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知识积累(20分)

1.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一项是( )(2分)

A.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D.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汲取(jí) 机械(xia)

B.锲而不舍(qia) 玄虚(xuán)

C.儒家(rǔ) 诓骗(kuāng)

D.脂粉(zhī) 孜孜不倦(zī)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4.下面文字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2分)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

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

5.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谈读书》是一篇杂文,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

B.马南部是邓拓的笔名,《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C.《谈读书》是论述读书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

D.《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层层论证。

6.对标点符号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破折号表示转折)

B.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C.“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省略号表示思考在进行)

D.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括号表示解释、说明)

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B.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C.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省悟:反省;感悟。

8默写(6分)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咏梅》词中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与世无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很多诗词中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请你再写出连续两句描绘田园风光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和“酒”有关的两个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14分)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

....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解释选段中加点词语“孜孜不倦

....”的意思: (1分)

2.选段出自(1分)

3.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需的要素呢?(3分)

4“拥有创造力的人”和“没有创造力的人”有什么区别? (3分)

5“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些”具体批什么? (3分)

6.结合选文内容,对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二) (14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4分)

2.第1、2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2分)

3.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突破口”?(3分)

4.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你能举出证明作者观点的事例吗?(3分)

5.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2分)

(三) (22分)

这些“旁观者”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竞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绝,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创业的艰辛,也领受不到胜利的欢乐。甘与苦,爱与憎,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样就会变得庸俗猥琐,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所谓孟子所说的“不见舆薪”(一车子柴草都瞧不见),又何“清”之有?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但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俗话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又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凡事若不动手干,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一切真知本来只属于亲身实践的人们。今天,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真正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的,也只能是那些以主人翁的姿态变革社会、献身“四化”的人们。选自《“旁观者”未必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狭隘”的“隘”:

“不见舆薪”的“舆”:

2.给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3分)

A.“匹夫有责”的“匹夫”:

B.“庸俗猥琐”的“猥琐”:

C.“袖手旁观”的“袖手”: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和两种。上述的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属文。其中的“敌论”是什么? (4分)

4“这些‘旁观者’究竟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这段有何作用? (3分)

5.“一点也不清”的“一点”指。(2分)

6.从“一点也不清”出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批驳?(5分)

7.本文论证中的结论是。(3分)

三、作文(30分)

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子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呢?你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什么样子了?”

卵石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们这样子有什么不好?”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一、1.B 2.C 3.D 4.C 5.A 6.A 7.D8.略

二、(一)1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懂得吸收知识,同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运用得到的知识,才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答案。

4.区别在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①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②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③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断运用新知识,去探求新思路.④一旦产生小灵感,随时抓住并发展下去。

6.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和民族就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会落后,就会僵化。比如像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是因为一直有创新,到了近代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不愿创新,结果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知道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有创新,方可重新让世界开始懂得尊重中国。美国今日能有如此高地位在世界上,也和对创新能力的支持紧密联系

(二)1.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证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2.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3.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上看似乎也正确,要驳倒对方,自然需要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4.正确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事例略。

5.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

(三)1.ài yú

2.A.平常人B.庸俗不大方C.把手藏在袖子里。

3.立论驳论驳论“旁观者清”的观点,即“旁观者看问题清醒”

4.完全

5.批驳“旁观者”没有主人翁精神,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国人批驳“旁观者”与时代隔绝,与人民疏远,不知“当局者”的甘苦,元“清”可言批驳“旁观者”,因其不清而旁观,而愈是旁观便愈是不清批驳“旁观者”,凡事不动手,不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当然是看不清。6.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真正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的,也只能是那些以主人翁的姿态变革社会、献身“四化”的人们。

三.作文.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