在这种方法下,若s ?《2S ,则平均速度;就很接近瞬时速度 v(v =aS 2) 其相对误差为

实验时,对于很小的s ?与较大的S ,一般均能保证s ?《2S ,而且由于s ?与S 均在 静态下测量,可以保证有较高的精度:t ?在实验中采用光控电脑计数,精度很高。 因此上述实验方法是一种高精度的速度测量方法,且实验中的采样数不需太多。 (2)加速度的测量。当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滑块通过A 、B 两点(前后两个光电计数器1P 、2P ,如图3.3—2所示)的瞬时速度分别为A V 、B V ,滑 块在A 、B 两点之间运动的时间为AB t ,则滑块的加速度为

AB

B

A t V V a -=

(3.3-4)

实验中由外推法得到A V 、B V ,由光电计数器测出AB t ,则可由上式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a 。 【内容及步骤】

(1)气垫导轨的调整。

1)气垫导轨的性能及调整、使用方法请阅读附录I 之一。

2)先打开气泵给气垫导轨送气,然后将滑块放在气垫导轨上,调节气垫导轨 下的单脚螺丝,使气垫导轨处于水平状态(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各处都能保持静止状 态或在气垫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计数器的调整。MUJ —I 型电脑通用计数器的调整和测量速度、加速度的 方法请阅读2.2.1. 3节。

(3)测量速度及加速度。

1)在调水平后的气垫导轨单脚螺丝下加30.00mm 厚的垫块,便导轨倾斜,如 图3.3—2所示(光电门1、光电门2分别位于气垫导轨上的1P 、2P 处,其引线应分别 插入计数器后面板的插孔内)。将两块挡光板之一固定在滑块前端(沿运动方向), 另一块挡光板固定于S =40.00mm 左右处(参见图3.3—3)。将滑块放在气垫导轨 上的某一固定位置处。

面的测量。注意:固定在滑块前端的挡光板不能移动。请实验者思考一下,为什么? 【数据处理】

(1)分别计算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平均速度,挡光板的有效遮光宽度为G =0S S t -,t

t

t t G V =

。将计算结果填入表3.3—2。 (2)用外推法(作图)分别求滑块通过两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在坐标纸上分别 作11t V -、22t V -图线,沿直线推至0=i t ,直线与t V 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瞬时速度

0i v 。

(3)计算滑块的加速a 。

3)计算加速度的理论值:g D

h

a

0 (其中h 为垫块厚度,D 为气垫导轨下单螺丝到双螺丝之间的距离,参见图3.3—2,g 为重力加速度)。

4)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1000

0?-=

a a a E =

(4)估算G =80.00mm 对应的1v 的不确定度。 1)G 的不确定度。

仪器误差限:ins ?=0.02mm ; B 分量以3

ins j G u u ?=

==

相对不确定度:

%100?=

G

u E G

G G 的测量结果表示:=±=G u G G (P=0.683)

=G E

2)1t 的不确定度 A 分量:=-?=

∑=6

1

211)(5611t i t t t S 仪器误差限:ms ins 005.0=?; B 分量: 3

1ins j t u u ?=

=

合成不确定度: =+=2

2

1

11t t t u S u

相对不确定度: =?=

%1001

11t u E t t

1t 的测量结果表示: =±=111t u t t (P=0.683)

=1t E

3)1v 的不确定度及结果表达: ==

1

1t G

v 相对不确定度: =+=2

2

11t G v E E E

不确定度: ==111v v E u u

测量结果:s

m u v v v =±=111 (P=0.683)

1v E

【注意事项】

1)测量中应保证滑块每次均从同一位置下滑,使第一块遮光板的前沿到光电门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2)各不同气垫导轨上的滑块及相应配件不能互换。

3)气垫导轨下的双脚螺丝不要调节。必要时由实验室专业人员调节。 4)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为挡光板两次挡光之间的时间。

5)调整挡光板时一定要保证位于滑块前端的挡光板固定不动。 6)滑块不能有任何磕碰,以防变形。 【问题】

1)检查气垫导轨是否水平有几种方法?

2)气垫导轨在使用中气压过小会产生什么影响?气压过大会产生什么影响? 3)在气垫导轨上做力学实验的特点是什么? 4)实验中使用的挡光板的宽度能不能很窄,如0S =0.5mm ,为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