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学前教育课程

第五章 学前教育课程

第五章 学前教育课程
第五章 学前教育课程

第五章学前教育课程

第一节学前教育课程概述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和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及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对幼儿园课程涵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程的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程的概念

给出课程理论中的几种常见课程定义。

(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

(2)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3)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4)课程即教学计划;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提问讨论】

(1)以上定义在我们的学习生活过程有哪些反映?

(2)为什么会产生以上各不相同的课程定义?

(3)这些定义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之处?

(4)这些定义各自的关注点是什么?对课程关注点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发生了哪些变化?

【归纳总结】

每一种定义都有不同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重点,因此,尽管各种定义都各有优缺点,但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课程本质的某一个方面。对我们来说,不是简单地赞成或反对某种课程定义,而是要了解每种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伴随而来的新问题,从而使我们对课程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辨证。

二、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三、对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的认识

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有何异同?与你们现在的课程有何异同?

师生归纳:

1、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理解的角度:一是从教育体制的角度;二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

(2)非义务性。由学前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这一性质。

(3)适应发展性。之所以具有这一性质,在于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功能与价值就直接体现在对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宜性之上。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启蒙性。由于幼儿处于一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幼儿园教育要对其发蒙。

(2)生活化。幼儿园教育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的内容很多也属于日常生活。

(3)游戏性。对幼儿来说,游戏与学习合而为一。

(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这一特点。

(5)潜在性。从教育影响的方式来看,幼儿园课程发挥作用的方式更加具有隐性特征,幼儿园课程的一大部分都是隐性课程。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课程的起源以及最初的意义,对课程的界定比较多,掌握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四种观点。其中把课程看成是学科和经验就是现在对课程做的狭义和广义的界定。具体到幼儿园,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不仅指上课,还包括游戏、生活活动,它们都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幼儿园课程常见的形式有正式课程、潜在课程和社会课程。具有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和启蒙性和课程实施的活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第五章学前教育课程

第二节学前教育课程模式介绍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园几种课程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几种幼儿园课程模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活动课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分科课程

(一)分科课程的含义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模式。

分科课程模式在幼儿园也是一种普遍被采用的课程模式,它是幼儿园按照某一学科的体系,科学、系统、连贯地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模式。

1952年3月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初步确定了分科教育的地位。

(二)分科课程的优缺点

优越性:

1、体现了本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便于幼儿掌握系统、科学知识,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缺点:

1、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已造成知识之间的割裂,不利于幼儿整理、全面的认识世界,以及在具体情境中

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能力。

二、综合课程

(一)综合课程的含义

就是以主题或单元为核心的课程模式

(二)综合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

2、联系性

3、集中性

三、活动课程

(一)活动课程的含义

活动课程也称为经验课程

方案教学、探索性主题活动就属于活动课程

优点:幼儿个人直接经验的获得

缺点:忽视学习内容本身的知识体系

(二)活动主题教学和综合主题教学的比较

四、领域课程

2001年7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与学科课程相比,领域是一种组织知识比较广泛的形式。

第五章学前教育课程

第三节幼儿园的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提问讨论】

写一份教案时,要考虑到哪几个方面?

总结要点:

学生回答并总结出教育活动所包括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组织及评价等。

讲解:

教案可以说是微观形态的“课程”。对于宏观形态的课程来说,它包括的基本要素也包括以上四个方面,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理论家把这四个方面称之为课程的四大基本要素。

二、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一)设计幼儿园课程时必须思考并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

(1)幼儿园应努力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内容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以上四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课程的四大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而且由于是以“目标”为起点展开了课程设计的思路,最后又以“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终点。这种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被课程专家称之为“目标模式”。由于这种是由美国的课程专家泰勒首先提出来的,因此又被称为“泰勒模式”。

(二)设计幼儿园课程方案的方法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

目标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课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具体来讲,它的作用包括:是选择和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依据;是指定教育活动计划的依据;引导驾御活动过程的依据;是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依据。

(3)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依据

所依据的因素包括:国家关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幼儿园的环境条件等。

(4)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角度有二:一是从教师的教育出发,表述期望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的学习成果;二是从幼儿的学习出发,指出幼儿在学习后应该知道的和能够做到的表现。

(5)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具体方法

可以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课程文件中对教育和课程目标的有关规定,确定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的目标。

资料分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条规定的幼儿园保教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各领域目标、某个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

分析要点:高层次目标比较抽象概括,中下层目标要逐步具体可操作;中下层目标要与上位目标一致。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成

课程内容解决“教或学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不同。在学科中心主义者看来,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等,它们主要体现在教材中;在经验中心主义者看来,课程内容则是指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应该获得的认识、态度、行为方式等。它们存在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于教学活动所设计的问题领域、课题或科目中

【提问讨论】

你觉得应该教幼儿一些什么内容?

【归纳总结】

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有助于幼儿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内容等等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响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

(2)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提问: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

归纳总结:

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发挥各领域内容的教育作用;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对幼儿来说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对幼儿的学习具有挑战性等等。

现象分析:现在有的幼儿园尤其是一些农村幼儿园仍以读、写、算为主,你觉得这些内容合适吗?

分析要点: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要符合上述原则。

3、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概念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过程。

课程实施指的是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通俗的讲,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即教师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

(2)幼儿园各层次课程计划的制定:年龄班(全年)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具体教育活动计划等。

(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编制

其一般形式包括:分科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这三种编制方式都有利有弊,要根据实际所需而灵活选用。

(4)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依据教师的指导方式,在幼儿园里,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方式包括:直接教学、间接教学与支架式教学。

依据组织形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一般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4、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1)概念与作用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应性的过程。

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继续发展的起点,而且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

(2)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包括课程实施前、课程实施中、课程实施后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教师的教育态度与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与调整等方面的评价。

具体来讲,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幼儿的评价、对教育活动和教师的评价、对课程方案的评价等。

(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标准

包括: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要科学有效。

活动评析

现场观摩一个幼儿园实施的教育活动,并进行记录,运用幼儿园课程理论写出评析意见,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学前教育的四种主要的课程模式。分别是分科课程模式、综合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以及领域课程模式。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模式。分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间接知识;但它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也称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以主题或单元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就是把教育的主体、客体、中介及家庭、社会环境等各种教育要素综合起来,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以各领域的知识内容为主导线索,有机地构成一系列教育主题或单元,在强化课程整体系统功能的思想指导下对幼儿实施教育,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集中性等特点;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设计课程,指以幼儿的活动或经验为中心,强调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为丰富和完善幼儿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儿童的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领域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的局限展开的一种组织知识比较广泛的形式,具有综合化水平较高的特点。

《学前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内容

学前教育学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小学前(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初生至六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3、学前教育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养。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5、福禄培尔对学前教育的贡献:1.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3.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4.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他对学前教育的贡献,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以下各点:(1.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2.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3.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福禄贝尔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教育的作用,是不够正确的,但他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

境。合适的环境要具备以下要素:(1)自由的气氛(2)结构和秩序(3)丰富的感觉刺激(4)拥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体现对儿童的教育要求,包含有丰富教育内容的教具材料。2.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重视感觉教育)。3.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4.教师的作用。评价: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指责她的教育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然而,尽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的伟大功绩、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她的理论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泰梭利时代还是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7、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他的主张:(1)他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2)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3)主张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游戏符合幼儿年龄特征;(4)主张多在户外活动。 第二章、学前儿童观 1、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总和,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2、儿童观主要有哪几种?(7种)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RHOA04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修订人崔聚兴 审核人崔聚兴 所在系部人文艺术教育系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日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RH0A04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54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以辩证唯物论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同时它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学前教育概论》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模拟练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学前教育概论》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力求在阐述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提供生动活泼的教育案例,并对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实践状况,使其在专业上快速成长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培养现代学前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初步形成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学前教育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更好地把教育学的知识和实际的幼教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幼教和保育的技能,从而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职业能力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基本知识; 2、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能够熟练运用学前教育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 3、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3、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标 (2)

《舞蹈课》课程标准 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教学安排共四学期建议课时136 模块名称专业核心课授课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执笔校对 审核制定时间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主要的技能课程,课程体系中处于为后续多门核心课程奠定基础的位置,是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础技能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形体训练知识、舞蹈动作的理论要素、舞蹈创编的基本要求,对这些的掌握是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学生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严格的遵守操作规程和规范,正确使用和保管教具,学习现场管理理念等。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专业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在综合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个课程以企业对检测人员的实际要求为原则。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识和专用术语。 2.掌握舞蹈的基础形体训练内容和知识。 3.了解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和舞蹈风格。 4.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编。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及幼儿舞蹈授课及创编的基本能力 2.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针对幼儿舞蹈教育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运用到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3. 具备幼儿舞蹈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4. 幼儿舞蹈授课及创编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行业法规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规章。 2.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

3.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 4.具备团体合作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

学前教育心理学28044重点整理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模公民、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 ①模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 ②知识传授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业务,语言明了 ③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公正,合作,处事灵活 ④家长代理人:温和亲切易亲近,耐心仁慈体谅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①教师的认知特征(一般智慧,知识准备,特殊智慧能力) ②教师的人格特征(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③教师的期待 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⑤教师的职业倦怠 (3)罗森塔尔效应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想象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①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②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③洞察力,专家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具体可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表现出 (6)认知学徒制 1989年,科林斯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其实质是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这与已经证明比较成功的手艺学徒制有些类似。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是突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掌握普通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学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幼儿园及小学管理等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组织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把握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掌握实施学前教育的素养。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学前教育学是幼儿教师走向成熟的必修课程。根据我院高职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

《学前教育学》,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满足企业要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企业所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出现繁荣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儿童教育越来越倾向社会化,学前企业(幼儿园)不断出现,组织形式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变化下,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学前教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形成学生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模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前教育的实际,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宏观性、全面性特点。

学前教育学自考复习分章重点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自考复习分章重点 1、P2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3-6、7岁)是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2、P7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 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 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 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 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 8. 走向 多元化 3、P13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4、P23教育功能的特点:1.客观性、2.多样性、3.整合性、4.方向性 5、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 1.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关键期和敏感期的确存在,但是不是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和敏感期后发展的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把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随后阶段发展的作用,关键期的起止时间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 2.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教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提出了“0岁扫盲,三岁读书”,任何方案都必须是科学的,幼儿期是语言掌握迅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口语方面,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听觉刺激以及大量运用口语的机会,首先发展的是口语,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在口语的基础上的,所以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 3.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 儿童周围一个完整的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如果人为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从儿童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是“杀鸡取卵” 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学前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原则,在儿童生理心理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无能。 6、P34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 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 4.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 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7、P37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1.发展的整体观;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5.活动 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途径观。 8、P47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 9、P55托幼机构教育:是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10、P58社区教育:社区利用本身特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越条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对社区内成员施加“全方位、全程 的、综合的、”教育影响。 11、P61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姿态、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与机智,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 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是援救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12、P78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的途径:1.在社区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2.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 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13、P92托幼机构教育的基本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 5.重点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 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 14、P97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1(中心任务)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 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检查和指导. 15、P99简述现代社会对幼儿教师角色提出的要求: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2.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 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 16、P105老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1.儿童权利观和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2.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 .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 17、P107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家长沟通能力。6.独立思维 和创造能力;7.与幼儿沟通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能力 18、P116专业化教师的特征:1.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教学文稿

编号:___ 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融合了先进学前教育理念,参照幼儿教师行业要求,以专业知识+现代化教育技能+职业素养构建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为实现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理论与实践基础。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欲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的成长。因此,本课程是一门既突出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活动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定位于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三大领域,以幼儿教师的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引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手段将培养职业信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最终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锻炼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职后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参考课时 本课程开设3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联系幼教的实际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原理,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实际工作“接轨”。 1.知识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雏势;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我国幼教工作的政策和法规,熟悉关于儿童权利的内容以及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途径。 2.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观察了解幼儿和与幼儿以及家长、社区沟通的技能,并且能根据幼教基本原则去选择、利用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 3. 情感态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的应对能力,树立现代化的儿童观、教师观及教育观,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及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职业品质。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是突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掌握普通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学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幼儿园及小学管理等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组织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把握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掌握实施学前教育的素养。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学前教

育学是幼儿教师走向成熟的必修课程。根据我院高职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学前教育学》,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满足企业要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企业所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出现繁荣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儿童教育越来越倾向社会化,学前企业(幼儿园)不断出现,组织形式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变化下,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学前教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形成学生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模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前教育的实际,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

新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课堂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14-08-29T11:04:13.9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7月总第127期供稿作者:杨金海[导读] 19世纪20年代,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杨金海河北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063700 摘要:19世纪20年代,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教育不断创新立意,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宏观意见、纲要。本课题针对目前手工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以及布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等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以“示范——观察——讲授——练习——互评——表演 ——评价”为教学程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七步走”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教学模式 一、提出背景 19世纪20年代,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教育不断创新立意,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宏观意见、纲要。但对于微观的如何培养学生具体做法,特别是针对某一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具体指示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堂实际不断地探索、研究。 几年来,我们课题小组分别调查了当今幼儿园手工制作的新需求和目前手工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并通过分析数据,发现现行的手工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1.目标不明确,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的特点;2.教学活动单一、枯燥、乏味,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3.课堂教学中没有创设情景,导致学生会“学”不会“用”;四、对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独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佳。诸多弊端为学前教育手工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模式结构 本课题针对目前手工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以及布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等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以“示范——观察——讲授——练习——互评——表演——评价”为教学程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七步走”教学模式。“七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 知识”、“ 学生”三者搭建了一个轻松、快乐、自由的平台,它可以高效地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力、教学模仿和团结协作力,培养学生关心儿童成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思想情感,使手工课堂真正做到融 “教”、“学”、“做”为一体,以便培养“懂理论,强技能,专业化”的优秀幼儿教师。 三、模式实施策略 1.加强课前设计,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七步走”手工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是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只有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够使手工课堂真正成为一个轻松、快乐、自由的平台。 2.课堂小组,培养学生团队的精神 “课堂小组”是“七步走”手工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安排,使不同的“个性”相互学习渗透,形成一个独特的“共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让学生自主评价,张扬个性,树立自信。过去的评价都是老师一手包办的,既苦了老师,又抹杀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评价的自主性。“退一步海阔天空”,老师把评价的权利“退还”给学生,将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的确能充分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主动性得到增强,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地发展。 (2)让学生合作评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主体参与评价,包括自评、他评、互评等。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互评比老师一根指挥棒评到底的效果要好。例如:在学习《卡通木偶》这一课时,在各小组互评阶段,同学们都争着举手发言,郑涵迪说:“我觉得武梦同学做的小兔子很漂亮我要向她学习。”武梦高兴地说:“谢谢你!”孙雪纯说:“武梦同学做的是不错,外形漂亮、神态动人,但我认为如果把两只耳朵区别一下,会使小兔子更加调皮。”武梦诚恳地说:“我接受你的意见。我想请你帮我改一改,好吗?”孙雪纯马上走过去,对小兔子的耳朵进行了改造,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七步走”手工课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反映了以发展为价值趋向的现代教学文化,与以接受为价值趋向的传统教学文化相冲突。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创设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的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成功学习的体验,激发其自信心、成就感和学习欲。 参考文献 [1]卢慕稚等编《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 [2]《校园守望者》.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卷八。 [3]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学前教育学》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学期教育专业 1、前言 1.1 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 本课程以《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为理论基础,系统阐明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现代化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为后续学习《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等课程打下理论和观念的基础。 1.2 设计思路 1.2.1关于目标 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方面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各章节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着眼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教育理论;能力目标主要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高阶思维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意目标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信念。 1.2.2关于学习内容 (一)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内容应有全面且深入的介绍,除此之外的其他内容作为学生课外的拓展学习,做到突出重点、扩大信息量。 1 (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并不是教学的所有内容。教师在处理教材上应该以教材为主,但又不受教材的束缚,不照本宣科,大胆突破教材的限制。(三)学习内容的来源应更为广泛,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教学内容应紧跟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使学生所学与岗位需求紧密接轨。 2、课程目标 本课程适应现代幼教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子啊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管理实用性人才。 2.1 知识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案 理工学校

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图一) 图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一、公共基础课(必修) 1.德育(144学时,8学分) 本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教育。通过学习,能够在正确分析自身和外在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发展向,制定发展措施,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在条件成熟时,自主创业。 《职业道德与法律》: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有关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自觉遵法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经济政治与社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确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哲学与人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语文(180学时,10学分) 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法,接受优秀文化的熏,具有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

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适应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数学(144学时,8学分) 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的科学态度,促进职业生涯发展。 4.英语(108学时,6学分) 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及职业场景进行初步交际,能读、写简单应用文;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体育与健康(144学时,8学分) 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6.计算机应用基础(108学时,6学分)

学前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

学前音乐课程标准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课程标准编者:学前音乐教研室 审核人: 课程负责人:盛丽 编制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 编制日期: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0日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 课程的简介性质:《音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它通过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儿歌编配与弹唱、以及学前音乐教育四个部分组合在一起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四个学期的音乐部分基础教材; 课程的作用:四个学前由基础乐理知识到音乐教学的运用的学习,通过比较系统的、规范的、精炼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学技能、心智技能)两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上好每一节幼儿音乐课。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导的各项活动,讲授《乐理与视唱练耳》、《儿歌弹唱》、《学前音乐教育》等教材,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理论、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及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专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能力目标 (1)熟练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实践于自身风格特点的纠正。 (2)会合理掌握组合音乐、节奏。 (3)会运用各民族特色技术技巧。 (4)能上好学前音乐课。 2、知识目标 (1)掌握《音乐》课程标准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2)掌握儿歌伴奏技能。 (3)掌握地域、民俗的基本知识。 (4)掌握相关幼儿音乐的教学方法。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 (2)树立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

学前教育史重点笔记整理(考试必备!!!!!!!!!!!)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史重点笔记整理(考试必 备!!!!!!!!!!!)

名词解释:外国学前教育史部分 1.预成论: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 2.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将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泛智的思想乃系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宗旨。 3.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简化大众教育手段的一个显著成果,是其教育思想中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结合的产物。他坚信,通过这种简化了的教学方法,使最无经验、最无知的人也能教育自己的孩子。 4.性格形成学说: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观点的影响下,欧文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由他自己形成,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他所说的这种外力包括遗传和社会环境。他认为,人带着天赋品质降生,然后由社会予以形成。(#) 5.《〈白特勒法案》》:1944年,邱吉尔联合政府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法案,即〈〈白特勒法案〉〉。该法案以当时教育委员会主席白特勒的名字命名。〈〈白特勒法案〉〉把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不可推卸的义务,但未能将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连贯起来的思想形成制度。 6.幼儿凭证计划:为了解决学校经费分摊的问题,1995年7月,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泼德公布了一套数目为⒎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儿童都能接受三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凭证使家长们的选择范围,能自由选择公立的或私立的或民办的学校,家长若选择私立或民办学校则需自己再多交一些钱。(#) 7.店铺幼儿园:这是1968年在西柏林出现的一种新的反对权威主义的幼教机构。实行自由的解放式的教育,反对过去对幼儿进行的顺从、纪律、性的压抑及家长式的教育。教育内容和方法由家长讨论决定,并轮流担当保育工作。 8.白天的母亲:1974年,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教育部核准设立了另一新型的幼儿保教机构——“白天的母亲”。主要做法是:政府提供少量的经费,让一些年轻的妇女在照管自己的小孩之余,再帮助邻近的妇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这些“白天的母亲”须参加短期培训,以获得科学的育儿知识。(#) 9.开端计划:是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具体计划是: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至1年的保育。以消除他们与其他儿童入学前形成的差异,实现“教育机会均等”。10儿童中心主义保育思潮:这种思潮以幼儿的快乐作为检查学前教育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让幼儿自由游戏、尊重幼儿自由和自发活动的主张一时深入人心。(#) 11社会中心保育论:这是二战后日本出现学前教育思潮。社会中心论者认为学前教育是培养社会人,也就是既要求尊重人格,又要求将学前儿童作为社会成员,在生活中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能力。从而构成战后日本学前教育的另一种思潮。 12集体主义保育论:这是二战后在日本出现的。该保育论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地去推动集体生活而使其得到连续性发展的。可见,这一学前教育思潮在理论上明显受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思想的影响。主张集体主义保育论的代表是民主保育联盟。 13.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学的目的是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使之听话。教育者不得不完成教学大纲,以满足领导和监察机关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 14.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个人对个人的影响是狭隘的,作用是有限的。集体的影响则要大得多。为了教育好个人,就要先影响该成员所属的基层集体,然后再影响该成员,教师必须把整个集体作为教育对象。与此同时,个人在集体内受到教育。 15.学前教学指示法:是乌索娃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儿童,而且要教给儿童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使教师和儿童双方的积极性都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规律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品德。本门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导向,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把导论、心理发展与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课程总学时26 课时,各任务分配学时为5-6 课时。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幼儿教育心理方面上午知识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及掌握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 幼儿学习的种类、模式和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 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3. 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 幼儿概念、技能和策略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幼儿情商、道德与心理健康。 5. 教学中幼儿学习动机与迁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导论”,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2. 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差异” ,使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3. 通过学习“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各学科流派之间的差异。 4. 通过学习“学习心理”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的概念学习方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5. 通过学习“教学心理” ,使学生掌握幼儿学习与迁移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素质目标: 1. 具备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2. 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计划组织能力 3. 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