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道德教育实效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道德教育实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18581546.html,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道德教育实效

作者:林孝宗

来源:《新教师》2014年第12期

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创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认为,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在“引”字上做文章,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科学基础和内在动力。《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发展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中介,新教材选用大量的图片和照片,色彩艳丽,版面新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引”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每一幅图片的图意,让图片上的故事感动学生。如,在教学《人们的职业和劳动》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第一幅图(有生产性的,有服务性的),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每一幅图以及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劳动的性质以及劳动的具体过程,理解各种劳动虽然分工不同,可从事劳动的人们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通过组织学生看图讨论(他们的职业和劳动为人们带来了什么?他们从职业和劳动中又得到了什么?),理解人们通过不同的职业劳动,既满足了他人的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获取了相应的报酬。通过畅谈和交流自己的理想,肯定每种职业及其劳动对于人们的生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从而进一步提高道德认识,即无论什么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得到尊重,要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二、在“思”字上求突破,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标不单单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外在的要求,接受和达到现成的规范原则,更重要的是形成道德思维能力。教学时,我常常有意创设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在“思”字上求突破,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和判断,激发学生关于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通过讨论与争辩,通过不断地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和艰难选择,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如,教学《家乡水的故事》一课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水源情况。通过调查交流,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家乡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虽然较丰富,但遭污染破坏严重。小水电站的无限制兴建,破坏了水的自然流动;工业区的迅速发展,污染了水源;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雨水在季节里分布不均,有的季节长期下雨,发生水灾,要防涝,有的季节长期干旱,需要抗旱。学生知道了,虽然我们身处南方,但也要珍惜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的义务。

三、在“活”字上下工夫,陶冶学生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