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

综合解答题分专题例谈

编写:赵化中学郑宗平

九年级上期数学统考中的综合解答题相对于统考试卷内的其它题目有一定难度系数的,在统考和中考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下面我分专题编选了几种类型的综合解答题,每个专题又分为试题赏析、典型题例和追踪练习:试题赏析进行考点分析和解答,附有点评;解答规范书写,标注得分点;典型例题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追踪练习供课堂内外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升.所有这些希望对同学们迎考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在最后还选编了一部分与现行的新人教版内容相吻合的综合解答题,供同学们课外选练,以提高应试能力.

专题一:以圆为基架的综合题

一、试题赏析:

24.(2012-2013上学期统考)正方形ABCD的边AB是⊙O的直径,CF切⊙O于点E,交AD于点F,且切点E在正方形的内部,AE、BE的长是的两实

根,令.

⑴.求n与m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⑵.求m的值和AF的长.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圆的基本性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垂径定理、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等.

分析:⑴.由于AE、BE是的两直角边,而是其斜边,所以本问应从

和勾股定理切入;AE、BE的长是的两实根,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韦达定理)进行变换可以推出n与m函数关系式.再由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得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⑵.①.根据韦达定理可知,分别求出就可求出的值.连接

交与,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知,在此基础上利用切线长定理、全等三角形和垂径定理的知识可以得出AE和BE之间的数量关系,由

建立方程可以求出的值,从而求出的值.

②. 由、和①的值可以求出的值,从而得出正方形的边

长的值.根据切线长定理可知:;进行代换后在Rt中,,

,由于的值在①问中已求出,所以

根据勾股定理在Rt建立方程可以求出的值;也可以在Rt用同样的办法

求出的值.

略解:

⑴.∵的长是方程两个实根

∴…… 1分

∵AB是⊙O的直径∴∠AEB=90°∴…… 2分

又∵∴…… 4分

∵∴且∴…… 5分

又∵即∴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6分

⑵.连接分别交于,连接…… 7分

∵CE、CB都是⊙O的切线,∴

∴OM垂直平分BE,即OM⊥BE、EM=BM. …… 8分

又∵O是AB的中点,∴OM是△ABE的中位线

∴AE=2OM …… 9分

∵在△ABE和△BMC中:AB=BC,∠AEB=∠BMC=90°,∠CBM=∠EAB

∴△AEB≌△BMC ∴MC=BE ∴MC=BE=2BM=4OM …… 10分

设,则

∵,即,解得:…… 11分

∴.∴…… 12分

又∵∴

∵四边形是正方形

∵FA、FE、CE、CB都是⊙O的切线,∴

设,则

∵在Rt,

∴即…… 13分

∴解得;故…… 14分也可以在Rt用同样的办法求出的值:这是由于

故解得;故AF= .

点评:本题的⑴问不难,只有有个配方变换,其余按常规解法解答即可.

本题的⑵问由于有,所以分别求出是本问的突破口,又,所

以找出两条线段之间的关系是关键,也是本问的一个难点.要找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的条件没有;但在连接后与交点所新构成三角形和线段作为“中间过渡”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调动垂径定理、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知识就能找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本问求线段可以化归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解决.

二、典型题例

如图,PB切⊙O于B点,直线PO交⊙O于点,过点B作 PO的垂线BA,垂足为点D,交⊙O于点A,延长AO交⊙O于点C连结.

⑴.求证:直线PA为⊙O的切线;

⑵.若BC=6,求⊙O的半径的长.

分析:师生互动形式进行.

三、追踪练习:

1.如图,⊙的直径为,弦为,分别是

的平分线与⊙、的交点,为延长线上一点,且.

⑴.求的长;

⑵.试判断直线与⊙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是⊙的直径,是半圆上的一点,平分

,,垂足为,交⊙于,连接.

⑴.判断与⊙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⑵.若是的中点,⊙的半径为1,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3.已知,如图,以Rt△的斜边为直径作⊙,是上的点,且

有,连接,在延长线上取一点,使.

⑴.求证:是⊙的切线;

⑵.若,和的长度的比为,求⊙的半径.

专题二:以二次函数为基架的综合题

一、试题赏析:

24.(2014-2015上学期统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经过

点和点,直线

(为常数,且)与交于点,与轴交于点,与交于点,与抛物线在第二象限交于点.(图形见本题解答的最后)

⑴.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连接,求为何值时,的面积最大;

⑶.已知一定点.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使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的值和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点的坐标的意义、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

分析:⑴. 存在两个待定系数,只需要两对变量即可求出,恰好题中

给出了和点,用待定系数法便可求出此函数的解析式.

⑵.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若能把的面积表示为关于的二次函数,问题便可解决;由于点的坐标的实质是反映到坐标轴的距离(表示出点的坐标往往是函数为基架的综合题的关键),所以通过点的坐标来反映的底和高是本问的一个切入点;由于点是直线和直线交点,所以只要求

出直线的解析式问题便解决了;已知点,而点同时也是抛物线与轴的交点,而⑴问能提供这样条件.

⑶.本问是一个存在性的问题,存在性问题一般先假设存在,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究.本问假设存在符合题意的直线,所涉及的判断的直线与直线的交点,和⑵问的方法一样,可以先把用的式子表达出来;因为定点,所以是个定值;根据点的坐标利用勾股定理把和表示出来,然后分为:①.

;②.

;③. 讨论其存在性.

略解:⑴.经过点和点(示意图见解答的最后)

∴解得:∴解析式 (3)

⑵.抛物线与轴交点

.

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则∴

∴BC的解析式为 (4)

∵直线∴ (5)

∴D(,h) ∴

…… 6分

∵∴当时,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7)

⑶.存在符合题意的直线,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

即∴AC的解析式为 (8)

∵直线与直线的交点∴F(,h)∵∴

在中,,

……9分

①.若,则,整理得:∵△=-256

,此方程无解. ∴不成立…… 10分

②.若,则解得:

把代入,得∴

∵点在第二象限,∴点的坐标为(-2,4)…… 11分③.若,则解得:,(不合题意舍去)把代入,得∴

∵点在第二象限,∴点的坐标为…… 12分

综上所述,存在直线或使是等腰三角形.

…… 13分

当时,点;当时,点(-2,4)……14分

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二次综合题”.三个问的

突出特点就是待定系数法的运用,都是为二次

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运用打下基础;特别是第⑶

是问一个存在性问题,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个方程的思想.

二、典型题例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直角

三角形,,抛物线经过两点,抛物

线的顶点为.

⑴.求的值;

⑵.点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一动点

(点除外),过点作轴的垂线交抛物

线于点,当线段的长度最大时,求点

的坐标;

⑶.在⑵的条件下:

①.求以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

②.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是以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若存在,求出所有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师生互动形式进行.

三、追踪练习:

1.如图,点在轴上,,将线段绕点顺时

针旋转120°至的位置.

⑴.求点的坐标;

⑵.求经过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⑶.在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使

得以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若存在,求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如图,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与轴交于点,点的坐

标为,点的坐标为。它的对称轴是直线.

⑴.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是线段上的任意一点,当△为等

腰三角形时,求点的坐标.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为坐标原点),已知抛物线过点

.

⑴.求的值,并写出该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⑵.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点是抛物线上在第一象限的点,点与点关于直线对称,点与点关于轴对称,若四边形的面积为48,求点的坐标;⑶.在⑵的条件下,设是直线上任意一点,试判断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及相应的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专题三:圆与二次函数共同搭建的综合题

一、试题赏析:

27.(2012年中考)如图,抛物线交轴于点,交

轴于点.将抛物线沿轴翻折得抛物线.

⑴.求的解析式;

⑵.在的对称轴上找出点,使点到点的对称点及两点的

距离差最大,并说出理由;

⑶.平行于轴的一条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若以为直径

的圆恰与轴相切,求此圆的半径.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包括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一元二次方程、圆的切线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方程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等.

分析:

⑴.首先求出翻折变换后点所对应点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如图2所示,连接并延长,与对称轴交于点,则点即为所求.利用轴对称的性质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以证明此结论.为求点的坐标,首先需要求出直线B1C的解析式;

⑶.如图3所示,所求的圆有两个,注意不要遗漏.解题要点是利用圆的半径表示点(或点)的坐标,然后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此圆的半径.

略解:

⑴.如图1所示,设经翻折后,点的对应点分别为;依题意,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可知,点坐标不变,因此,抛物线经过

三点.

若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则有:

解得:;故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⑵.抛物线的对称轴为:.如图2所示,连接并延长,与对称轴交于点,则点即为所求;此时,.

设为对称轴上不同于点的任意一点,则有: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故,即最大.

设直线的解析式为,则有:

. 解得:;故直线的解析式为:;

令,得,故.

⑶.依题意画出图形,如图3所示,有两种情况.

①.当圆位于轴上方时,设圆心为,半径为.

由抛物线及圆的对称性可知,点位于对称轴上,则.

∵点在抛物线上

∴r,化简得:.

解得:(舍去).

∴此圆的半径为;

②.当圆位于轴下方时,同理可求得圆的半径为.

综上所述,此圆的半径为或.

点评:

本大题的⑴问根据翻折具有轴对称的性质得出抛物线的三个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其解析式;

本题的⑵问首先是根据轴对称的知识连接并延长找出点,其次是对“距离差最大”的理解:其一图中到点及两点的距离差可以具体转化到哪条线段上,利用轴对称知识可解决(见分析);其二怎样说明到点的对称点及两点“距离差最大”?这也是本问的一个“难点”;其方法是在抛物线的对称轴除点外再任意找一个点,通过

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说明此点到及两点的距离小于点到及两点的距离即可. 求作差值最大视频解析“链接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6032669.html,/z704236616?preview

二、典型题例

直角坐标系平面中,已知点和点,点在以为直径的⊙上,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⑴.求点坐标;

⑵.求过三点的抛物线解析式,并用配方法求出该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⑶.判断:⑵中抛物线的顶点与⊙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分析:根据分析示意图求出⑴问的点坐标(师生互动形式进行).

三、追踪练习

1.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是.

⑴.求抛物线与轴的交点的坐标及它的解析式;

⑵.若平行轴的直线与该抛物线交于两点,以为直径的圆与轴相切,求该圆半径的长度(精确到0.01);

⑶.连接,在的上方的抛物线上有一动点,当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的面积最大,求此时的坐标.

2.如图,点P在轴上,⊙P交轴于A,B两点,连接BP并延

长交⊙P于点C,过点C的直线交轴于点D,且⊙P

的半径为,AB=4.

⑴.求点B,P,C的坐标;

⑵.求证:CD是⊙P的切线;

⑶.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B,求这个二

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使二次函数值小于一次函数

值的的取值范围.

3.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顶点为,直线的解析式,并

且线段的长为.

⑴.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设抛物线与轴有两个交点,且点在的左侧,求线段的长;

⑶.若以为直径作⊙,请你判断直线与⊙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4.如图,点,以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与轴交于点,已知抛物线

过点和,与轴交于点.

⑴.求点的坐标,并画出抛物线的大致图象;

⑵.点在抛物线上,点为此抛物线

对称轴上一个动点,求最小值;

⑶.是过点的⊙的切线,点是切点,求所在

直线的解析式.

专题四:其它类型的综合题赏析

2013-2014上学期统考

24.如图,⊙M的圆心M在轴上,⊙M分别交轴于点A、B(A在B的左边),交轴的正

半轴于点C,弦CD∥轴交⊙M于点D,已知A、B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方程的两个根.

⑴.求点C的坐标;

⑵.求直线AD的解析式;

⑶.点N是直线AD上的一个动点,求△MNB的周长的最小值,并在图中画

出△MNB周长最小时点N的位置.

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勾股定理、圆的基本性质、垂径定理、矩形

的判定和性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轴对称的性质等.

分析:⑴.C点是⊙M与坐标轴轴的交点,连接在Rt△COM中求OC

可以得出C点的坐标,斜边CM和另一直角边ON与⊙M的圆心和

半径有关,所以求出⊙M的直径AB是本问破题的关键,通过解

求出其两个根问题便解决了.

⑵.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AD的解析式.A点的在第⑴问已经求出,若把D点的坐标求出来问题便可以解决.

⑶.要求△MNB的周长的最小值,关键是找出或作出或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连结后从而确定动点点的位置,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最小.从而得出△MNB此时的周长有最小值.根据题中条件和⑴⑵的相关结论容易知道C点恰好是M 关于AD的对称点,N点位置确定后可以将,把转化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略解:⑴.方程整理得

即∴…… 1分

∴点A,B的坐标分别是,…… 2分

∴点M的坐标是,OM的半径为4. …… 3分

连结CM(如图①),则

点C的坐标为 . …… 4分

(2).如图①,过点M作ME⊥CD,则CE=ED=CD (5)

∵ CD∥轴∴ ME⊥轴

∴四边形OMEC是矩形,∴ OE=OM=2

∴ CD=4 ∴点D 的坐标是(4,) …… 6分

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

则解得, (7)

∴直线AD的解析式为…… 8分

(3).如图②,设直线AD与轴的交点是F

当时,

∴点F的坐标为F(0,)…… 9分

在Rt △OMF中

∴点F在线段MC的中垂线上…… 11分

∵ MD=CD=4

∴点D也在线段CM的中垂线上∴直线AD是线段CM的中垂线.

∴点M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是C …… 12分

连结BC交直线AD于N(如图②),连结MN,此时最小.则△MNB

就是所求作的周长最小的三角形…… 13分

此时在△OBC中,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知:

∴△MNB的周长为 ,点N的位置如图所示. …… 14分

点评:本题是几何、代数的综合题.由代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坐标联系在一起,由坐标再与一次函数、圆、一次函数以及对称等知识串联在一起.在本题中点的坐标是解答过程中

的较关键环节,比如三个问中⑴问点的坐标、⑵问点的坐标、⑶问点的坐标;题中的相关计算特别是点的坐标常用勾股定理来帮忙(本题3次用到勾股定理).本题总体难度不大,但综合的知识点较多;⑶问“点M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是C点”算是是本题的“难点”,这里要用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这是个同学们在平时没有引起重视的一个知识点.

2010-2011上学期统考

27.已知方程组:

⑴.求证:不能为何值,此方程组一定有实数解;

⑵.设等腰的三边长分别为其中,且和是该方程组的两个解,求△ABC的周长?

考点:解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韦达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等. 分析:⑴.本问关键是把关于二元方程组转化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切入,问题可获得解决.

⑵.根据题意可知是⑴问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因此利用“韦达定理”

切入可以得出和关于的式子,然后进行分类讨论先求出的值,再进一步求出

和的值,三角形的周长可以求出.

略解:

(1).把方程②代入①得:

化简得:…… 2分

∵△=…… 4分

∴原方程组一定有实数解. …… 5分(2).∵是方程的两个解,…… 6分

①.当长为的边是等腰三角形的一腰时,则或

∴方程必有一根为4 ∴

∴. ∴方程为:…… 7分

∵或∴符合题意.

∴…… 10分

②. 当长为的边是等腰三角形的一底时,则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即△=

∴. ∴方程为:∴

∴∴不合题意舍去.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ABC的周长为10. …… 14分

点评:本题的部分内容对于现行新人教版来说是属于选学和拓展性的内容,但考试中仍是考查内容或者以阅读解答出现在考题中.本题主要是转化和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要注意把二元转化一元方程来解答;要注意把等腰三角形的分为为腰和为底来讨论.在求周长时还要注意整体思想的运用.

课外选练:

1. 如图,将等腰Rt的直角顶点置于等腰Rt的斜边的中点处作逆时针旋转,交于点,交于点.

⑴.求证:

⑵.连接,试探究线段

之间的数量关系.

2.某水果批发商销售每箱进价为40元的苹果,物价部门规定每箱售价不得高于55元,市场调查发现,若每箱以50元的价格销售,平均每天售价90箱,价格每提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

⑴.求平均每天销售量(箱)与销售价(元/箱)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⑵.求该批发商平均每天销售利润元与销售价元/箱)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⑶.当每箱苹果的销售价为多少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3.如图,是⊙的直径,点在的延

长线上,,是⊙上半部分的一个动点,连接 .

⑴.求△的最大面积;

⑵.求的最大度数

⑶.如图2 ,延长交⊙于点,连接

;当.求证:是⊙的切线.

4.已知:如图,抛物线的图象与轴分别交

于两点,与轴交于点,⊙经过原点及点,点是劣弧上一动点(

点与不重合).

⑴.求抛物线的顶点的坐标;

⑵.求⊙的面积;

⑶.连接交于点,延长至,使;

试探究:当点运动到何处时,直线与⊙相切,并请说明理由.

5. 用剪刀将形如图①所示的矩形纸片沿着直线剪成两部分,其中为中

点.

用这两部分纸片可以拼成一些新图形,例如图②中的Rt就是图①裁剪的逆

时针旋转拼成的一个图形.

⑴.用这两部分纸片除了可以拼成图②中的Rt外,还可以拼成一些四边形.请你试一

试,把拼好的四边形分别画在两个虚框内.

⑵.如图②,若利

用这两部分纸片拼成的Rt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原矩形纸片中的边和的长分

别为厘米、厘米,且恰好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

试求出原矩形纸片的面积.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八下前情回顾)※平行四边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 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一个内角为直角 菱形 一组邻边相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若b2-4ac<0,则方程无实数根。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证明(一) 1、你能证明它吗?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5)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 0)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 册 教 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丰富的实例,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的识别. 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是什么方程? (1)3x+4=1;(2)6x-5y=7;(3)-=0;(4)y=5;(5)x2-70x +825=0;(6)7+=4;(7)x(x+5)=150;(8)-=0. 3.什么是“元”?什么是“次”?

活动二: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 自学教材第2~3页,思考教师所提下列问题: 1.问题1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2.问题2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为什么要乘?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3.观察上面化简后的方程,会发现:等号两边都是________,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4.任何一个方程都要化成它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a≠________).为什么? 5.说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在确定各个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排除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的障碍,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同时,通过设问也给学生学习探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活动三:尝试练习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2)x2=4;(3)3x2-=0;(4)x2-4=(x+2)2;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上)数学知识点答案 第一章证明(一) 1、你能证明它吗?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书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第一章证明(二)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6、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x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 ax 2+bx +c =0(a ≠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 ax 2+bx +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 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 (1)2x -1 (2)mx +n =0 (3) +1=0 (4)x 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 2x -1=3 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 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各章知识点汇总

最新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

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 鹏翔教图3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4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5 一元二次方程的跟与系数的关系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上圆周角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圆”的内容。 圆心角、圆周角是与圆有关的角,圆周角是在垂径定理、圆心角及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定理的基础上学习的。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对于角的计算、证明角相等、弧、弦相等以及证明圆中三角形相似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方法和思路。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完全归纳法,通过分类讨论,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情况来证明,渗透了分类讨论和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使学生学会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或化特殊为一般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垂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发现和探索圆心角与圆周角、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直观操作与推理论证相结合,探索并论证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发展推理能力,渗透分类讨论和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理解圆周角的定义。通过与圆心角的类比,明确圆周角的两个特征:①顶点在圆上;②两边都与圆相交,会在具体情景中辨别圆周角。 2.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经历操作、观察、猜想、分析、交流、论证等数学活动,体验圆周角定理 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以及用几何言语表达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通过对圆周角定理的论证,渗透分类讨论、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研究、添加辅助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 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问题诊断分析 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创设问题情景,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概念和性质的学 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要求列举一些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是不容易做到的;(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展开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 生积极地探索圆周角的性质,发展学生的教学思维;(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的渗透;(4)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关注不够,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激发好奇心和求 知欲,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对圆柱形海洋馆的构造缺乏了解,致使不能很好地理解视角、圆周角 等概念;(2)对完全归纳法、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有困难;(3)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辅助线的添加、论证过程的书写等都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点。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探索圆周角的性质,理解分类讨论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支持条件设计 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发现圆周角与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和动画功能,准确、全面验证在试验操作中发现的结论,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之间的关系,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汇总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 22要写成 53 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 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 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 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 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 +bx+c=0(a ≠0),其中ax 2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 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 2 =p 或(mx+n )2 =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p ± 或mx+n=p ± (2) 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 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 )2 =h(h ≥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3) 公式法:Δ=b 2-4ac 叫做方程ax 2 +bx+c=0(a ≠0)根的判别式。当Δ>0时,方程 ax 2 +bx+c=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 2 +bx+c=0(a ≠0)有两个相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试卷全套

2009~2010学年度上期目标检测题 九年级 数学 第章 证明(Ⅱ)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各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在括号内 画“×”. 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1 . ( ) 2、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三角形. ( ) 3、等腰三角形的两条中线一定相等. ( ) 4、两个三角形若两角相等,则两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 ) 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一边等于另一边的一半,那么,一个锐角一定等于30°.(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 案的番 号填在括号内. 1、在△ABC 和△DEF 中,已知AC=DF ,BC=EF ,要使△ABC ≌△DEF ,还需要的条件是( ) A 、∠A=∠D B 、∠C=∠F C 、∠B=∠E D 、∠C=∠D 2、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 、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 、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C 、两个内角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D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这个三角形的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如图(一),已知AB=AC ,BE=C E ,D 是AE 上的一点,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1=∠2 B 、AD=DE C 、BD=C D D 、∠BDE=∠CD E 4、如图(二),已知AC 和BD 相交于O 点,AD ∥BC ,AD=BC ,过O (一) 任作一条直线分别交AD 、BC 于点E 、 F ,则下列结论:①OA=OC ②OE=OF ③AE=CF ④OB=OD ,其中成立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5、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一条边的长是5,则其他两边的长是( ) (二) A 、5,8 B 、6.5,6.5 C 、5,8或6.5,6.5 D 、8,6.5 6、下列长度的线段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543,, ; B 、6, 7, 8; C 、12, 25, 27; D 、245232,, 7、如图(三),AC=AD BC=BD ,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三) A 、∠ABC=∠CAB B 、OA=OB C 、∠ACD=∠BDC D 、AB ⊥CD 8、如图(四),△ABC 中,∠A=30°,∠C=90°AB 的垂直平分线 交AC 于D 点,交AB 于E 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D=DB B 、DE=DC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二十三章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1) 教学内容 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教学目标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实用文档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一个内角为直角 菱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一组邻边相等 (或对角线相等) 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内角为直角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一邻边相等 一内角为直角矩形 或对角线垂直鹏翔教图3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 2.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 2.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4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5一元二次方程的跟与系数的关系 2.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