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重点专项规划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重点专项规划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重点专项规划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重点专项规划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

划城镇化重点专项规划

序言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加快城镇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到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陕西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西部大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来实施。

一、城镇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省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

城镇化进程加快,水平明显提高。80年代以来,我省城市由5个增加到13个,小城镇由91个增加到908个,城镇人口由520万人增加到10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18.4%上升到28.1%。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0.0%上升到82.0%。

全省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了由建设发展个别城市向建立全省城镇体系的转变,由关中局域性布局向包括陕北、陕南的全省域布局的转变。全省形成由一个特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和16个特大镇(3~5万人)、61个大镇(1~3万人)、300多个中等镇(0.1~1万人)、400多个小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其中,陕北陕南城市由1个增加到5个,小城镇由53个增加到506个。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9.9%、81.8%、60.6%。小城镇乡镇企业总收入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的60%以上。以西安为主的大中城市,已成为我省对外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聚集和辐射生产力,带动全省发展的高地。

以西安为中心的陇海沿线城镇带和关中中部城镇集聚区,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城镇集中分布区。关中陇海铁路沿线目前有6个城市和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小城镇,城市非农业人口、建成区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城市的76.8%、69.4%、84.7%和90.6%。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中部城市集聚区和陇海城镇带,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加工业生产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今后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奠定了基础。推动城镇化的主导经济成分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由过去以国家布局的机械、纺织、军工、矿产业以及国有企业为主要动力,转变为以农产品加工、电子、军转民生产、商贸、旅游、通信、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和乡镇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发区建设为主要动力。一批以农产品加工、建材、农贸、旅游产业及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小城镇显现了新的发展活力;电子信息、医药、旅游、金融、通信、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西安、咸阳、宝鸡、榆林、渭南、汉中、杨凌等城区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城市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小城镇普遍规模小。城镇空间发展不平衡,陕南陕北地区中心城市数量不足,实力不强。城镇密集区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职能缺乏特色。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

二、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十五"我省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要把积极推进城镇化做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和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带有序发展。

-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要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的机制,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进步。

-科学规划,调整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必须在科学的规划下进行。要改进规划的思想和方法,完善各类城镇规划,强化城镇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促进城镇合理布局。

-发挥潜力,走集约的城镇化道路。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保护耕地,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实现城镇建设由外向扩张为主向调整改造为主转移,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创新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逐步排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着眼未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保护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今后5到10年的努力,使我省城镇建设和城镇化水平显著的提高,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0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5%。具体目标是: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城乡关系。初步形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框架、政策框架和规划体系。

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城镇体系。全省新设9个城市和4个市辖区,城市数达到22个,小城镇数量控制在1020个内;把宝鸡、咸阳建成大城市,安康、榆林、延安发展成中等城市。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6%,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50%;吸纳农村人口250万。

主要中心城市的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城镇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化面积、天然气气化率、用水保证率等指标明显提高,接近或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关中陇海沿线城镇带起到西部地区的增长极作用。

小城镇健康发展。在促进生态建设,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社会文明,服务于农民、农村和农业上,明显发挥作用。其中,120个重点镇得到较快发展,镇区平均规模达到万人以上,成为连接大中城市,发展乡镇企业,加工销售农副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基地。

三、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提升西安特大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留古城风貌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大都市的要求,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交通、通信、信息、天然气气化、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综合服务,创造文明、舒适、便利、高效的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一是加强老城

区改造,完善道路网络,优化建筑布局,加强绿化净化,建成既保有古城风貌又具有现代特色和优美景观的大都市。二是抓紧建设城市气化、城(电)网改造、新环城路、绕城高速、环城绿带、城市地铁、铁路枢纽、机场改造等建设工程,提升西安在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建成国家一级航空港。三是加强城市信息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宽带传输网,加快建设接入网,发展公用信息平台,建成我国西部地区信息港。四是加强城市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整治,结合渭河污染治理和秦岭北麓生态建设,加强城区及周边环境建设,构筑良性城市生态圈。

2、提升产业功能,增强发展实力。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提升,努力加强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要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计算机软件、通信设备、航空航天、自动控制与智能设备、新型生物医药与食品等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植壮大信息、旅游、咨询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教育、金融和商贸,推进传统产业向以高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和新型服务业转移,把西安建设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际旅游大都市、全国科教中心、西北地区最大的技术装备基地和信息、商贸、金融中心。

3、建设西安都市圈。西安与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及商州市的距离皆在100公里以内,相互影响和作用较大,同时西安在向外扩散中也将带动市区外围卫星城镇的发展建设,在关中中部地区将形成以西安为中心、大中小城市连绵分布的发达的城市集聚区。对这一地区,今后要按西安大都市圈的模式,加强统一规划和建设,发挥西安特大城市的综合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功能整合,实现共同发展,提高整体建设效果和发展水平。西安都市圈要依托西安密集的智力资本,以西安高新区、杨凌高新区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加强与咸阳、渭南、铜川开发区的有机联系和协调,带动加快开发和联动建设,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科技、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先头地区。根据各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特点,按照发挥综合优势的要求,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与通信设备等装备工业,精细能源化工和建材工业,生物医药、食品、现代种养业和林果业,旅游、商贸、金融、高教科研和信息服务业,建立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都市现代产业-城郊型新兴产业-远郊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高成长的现代经济核心区。

(二)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1、宝鸡、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市,要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宝鸡市尽快增设东部虢镇区和西部拓平区,东扩建设现代工商区,西延建设城市自然风景和生态涵养区,加强城市气化、渭河河道整治和铁路枢纽工程建设,尽快建成现市区通虢镇的城市道路和连接天水、凤翔、陇县的高等级公路。以高技术为主导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微电子信息、有色和稀有材料、食品加工业。建成关中西部综合性社会经济中心,中国西部交通枢纽,国家级生态城市,西北地区现代工业装备基地,陕甘宁比邻地区工业、商贸、金融中心。

延安市要加快城区改造和生态建设,尽快建成北通绥德和靖边、南达铜川西安、东通壶口的高等级公路,增强城市经济功能和对全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全国性旅游文化名城,陕北南部的政治、文化科教、金融、商贸和轻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

榆林市要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城市设施建设,强化交通通信、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和商贸职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快煤炭、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积极改造轻纺工业,综合发展第三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建成以能源重化工为主,跨晋、陕、宁、内蒙古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

汉中市要按照组团式总体规划,加强市区调整建设,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加快建设通达西安、安康,连接宝鸡、绵阳、陇南的交通干线,改扩建汉中机场,在统筹考虑南郑县城、

大河坎镇、勉阳镇、定军山镇、博望镇、老庄镇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城市水、能、信、路网络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为更大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以及机械、旅游、文教、商贸等产业,建成陕、甘、川接壤地区的工业、商贸、旅游中心城市。

安康市要搞好城区建设布局调整,近期加强张滩、官庙建设,远期向五里镇布局,形成一市多镇格局。加快生物、矿产资源开发,积极改造食品、医药化工、纺织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工业化步伐。建设交通枢纽,开发瀛湖水域,发展旅游商贸,建成陕、鄂、川接壤地带的商贸、旅游城市和区域性工业中心城市。

2、咸阳、杨凌、铜川、渭南和商州市,要加强与西安的联合和有机协调。

咸阳市要作为西安市的辅助中心来发展,与西安市有机协调,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分工合作发展产业,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电子、化工、医药保健和科技文化城市。

杨凌要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一步加强与西安的联系,尽快建成西安都市圈中重要的科技园区,并努力服务于我国北方节水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生产,强化经济实力。2005年后拟设杨凌市,由省直辖。

铜川市作为西安北部的重要一翼,要加快建设新区,改造利用老区,统筹规划建设耀县县城,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树立文明城市形象;加快连接渭北东西的交通建设,加强与西安的经济联系;积极改造煤炭、建材工业,依托西安发展旅游、特色食品和配套机械工业,推动产业综合发展。

渭南市要在继续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老城区的改造,建设城市气化与供水工程,提高城建水平;加快市区与周围地域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辐射市域、连接商洛、通达东西的交通网络;要紧密联接西安,着力强化工业、商贸职能,增强对关中东部的辐射带动作用。

商洛市离西安市区不到100公里,要依托西安,结合山地开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城区设施条件,建设连接各县的交通网络,增强对周围地区的商贸、信息、技术服务。

(三)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

1、促进社会经济要素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通过加强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建立乡镇企业小区、建设农贸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建设文化教育卫生和交通通信设施,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服务设施相对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改变过去小城镇发展普遍开花,分散建镇,设施落后,环境差乱,效益低下,经济不强,缺乏发展后劲的状况。要把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农村社会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县城和重点镇成为县域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城镇集中分布区和地区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要纳入区域城镇体系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加强统一建设,推动协调发展,成为服务于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镇或承担中心城市部分特定功能的功能型城市。

2、实施重点城镇建设计划。为了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省上实施"重点城镇建设计划"。在现有的县级市和今后10年左右有条件设市或区的县中,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城镇,加上各县县城,作为今后5到10年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采取灵活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设。计划将现有的83个县城和以下29个城镇作为全省的重点建设城镇:长安郭杜镇、户县余下镇、周至哑柏镇、宝鸡阳平镇、岐山蔡家坡镇、凤翔陈村镇、扶风绛帐镇、眉县常兴镇、三原大程镇、泾阳永乐镇、兴平底张镇、礼泉烟霞镇、富平庄里镇、韩城龙门镇、蒲城孙镇、华县杏林镇、华阴桃下镇、城固老庄镇、勉县定军山镇、洋县谢村镇、安康五里镇、旬阳蜀河镇、榆林镇川镇、神木大柳塔镇、洛川交口河镇、黄陵店头镇、延川永坪镇、商州沙河子镇、洛南永丰镇。经过5~10年的建设,这些城镇要在设施建设和城镇面貌上有显著变化,基本达到功能健全,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环境整洁。经济上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3、建立一批省和地市级的乡镇企业小区。"十五"期间,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期

分批有步骤地在一些区位条件更优的重点城镇,建立一批省级和地市级的乡镇企业小区,创造优越环境,加强设施建设,促进集中布局,为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做示范。

(四)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城镇群建设。

1、重点建设好关中陇海沿线城镇带。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进一步促进关中地区特别是陇海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加强陇海沿线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该带要以西安为中心,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城市连绵带。在该带内,根据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行政、经济、社会关系和历史渊源,将形成既相互交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个城市群:关中中部将按西安大都市圈来发展建设,关中西部和东部将分别形成以宝鸡市和渭南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关中西部地区,今后5到10年将先后撤县设虢镇区、拓平区和岐山、凤翔、常兴(眉县)、扶风市,形成以宝鸡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群。

关中东部地区,今后5到10年拟撤县设蒲城市、富平市、大荔市和市辖华州区,形成以渭南市区为中心,与西安大都市圈紧密结合,向东延伸发展的城市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山西运城和临汾、河南三门峡的联合与协作,共同发展。

2、加强陕南汉江沿岸城镇建设。要在加强汉中、安康和商州市建设的同时,集中建设好汉江沿岸主要城镇,形成陕南城镇带。该带东段,以安康市为中心,以县城和县域重点城镇建设为主,以发展食品、医药、丝纺、电力、旅游为主,形成陕南东部城镇群。该带西段,今后将先后撤县设南郑、勉县、城固、洋州、略阳等市辖区或小城市,形成陕南西部城镇群。该城镇群的内圈层以汉中市区为核心,以城固、大河坎和勉县为二级中心形成团组布局,外围以略阳市、洋州市和其他县镇为重点加强建设。

3、加快陕北西包铁路沿线城镇建设。以榆林、延安为中心,强化西包铁路沿线城镇带、经济带的作用。陕北南部,"十五"期间将新设黄陵、洛川两个小城市,主要沿西包铁路西延段,以延安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主,形成城镇带。陕北北部,今后将新设神木、靖边、绥德、府谷等小城市。要以榆林市为核心,神木和靖边市为二级工业中心,绥德市为文化、教育、通信中心,加强城镇群建设。陕北城镇群建设布局要坚持生态原则,按照"田园城镇"模式,结合工矿区的布点,采取小规模城镇"多点布局"方式。要通过加强城镇综合建设的方式,围绕资源开发,加强区域交通、通信、引供水工程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等综合配套,积极推广节水、环保技术,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基本条件的改善,积极实施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

(五)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机制。

1、加强规划和宏观管理。根据新的形势,编制和修订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同时加强对西安都市圈和主要城镇集聚区的统一规划。把城市建设和城镇体系发展纳入全省社会经济计划,把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布局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心城市的建设和产业发展要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首先要加强城镇建设。加强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的衔接。结合加强开发区、乡镇企业小区、城镇通信商贸科教文卫基础设施等的建设,相应推出一整套推动城镇集中建设的政策和办法。抓紧研究制定关于集中建设重点城镇、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城镇用地制度等实施方案和管理条例。

2、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加大政府预算内外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城市道路、绿化、供排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基础性工程,要加大财政投入;对城市气化、公共交通、集中供热、供电等建设的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充分利用国家向西部倾斜的政策,积极组织一批关键性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更多投资;实行城市道路建设和管理部门按一定比例划取交通部门征收的车购费和养路费等,专项用于城市道路和环境设

施建设;对污染、垃圾处理等政府管理的基础设施,实行有偿使用,合理收费,然后再投资于这类设施建设;把城市土地出让金纳入政府专项管理,再将其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改变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方式,成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把政府预算内外资金及土地收入统筹起来,作为公司的资本金投入,委托公司运作。

广开社会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及各种非国有投资主体采取独资、参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尽快设立城建债券,广筹社会资金,允许那些急需发展、条件成熟、效益较好的城市设施项目,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债券;三是要加强宣传和招商,积极引入BOT、BLT、特许权经营、股权转让等建设与融资方式,根据不同建设项目,可适当放宽外商投资股份比例,加大吸引外资和东部地区投资的力度。

3、实行设施市场化管理,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对城市设施实行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逐步推进市政管理企业化,实行股份制,对重大城镇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可实行国有控股、一般设施实行国有参股或者完全放开。鼓励社会单位、私人兴办企业,经营市政设施维护、垃圾清扫和运输等业务,并给予工商登记、租房、选址、贷款、税收等优先、优惠条件。有步骤地放开城市设施服务价格,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经营方式实行有偿使用,形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积累与滚动建设机制。积极引导一批市政管理股份制企业壮大发展,支持上市发行股票。

鼓励加快发展城镇非国有经济。加大银行、信用社等对集体、个体投资的信贷投入,建立和完善专门为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个私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业务或机构;建立为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有企业发展生产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贷款风险储备金;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改造、建设项目,可实行资产抵押担保;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制度,积极为具备条件的私有、集体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铺路。

4、创新体制和制定鼓励政策,促进城乡互融互通。加快户籍制度、城镇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城镇综合管理制度改革,解除农民进城的制度约束。户籍管理上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用制定准入条件取代"农转非"计划指标,用核准登记制替代行政审批制。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完全放开农民进城的户籍限制;在大城市,实行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和外地人口,郊区土地被征用的农民及家属,高层次人才及家属,均可根据本人自愿转为城镇户口。对在城镇落户的农民,一律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等其他类似费用,在医疗、养老保障和子女上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促进城乡、城城交流的优惠政策。加强城镇"安居工程"的统一规划建设,向农民开展城镇住房信贷,为农民进城购买住房创造条件。对从乡村迁入县城或其他县域中心城镇的乡镇企业,实行以原来厂区土地换置城镇新的工厂建设用地,免收置换部分土地的购置费。政府采取建立乡镇企业小区等形式,加强乡镇企业外围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的投资建设,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实行贷款、土地、税收、个人工资和优价住房等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城市科研、教育、文化、金融、保险、医疗、工业、商贸、运输、通信等企事业单位及人才,到小城镇设立、领办服务性和生产性企事业单位。

5、实行积极的土地经营管理政策。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实行以县区为单位,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把住宅地指标、乡镇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指标捆起来,统筹安排使用,集中支持重点城镇建设。调整地区间用地结构,改变按行政区划实行土地动态平衡的办法,按不同地区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供应城镇建设用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城农民可自愿保留或转让承包地和宅基地,允许其有偿向种田能手转让,作为其进城的启动资金。逐步实行农民可以用原有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

宅建设用地。

盘活城镇土地资源。对开发利用山坡地、河滩地、荒地等城镇土地开发建设项目,采取价格优惠和免缴或少缴土地购置税的政策。以实行土地批租等方式盘活土地资产,将收益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对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老城区改造项目、市区生产企业向外搬迁的土地出让项目,小城镇改造旧镇区、盘活旧房和一些个人或单位闲置土地等存量土地置换、开发利用,实行免征土地购置税、债权债务转移使用等政策。对城市新建区和城市集中分布区的交通干线两侧的土地开发,可实行政府先搞七通一平,或先建经营性用房、生产车间等,然后有偿出售,推动开发经营,引导工、商、服务业集聚发展。扩大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招标、拍卖比例,推行年租制,规范城镇土地一级市场。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 摘要 在陕西,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陕西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陕西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 resent S ituation and D evelopment P rosp ects of the I ndustrial S tructure in Shaanxi P 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s cha 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 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 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Shaanxi's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embodied;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fo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o find the ri ght dir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 xi.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s to read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present some results comparing the overall comparison.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three, one" of the situation but still qu ite reasonabl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roperty, do not form a clear leading industries, i ndus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ptimization of indust 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a cluster effect play. [Key words]:Shaanxi P rovince;Industrial S tructur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C ompetitive P ower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经过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陕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三秦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陕西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掀开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一、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大发展,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跃 1978年以来,陕西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经济模式,国民经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实现了三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跃,从1978-1995年,长达17年之久,跨上1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5%;第二次跨跃,从1995-2001年,用了6年跨上了2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6%;第三次跨跃,是十六大后,从2002年至今几乎每年增加近千亿元的规模,分别跨跃了3000、4000和5000亿元的历史大关,2007年达到5465.79亿元,年均增长12.6%。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6.4倍,翻了4.1番,年均增长10.4%。1994年以来,除2001年增长9.8%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增长速度创近19年新高,增速在全国居11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国民经济总量中,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0.5:51.9:17.6,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改革开放后,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第三次产业。经过三十年努力,陕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比重大幅度提高,二产比重稳定上升,一产比重下降,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能源、机械、化工、建筑业为主体的二产和以交通、电信、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由30.5%下降到10.8%,下降了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上升2.4个百分点为54.3%,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占总量的比重突破30%,达34.9%,上升17.4个百分点。 非公制经济崛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已达45.6%,比2000年的40.1%提高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极大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经济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陕西人均生产总值仅291元,经历了10年风雨,到1988年迈上千元台阶,到2005年,经过17年奋力拼搏跨上万元大关,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14607元,是1978年291元的5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倍,翻了3.6番,年均增长9.1%。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1美元,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财政实力增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趋好等因素的带动下,全省财政收入30年经历了两个飞跃阶段。第一次是1978-1996年,为稳步增长期,全省财政收入由19.76亿元到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7.22亿元,年均增长10.4%,递增速度低于同期经济总量1.1个百分点;第二次由1996-2007年,为快速增长期,以20.3%的递增速度快速增长,比前18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标准答案完整版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作者:————————————————————————————————日期: 2

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 1、填空题(20 分) 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_________为城市化。(2分) 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2分) 考生答案:以人为本 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2分) 考生答案:真正的城镇化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2分) 考生答案:以GDP为纲 5、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_________。(2分) 考生答案:二者协调发展 6、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_________左右。(2分) 考生答案:60% 7、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2分)

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 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_________,是城镇化的原动力。(2分) 考生答案:发动机 9、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动作用。(2分) 考生答案:非农产业 10、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_________的立体化人文空间。(2分) 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 2、判断题(10 分) 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分) 考生答案:×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1分) 考生答案:√ 3、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1分) 考生答案:√ 4、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1分)

陕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陕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省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发改规划〔2017〕1098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促进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各市要进一步完善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西安市主城区要全面落实“三放四降一兼顾”等户籍改革举措,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各地要推出更多有含金量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大中城市要坚决取消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不合理的落户限制。鼓励各地逐步将社保、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等内容纳入居住证管理范畴,提高含金量,逐步实现“一证通”,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2017年全省实现进城落户60万人以上。(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双挂钩”政策。

加快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相关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按照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差别化进城落户人口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标准,优先保障落户人口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省财政厅、省国土厅分别负责)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实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把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就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我省“双高双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落实13年免学费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相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全民参保计划,2017年基本完成登记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保证农民工和进城落户农民缴费记录不断档、参保续得上。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推动各市市级统筹,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制度。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完善关中平原、沿黄、沿汉江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医疗公共配套设施。构建新型城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8-10-31T13:30:22.3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作者:林粉英 [导读]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 山东营特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在改造城中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城中村以及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以及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旨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城中村是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产物。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前者主要表现为由位于城市边缘变成被城市包围,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农用地的大量减少。城中村虽名为“村”,但其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然而,受其本身历史因素的影响,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周边城市建成区不一样的区域。城中村一般以村委会为管理主体,沿袭村集体管理体制与经济组织形式,村民虽居住于城市内部,但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与城市居民也不同。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低、治安混乱、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亦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困难重重但又不可回避的环节。 1 “城中村”概述 “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乡村”。“城中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有人曾这样描述“城中村”:“城中村”里的许多房屋建设挺豪华,但往往华堂与陋室并存,杂乱无章的建筑挤成一片,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只见新房不见新街。楼与楼之间没有合理的布局,没有合理的间距。道路狭窄甚至脏水乱流。这里没有农村的清新,也没有城市的整洁。‘城中村’内部看不到多少城市功能的痕迹,缺少下水管道和排污管道,缺少公共垃圾堆放与处理,偶尔还可以看到鸡或猪在村里散步。农村的气息在这里窒息了,城市的气息在这里全然不见。“城中村”问题由来已经,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2 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 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考虑人和自然的持续化发展。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考虑居住环境的整体、经济性、地方性和时代性。 2.1经济性。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需要从节省材料、节省能源、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将“绿色”经济作为建设的基础,建设出绿色环保、经济性良好的居住体系。 2.2整体性。在进行居住规划设计时,整体性是规划建设的核心。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居住区的个性和环境特色进行确定,从整体的角度对居住区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结构设计等进行构思。 2.3时代性和地方性。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时代性和地方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情况、地理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等开展设计。建筑设计要可以跟的上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性。 3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 3.1生活卫生方面的要求。安置房要具有良好的通风行,保证日照的充足,避免出现空气污染和噪声干扰。要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靠近工业污染区。 3.2美观性要求。安置房的建设标准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协调,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保证环境的美观性,为居民提供一个舒心、明朗的居住环境。 3.3安全性要求。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因设施不完善或者盗贼因素影响居住安全,另外,还要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火灾、水灾、地震等,要尽可能的提升建筑的抗震等级。 4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 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时,对用户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农村家庭的生活习惯、人口组成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按照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总结出了新型城镇背景下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方法。 4.1安置房楼层结构的设计 当前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因为没有设计电梯、补偿的标准也比较低、居住舒适性差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居住要求。而采用剪力墙结构的高层楼座和小高层楼座逐渐被村民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和我国当前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相吻合。而超高层楼层的设计,对楼层日照、消防等要求也随之提升,为了满足安置房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不得不增加工程造价,不符合安置房经济性的基本原则。 此外,虽然超高层住宅安装了电梯,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居民觉得超高层住宅不舒适,所以,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可以全部规划为高层住宅,而对于控规中限高为多层的区域,可以设计带有电梯的剪力墙结构,不仅可以达到规划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4.2确定安置房户数组合形式 小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可以使用一梯三户或一梯两户的设计单元,保证住宅的采光性。对于高层住宅可以使用板式一梯四户两两单元进行拼接,相较于一梯四户通风性和采光性更好,外墙面积相对来说更少,可以提高住宅的保温性能。相较于一梯三户单元,公摊面积更少,具有良好的经济行,而且可以提升电梯的使用效率。 4.3户型拼接设计 由于在进行安置房户型设计时,村民还没有进行选房,房型的比例和房型的数量还无法确定。所以需要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原则进行各个单元楼电梯核心筒的设计。统一各套型进深尺寸和开间尺寸,从而可以灵活的对各户型进行合理的拼接和组合,尽可能满足安置需求。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单福东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陕西的三大经济区域,即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开发程度等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建国以来陕西在三大经济区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陕西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陕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及经济布局的差异性,陕西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关中经济区,面积仅占全省27%,而人口占全省60%,工农业生产、商贸、科技、高等教育等经济技术总占全省70%以上。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却又集中在陕北或陕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以上在陕北,水、森林、生物等资源的70%以上又分布在陕南。这种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资源的空间布局的严重失衡,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SHAN Fudong(Politics - History Department,Ankang Teachers’Colleg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refer to Shaanxi central plain,north of Shaanxi and south of Shaanxi. Due to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re exist distinct characters in their economic resources,structureand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triding - forward way in Shaanxi,it is fundamental to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the experience we ha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after the liberationof China. Of course,we should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陕政发[2016]47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10.21 【实施日期】2016.10.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2016〕4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为深入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为重点,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建设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大力推动“一融双新”工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累计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45%以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关中平原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一核一群两轴三带四极”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2017年底前,各市要制订完成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实施方案,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除西安市主城区外,各市(区)要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具有关中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本文首先简介陕西省"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以及"一线两带"建设的提出的背景,并对"一线两带"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作出分析。 关键词:一线两带背景分析 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i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of important ways. shanxi"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guanzhong grow to hav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group.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tion in shanxis province,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cept and range and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posed, and "a line two belt"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make analysis. Keywords A line with two back ground analysis 一、"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 陕西是中国的腹地,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又是中心的中心。从中国地图上看,陕西的版图很像一个跪式的兵马俑,关中地区似缠绕在兵马俑身上的一条腰带,这就是“一线”的概念。2002年3月和7月,国家科技部相继批准了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此为“两带”的概念。 "一线两带"就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涵盖整个关中地区。包括关中地区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地级市和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3个县(市、区),

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 文) 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2011年3月2日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克服了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努力探寻促进发展新空间,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超预期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002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45亿元,增长5.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第二产业增加值5403.53亿元,增长18%,占53.9%;第三产业增加值3629.55亿元,增长11.7%,占36.2%。 二、农业

抽样调查显示,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64.9万吨,较上年增长3%。其中夏粮产量449.3万吨,秋粮产量715.6万吨。 继续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产业。全年造林面积36.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7.8%;板栗产量5.2万吨,增长12.4%;核桃产量6万吨,下降31.9%。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42%,植被覆盖率达到71.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生猪存栏减幅趋缓,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年水产品产量6万吨,增长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59.51亿元,增长19.7%。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3593.66亿元,增长20%;轻工业565.85亿元,增长18.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1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08.8亿元,增长33.7%。其中,能源化工工业5100.14亿元,增长34.3%;装备制造业2607.01亿元,增长34.8%;有色冶金工业1259.72亿元,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陕西经济发展战略

作业题思考题答案要点 1.如何认识陕西“十二五”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是陕西由经济欠发达向中等发达省份迈进的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挑战: 国际环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出现新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 国内:陕西仍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 发展不够、结构不优、群众不富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外部不确定风险增多,群众利益诉求越发多样等等。 机遇: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政策机遇(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等),也有加大投资改善民生的难得机遇,既有扩大消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宝贵机遇,也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机遇,既有“三农”发展的现实机遇,还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机遇等等 2、“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

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总体目标:全面实现西部强省,实现“三个上台阶”,即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两个明显改善”,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一个大跨越”,即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4、自然资源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课本第一章第一节:五、资源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中的(二)(三)(四)(五)点。 5、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是传统小农经济(农业基础薄弱,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劳动生产率极低);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受资源瓶颈的约束较大; 与现代大农业矛盾突出. 7、如何加快推进陕西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果业、畜牧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9、试述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内容和分类布局。 总体思路: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战略思路,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山青、水秀、人富为目标,经过长期奋斗,把陕西建成中国西部的生态省。 重点内容: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坡造林种草;天然林保护;骨干拦泥坝、窖塘等工程建设;移民建镇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全省三大区域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基本呈现缓中趋稳、逐步回升态势,全年主要指标增速普遍好于2015年上半年。关中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陕北经济增长年内略有回升,陕南经济呈较快增长。 一、关中和陕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南经济增长持续向好、领先优势明显,陕北经济增速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 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关中完成生产总值11652.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5%,较2014年高2.4个百分点。陕北完成生产总值3819.9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1.3%,较2014年低3.4个百分点。陕南完成生产总值2459.1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3.7%,较2014年高1个百分点。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较2014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关中生产总值增速较2014年回落1.6个百分点。陕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程度最大,较2014年下降4.6个百分点。陕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小,较2014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9:54.8:36.3调整为2015年的8.8:51.5:39.7,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关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4:50.2:41.4调整为2015年的8.2:47.6:44.2,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陕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5.9:68.8:25.3调整为2015年的6.7:62.3:31,表现为二产比重下降,一产和三产比重上升。陕南三次产业

结构由2014年的16.3:50.4:33.3调整为2015年的15.4:49.6:35,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综上所述,三大区域的特点是:陕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持续回落,关中和陕南所占比重相应提高。其中延安市生产总值从上半年的负增长逐季回升至前三季度和全年的0.3%和1.7%。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的增速和比重皆下降,是各区域生产总值增速低落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中和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内在低位徘徊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083.57亿元。关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00.3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4%,较2014年高4.5个百分点。陕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7.2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3%,较2014年低6.5个百分点。陕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5.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1.6%,较2014年高2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较2014年低4.3个百分点。关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大,降了5.8个百分点。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落幅度与关中接近,降低3.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工业发展特征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回落,关中和陕南多数市区主导产业是计算机通信、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医药制造、纺织服装等,规

陕西继续教育工程发展与应用(2019年度)

河道变窄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年,物联数量将全面超过人连接。 ?A.2018 ?B.2019 ?C.2020 ?D.2030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根据本课程,在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创新是指()。 ?A.本国内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 ? ?B.有效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学习、利用和传播外国技术,以及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 ? ?C.采用比其他国家更新、更先进的技术 ? ?D.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交流研讨等做好培育指导和宣传推广。”指的是() ?A.创建申报评估 ? ?B.创建过程评估 ? ?C.创建总体成效评估 ? ?D.结果运用的重要依据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哪一条不是2020年的具体目标?() ?A.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 ?

?B.发展基础明显增强 ? ?C.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完全形成 ? ?D.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是保护企业中劳动者免受粉尘、噪声、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 ?A.职业安全 ? ?B.劳动保护 ? ?C.职业卫生 ? ?D.职业健康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在2014年对《安全生产法》的修改中,创新性地规定了()和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机制。 ?A.分级分类监管体制 ? ?B.各级统一的监管体制 ? ?C.只分级不分类的监管体制 ? ?D.只分类不分级的监管体制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是()。 ?A.1986年启动“863计划” ? ?B.1977年,吴文俊创立吴方法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