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晋帝国风云录(四):王敦与王导

东晋帝国风云录(四):王敦与王导

东晋帝国风云录(四):王敦与王导
东晋帝国风云录(四):王敦与王导

东晋帝国风云录(四):王敦与王导

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史官一般都有带有政治倾向或者个人倾向的形象描写。如果我们相信历史记载,那么王敦的形象有些骇人——蜂目豺声。他的眼睛大,白多黑少,眼角的线条很锐利;声音如同豺狼,低音重,中音沉,高音稳。王敦出身于琅琊王家,成年后又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按照纨绔子弟的发展轨迹,他这一生完全可以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直到终老,但他是个异类,对终日无所事事而奢靡浮华的生活很排斥,关于这一点,从他的审美品位上可见一斑。晋武帝司马炎在世期间,有一次举办了一个豪华的文艺座谈宴会,讨论歌舞伎之类的靡靡之音。王敦耐着性子,一脸厌恶地听了一会儿,实在忍无可忍,于是说自己擅长击鼓,请当堂表演。大鼓搬来之后,他挽起袖子,撩起衣衫前摆,别在腰带里,拿起鼓槌,奋臂疾挥,打得行云流水,铿锵雄壮。因为对浑浑噩噩的贵族生活的厌恶和对权力的渴望,王敦从进入仕途初期,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务实精神。然而,有务实精神并不代表正直,事实上,此人具有半狼半狐的性格:既有狼的凶猛和冷酷,又有狐的狡诈和城府,是一个机敏灵活的实用主义者。八王之乱结束之后,大王马(司马越和王衍)掌握了西晋朝廷的实权,并针对胡人在北方构筑了宏大的战略防御体系,可惜由于扭曲的权力欲望和用人不当,北

方防御体系很快就崩溃了,尤其是石勒和王弥投奔刘渊之后,胡人的势力迅速溢出并州,蔓延到了司州、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只有“小剥皮”王浚控制的幽州和司马越的根据地徐州比较安定。大王马攘外没能力,安内没手段,但是他们的战略重心始终是死守正朔所在的华北,即使是在华北大部分地区已经难以守御的情况下也没有迁都南下的意图,而是打算收缩防御战线,撤到华北地区东部的大本营徐州,把这里打造成发动反攻的桥头堡,并把南方的荆州和扬州打造成发动反攻的两翼和广阔的战略大后方。荆、扬两地当中,扬州靠近桥头堡徐州,这里的局势如何,与大王马的战略反攻计划有直接的关系。小王马(司马睿和王导)自307年南下之后,一直没有打开江东的局面,随着北方局势的恶化,这必然会引起大王马的重视与忧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敦于309年被派到了扬州。王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身份尊贵,在北方的军界也颇有声望。孙吴灭亡之后,江东门阀的一些头面人物曾经北上游历,或者在朝中为官,对王敦并不陌生。因此,大王马把王敦派到江东,给小王马助威开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王导是王敦的堂弟,虽然同为王家子弟,自小接受的家门熏陶也相同,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大为不同。多年以前,有一次一个达官贵人设宴邀请名流做客,命令婢女给客人敬酒,如果哪个客人不喝,就杀死敬酒的婢女。轮到王敦的时候,王敦漠然无视,惊恐万状的婢女面露

哀求,王敦依然无动于衷。王导平时滴酒不沾,但是因为担心婢女丧命,就勉强喝了这杯酒,回家以后说处仲(王敦的字)残忍冷酷,如果他将来身居要职,恐怕难有善终。虽然性格不同,但王敦和王导毕竟是堂兄弟,久别重逢,自然是分外欢喜。相比之下,司马睿就有些落寞,王导是他的发小,性格含蓄内敛,对他很尊重,但是王敦不善于、更不屑于掩饰真实的情感,他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王敦言谈举止中的轻视意味,他知道自己既没有什么声望,也没有什么功绩,被派驻江东只是因为有皇族血统,所以只能默默忍受。王敦到达江东的第二年(310),匈奴人刘渊的汉赵政权大举进攻京城,司马越急令王敦和钱璯(hui)率军北上赴援。军队还没有过江,风闻匈奴人兵力雄厚,于是钱璯改变主意,密谋袭杀王敦,然后拥立孙权的后人为吴王。王敦得到消息,匆忙逃回建业,请司马睿派兵攻打钱璯。司马睿不敢有片刻耽搁,火速出动本部兵马平乱,可是这支军队畏惧钱璯人多势众,迟迟不敢应战。这时候,周玘再一次号召江东大族联手出击,消灭了钱璯的叛军。《晋书》当中与钱璯之乱有关的记载不过短短几十个字,但通过它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司马睿政权的实力还是比较微弱的,否则王敦不会逃回建业,司马睿的军队不会逡巡不前,更不至于最终还得依靠江东门阀的力量来平乱。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江东门阀对朝廷还是有所顾忌,对于他们而言,接受司马睿是最

好的选择。虽然胡人此时已经在北方占据优势,但是司马越还掌握着西晋朝廷的主力。一千多年之后的我们知道司马越并没有把政治中心迁移到南方的意图,他掌握的西晋主力后来在宁平城遭到了灭顶之灾,然而当时的江东门阀并不知道这一切。钱璯和周玘一样,也是江东的武力强宗。如果江东门阀追随钱璯作乱,而司马越在未来放弃北方、大举南下,那么到时候江东门阀就会承受巨大的军事压力,事后来看,就是在这种威胁面前,他们才对内部的害群之马痛下杀手。311年3月,司马越以进攻在华北地区兴风作浪的石勒为借口,率领西晋主力东归大本营徐州,途中暴亡;4月,主力军队在宁平城附近遭到石勒和王弥的截击,全军覆没;6月,守备空虚的京城沦陷,晋怀帝沦为匈奴人的阶下囚,中原士民纷纷背井离乡,南下避难。对于仰仗江东门阀的庇护才能勉强立足的司马睿政权,北人的南下固然有助于壮大声势,改变寄人篱下的窘境,但是怎么安置避难南下的北人也是一个棘手难题,因为这涉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分割,很容易引发南人和北人之间的纷争,而一旦爆发冲突,则会给胡人南下带来可趁之机。在急需促成团结,以求渡过难关的关键时刻,此前一直名不见正传的王导脱颖而出,在司马睿背后出谋划策,为调解南人和北人的矛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怎么解决迫在眉睫的经济矛盾和政治矛盾的呢?先来

说第一个问题——怎么解决经济矛盾?永嘉之乱过后,南迁

的中原士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等士族,第二类是低等士族和普通百姓,第三类是中等士族。高等士族是司马睿政权的重点拉拢对象,需要优先照顾。江东本土门阀主要聚居在扬州境内的丹阳郡、吴兴郡和吴郡,他们的田产家业也在这里,如果南下的北方高等士族要在这三个郡内置办家业,就必然会跟江东门阀产生冲突,因此,在王导的调停下,江东门阀势力比较弱的会稽郡被划分为经济开发特区,专门用来安置南下的北方高等士族。我们在中学时代学过东晋年间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篇是这样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山阴,会稽郡的区域行政中心;修禊,一种祈福仪式;群贤,主要指以王家、谢家为首的南迁的北方高等士族。东晋帝国的国都在丹阳郡内的建康(今天的南京),以王、谢为首的北方门阀都是朝中政要。为什么北方门阀的领袖人物集体出现在会稽郡?为什么他们不在国都或者国都附近举行祈福

仪式,而要跑到离国都数百里地的会稽郡呢?原因如上,因为他们的田产家业在会稽郡,这里才是他们的大本营。低等士族和普通百姓是弱势群体,南下之后沦落成了高等门阀的奴客仆役,如同泼到沙滩上的水,渗透得无影无踪,在东晋政局后续的演变中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这里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南下的中等士族。这一类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说

高不高,说低不低,既不是司马睿政权的重点拉拢对象,也不容易被高等士族吸收,主要被安置在当时还很荒凉的晋陵郡。晋陵郡被丹阳郡、吴兴郡和吴郡夹在中间,原名毗陵郡。东海王司马越的世子叫司马毗,死于311年的宁平城之战,为了避他的名讳,毗陵郡于是更名为晋陵郡。在整个东晋时代,晋陵郡一直是出强兵猛将的地方,在淝水之战当中挫败强秦的北府兵就诞生在这里,一代名将刘牢之和金戈铁马的刘裕也正是在这里走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后再慢慢解释。高等士族被安置在会稽郡,中等士族被安置在晋陵郡,低等士族和普通百姓被高门大族吸收,南人和北人之间的经济矛盾就这样被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更为复杂的政治矛盾。以前说过,按照崛起的先后年代划分,江东门阀可以分为两类,即形成于汉代的老派门阀和形成于孙吴时代的新晋门阀;按照所属性质的不同,江东门阀还可以分为另外两类,即家学源远流长的文化门阀,以及兵力强盛的武力门阀,文化门阀有软实力,没有硬实力,武力门阀缺乏软实力,但是有硬实力。面对复杂的政治矛盾,王导的手段很巧妙。作为北方门阀的成员之一,他对北方门阀的态度很明确——安抚、团结;对于江东门阀,他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对文化门阀尽量拉拢,对武力门阀敬而远之。这样做有利于招揽文化门阀,扩大团结局面,但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的武力门阀也会成为不安定因素。王导不会

不清楚武力门阀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但是结合后续事态的发展来看,他对此并不是很担心,因为他已经构思好了一个铲除武力门阀的策略,只是完成这个计划必须假手于他的堂兄王敦。就军事实力而言,南下初期的北人很难和江东的武力门阀抗衡。然而,在王导的谋划和王敦的配合下,经过多次较量,原先实力较弱的北人却反客为主,成功地铲除了江东的武力门阀,琅琊王家也因此成了控制东晋帝国的第一个大门阀。王导的谋划是什么?王敦是怎么配合的?江东的武力门阀是怎么被消灭的?敬请关注下期。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人物生平 袒腹东床 主词条:东床快婿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建立国家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 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朝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又客观的历史评价。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联系、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电脑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是 谁?他得丰功伟绩有何之处?“(使用电脑搜索。) 二、整体感知:(课件展示)

1、秦朝在同一六国之前有那些改革的措施,主要是谁负责改革, 他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是?统一六国当中最有转折的战争是与 赵国的哪场战争? 3、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宰相是谁?他向秦始皇如何建议的,改革 让秦国在以后的发展中怎么样? 4、分析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意义? 5、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 6、探讨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作用和意义? 7、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 三、课文探究:(课件展示) 1、秦朝的统一对于历史的贡献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主要是立足于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产生的作用。是要求学生达到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要求要辩证的去看待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从而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3、秦朝灭亡的原因,对比秦汉统治者的治国策略,讨论汉朝为何 能统治时间久? 四、课文总结:

王羲之的故事介绍

王羲之的故事介绍 王羲之的故事介绍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

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_1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

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XX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XX年) “洪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秦统一的意义。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是秦的兼并战争及统一的历史意义;难点是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4- 65页“秦王扫六合”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①战国以来, ________ 成为大事所趋。 背景3②________________ 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L③ _______ 之战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时间:_ .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开国皇帝: 都城:_ 意义: 2. 学生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一想秦王为什么能统一天下? 3. 师简单介绍亲王嬴政,让学生理解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 侯尽西来”的意思。 【共同探究】 1. 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并回答:灭六国的时间,顺序;②秦王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都城在哪? 2. 讨论:战国七个国家,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全国。 3.师指导学生识图:了解秦朝的疆域。 4、学生先自学陈胜吴广起义内容:①识记时间,地点,建立的政权;②讨论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5、自主学习楚汉战争,分析对比成功失败的原因。 【巩固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从此, 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这场战役是()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2?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 年 3.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者是()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知识与技能 h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趙势I 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锻*长平战后六国皆无力 御秦, 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露的吋间冬 二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次大规模的农厌大起义。 4.通过阅读"嗪朝疆域图7培养识谏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 通过对 “纸上谈兵”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运用, 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中华民族的 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阅读相关小字内容,认 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 重点:秦国的兼并战争用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预习学案 1、“秦王扫六合” (1 )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 _______________ 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 _______________ 阻碍了社会发展。 ______________ 成为大势所 趋。商鞅变法后,_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不断兼并邻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 年, _______________ 中 大破六国中最强的赵国军队。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元前230 —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 、六国,建立 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定都_、秦王赢政自称 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 以来诸候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至一个崭新的阶段。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的疆域东到 ____ 、南至y _______ 、西至y ________ 、北至y 。 2、陈胜吴广起义 (1 )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 负担十分沉重、 _____________ 繁重、 ____________ 严酷,使社会矛盾尖锐起来,最 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而失败,沉重打击了秦的统治。 (3)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 公元前 __________________ 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 ______________ 大败秦军主力,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 军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 ____ ,封刘邦为 。后来双方为争夺皇位,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 争,历史上称为 ____________ (2)楚汉战争的性质是统治阶级为争夺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 都 __________ ,史称西汉。 1、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是诗人李白对哪位统治者统一过程的形象描述(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D 、隋文帝 2、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 ) (2)公元前209年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在大泽乡揭竿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后建立起 政权;后因寡不敌众 (1)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 202年建立汉朝,定 )

历代对王羲之字体的评价

历代对王羲之字体的评价 历代对王羲之字体的评价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

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

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 ——“书圣”王羲之

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书圣”王羲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东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距他生活时代不远的梁武帝萧衍预见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生命力。他称赞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倾朝廷之力搜罗王羲之的墨迹,把他的书法看作是“尽善尽美”的典范,甚至亲自为他作传,说自己“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后世书家推许他的书法艺术为“神品”、“逸品”,加上他又是东晋时代的一位大名士,无形中,王羲之的艺术个性形象,几乎掩去了他作为一个现实的历史人物的一面。如果我们不再有意无意地步武前人,营造名士风流的神话,则不难在“书圣”的光环背后,看到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王羲之。 大凡名流,其生平便每每由轶事和传奇堆积而成。王羲之(约303—361),字逸少,因为曾任晋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他是当时的大族琅邪王氏世家子弟。少年的王羲之性格“涩讷”而不善言谈,甚至避免与人交际。有一次在王敦(晋大将军,王导之堂兄弟,后因谋逆败亡)家中适逢自己的叔父王导和太尉庾亮来访,他也要避席而去。可王敦很喜欢他,认为他是王家有出息的子弟。13岁那年,在尚书仆射周顗府中的宴席上,主人把时俗很看重的牛心先割了给他吃。权倾朝野的大名士如此器重一个少年,一时令人刮目相看。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求婿。司徒王导便让对

方自己挑选。王家子弟听说,都故作姿态,只有王羲之置若罔闻,在东床坦腹而食。郗太尉知道了,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婿呢!”于是选中了王羲之。 他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曾为淮南太守。晋元帝南渡过江建立东晋,王旷是功臣之一。出生在这样的大族中,可以说是当时成为大名士的首要条件。 王氏家族中对王羲之的生活情趣和书法艺术影响最大的,是《晋书·王羲之传》中没有提到的王廙。《世说新语》“言语”注引《文字志》说:“羲之少朗拔,为叔父廙所赏。”他这位叔父“少能属文,多所通涉,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晋书》本传),可谓多才多艺,而且性格隽率、行为放逸。特别是他的书画造诣很高。南齐时代的王僧虔在《论书》中说:“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我们不妨看看王廙自己是怎么说的: 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历代名画记》卷五) 后人往往谈到王羲之从小跟卫夫人学书法,却每每忽略了这位对王羲之影响更直接的王廙。

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作者:吕会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思考秦统一的原因,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及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学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末年那个国家实力最强大 [学习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秦国统一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去了解 思考:秦为什么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点拨学生从社会背景、各国的实力、对手、谋略及领袖等方面去思考。)共同得出以下(ppt) ?1长期战乱人心思定,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战国得名)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回忆商鞅变法) ?3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御秦。(讲纸上谈兵故事) ?4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秦始皇图及李白诗感知) ?5采用远交近攻正确策略。 从远交近攻了解秦灭六国顺序(图):韩赵魏楚燕齐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ppt) (1)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战的混战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秦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考:崭新从哪些方面体现?(点拨学生从秦疆域结果等方面思考)讲解以下(ppt)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合现实) ?2秦的统一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结合疆域图) ?3秦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可以结合现实) 4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及秦始皇意义,但秦二世而亡是什么原因? 出示秦暴政资料: 材料一: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

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并称为“二(èr)王(wáng)”。 中文名,二(èr)王(wáng)。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 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 后迁居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出身于书法世家。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要求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 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

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他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 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 故世称大令。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èr)王(wáng)”。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中的重点课。本课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通过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教学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秦统一的背景原因;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的经验教训,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1、本节课涉及的部分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如长平之战、指鹿为马、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鸿门宴等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可以娓娓道来。针对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发掘学生的潜质,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由学生来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另一方面要发现和纠正学生知识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错误和误解,例如,部分学生会将楚汉战争视为秦末农民战争的继续,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2、同学们都认识秦始皇,但是对于秦始皇的功过并不太了解,也无法确切说出秦帝国灭亡的原因,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光靠老师讲可能他们无法记住,力图通过引导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秦的暴政,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必然性。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可用成语典故贯穿全过程,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了解相关成语典故背后的史实讨论成语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 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复习战国形势。 (师)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国名称及位置) (师)秦国和秦朝一样吗?本节课即来了解。 ·2、【秦王扫六合】 (师)介绍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 王羲之,字逸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因为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所以被后世尊称为“书圣”。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羲之出生在两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祖父是西晋的尚书郎,父亲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持朝廷东渡的人之一。而且王家世代受文学熏陶,所以王羲之能够在书法上在幼时就有接触。 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朝廷,是之前西晋总是南迁后所建的政权。原本的西晋都城洛阳覆灭,因为南迁的政权统治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江东,彼时称为江左,所以相对于西晋称为东晋。南下的东晋曾经尝试过北伐,不过因为内部的相互撕扯不团结,所以北伐几乎没有什么成果,除了篡位成功的刘裕有些建树。 公元383年,面临南侵的大军,东晋宰相谢安极力主战。于是谢石谢玄统领的大军经过艰苦的抵抗,终于在淝水一战中取得大胜。也是从此一战开始,南北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门阀士族的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同存,也被称做东晋十六国。之后东晋的大将刘裕篡晋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中国也就此进入了跌宕的南北朝时代。 王羲之之际的东晋还是刚刚建立,当时朝中势力较大的还是王谢两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出任东晋的丞相一职,位高权重。而王羲之后来又成了尚书令郗鉴的东床快婿,所以王氏一家可谓是权贵一

时。加上王羲之后来因为书法名声大噪,所以世人皆是羡慕。 王羲之为什么是书圣一是说因为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王羲之忠君爱国的事情在《世说新语》之中就有记载,他在受到奸人谗言的陷害的时候,王羲之并没有退缩,而是大义凛然的去面对了。即使是死都不会改变他的报国之心。这就充分体现了王王羲之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操。还有就是王羲之知仁义重孝道。他不论是在朝中做官还是被派到外边做刺史太守,都能亲自处理政务,爱护百姓。他在任会稽内史的时候,针对官员的治理和百姓赋役的黑暗做了调整,努力去推行要谨慎的任人为官,和平均赋役的政策。在旱情严重的时候,没有等朝廷下令就开仓赈济灾民。这就是王羲之的仁义之处。还据史书的记载王羲之在任职期间一直是将他的老母亲带在身边,悉心的时分,一直到他的母亲逝世,尽到一位为人子女应做到的孝道,。综上所述,足以说明王羲之是个道德品质高上的人。 二说他是一个学养深厚、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王羲之并不是生而知之,他的学养都是通过他发奋学习而来的。而现在小时候因为练字洗笔把池塘水都染黑了的故事足以证明他从小就十分的用工。《兰亭序》是他传世的诗文,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思想深刻,并被誉为是“天下第一行书”,这更加能证明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学养深厚的人。说他富有创造精神无法是因为他的字了,他的字是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蕴含雄秀之气。所以世人常常曹植写的《洛神赋》中那段:“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表示对王羲之书法之美的赞美。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同步测试4(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公元前_________年,秦在_________打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_________ 多万人。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长平之战的概念。 答案:260 长平40 2.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多民族的国家,定都。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秦的统一和建立。 答案:韩赵魏楚燕齐中央集权咸阳 3.《史记》中记载:“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讲这番话的应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思路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推翻秦朝的统治。 答案:A 4.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思路解析:陈胜、吴广只是给了秦朝重大打击,并没有推翻,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打败秦军,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从此,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这场战争是(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思路解析: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击败实力强大的赵国的军队,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答案:C 2.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思路解析: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答案:B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思路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 答案:D 4.秦朝刑法残酷,一个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叫( ) A.族诛 B.车裂 C.腰斩 D.连坐 思路解析:秦朝刑法残酷,一个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被“连坐”。 答案:D 5.秦统一后又很快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秦朝暴政,迫使农民起义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第13课__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doc(1)

第13 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 ,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教学准备: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 )、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 )。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通过复习战国形势进行导入我国奴隶社会历经夏、商、周三个时代,其中周分两段,西周与东周,东周历时多少年(前771年到前221 年)即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争霸战国争雄,连年战事延续了长达五百多年,那么大家认为其中受害最大的是谁?(人民)人民经过长期战乱,渴望统一。(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由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进行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教师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 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

东晋王羲之简介

东晋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本文是东晋王羲之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王羲之(303年--- 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贵胄,后官拜右军,人称王右军。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公元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书圣。 东晋王羲之人物生平入木三分 主词条: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

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