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学案

红学案

红学案
红学案

预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黛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认识宝钗情真意切的姐妹深情。

2、结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知识链接:

1、《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 _ ,字 _ ,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与世长辞。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 __ 所续。

《红楼梦》以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和追求 __ 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

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红楼梦》是一部集园林、绘画、服饰、饮食、医药、歌词诗赋为一体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3、材料:《红楼梦》的影响

①有人说,若在璀璨的文学遗产当中,只选一部必读,那么,只有《红楼梦》了。

②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得硕亭·《草珠一串》

③毛泽东一次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紧接着自言自语道,还有一部《红楼梦》。

④后世评价:“中国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大哉,《红楼梦》!再

论一千年!”

⑤中国三门“显学”(显赫的学问——红学、甲骨学、敦煌学)之一

⑥世界文学史上为一个作家专门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只有两个:一个是红学会,一个是莎

学会。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嗽.疾()病症.()银铫.子()虎视眈眈

..()宝钗.()猜嫌.()剖.析()苛.责()

2、积累词语

虎视眈眈:

同病相怜:

司马牛之叹:

3、《红楼梦》名言识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为有处有还无。

心病还须心药医,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第一段:交代黛玉的一些情况

第二段:宝钗探望黛玉,两人探讨病情

第三段:钗黛推心置腹,冰释前嫌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钗黛“猜嫌”是如何产生的?

2、结合课文概括,薛宝钗是怎样真挚地感动黛玉,使两人心扉相通的?

(提示:①选文中宝钗做了哪些事?②宝钗劝黛玉时有哪些技巧?)

3、选文体现了钗黛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随堂练习】

请判断每首诗暗示的人物是谁。

(1)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2)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

(3)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4)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远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拓展延伸】

激趣:品味经典著作,提升鉴赏品位关注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红楼梦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一.研究热点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1883年2月12日)。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曹雪芹到过张家湾,所以墓石并不一定真正是曹雪芹之墓碑。

新红学成就贡献意义

新红学的成就贡献意义 一、新红学的产生及发展: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一文,在对当时弥漫于社会的索隐派红学给予正面打击的同时,又把《红楼梦》的研究建立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和《红楼梦》版本源流的科学基础之上,以翔实的史料,证明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从而使红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胡适的影响下,俞平伯、顾颉刚二人,也对《红楼梦》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二人便以通信的方式,共同讨论、研究《红楼梦》,俞平伯在此基础上,写成了《红楼梦辨》一书。无论观点还是研究方法,该书都与《红楼梦考证》一脉相承,且更为完备和丰富。后来,人们就将胡适以前的“红学”称为“旧红学”,而将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以后的“红学”称为“新红学”。又因“新红学派”主要以考证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和《红楼梦》的版本源流为主,因而人们又将“新红学派”称为“红学考证派”。 胡适是“新红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而他的《红楼梦考证》则是“新红学”的开山之作。这是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文。胡适又根据清人书籍中有关曹雪芹及其家世的片断记载,得出了以下六条结论: 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二、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叛的儿子。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又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他会作诗,也能画,与一班八旗名士往来。但他的生活非常贫苦,他因为不得志,故流为一种纵酒放浪的生活;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大概即生于此时,或稍后;四、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阔差,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做的。做书的年代大概当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成而曹雪芹死了;六、《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 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 (故贾府在长安都中,而甄府始终在江南) 作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无论对曹雪芹家世生平的研究,还是对《红楼梦》早期抄本的考证,都是从他开始的。他不仅论证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将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而且还考证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胡适曾经发现并收藏了“甲戌本”,评价介绍了“庚辰本”,并用这些早期抄本中的材料,与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 2百多年前,寒士曹雪芹著小说《石头记》,后名《红楼梦》。奈何曹氏后半生穷愁潦倒、英年早逝,小说80回后章节佚失,留下千古之谜,于是,2百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 没有创作能力的庸碌文人,以考证《红楼梦》为借口忽悠学界混饭吃----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 由此,《红楼梦》以及后来无休止的红学考据索隐,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文化产业种群之一,200多年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庸碌文人,解决了他们的谋生就业问题直至今日。这或许是当年喝粥度日的曹雪芹本人万万想不到的! 一、《红楼梦》究竟是部什么书? 《红楼梦》是部什么书,这个问题原本不需要笔者回答,中外文学史基本上都定位他是小说!异议很少。 然而,两百多年间,几乎所有红学家都没有按照小说规则研究这部千古奇书----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 在此,我们不得不为天下红学家们,补上有关小说常识的基础课! “著小说以穷传奇”中国人关于小说的定义自唐宋已明确!小说者,传奇也!传奇是小说的本体!至于过去所谓的笔记文章,早已退出小说行列,成为稗官野史之类,所以,历史的选择再次证明,传奇是小说的唯一本体! 中国北方农民对于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一个更为生动的比喻,叫做“吃柳条拉鸡笼”---编出来的! 然而,绝大部分红学家自己没有小说创作经验,甚至连很多北方农民都懂得的小说常识不甚了了,所以才出现了天书般的所谓红学考据与索隐。 从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看,几乎所有的红学考据文章都是违反创作常识、随心所欲、望文生义和想当然的“再创作”,然而数百年来,中国文化界竟把这种以《红楼梦》为素材的再创作称作“学问”,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的可悲! 其次,《红楼梦》不仅是小说,而且用今天的创作理论来衡量,《红楼梦》不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红楼梦》的主语是“梦”!其原名《石头记》,讲述女娲补天遗留的一块石头,目睹尘世间儿女情长与世故人情的传奇故事,这个情节框架不是现实主义的。后人将其取名《红楼梦》,不是说主人公在红楼做了个梦,而是把红楼里的一切人情世故、儿女情长全部当做梦来写。应了“人生如梦”这样一句古话。因此,《红楼梦》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都是写梦,但含义恰好完全相反----一个以梦为梦;另一个则以现实人生为梦! 数百年来,很多文学史家极不负责地把《红楼梦》说成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其实是闭着眼睛说瞎话! 中国现实主义小说有很多经典:《水浒》、《三国》、《七侠五义》、《金瓶梅》、《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但惟独《红楼梦》不是!《红楼梦》的整体构思不是现实主义的! 《水浒》虽不乏公孙胜妖术之类,但其整体构思是现实主义的,非现实主义元素明显处于边缘地位。但《红楼梦》相反,她首先有一个非现实主义的基本情节框架,而后才是儿女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红楼梦人物研究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1] 红楼梦人物研究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1.课题的来由 《红楼梦》是我们四大名著之一,从清至今,人们对它的拜读不但没有减少半分,反而与日俱增。这都缘于它所描写人物的多样性,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使我们爱恨交加。对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也许是最吸引大家的。随着我们成长,对这个也有深入了解。看过刘心武的“百家讲坛”,认识到这不只是三人的感情纠葛,更大的意义在 于三人后的家庭,社会背景的深入。因此,我们决定去探究。也许只会是冰山一角,也许九牛一毫,但领略一番它的内涵,也并非无所收获。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感受《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人生的丰富内涵,走进《红楼梦》,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在阅 读的基础上,鉴赏分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命运走向的合理性,

从而更好的把握名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意义,更好的了解文学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 3.成员分工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4)对书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 (5)提交经验论文,制成开题报告。 5.研究计划 时间内容 1-6周查阅资料确定课题 7-10周开题报告会上网调查、实验调查10-17周筛选资料,形成论文 17-20周展示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18964269.html,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作者:周立权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4期 俞平伯是近代红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他去世前九个月,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以下称“辞典”)“红学人物”一条“主要收列红学史上各个时期的研究家”,“也收录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的简况”。[1]俞平伯名列其中,当属前一类。《辞典》出版在二十世纪末期,近代红学发展到此时已经经过了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中收录的近代早期红学家多已过世,可以说《辞典》中的描述,在揭示他们学术观点的同时,一些评论,多少也反映出“盖棺论定”后对他们在红学史上贡献、地位的基本看法,而对于俞平伯来说,尽管《辞典》未能录其卒年,这一点也应该是适用的。 据俞平伯自己的说法,他的《红楼梦》研究是在胡适《红楼梦考证》出来以后才开始进行的,而且与顾颉刚有莫大关联。在与顾颉刚讨论《红楼梦》的过程中,俞氏对胡适的观点应该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这些有俞、顾两人的通信为证。[2]因为胡适的《红楼梦》研究与顾氏也 有重要关联(所以《辞典》会把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三人定为近代新红学之创始人),而如此一来,俞氏的研究受到胡适的影响是很自然的,《辞典》将坚持“自传说”视为俞氏基本红学观点,[3]而这正是胡适《红楼梦考证》的一个基本看法,可视为受胡适影响的最好例证。但 是俞氏的研究又并不尽是依循胡适而来,这一点顾颉刚早已看到,他对俞、胡各自著作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分,认为胡适侧重的是作者、续者以及本子的“历史”,俞氏关注的则是作者、续者的“态度”,[4]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俞氏的自我认识,在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书”这一点上,俞平伯显然比胡适更为自觉,所以在“考证”“校勘”《红楼梦》的同时,还特别注意“批评”,[5]此处批评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而这一点在《红楼梦辨》一书中确实有具体的实践。俞氏之所以会有此种认识并能加以实践,与他本人对诗词等文学门类有相当的兴趣不无关联,而早先在与傅斯年“剧谈《红楼梦》”过程中,傅氏以“文学的眼光”批评《红楼梦》,而且“时有妙论”,则给了他实际的启示。[6]俞氏曾经又试图和顾颉刚合办一《红楼梦》研究月刊,其中重要的一个版即是刊登“用文学的眼光作批评”的红学研究文章,[7]凡此之类,均可见文学视角下的《红楼梦》研究于俞平伯是早有意识的,这与胡适仅仅从事“著者”和“本子”的考证不尽相同。 不过尽管俞平伯注重从文学角度批评《红楼梦》,他的实际研究依然是以“自传说”为基本前提的,《辞典》中所引其“《红楼梦》是为情场忏悔而作的”“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风格是‘怨而不怒’”等观点,[8]都是以曹雪芹本人为依托而得出的结论,而且在遇到有明显矛盾的地方,如大观园地点问题,俞氏则试图以“传世钞本纷多”,或自己“历史眼光太浓厚”为说,来弥合这种矛盾现象,他甚至也能够直接从《红楼梦》是“小说”出发,认为其所记不全是信史,不必处处坐实,但此时他终究未能直接对“自传说”提出质疑,[9]可见“自传说”的重大影响。俞平伯明确对“自传说”提出质疑是在建国以后,他认为将《红楼梦》视为曹雪芹的自传有着不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失去小说所以为小说的意义”;“处处粘合真人真事,小说恐怕不好写,更不能写得这样好”;“若处处都是真的,即无所谓‘真事隐’”,[10]然而随即俞平伯的研究

百年红学史话(五)重估1954年的评红运动

百年红学史话(五)重估1954年的评红运动 正因为俞平伯的红学思想跟胡适有着继承和发明的关系,所以很快就受到了当时研究者的批判。 第一个向俞氏发难的,是一个叫白盾的人。白盾的真名叫吴文慧,那个时候他还是宣城中学的一个教员。那时白盾初读《红楼》,针对俞平伯的“怨而不怒”说,发表了《〈红楼梦〉是“怨而不怒”的吗?》一文,并在1952年投稿给《人民日报》。文章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对俞氏的文章进行阶级分析和思想批判。不过这篇文章过于幼稚,也过于粗糙,用口号代替方法,用喊叫代替学术。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文章解释俞平伯所说:“想竭力避免那些可能排去的偏见私好,至于排不干净的主观色彩,只好请读者原谅了”(见《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底风格》)一句: 俞平伯先生正是这样:他从心里否定自己的“阶级的感觉”——竭力“排去偏见和私好”;但却不可避免地仍是“阶级的感觉器官”——无法“排除干净”。其实,岂只是“排不干净”而已——从“红楼梦底风格”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偏见和私好,不折不扣地是封建士大夫阶级的偏见和私好;封建文人的偏见和私好。(见华东作家协会资料室编:《红楼梦研究资料集刊》1954年9月~11月) 然而,彼时《人民日报》还没作为统治者打击知识分子的工具,所以拒绝发表此文。直到蓝翎、李希凡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二文发表,《人民日报》才意识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和资产阶级的文学观的斗争的问题,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同上)并在1954年11月12日于《人民日报》检讨自己并发表此文。 如果仅从学术性和科学性上来说,蓝、李二人的文章并不比白文高明多少。不过相较于白盾,蓝翎和李希凡无疑更为走运。因为他们的文章转而发表在山东大学的《文史哲》上,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毛在其《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看门见山:“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文章中间又用不可置疑的口气说道:“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三十多年”、“三十余年”,当然是从胡适发表《考证》一文开始算起的。从上面的两个表述可以看出,毛的这一封信,首先是针对胡适的,俞平伯只是作为一个代言的活靶,申明这一点其实是为了转移批判的方向,把蓝、李、白盾的学术叫嚣彻底转换成打着学术批判的幌子做政治批判;其次,这个批判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观点,甚至不是针对学术方法的,而是针对思想。把胡适的思想彻底清除,以达到控制意识形态的目的,实现在中国大陆的思想独裁;其三,这封信宣告了学术是附庸于政治的,即在学术批判中突出政治话语优先权。 ——毛的这篇文章原本不长,但每一句话都有深刻探究的必要。但限于本文的内容和篇幅,我们不作更为详细解读。 在前文,我们曾经谈到,中国思想史上有三次大的思想输入:一是东汉佛教思想传入;二是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思想的介入;三是建国后所谓“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普及。这三次输入,都在文学研究上有所附会。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后两者在中国文学上的附会更为广阔,也更具煽动性。 具体到《红楼梦》的研究上,前者产生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后者产生了蓝翎、李希凡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二文。王氏文章与蓝、李

红坛伪学――全面透析考证派新红学从头探究红楼,寻找暗藏其中的

红坛伪学――全面透析考证派新红学从头探究红楼,寻找暗藏其中的 在列述了上面的四个“重要”之点后,胡适又说: 曹雪芹的事实,除了《随园诗话》一条之外,别无他种可靠的材料。我们且考他父亲的事实。 【克按:“除了《随园诗话》一条之外,别无他种可靠的材料”。这是说,《随园诗话》上的这一条是可靠的材料。真是大谬!只要将《随园诗话》上说的“曹雪芹”,说的“红楼梦”,与小说《红楼梦》对照起来略微想一想,就知道袁枚的话有无可信的成分了。将这种乱编的话搬来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作为登上学术考证另一层的阶梯,非步步踩虚不可。 “且考他父亲的事实”即考曹寅的事实。胡适要“考”的是哪一个“曹寅”?哪一个“曹雪芹”的“父亲”?自己弄明白没有?袁枚说的那个“曹寅”,那个“曹雪芹”,是不是你胡适要“考”的曹寅和曹雪芹?如果不是,你相信他做什么?如果是,那你就上当了。作为胡适,首先要“考”的是袁枚的话有无根据?靠得住,或靠不住?若是靠不住,他说的什么“嗣君”,什么父子关系,当然便全无根据。你还“考”什么呢? 袁枚之编造,话之虚假,以胡适的精明,不可能全无一点觉察,全无一点识别。然而,他却既不表露丝毫怀疑,也不想办法作些查对,反倒一再强调其重要。也许这正是胡适精明的地方,因为他要“考”的,并不是袁枚说的真与不真。只不过是借这个“乾隆时的文人”作自己的幌子,或者说利用袁枚讲的“嗣君”、“其子”几个字作自己的跳蹬。凭着这个跳蹬,胡适便可以将曹雪芹和大富豪曹寅直接钩挂起来,便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定论他的“自叙传”、“家史”说了。读胡适的《考证》,我们可以感觉得出,他的“自叙传”、“家史”说,早已在他的观念中形成,是由于读《红楼梦》开端时的那一大段话时,因错解误解而想象出来的。并非是读了《随园诗话》,去考证曹寅和曹家,然后得出的。只不过袁枚的编造,恰好对了他的口味,符合他的需要而已。管他吹不吹牛呢!设若怀疑袁枚的话,指出与实际相差太远,没有任何根据。胡适又找不到别的可靠的能将曹雪芹和曹寅真正挂起来的挂钩,他还能把他的《红楼梦考证》做下去吗? 好在他要“考证”的曹雪芹,并不是袁枚说的那个“曹雪芹”,而是另一个“曹雪芹”,即他胡适自己想象的“曹雪芹”。因此,他的每一步考证,每一个说道,都是在推倒袁枚说的那个“曹雪芹”,只是他不说出。糟糕的是,他的每一个考证,每一个重要结论,也在“改造”、“另铸”创作小说《红楼梦》那个真正的曹雪芹。且在他的这部《考证》中,和后来的一些文章、论述、讲演、谈话中,用他的几合一的“铸造物”,对历史上的曹雪芹进行“掉包”、偷换。 曹寅是康熙时候的大名人,至少在江南如此。交游甚广,多文化人士,留下的信息不少。但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又较零散。胡适在考证过程中,还是耗费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_从_红学学案_到_金学学案_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2期,2013年4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4,No.2,Apr.2013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 ———从《红学学案》到《金学学案》 高淮生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红学”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就没有方向;当然,“金学”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同样没有方向。“红学史”著述已见规模,“金学史”著述有待跟进。红学史常见的写法基本上是或“通史”写法,或“专题史”写法,尚未看到这种“以学人为主线,逐一立案考述”为旨趣的红学史著。于是,《红学学案》的撰述则立意出新,试图写出“似旧而新”的“学案体”或“学案性质”的红学史著述,以“学人”为主线建构红学史著述新体例、新格局。 庶几可不拘格套,另辟蹊径,换一种眼光看红学。《金学学案》可谓《红学学案》写作模式的全方位地移植,即《红学学案》的学术理念、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以及整体构想等都对《金学学案》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学学案;金学学案;学术史;新体例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13)02-0242-05 The Academic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From 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Case Studies to The Golden Lotus Case Studies GAO Huai-sheng (School of Literal Arts and Law,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0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will lose its direction without its history as refer-ences,the same case with the study of The Golden Lotus,the former made great achievements,while the latter needs further studies.In the past,General History writing or Specific Subject History writing is the widely used writing method in 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Studies,now the book 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Case Studies creates a different writing method,i.e.case body or case character writing style,it takes the researchers who study 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as the core to construct a history of 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Studies,which is an innovative way in this filed.The Golden Lotus Case Studies can be called as a complete transplant of 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Case Studies because the latter pro-vide direct references for the former in that the academic ideas,writing principle,writing method and the general thought of 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Case Studies are adopted in The Golden Lotus Case Studies.Key words:The Dream ofRed Mansions Case Studies;The Golden Lotus Case Studies;academic histo-ry;new writing style 收稿日期:2013-03-05 作者简介:高淮生(1964—)男,安徽淮南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与中国古代诗歌。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理事。 E-mail:hshgao@cumt.edu.cn

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四)

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四) 四关于凤姐复杂多样的性别描写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作者使用“雌凤”一词是为了暗示我们凤姐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与众不同的性别!而用“雌凤”来形容太监实在是让人有些忍俊不经!我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在重新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书中关于凤姐性别不同寻常的暗示实在是不少,以前我们只把这些当成闲文,但回过头来仔细品味,真是让我又惊喜、又感慨!感慨三百多年前这些大文人给我们的暗示居然一直没有人能够看懂!我们还是先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凤姐的性别的吧,在第三回王熙凤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大家注意,这里居然说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按照书中提示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原则,我们可以知道:“自幼假充男儿教养”是书中表面故事里的情节,而实际上反面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应该“自幼就是男儿身”!因为魏忠贤跟一般的太监不一样,别的太监都是自幼净身的,而他是成年以后才净身的,所以他自幼自然就是个男儿!表面的故事给我们的印象是凤姐自幼就是个假小子,长大以后她也是很豪气,严重缺少女人味儿,比如第五十四回里大家看放炮仗,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儿笑道:“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我比小厮们还放的好呢。”这里的凤姐给人一种女汉子的感觉!另外王熙凤除了在书中一直被称为“凤姐”以外,还经常被称为“凤哥”,比如在第六回里有这样的描述:周瑞家的说:“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在第七回里: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在第三十五回里: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在第三十九回里: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在第五十七回里: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在第七十五回里: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王熙凤被人称为“凤姐”,小名叫做“凤哥”,那她到底应该是“哥”还是“姐”呢?

计算机与“红学”研究综论

计算机与“红学”研究综论 作者:贾洪卫董坚徐锐摘自:《红楼博客站》 自清朝传世二百多年以来,《红楼梦》的艺术魅力长久地吸引着许许多多国内外研究者和普通的读者。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用了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书中还涉及到哲学、经济、教育、诗词、对联、谜语、酒令、成语、修辞、园林、建筑、服装、医药、烹调、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爱情、心理、外貌描写等领域以及人物空间、时间的主体结构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红学。近年来关于红学研究现代化,如何运用计算机分析文学作品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界的普遍关注。国际上关于建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国际红学资料中心”的呼声也引起红学界的注意。在这种形势下,综论计算机与红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介绍其研究内容和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红楼梦》这部辉煌巨著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探索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计算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是近十多年的事情。七十年代中期,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师生因运用计算机侦破伪造莎士比亚的奇案而震动了西方文学界。他们对一家出版商出版的莎士比亚新作品,用计算机对它的修辞和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把新作品中的句型与公认的莎士比亚作品作比较,发现莎士比亚一向不采用的修辞和用语出现了,句型和结构也同惯用的方法不一样。他们将用计算机分析出来的大量证据向法院起诉,使伪造莎士比亚作品的出版商哑口无言,只得承认作伪。这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纷纷利用计算机来分析研究别的古典文学作品,导致计算机闯进“红学”研究园地。 1980年6月。在美国梦斗湖畔的威斯康星大学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威斯康星华裔学者陈炳藻先生宣读了一篇《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红学界的注意和兴趣。1986年,陈炳藻教授公开发表了《电脑在文学上的应用:〈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两书作者用词的比较》一文;之后又出版了《电脑红学:论〈红楼梦〉作者》的专著。利用计算机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用字进行了测定,并从数理统计学的观点出发,探讨《红楼梦》前后用字的相关程度。他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按顺序编成三组,每组四十回。并将《儿女英雄传》作为第四组进行比较研究,从每组中任取八万字,分别挑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虚词这五种词,运用数理语言学,通过计算机程序对这些词进行编排、统计、比较和处理,进而找出各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所用的词汇正相关程度达78.57%,而《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所用词的正相关程度是32.14%。由此推断得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作者均为曹雪芹一人的结论。这项关于著作权之争的研究结论能否为红学界所接受,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但是,这种用计算机进行探索的创造性研究方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著作权的问题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目前红学家们普遍的看法是: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按照这种看法,从陈炳藻先生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出,曹雪芹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相当成功的。由于高鹗对前八十回研究的深入透彻,不但保持了前八十回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在文字风格上也几乎一致。所以,曹雪芹、高鹗合著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被社会普遍承认,一直广泛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运用计算机分析研究《红楼梦》为红学研究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然而,让计算机读懂《红楼梦》似乎神秘莫测。但是,我们只要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就能从这种神奇的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红学作为20世纪三大显学之一,它在中国政治、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已不言自明。论文以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发展史的梳理、概括、归纳,探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种批评话语所具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分析《红楼梦》文本所反映出的多义性的创作主旨、多重性的人物性格、多维度的叙事结构、多元化的审美意蕴和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从而抉示出这部经典小说的文学性特质。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以《红楼梦》创作主旨为对象,论述了20世纪红学界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代表性观点,前期以一元化的观点为主,如“爱情小说”、“色空观念”、“政治小说”、“社会小说”、“人情小说”、“影射说”、“补天说”等观点。而后期则经历了从单维主旨向多元化主题的过渡,主要有双重主题、三重主题、多重主题以及引进西方文艺理论后的本土化主题阐释。纵观20世纪《红楼梦》主题思想研究的历史,从开始人们执着于单一主题思想的论争到主题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既是对作品本身多义性主旨的尊重,也显示出学界渐趋冷静、客观和包容的治学心态。本章小结认为《红楼梦》的主题研究具有多义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它的“本旨”客观存在于小说之中,《红楼梦》的作者自云和石头所记似乎在以一种特殊的不变的方式向读者说话,然而,每一个读者都 以个人的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每一次与本文的碰面都是读者依据前理解对《红楼梦》做出的新诠释,意义阐释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视阈融合,《红楼梦》的意义永远处于等待阐释的维度之中,而且这种

阐释应该是多维的。第二章与第三章以《红楼梦》人物形象性格为对象,探讨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晴雯、湘云和探春。第二章从现实主义美学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人物形象性格。鉴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的争议性,论文进行了钗黛分论和钗黛合一的梳理,发现从钗黛对立(扬黛抑钗或左黛右钗),到钗黛兼美,再到钗黛互补的转变,人们逐渐摆脱了纯粹道德的判断,更加趋于文化、历史、哲学和美学的评价。从这些转变中我们感到人们的讨论从单纯的钗黛优劣论逐渐扩展到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而对钗黛形象内涵的挖掘已经大大超出了“钗黛合一”、“钗黛兼美”的讨论范畴。评论了二百多年的钗、黛形象在二十世纪末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诠释。而其他人物形象也大多经历了从道德判断向美学判断的转变,在这些不同的阐释背后,伴随着的是红学方法论的转变和人们思维模式的改变。第三章以多元化视角为基点,前三节首先讨论了索隐派原型研究、新红学自传说、社会学历史批评等曾红极一时的观点,解释了这些观点产生的内部因素、客观环境以及对红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指出坐实人物和贾曹互证所脱离文本主观臆测的不合理性以及社会学阶级分析在政治权力话语下的意识形态性。最后三节从比较研究、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出发,对作品人物与国内其他小说人物及其国外经典小说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追溯人物形象背后所铭刻的原始神话、图腾崇拜、神秘宗教等印记以及这些印记所表现出的集体无意识,探析人物形象折射出的复杂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精神特质,从而更为有效地发掘文学形象的艺术价值。第四章以《红楼

红学家介绍

蔡元培与《石头记索隐》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学者,教育家。被誉为“学界泰斗”、“中国近代的孔子”、“新文化的守护神”、“文化的导师”。孑民深信徐时栋君所谓《石头记》中十二金钗,皆明珠食客之说。随时考检,颇有所得。是时应《小说月报》的要求,整理旧稿,为《石头记索隐》一册。(《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传略》)蔡元培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持民主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以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义”。如“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即“红”字影“朱明”王朝。“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宝玉在大观园中所居曰怡红院,即爱红之意;所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增删本书,则吊明之意也”。他在论证了这个根本主张后,就进一步“阐明本事”。每举一人,先列他的事迹,然后引《红楼梦》中的情节来配合;对每一个人又用三法推求:“一,品性相类者;二,本事有证者;三,姓名相关者”。推求的结果是: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示乃”;而“十二钗”等则完全是影射清初江南名士的,黛玉影朱彝尊,宝钗影高士奇,探春影徐健庵,王熙凤影余国柱,史湘云陈其年……又认为女子多指汉人,男子多指满人,等等。 蔡元培的索隐,虽然难免穿凿附会,顾此失彼,然而他用的三个方法及其以《红楼梦》主要人物影康熙朝诸名士,尚能自圆其说。在蔡元培之前,还没有人这样细密地对《红楼梦》做过如此全面、系统的索隐。因此,蔡元培可以称为索隐派红学家的杰出代表。 《石头记索隐》收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索取号I 425。 胡适与《红楼梦考证》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卒,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名作家,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旧红学”的终结者,“新红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对学术界颇具影响。被誉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就是他运用实验主义研究《红楼梦》的成果,初稿完成于1921年3月底,后经修改,于同年11月完成改定稿,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三。1986年上海出版社出版《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全书收入作者主要论著。 《红楼梦考证》二万余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旧红学的归纳与批评,后一部分是对“著者”和“本子”问题的考证工作,并且对《红楼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该书是第一部。该书肯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对红学研究作出了贡献。但胡适主张的“《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的自传说”,及他对《红楼梦》内容的基本评价,他的方法论都受到后来红学研究者的批评。 众所周知,胡适有“历史癖”和“考据癖”,正是因为他将此二“癖”在红楼梦研究中恶性发作,处处拿贾府的事同曹家的事附会在一起,恰恰落入了他所批评的索隐派“旧红学”穿凿附会的窠臼。所以,就其实质来说,他也是个索隐派,而且他的思想境界还不能跟蔡元培相比。 收录有《红楼梦考证》的《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索取号I207.411/HS. 俞平伯与《红楼梦辨》

《红楼梦》研究 教学大纲

《红楼梦》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红楼梦》研究 二 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二)目的: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研究现状,重新解读《红楼梦》,意识到它对于整个历史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对于整个人类精神的反省意味。 (三)开课对象:中文系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讲授 (二)考核方式:考查 四、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6学时  学 分:2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红楼梦》概说 1.1 已成为显学的当代红学 1.2 简介红学大家 1.3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 1.4 红学的超学科特点 1.5 《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 重点难点:《红楼梦》的文化底蕴 学生掌握要点:所谓红学 第二章 红学概说 1.1 考证派红学的危机与生机 1.2 索引派红学的产生与复活 1.3 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 1.4 红学三派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重点难点:红学三派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学生掌握要点:红学三大流派 第三章 《红楼梦》总体结构及其存在意味 1.1 《红楼梦》艺术结构 1.2 《红楼梦》对情节冲突的特殊处理--解析宝玉挨打 重点难点:特殊情节处理 学生掌握要点:刘姥姥存在意味 第四章 贾宝玉形象还原及其死亡准备 1.1 宝玉生存状态的还原考察 1.2 宝玉的文化归属 重点难点:宝玉文化归属 学生掌握要点:宝玉形象特征 第五章 大观园内外的男人世界

1.1 由石而泥 1.2 父辈与子辈公子哥儿的互补 1.3 由石而玉形象系列 1.4 伟男扛枷贾雨村 1.5 宝玉"死党"茗烟 重点难点:由石而玉 学生掌握要点:贾雨村形象 第六章 《红楼梦》中的女性世界 1.1 提供一个参照系 1.2 《红楼梦》中的女性描写 1.3 是是非非宝丫头 1.4 莫怨东风写黛玉 1.5 晴雯之死袭人冤 重点难点:晴雯之死袭人冤 学生掌握要点:《红楼梦》中女性描写 第七章 余论 1.1 红学论争 1.2 红学公案 1.3 论大观园中人物原型 1.4 《红楼梦》中的象征主义 重点难点:红学论争 学生掌握要点:《红楼梦》中象征主义 六、教材与教参 (一)教材:(无) (二)教参目录: 《周思源看红楼》 周思源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话说<红楼梦>梦中人》 韩三平 张强 刘德宏编著,崇文书局,2006年版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 《红楼梦论稿》(蔡和森)

蔡元培评红楼梦

谈《红楼梦评论》和《石头记索隐》 【来源】《光明日报》2005年8月29日【作者】郭豫适 清末的《红楼梦》研究,基本上就是评点式或索隐式的批注,以及随笔式的笔记和杂评,但光绪三十年(1904)却出现了红学史上第一篇红学专论,这就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此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美术”即今人所说的文艺。王国维在这一章中阐述了他的人生观、文艺观,重点在论说生活乃欲望和痛苦的海洋,人生是不幸的。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紧接上章基本观点,着重论证《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乃是宣传“人生之苦与其解脱之道”。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和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根据第一、二章的基本精神,分别称赞《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和伦理学价值。第五章《余论》,主要是论述他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意见以及他对文学特征的理解。 王国维的红学研究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在红学批评史上他首先运用西方哲学和西方文论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把《红楼梦》确认为是可以与歌德的《浮士德》相媲美的伟大作品,从而给予《红楼梦》以极高的评价:“夫欧洲近世文学中,所以推格代之《法斯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 王国维称赞《红楼梦》是一部“宇宙之大著述”,但其立论的基础乃是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文中搬用的是叔本华的学说。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所以他断言:“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终成分。”《红楼梦评论》全文的思想逻辑和所得出的结论:“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人生之所欲既无以渝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之一而已矣。”其思想理论根源即在于此。 人生既然如此痛苦,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或除去人们的痛苦呢?王国维认为文艺,尤其是《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就能够起到这种作用。“《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所以,贾宝玉的“还玉”即是除去“生活之欲”,而人们一旦抛却了“生活之欲”,也就得到了“解脱”。文艺的任务就“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解脱之道”,而《红楼梦》恰恰能够很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所以王国维才肯定《红楼梦》这部悲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伦理学价值。对《红楼梦》的崇高评价和对《红楼梦》的错误阐释,是这篇论文存在的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红楼梦》并非没有悲观消极的思想内容,但怎么能够把这样一部文学巨著,解释成为是否定生活、否定人生的作品呢? 《红楼梦评论》对《红楼梦》研究中的索隐派和自传说的批评,却很有见地。对于前者他举例说:纳兰性德《饮水集》与《红楼梦》稍有文字关系,但这不能作为贾宝玉即是纳兰性德的理由。因为“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傅合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对于后者,他说:“至谓《红楼梦》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其说本于此书第一回‘竟不如我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一语。”他认为自传说的这个理由也不能成立,因为“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如谓书中种种境界,种种人物,非局中人不能道,则是《水浒传》之作者必为大盗,《三国演义》之作者必为兵家,此又大不然之说也”。

〖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序言 中国的百年“红学”研究是个天大的笑话,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丑闻!《红楼梦》成书几百年以来,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曲折,真是多灾多难,命运极其坎坷!而到了当代,更是被所谓的“红学家”们曲解为庸俗不堪的“曹家抄家史”!实在是令人发指到了极点!他们居然能够这样忍心糟蹋如此伟大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所谓的专家靠着编织各种各样的谎言骗得了一辈子的名利!更是将众多的“红学”爱好者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让大家在“曹家”和“清史”这个死胡同里拼命地撞墙,头破血流也再所不惜!各种各样雷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其走火入魔的程度成为中国文华史上的一大奇观!这是《红楼梦》的悲哀,也是作者们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作者发自肺腹地喊出“谁解其中味”这一哀叹贯穿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如果他们地下有灵,会因我们这些无知无识、甚至无聊而又无耻的后人痛心疾首,他们“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辛苦努力好像真的要彻底付诸东流了,书中儿女私情的故事也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解闷的消遣!几百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难道历史真相真的永远无法浮出水面了吗?也许冥冥之中《红楼梦》有自己的定数,百转千回,千回百转,希望仿佛变得越来越渺茫了,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居然真的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深藏在书中的惊人秘密,与其残破的表面的爱情故事一起,成了时间胶囊,穿越了300多年来的人间苍桑,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第一次被真正的、全面的解读出来!书中透露出来的跌宕起伏的历史,强烈地震撼着我们这些不肖的炎黄子孙! 《红楼梦》一书隐写的是“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此书是古今中外第一大谜书!不但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更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这样的写史方式世间绝无仅有的,也是清朝“文字狱”的环境下产生的一朵璀璨的奇葩!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你会越来越惊叹于作者的智慧,越来越感慨于我们的祖先非凡的才能,并对作者超前的、独一无二的创作意识和写作手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总是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然而《红楼梦》这块金子发光发得实在是太迟太迟了!迟得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对不起那些心中充满苦痛而又极其富有历史史命感的、呕心沥血的作者们!我将从今天开始,与大家重温距今近400多年的那段波澜壮阔、血雨腥风、天崩地裂的历史,给大家讲述书中320年来一直未被人挖掘出来的天大秘密!这应该是中国“红学”史上最伟大的事情!也是我们这一代所必需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一、贾瑞的淫丧与“风月宝鉴”的秘密 在《红楼梦》的第十二回里有一段关于“风月宝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