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6.1《玛雅文明的发现》素材(旧人教版选修5)

高中历史:6.1《玛雅文明的发现》素材(旧人教版选修5)

高中历史:6.1《玛雅文明的发现》素材(旧人教版选修5)
高中历史:6.1《玛雅文明的发现》素材(旧人教版选修5)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

素材

1.原始资料

我们发现尤卡坦地区

1517年2月8日,我们离开北边的阿哈鲁科港,十二天后绕过圣安东峡。绕过海峡后,我们便驶进远洋,朝日落方向航行,可是那片海域的浅滩和水流我们一无所知,也不知道那里常刮什么风;我们冒着莫大的生命危险,因为当时海上突然暴风雨大作,整整刮了两天两夜,我们差一点葬身鱼腹。

暴风雨过后,我们继续航行,终于在离开阿哈鲁科港二十一天之后见到了陆地,我们高兴非常,连声感谢天主庇佑。直到那时,还没有人发现或听说过这片土地。我们从船上看到一个大村落,离岸约二西班牙里,我们见那村落很大,无论是在古巴岛还是拉埃斯帕尼奥拉岛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村落,便给它取名大开罗。

我们决定让两条小一点的船尽可能驶进海岸,探明水有多深,看能不能靠近泊船。3月4日早晨,我们看到十条很大的木船向我们驶来,那种船叫独木船,船上坐满当地的印第安人,他们用桨划船,船上还张着帆。那种船形如木槽,很大,用粗大的原木挖成,每条船都是一根整木,许多船大得能载四十个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划着那十条独木船驶近我们的船,我们转动船帆把船停下,让他们上前和我们说话;因为当时没有懂尤卡坦话和墨西哥话的通译,所以我们打手势向他们表示友好,还朝他们挥手,让他们靠近。印第安人靠了过来,全无害怕的样子,三十来个印第安人上了我们的指挥船,我们送给他们每人一小串绿玻璃珠子,他们在船上看了很久。他们为首的一个是酋长,打着手势对我们说,他们要划小船回村,第二天再来,还要带更多的小船来载我们上岸。

这些印第安人身穿像短上衣那样的小布衫,下身用窄布片遮羞,他们管那布片叫马斯特尔。我们认为他们比古巴的印第安人开化,因为古巴土著下身一丝不挂,只有女人们围一块长及大腿的棉布,当地人称之为纳古亚。

第二天早上,那个酋长又到我们船上,带来二十条大独木船,每条独木船上都有桨手。那酋长笑容满面,很是友好,用手比划着请我们到他们村里去,说要给我们食物和其他所需物品,说他带来的独木船可以载我们上岸。他当时用土话连声说:“科内斯,科托切,科内斯,科托切。”意思是:请到我家去。所以我们给那片土地起名科托切角,海图上记下的便是这个地名。

指挥官和我们全体兵士见那酋长殷勤备至,便决定将船上的划子放下,然后分坐一条划子和十二条独木船一齐上岸,因为我们看到岸边挤满了从那个村落来的印第安人。我们就这样乘同一批船登陆。那酋长见我们上岸后并不朝他的村落走,便又向统帅打手势,要我们同他一起去他们家;指挥官见他作了许多亲善的表示,便与我们全体兵士商量决定带足精良武器跟他们走,于是我们带上十五把弩弓、十枝火枪,跟在那个酋长和一大群簇拥着他的印第安人后面上路。

我们这样走着,来到一片荆棘丛生的山地,那酋长突然高声大喊,招呼埋伏好的一对对印第安武士出来杀我们。他一发喊,那一对对印第安武士便杀气腾腾地飞奔而来,一阵猛射便伤了我们十五个兵士。这些印第安人身穿长及膝盖的棉甲,头戴羽饰,手握长矛和圆盾,除了弓和箭,还带着投石器和许多石弹。那阵箭射过,他们直冲到我们跟前,两手持长矛朝我们猛刺,伤了我们许多人。我们靠了天主庇佑,挥舞利剑,弩弓、火枪齐发,打死他们十五个人,才把他们打退。

离印第安人伏击我们的地点不远处有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座石砌房子,那是庙宇和神堂,里边供奉着许多泥塑偶像,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面如女人,还有其他一些偶像也很丑陋。从这些塑像看来,印第安人好像通行鸡奸。庙里有几口小木箱,木箱里也放着偶像,另外还放着含金不多、主要成分为铜的小圆牌,一些身上挂的饰物,三个发箍和其他一些铸成鱼形和当地那种鸭子形的小物件,全是低成色的黄金。

我们一见到金子和石砌房子,便为发现了富饶土地而狂喜,因为当时还不知道有个秘鲁,一直到二十年之后,那里才被发现。

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

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选自[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著,江禾、林光译:《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第4—7页)

尤卡坦称谓的来历

当何南德斯·德·科多巴登上这片陆地时,他遇到几个印第安渔民,问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回答:“科托切(cotoch)。”意思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故乡”。这个岬角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科多巴又用手势询问这个地区的其他情况,渔民回答:“丘坦(ciuthan)”。意思是“人家这样说的”。西班牙人遂称该地为“尤卡坦”。

[迪戈·德·兰达(1524—1579)《尤卡坦风物志》,此人是尤卡坦的第一位主教,该书写于1566年,摘选自Claude Baudez / Sydney Picasso著,马振骋译:《玛雅古城——湮没在森林里的奇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他们对着我们发出惯有的怪叫声。他们的箭矢和石头,朝我们铺天盖地飞过来,打伤了我们很多人。我们知道敌人不敢在旷野跟我们对垒。我们可以走另一条路,但是经过这里而不好好教训墨西哥人,我怕这会是示弱的表示。”

(埃尔南·科尔特斯呈给查理五世的信,选自 Claude Baudez / Sydney Picasso著,马振骋译:《玛雅古城——湮没在森林里的奇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西班牙人的征服活动

辽阔的尤卡坦王国人烟稠密,土地肥沃,各种作物和水果比墨西哥还丰富。那里尤其盛产蜂蜜和蜂蜡,其产量之多超过西印度任何地方。尤卡坦王国方圆300里格,百姓比西印度任何地方的人都更为谦恭,有礼,极少恶习,很少犯罪,完全具备接受上帝教义的条件,在该地本可建造几座西班牙式大城市,使基督徒像生活在人间天堂里一样──如果他们配生活在那里的话。但是,由于西班牙人的贪得无厌、冷酷无情和恣意妄为,事情非如人愿。他们既不配生活在上帝为其展示的西印度其他地区,也不配生活在尤卡坦。

这个歹徒及其300名部下开始对那些善良无辜,在自己家园里安份守己、辛勤劳作的印第安人发起进攻,消灭无数生灵。尤卡坦王国不产黄金──即使产黄金为了开矿他也会把人活活累死──为了从那些基督为之献身的人身上榨取其他财富,他一次便把所有尚未被杀的百姓全都变成奴隶,用这些奴隶向船队换取食醋、咸肉、衣物、马匹以及这个歹徒及其部下所需要的一切。他让船员从每50到100名女人中随意挑选一个最漂亮的少女,以此向他们索取一阿罗巴的酒、油、醋和咸肉。同样,让船员从100到200名印第安男人中挑选一个健壮强悍的小伙子,以此向他们索取相同的东西。一次,他竟用一个年轻人(可能是头人的儿子),仅换得一块奶酪。还有一次,用100人仅换回一匹马。从1526年到1533年的7年间,这个总督一直在干这种勾当,致使那里土地荒芜,人烟几绝。此人还一直在不断地杀人越货,直到得知秘鲁发现大量财富,他的部下离开了他,他的暴行才不得不收敛了几天。但不久,他的亲信们又回到他身边继续烧杀抢掠,犯下上帝不能饶恕的滔天大罪,直到目前也没有停止,以致在这原来人丁兴旺、方圆300里格的土地上,现在已渺无人迹,满目荒凉。

……

西班牙人的暴行和对当地居民的蹂躏使印第安人开始明白这些外来者并非下凡的神。于是,他们开始设法把基督教驱逐出自己的家园。他们用那些既不能用于进攻,也不能用于自卫的原始武器(他们的战争很像孩子们用秆子玩耍)进行自卫,而基督徒则用他们的马匹、利剑和锐矛对印第安人进行前所未有的屠杀,犯下了种种暴行。他们闯进村庄,见到老少、孕妇和产妇便挑破他们的肚皮,然后剁成碎块犹如宰割畜栏中的羔羊。歹徒们还打赌,看谁能一刀把人从中间劈开,谁能一下子砍掉人头或开膛破肚。他们还从母亲怀中把吃奶的婴儿夺走,提起孩子的双脚往石头上摔。还有一些人从背后将孩子推下水,一面狞笑,一面戏弄

地叫道:“狗娘养的,下去吧!”西班牙人还用利剑把母亲连同怀中的婴儿一起刺穿,用力之猛,如果他们前面还有别人,也会一起被刺伤的。暴徒们还做了一些长架,把印第安人每13个一排,吊在一个架上,双脚稍离地面,在脚下放上柴草,点上火,以上帝和其十二使徒的名义把他们活活烧死。另一些西班牙人则把印第安人全身捆上干草,然后点火把他们活活烧死。对那些企图逃跑的人,暴徒们便砍掉他们的双手,然后把手挂在肩上,对他们说:“这就是信,快给那些逃跑的人送去把!”意思是叫那些已逃进山里的人感到恐惧。

一般说来,西班牙人是这样屠杀头人和贵族的,在框架上装上柱子,把他们绑在柱子上,然后在下边点上文火,慢慢炙烤。在这种难以忍受的酷刑下,头人和贵族发出阵阵惨叫,他们的灵魂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的躯壳。

……

到达西印度的所谓基督徒们,一般用两种主要手段摧残西印度各国百姓:一是通过非正义的,残暴、血腥的战争;一是通过残酷的剥削压榨。一些渴望自由、追求自由的人,不堪忍受酷刑终于逃走,但大多数男人和首领都被杀死,(一般说来,只有儿童和妇女才有可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其余幸存者均被变成奴隶,备受压榨。这种对奴隶的剥削和压榨更为残忍,就连牲畜都不堪忍受。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灭绝印第安人的手段,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上述两种主要手段。

(选自[西]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著,孙家垒译:《西印度毁灭述略》,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第52-53页、第21页、第19-20页)

“玛雅”一词的确立

公元5、6世纪,在尤卡坦半岛北部,玛雅人建立了奇琴·伊查城邦。该地靠近两口大井,其中一口名叫“圣井”。7世纪时,奇琴·伊查居民弃城迁移到尤卡坦半岛的西南部。10世纪中叶,他们受到来自墨西哥的托尔特克人的攻击,又重返奇琴·伊查城。此后,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城邦再度复兴起来。10至11世纪之际,在奇琴·伊查的西南,又兴起了两个城市国家:一个叫玛雅潘,另一个叫乌斯马尔。三个城市结成联盟,他们之间保持了一段和平时期。12至13世纪,玛雅潘强大起来,打败了奇琴·伊查和乌斯马尔,取得了盟主地位,“玛雅”这一名称大概就是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的政治中心时确立的。1441年,乌斯马尔发生暴动,联合其他城邦打败了玛雅潘。从此,开始了各个城邦混战时期,它们互争雄长,彼此削弱了力量。到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时,这些城邦已处于衰落状态,不堪一击。

玛雅文化的分布

玛雅文明生长在中部美洲,它大致分布在4个现代国家: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玛雅领土可分为四个地区:

中部地区,以危地马拉的佩藤地区为主,包括伯利兹的部分地区。这里是一片热带丛林,最早的玛雅城市如纳可布、埃尔·米拉多、乌沙可吞兴起于此。

南部低地,即乌苏马辛塔河谷以西的墨西哥东部地区,包括墨西哥湾。这里有波南帕克、亚克斯奇朗、彼埃德拉斯·内格拉斯、帕伦克等。墨西哥湾沿海曾是中美洲文化的真正源头──奥尔梅克文化产生的地区,奥尔梅克文化也是玛雅文化的源头。

北部地区,以尤卡坦为主,包括后古典时期兴起的城市如乌斯马尔、奇琴·伊查、斯普海尔、科里克等。

南部高原地区,即南部危地马拉和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带。这一高原地区可能受到各种墨西哥文化的强有力影响,特别是提奥第华坎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今天的危地马拉首都附近的卡明纳尔祖尤其明显。在这一地区与佩藤地区的交界处有一个叫莫塔瓜的峡谷,其中有奇里瓜和科潘城。

玛雅文明的发现

1502年,哥伦布在最后一次远航美洲时,在洪都拉斯海湾地区的市场上曾见到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据当地的商人说,这种陶盆是从一个叫“玛雅”的地方运来的。这是欧洲人首次听到“玛雅”这个名字,在当时显然并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

1511年,有一艘西班牙海船从巴拿马驶向圣多明各,在途中遇海难沉没,12个幸存者在尤卡坦半岛登陆。两周之后,这些人与玛雅人遭遇,有5名船员成为祭坛上的牺牲品。逃脱的幸存者回到了西班牙占领区,他们的经历是欧洲人对于玛雅人的首次见闻。

1519年,西班牙探险者科尔特斯在征服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之后向北部和西部推进,1542年在尤卡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以后逐步深入玛雅地区。

西班牙人对尤卡坦半岛的征服

1511年一位叫瓦尔迪维亚西班牙官员和18名水手在尤卡坦半岛被搭救,这是玛雅人第一次与白人接触。1517年科多巴从古巴胜地亚哥扬帆向西寻找奴隶到达尤卡坦半岛。古巴总督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很大兴趣,装备了四艘船,1518年由其侄子格里加尔瓦带领200多人的探险队伍,绕尤卡坦半岛航行并与玛雅人开战。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中引起了极大的激情,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一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1519年科尔特斯进行了第三次探险。对尤卡坦的征服持续了20年(公元1527~1546年),大致分为三个激烈阶段,被两个平静阶段分开:

第一阶段(公元1527~1528年)企图从东部对尤卡坦地区进行征服

第一次间隔(公元1528~1531年)

第二阶段(公元1531~1535年)企图从西部对尤卡坦地区进行征服

第二次间隔(公元1535~1540年)

第三阶段(公元1540~1546年)从西部完成了对尤卡坦的征服

玛雅文明的考古研究情况

1839~1842年,美国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插图作家卡瑟伍德一起,实地考察了危地马拉的伊萨瓦尔、洪都拉斯的科潘以及墨西哥的玛雅潘、乌辛诺、伊萨莫尔和奇琴·伊查等遗址。在1841年和1843年相继出版了《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旅行记》(2卷)和《尤卡坦旅行记》(2卷)。一般的考古学者都认为,斯蒂芬斯在开创玛雅考古学研究的事业上有最突出的贡献。

在斯蒂芬斯之后,玛雅地区的考古工作逐渐频繁起来。1887年,法国人夏内拍摄了第一张玛雅遗址的照片。1889~1892年间,英国人莫兹利出版了《中美洲生态学》。1892年,由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萨维先生主持了对科潘遗址的发掘,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正式发掘玛雅文化遗址。20世纪初,托泽、休伊特、莫利等美国考古学家在玛雅地区进行的考古工作,试图在他们发掘的建筑和相关的纪年石雕之间寻找联系,建立玛雅考古年代学的基础。

19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美洲考古学中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梅文、维兰特和R E

玛雅考古学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有了一些改变,就是把考古遗存作为文化行为的结果。由此而流行起来的新趋向是探讨考古遗物的位置联系和功能。解读玛雅文化的象形文字和研究土著文学是玛雅考古学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参与这项工作的主要是欧洲学者,有因研究德累斯顿抄本而被誉为“象形文字之父”的德国学者弗斯特曼。1950年,汤普森出版了《玛雅象形文字导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玛雅象形文字。60年代,普罗斯科里亚科夫对一些玛雅文字的解读,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玛雅政治结构和上层集团的了解。1947年,利比发明了碳14测年技术,他把以往对奥米克文化年代的认识提早了好几百年。

考古新发现

首先,在恰帕斯的拉坎东森林深处的博南帕克意外地发现了壁画。壁画上不仅有各种不同的人物,而且同样的人物还出现在伴随这幅大型战争壁画的仪式、舞蹈、牲祭等场景。

第二个重要事件,是阿尔贝托·鲁兹·刘利尔1952年在帕伦克碑铭神殿下的密穴中发现了一个非凡的墓室。石棺棺盖上刻有图案和一段冗长的象形文字,表明那些碑铭与实际的人类以及之间存在着不容置疑的联系。

与此同时,苏联学者杨·V·科诺洛索夫宣称,他在已被人不屑一顾的兰达“字母”的基础上发现了初步的玛雅象形文字语言辨读法。

照相机在玛雅考古工作中的作用

1839年,银板照相法在西方正式问世,为学术界燃起了新的希望。摄影的发明,造就了一代探险摄影家。法国探险家夏尔内(Charney)看到斯蒂芬斯的著作后,更是把旅行、探险和摄影当成了自己的天职。他决心探险古代墨西哥人和玛雅人的废墟,并用照相机将古文明残存的影像传诸后世。1857年,夏尔内得到一笔资助基金;1859年,他带着刚刚问世的照相机和1800公斤行李从墨西哥出发,途中,他拍摄了米特拉、帕伦克、伊萨玛尔、奇琴·伊查等地;1863年,他的这些作品出版了,受到一片好评。不久之后,他穿过浓密的原始森林,找到了销声匿迹的古城提卡尔。提卡尔古城遗址坐落在危地马拉东北部的热带丛林里,是迄今为止人们了解最多、规模最大的玛雅古城之一。

玛雅历史的分期问题

对玛雅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和考古学家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分为旧国和新国两个时期,以公元9世纪末以前为旧国时期,以公元10世纪至西班牙征服玛雅为新国时期。我国有关玛雅的著述,基本上采用了这种分期法。另一种意见是将玛雅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一、形成时期,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3世纪;二、古典时期,自公元4世纪至9世纪;

三、后古典时期,自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初;四、西班牙征服时期。国外史学界多半采用这种分期法。现在我国的学术界也逐步改变了原来的观点,而与西方靠拢了。

关于“谁最先发现了美洲”

历史学界曾对“谁最先发现了美洲”这一问题发生过争论。说早在哥伦布之前,探访过美洲的民族和国家有腓尼基人、爱尔兰人、维金人、威尔士人,还有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以善长航行而闻名于世了。公元前5世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在其著作中赞扬了腓尼基人非凡的航海能力。还有一部分学者在对地中海和中美洲古代文化的遗址、古迹作比较后,认为这两个地区很可能在很早的历史年代就有过交往。因为在象形文字、金字塔的建造、天文和浮雕艺术等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些可能都是腓尼基人给美洲带来的文明的成果。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发现,远在哥伦布千年之前,就有中国的僧人已经到达了那里。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做了许多的比较研究,他们从残留在拉美的图案与甲骨文的种种关系、雕刻的相似性、黄色人种的特征,以及中国古文献中的证据,认定拉美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特别是中国迁移过去的,他们与现代中国人有共同祖先。因此,各抒己见的论者均摆出若干证据,但反对者也大有人在。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方面。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两次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4、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

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

2015年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绚丽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3、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明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递、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思路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列入《世界遗产公约》 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D.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 2.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4.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 6.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 ) ①1985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 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完整性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之一。下列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精编资料 参考答案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 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方面。其目的分别是什么?(2)两次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知识点总结(全站)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教学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精品】【实用】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 100分。将第工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涂抹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 1.5分,共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 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C吴起变法 D.商软变法 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C法家 D.兵家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 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

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 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 ④ D.③④ 1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12.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13.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 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 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 14.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集中体现在 A.“九十五条论纲”中 B.《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中C《圣经释义》中 D.《基督教原理》中 15.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1.梭伦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二、梭伦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说到取消债务,说到本为奴隶而在实行解负令后得到自由的人们:“……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界标:指抵押地产的标识),以前她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解放,

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摘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材料二 等级等级名称财产资格分离的政治权利 第一等级500斗级年收入500麦斗以 上 可担任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骑士级年收入达300麦斗可担任除司库以外 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牛轭级年收入达200麦斗可以任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日俑级年收入200麦斗以 下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梭伦改革的哪一措施?其内容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各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7分)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培训讲学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最新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6.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配套习题及答案

1、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②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内涵④它是中国 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①③④ D、③④ 2、下列对故宫午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故宫朝东的正门,开有三门,左右两侧又各开一个掖门 B、清朝规定,午门的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 、左右掖门,只有在举行大典时才开放,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分别通行 D、午门正中的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 3、故宫中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 A、外朝 B、内廷、皇极殿 D、文华殿 4、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是 A、皇极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太和殿 5、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是最高一级,考中者称为“天子门生”,皇帝举行殿试的地方是 A、太和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文华殿 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权者却贪图享乐。为此,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复幸古长安?”下联是:“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每逢万寿无疆。” (1)结合所知识,指出这副对联抨击的对象是谁?说说你的由。

材料二云龙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原产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村······从大石窝村到北京不50多公里,竟用了2万多民工,历时20多天,花了10多万两白银才运到。 图 图一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感受。 7、建筑技术本身也反映一种精神和文。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汉高祖七年)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汉书·高祖纪》材料二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高祖叹曰:“吾乃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汉书·叔孙通传》 (1)阅读以上材料,请说明汉高祖对修建皇宫这件事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材料题:促进民族大融合

材料题:促进民族大融合 1.(2015·廿肃兰州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渍,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樊树志《国史概要》(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说明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说明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说明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第(2)问,据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根据“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官运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演化为北齐、北周”等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 参考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