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洪城(公元前2500年)
1.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2.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东南角为墓地。布局严谨,社会空间严格区分。
米利都城
1.是希波丹姆式的城市。
2.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广场取代了卫城而成为城市的中心,周围有神庙、议事厅、商店、体育馆、竞技场和剧场等。
3.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4.米利都城体现了几何图象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
曹魏邺城:
1.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以宫城为中心,城市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2.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其西为铜雀园,正中为举行典礼的宫殿,其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廷,再向东为贵族专用居住区——戚里;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3.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唐长安的规划,以及对此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长安(建于7世纪,由宇文恺制定规划)
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城市空间规划严谨,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格局,方格式路网,城市核心是皇城,三面为居住里坊所包围。1.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2.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布置的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城市的道路系统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4.实行严格的里坊制,有108个里坊,坊里有坊门,早启晚闭实行宵禁,以便于管制。5.排水与运输
元大都(由刘秉忠制定规划)
主要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1.恢复了宗法礼制,继承了历代都城特点,“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城以皇城为中心。2.布局上,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地安门-钟鼓楼8km轴线,以示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
3.皇城与湖水巧妙结合
4.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m,胡同6-7m
马丘比丘宪章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四十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1.城市与区域。要解决好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2.城市增长:城市急剧发展中,要更有效的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3.分区概念: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必须努力去创造
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4.住房问题:住房不能再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5.城市运输:44年来的经验证明,道路分类、增加车行道和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方面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所以将来城区交通的政策显然应当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
6.城市土地使用:私人利益应当服从公共利益。
7.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生活环境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8.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卫星城镇: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的城市的派生产物。
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以邻里单位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一个邻里单位应该以一个小学规划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由邻里单位内部穿越,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的考虑朝向及间距。
都市圈:一个大的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的基础是工业、农业的现代化
城市化的阶段:
城市化现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
过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
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
再城市化现象:郊区人口重新回流到城市
中国城市化社会发展目标
1.实现集约化经济社会
2.实现流动化社会
3.实现市民社会
4.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城市规划步骤:
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
在综合分析评估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
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
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热岛效应。
国土规划
城市规划纲要: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
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
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规划: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及社会服务设
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
分工以及各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与建筑管理规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确定,以及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
得其所,有机联系。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充分研究城市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及区域发展条件,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发展规模,选
择用地发展方向,按工程技术和环境要求,综合安排城市用地和工程设施。一.团状城市
1.城市呈紧凑状发展,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城市多是团状城市,城市围绕原有中心一圈圈向外发展。
2.这一类城市中心明确,用地紧凑,联系方便,但过分依赖于中心,对城市中心的压力大。3.适合于中、小城市,避免摊大饼式的发展。
二.组团状城市
自然组团人工组团
三.带形城市
城市:
城市规划:
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性质:
城市人口:
指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
城市人口构成:年龄,性别,家庭,劳动,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婚姻,寿命等。劳动构成又称城市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
城市道路系统:是由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网:通常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
路网密度:是城市道路网密度的简称。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
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
(干道网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
2.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结合的要求
现代城市交通组织原则
1.交通分离,各成系统
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
非机动车与机动车
人车分流(平面分流与立体分流)
2.组织空间交通
3.发展新型快速公共交通系统
4.考虑“出行”在一定时间内能达到城市任何目的地
旧城道路系统规划的实施
1.旧城道路系统规划中的主要交通干道应尽先开拓,以形成交通干道骨架。旧城街道一般较密,如果与新辟交通干道相交形成的交叉口距离过近(<500M)时,应封闭一些交叉口,以保证新辟干道的行车速度不致于因交叉口过多而降低很大。
2。交通干道系统的规划用地必须严格控制
3.道路系统规划中如果有自行车道路系统,应该优先实施
4.在开拓交通干道的同时,应重视对步行街和步行广场的改建
旧城道路交通的改善
1.限制载货汽车的通行
2.组织单向交通
3.定时限制道路通行车种
4.封闭与交通干道相交的支路
5.调整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
6.在人流十分集中的道路旁,迁出一些吸引大量行人的公共建筑和商店,减少车辆和步行交通
7.汽车交通量大的道路修建步行天桥或地道,减少行人横跨车道对车辆的干扰,也保证行人的安全
8.健全道路行车标志与交通信号
9.采用电子技术管理交通
如何解决城市拥挤?
如何解决交通拥挤的手段
1.道路系统规划的原则和实施
2.道路交通改善的措施
3.城市交通的发展
1.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坚持公交优先的策略,再综合布置高速道路及其它交通方式
2.实施方法:(1)政策上严格执行交通规划,从自身条件出发,坚持走“相宜技术”之
路。鼓励和扶持公共交通的发展;地铁和快速轨道交通延伸到城市建
成区边缘
(2)人车分流,设置独立的步行系统,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与汽车交通
相混。开辟独立的自行车和人行道路;市中心开辟禁止机动车通行的
步行区;分散交通集散点,减轻交通负荷。
(3)建设综合的换乘枢纽,有效地将地面公共交通、地下轨道交通、汽
车停车、自行车停车和商店组织在一起,缩短了乘客的换车时间(4)培养公民的交通意识。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
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
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
3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
4交通总量的削减
5交通流量的均分
6交通连续
7交通分离
三种方式:
1.公共交通
2.轻型有轨交通
3.地下铁道
交通总量:是指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之乘积的总和。交通总量不同于车辆拥有量,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道路宽:即路幅宽(道路红线之间的的宽度),它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包
括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带。
通行能力:是指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正常的气候和交通状况下,保证一定速度行驶(20~50KM/H),可以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往往以一条车道为单位计算)
交通量:指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数量。
高峰小时:交通量最大的某时段
怎样提高道路通过量:
?改善道路状况,使车辆行使速度达到通过量较高的速度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开,可以提高车辆行使速度和提高道路的通过量
?单行线、专用线等控制管理措施
?采用措施,保证干线车流的通畅
?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加强交通管理、宣传教育,采取安全措施
?建立、健全交通标志和交通线
?平交路口信号灯采用自动化控制
?采取绿波带式的信号灯控制
?拓宽现有路口,提高通过能力
?改善现有路口,合理布局,适当解决左行车辆
?错开高峰,延长高峰时间,使单位时间流量降低
城市道路交叉口:城市中道路与道路(或与铁路)相交的部分称为城市道路交叉口
冲突点:当行车方向交叉时可能产生碰撞的地点称为冲突点
交织点:当车辆从不同方向驶向同一方向或锐角相交时可能产生挤撞的地点称为交织点
立体交叉:是指交叉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交时的道口
城市整体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侧重于景观环境的保护,它包含城市特别是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保护,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外围环境的控制三方面的内容。
对外交通布置的基本原则:
1。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
2.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
3.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紧密联系,由干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
4.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开辟新区对古城保护的作用
?疏散古城人口,避免超饱和容量对古城历史环境的直接破坏,以及为解决此问题提高新建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对古城整体空间特色的间接性破坏
?合理确定古城的主要功能与性质,调整不适宜在古城内发展的用地到新区,减少因此而造成对古城环境及历史建筑的影响,创造条件发挥古城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
?有利于对古城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更新,提高古城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缓解古城交通压力,可以利用古城内道路网密度大的优势来改善路况和交通方式,不必拓宽道路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有利于保护古城的空间尺度
历史城市常用的保护手段:
1.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
1.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法
冻结保护:保证历史遗存不再受进一步的人为破坏。
修复:恢复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文物古迹的利用方法
1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这是最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利用方式。
2作为博物馆使用。这种方式最普遍,是使其发挥效益的较好方式之一。
3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
4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
5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代表了历史中重要的阶段或事件。
2.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
博物馆式保护:这种方式最普遍,是使其发挥效益的较好方式之一。
拼贴式保护:使城市比较零散的古建或民居择地集中至一处,新建一个“历史地段”。防止被建设的浪潮所吞没
3.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
(1)古城格局的保护,是城市景观环境保护的重点。
(2)城市布局调整,有利于合理定位历史城区的主体功能与性质,疏散历史城区人口,缓解历史城区的交通压力。
(3)城市外围环境的控制,有利于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在发展中继续生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保护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正是保护规划产生的原因和目的。
一.城市规划在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1分析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特点,确定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战略,
并通过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上予以落实。
2确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和道路系统,力图保护古城格局和历史环境,
通过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筑高度展现文物古迹建筑和地段,更好地突出名城的特
色。
3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遗迹遗址以及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在空间上
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4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它们的整体环境不失名
城特色。
5规划保护范围,制定有关要求、规定及指标,制止建设性破坏
二.名城保护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1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
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
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基本概念反映了城市的特定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当在
名城总体规划中体现出来,并对整个城市形态、布局、土地利用、环境规划设计
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
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也包含保护城市优秀
传统和合理布局的内容。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中应包括在总体规划层次的保护措
施:保护地区人口规模控制,占据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单位的搬迁,调整用地布
局改善古城功能的措施,古城规划格局、空间形态、视觉通廊保护等。
名城保护规划中保护区的确定
?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划定
?历史街区的保护区划定
?历史古镇的保护区划定
一级保护区(绝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古镇保护区(区域控制区)
?保护区范围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
期达到的目标
城市更新手段:
中心城市的衰落:
二战后,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地区出现了人口和就业向郊区大量迁移的现象。
现代城市更新趋向:
城市更新不可能唯一趋向物质转变,它必须涵盖更广泛的社会改良和经济复苏,必须更多地注重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城市更新的方式:
1.重建与再开发。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重建是一种最为完全的更新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
环境和景观方面,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动方面均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
响,同时在投资方面也更具有风险。只有在确定没有可行的其他方式时才可使用。
2.整建。是对建筑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更新设施,使其能够继续使用。
整建比重建需要的时间短,可减轻安置居民的压力,投入的资金较少3.保留维护。是对仍适合于继续使用的建筑,通过修缮活动,使其继续保持或改善现有的使用状况。维护是变动最小,耗资最低的更新方式,也是一种预防性的
措施,适用于大量的城市地区。
具体措施:
采取渐进式规划和小规模改建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的政策协调,提出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的规划。强调对现存都市邻里结构的保护和改善。更加关注公众意见,鼓励公众的积极参与
1.资本的鼓励:吸引资金投向衰退地区,促进其经济增长,实现贫困地区的复兴
2.劳动力的鼓励: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吸引人口向城市迁移。
3.直接援助:直接补助平民住宅的兴建,建设廉价住宅,对现存的邻里结构进行保护和改善。
4.改善环境质量
5.提高社会福利
6.加强医疗卫生建设
7.解决教育与就业
8.采取预防犯罪的措施
9.加强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建设。
城市规划有哪些管理手段?
1.行政管理方法,是我国常规的规划管理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2.法制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强化法制手段,进行管理
3.经济管理方法,就是运用经济手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这是对行政管理方法的补充
4.社会管理方法,群众参与管理,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管理方式。
5.科学管理方法,采用当代的先进科学方法、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对城市规划的实施进行管理。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规划的实施程序:
1.建立依据,建立科学的合法的依据是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第一道程序。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
计划依据
规划依据
法规依据
经济技术依据
2.报建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批后管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必须负责对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的检验和监督检查工作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施规划控制的区域。
门槛理论:当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要遇到一些阻碍城镇规模增长的限制因素。
这些限制,可能是地理环境方面的限制,可能是工程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
也有可能是来自于城镇原有空间结构自身的限制,这些限制标志着城镇规模
增长的阶段性极限,这便是城镇发展的门槛。要跨越这一门槛,需要一个跳
跃性的突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