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材料、范文汇总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材料、范文汇总

申论热点背景:人民美好生活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明确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并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思想。2013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会议上指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本质]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既有质朴纯真的共同向往,又因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能够认识美好生活的本质,根本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也是美好生活的本质得以进一步彰显的新时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美好生活同样如此。实践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现实生活与动物式的自然生存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使美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就人的生活层次而言,美好生活是在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之后,所要实现的更高层次的、更高要求的生活状态。在当前,美好生活状态既包括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状态,又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的生活状态。对所有这些生活状态的创造和满足而言,劳动实践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所以,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上没有抽象的美好生活,也没有凭空产生的美好生活,抽象的和凭空产生的美好生活只能出现在幻想中。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构成]

美好生活是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广泛生活领域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中,各个生活领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美好生活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养分。人民既是这个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又是这个美好生活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个美好生活能够实现的关键,是人民谋求并实现美好生活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三者作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回答了新时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

践,是为什么人、由谁领导、走什么路的问题。

美好生活是每个人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能够摆脱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个人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就是要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创造一切内在和外在条件,最终使每个人尽可能处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这包括使每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得到发挥,每个人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人格尽可能得到完善,每个人的尊严尽可能得到尊重。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的关系]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涵义不同但又存在紧密关系。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来说,获得有量的多少差别,幸福有质的高低差别,在感知上两者既有交合又有不同。一方面,人民需要有更多的获得,没有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获得,幸福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获得与幸福又不是直接对应的,获得多不等于幸福指数高,生活是否幸福不是由获得多少的数量来决定的。安全感对获得感、幸福感具有保证意义。没有安全作保证,获得多了也有失去的危险;失去安全保证,生活幸福无从谈起。有了获得,追求幸福,必然对安全形成诉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整体性揭示,正是基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逻辑关系。[重要意义]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中华民族向强起来飞跃的必然要求。我国日益富裕,繁荣昌盛的状况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厚实基础。然而,辩证地看,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既是循序渐进的社会嬗变,又是互为条件的历史贯通,不能机械地将三者割裂开来。民族站起来了,才可能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不谋求富强,就不可能真正站起来、强起来;民族不强大,国家就不能说真正富起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新征程的开启凸显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意义。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意味着新时代我们党勇于执政使命担当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

首先,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能单纯依赖发展生产力,必须着眼发展理念创新、注重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变化,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提出时代新要求。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解决生产力不发展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不注重加强生产关系的改革、不推进上层建筑的完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会制约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再者,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从党的执政使命担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只局限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主要任务也不只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落脚点,是让人民有更多、更强、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才会更加坚定、更有基础、更可传递。

[参考对策: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既包括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又包括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这两种实践共同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各种必备条件。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必要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态条件等外在因素。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人内在的思想修养、道德境界、智慧德性、感受能力等内在因素。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使作为个体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实现并感受美好生活。

在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要素当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性条件。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需要,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党领导全国人民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过去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又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产生的现实基础。个体的人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离开了辛勤劳动,个人的美好生活只能成为空想。

一个人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既与他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又与他内在的精神生活条件有关。精神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要过上美好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感受能力等内在精神素养的总和。美好的精神生活本身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是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它与美好生活的实现密不可分。对幸福、美好生活与道德关系的深层次哲学研究告诉我们,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个离不开道德水准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建构美好生活,也必须加强人的素质锤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彩标题示例]

奋斗不懈谋幸福

[精彩开头示例]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人生最幸福。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负新时代春天之约,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举国上下呈现出奋斗不懈谋幸福的生动局面。

[精彩结尾示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惟有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强定力、把握“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战略主动、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胜魄力,方能汇聚起齐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续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原标题: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实现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世鹏高新民

原标题: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来源:人民论坛网作者:齐卫平

原标题:奋斗不懈谋幸福来源:新华网作者:朱友华

申论热点背景:建现代养老金体系

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友好,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申论热点解析:建现代养老金体系

我国基本养老金在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支柱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也在构建和发展当中。但养老金体系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构建现代养老金体系,使我国尽快从养老金大国发展为养老金强国。

[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养老基金财务状况区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净流入省区,养老基金结余丰厚。

不同群体养老金待遇不平衡。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但城乡居民、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别实行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各自的缴费水平不同,各自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存在较大差别。

养老金缴费负担和待遇水平不平衡。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占工资总额的28%。但是,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持续走低,养

老金待遇配套的健康护理等增值待遇有限。

多支柱养老金发展不平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速度快、覆盖面广、收支规模大,“一险独大”。但是第二支柱养老金中,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迟缓,不足以满足职业人员多元化的养老金需求,难以为养老金体系发挥重要补充作用。第三支柱养老金中,个人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长期处于政策酝酿之中。

[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基本养老金体系尚未实现全覆盖。我国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制度覆盖人口数量达到9亿多人,但是尚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就业人口、流动人口、灵活就业人口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整体养老金待遇水平有待提高。需要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提高国民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缺口的制度性弥补不足。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在较大的滚存结余,但是这种结余的背后,存在潜在的空账。国家一方面建立了全国社保基金,积累了一定的国家养老储备基金,另一方面出台了划转部分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股权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增强中央和地方弥补养老金缺口的能力。

养老金体系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体制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的筹资体制,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客观上财务不可持续。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停留在省级统筹,统筹层次低,导致庞大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不能更好地发挥大数法则效应。基金积累制的养老金体系发展迟缓,市场化养老基金投资规模不能有效放大,养老基金难以更好地分享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成长。

[建立和发展现代养老金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养老金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基本财务手段。根据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需要加强养老金体系顶层设计、统筹养老金体系全面发展,确立养老金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制度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作用,运用财政和金融等综合手段,构建国家、单位、企业、个人分担社会养老负担的现代养老金体系。

建立和发展现代养老金体系的具体策略包括: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养老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保证养老金待遇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积极发展固定缴费型、个人账户制、基金积累制养老金,积极支持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加快发展,加快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储蓄与理财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加大各类养老基金市场化投资的力度,通过基金投资收

益弥补养老金的不足,促进养老基金与金融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使养老金负担变为养老金红利。[标题]

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助力破解养老难题

[开头]

示例一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日趋明显,劳动者自身对通过养老保险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与此同时,近年来灵活就业、弹性就业等新型就业形式不断出现,对现行社保制度也提出了新挑战。建立以税收优惠、个人账户、多元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养老金第三支柱正是时候,可使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更具吸引力和保障力。

示例二

养老金体系是一国老年人体面养老、有尊严地生活的制度保障,同时,它也是发展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养老金体系是由公共养老金计划与私人养老金计划所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割裂。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期构建更加安全、高效而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

[结尾]

示例一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实现退休人员对晚年生活的美好期待,不仅是子女的义务,更是政府的责任。消除群众心中的不公平感,养老金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能否啃下硬骨头,进而撬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考验着改革智慧,更考验着改革决心。

资料来源:

杨长汉:多措并举构建现代养老金体系

“共享护士”服务需要制度善加“护理”

背景链接

“省去了路上和就诊排队的时间,花了不到200元,特别值得。”2018年5月,家住福建福州城郊的老李,通过一款APP约了两名护士上门为其护理。据报道,巨大的护理需求和专业护理力量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整合,“共享护士”正

走进普通居民家庭,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对共享经济的探索似乎没有止境,多个领域都在搭乘“共享”快车,在医疗卫生领域,去年全国首个“共享医生”平台在广州落地,随后出现了多个“共享护士”平台。这类“共享”医疗资源的模式既方便了患者,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收入,还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等问题。[现状问题]

老龄人口对“共享护士”需求巨大,这一块市场值得认真开发。据测算,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这么多老人,特别是在家养老的老人,都将面临医疗护理难题。

虽说“共享护士”能很好解决在家护理难题,但却面临不少掣肘因素。比如,上门护士自身的安全以及操作安全该如何保障,上门护理的范围该如何确定(有的病情不适合上门护理),共享平台如何审核兼职护士等等,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发展“共享护士”服务过程中,上述问题都亟待得到重视和解决。

对部分老人来说,由于担心上门护士护理不规范,不敢轻易预约这种服务。对不少护士而言,由于担心人身安全等相关风险,轻易不敢兼职担任“共享护士”。这些掣肘因素还影响到风投的积极性,所以“共享护士”并没有像共享单车、网约车那样发展神速。如何缓解并逐步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促进“共享护士”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对策措施]

“共享护士”制度化、规范化,出台规范性标准和制度。给护士们信心,使他们愿意兼职,也能打消部分患者的顾虑,使他们敢于预约护士上门服务,同时也给资本市场信心,使资本推动“共享护士”加快发展,各地有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监督责任才会有依据。

另外,目前多地医改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只有广东、北京等少数地方政策支持探索护士多点执业。从这个角度看,应当通过深化医改给体制内护士“松绑”,逐步扩大护士多点执业范围,以成熟的多点执业制度推动“共享护士”业态健康发展。

政务官微既要有趣也要“官样”

“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我仿佛听见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这居然是群众在政府官方微信上咨询时收到的反馈?近日,某人民政府的官方微信上的“牛气”回复,让网友表示“惊呆了”。对此,该微信平台第三方运营机构表示,此

次“意外”系“系统自动回复”所致。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观点剖析]

政务官微作为一个特殊的官微类别,其公共性、服务性特点,决定其在面对网友咨询时,绝对不能回怼。无论此次回复是不是“系统自动回复”意外所致,政务官微的“神回复”归根结底是认识的问题。政务官微的活泼性是需要的,但也应有“官样”。

政务官微需要语言活泼有趣。由于直接与网民进行对话互动,政务官微在运营中的话语体系与传统的官方发声要有所区别。为了便于与网友沟通,拉近双方交流的心理距离,政务官微在交流语言上要摒弃八股气官气,不能板着脸孔,甚至需要多用网言网语。活泼有趣的语言,既便于群众理解官微发布的内容,也贴近群众,而不让网友觉得官微面目可憎。

但是语言活泼不等于“神回复”。雷人的“神回复”不仅起不到让官微“人性化”贴近群众的目的,反而会让政务官微失去权威。由于政务官微有其特殊的身份,因此不能在回复中越过其身份雷池。有趣的回复,可以适当卖卖萌,可以适当撒撒娇,可以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人性化情绪”。但任何一条对咨询群众的回怼信息,都难免让人产生“上了一个假政务官微”的错觉。[问题与意义]

官微目前已成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一种标配,但在管理方面,相关运营人员队伍不健全、经验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电子政务外包本身并没有错,其不仅能降低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节约人力资源,还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众服务品质。

问题是,一些政务官微管理乱象呈两个极端:一是失语,对于应负责的询问不回复或很少、很晚回复;二是任性,“神回复”时有发生。一些官微有的错误百出,有的回复直呛群众,即便这些只是调侃之言,也要把握好尺度和场合,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

[原因分析]

“两微一端”是公共治理载体,承载着政府公信力、代表着政府形象,官微言论代表的是官方的观点,代表的是政府为群众提供的行政服务,与官方购买的其他公共服务显然不能混淆。从以往类似事件的反思来看,不少地方将官微的不专业表现,归因于相关投入和经费不足。同时还在于某些地方长期以来习惯了由上至下的“发话”,在潜意识里对这种与民众及时平等的互动交流,缺乏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政府网站设置领导信箱,或者开通“两微”,拓展与民众的互动交流渠道,这本是政务服务对接网络时代的一种表现。但政务发声触网,交流渠道上网,不能仅

仅停留在形式的转变上,政务理念应随着技术场景的应用而一同“进化”,这才是关键。

[参考对策]

政务官微要把握好“有趣对话”与“神回复”之间的度,标准在于“初心”——开办政务官微的目的。政务官微的功能是“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推进政民互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用官微为载体回应社会关切、推进政民互动,是为了方便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方便服务群众,方便了解社情民意,这是官微应有的“官样”。任何一个回复,都要与政民互动、服务群众的初心相符,如此审视每一条回复——包括系统里的“自动回复库”,也就不会再有雷人的“神回复”了。

政务新媒体管好用好,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单位都建立了媒体矩阵,但实际上存在“多而不精”的问题,因此需要集约共享、精简数量,抓住一个或几个阵地,进行重点打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和业务本领,用好“互联网+”思维,从制度机制上堵住管理漏洞,提高电子政务外包的水平。要加强和网友之间的互动交流,就得正视运营人员不够职业化的问题,把新媒体视为展示政府形象的对外窗口,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官微回复要注重提升服务意识。“雷语”神回复曝光之后,相关部门惯性推给“临时工”,或者“自动回复”,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官僚主义,对此不仅要持续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加强问责,对不回应、慢回应、错回应,均应明确对应的处罚条款。同时,改进服务意识,就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制作网站普查评分表等,认真听取民众心声,充分集纳群众意见。特别是网络上一旦出现对“雷人雷语”的质疑,就要正面回应,及时公开,跟进自查自纠,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原标题:政务官微既要有趣也不能丢了“官样”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廖德凯

原标题:政务新媒体为何又见“神回复”来源:南方日报作者:扶青

原标题:官微任性回复缘于政务理念未更新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朱昌俊

原标题:官微托管,责任不能一起“外包”作者:陈广江

“悲情营销”莫如诚信经营

背景

2018年5月,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布的一则针对“临猗苹果滞销”不当营销方式

的声明引发关注。声明中称,多个电商发布“临猗苹果滞销”的营销策划,利用打“悲情牌”营销临猗苹果,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营销内容有诸多夸大失实之处。除了临猗苹果外,还有多个商家以“苹果滞销”“鲜笋滞销”“菠萝滞销”等为由头售卖商品,采用的都是同一名老人的照片作为宣传图。[综合分析]

近年来,一些商家以“鲜笋滞销”“菠萝滞销”等噱头推销产品,甚至以次充好,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相关法律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少数商家打着“滞销”的旗号投机取巧,不仅损害了行业、品牌形象,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造成顾客财物损失,还涉嫌欺诈。

不仅如此,“悲情牌”营销还涉嫌违法。店家以滞销为名销售临猗苹果等商品,陈述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蓄意夸大果品滞销严重程度,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已经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的虚假宣传行为。此外,采用同一名老人的照片作为宣传图,则涉嫌侵犯肖像权。

通过网店、网帖宣传滞销品,是应急状况的补救之策;消费者购买滞销品,以善心扶危济困,传播的是正能量。但若苦心孤诣搞虚假宣传、悲情营销,甚至蓄意制造假象,就逾越了经营的道德底线。类似现象频频出现,透支了人们的同情心,割断买卖双方的信任纽带。

[参考对策]

第一,在进入“情感经济”时代,产品营销关键是要用心。满是童年记忆的黑芝麻糊、等餐时提供游戏消遣的火锅店等商业案例,已被列为营销学的经典。耄耋老人卖馄饨10多年没涨价、“鞋垫婆婆”桥头手工缝制绣花鞋垫等新闻,一经发布总能吸引热心客户。说到底,价廉物美的产品、货真价实的诚意、触及心灵的情愫,才最能打动人心。

第二,“悲情营销”“骗捐诈捐”等现象提醒人们对网络虚假信息要高度警惕。网络平台有责任加强排查和把关,避免虚假信息遮蔽消费者的双眼。对电商平台而言,还应善用图片识别、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铲除“悲情营销”的生存土壤。

第三,不可否认,滞销现象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客观存在。除了气候、交通等原因,这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不无关系。就此而言,破除滞销难题,还需“看得见的手”发挥更好的作用。有关地方和部门应合理引导生产品类及规模,莫让“千树万树俱梨花”;做好特色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发生滞销后及时提供服务,莫让生产者“喊破嗓子无人听”。这样,一心一意做好产品、诚信经营的人终将收获喜悦。

原标题:“悲情营销”莫如诚信经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石羚

原标题:“悲情牌”营销泛滥,砸掉大家的锅来源:钱江晚报作者:胡欣红

乐见传统诗词成文化新潮

当前,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一文化潮流中,青少年逐渐成为主力,在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又掀起一波波“诗词创作热”,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综合分析]

传统文化复兴、传统诗词创作兴起,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加入成为新的文化现象,充分的说明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他们学习创作旧体诗词,自然会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将会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古典诗词乃至传统文化;他们创作的旧体诗词将来又会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做到生生不息。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归功于作为审美文化代表的诗词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其次得益于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顺应时代潮流和大众需要,将传统文化推到大众面前;再次,得益于主流媒体对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动,尤其是媒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活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诗词基因。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朝气蓬勃的象征,他们成为古诗词学习和创作主体,说明古典诗词符合新世纪文化发展潮流,是新时代的“潮”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诗词创作所面临的窘境,诗词的影响力在下降,喜爱诗词的人在减少,诗词的群众基础,尤其青少年队伍在萎缩,刊载诗词的纯文学刊物生存困难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今社会比较浮躁、功利,追求功成名就及财富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人难有时间也无雅兴,静下心来去创作和欣赏“风花雪月”的诗词。另一方面是中小学教育对诗词的淡化,譬如多年来,无论是传统律诗还是现代诗歌,真正能走入高考作文的非常罕见,许多省份高考语文试卷都把诗歌排除在外。

[参考对策]

教育育人,文化养人。繁荣诗词创作需要从青少年抓起,首先要积极营造爱诗、写诗、咏诗、品诗、评诗的社会氛围,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更显得必要,如《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活动应制度化、常态化,以促进公众对诗歌的喜爱,尤其是吸引中小学生参与。

其次要增加传统诗词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权重,还应将古诗词列入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需要自觉提高自身诗词修养,在诗词文化潮流中“传道授业解惑”,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去滋润学生的心灵。

最后,应通过政府扶持,大力发展、繁荣诗词等纯文学书刊。

原标题:乐见传统诗词成文化新潮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李定广

原标题:繁荣诗词创作要多方发力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尹卫国

“垃圾换演出票”培养文明意识

背景

五一小长假期间,大美武汉美景如画,各个景区里,能媲美醉人景色的,便是随处绽放的文明之花。4月30日,在黄陂区木兰草原景区,9岁的小姑娘丁颜看到草坪上有个空矿泉水瓶,她跑去捡起来,扔进了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木兰草原负责人解释,小长假期间景区推出垃圾换门票活动,每天邀请300名游客捡垃圾看《花木兰·云中战歌》实景剧。(5月1日《武汉晚报》)[综合分析]

每个假期,国内多数景区景点都人山人海,旅游文明也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垃圾换演出票”的意义不仅仅是帮助部分游客省了门票钱,让推出这一举措的景区减少了垃圾遍地的现象,而是通过这样的举措宣传文明理念、培养文明意识、营造文明氛围,让文明的种子能够种在更多人的心里。

这几年一些旅游景区的环境令人堪忧,有些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丢弃垃圾,垃圾袋满天飞,矿泉水瓶随处可见,吃剩下的食物腐烂变质,严重污染了景区内的环境,游客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令人大煞风景。为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减少各种不文明现象,景区景点也是各出奇招,收到了不错的现实效果,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垃圾换演出票”的方式,就很具代表性。有了这样的激励举措,游客不但可以把自己在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收集起来,避免了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现象,同时还可以把其他游客扔掉的垃圾捡拾起来,进而起到减少景区垃圾的目的。

通过“垃圾换门票”让孩子知道,坚持文明的行为,是可以受到外界的肯定与奖励的。今天我们的文明行为得到的是一张演出门票的奖励,那么明天我们还会得到其他内容和方式的奖励,这就是文明的正面激励作用。与此同时,部分游客主动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也大大减少了景区内垃圾的存量,减轻了景区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就等于减轻了景区清理垃圾、维护环境的成本,对景区同样是件好事情。

[措施]

景区积极学习借鉴。除了让游客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还可以推出诸如用垃圾换取景区门票、换取各种小礼品、矿泉水等,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游客捡拾垃圾、爱惜环境的意识,倡导和培养游客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

景区景点都应该创意、创新一些垃圾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丢垃圾对景区景点带来的伤害,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和奖励,让随手捡拾垃圾的文明行为多一些,乱丢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少一些。

资料来源:

燕赵晚报:“垃圾换演出票”可培养文明意识

精准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时代的新变化,也是这个时代需要解决的新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即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群发展的不平衡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不充分、精神文明现代化程度发展的不充分等难题。

201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他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我们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权威论述]

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非常反感,要认真加以解决。——习近平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习近平

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习近平

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习近平

[重大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队的小康,绝不能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排除在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农村仍有较多的贫困人口。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色,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组织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示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大踏步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扶贫开发的标准在提高,更加注重发展型的民生改善。“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面临挑战]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现在到2020年只有不到3年的时间,要实现脱贫3000多万人,压力不小,难度不小。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

本脱贫了,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以前出台一项政策、采取一项措施就可以解决成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贫困,现在减贫政策效应递减,需要以更大的投入实现脱贫目标。与此同时,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时有发生,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将难以完成任务。同时,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再接再厉,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做好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

脱贫攻坚面临新环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工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返贫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仍在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扶贫带动效应减弱,一些新的产业尚在成长之中。面对新的环境,扶贫脱贫需要不断创新理念,探索结合生态保护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增加贫困人口在土地增值中的受益程度等新方式。

扶贫合力尚未形成。扶贫资金投入与脱贫攻坚战不适应,扶贫资金投入虽然总量不小,但仍然无法满足脱贫攻坚战的需求。各部门对扶贫投入呈现碎片化,资金使用分散,整合难度很大。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也有待提高。扶贫同农村低保、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教育救助等政策尚未有效衔接。

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不健全。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实际工作还停留在“大水漫灌”的传统观念和方式上。一些地方表面上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但实际上还是缩小版的“大水漫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脱贫攻坚的责任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扶贫开发队伍有待加强。

宏观层面看:

要强化体制机制。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统筹,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加强脱贫效果监管。省负总责,就是要做到承上启下,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促进工作落地。市县抓落实,就是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要改进考核评估机制,根据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不断完善。

要完善资金管理。强化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要增加投入,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加强资金整合,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要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对脱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要加强作风建设。党中央已经明确,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要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

具体到精扶贫方面:

对策一扶贫先扶志,消除“抱负差距”

“造血”扶贫关键依靠贫困人口的主动性。现实中确实存在一批没有改变意愿的贫困者。贫困状态会减弱人们的理想和抱负,而缺乏理想和抱负将进一步降低人的努力程度,也就降低了抓住机遇的可能性。若贫困人口对未来没期望、对致富没信心、对脱贫没行动,那投入再大的人力物力也都会“打水漂”,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扶贫先扶志,对于贫困人口需要进行专业、有效的心理辅导干预,增强信念和主观能动性,采用科学、专业、有效的“扶志”方法。组织专业心理辅导工作者对于贫困人口开展信念干预;要设计符合贫困人口特点、可操作化强的干预方案;基层扶贫干部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在与贫困人口日常交流中重视对志向的培养。

对策二扶贫必扶智,消除“起点差距”

贫困儿童与非贫困儿童之间存在“起点差距”。贫困会使得幼儿学习和行为相关的神经细胞发育不良;贫困农村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等身心功能也弱于非贫困儿童,常常“输在起跑线上”。当脱贫产业、技术送到贫困人口手中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因较学习能力较低、知识储备不足而降低脱贫政策的效果。

扶贫必扶智,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提升贫困儿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扶智不仅要早,更要“从娃娃抓起”。在加大投资和扶持的基础上,引入专业社工或非政府组织,辅导贫困幼儿、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成长;利用互联网匹配更优质的师资,提供更优质的早期教育内容;补贴智能移动终端和通讯费用,促进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的与留守儿童交流。

对策三脱贫必脱愚,消除“认知差距”

所谓“愚”,就是不理性的选择,贫困者在脱贫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行为和决策偏差:自律性不足——没有将生产所得用在正确的地方;无法应对信息繁多、流程复杂的决策——如无法选择最适合的贷款种类;注意力太过分散——如将大量时间、精力放在日常琐事上,以至无法关注致富机会。贫困者的不理性和决策偏差,可能陷入更深的贫困状态。

脱贫必脱愚,针对贫困者的决策偏差设计新政策、方法,促进贫困人口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在扶贫政策中应用行为科学,比如优化精简落地措施的申请流程、操作步骤,设置默认选项以提高参与率;根据贫困人口特点提供定制化、有针对性的信息;使用承诺机制、社会规范等方法解决自律性问题。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抓好干部“支点”“撬动”扶贫攻坚

扶贫留住人方能扶得稳

[精彩开头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扶贫攻坚战役的新号角已吹响,而选好、用好、管理好干部便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支点”。

[结尾示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习近平的2016年新年贺词犹在耳边回响。面向2020的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让我们踏实精准扶贫的节奏,带领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备注:以上材料均来源于网络,有改动。

原标题《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来源:《求是》作者:刘永富(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原标题《抓好干部“支点”“撬动”扶贫攻坚》来源:人民日报发布人:石长毅

原标题《扶贫留住人,方能扶得稳》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王易之

原标题《以精准扶贫提升群众获得感》来源:人民网评作者:张玉珂

原标题:“造血”扶贫先要消除“心理差距”来源:新华网作者:胡鞍钢微信运动1万步”难补中小学体育“欠账”

|背景链接*

“微信步数每天过万”成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这学期的难题。这源于广外为鼓励学生课外锻炼提出的新要求:每天锻炼步数达10000步以上,或当天在装有蓝牙发射器的体育场馆锻炼不少于40分钟;每周锻炼需达标五次,至少有一次在体育场馆练习专项内容不少于40分钟。未完成者扣除体育成绩的10%。(5月3

日《新京报》)

[综合分析]

高校将“微信运动1万步”,纳入体育“必修课”,此举增强学生体质的善意,不容置疑。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体育等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的“附属品”,常常被各类文化课挤占,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学历低技能”或“高分数低体质”“人才”。有的学生从不参加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考入了高校,还要家长陪护;有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要么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要么又矮又胖,活脱脱一个“相扑手”形象;近视眼更是相当普及,且呈低龄化的趋势。

事实上,党和国家是非常重视增强学生体质的。早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然而,在政策与对策的长期僵持中,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被一次次忽视。孩子们仍然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中,间或于百忙之中临阵磨枪,应付体育考试。然而,当高校被迫取消长跑,军训场上晕倒的“豆芽菜”越来越多时,学校和家长还能沉得住气,逼迫孩子搞“题海战术”?当学校的综合测评一次次输在体育成绩上,校领导还能横下一条心,片面追求升学率?当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连年下降,影响到国家人才战略时,应试教育还能“深得人心”?

[对策措施]

应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及考评机制,除了将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挂钩之外,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纳入应试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将体育课纳入中、高考“必考课”,提高体育成绩占中、高考总分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健康,不再“重文轻体”。

海绵城市

|背景链接*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浙江嘉兴拥有大小河流1.3万多条,可这里却是一座“缺水之城”。为何缺水?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水流速度极小,导致河流净水能力较差,受上游和自身双重污染的影响,水质持续恶化,“水乡无水喝”成了嘉兴市民的心头之痛。

治水,迫在眉睫。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嘉兴,通过深耕“海绵+”战略、发力PPP模式,理念逐步生根发芽,成效随之破土而出。[综合分析]

【问题】

一、多头管理。由于多个部门管理河流,导致责任不明确,出现河流污染等问题,相互推诿,出现问题时无人担责,这让河流管理出现问题,类似“手表定律”,

管理部门不统一,标准不统一,难以做好城市防涝工作。

二、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影响】

一、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地,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让百姓生活的更好,更舒心。

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不会出现雨季一定涝的情况,将雨水很好的排出去,做好城市的排洪,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就会变好。

【对策】

一、水泥地被平整的透水混凝土取代,新修建了拦水沟,改造后的地下管网,实施雨污分流。首先要加强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雨季到来时,雨水能够蓄积和排出,城市的水泥地面必须替换透水混泥土,实现水的渗入。

二、地方政府转变发展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保证居民在雨季到来时,不再“看海”,便利居民的出行。所以政府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中国“智”造升级

|背景链接*

2018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高质量发展;决定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现金奖励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使创新成果更好服务发展和民生。[综合分析]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劳动者技能素质直接影响着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仅是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必要手段,更是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也必将有利于助力中国“智”造升级,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助推经济迈上中高端。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依然是横亘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继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巩固和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以不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培育出更多的优质技能人才,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事实上,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地的重视,比如,吉林省实施“三年劳动者技能提升计划”;辽宁省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充分保障培训机构和学员的权益,有效规避补贴资金风险;河北省开展百万燕赵工匠培养,以提升技能劳动者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精准和高端职业培训;山西省2017年开始启动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等等。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涉及企业、高校、社会、政府机构等多方面因素,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政策措施,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技能人才的重视。

[参考对策]

当然,良好的政策需要实打实地去推进。一则,企业须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只有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技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性,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其事业的发展才能拥有不竭动力。

二则,要借力高校资源,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互衔接。

三则,须继续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原标题: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中国“智”造升级

社会流动

近年来,对于中国社会中是否出现了阶级固化现象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专家学者的热议。针对于这一问题,人们的着重关注点主要是在于,阶级的固化,社会阶层流动的减少可能会影响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有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公平对待等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由中公教育专家着重给大家介绍讲解一下。

一、内涵

社会流动,一般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例如通过农民起义从被统治阶级变成统治阶级,这一借阶级上的转变。或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例如女性从封建时期男人的附属地位,到现在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的转变。或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例如从保险销售成为教师的职业转变。这样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二、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