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立足学情,注重基础,转变角色,突出本质

立足学情,注重基础,转变角色,突出本质

立足“三个理解”,构建有效课堂

——从一节示范课谈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有效教学

宜昌市教研中心 向立政(443000) 宜 昌 市 二 中 曹 超(443000)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前不久在宜昌市城区举行了“新课程、新高三、新高考”专题研讨会,会上特邀2009年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宜昌市二中曹超老师上了一节题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习》的示范课,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正体现了“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宗旨和基于“三个理解”(文〔1〕),从而把传统教学内容上出了新意,让不易出彩的内容熠熠生辉,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讨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有效渗透了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下面是笔者对本节课的实录、评析与反思。 1 教学过程实录: 1.1 知识回顾,基础上架

(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及其判定的方法

T :在高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有关知识,并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是如何定义的?

1S :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① 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② 相切—一个交点;③ 相离—没有交点

(几何画板演示).

T :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S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与圆的半径r 的大小关系加以判断:① 若d r <,

则直线与圆相交;② 若d r =,则直线与圆相切;③ 若d r >,直线与圆

相离。

T :正确,我们把此方法通常叫做几何法,除此方法外,还有无其它判断方法?

3S :还可以通过判别式?的符号来判断:当0?>时,直线与圆相交;② 当0?=时,直线

与圆相切;③ 当0?<时,直线与圆相离。

T :很好,我们又把这种方法又叫做代数方法,但在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通常用几 何法比较简便,即(PPT 演示):

直线l: Ax+By+C=0与圆:(x-a)2+(y-b)2=r 2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点评:知识回顾(梳理)是高三复习课第一个基本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唤起回忆,为本节课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本节课的知识回顾简明扼要、详实具体、针对性强,能使学生快速唤起回忆、建立起基本

的知识框架,同时通过几何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复习做好准备。 1.2 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练习:判断下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l :032=+-y x 与圆C :()()24132

2

=

++-y x ;

(2)直线l :θθθsin 2cos sin +=+y x 与圆C :()4122

=+-y x

两分钟后请学生展示求解结果:

4

S :

(1)∵圆心C (3,1-)到直线l :230x y -+=的距离 d =

=r <=

5S :(2) ∵圆心C (1,0)到直线l :sin cos 2sin 0x y θθθ+--=的距离

2d r =

==,∴所以直线与圆相切。

评析:设置这两道基础练习题,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另一方面,让全体学生在本节内容复习一开始都能跟得上,充分体现了低起点、渐深入的复习思路,为学生后继学习的深入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典例剖析,重点突破 (1)展示目标 T :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中,我们研究得较多的是相交与相切,本节课我们将着重研究这两种位置关系: 相切————着力研究与圆的切线相关的问题;

相交————

着力研究与(直线被圆所截得的)弦长有关的问题。 (2)典例剖析

例1 已知圆O :2

2

25x y +=,求过点(4,3)P 的圆的切线方程。 【展示交流】

老师巡视,并有意点了三种不同解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演排其解答过程:

6S :

(解法1)设所求切线方程为3(4)y k x -=-,即34y kx k =+-并带入圆O 方程整理得: ()2

2

212(34)1624160k x

k k x k k ++-+--=

由于直线与圆相切,故()

2

2

224344(1)(162416)0k k k k k ?=--+--=

解得:解得4

3

k =-

,所求切线方程为43250x y +-= 7S :(解法2)设所求切线方程为3(4)y k x -=-,即340kx y k -+-=,由直线与圆相切,

5=,解得4

3k =-,所求切线方程为43250x y +-=。

8S :

(解法3)∵点(4,3)P 在圆22

25x y +=上,∴根据课本P75例2的公式:2

00x x y y r +=可得过点(4,3)P 的切线方程为4325x y +=。

【解题之道】

T :上述三位同学分别用了三种不同方法加以解答,解法1及解法2采用的都是待定系数法,其中解法1采用的是代数方法即利用0?=加以求解;解法2采用的是几何法即利用d r =加以求解;解法3注意到了点(4,3)P 在圆上,直接根据课本P75例2的结论:2

00x x y y r +=写出切线方程,不过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求已知点必须

在圆上;二是已知圆的圆心必须在坐标原点,当然若圆心不在原点时有类似的结论,那么类似的结论是什么?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变式训练】

已知圆O :2225x y +=,求过点(5,3)P -的圆的切线方程及切线长。

9S :

(口述)设所求直线方程为3(5)y k x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8

15

k =,所求直线方程为815850x y -+=;再设切点为T

,所以切线长3PT ==。

T :我们知道过圆外一点可作两条切线,按上述求法为什么只有一条?另外一条切线方程是什么?(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观察)

10S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可以看到:另一条切线刚好垂直x 轴,其斜率不存在,当然此切线不能通过点斜式求

出,因为点斜式必须要求直线斜率存在。

T :很好,生9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设直线方程式时易犯的错误:忽视四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的适用条件,因而我们在设直线方程时一定要谨防遗漏!

例2 直线(2)1y k x =-+被圆C :()()2

2

1216x y -++=

所截得的弦长为k 的值。 【展示交流】

11S :设直线与圆的两交点分别为()11,y x A 、()22,y x B ,将直线方程带入圆的方程,整理得:

()2

2

2212(231)41260k x

k k x k k +--++--=,

又因为点()2,1在圆C 内,方程必有解,

所以 21222(231)1k k x x k -++=+,2122

4126

1k k x x k

--=+

=4

3

k =

。 12S

:∵弦心距d =

2

2

24+=可解得4

3

k =

【解题之道】

T :以上两位同学分别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很显然第2个同学的解法要简单得多,在涉及到直线与圆相

交弦长问题时,一般从特征三角形入手,即从弦心距d 、半弦长2L 及圆的半径r 满足勾股定理2

222L r d ??

=- ???

L =入手。

【变式训练】

22(3)2:(1)25y k x C x y =-+++=直线l: 被圆所截得的弦长为整数,这样的弦有多少条?

13S :

(思路1)将弦长L 可写成关于弦心距d

的函数L =,因为圆的半径r 一定,由单调性可知:求L 的最小值(最大值)可转化为求弦心距d 的最大值(最小值)。

当弦的斜率存在时,

由d =

()2

2222233(9)18901

k d d k k d k -=?-++-=+,由0?≥得:

2018d ≤≤

,进而有10L ≤。

当弦的斜率不存在时,其弦长为8,由题设直线方程形式可知此弦不合题意,应舍去。

所以弦长L 的整数值为6、7、8、9,10,结合圆的对称性可知(几何画板演示连续变化过程):弦长为整数的弦共有8条。

14S :

(思路2):因为直线(3)2y k x =-+过圆内定点(3,2)M ,显然当弦过点M 且垂直于CM (C 为圆心) 时

其长度最短,其值为

T :此变式由2008年高考湖北卷(理)第9题改编而成,要确定弦的条数,首先要确定弦长的范围,实际上

就是求过圆内一点的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思路1是应用弦长公式,将圆的弦长L 表示成直线的斜率k 的函数,再应用所学知识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体现了解析几何“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对象”的实质;思路2抓住了弦长最大与最小时的弦的几何特征:当弦垂直于CM (C 为圆心) 时其长度最短,当弦为直径时其长度最长(几何画板演示),使得解答过程变得非常简便,需注意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形。若将此题更改为

思考题1 过点(3,2)且22

:(1)25C x y ++=被圆截得的弦长为整数 ,这样的弦又有多少条?请同学

们课后思考。

点评: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曹老师所选两道两道例题很具有代表性,首先它能很好地涵盖了本节内容主要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有着很好的内化作用;其次这两道例题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解题模式)、变通性(有利于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发散性(有利于拓展延伸,揭示规律,培养能力),可谓“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此外,变式中对直线斜率不

存在情况的舍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1.4 思维风暴,能力提升

【综合演练】

练习1 若直线l :y x b =+与曲线C

:3y =有公共点,求b 的取值范围;

15S

:3y =

3y ?-=?()()2

22(3)43x y y -+-=≤。

2=

得1b =±

13b -≤≤。 T :本题关键如何画出曲线C ,需要将已知函数

式3y =进行等价变形为

()

2

22(3)4(3)x y y -+-=≤,所表示的图形是一个半圆。本题易错点:在变形过程忽视3y ≤这一隐含条件而

误认为曲线C 是一个圆。那么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题2 k 在什么范围内,直线l :y x b =+与曲线C

:3y = (Ⅰ)有一个公共点?(Ⅱ)有两个公共点?(Ⅲ)没有公共点? 练习2 求函数sin 1

cos 2

y θθ-=

-的值域;

16S :因为(cos

,sin )P θθ是圆221x y +=上一动点,所以求函数sin 1

cos 2

y θθ-=-值域实际上就是求圆

221x y +=一动点P 与定点()2,1A 的连线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设直线AP 的方程为1(2)y k x -=-

,再由

1=得403k =或,故所求函数值域为40,3??

????

T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把函数sin 1cos 2

y θθ-=

-转化为圆22

1x y +=一动点P 与定点()2,1A 的连线的斜率k ,

充分体现了“转化”这一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本题除此方法外,还有无其他方法?

17S :由sin 1

cos 2

y θθ-=

-得cos sin 21y y θθ-=-,即

)21y θθ=-

,令cos φ=

,sin φ=

)21y θφ+=-亦即

cos()θφ+=

所以

11-≤

≤,解得403

y ≤≤

。 T :第二种解法用得是三角函数中的辅助角公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角φ是多少?从上述解答过程来看没有管它,这样解答是否合理?是否需要知道φ的具体值?

18S :不需要,因为此函数的定义域(即角θ的取值范围)为实数集R ,不管角φ为何值,角θφ+的取值范

围仍为实数集R ,因而[]

cos()1,1θφ+=

-。

T :很好,但第二种解法显然比第一种解法要复杂得多。

点评 本环节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是本节课的出彩之处,特别是练习2,将三角函数式赋予明确的几何意义后,把求值域问题转化为求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充分体现了数形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知识板块间的交汇融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总结提炼,整合建构

T :本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总结、梳理出本节课所学内容、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学生大约梳理三分钟后,老师请了两个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归纳,最后老师在学生所谈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梳理、提炼,形成如下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和思想方法链(PPT 演示):

[

切线的求法

过圆上一点切线的求法

2

r y y x x =+圆心在原点,过圆上点M 的切线

方程:),(0

y x [

数学思想—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对象)、函数与方程;

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几何问题代数化)

[

知识结构—

点评:本环节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其重要性犹如捕鱼的收网,网张得再大,若不收网,则一条鱼也没有。

曹老师对此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从课堂小结流程上看,曹老师采用了“学生总结——全班交流——教师归纳”的课堂小结模式,从课堂小结内容来看,按“知识——思想方法——思维与能力”三维链进行提炼,从课堂小结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看,采用的是流程图,有效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方法得到有效建构,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

2 教学评析与反思

2.1 理解学生,准确定位

理解学生就是要求老师深入分析学生的学生的基础状况、智能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的发展作出合理的预测,从而为我们的教学予以准确的定位。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老师们对考纲的研读非常重视,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到位,但对学情往往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导致教学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本节课授课班级是学校一个实验班,但由于学校在城区属于第二批次录取学校,学生总体基础不尽人意,很多学生对新课阶段所学内容已几乎完全遗忘。针对学生这一基础状况,在本节课开始阶段,曹老师有意放慢节奏,其意图是让每一个学生尽早唤起回忆,跟上老师复习节奏,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另外,老师所配备例题及练习也是最基础、最常见的题目,直到例2的变式训练开始才加大难度,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找到了自信,真正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发展,这恰好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而充分的预设一定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学力特征的理解之上的,本节课老师在选择例习题时有意在学生易错点处提前设下“埋伏”,也

是源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状态、解题习惯的充分的了解。正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需求、困惑,才会使“教”与“学”融入一体,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效。

2.2 理解数学,揭示本质

在高三复习课中,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演变为“题型教学”,题型教学又进一步蜕化为“刺激——反应”训练”[]3,

解题过于注重技巧,忽视对蕴含其中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从而使整个讲解显得立意不高、品位不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文〔1〕指出:“只有围绕数学概念的核心展开教学,在概念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上给予点拨、讲解,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及其反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细节问题、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本节课曹老师并没有一味追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大比值,也没有堆砌大量繁难题目,而是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将学生所应掌握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纳入整个知识体系中,用尽可能少的典型例题将以上内容呈现给学生;对例题的处理并非只是“题型+技巧”的讲解,而是始终用“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统领解题方法和技巧。我们还注意到,曹老师在选编例习题时虽没有刻意追求新颖性和综合性,但非常注重其代表性,通过一些典型题目,不仅让学生深刻地领悟了“几何问题代数化”这一解析几何核心思想方法,而且还通过一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为后续圆锥曲线的学习乃至整个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以点代面,小中见大。特别是在知识的整合方面,老师引导学生牢牢抓住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一主线,将切线问题和弦长问题置于直线与圆相切和相交这两种位置关系之下,使所用知识和方法始终处于三种位置关系的框架内,尤其是最后和学生一起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思想方法梳理成一张完整的框架图时,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感觉不再是孤立地学习了几个知识点、几种方法,而是建构了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网络,揭示了数学的本质。

2.3 理解教学,突出主体

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目前,高三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对学生不放心,总是担心不讲透讲全学生不会做,因而高三复习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满堂讲、满堂灌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本节课则较好地突破了这种现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学生真正地成了课堂的主角。一是学生参与面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之中,并且先后有18个学生主动板演(或讲解)解答过程、回答老师问题,占全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二是参与时间长,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累计起来不过15分钟,而学生思考、练习、展示、交流等活动时间累计达到30分钟以上;三是学生参与质量高,绝大多数问题基本上都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完成的,也出现了许多亮点,如在老师预设的几处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基本上都能注意到或纠错。

正如文〔1〕中所写:“小结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本课内容,提炼思想方法,总结学习经验。要提高小结环节的教学立意,应当围绕本课的内容及其反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线索展开,通过小结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本课内容的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包括相关知识的联系)。特别是,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等纳入其中。”因此,注重方法提炼、加强解题规律总结,并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知识体系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课堂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不例外,如教师对解析几何中“几何问题代数化”这一核心思想方法浓墨重彩,强调“以数论形”并无不妥,但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数形结合”,也应向学生指出“形数结合”的重要性,事实上在例2变式的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再结合圆的几何特性得出结论更为简洁高效。另外在课堂小结这个环节上,章建跃老师在文〔1〕中指出:在总结“学到了什么”的同时,还要总结“哪些地方没有学好、没学会”,实际教学

中教师如果能这样考虑,那么会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同时也会为整个教学增加辩证的意味。

我们对新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才刚刚起步,希望更多的同仁能加入其中互相学习,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实践,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春天一定会很快来临!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卡西欧杯”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的总结报告

〔2〕张奠宙宋乃庆. 数学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3〕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3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项度的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题性是这次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而学生主题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展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本次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得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3、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理论的提出者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实践也不是仅仅去“做”,也要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实践者的活动固然是一种实践,“专家”的活动同样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实践。在两类不同的实践中,既有思考也有行动。想和做代表了认知的两个途径——并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认知。对实践的研究在于发展思考的途径,而实践则致力与理论研究不能顾及的领域。“专家”的传统角色日渐消亡,正在转化更加谦虚地顾问角色,与实践者一起进行反思与行动。“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展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

《会计基础》第三章习题及答案[1]

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A.只有在期末时相等 B.有时相等 C.必然相等D.不会相等 2、下列引起所有者权益项目同时增减的经济业务是()。 A.以银行存款偿还应付账款 B.以银行存款支付投资者的利润 C.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D.经批准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3、当一笔经济业务只涉及负债要素发生增减变化时,会计等式两边的金额()。 A.一方增加,一方减少 B.不变 C.同减 D.同增 4、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是()。 A.收入-费用=利润 B.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C.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5、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A.借方 B.借方或贷方 C.贷方 D.无余额 6、下列错误中能够通过试算平衡发现的是()。 A.重记经济业务 B.漏记经济业务 C.借贷方向相反 D.借贷金额不等 7、复式记账法是以()为记账基础的一种记账方法。 A.试算平衡 B.资产和权益平衡关系 C.会计科目 D.经济业务 8、下列记账错误中,不能通过试算平衡检查发现的是()。 A.将某一账户的借方发生额600元,误写成6 000元 B.某一账户的借贷方向写反 C.借方的金额误记到贷方 D.漏记了借方的发生额 9、下列账户中,期末无余额的账户有()。A.实收资本 B.应付账款 C.固定资产 D.管理费用 10、目前我国采用的复式记账法主要是()。A.单式记账法 B.增减记账法 C.收付记账法D.借贷记账法 11、甲公司月末编制的试算平衡表中,全部账户的本月借方发生额合计为136万元,除实收资本账户以外的本月贷方发生额合计120万元,则实收资本账户()。 A.本月贷方发生额为16万元 B.本月借方发生额为16万元 C.本月借方余额为16万元 D.本月贷方余额为16万元 12、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记录称为()。 A.对应关系 B.对应账户 C.会计分录 D.账户 13、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四要点中的“依据相同”是指()。 A.总分类账要根据明细分类账进行登记 B.明细分类账要根据总分类账进行登记 C.根据同一会计凭证登记 D.由同一人员进行登记 14、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称为()。 A.记账 B.试算平衡 C.对账 D.结账 15、借贷记账法的发生额试算平衡公式是()。 A.每个账户的借方发生额=每个账户的贷方发生额 B.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C.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D.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16、符合资产类账户记账规则的是()。A.增加额记借方 B.增加额记贷方 C.减少额记借方D.期末无余额 17、年初资产总额为100万元,本期负债减少5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20万元,则期末资产总额为()万元。 A.100 B.120 C.115 D.125 18、应收账款账户期初借方余额为35 4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为26 3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为17 900元,该账户期末余额为()。 A.借方43 800元 B.借方27 000元 C.贷方43 800元 D.贷方27 000元 19、下列关于会计分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应借应贷方向、科目名称和金额构成了会计分录的三要素 B.会计分录按涉及科目多少,可以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C.复合会计分录是指涉及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科目所组成的会计分录 D.会计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会计分录为一借一贷、多借多贷分录 20、下列会计分录形式中,属于简单会计分录的是()。 A.一借一贷 B.一借多贷 C.一贷多借 D.多借多贷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教师角色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如下变化:1、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当前,学生的学习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下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播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变化的一个飞跃和突破。2.从独白到对话。由于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

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吧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角色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扮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和参与;体现了独断和专制,忘却了民主和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所有的话语权,从而吧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是语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3.由权威转化为民主平等的关系。我国解放以后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情境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创制者和教学成果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来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的将学生不很规范,但很有见地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想法,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模式化”。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所以说这种传统的师生观必须得到改善。 其次,从教师的自身角度看教师角色转变。1、终身学习者。“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的角色。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

诊断学基础期末考试题(卷)目试题(库)参考内容

<诊断学基础>期末考试题目题库——参考内容 单项选择 1发热时体温增加1C,脉搏增加(10~20次/分) 2驰张热常见于哪种疾病(败血症、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风湿热) 3心尖搏动范围(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0.5~1cm,直径2~2.5cm) 4正常人肝下界叩诊音 A、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右季肋下缘。(上下距离9~11cm) B、右腋中线—上:第7肋间;下:第10肋水平; C、右肩胛线—上:第10肋间;下:不易扣出。 5腹部叩诊出现移动性浊音时,腹水量(超过1000ml) 6正常肺部叩诊音可听到实音 清音—气多则较清,组织多则较浊。 上部比下部浊;右上比左上浊;背部音比前胸浊。 7干锣音的特点 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气流通过狭窄的支气管时的发生漩涡,或气流通过有粘稠分泌物的空腔,冲击时粘稠物震动所致。 8语颤增强的因素(肺实变、肺空洞、压迫性肺不张) 9意识障碍(颅脑及全身的严重疾病损伤大脑皮质和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出现觉醒状态及意识内容的异常——意识障碍) 10第一心音的描述特点(音调低、强度较响、持续时间较长) 11血清胶体稳定性试验,麝香草酚阳性反应常见于(急性肝细胞损伤)粒红比升高 1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点(粒红比值下降)

13腹水为漏出液见于(肝硬化腹水) 14杵状指多见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慢性肺脓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 15腹壁出现玫瑰疹见于(伤寒) 16肝浊音区缩小见于(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胃肠胀气) 17腹检可见液波震颤说明(腹腔内游离液体>3000ml) 18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消化性溃疡、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19血浆BUN高于正常时,有效肾单位已受损至少达(60~70%) 20紫癜是指皮下出血的直径为(3~5mm) 21出现颈静脉努张可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受压。) 22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喉水肿、气管疾病) 23发生胸膜摩擦音可见于(胸膜炎症、原发性或继发性胸膜肿瘤、肺部病变累及胸膜、胸膜高度干燥。) 24水冲脉可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发热、甲亢) 25二间瓣拍击音的产生原因(二尖瓣狭窄) 26Traube鼓音区明显扩大见于(Traube--胃泡鼓音区。幽门梗阻) 27腹检呈揉面感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28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见于(肝淤血、右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 29化脓性疾病最常见的热型(弛张热) 30MCV MCH MCHC均正常的贫血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1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不同不完全平衡是由于()贫血类型不同 32血小板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提供血小板第三因子)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大新寨小学陈荣英 俗话说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多读书能学到很多知识。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叶澜等著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全书由导论、教师德性论、教师审美论、教师发展论和结语五部分构成。它那独特的研究角度一下子吸引了我。正如叶教授在导论中所说的,这是一本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 读此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师的角色。我觉得当今社会教师形象已不仅仅能用“蜡烛”、“春蚕”、“园丁”等比喻来象征。教师的职业使命已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教师应需具有审美情趣,用心体会工作着是美丽的,并学会用生命点燃生命,享受奉献之后的快乐。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感到愧疚,平时我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是感觉到压力太大时,便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情绪也随之低落。这不正是对自身的定位,对教师价值体现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吗?其实想想与孩子们融洽的相处,回顾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和甜美的话语,看着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呢?热爱着并真诚地奉献着,在教师这一职业中,我又何愁寻不到无穷无尽的尊严和欢乐呢? 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章:教师之“魅”在何处?——工作着是美丽的。在这一章节中,叶澜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魅”之所在。文中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程度的不同而经历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划分,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也分为三种;即以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社会和完

善自我的“发展型”。 文中说道“生存型”的教师是无奈的苦捱。那些仅以生存为目的状态下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事实上,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他们的所爱和首选,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这样的心态来从教,就可能出现对教师职业如下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表现。即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或是把教师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或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叶澜先生说道: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毫无思想、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他不是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也不是以学生朋友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中,更像一个以一种短期的姿态在学校工作的“临时工”。像这样的教师,我们的队伍里也存在不少。他们主要是从生计出发,站在功利的角度,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是出于无奈,因而感到困惑和痛苦。不仅别人而且他自己都不可能从职业中得到美的享受,更何谈从工作中体会到幸福呢? 该书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工具化和将其劳动性质定位于传递性是制约教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是以在开篇即通过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透析提出教师职业有其独特的内在生命价值,而"创造"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外在"和"内在"相统一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由此,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这是对教师职业丰富性的深入挖掘,教师的职业形象从而由单薄变为丰满。 一、对于教师发展由强调外部动力转向重视内部动机。 由于传统中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的强调,所以教师常常背负着沉重的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重点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影像诊断。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在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重点与难点 1.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问诊要点和临床意义。 2.掌握物理检查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了解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4.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5.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基础、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三、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1)《诊断学基础》第二版. 戴万亨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月(全国高等中医 药院校规划教材) (2)《医学影像学》第六版.吴恩惠,冯敢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全国高 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 参考书目: (1)《临床诊断学教程》.刘文秀等主编.北京医学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四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变化。教学模式、课堂结构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讲练。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虽然也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师生互动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特别高,教师以为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讲得声情并茂,讲到口干舌燥,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讲者的自我感觉作为评判的标准。课堂上也设置了问题情境,也进行了启发诱导,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按道理学生应该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如果学生还不会,教师不乐意,可能会说学生“基础不好”,或者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甚至斥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然后就是一遍又一遍讲概念,讲方法,讲步骤,一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被动学习模式下,教师讲得累,学生学的累。恨铁不成钢会演变成语言暴力,变相体罚这些事例曾经在我身上真实地发生过,由此带来的懊悔内疚,曾经让我的内心产生过迷茫和挣扎。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潜能,新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具备特别的爱心和耐心,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学生渴望的眼神和柔弱的心灵。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理念呈现教学活动,实实在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说到底是服务者,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问难质疑,教师着重点拨,学生分层练习,重视反馈检测,巩固学习效果。新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给于学生更多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相信学生能养成独立钻研的能力。 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自由,通过自主探究进行知识迁移,掌握新的概念,理清知识脉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模型,在教师点拨下强化重点解决难点,化难为易,逐步学会归纳演绎推理,合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这样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也偏重于启发、鼓励、赏识。宽容积极的学习氛围,特别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高效实用的课堂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优化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

教师角色的转换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网络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则持续到70年代),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推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网络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因此,对于教育,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若忽视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必须要现代化,具有未来意识,这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不但不允许我们留恋“过去”,而且也不允许我们留恋“现在”,“现在”的东西马上就要变成“过去”,留恋“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面向“过去”。我们惟有选择“未来”,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小学课堂中教师角色定位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探求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伙伴,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须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才能配合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拓展。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从小学生课堂学习特点、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怎样在课堂学习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角色定位这三方面来进行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小学课堂教师角色位置 正文: 一、小学生课堂学习特点 1、低年级儿童课堂学习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中年级儿童课堂学习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

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3、高年级儿童课堂学习的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 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二、小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效率低。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老师讲什么学什么。以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 有的教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反映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心态。其实,也很容易,那就是“洗心革面”。洗心,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塑造新“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我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有以下几种。 (一)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智能;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4.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5.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提供最“优质”服务; 6.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7.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8.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为此,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1.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2.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二)引导者

会计基础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试算平衡法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 B.试算不平衡,表明账户记录肯定有错误 C.试算平衡了,说明账户记录一定正确 D.理论依据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对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而言()。 A.增加记借方 B.增加记贷方 C.减少记贷方 D.期末无余额 3.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四要点中的“依据相同”是指()。 A.总分类账要根据明细分类账进行登记 B.明细分类账要根据总分类账进行登记 C.根据同一会计凭证登记 D.由同一人员进行登记 4.下列关于单式记账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 B.在单式记账法下,账户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和相互平衡关系 C.单式记账法可以全面、系统的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和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D.这种方法适用于业务简单或很单一的经济个体和家庭 5.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 A.借方 B.借方或贷方 C.贷方 D.借方和贷方 6.下列账户中,期末结转后无余额的账户有()。 A.实收资本 B.应付账款 C.固定资产 D.管理费用 7.企业计算应交所得税时,正确的会计分录是()。 A.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B.借:管理费用

贷:所得税费用 C.借:所得税费用 贷:银行存款 D.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符合资产类账户记账规则的是()。 A.增加额记借方 B.增加额记贷方 C.减少额记借方 D.期末无余额 9.年初资产总额为100万元,本期负债减少5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20万元,则期末资产总额为()万元。 A.100 B.120 C.115 D.125 10.借贷记账法下的“借”表示()。 A.费用增加 B.负债增加 C.所有者权益增加 D.收入增加 11.应收账款账户期初借方余额为354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为263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为17900元,该账户期末余额为()。 A.借方43800元 B.借方27000元 C.贷方43800元 D.贷方27000元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产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B.负债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C.收入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D.费用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2.会计分录的内容包括()。 A.经济业务内容摘要 B.账户名称 C.经济业务发生额 D.应借应贷方向 3.下列错误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的是()。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还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既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好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呢?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是指教师要改变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成为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首先,现代科学知识数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并根据需要去处理信息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渔”。这说明,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健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中,传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进行提高和深化,就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与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相反,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反思自身行为,探究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是

第九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九章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一单项选择题 1.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改变应除外 A白蛋白降低B前白蛋白降低CIgG降低 DIgM降低E总蛋白降低 2.不能影响血清尿素浓度的是 A肝功能状态B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C肾功能状态 D全身肌肉重量E胃肠道出血 3.下列物质中何种不属于非蛋白含氮物 A尿素B尿酸C胆红素 D胆酸 E 肌酐 4.原尿中的[HCO3-],葡萄糖等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远曲小管B近曲小管C集合管D髓袢降支E髓袢升支 5.下列各项中几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是 A尿素B氨基酸C肌酸D谷胱甘肽E肌酐 6.肾小管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B远曲小管C髓袢细段D髓袢粗段E集合管 7.肾小球可以滤过血浆主要依靠 A有效渗透压作用B有效滤过压作用C逆流倍增作用 D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 8.正常情况下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的物质是 A尿素B尿酸C肌酐D葡萄糖 E K+ 9.内生肌酐清除试验主要反映的是 A近曲小管功能B远曲小管功能C髓袢功能 D肾小球功能E集合管功能 10.假设U,P分别代表尿液及血液浓度(g/L),V为尿液流速(ml/min).则按体表面积校正的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公式为 A (UV/A)×(P/1.73) B (UV/P)×(1.73/A) C (UP/U)×(1.73/A) D (P/UV)×(A/1.73) E (P/UV)×(1.73/A) 11.尿蛋白选择性系数常用的表示公式是 A(尿IgG/血Tf)/(尿Tf/血IgG) B(尿IgG/血IgG)/(尿Tf/血Tf) C(血IgG/尿IgG)/(血Tf/尿Tf) D(尿Tf/尿IgG)/(血Tf/血IgG) E(尿IgG/血IgG)/(血Tf/尿Tf) 12.肾小管性蛋白尿和肾小球性蛋白尿区别在于 A前者尿中β2-MG增高B后者尿中仅β2-MG增高 C前者尿中以白蛋白增高为主D后者尿β2-MG及白蛋白均增高 E后者尿β2-MG及白蛋白均不增高 13.肾小管重吸收受损可检出的标志物不包括 Aα1微球蛋白Bα2巨球蛋白Cβ2微球蛋白 D溶菌酶E视黄醇结合蛋白 14.肾小管病变早期尿中最早出现变化的是 A白蛋白Bβ2微球蛋白C转铁蛋白 D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E IgG

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团体里,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处于某一位置,或分担一份责任。在学校中,领导、教师和学生也各有不同的身份与责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子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教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段表述对于教师在教子活动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要传统大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教师要成为观察者,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因此,我就来谈谈:教子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1、教师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我认为真诚地去听孩子们的说话,倾听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每逢星期一早上是我们老师倾听孩子们双休日趣事的好机会,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如我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流花湖公园,我捉了小鱼”,“我去了动物园,看了老虎、狮子,还喂了河马吃面包”。孩子们经常地描述着自己的经历过的事情,在活动中,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发言,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进一步的了解。教师是一名很好的观察者,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例如:孩子们喜欢“超人和怪兽”,我看到小朋友经常模仿他们的动作,有时还大打出手,在我观察中孩子们只热衷于模仿动作,于是我开展了关于“超人与怪兽”的话题,使孩子辨别是非,渐渐使他们学习超人的优良品质。我想:正是由于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开展的活动内容是孩子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所取得的成果是我们教师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2、教师要成为幼儿的促进者、支持者。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出现了许多反映现代教育思想的新课程方案新型的师生互动型教育方式,这种新型的教育因素决定了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表现为发挥幼儿的主体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成为幼儿的促进者、支持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不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如有一次我带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自由的玩耍,我发现许多幼儿都在做踩影子的游戏,他们对影子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充分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幼儿去找影子,找找自己身边各种不同的影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发现: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后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是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当幼儿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并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会这样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我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天中,我们的影子总是这样不变的呢?”这激起孩子进一步探索影子的兴趣。 《纲要》总则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长与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教师是促进者、支持者,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师生交往,言传身教渗透教育意图,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学习体会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学习体会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学习体会 我们学习了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从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我对于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角色转变的认识。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

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