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校企深度合作_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_夏玲

校企深度合作_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_夏玲

校企深度合作_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_夏玲
校企深度合作_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_夏玲

2013年第1期总第225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

2013Serial No.225

收稿日期:2012-10-21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三依托、三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编号:ZCG29)暨江苏省教改重点课题

“基于创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1JSJG066)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夏玲,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宋建军,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

所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玲1,宋建军

2(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构建和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发展。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01-0066-03

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提高教育质量是

面临着的一个共同问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稳定规模、

提高质量,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需要,

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最紧迫的任务。”[1]这也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今后改革发展的方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

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构建和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发展。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既是走内涵建设发展的根本道路,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和客观要求,需要探索一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一、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要确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办学思想的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注重办学要素数量向提高办学要素素质转变。因此,高等职

业教育在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方面要加强办学的深度和广度,把与企业深度合作视为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

要素的具体体现,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1.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2]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提高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

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求和根本出路,不断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重视和加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和人才模式的创新,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发展,由注重办学要素数量向提高办学要素素质转型发展,提高质量,稳定办学规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优化办学结构,学校结构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我国经济产业调整为契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调整布局结构,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

构和层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强化办学特色,学校特色就是办学质量要求,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质量,以特色构建教育质量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职业教育特点和优势,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深度和广度,加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力度,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提高质量,办出特色,避免追求升格、盲目竞争,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学。结合历史发展、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

2.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培养具有专门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转型的问题,这些必须依靠教育促进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结构合理、质量一流的优秀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不断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对人才培养特点和优势,调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校企深度合作中以服务求支持,以共赢求发展,只有自觉地把学校的人才培养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才能主动适应企业社会对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努力培养造就数量众多的高素质劳动者。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职院校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科学发展的多元成长路径和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健康地成长成才。

二、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和社会实践相统一的重要路径。实践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又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在,“实践育人”理念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重视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践育人,这对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育人常态化、长效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育人这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学校因为人才培养的需要,热衷于与企业合作,尤其是与大中型企业合作,而企业与学校合作,没有政府的要求和政府的支持,企业没有什么利益可得,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表现冷漠。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脱节,社会责任感淡薄,创新意识缺失,实践能力较弱,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育人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内涵发展。

1.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职业教育规律为依据,以职业教育特色为根本,围绕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践育人为切入点,促进和推动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与企业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与社会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要求还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企业用人观念随着社会发展也在发生变化,择人用人标准不再是单纯重视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的岗位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企业现在既要能人更要好人,既要文凭更要文化,既要知识更要素质等。袁隆平说:“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这说明了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只有运用到生产实际当中去解决问题,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也正是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

2.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是促进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我国教育过分偏重知识记忆的考试,社会过分重视通过高风险考试获得的学历文凭,教育沿着考试—分数—学历这样的路径前行,应试教育和唯学历论演变为考试分数决定人的命运,导致教育异化和摧残人才,忽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不能把它仅仅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把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视为学校

76

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课堂理论教学的提升和升华。要充分认识到,它既是实践育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等的重要实践过程;既是学生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思想的根本途径。

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探索

1.建设校企利益共享机制,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长期以来多是院校与企业的自愿联姻,自主结合,往往是院校主动热情找到企业进行合作,常以感情或人脉关系来维系着,这种校企合作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由于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和顶岗实习,又增加了企业生产管理负担和安全生产的风险,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企业处于配合的地位,在校企合作活动中主要是提供各种相应的条件,这样合作持续深化很难。要推动和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必须更广泛地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互利共赢机制,畅通校企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涵。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校企利益共享机制的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在综合考虑彼此发展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学生的实习、员工培训或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而应当根据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以利益共享互利双赢为合作目标,深化合作层次,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员工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层面开展全面的合作[3]。

2.校企深度合作,丰富合作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是一个多元整合的系统设计机制,其合作的内涵非常丰富。校企通过深度共建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更为紧密,校企合作的意识更为浓厚,合作渠道更为畅通,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1)在合作内容方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评价、项目研发、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均为合作办学的范畴。(2)在合作办学深度方面,第一,在浅层次合作方面,如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进行互访,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第二,在深层次合作方面,如校企资源共享、技术研发、战略合作等。一是校企深度合作,信息共享,即学校向企业通报人才培养情况,企业向学校通报企业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动态。二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共用,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协助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使学校教学计划切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三是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为校企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人力资源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培训在岗员工,提供技术水平。四是校企深度合作,基地共建,学校建设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企业成为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企业能力提升基地。使学校与企业由“熟人关系”、“校友关系”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事业和利益的共同体。

3.校企深度合作创新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突出强调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时效性,指在一定较长时期为健康高效运行,不断发挥作用、相对稳定的机制。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指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和达到合理、功能完整、关系和谐、程序严密、运行持久的运行状态,不断促进和调节实践育人工作健康稳定发展的运行方式。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加强实践育人的环节,就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准确把握和正确理解实践育人的意义和宗旨,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践育人的实际,从而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一是高职院校探索和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争取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促使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正确处理好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关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校内的实践教育与企业的实践教育相结合。二是要大力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要健全组织领导、师资队伍、经费保障、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相关制度,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学校要处理好通识育人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要防止强调以市场为导向而把学生沦为工具的倾向,要强调素质教育,实践育人,让实践育人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正做到教师积极、学生欢迎。四是处理好长远整体规划与渐进重点推进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观念问题、体制问题等。高职院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规划化成若干具体目标,先难后易,扎实推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科学有效、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 _1851436.htm.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3]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责任编辑:吴井泉]

86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28-0260-02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2-07-30★:黑龙江科技学院教改项目 “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科技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卓越计划土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简介:王 涛(1978-),男,副教授 王 涛孟丽岩 (黑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摘 要: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学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 别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实施的方法及其对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 们已逐渐认识到高等工科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 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工科教育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大会,联合有 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以及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点,提出了采取“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四年制本科生在经过三年基 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第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用人企业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迫切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在第四学年直接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称为“3+1”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即把学校理论的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密集的知识结构、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先进设备仪器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建设、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 案,由经遴选的校企师资队伍共同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涉及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改 革, 也符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校企合作的模式开辟企业第二课堂,改革传统的教学内 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建立产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新体系,可有效地解决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在人才培养上的矛盾。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效解决培养方案与产业脱节、滞后、针对性不强问题;解决缺乏工程实践的基础训练,克服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不足的弊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高校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存在的科学技 术问题, 共同研发和技术攻关,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可以不仅解决了高校实践性教学所需的硬件、 软件、师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订制式”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得到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途径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常见的培养模式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校企 互动模式和“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等。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2.1 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优势互补 高等院校与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一方面,企业可提供人力、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财 档案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责任性的问题,这些应用为建筑行业企业数字档案和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接纳电子文件的挑战,应认真探索研究电子文件的优点,这就是我们档案 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应认真研究电子文 件的优点,及时总结出电子文件管理的原则,从而使真实历史记录在电子时代得以继续长久,这也正是我们全体档案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How to establish arch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SHAO Rui-qing (Shan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Taiyuan 030001,China ) Abstract :In light of arch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tu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aper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and normalize arch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points out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business learning ,continuously impro-ving business level ,establishing arch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carefully exploring merits of electric records ,so as to completely and correctly reserv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look up them convenientl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ch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062·第38卷第28期2012年10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28Oct.2012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1T11:02:47.1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作者:贞颖颖李贵波[导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不断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条件,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与企业合作时,高职院校应建立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中一体化育人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要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实行校企深层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校企合作的实践现状来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校企合作多数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国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铁道机械化维护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机构,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事宜,并不断地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建设,大力开拓多元化合作办学途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合作办学路径。 一、校企合作教学体系建设 积极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产业促教”的良性循环。一是构建产教结合教学机制,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产教结合特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选派专业教师到哈尔滨铁路局大机段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生产经营良性互动格局。二是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增强学生实训内容的“实践性”,共享校企资源。学院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建成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具有真实的职业情境,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使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在项目工作室里完成项目设计或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操作过程 1.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经校企双方协商,制定了“工学交替式”培养计划,即在校内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学习,公共基础课渗入企业文化,职业技术课融进企业产品知识,同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工学交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就是教学案例。这种培养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把劳动部门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联合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服务规范、工作流程、产品知识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2.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围绕人才培养各主要教学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广泛深入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学校考核、企业考核、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学习、实训、生活等方面实行“5S”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锻炼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3.企业与学校共同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合作精神教育。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深化职业院校改革,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满足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积极性,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和企业职工素质,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2-45。 [2]袁洪志 “工学交替,责任分担”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6-49。 [3]夏夕美基于“学做合一”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8),52-5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成果公报 明航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李灿佳、逄增梅、王乐一、刘巧利、黄瑞兴、韩二刚、周炳权、王茂元、卢鹏程、孙宏伟、余皖苏、陈吉红。 一、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思想在国外早已有之。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模式,他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指出对公社里的所有儿童进行初等教育时,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既要学习农业知识,又要到城郊田地从事农业劳动。配弟在1648年发表的《威廉·配弟就知识的某些特殊部分的进展致哈特利布先生的建议》一文中,提出了建立“劳动学校”即“科学工场”和“机械中学”的计划。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1654-1752)是英国最早建立工业学校的倡导者,他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利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的劳动学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体,马克思称赞贝勒斯教育改革方案体现了“结束现行的教育和分工”的要求。[i]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实际中有多种具体完成形式,强调的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密切配合,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共同责任和共同作用。“校企合作”一词在辞典、百科全书和相关的工具书中很难找到,各种期刊和论著也鲜有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和表述,然而与之相关的概念不少,主要有“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工读交替”、“半工半读”等。在实际工作中,“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使用也未进行概念上的区分。那么“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之间有何关系?从概念的主体性、国外相关概念和国内相关概念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定位。[ii] 相关概念主体性的比较。“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均是主谓结构,属主谓词语。“结合”和“合作”是谓语,谓语的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结合”、“合作”的主语必须是双主体。“产学研”、“产教”、“工学”、“校企”是主语,在这些主语中又存在着并列关系,即“产”与“学”或“学研”并列,“产”与“教”并列,“工”与“学”并列,“校”与“企”并列,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主语是双主体。这些概念的双主体性体现出他们的词面义与整个词义的同一性,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们都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第二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国外相关概念的比较。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有区别的近义词语。“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 273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庄 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苏州,215123)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各类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政府和学院针对校企合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以积极推动合作的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够以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文章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改进建议,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学校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双赢互利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利 双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73—02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教育和企业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渊源。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是从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内部需要某种技能型的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需求,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最初,一些企业只是设置实习工场来培养技术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变革的开始,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概念理解及历史变迁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1],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学习是为了能迅速上手工作;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的是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应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2]。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发动、高速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就校企合作本身而言,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时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读书和学习兼顾,是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当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只可能是少量的,非标准化的,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所需,社会急需大量的标准化、专业化劳动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具体类型也出现了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自我控制型、以及学院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不同类型。这几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这些年的检验,虽然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完善,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1. 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法律的根本保 障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环境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除却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一种主要的类型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学校意愿,也不能适当考虑企业的利益,因此既不能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保证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其次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根本保障。1996年9月1日,虽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这仅限于宏观指导层面,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甚至没有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这就使得从法律层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 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外,最大的愿望还在于长期效益,即学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这样,既能帮企业省却大额的培训经费,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引进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企业需要,即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但现在的状况却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还停留在象牙塔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适应,导致企业在是否留用毕业生上裹足不前。 除上面两点主要不足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突破;资金渠道狭窄,经费不能保证;思想僵化,只停留在培养操作工的层面上这些缺陷。 三、我国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1. 政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出台法律细则保障校企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湖南科技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人才培养方案 二0一二年

目录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0 (一)培养目标 0 (二)培养模式 0 (三)培养标准 (1) (四)教学计划 (7)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17(一)组织体系 (17) (二)能力培养 (17) (三)企业学习内容及安排 (18) (四)管理办法 (26) (五)考核评价与成绩评定 (27) (六)实施企业 (28) (七)工程实践条件 (28) (八)师资配备 (29)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电气产品、电气装置和电气系统设计、制造、测试、安装调试、施工、运行维护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电气工程师。 (二)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定位 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确立“崇尚实践,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新观念,立足电气行业,依托广泛的校企合作企业,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电气工程师。 2.“3+1”培养模式 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实施“3+1”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 3.轮岗实习与项目设计相结合的企业培养方案 企业学习阶段主要采取“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变频器结构与制造工艺、整流变压器结构与制造工艺、电器结构与制造工艺、电气产品技术服务等6个方面专业知识能力的轮岗训练。同时以项目贯穿于一年的学习中,第七学期设置“电器设计与工艺训练”项目设计环节,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使学生接受电气产品、电气装置设计、电气系统设计及工艺编制等方面的项目设计初步能力训练,获得初步的工程项目实现能力。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安排企业项目作为设计课题,使学生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和目标的实现。文章对如何能更好推进双方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方面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使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路径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每逢春节过后,很多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性决策使得产业出现转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于降低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考虑,纷纷把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劳动力逐渐选择在当地就业。与之相对的是,每年新增加劳动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却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却无业可就,即便有些毕业生到企业就职,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企业需求和劳动力质量存在严重的矛盾,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现象。只有不断加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二、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是对学员传授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培养操作管理能力为职责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提出“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化办学”,这就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做好校企合作统筹衔接,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现学校办学专业与产业发展规划、企业需求与执业岗位资格的对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校企深度合作要紧密围绕高职院校的三项基本职能开展,这指的是人才培养、科

心得体会: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层问题(最新)

心得体会: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层问题(最新) 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不能缺席。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尤其是企业的全面参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和引导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些深层问题尚待突破。这些问题包括:如何转变职业学校封闭办学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使用相衔接、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发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让企业的投资利益得到有效保证?如何落实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切实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如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和人才提供方式,大幅提高职业学校服务能力?为有效落实《促进办法》,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力量深入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强化社会投资信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积极参与意愿、拓宽参与领域和深度。 统筹盘活职业教育资源,强化社会投资信心是当务之急。加快研究出台配套的引导政策和操作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和评估办法。放宽对民办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办学硬件的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破除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政策障碍。强化

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疏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堵点,统筹投资、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事项。这些都必须通盘考量,做好顶层设计。 深化产教融合,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是问题关键。集聚社会资源动态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打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真刀真枪的企业环境中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发挥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推动一批“职业教育型企业”发展,真正让职业学校毕业生有发展成就感,让参与企事业单位有获得感。只有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校企合作才真正有出路。目前,调动企业积极性,需要在企业之外的学校、政府部门方面多下功夫。 健全融资机制,解决职业学校的“钱袋子”问题是保障。改善企业进入职业教育的意愿和能力,搭建职业教育产业融资、担保、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改革,落实好财政奖补政策和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改变“政府热、资本冷”的现状,建立动态可调整的收费定价和政府补贴机制,平衡好社会效益与社会资本收益。

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 市教育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经贸委市人事局 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常州工商局 为贯彻《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精神,推进职业院校(包括设在本市范围内的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师学院、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下同)实行面向市场需求,符合高素质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创新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现就我市加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近年来,我市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等教学模式,在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普教化、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管理分离等状况仍然存在,这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职业院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只有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才能办成真正的、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

高素质的、企业欢迎的技能型创业型人才;要抢抓发展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积极组建有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本着校企互惠共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要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办学模式改革和教师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作为职业院校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办出特色和水平,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各有关企业要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挥企业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与职业院校共同做好人才培养、专业开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等工作,为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提高奠定基础。通过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校企紧密结合的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职业院校要通过与企业签定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要制定实习制度,会同企业制定学生生产实习计划,实习期间安排有关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安排教师到企业带队实习或定期到企业巡查指导实习工作,杜绝在生产实习阶段简单将学生推给企业作为劳动力使用或安排从事专业不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3T14:42:08.36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作者:彭列[导读] 在社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担当了绝大部分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的责任。 广州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510000 摘要:在社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担当了绝大部分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的责任。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也是职业院校特色办学的重要依托。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创新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新形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期望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企业的参与,可以提高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质量。但是当前的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合作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导致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合作模式单一。因此,应当进一步加以完善及改进,促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更为紧密,并且发挥有效作用。 一、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指的是“顶岗实习与就业结合”,校企签署合作协议,这一订单包括了企业用人需求的预订单,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组织教学,然后经过考核合格之后,学生会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到企业工作,通过企业的具体工作来强化实际的操作技能,从而满足企业的要求。订单培养模式能够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且企业也可以制定中长期人才的规划,并得以保证实施。除此之外,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性更强,还可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2.资源共享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就是学校或者是企业的一方为主体,另一方为辅助,通过协议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并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共用,实现校企共赢原则。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点是起到了资源节约与整合的效果,从而使得资源的收益最大化。而且由专业的老师通过在企业的专业技能操作,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还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作为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3.校企合作科研。 (1)攻克技术难关。学院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优势,研究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研发,组建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技术攻关组,攻克阻碍和影响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应用难题。(2)研发新产品。此外,学院可根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进行技术、管理知识和专业理论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4.工学交替模式。常见的工学交替指的是教学见习与工学交替,即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岗位的认知,从而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岗位职能、职业道德进行提高的了解学习;以及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等可以进行现场的观摩与学习,然后自己动手制作产品,对岗位达到一个初步的了解。目前,可以把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先学习、后实习、再就业的一体化职业规划,并且能够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二、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优化措施 1.完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办学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习中掌握生产工艺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的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质量监控,把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结合,选择一些适应于如今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实用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建设联合实习基地,双方本着友好合作的原则帮助学生来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情况,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学校应当建立起一定的企业信息反馈机制,并做好后期的跟踪服务,有效保护好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 2.壮大职业院校“双师”队伍。职业院校一般都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增强学校的双师型老师队伍,让学校优秀的老师去进修、参加培训班,以及下放到企业进行具体技能的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进行任教,从而让学生接受到先进的专业理念与高超的技能水平,有助于提高学校双师型的师资力量。 3.建立校企合作技术交流平台。职业院校通常是以项目的方式与企业展开合作,项目完成了,校企合作也就结束了,可见校企合作缺乏紧密性和连贯性。职业院校应该为校企合作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健全校企合作规章制度,明确合作各方的责权利,使校企合作由个人行为转变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为。职业院校应该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积极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承担企业横向课题,进行技术研发。 当然,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资金保障。职业院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必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激发校企双方的能动性,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参考文献 [1]严金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商论,2016,(13)。 [2]李璐试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13-08-26T09:49:53.42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8期供稿作者:杜薇 [导读]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培养出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人才。 杜薇/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人才状况所产生的实际需要,或者按照业务部门和学校实习安排,课堂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模式,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一般的学术高等教育。本文就针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况和模式以及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构成 在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它容易偏离预期制定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与此同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也成为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存在,一般来说,是基于面向合作型培训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是指一个企业风格教学,是看人才质量是否能够满足模型的需要以及是否能够参与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以教育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发展和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行业、服务部门和其他外部机构的标准样式相互合作。通过这些方式,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进行操作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时间操作得到紧密的结合,使高职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增强企业部门和高职毕业生之间相互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对校企合作目前已有的一些模式数量来看,有许多形式。从种类的角度看,一些人把它分成9个或8个模式;在名义上,一些人被称为“零距离对接”,或“捆绑”,或“一体式”,或“三定位,四通过”,或“全面合作,在全过程,多种形式推进型”等;在理论上,要“创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我们已达成共识,积极探索和追求的校企合作,这些兴起的一些理论概念从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研究市场(如“订单式”,“捆绑”,“零距离”等)来看是显著的;然而,在实践中,概念和实践的行动中,我们还远远没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合作模式的性能,我国目前大多属于校企业合作的校本模式。 (二)模式种类 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的方式不同,人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当企业处于“配合”的地位时,它只需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协助完成部分的任务即可,主要是采用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比如投入设备和资金来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企业专家也兼任学校的教师,同时设立奖学金等。目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这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以学校本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有直接关系。 (三)“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成为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参与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度参与、综合管理的实施。如提供设备、场地、教学、技术、资金和其他形式向高职院校投入股份,为合作发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管理等管理的职能,直接参与办学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主人的身份,分享办学效益。这种合作模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因为追求利润,偏离了学校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将提高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引入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 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构成的基础其实就是它的设计理念。简单来说,高职教育企业合作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另一种是将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方面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和经济双赢的最终目的。它的实质河西就是为了使企业的高人才需求欲望得到满足。 如同婚姻一样,高职教育的校企和合作就相当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婚姻,不过这其中需要一定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协调的作用进行有机的结合。 (一)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认知因子 正确的认知是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意志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都必须有一定的正确认知。例如,学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课程设计都应该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是长期培育市场周期的长短性和教育人才方面紧密有效的进行结合,加强地方政府宏观指导预报,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目前的需求,又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校企也尽量为毕业生寻找出路,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企业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支持和积极配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要使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课程设计和课堂讲座中来,以及形成“师傅带徒弟”的制度,充分对实习生的内在潜力进行发掘,不能单纯的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调遣,要积极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培养他们工作的兴趣,使他们工作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顺利完成布置的实习任务。 (二)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情感因子 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只有双方都饱含热情才能够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绝对能一方热情,不但要学校这方热性,去寻求合作关系,企业同样要有积极性,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双方的效益。 (三)社会和政府环境协调因子 促进政府与社会环境协调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得到推进的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首先,建立倡导社会习俗和文化氛围的技术教育,人们由衷的将接受教育作为一种荣耀之事;其次,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形成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建立完整的标准操作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的规范,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法律和政策体系的建立,要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双方要更新观念,企业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学校企业合作为“学习型企业”的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充分认识的深入,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一个必要元素,因此,一定要对合作伙伴的兴衰情况,尤为重视。 三、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培养出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合作模式是有效的,有效的校企合作应包括双方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和政府协调的因素,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协调运作,构成一个特定功能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