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_赵义山

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_赵义山

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_赵义山
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_赵义山

2000年2月第2卷第2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May .2000Vol .2No .2 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

赵义山

(佛山大学人文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关键词]元散曲;分期;研究;述评

[摘 要]对元散曲发展分期的研究,历来是曲论家们最感兴趣的论题之一。其中主要有三种

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前二种分法比较流行,后一种分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却在相

当程度上反映了元散曲发展的本来面目。

[中图分类号]I20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1X (2000)02-0100-07

[收稿日期]1999-08-26

[作者简介]赵义山(1956-),男,广东佛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对于元散曲发展变化的研究,最关键的是要能通过对主要作家创作活动年代的把握,找出阶段性的变化,并探索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总结文学发展变化的某些规律。这样一来,自然就涉及到一个划段分期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来是曲论家们最感兴趣的论题之一。然而,在整个元散曲研究中,这或许又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也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对元散曲的发展分期,元人贯云石《阳春白雪序》和钟嗣成的《录鬼簿》已发其端。贯序中“北来”、“近代”云云,已具有阶段性的含义;钟氏尽管只是按“前辈已死名公”、“方今已亡名公”、“方今名公”等分类记载了一些元曲作家,但这却为后世元曲研究的划段分期,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参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将元杂剧的发展划分为“蒙古时代”、“一统时代”、“至正时代”等三期,便是根据《录鬼簿》的。但对于元散曲进行明确的分期研究,却要比元杂剧晚好几十年。即使在吴梅、任中敏、卢前等曲学大师的有关论著中,也还尚未明确论及这一课题。王易出版于1932年的《词曲史》,既名之曰“史”,但在论及元散曲时,却也并无明显的史的线索;只是在按《录鬼簿》记载顺序论述作家时,才略见前后两分的端倪,但还没有阶段性特征的论述,这说明作者尚无明确的元散曲发展“史”的意识。

真正有意识地进行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并有较大影响者,以笔者目前所知,似以郑振铎为第一人。郑氏在其出版于1932年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特别列专章(第四十九章)来讲述元代的“散曲作家们”,这在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说得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不仅如此,郑氏还非常明确地论述了“元代散曲的前后二期”。在阶段的划分上,郑氏以为:

前期是从金末(约公元一二三四年)到元大德间(约公元一三OO 年),相当于钟嗣成《录鬼

簿》上所说的“前辈名公”的时代。后期便是由大德到元末(公元一三六七年),相当于钟嗣成的时代。

郑氏所论列的前后两期的代表作家是:

前期的作家们———大诗人关汉卿———王和卿与王实甫———杨果商挺等———冯子振卢挚贯

云石———白朴———马致远———马九皋张养浩等———刘时中王伯成等———后期的作家们———张

DOI :10.13916/j .cn ki .issn 1671-511x .2000.02.017

可久与乔吉甫徐再思曾瑞等———钟嗣成———杨朝英与周德清———吴西逸吕止庵等———女作家王氏。

在论及前后两期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时,郑氏说:

前期还不脱草创时代的特色,散曲的写作,只是戏曲作家们的副业,或大人先生们的遣兴抒怀之作,或供给妓院里实际上的歌唱的需要。但后期便不同了。散曲的使用是无往而不宜。专业的散曲作家们也便陆续的出现了。他们以歌曲为第二生命,他们的一切活动,几都集中于散曲。他们是诗中的李、杜,是词中的温、李(后主)、辛、姜。这一期,可以说是散曲的黄金时代。

他还特别以为,前期的作家们———

这些人大都是“公卿大夫居要路者”。他们大都是以其余暇来作散曲的。他们的作风,离不开宴会、妓乐、山水的歌颂,乃至浅薄的厌世和恬退的思想。只有杜善夫、王和卿等数人的作风略有不同。当时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白朴和马致远,即在散曲坛上也成了群鸡里的白鹤,驰骋于散曲的平原之中,无可与争锋者。

虽然郑氏的元散曲发展分期还可以商榷,他把张养浩、贯云石放到前期也明显不对,但是,从他对前后期代表作家的推举来看,从他对前后两个时期散曲创作的成就和前阶段时代特征的把握来看,就他所处的时代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郑氏眼光的犀利和他持论的独立华表。在这一论题上,郑氏的影响是巨大的。

步武郑氏,梁乙真出版于1934年的《元明散曲小史》也对元散曲作了发展分期研究。虽然梁氏的分期一仍郑氏两分之旧,在作家的时代分属上有许多问题,把前期的关汉卿、王和卿等人归入清丽派也不恰当,但在前后两期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的论述上,却有了一定的新意。梁著首次将任中敏《散曲概论》中“豪放”、“清丽”的风格流派之论引入对整个元散曲发展演变的观察分析,并认为前期是“豪放派占着优势”,而后期是“清丽派的独霸时代”,此论述虽不太恰当,但在以后的曲学界影响甚大。

自郑、梁二位的两分法出现以后,刘大杰、游国恩、原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和个人编的几部影响较大的中国文学史,以及罗锦堂《中国散曲史》、王季思、洪柏昭《元散曲选注·前言》(北京出版社,1981年)、李修生《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吕薇芬《关于元散曲的分期问题》(载《北师大学报》1991年增刊《元代文学学术讨论会特辑》)等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论著,在分期论述上,也都不同程度地受郑、梁二位的影响。

在两分法中,一些论著习惯于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前后两期,并认为前期繁荣而后期衰落。其实,如马致远、张养浩、贯云石、刘时中、睢景臣、冯子振、鲜于必仁等许多在元散曲发展史上取得显著成就而主要创作活动于元贞、大德之后的重要作家,都被作为前期作家去论述,前期又安得不“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一重大失误,曲学界亦渐有发现,如王季思、洪柏昭《元散曲选注·前言》虽分期一仍其旧,但在具体论述上已不再是前盛后衰,而几乎是秋色平分;李修生在其所著《中国文学史》中对元后期散曲的论述也特别予以重要篇幅,且将贯云石、张养浩等人还置于后期;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吕薇芬《关于元散曲的分期问题》等已将前后的分界由元

成宗大德年间,后移到了元仁宗延年间(

1314~1321)。从表面看,似乎仅是分期时间的后移,但实质上,它所反映的是论者对一些重要作家创作活动年代以及元散曲阶段性变化的重新认识,尽管还未能脱出传统窠臼,但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就前后两分的阶段性论述来说,以邓著(吕薇芬执笔)较为全面中肯。作者以为:101第2期赵义山 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

前期作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这个时期,散曲从民间转到文人手中,走向全面繁荣。此时从事散曲创作的主要是杨果、卢挚等兼作诗文的作家和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兼写杂剧的作家,专攻散曲的情况还不多见。作品的题材较之后期也偏于狭窄,最初多写男女恋情,歌咏四季风光,带有刚从民歌俚曲脱胎出来的明显印记,同时也出现了以词绳曲的现象。卢挚、张养浩、盍西村、冯子振诸人,以散曲写景怀古,扩大了散曲的表现内容,马致远的作品更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大大地强化了散曲言志遣怀的功能。……很多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凄怆怨愤的情致,如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一些作品,虽然表面看来豪放不羁,玩世不恭,或则超逸闲远,疏散旷达,然而稍加品味,其中的愤激之意还是明晰可见的。在艺术上,前期作品更多地带有民间文艺那种自然通俗的特点,……关汉卿、白朴和马致远等兼写杂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所显示的民间文艺通俗平易的特色和质朴自然的意趣,就更其明显了。[1]

论到后期的情形,作者以为,随着散曲作家活动中心逐渐南移杭州而发生了明显变化,即:一是“出现了张可久、贯云石、徐再思、杨朝英等一大批专攻散曲的作家”,二是“散曲创作出现了诗词化、规范化的倾向”,三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和散曲总集”,“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百余年来散曲创作繁荣、成熟的实际状况”。如果就前、后两分而言,以上论述是实事求是的。

但是,笔者窃以为两分法略嫌粗略,不能更具体地反映元散曲的发展演变情形。尤其是将贯云石、张养浩等重要作家拉到前期,认为“前盛后衰”的一些分期和论述,就更是一种重大的失误。

对元散曲发展演变的划段分期,另一种分法是三分法。最早采取三分者仍是郑振铎。郑氏在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几年后,于1938年出版了《中国俗文学史》,在这部书中,郑氏据贾仲名《续录鬼簿》所载作家,把从1361年到1422年划为“元代散曲的第三期”,而前两期的分法和论述,基本与其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两分法同。其实,郑氏所划出的“第三期”,元代只有8年,其中真正属于元代的作家已寥寥无几,对于这第三期,郑氏又无明显阶段性特征的论述,故意义不大。

在三分法中,还有隋树森和羊春秋的有关论著。隋树森在《元人散曲概论》①中采用王国维对元杂剧的三分法来对元散曲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期。在论述其阶段性变化时,隋著认为:初期(蒙古时代)的作者多为北方人,他们活动的地区多在大都及中书省所属之地,其作品比较质朴;中期(一统时代),不少北方的作家转移到繁华的杭州,“这时的作家多为南人,或由北方转杭州一带”的人;末期(至正时代),“这时散曲的作风已逐渐有所改变,渐失初期和中期作家那种浑朴本色的风格,而趋于柔靡小巧”。隋著虽然三分其期,但在具体的论述中,却并未找出中期有何特征,而用“浑朴本色”概括了初、中两期,这样,实质上就与两分没有多少差别。

羊春秋在《散曲通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分出三个阶段的起迄时间,但从其标目上(“以词为曲的先驱作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家”、“逐渐雅化的后期作家”)便可看出,作者对元散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有自己明确而独特的把握的。在论述初期的散曲创作情形时,羊著认为:

以词为曲的作家群,有杨果、刘秉忠、杜仁杰、

胡祗、陈草庵等,他们或以卿相之重,或以封疆之寄,染指于市井小曲……这个以词为曲的作家群中,当以元好问、王恽、卢挚、姚燧为代表。……以词为曲的作家群,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他们几乎只写小令,很少写套曲,更不写剧曲。说明他们对于这一新的文学样式,还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二是在内容上,他们或借物102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卷①载《中华文史论从》1982年第2辑,收入作者《元人散曲论从》(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

以言志,或即景以抒情,或咏史以伤时,题材都比较严肃。所谓“淫词语”,在他们的曲中是很少见的,只有稍后的卢挚和姚燧,才写了一点颇有市民情趣的言情之作;三是在语言风格上,注意文采,偏重典雅,但就其总体倾向来看,仍然没有抛弃词的蹊径,摆脱词的影响。然而在当时的士大夫中能够自觉地采取这种新诗体来抒情言志,写景咏物,而取得较高的成就,在散曲发

展史上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2]对于“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家”,羊著举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其余如王实甫、郑光祖、滕斌、邓玉宾、鲜于必仁、白贲等,亦被作者视为鼎盛期作家。对于本阶段的创作情况,羊著认为:

更具有“感人”、“自然”的艺术特色。……无论豪放也好,妍炼也好,清俊也好,要皆归于本

色自然,要皆归于感人至深。

[3]对于“逐渐雅化的后期名家”,羊著举有乔吉、张可久、徐再思、任昱等。论其阶段性特征,羊著认为:

散曲发展到了元代后期,逐渐走向了雅化的道路。追求词采,讲究声律,初期那种俚俗、粗豪、裸露、质朴的蒜酪味,逐渐减弱了、消失了。……曲的逐渐雅化,由市民文学走上文人雅士的殿堂,是散曲发展的必然趋势。

[4]

综观羊著的元散曲发展演变论,虽然其发展阶段的三分还略有可商,对一些作家的前后分属也还欠允当,对鼎盛期总体特征的论述也还稍显薄弱,然而,作者对元散曲发展演变的宏观把握,以及对代表作家的推举和论述,却是有相当见地的。三

在元散曲的发展演变研究中,应当特别叙及的是李昌集和赵义山的论述。李昌集在《中国古代散曲史》中将散曲的发展演变问题一分为三,即“散曲形式发展史”、“散曲文学潮流史”和“散曲作家创作史”。其中,真正具有“史”的线索和内涵的是“潮流史”,作者在这部分的论述中,分元散曲的发展为三期,即“元初散曲三流”、“元前期的豪放之潮与雅化之流”、“元后期伤感文学的波动与形式美的强化”。

被李著视为初期的作家主要有元好问、商道、杨果、刘秉忠、杜仁杰、王和卿、商挺、关汉卿、庾天

锡、

胡祗、

王恽、盍西村等,作者以为,这第一代散曲作家绝大部分是故金文人,“民族意识不免有所淡化。因此,元初的文人层便不是以抗争的姿态,而是试图以逍遥的方式将丧乱的痛苦暂且抛在一边。`避世'、`玩世'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接受的。……元初散曲极少有直接面对现实的痛苦呻吟,而是以逍遥散诞、嬉戏玩乐为其主调,散曲从一开始便显示了题材驳杂、雅俗共存的特点”,且显示出“志情”、“花间”、“市井”三种流向[5]。

在论述前期的“豪放之潮与雅化之流”时,作者主要以马致远、郑光祖、卢挚、姚燧、冯子振、曾瑞等为观照对象,以为这一期作家的散曲创作,在精神内涵上,“散诞逍遥”的避世、玩世思想依旧是主调,对“闲适”的唱叹,以及由之派生的对生命的珍重,成为深层的精神内核;在艺术上,雅俗兼容的基本格局不变,而“一人多格”成为更普遍的现象。从发展变化上看,前期作家在内容上有所开拓改变,如“花间”一流的的世俗色彩更浓,贫民式的“闺情”明显增加;“市井”一流中“单纯的青楼生活场景描写渐少”,“庸俗鄙陋的嘲戏俳谐之风有所减弱”;“志情”一流则注入强烈感情而形成豪放之潮,又融入“花间”一流的“清丽婉媚”之风趋向清雅一格。“以传统文人文学的语言形式对`俚语'加以某种`改造',则是散曲文学`雅化'最普通的取向。”[6]在论述后期的散曲创作时,作者推举的作家主要有马昂夫、乔吉、贯云石、张可久、徐再思、周文103

第2期赵义山 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

104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卷

质等。作者以为,“承前期散曲之波澜,`志情文学'、`花间文学'、`市井文学'具存,`避世—玩世'哲学仍是后期散曲文学的思想主调。”后期作家的“用世”之心在科举复兴的刺激下有所萌动,然而,现实中的冷遇又使他们分外感到世态炎凉,由此在曲中形成了一种浓郁的伤感情调。其“思想底蕴与豪放之流的人生悲剧意识同出一辙,但豪放之流以极度的旷达`放倒'表现了一种愤激,而这里却以深郁盘结的悲吟表现了一种伤感。这是元前期散曲极少———甚至从未有过的情调,而在后期确是最牵动人心之所在,从而形成了一股虽不浩荡然而却潜流百转的伤感文学波动。”[7]从李著的论述来看,作者紧密联系时代环境的变化,着重从精神内蕴上来把握元代散曲文学的发展演变,许多见解新颖独特,精深透辟,确有过人之处。但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同以前许多论家一样,由于作者没有弄清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活动时代,所以在分段论述上便前后抵牾,如在“潮流史”中分为“初、前、后”三期论述,而到了“创作史”中却又只分为“前、后”两期,这就不免给人一种“潮流”归潮流,而“创作”归创作的两不相涉之感,而事实上时代潮流与作家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其二,与前一问题相联系,作者将基本上在同时期中进行散曲创作活动的作家如马致远、冯子振、曾瑞、张养浩、贯云石、乔吉、张可久等分属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所以勾画了一个由前期“豪放”向后期“伤感”的变化,而实际上这二者处于同一时段之中。其三,由于作者将元散曲发展演变的问题以“潮流史”、“创作史”等分而论之,因此,在论“潮流史”时便未能紧密结合代表作家的创作;在论“作家创作史”时,又因为已将形式特征、思想蕴涵等内容剥离,基本上只剩下一个作家作品的外壳,已缺少了演变发展“史”的内涵,实在是“裂”之两伤。

拙著《元散曲通论》则主张分元散曲的发展演变为四期,这是在全面吸收了孙揩第、宁希元等人元曲作家考成果的基础上,本人又通过对50余位重要作家创作活动年代的切实考察,才提出分元散曲的发展演变为“演化”(1234~1260)、“始盛”(1260~1294)、“鼎盛”(1295~1333)、“衰落”(1333~1368)四期的。

被拙著置于“演化阶段”的代表作家为元好问、杜仁杰、刘秉忠、杨果、商道、商挺等人。作者认为,本阶段的散曲创作,其总的特征是由词向曲的演化,具体情况是:曲作者基本上还是文人士大夫作家;曲作语言“明显是雅俗相间,还不是相融”;元散曲中叹世、归隐、恋情、怀古、写景等几类主要题材已出现,但“仅是初露端倪,还没有形成明显的题材倾向”;“散曲特有的幽默诙谐、活泼俏皮的独特风格”略有表现,但“还未能形成一种带普遍性的曲体风格”[8]。

被拙著举为“始盛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白朴、卢挚、王和卿、庚天锡、徐琰、姚燧、王恽等,拙著以关、白、卢为“始盛期内三大家”。论及本阶段的演变特征,拙著认为:从作者构成看,比前期复杂,出现了官宦作家、隐士作家与勾栏作家三类,尤其是关汉卿等勾栏作家的出现意义重大。从题材内容上看,“有更广泛开拓,举凡离愁别恨、男欢女爱、写景咏物、怀古咏史、唱酬赠答、宦海惊险、人世浊恶、山林闲适等词能写的内容,曲差不多都写到了”;而且此时还出现了专擅某类题材的作家(如王和卿之咏物、卢挚之咏史、关汉卿之写男女恋情),关、白、卢“更兼擅多种题材,且能驱遣自如、悉造其妙”;各类作家在题材内容上还形成“极明显的共同点,即或高或低、或轻或重地一同唱着隐逸的调子”。从语言运用上看,“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自然潇洒的风致,已由前一时期的比较典雅或雅俗相交,变而为比较质朴或雅俗交融”,“散曲特有的幽默诙谐、活泼俏皮的体式风格已正式形成并有充分表现”[9]。

被拙著举为“鼎盛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陈草庵、马致远、冯子振、曾瑞、张养浩、“古洪刘时中”、周德清、钟嗣成、薛昂夫、张可久、乔吉、杨朝英、睢景臣、贯云石、徐再思、任昱、周文质等。这些在从前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家,据考察,他们的主要创作活动时代,都集中在这一时期[10]。论其鼎

盛标志,拙著认为:首先是“作家增多、作品增多、名家辈出”。据考察,在《全元散曲》所录200余名作家中,现存20首以上者38人,其中创作活动大致可考者34人,而本期内便占23人;可考者34人现存散曲作品约3200篇,而本阶段的23人便约占2600篇;一向被推为豪放派大家的马致远、贯云石和被推为婉约派大家的张可久、乔吉,以及一大批卓有建树的名家都集中于这一时期。其次是“题材内容的开拓比始盛时期更为深广”,最突出的是张养浩、刘时中等哀民生疾苦等内容的出现,它标志着元散曲由写情场悲欢、田园山水和作家个人的牢骚愤懑开始向国计民生转变。再次是“作为元散曲主旋律的叹世归隐题材,在此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不同风格特色的两大流派在同一时期中的双峰并峙,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的融会交流在散曲创作中获得巨大成功,《阳春白雪》、《中原音韵》、《录鬼簿》等散曲总集和曲学批评著作的出现等等,都是其鼎盛标志[11]

。这一鼎盛时期,被从前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的“两分法”拦腰斩为两段,于是,本来是元散曲繁荣发展的一个完整段落,但长期以来并没有获得完整的认识,反而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样,元散曲繁荣发展的真面目便人为地变得模糊不清了。

被拙著举到的衰落阶段的代表作家主要有杨维桢、鲜于必仁、王举之、刘庭信、汪元亨等。拙著认为,因为后期社会动荡不安,作为消费性的戏剧和散曲文学必然衰落。这主要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大减,题材范围也大大缩小,如叹世归隐等同类题材也较前一期浮泛浅薄[12]。

拙著据事实立论,还元散曲发展史以本来面目,有论者以为“这确是具有突破性的创见”[13]。然其学术意义和价值,或许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在文学研究中,对某一文学体式发展演变阶段的正确划分,有赖于对从事这一体式创作的一批重要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活动时代作切实的把握,然而,不少元散曲作家生平事迹失考,其创作活动的确切年代不明,而对此做认真切实考证的人又甚少,综观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之所以出现一些失误,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参考文献][1]邓绍基.元代文学史(第十四章第三节)[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3][4]羊春秋.散曲通论[M ].长沙:岳麓书社,1992,234~240,241,258.

[5][6][7]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第二卷下编)[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一、二、三章.

[8][9][12]赵义山.元散曲通论[M ].成都:巴蜀书社,1993,第六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一节.

[10]赵义山.马致远、张可久等散曲创作活动年代论考[A ].首届元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4.又收入赵义山《斜出斋曲论前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1]赵义山.论元散曲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J ].中国韵文学刊,1994.又收入赵义山《斜出斋曲论前集》及《元散曲

通论》第八章第一节.

[13]熊笃.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新成果管窥[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3).

On the division of the Yuan Sanqu development

ZHAO Yi -shan

(C oll ege of Humanity and Lit eratur e ,Fos han Univer sity ,Fos han 528000,C hina )Key words : Yuan Sanqu (a type of verse );division

105第2期赵义山 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

106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卷

A bstract: To the traditional opera r esearchers,the study on the division of the Yuan Sanqu(a type of verse) development,is alway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objects.There are three means of the division:dividing into two parts,dividing into three parts and dividing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two are prevalent,but to the last one people doesn't pay enongh attention,though i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uan Sanqu to gr eat extents.

省文联为李剑晨教授举行“艺术大师奖”颁奖典礼

本刊讯 3月1日,是著名的中国水彩画大师,我校建筑系李剑晨教授

的百岁华诞,江苏省文联举行仪式热烈祝贺李老荣获“全球杰出人士暨中

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艺术大师奖”。省政协冯健亲副主席、我校吴介

一副校长和江苏省教育工委、省文联暨美术界、建筑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

仪式。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本节内容 ?散曲含义、体制 ?散曲的渊源 ?散曲的发展(曲家代表) 散曲含义 ?与“剧曲”相对而称,不与说白、科介发生关系而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存在,故谓之“散”。 ?虽不用于舞台表演,但在相当长的时期被配乐歌唱,故谓之“曲”。 散曲的体制 1、小令:又称“叶儿”,散曲基本单位。独立的单支曲。 如【越调】天净沙·秋思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由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连 缀而成,各支曲子的组合衔接有一定顺序; ?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 散曲的渊源 1、诗 ?小令与唐代的酒令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2、词 (1)名称上很相似。词又称为“曲子词”、“曲子”、“曲词”、“歌曲”等,乐府又是词和曲通用的别名。如《东坡乐府》指词,《诚斋乐府》指散曲。 (2)散曲曲牌,多源于词牌,约180余种完全相同。如:《一剪梅》、《卜算子》、《八声甘州》、《西江月》、《玉楼春》、《如梦令》等。

(3)体制格局上如出一辙。词有令、引、近、慢等,曲也有小令和套数。 《南音三籁序》:“原夫词者诗之余也,曲者词之余也。” 词和曲的不同 ?词不能用衬字,曲可以大量使用; ?二者的音韵系统不同; ?语言的雅俗异趣。 ?任中敏《散曲概论》:“总之,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词以婉约为主,别体为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为婉约……” 3、诸宫调 (1)诸宫调每一支曲必须隶属于某一宫调,散曲也如此。 ?诸宫调已出现不同宫调下有同名曲牌的现象。如《定风波》分属商调、商角调。散曲类似,如《小桃红》分属南正宫、南越调、北越调。 (2)散曲的套曲直接脱胎于诸宫调。 (3)曲韵大多在诸宫调奠定了基础。如一韵到底,不得换韵;平仄通押等。 (4)衬字和增句。 衬字的作用: ?对正字起修饰、润色、限制等作用,充实文意; ?增强曲的表达功能,使作家可以不受字数限制,淋漓尽致表情达意;?增强曲的通俗化、大众化程度。 《宋元大曲考》:“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 (5)语言风格 “诗庄、词媚、曲滑”。 “滑”即流畅明朗: ?大量使用口语俗词; ?普遍使用衬字形成散文化句式;

2020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题:10酬赠诗四首含答案

10酬赠诗四首 课时训练10酬赠诗四首 一、夯基训练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还君明珠双泪垂, 。 (张籍《节妇吟》) (2) ,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山水万重书断绝, 。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答案:(1)何不相逢未嫁时 (2)若为化得身千亿 (3)念君怜我梦相闻 2.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元白”的唐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文学家有两位,一位是韩愈,另一位是。 答案:张籍元稹柳宗元 二、延伸阅读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①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②,海天愁思③正茫茫。 惊风乱飐④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⑤墙。 岭树重遮⑥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⑦。 共来⑧百越文身地⑨,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漳汀封连:分别为今福建的漳州市、长汀县和广东的封开县、连县,唐代为偏远地区。 ②接大荒:远望荒僻遥远地方。③海天愁思:愁思如海深天阔。④飐:吹动。⑤薜荔:一种缘墙牵藤常绿蔓生的香草。⑥重遮:层层遮蔽。⑦九回肠:曲结的愁肠。⑧共来:与作者一道贬到南方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⑨百越文身地:少数民族地区。 (1)这首政治抒情诗通过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一腔忧郁难言的苦闷心情,也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

同时也对政敌的长期无情迫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怒的谴责。 解析: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大多与时代和作者的经历、政治态度密不可分,又因为这首诗是寄给朋友的,含思友之情是一定的。 (2)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颔联写楼前的近景,既真切,又细致;颈联写山重水曲的远景,想象丰富,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上实下虚,情景交融,色彩强烈。②这两联景中寓情,抒发了无穷的愁思。诗的第三句,诗人抓住最能引起人们想象、蕴藏量最大、最有社会意义、最有意趣的片刻,将其凸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解析:“诗中有画”是中间两联的特色,可从画面构图切入分析;而景中寓情自不待言;“愁”是诗眼,解答这首诗的任何一个思想内容的问题,都离不开这个“愁”字。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3)题。(导学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暮春。飞花。 解析:很明显,《峡口送友人》的中心意象在第一句“峡口花飞欲尽春”中,“花飞”描写了花朵纷纷飘落的景象,一个“尽”字点明春天将结束,即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参考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第一首“来时万里同为客”句,第二首“自缘身是忆归人”句,分别用一个“客”字和一个“归”字,都点出作者身在异乡、盼望回归故乡的游子身份,表达了思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020最新高中高中语文 第4单元 聆听元散曲 20 关汉卿散曲二首教师用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 关汉卿散曲二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咫.尺( ) (2)霎.时( ) (3)蹁跹.( ) (4)绮.窗( ) (5)筛曲槛.( ) (6)奇擎.( ) (7)砌.( ) (8)饯.别( ) (9)翡.翠( ) 【答案】(1)zhǐ(2)shà(3)xiān(4)qǐ(5)jiàn(6)qínɡ(7)qì(8)jiàn (9)fěi 2.词语释义 (1)咫尺 ..的天南地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道得声保重将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许那等闲 ..展: ..人取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 ..着神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 ..着耐心儿卷: ..!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距离很近(2)调养,此处为“保重”意(3)等闲:平常,普通。取次:随意(4)妍:美丽。出落:显现(5)可怜:可爱。奇擎:珍奇般地托举,意为珍惜、爱抚 3.名句背诵 (1)咫尺的天南地北,__________________。 (2)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____________________,绣带舞蹁跹。 (3)____________,风流如谢府红莲,______________。 (4)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____________。 【答案】(1)霎时间月缺花飞(2)金钩光错落(3)富贵似侯家紫帐锁春愁不放双飞燕(4)一片朝云尽日悬 [作者名片]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监控_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1.引言 当今社会中,大学生作为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社会交往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社交活动,也影响着其社会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1]。 Reynolds在研究中指出:心理咨询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80%以上与人际关系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是其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最重要的起因,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2]。 从我国现有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类的研究文献当中,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当中大多表明当今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令人堪忧。彭纯子2000-2001年间在湖南省高校的调查表明,约有16.26%的大学生体会到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3]。王晓刚、张甜等在2005年对重庆地区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也发现他们的社交焦虑的水平略高于正常水平[4]。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社交焦虑都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作为高校和谐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容轻视。 但就作者的文献检索来说,发现国内外对社交焦虑和自我监控、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研究几乎为零。以前的研究发现,自我监控会影响到一个的自我表露状况,同时自我监控作为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而社交焦虑则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据此,笔者尝试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为将来做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高其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的指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曲阜师范大学的1-2年级大学生,采用分层整体取样的方法抽取710名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监控、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陈振帮 摘要:本文意在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监控、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以图能够对当今我国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提出一个新的指导途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在地区变量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其它的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同时社交焦虑和自我监控、自我表露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他们之间的回归效应也比较明显;自我表露起到部分中介的效应。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监控自我表露 作者简介:陈振帮,河北省衡水市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148

散曲研究

论元散曲的曲体特征 散曲实际上是一种变化了的歌曲,词是它的源头。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宋词走向衰落后,民间对娱乐歌曲的需要并没有停止,民间长短句歌词,从中晚唐以来,未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也叫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在北区酝酿成熟过程中,金代的诸宫调对于音乐的整理定型和文字表达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这种曲子一方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另一方面也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的剧曲相对而言的。它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元代是中国散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散曲几乎完全取代了同时代的诗词的传统地位,与剧曲一起统治了整个元代文坛。名家辈出,名篇如云。一是苛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使苦难深重的人民大众需要有一种适于他们宣泄怨愤的文艺形式,而曲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二是缺乏出路的知识分子为曲的创作提供了量丰质高的作者队伍。在元朝立国的九十余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取消科举考试的, 三是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为元曲的勃起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四是统治阶级对曲的爱好为元曲的发展兴盛开了绿灯。元散曲的曲体特征主要是俗、直、谐。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元散曲的曲体特征。 提及散曲,人们难免就会联想到都一个俗字。当然,这里的俗并不是指俗气、鄙陋,它是相对于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质朴。造成散曲之“俗”的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元散曲内容题材日常生活化, 曾被前代审美理想视为粗俗而拒之门外的题材、物象、意象、句式、词语等纷纷闯入了散曲王国,这直接促成了散曲的情感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其次是语言的通俗化。最后是元代士人深刻的对市俗生活的肯定以及以俗为雅、极俗成趣、变俗为雅、炼俗为新的审美风格思想。 首先,传统文学所不屑一顾的世俗题材进入散曲,从而使散曲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高雅格局,成为古代文人文学史上文学精神的一次大分裂、大瓦解。世俗生活在文人文学中第一次得到了丰富的展现和事实的肯定。元散曲在题材方面上至国家政治兴衰,下至家庭琐事,无不包含其中。例如卢挚的[双调·蟾宫曲]“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刺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稼。”这首散曲的大致意思是“叫沙三和伴哥的男孩跳跳蹦蹦走来了,双腿沽满泥巴,看情形,他们是到村外的小河里捞虾去了。来到太公庄边,那有一片西瓜地,两个人摘一个大西瓜磕破大吃,小二哥玩累了,蜷曲身子躺在碌碑上,睡得正香,涎水顺着嘴角淌出来。那样子就像是只放在碾子上的琵琶,憨态可掬。沉醉在荞麦花开的馨香中,看着农家人用绿豆芽这种种趣事,远离是非的庄稼汉多么快活呀。”这首散曲写的不过是农村几个孩童玩耍、休息的场景,连带描写出一幅恬淡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将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的场景纳入到散曲的写作之中,在题材上达到了通俗和贴近生活,表达了一种非常通俗的情感,让人体会到一种非常美好、恬淡的感觉。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远离是非的庄稼汉,闻着荞麦开花的馨香,看着绿豆一点点生芽,听着孩子们嬉闹喊叫,享受着作为一个人作为平淡的幸福。激发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这种对于普通的生活题材才使得元散曲达到了俗这一特点,这种通俗的题材描写甚至是普通的庄稼汉也能读懂的,那种普通的恬淡的生活志趣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都能理解的。白朴的〔仙吕·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疑是杨妃在,怎脱马鬼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巨耐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此篇写美人脸上黑痣,或美中不足,或反增其美。散曲中若“咏秃指甲”,“嘲女人身长”,“嘲谎人”“戏鞋匠”等等,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内容、题材很多。此处就不再一一例举。 其次,造成元散曲之俗的是语言的通俗化。以口语、常语人诗人词,常常遭来非议,以为太俗气,有悖于作诗填词之道。曲则不然,它所以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被认为能传语情,尽人情,全在于大量使用了活跃在人们口头的语言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语言虽然通俗,但是却依然可以生趣。模糊步节为散曲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吸收了散文的特点,模糊步节是对诗词体内在构造的突破,其深刻的意义在于曲体较词具备了更大的汲取散文文体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另外,对偶、用典等手法的运用也增加了散曲的趣味性。如关汉卿的《仙吕·一半儿·题情》“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

粤教版-语文-高二-4-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试题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4-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8分) A.白朴的《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是以景写情,表现了类似的情感。 B.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其作品有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散曲多首,语言质朴,风格清丽。 C.乔吉,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张可久合称“张乔”。其作品多吟咏山水,写法上重视技巧,讲究词藻音律,风格典雅清丽,为元散曲婉约派代表。 D.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产生的新诗体,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分为套数和小令。 它的艺术风格为雅俗共赏,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解析表现的情感不同,白朴的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马致远的抒发了“断肠人在天涯” 的伤感。 答案A正宫越调hslx3y3h天净沙·夏 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景。云收雨霁,流水添波,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凉爽,高楼前树阴直垂到画檐。纱帐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子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个画面没有夏日的燥热、喧闹,而是静谧、清爽,抒发了恬静、悠闲的感受。 打印版

对自我表露的部分研究

对自我表露的部分研究 当人们把有关自己的秘密信息展示给另一个人时,他们就在进行自我表露。表露者要考虑信息的隐秘程度。另外,把谁作为表露对象也要经过慎重选择。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体验到成长和快乐的重要环节。例如,罗杰斯提出,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然而,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朋友、爱人的自我表露。 当然,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我们通常会尽力避免让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许多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点或者坏习惯。我们害怕自己陷入难堪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的尊重。但是罗杰斯认为,所有这些欺瞒的结果是,我们更担心,更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更为重要的一点,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通过把感情转变为文字,我们会更加认识这些情感,仅仅在头脑中思索这些情感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的。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们就无法成长并成为充分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表露在心理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来访者能够毫不隐瞒地投入与咨询师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时,来访者会受益更多。来访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就会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当前,许多不同取向的咨询师都认同自我表露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治疗关系不是单向的。罗杰斯认为,治疗师恰当的自我表露对治疗是很有益的。这种表露可以营造信任的气氛,从而鼓励来访者更多地自我表露。许多研究者发现治疗师的自我表露与来访者的进步呈正相关。但是,有的心理学者担心治疗师谈论自己的私人信息会对治疗进程有负面影响。治疗师自我表露到什么程度才适宜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表露的相互性 根据这一社交规则,人们在初次结识时的交谈中,所表露信息的隐秘程度大致在同一水平。只有你逐渐地把隐秘信息告诉我,我才会把我的告诉你。一些研究表明,那些年仅8岁的儿童似乎已理解并遵循着表露的相互性原则,

心理学论文综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宿舍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综述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的相关研究。 1.1目前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姚利民(2000),陈红梅(2008)[80]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持乐观态度,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尚属良好。而唐为民(2001),冯宗 侠(2004),朱孔香、吕锋、路宝凤(2003)等人的研究则认为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往障碍。 刘欣(2006),陈青萍(2002),毛小玲等(2005)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宿舍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年级增高宿舍人际关系趋于稳定。马莉萍(200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比二年级高。 许传新(2005)、卢宁的(2005)、牟晓洁等(2009)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亚席(2006)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大 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要好于非独生子女。其中许传新(2005)的研究还表明,自评经 济状况处于中等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高,其次是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中上等的大学生,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低的学生其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下 等。但是,肖建伟(2005)、许莉娅(2007)、秦红霞段素梅(2009)的研 究则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来源地、是否独生女、家庭年收入在宿舍 人际关系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除了存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一致的研究之外,唐红艳的结果表明,相对于男生而言,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更容易表现出具有人际冲突难以调和性、反复性和突发性等特点的问题。岳庆利等(2004)的研究也显示,男生对宿 舍交往的满意度最高;而女生对宿舍交往与学习的满意度最高。杨荣(加05) 的研究表明:在男生宿舍中,不良行为或卫生习惯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在女生 宿舍中,“相互间沟通障碍和情绪态度”、“认识差异”等因素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许传新(2005)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频率在一年级时最高,逐年递减,在三年级时降到最低点,而四年级时又有所回升。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对室友、与室友关系的评价也呈现相应的变化。而毛小玲等(2005)的研究虽然 也表明三年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最差,但其结果却显示二年级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最好。 [601经素(2006)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人际冲突感总体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公有资源争夺和作息习惯差异这两个项目上存在显著

咏史二首

咏史二首 唐代: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评析 刘禹锡在仕途上可谓一波三折,但在政治上、人格上,却是一位不妥协的斗士,是一个硬骨头。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正是诗人春风得意的时候,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改革触及了一大批权贵人物的利益,他们疯狂反扑,仅五个月后,“永贞革新”遭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召回长安,诗人看到一批趋炎附势之徒,不可一世,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讽刺诗,又触怒了权贵,再度遭贬,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又过了十四年,到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才被召回,又挥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宣称“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的硬骨头精神令人敬佩。这首《咏史(其一)》就是诗人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中的“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非无势”,并非没有权势,意谓权势显赫;“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褚少孙在《史记·田叔列传》后面补叙任安事,载武帝语:“任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后死于北军护军使者任内。“终不去”,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卫将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举的方法来叙事。上句写霍去病,称其官职而不称名姓,说明霍去病的官位显赫,接着用双重否定的词句,进一步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骠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下句写任安,称其字而不呼其名,字里行间有一种亲切感,充满着敬重之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后来独自领兵出战,取得赫赫战功,深得汉武帝信任,跟随他出征的军官都封侯拜将。后来,汉武帝“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诗人所写的就是这样一段事实。一般人读《史记》,一般都不太重视这一段的记载,都注意卫青、霍去病的立功封侯以及他们的贵幸,所谓“将军不败由天幸”。可诗人对这一段记载却十分在意,十分感慨。可以说,任安身上有诗人的影子在。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句中的“剧”急剧,厉害的意思;“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砥柱”,山名,在黄河三门峡中。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山。”诗人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官场上更是如此,落井下石,互相倾轧。

冯惟敏散曲赏析(之四)

冯惟敏散曲赏析(之四) 冯惟敏散曲赏析(之四)[2005/5/25 14:48:00 | By: zyj] 作者:张英基 关键字:明代冯惟敏散曲《海浮山堂词稿》 对偶句 冯惟敏(1511-约1580),字如行,号海浮,山东青州临朐人。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其兄弟五人均以诗文闻名于齐鲁间。他与李开先、金銮、沈仕等曲家多有交游。其七十馀年之生命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时期:事父时期:从出生至二十四岁,随父宦游。其父冯裕为理学名儒,亦喜好吟咏。惟敏为三子,生于冯裕晋州任内,隔年随父迁徐州萧县,其弟惟讷降生。惟敏五岁时,其父至南京任户部员外郎,此时惟敏在其长兄惟健带领下加入名人文社。十七岁时,随父至甘肃平凉,隔年又至贵州石阡。这一时期,对他经世济民理想的养成及诗文闳肆风格的涵育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居家时期:二十四岁至五十二岁,为其居家读书、交游时期。明嘉靖十三年,父亲辞官归田,惟敏亦随父还乡,结束了多年的异乡生活。嘉靖十六年秋试,二十七岁时得中举人。但隔年春闱却落榜。因此居乡守家业,结交文士,诸如

李开先、王世贞等,并与县令王家士合撰而成《临朐县志》。这一时期的生活大抵安逸闲适。 出仕时期:五十二岁至六十二岁,因为贪吏所苦,乃入京谒选,被授涞水知县,后改镇江儒学教授,迁保定通判,又调鲁王府审理等。冯氏为官十年,南北三迁。他虽勤政爱民,但厌倦官场生活,再加之身体病弱,最终归田教书。 归隐时期:隆庆六年(1572)致仕,归故乡临朐海浮山下,寄情山水。此时与之感情最深的惟纳弟弟却在第二年病逝,冯氏兄弟五人仅存惟敏一人,这是他最大的憾事。这时他成为家族的大家长,以访友闲居、从事写作、训勉子孙,为其晚年的主要生活内容。 冯惟敏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散曲。明初曲坛曾是沉寂、冷漠的,直至弘治、正德、嘉靖三朝(1488-1566),始得复兴,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峰。冯惟敏为北派曲家中兼有众长而独成的重要大家,对散曲具有开拓之功。其散曲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现实性强,语言活泼自然,深具爽朗豪迈之风格,故享有“曲中苏、辛”之誉。 任讷《散曲概论·派别》评曰:“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四卷,生龙活虎,犹词中有辛弃疾,有明一代,此为有生气、最有魄力之作矣。” 郑骞《冯惟敏与散曲的将来》评曰:“冯惟敏的散曲与张、康、王三人可以算作同派,而堂庑气象比他们三人更显得阔

高中高中语文第4单元聆听元散曲20关汉卿散曲二首教师用书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20关汉卿散曲二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咫.尺( ) (2)霎.时( ) (3)蹁跹.( ) (4)绮.窗( ) (5)筛曲槛.( ) (6)奇擎.( ) (7)砌.( ) (8)饯.别( ) (9)翡.翠( ) 【答案】(1)zhǐ(2)shà(3)xiān(4)qǐ(5)jiàn(6)qínɡ(7)qì(8)jiàn (9)fěi 2.词语释义 (1)咫尺 ..的天南地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道得声保重将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许那等闲 ..展: ..人取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 ..着神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 ..着耐心儿卷: ..!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距离很近(2)调养,此处为“保重”意(3)等闲:平常,普通。取次:随意(4)妍:美丽。出落:显现(5)可怜:可爱。奇擎:珍奇般地托举,意为珍惜、爱抚 3.名句背诵 (1)咫尺的天南地北,__________________。 (2)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____________________,绣带舞蹁跹。 (3)____________,风流如谢府红莲,______________。 (4)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____________。 【答案】(1)霎时间月缺花飞(2)金钩光错落(3)富贵似侯家紫帐锁春愁不放双飞燕(4)一片朝云尽日悬 [作者名片]

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及启示 你的自我价值感,决定你是否富有

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及启示你的自我价值感,决 定你是否富有 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及启示孙悦亮王贵林 自弗洛伊德开创心理分析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心理治疗家一直致力于挖掘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许多治疗家和研究者都认为表露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应该鼓励来访者表露他想要隐瞒的私人信息。[1] (P71—91)很多心理治疗技术都定位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露,在来访者的各种反应中,表露被认为是成功的心理治疗最可靠的指标之一,因为它有利于治疗者和来访者找到问题的症结。随着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的普遍开展,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全面正确了解自我表露及其对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深入探讨表露的适宜性以及如何引发表露等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国外相关的研究已很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一、自我表露的界定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这个术语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在1958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2] (P91—98)。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一书中将自我表露界定

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Bochner和Kelly的研究已显示自我表露是构成沟通能力不可缺乏的要素[3] (P279—301)。Chen也印证了自我表露能有效地加速一个人在不同文化中适应[4] (P84—91)。近40年来,国外许多心理学家从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领域,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研究。揭示自我表露不仅关系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更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社会适应性。近几年来,国内有学者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 来的过程[5] (P666—668)。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交往的双方关系,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了表达是真实的。二、心理咨询中的自我表露研究及其价值 1. 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朱拉德详细描述了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且假设这两个变量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朱拉德认为表露与临床失调呈负相关,与积极的心理健康(如自我实现)呈正相关,适度的表露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按照朱拉德的观点,自我表露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现,又是成功的自我调节方法。他认为:“直到我是真实的自我,并按真实的自我行动,真实的自我才处于发展的状态。当人们压抑他们的自我时,自我将停止发展。”

心理医生-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述评

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述评 摘要婚姻满意度一词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Hamilton(1929)在《婚姻研究》一书中提出的。Hamilton认为,婚姻满意度主要是指已婚夫妇对其所处婚姻关系的主观评价,且婚姻满意度的高低对于婚姻的稳定性及婚姻质量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婚姻形成并维持婚姻满意时,将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利益(如减少犯罪等)和家庭人员的身心健康。而失和,破碎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和子女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负面的伤害与影响。本文拟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对婚姻满意度的研究,对婚姻满意度概念进行整合界定,对婚姻满意度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测量工具进行系统梳理。指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界定婚姻满意度的内涵和外延,在婚姻满意度问卷的维度构成上需达成共识,研究方法需更多元,影响因素的探讨需更深入,本土化研究特点需更浓厚。以期形成研究婚姻满意的一个综合的模型,为研究婚姻满意度的建立理论架构。 关键词婚姻满意度;原生家庭;婚姻期待 1 婚姻满意度的界定 婚姻满意度的概念最早由汉密尔顿(Hamilton,G)提出,他认为婚姻满意度主要是指已婚夫妇对其所处婚姻关系的主观评价,且婚姻满意度的高低对于婚姻的稳定性与婚姻质量有重要影响。随后,Albert等学者就婚姻满意度的概念、内容及维度等展开了探讨,也一致认为,婚姻满意度就是已婚夫妇对其婚姻关系满意程度的评估,是衡量婚姻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稳定性的指标。Fincham and Beach (1999)则提出,婚姻满意并一定必须是婚姻压力的反面,很大程度上也是消极维度(比如,冲突和负性的态度)和积极的维度(比如,爱,情感和正性的态度)并存。也就是说,对婚姻满意的夫妻积极维度是其生活的常态,只是也会有些消极的维度点缀其令人满意的婚姻;然而,对婚姻不满意的夫妻,消极维度是其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其中也不可避免的掺插些积极的维度。依据Gottman’s的平衡理论,当积极维度与消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八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 一、散曲的兴起 1、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入乐的新诗体。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曲词)而言的。元代多称“乐府”、“街市小令”等,“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专指小令。直到20世纪初,散曲才作为包含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明中叶后散曲已包含有小令和套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著作最终确定) 杂剧有曲词、有宾白、有科介,是专在舞台演出的艺术;而散曲则没有宾白科介,是用以清唱的。早期散曲与杂剧中的曲词一样,都是配乐的歌词,但是不具有表演内容,因此属诗歌范畴。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子。到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2、散曲的兴起 词的衰微: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的合乐歌唱的长短句。词发展到南宋时期,在文人手里变得典雅化,文辞韵律华美而内容空虚,逐渐走向衰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结合而得到发展。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开始在民间流传,以后又传到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受到为瓦肆勾栏艺人写作的书会才人的重视和热爱。 可以说,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散曲的体制 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1、小令也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

研究计划(网络人格)

研究设计方案 ——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网络人格研究 1.研究背景 截至2013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互联网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人们重要的交流平台(如图1-1所示)。在个性化、社会化、互动及分享为特征的web2.0时代,社交网络迅速在不同年龄、职业、收入等群体中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已接近国内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近日,市场研究机构Experian公司发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美国互联网用户27%的上网时间花在论坛和社交网站上,如Facebook、Twitter、Google+、Instagram等,也就是说,美国人每上网1小时,就有16分钟花在社交网站上。社交网络是目前占用人们时间最多的上网活动,这表明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1-1 2009.12-2013.6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网络因其匿名性、虚拟性和时空的不一致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与传统的交往形式有所不同。从2008年开始,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也呈现迅速增加并依赖使用的趋势,其中突出的有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等。在各类社交网站中,人们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经营”个人主页、相册、状态、日志,并在其中与他人互动,形成了新的社会交往方式。这种文本化的、符号化的方式成为个体在社交网络中最为主要的自我呈现方式。自我呈现是网络人格的外在表现,网络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反映,同时又能丰富和发展个人的现实人格。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统一更能折射出完整的个人形象,反映出人的个性特征。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目的 分析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自我呈现方式和网络人格的关系,通过与现实人格的对比表现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2意义 2.2.1 重要性 揭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有利于推进完善互联网规范制度的建立。 2.2.2 创造性 社交网络是最近十年的热门应用,国内外学者对社交网络使用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针对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和网络人格的研究主要以探索性和理论性研究为主,少有定量分析和相关模型的建构。 2.2.3可行性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马致远散曲二首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马致远散曲二首测试题 2019.9 1,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 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 研究和谐社会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吴晶熊争艳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将作出重要决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 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如果不采取措施缓解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 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说:“很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危险期。中国政府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郑永年认为,十六大以来,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李强说:“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种亲民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纳多元利益的表达,有利于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郑永年说。 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政府将根据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着重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改革,让穷人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程景阳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 100734104程景阳 [摘要] 自我表露是人际关系发展的要素,也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者多是从现实生活特别是面对面的角度探索自我表露,网络情境下的相关实证研究很少。而利用网络进行入际交流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探讨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自我表露及相关因素,帮助其培养健康的网络社交心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自我表露; 大学生; 综述 1 自我表露文献综述 1.1 自我表露的界定 Jourard(1958)的早期研究证明女性比男性的表露程度高。他认为这是因为社会期望的影响,当男性成长时,发现自己像女性那样表达和表露不合适,他们害怕如果表达过多的真实感情会被讥笑和拒绝。在同性关系中,女性之间的自我表露要多于男性之间的自我表露;而在异性关系中,性别差异更加复杂[1]。 Franzio和Davis(1985)发现高个人自我意识的青少年更愿意表露他们自身的信息。因此可以预测在网络交流中,若个体确实体验着高度的个人自我意识,会产生更高水平的自我表露。我们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最好异性网友的自我表露与个人自我意识、公众自我意识有显著正相关[2]。 Shaffer和Tomarell(1989)认为,虽然高个人自我意识或者公众自我意识会导致更多的个人自我关注,但两者都高或者都低却降低了自我表露。他们认为对于自我的两个方面都关注分散了个人的注意力,对自我表露的影响降低[3]。 Cramer(1990)发现,英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自我表露在友谊和爱情中没有差异自我表露与表露对象的反应、表露对象与表露者的关系、听众的性格特点和表露者的个性特征等都有很大的关系[4]。 在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调查中,Rubin,rang Porte(2000)发现了自我表露目标人的主效应,被试对他们的亲密伙伴(配偶、情侣)比对亲密朋友报告了更高水平的自我表露[5]。 由上可见,目前对自我表露的概念尚缺乏统一的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21.马致远散曲二首

21马致远散曲二首 “俯不祚于人”? 2012年第10期的《银潮》上,有篇短文《“还债奶奶”彰显诚信力量》,赞扬了一位八旬老人替因病去世的儿子还债的事。作者感慨地写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还债奶奶’传递了一份感人至深、可敬可学的力量。”文中的“不祚”,显然是“不怍”的误写。 怍与祚,都读作zuò,但不是一回事。怍,本义指惭愧,作动词用时,指改变面色,“不怍”即不惭愧。祚,本义指福、福运,作动词用时,指赐福、保佑、报答、报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抬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上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对别人无愧。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正江仁 走近作者

简 介 马致远(约1250—1321),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宪宗、元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 奔走求仕。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 剧活动。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 作 品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作杂剧15种,今存7种。 散曲小令115,套数16,残套7。有散曲辑本《东篱乐府》。 相关知识 散曲 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再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识记字音 晴岚.(lán)天霁.(jì)霏.霏(fēi)楸梧 ..(qiū wú) 官冢.(zhǒnɡ)禾黍.(shǔ) “隹”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鸟的样子。本义是鸟。 “隹”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隹”的字大都与禽类有关,如“隼”“雏”“睢”“雕”等。“隹”可作音符,如“锥”“推”“维”“谁”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