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收稿日期:2006202225;修订日期:20062072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0106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创新项目(CA CX 2003102)。作者简介:李珍存(1975-),女,硕士生,现从事的研究领域为中国西北生态遥感。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李珍存1,马明国2,张 峰3,蒋志荣1

(1.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遥感与地理信息

科学研究室,甘肃兰州 730000;3.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中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植被的变化对气候和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植被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一地区过去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本文将1982~2003年的22年长时间系列的遥感NDV I 数据分成4个阶段。分别计算各阶段的中国西北地区植被S I NDV I 平均值,并按不同等级生成斑块,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这4个时期植被格局特征以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在研究期内总体是向改善的趋势发展的,局部有退化现象。

关 键 词:植被格局;景观生态学;遥感;中国西北

中图分类号:T P 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323(2006)0420332206

1 引 言

植物指数(V egetati on Index ,V I )能够敏感的反

映出植被生长状况、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征及生态系统参数的变化,因而可用植被指数来检测土地覆盖的变化。通过卫星遥感获得的多光谱数据经常被转换成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 o rm al D eference V egetati on Index ,NDV I )是因为NDV I 不但对植被

的生物物理特征十分敏感,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因传感器观测角度、太阳辐射强度和土壤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NDV I 开展了大量全球植被活动年际变化的研究〔1〕。20世纪初至今,景观生态学已日益成为地理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新兴研究领域,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2〕。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3〕。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生境破碎化和斑块动态以及复合动态研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4〕。景观生态学有着广阔的领域,它包括生物科学、地学,乃至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可以参与其研究〔5〕。利用景观生态的格局指标可以分析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空间分布

的格局特征〔6〕。景观生态学和植被研究的结合是植被动态研究的又一个新的亮点。Bogaert 等曾经对欧亚大陆(1981~1999)的生长季节植被NDV I 持续增长指数(Persistence Index ,P I )分析,其分析结果作为景观变化判断的依据〔7〕。本文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植被研究相结合,对中国西北地区22年(1982-2003)植被覆盖变化进行4个阶段(1982~1987,1988~1993,1994~1998,1999~2003)平均季节性综合植被指数景观分析,得到既定(9个)景观类型的动态,从中分析得到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

2 研究区和数据

2.1 研究区介绍

研究区为中国西北介于73°41′~111°15′E 和31°39′~49°33′N 之间东亚与中亚结合部,面积约为3.1×106km 2,包括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五

区省。西北地区除新疆的中南部和青海外,绝大部分属于中温带气候区干旱半干旱地区〔8〕,主要特点为光热资源丰富,干燥少雨,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是我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西北地区太阳能居全国首位,年日照时数2200~3200h 〔9〕,全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5mm ,除陕西南部年均降雨

第21卷 第4期2006年8月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REMO TE SEN SI N G TECHNOLO GY AND A PPL ICA T I O N

V ol .21 N o .4A ug .2006

量大于600mm外,青海和甘肃及宁夏三省区的南部、陕西北部地区为400~600mm,青海和甘肃及宁夏三省区的中部、新疆北部地区为200~400mm,其它地区基本都在50~200mm之间,部分沙漠和戈壁地区甚至在10mm以下。年内降水分配不均,一般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70%,干旱区达80%以上。全区多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000~3000mm之间〔10〕。西北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以冰雪融水为主,降水补给径流和地下水量极少,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且以暴雨为主,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11〕。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植被覆盖率很低(有些地方植被覆盖率只有3%),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极其微弱,导致了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和越来越多的严重沙尘天气的产生〔12〕。

2.2 遥感数据源

本研究应用的数据源是全球总量监测和模拟研究组(the Global Inven to ry M on ito ring and M odel2 ing Studies,G I M M S)收集处理的8km分辨率的15 d的最大值合成NOAA AV HRR NDV I全球数据集。这一数据集的特性是:它校正了由分辨率、天顶角、火山爆发引起的气溶胶变化和其它因素对ND2 V I值反映植被变化准确性的影响〔13〕。其原始数据是P late carrée投影,其分辨率为0.072727°,本研究为了便于量化斑块实际面积,将原始数据转化成亚尔勃斯锥形等范围投影(A lbers Con ical Equal A rea p ro jecti on),空间分辨率为8km。中值迭代滤波(M ean2value Iterati on filter,M V I)被用于时间系列重建,以降低噪音和重建高质量的NDV I时间序列数据〔14〕。

3 研究方法

季节性综合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Seasonally In tegrated N o rm alized D ifference V egetati on In2 dex,S I NDV I)是指一年生长季节内一个像元逐旬(或者15d、逐月等)最大化NDV I之和〔15〕,一般设置NDV I大于0.1时为植被生长季节。S I NDV I的变化能反映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它被用于生长季的始末时间和最大绿色值的研究〔16〕。本文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助于编程语言C、ENV I4.0和A rcview3.2景观分析模块的功能支持,通过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对中国西北地区22年的植被S I NDV I变化动态分析,得到研究区植被景观变化动态特征。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3.1 SIND V I图像的生成和景观类型的划分

基于22年的G I M M S2NDV I数据进行各年S I NDV I的计算。将1982~2003年22年分成4个阶段,即1982~1987、1988~1993、1994~1998、1999~2003,求各阶段逐个像元的多年S I NDV I平均值,得到4景不同的S I NDV I图像,其中图1为中国西北1999~2003年植被平均S I NDV I图像。S I NDV I值被重分类为9个等级,编号从1到9,分别代表的S I NDV I的值域为:0~0.01,0.01~1,1~2,2~4,4~6,6~8,8~10,10~12,12~15,将研究区植被景观按照重分类的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9个斑块类型,对这9个斑块类型的变化趋势作景观分析,以反映研究区植被在这22年的动态格局

图1 中国西北1999~2003年植被平均SIND V I图像

F ig.1 Average SIND V I va lues of Northwestern vegeta tion dur i ng1999to2003

333

第4期 李珍存等: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3.2 景观指标的选用

本文分析景观选用了最基本的7个景观指标,它们分别是:

(1)斑块数量(N um ber of Patches,N P),某个植被类型的斑块总数。

(2)斑块平均大小(M ean Patches Size,M PS),某个植被类型的总面积除以斑块总数所得的商。

(3)平均形状指数(M ean Shap e Index,M S I),是度量景观空间格局复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景观内某一斑块类型的每个斑块周长与面积之比的和再除以这一类型斑块的总个数。

(4)平均邻近指数(M ean P rox i m ity Index, M P I),给定搜索半径后,M P I在斑块级别上等于拼块ijs的面积除以其到同类型拼块的最近距离的平方之和除以此类型的拼块总数。M P I能够度量同类型斑块间的邻近程度以及景观的破碎度。

(5)最大斑块指数(L argest Patches Index, L P I),表示最大斑块面积所占本类景观面积的百分比。L P I值越大说明景观的破碎度越低,L P I值越小说明景观破碎度越高。

(6)景观形状指数(L andscap e Shap e Index, L S I),是某个植被类型的总面积除以同类斑块的周长之和所得的商。它反映这一植被类型的复杂程度。

(7)景观面积百分数(A rea Percen tage of L andscap e,Z LAND),等于某一斑块类型的总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百分比。其值趋于0时,说明景观中此斑块类型变得十分稀少;其值等于100时,说明整个景观只由这一类斑块组成。

4 结果与分析

各景观指标的分析结果和四个阶段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矩阵分别见表1、表2、表3和表4。

4.1 景观基本特征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西北地区研究阶段裸土、荒漠、内陆水体等无植被覆盖地区(第1、2类)面积在缓慢减少,但它作为景观基质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仍然具有最大的斑块面积和最高的聚集度和连通度。植被覆盖区面积在持续缓慢增长,由原来总面积的49.78%增加到52.85%。斑块数由小变大再变小,平均斑块面积先变小后变大,分布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先升高再降低。4.2 景观及斑块类型的形状特征

从斑块类型上来看第8类形状指数最大,第3、9类的较小,其它斑块类型的形状指数处于中间且

较为相近,说明第3、9类的形状最为简单而第8类的形状最为复杂,其它类型的相差不多。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景观形状的复杂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1988~1993年、1994~1998年、1999~2003年、1982~1987年,说明景观形状经历了一个从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的过程,但最后一个阶段的景观形状还是比第一阶段的形状略微简单。

4.3 景观及斑块类型聚集度与离散度分析

从景观类型上来看从第4~9类的L S I依次减小,说明随着植被S I NDV I的增大,景观类型的连通度逐渐变小。说明了植被覆盖度越高的类型数量越少。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景观连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1988~1993年、1994~1998年、1999~2003年、1982~1987年。除第1、2类高度集聚外植被覆盖类型中第4类具有相对较高的聚集度,而第3、9类高度离散。

4.4 景观破碎度分析

由M P I、L P I、M S I等指标各阶段与各类型的比较可以看出景观破碎度最高的类型为第3类。景观最为破碎的时间段为1988~1993年,最为完整的是1982~1987年,这说明研究区景观破碎化成度经历了由低到高再持续走低的过程。

4.5 斑块转移矩阵分析

从表2、表3、表4可以看出每一植被类型都是既有改善又有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的速度在逐渐减缓,而退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从表2中以看出,每一个植被类型都在向改善和退化两个方向转化,其中改善的量均要大于退化的量。而变化量最大的要数S I NDV I值在1~2之间的第3类型,转为第4类的面积占到其总面积的28.07%;其次为第1类型斑块,改善面积为其总面积的25.33%,而且还向第3、第4类各转移了0.02%。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植被类型退化量超过了改善量,只有第3类例外,改善的比退化的多。这也是退耕还林结果的体现。从表4中可以看出S I NDV I值在12~15之间的最高植被覆盖类型退化比例也是最高,达到这一植被类型总面积的29.24%。

5 结 语

综合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景观在过去22年中表现出从完整→破碎→完整的趋势。植被覆盖在研究时间段内总体是向改善的趋势发展的,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持续增加,无植被覆盖区面积持续减少。各类型植

433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第21卷

表1 1982至2003年中国西北SIND V I格局指标值

Table1 Pa ttern i ndex va lues of Northwestern SIND V I dur i ng1982to2003斑块类型N P M PS(104hm2)M S I M P I Z LAND(%)L P I(%)L S I

1982~1987

112169.521.622642.4127.8925.3510.52

222130.461.77636.0522.336.0916.73

34345.661.56 29.648.150.6411.82

429315.711.70171.8915.272.9513.65

522614.311.70166.9510.732.4410.72

612816.261.76111.016.901.177.93

79613.871.63104.744.421.755.83

82735.482.04129.363.181.984.38

92215.511.45 8.611.130.723.05

1988~1993

115941.671.631259.3221.9914.4110.35

220239.261.663822.6626.3021.2217.52

34665.361.5427.948.280.6212.08

432914.061.6686.7715.343.3514.22

524513.941.66170.0911.333.2611.42

615214.491.74113.057.311.198.66

710414.461.65126.794.991.936.32

83528.641.84160.463.322.014.47

92911.871.48 39.581.140.643.14

1994~1998

112660.871.622389.4725.4319.9710.57

221432.051.721489.7522.7510.8516.91

34645.241.5324.778.070.6411.96

431814.231.67194.1015.013.3114.01

525414.181.66187.3611.952.9511.52

615114.511.72 99.277.271.248.44

79216.241.72141.224.961.906.25

83626.261.93177.543.141.774.51

92715.811.52 16.431.420.773.22

1999~2003

19692.751.642488.9529.5126.239.95

223722.421.77454.7817.635.4815.85

34785.541.57 28.208.790.7012.67

430615.401.67187.6215.633.4014.14

524414.171.70126.1811.472.4611.63

614015.811.73160.207.342.098.52

79616.251.69156.585.182.076.30

84124.691.79183.493.362.124.55

92115.331.63 23.271.070.523.12

注:表1中N P:斑块数量,M PS:斑块平均大小,M S I:平均形状指数,M P I:平均邻近指数,L P I:最大斑块指数, L S I:景观形状指数,Z LAND:景观面积百分数。

表2 1982至1987年向1988年至1993中国西北SIND V I斑块转移矩阵(面积%) Table2 Tran sfor m ma tr ix of Northwestern SIND V I between fro m1982to1987and fro m1988to1993

1988~1993

1982~1987

123456789

174.6725.290.020.02

25.1283.4310.770.68

37.4364.5028.07

40.104.0581.8114.030.01

53.7884.4011.82

61.9784.9613.07

73.8989.436.68

84.3490.325.34 914.0785.93533

第4期 李珍存等: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表3 1988至1993年向1994至1998年中国西北SIND V I斑块转移矩阵(面积%)

Table3 Tran sfor m ma tr ix of Northwestern SIND V I between fro m1988to1993and fro m1994to1998

1988~1993

1994~1998

123456789

193.876.13

218.2877.134.470.12

313.2870.9515.690.08

40.116.6283.689.59

57.4287.435.15

67.7686.375.87

77.5387.664.81

84.6685.959.39

93.3596.65

表4 1994至1998年向1999至2003年中国西北SIND V I斑块转移矩阵(面积%)

Table4 Tran sfor m ma tr ix of Northwestern SIND V I between fro m1994to1998and fro m1999to2003

1994~1998

1999~2003

123456789

195.754.25

222.7570.097.040.12

37.4278.3214.26

40.015.8088.895.30

59.2784.875.86

67.3686.046.60

77.7988.184.03

810.3687.542.10

929.2470.76 注:表1~4中数字1~9代表斑块类型。

被改善量都不是特别明显,有个别类型出现了退化的迹象。植被景观类型中第4类占的面积最大,连通度最高,是植被景观中的优势类群。

从各景观指标分析的结果和相邻阶段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可以看出: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在研究期(1982~2003,22年)间的变化趋势为总体改善,局部退化。

参考文献:

〔1〕 马明国,王建,王雪梅.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J〕.遥感学报,2006,10(3):421~431.

〔2〕 贾宝全,杨洁泉.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J〕.干旱区研究, 1999,16(3):12~18.

〔3〕 Kaw abata A,Ich ii K,Yam aguch i Y.Global M onito ring of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in V egetati on A ctivities U sing ND2 V I and Its R elati onsh i p s to T emperature and P reci p itati on

〔J〕.I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R emo te Sensing,2001,22:

1377~1382.

〔4〕 李富平,国巧珍.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09~212.

〔5〕 张学祖.异军突起的景观生态学〔J〕.新疆农业科学,1989,

(1):11~14.

〔6〕 P iao S L,Fang J Y,J i W,et al.V ariati on in A Satellite2

Based V egetati on Index in R elati on to C li m ate in Ch ina〔J〕.

Journal of V egetati on Science,2004,15(2):219~226.〔7〕 Bogaert J,Zhou L,T ucker C,et al.Evidence fo r A Persist2 ent and Extensive Greening T rend in Eurasia Inferred from Satellite V egetati on Index D ata〔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 esearch,2002,107:10.1029 2001JD001075.

〔8〕 李震,阎福礼,范湘涛.中国西北地区NDV I变化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J〕.遥感学报,2005,9(3):8~13.

〔9〕 储茂东,师守祥.论西北地区资源优势与可持续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9):28~31.

〔10〕 王浩.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力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11〕 刘俊民,魏晓妹.西北地区水资源概况与特征〔N〕.科技导报, 2000,146:8.

〔12〕 吕世华,陈玉春.西北植被覆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1999,18(3):416~424.

〔13〕 Sudi p ta S,M enas K.Interannual V ariability of V egetati on O ver the Indian Sub2continent and Its R elati on to the D iffer2

ent M eteo ro logical Param eters〔J〕.R emo te Sensing of Envi2

ronm ent,2004,90(2):268~280.

〔14〕 M ingguo M a,F rank V eroustraete.R econstructing Pathfind2 er AV HRR L and NDV I T i m e2series D ata fo r the N o rthw est of Ch ina〔J〕.A dvances in Space R esearch,2006,37(4):835

~840.

633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第21卷

〔15〕 Hope A S ,Boynton W L ,Stow D A ,et al .Interannual Gr 2 ow th D ynam ics of V egetati on in the Kuparuk R iver W atersh 2 ed ,A laska Based on the N o rm alized D ifference V egetati on

Index 〔J 〕.I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R emo te Sensing,2003,24(17):3413~3425.

〔16〕 Stow D A ,Hope A ,M cGuire D ,et al .R emo te Sensing of

V egetati on and L and 2cover Change in A rctic T undra Eco sys 2tem s 〔J 〕.R emo te Sensing of Environm ent ,2004,89:281~308.

The D ynam ic Analysis of Vegetation Pattern

i n the Northwest of Ch i na

L I Zhen 2cun 1,M A M ing 2guo 2,ZHAN G Feng 3,J I AN G Zh i 2rong

1

(1.F orestry Colleg e ,Gansu A g ricu ltu re U n iversity ,L anz hou ,730070,Ch ina ;2.L abora tory of R e m ote

S ensing and Geosp a tia l S cience ,CA R E ER I ,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L anz hou 730000,Ch ina ;

3.W a ter and S oil Conserva tion S cience D ep a rt m en t of GanS u P rov ince ,L anz hou 730000,Ch ina )Abstract :T he no rthw est Ch ina belongs to arid and sem i 2arid regi on s

.It’s vegetati on is ex trem ely sen sitive to the change of cli m ate and tem p eratu re .T he change tendency of vegetati on m ay reflect the cli m atic change and fo recast cli m atic change tendency in the fu tu re .R em o te sen sing NDV I data w ith 22years long

ti m e series du ring 1982to 2003w ere divided in to fou r p eri ods (1982~1987,1988

~1993,1994~1998,1999~2003).T he average S I NDV I du ring these fou r p eri ods w ere calcu lated sep arately in no rthw est Ch i 2na ,w h ich w as reclassified acco rding to differen t S I NDV I levels and tran sfo rm ed in to p atches .B y u sing landscap e eco logy m ethodo logies ,the sp atial p attern and dynam 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every p eri od p atches w ere analyzed .T he resu lts indicate that the vegetati on has increasing and i m p roving trend m o stly in no rthw est Ch ina .B u t local regi on s ex ist degenerating trend .

Key words :V egetati on p attern ,L andscap e eco logy ,R em o te sen sing ,N o rthw est Ch ina

7

33第4期 李珍存等: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应.doc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应.doc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应 摘要:森林植被变化对水分分配和河川径流具有调节作用。对我国森林植被变化水文效应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森林砍伐或火灾引起森林覆盖度下降会导致林冠截留率、凋落物对降水截留能力和蓄水能力、土壤的渗透和蓄水能力降低。不同地区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幅度相差较大,但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除长江中上游外,森林砍伐会降低植被层的蒸发散,增加河川径流;反之,会减少河川径流量。森林火灾会导致林木蒸发散减少,河川径流增加。关键词:森林砍伐;森林火灾;水文过程;河川径流中图分类号:S7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5-0481-071 前言森林植被对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森林的水文效应是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水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综合体现。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质条件、土壤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森林的存在和变化将呈现出不同的水文功能。森林植被变化对森林水文过程的影响将会改变水量平衡的各个环节,影响森林的水分状况和河川径流。这将为不同地区森林变化对区域水分循环的调节作用提供重要信息,为森林生态工程的建设和森林保护提供科学参考,特别对当前西部开发“植树种草”生态保护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森林与水关系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早期的森林水文研究重点关注森林的变化,主要观测森林砍伐对森林流域产水量的影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比流域试验法和流域自身对比法。国际上对森林植被的变化,特别是森林砍伐、火灾对森林水量的影响及以增加流域水量为目的的森林经营等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在20 世纪60~80 年代达到高潮,以国际上举行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议为标志。目前国际上研究的初步结论是:森林覆盖度减少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流域的产水量,造林则导致流域水量降低,而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却大相径庭。在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森林砍伐对森林径流的影响和对比流域不同森林覆盖度对森林水文影响的研究,但文献较为散乱。本文在广泛收集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不同地区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试图提供森林变化对森林水分循环过程中林冠截留、林内雨的再分配、蒸发散和径流影响一般规律的认识,分析森林植被变化对水的调节和分配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格局和过程。2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

浅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浅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摘要:中国动画产业方兴未艾,但是真正的动画产业链仍未形成,国家虽然在中国动画产业中投入了许多,但中国动画产业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以下就我愚见来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动画的现状以及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建议。 一、中国动画发展历程 ●起步(1926~1949) 1926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了一部叫《大闹画室》的动画短片,由此,中国艺术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动画。上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又制作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篇《铁扇公主》,这说明中国在动画产业的起步是相当早的。 东北解放后,政府接管了当时的满洲电影制片厂,也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可以说这是新中国美术电影的一个开始,中国动画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 ●发展(1950~1980)与断层(1966~1976) 1950年后,中国动画进入了发展阶段,当时的中国动画产业的龙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共摄制美术片428部,占全国美术片产量的80%以上)创作了如《东郭先生》(1955)、《骄傲的将军》(1956)《小蝌蚪找妈妈》(1960)、《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但在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动画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打击,10年内没有任何作品诞生,出现了断层期。直到1979年《阿凡提》的问世,才结束了中国动画产业长久的沉默。 中国动画的发展阶段,也是整个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最纯真的一个阶段,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中国动画制作人们追求质量,不计较成本,不考虑盈利,运用动画、木偶、剪影等技术,一集一完结,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国产动画。 ●踟蹰(1980~2004) 1979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开始引进外国动画。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铁臂阿童木》; 1986年,引进《花仙子》; 1992年,引进《圣斗士星矢》; 1996年,引进《灌篮高手》; 2001年,引进《EV A》。 八九十年代是外国动画盛行的时期,笔者认为外国动画盛行的原因有: 1.传统与市场化的较量: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动画电影制作者习惯慢工出细活, 一集一完结,完全抵不过国外已经市场化的按季度生产上百集的势头。以《魔方大厦》为例,9集的动画用了4年来制作,而日本按照季度,一般每季度生产13集动画。显然,中国动画供不应求,观众们在等待周期当然更多的会接触国外动画。 2.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较量: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1980年后的作品有《九色鹿》 (1981)、《天书奇谭》(1983)、《葫芦兄弟》(1986)、《十二生肖》(1993~1995)等,大多是以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为故事蓝本。而当时进口的如《铁臂阿童木》(1980),设定是未来世界;《圣斗士星矢》(1992),以希腊神话为蓝本,架空世界观;《灌篮高手》(1996),描绘热血的青春校园生活。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但看得多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于是会更倾向于看不同于中国世界观的动画作品。 虽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此后逐渐没落,但她在中国动画制造业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奉献式的,50多年来,《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大耳朵图图》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渐渐认识到自身生存及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沂蒙山区是山东鲁南地区的重要地理单元,该区域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对鲁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对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沂蒙山区的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动态变化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标签: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动态;生态环境 引言 森林植被對人类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植被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调节全球的碳氧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通过蒸腾作用以及对水分的调蓄作用来调节全球水循环;通过对气流的阻挡与水土保持作用而改善生态环境。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以黄土高原为例,由于人为的破坏,导致该区域的土壤侵蚀加剧;水、旱灾情加重;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减少。 本研究可以为沂蒙山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服务;为沂蒙山区森林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方向;为当地森林植被的保护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34°6′ˊN-36°36′N,116°34′E-119°37′E之间,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总面积为31695.15 km2 ,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20.18%。本区受断块构造的控制,形成了自西南向东北岭谷相间排列的地貌格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全区主要地貌类型有中低山地、丘陵、山间平原或盆地以及冲积平原等。其中,蒙山、鲁山和沂山海拔均逾1000m。全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年均气温12-13.3℃左右,年总降水量680-860mm ,是山东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泗河、薛河以及东部沿海傅疃河。土壤以棕壤和褐土为主,土壤类型丰富,棕壤与褐土两大土类交错分布。植被覆盖率85%-90%,主要为落叶阔叶与针叶混交林。 二、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状况 1.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的研究 有学者对比全球陆地有、无植被覆盖时,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 ....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就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3)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干旱地区,如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是由于受到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水分变化会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形成绿洲,而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也会造成自然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盐碱草地。 (4)洋流性质的影响: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如在中低纬大陆西岸或东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王礼先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森 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从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普遍的研究结论认 为森林减少可以增加流域年产水量;森林植被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径流泥沙含 量;森林植被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溪流水质状况。由于影响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环境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影响 程度在不同水文生态区差别很大,因此,要想将一个地区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 研究结果可靠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其他流域,必须重视森林水文生态过程动力学 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 流域水量 径流泥沙 水质 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来自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的生态学后果的突现,人们对森林与林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显示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使得林业经营与发展进入更为注重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经营利用观。森林生态效益的产生与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能量)与介质(水文循环与大气循环)的影响密切相关,揭示森林植被变化(森林采伐、森林火灾、开垦、造林等)的水文生态效应,可以为森林经营、流域管理、景观管理、自然保护、山地防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拟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的影响 集水区具有特定的系统边界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研究的天然场所,在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从森林植被对降水—汇流过程的影响出发,森林植被对水量的影响又可分为林冠截流、枯枝落叶层截持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林地蒸发散等方面。 1.1 流域试验研究 森林与水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森林水文研究从其早期发展阶段来看,主1998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 RL D F OR EST RY RESEA RCH N o .6a 收稿日期:1998-10-12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 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

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 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历史时期我国现有的植被带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历史时期的变化幅度相对于地质时期不是太大。 第一节古代中国境内的森林植被变迁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发掘证明,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生长。研究表明,西周时候,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地区草木茂盛,禽兽逼人。到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仍比较丰富,黄河中游在秦汉时期,有松、柏、桑、榆、竹林、梅、杉、檀、棕、楠、豫章等树种,还有秦岭和崤山的楠、棕,关中的豫章等热带品种。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仍为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开发的强度加大,植被被开垦为农田,采伐规模也大幅度增加。当时森林覆盖率在32﹪左右,伊洛河流域山地已经无巨大松林生长。宋代渭水北岸专门设立了采伐森林的采造务。华北平原森林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无森林,在山区仍有一些。 黄河流域森林资源的丧失,主要有二个原因: 一方面是近5000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黄河流域所处的中纬度地区,气候总的看来势相干冷演变,森林资源受影响,生存保护困难。 黄河流域的森林兴衰正好与黄河文明的兴衰同步,换河流域植被对文明的发展起着作用,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森林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成为龙兴禁地,所以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汇总上游地区的楠木、柏木便成为明清两朝重大营造采办的主要对象。 唐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木材采伐过渡,到明清将采伐目光瞄准了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其宫殿、陵寝等都用南方地区采办的皇木,主要是笔直的楠木和杉木,地方主要在湖广西部、四川、贵州地区,尤其是其中的四川马湖府、遵义府、贵州铜仁府、黎平府、镇远府、湖广的辰州府、永顺府、保靖司等地。由于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虽然南方地区歌声仍有楠木,但现在多为庭院风景区林。 三、近30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 清中叶以来,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出现了一次规模十分大的山地垦殖运动。清代的人口总量在增长,造成耕地缺乏,人地比率缩小。鄂川陕交界地区的巴山,早期是由棚民开发的。山区垦殖是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主,主要种植16世纪传入的玉米和17世纪传入的红薯、马铃薯。为了种植高产旱地作物,进一步破坏山地、森林,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普遍下降。 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从太平天国、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间,森林资源急剧减少。鸭片战争后,全国森林覆盖率逐年减低。 近150年以来,闯关东的人破坏了鸭绿江流域一代的植被,政府也支持这种行为。造成周边地区森林大量被毁。20世纪后50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十分快,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尤大。尤其是50年代末的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1) (一)中国动漫产品分析 (2) 1.中国动漫产品的内容主题 (2) 2.中国动漫产品的形象创意 (2) (二)中国动漫产业链分析 (2) 1.播出环节 (2) 2.衍生品环节 (3) 二、国外成功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3) (一)美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3) (二)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 (3) (三)发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4) 1.增强动漫产业的原创力 (4) 2.打造成熟完善的动漫产业链 (4) 3.选择合适环节启动产业链始端 (4) 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 (4) (一)提高动漫产品竞争力 (4) 1.结合民族文化确立独特的艺术风格 (4) 2.重在文化创意打造本土动漫明星 (5) 3.拓宽受众定位扩展动漫故事题材 (5) (二)培育中国动漫产业链 (5) 1.动漫生产企业资源整合 (6) 2.与新媒体的结合发展 (6) 3.滚动式市场开发 (6) 结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探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樊译蔚 指导教师陈叶 摘要: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后起之秀,正在全球化的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动漫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如何摆脱现阶段的被动局面,以高质量的动漫艺术夺回国内市场,同时走向世界,如何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道路则是现在中国动漫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产业视角考察和分析中国动漫产业现状,通过借鉴国外动漫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产品角度提出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对产业化运营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最后提出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关键词:动漫;产业;文化;发展模式 A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AN Yiwei Tutor CHEN Ye Abstract:In the group of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as an up-and-coming youngster the animation industry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role. It is urgent that the Chinese animation artists to figure out nowadays how to escape from the passive position and recapture the internal market with high quality animation art while facing to that huge challenge and how to looking for a way out .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ory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in china’s animation industry form the culture-industrial point of view, us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animation industry’s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 raise new reflection and getting point propose the new solution to the implement and op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finally raise advi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imation industry. Key words:Animation; Industry; Culture; Development pattern 从世界范围来看,动漫产业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世界发达国家一向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它已成为各国争夺的重要文化产业和国家支柱性产业。对于中国而言,动漫产业已不再是一个创新理念或者发明,而是一个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现实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动漫产业大举进攻,逐步浸润中国的动漫消费市场。面对国外强大的动漫产业,中国动漫的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解决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发展道路,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振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80年后期以来,中国动漫产业一直面临一个难堪的悖论,一方面国内的动漫生产企业大部分是外国的动漫加工厂,为日美动漫做加工而得以存活,原创动漫生产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被日美动漫占领,包括影视播出市场、音像市场、以及衍生产品市场都被外国的动漫产品占领,中国动漫产业竞争力很弱。

我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分析,关键词是动画产业,文化政策,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近年来,动画产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本文通过对我国动画产业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动画产业将呈现出政策法制化、市场主体和资本多元化、产业化以及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题】文化与市场 【关键词】动画产业/文化政策/发展趋势 【正文】 动画产业具有无语言障碍消费群体广大、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无高能耗、不污染环境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核心产业。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动画片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产值就超过了传统工业,动画产品及其服务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第六位。日本、韩国的动画片及衍生产品目前也正在超过传统工业,成为其出口创汇的支柱产品。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动画片及衍生产品的产值每年大约在5000亿美元左右(注:赵实:《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快发展影视动画产业》,载《中国电视》2004年第5期,第13页。)。 众所周知,我国曾经是最早开发动画片的国家之一,曾经一度也是动画大国。我国动画片由于种类繁多、民族风格独特以及制作精良而被国际动画艺术界誉为“中国动画学派”。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动画片逐渐与发达国家拉开差距。由于缺少有影响力的国产作品,国外动画片趁机大量涌入,国内动画市场80%以上被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片所占据。洋卡通形象、洋动画品牌更是大肆抢占相关行业的市场份额,赚走了巨额的商业利润。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包括动画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动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动画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动画产业的春天已经到了。动画产业是一个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产业,目前我国整个动画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成熟至少需要三至五年时间。通过对世界动画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动画产业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动画产业在未来的三至五年中,将呈现出下列四大发展趋势: 一、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出台,动画产业呈现政策法制化趋势

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中国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中国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