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决不把问题学生抛弃在路上

决不把问题学生抛弃在路上

“教育创新在路上”正文:

决不把“问题”学生丢在路上

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建国小学

张德强

手机:138******** QQ:848841250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阐释。“为了一切学生”,重点是不落下一个学生。

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教育。只要有学生存在,就有问题学生存。

一、问题学生的产生及由来

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市场经济的搞活,农村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城市。他们的孩子远离自己的父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就形成了我们眼里的问题学生。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是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有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自我控制能力不佳。表现为校内不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对自己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低下。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听课习惯和效果不佳,作业书写不规范,质量较低。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长期的学习不理想往往会受到师长和同学的歧视,

使处在“阴冷”环境和氛围中的问题学生自制力差;有的出现自卑心理障碍,自制力差;是非善恶观念不健全,校内外交友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一旦引导不当和措施不力,极易引发突发事件;问题学生的心理不健全,为人偏执,遇事不能冷静思考,好冲动,会产生极强的逆反性心理障碍,造成严重后果;问题学生有较强的虚荣心,有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强烈愿望,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学生个性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

二、走出问题学生教育的“迷宫”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经典论述既是对学生内在潜力的肯定,同时又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鞭策。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接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控制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每个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且可塑性很强,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能将学生身上内在的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总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所谓的后进生与学生差异的问题。应该看到,只要有学生存在,就有问题学生存在。我们做教师的,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学生,尊重差异。问题学生同样是我们的学生,每一个问题学生最终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重塑的过程,生命因此而精彩。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有爱生的情感,在深爱个体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后进生,多给他们一点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他们茁壮成长,使他们的身心趋于健全。

我班里有个女同学,父母多年打工在外,她寄居在姥姥家,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各科成绩都差。从对她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特别笨,智力不如人,老师、

同学会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平时也不愿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学。针对她的这些表现,我在班会上,号召同学们主动同她交朋友,课间多邀请她做一些益智有趣的游戏,课常上有意无意对她投去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爱心和耐心并用,使她感受到“老师像父母一样帮助我,爱我”的温暖;从而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在班里又听到了她和同学玩耍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

三、化蛹为蝶,展示自我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学生也是学生,他们就如同天上的繁星一样,同样熠熠发光,只不过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轨迹的现象,他们需要外力的帮助。叶忠睿,十年前我教过的一个男生,在外地入学两年,后转回我校插班,他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平时忙于农活,加之文化底子薄,根本无力监管这个任性散漫的小孙子,久而久之他养成了散漫、爱打闹、作业常拖拉的恶习。这样的孩子,无疑是让班主任最头疼的。

怎么办?能放弃吗?他就是块顽铁吗?我找来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人来共商“大计”,达成了如此共识:问题学生是偏离了常态的学生,问题学生之所以偏离常态,是因为他们自身或所处的环境有别于一般的学生。做好此类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探寻问题学生教育的内在规律,要从一个一个的生命轨迹中找出生命运行的共同参数。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实质、问题学生的成因、问题学生的类型,让问题学生回复到常态生

活,对他们本身来说,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

在这方面,《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一书,,在总结了许许多多问题学生教育故事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对上述问题的基本认识。以理论和教育故事两种形态呈现给读者,深入浅出、通俗形象,为我们做好问题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的依据。教学之余,翻开这本书读上几页,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不觉为找到了教育的一剂良方而暗自高兴。

经过会商之后,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该生的逐步要求要考虑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其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当他比以前遵守纪律,留心听课,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时,就在班上表扬他的进步,并让他当红花小组长,学期末他还获得了学习进步奖。第二学期,根据他喜欢运运动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选他当班的体育委员,使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随后,又在班上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 (2)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入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 (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烈士公园扫墓,开展“学革命烈士,当红色后代”的活动,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访问先进模范人物,使他

们开阔眼界,愉快身心,培养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好知识建设祖国的志向。 (4)争当“多彩少年”、“文明学生”和“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在班中发扬了正气,抑制了歪风,形成一个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如今,这个学生已经顺利的参加了高考,被一所知名大学录取。

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一书中,每个问题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平凡的精彩的故事。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就像一串串珍珠,折射出教师教育智慧的光芒。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叙事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故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我们可能感到陌生。但对于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我们最早的生命对话者,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渐渐地懂得了自然,懂得了社会,懂得了真、善、美。我们不仅是故事的倾听者,我们也都是故事的创造者。我们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我们的故事也同样会被别人倾听。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故事不仅有传承的功能,故事也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之中,便形成了教育叙事。它是一种以叙事为基本研究手段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非常适合于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的“实践篇”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中班主任工作艺术叙事研究”。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满了生命的灵性,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绽放出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之花。对生命的关注是这些教育故事的鲜明特征。收进书中的故事,都是中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典型样例。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时,所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感动,一份启迪,也有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渴望与冲动。

五、唤醒孩子心中那份沉睡的自信

孙云晓,一位资深的学者,他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十几年后,他再次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了《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一书。通过描述和解剖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学生个案,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真谛,并提出了一系列精彩非凡的教育观点。

孙云晓鲜明地推出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成功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成功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但是对于那些被定性为“差生”的孩子而言,体验这种成功的快乐无疑变得奢侈了,因为他们总处于被歧视的位置。

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冤屈的历史。《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不仅仅是在为差生正名,也是在试图探讨如何帮助差生找到自信心,走出被歧视的困境,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孩子也不例外,被圈定为“差生”的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应该有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权利。给孩子贴“差生”的标签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做法。

细细地回想起来,当年自己教过的那些问题学生,那些人们心目中的“坏小孩”,多年以后,最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令我们感到欣慰。他们在追忆自己曾经的成长经历的时候,依旧感慨万千。传统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灌输式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很少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父母也几乎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求,不问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主观地为孩子安排好未来的人生道路,给他们带来各种负担,以致酿成了无数悲剧。

学习成绩不应该是评价学生、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

教育是为了人的解放,其根本目标是使人获得真正的发展,培养出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为人处世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能力。

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你真笨”、“像猪一样蠢”、“你真不可救药”,诸于此类一句刺痛他们心灵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命运。的确,我们的家庭、社会难道不应该给这些“差生”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温暖吗?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现象,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该给困难孩子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训诫,多一点鼓励,少一点鄙薄,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相信孩子们是可以进步,可以成功的。正如海伦〃凯勒所说的:“假如一个人有了高飞的冲动,他又怎会甘于在地上爬行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