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山区汛期小时强降水特征及阈值研究

黄山区汛期小时强降水特征及阈值研究

黄山区汛期小时强降水特征及阈值研究
黄山区汛期小时强降水特征及阈值研究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中国南方暴雨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5, 4(4), 228-236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9025996.html,/journal/ccr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9025996.html,/10.12677/ccrl.2015.44026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 Days in South China Shaoyong Chen1,2, Xiaofen Zhang2, Junrui Guo2, Yuzhen Guo2 1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zhou Gansu 2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Baiyin, Baiyin Gansu Email: csy5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9025996.html, Received: Oct. 2nd, 2015; accepted: Oct. 23rd, 2015; published: Oct. 26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902599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sing the day by day precipitation data at 225 stations in the south area of China in the period of 1961-2010, with the trend analysis, Monte Carlo test method, the sliding T test, Mann-Kendall, etc.,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day and evolution rule above rainstorm in the south of China for 50 years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ern China,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the Chengdu Plain are relatively more rains-torm areas. Rainstorm day trend is not significant in most areas; there is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east and a slight decrease in the west. But rainstorm days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Chengdu Plain. There was a remarkable mutation in 1992. Rainstorm day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ve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re was a remarkable mutation in 1986. As for seasonal distribution, it is the least in winter and most in summer. It is more in spring than in autumn. Winter rainstorm mainly occurs in southern China and it has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 spring rainstorm mainly oc-curs in southern China,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changes insignificantly. Rainstorm in summer is the most and h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Among them, a slight in-crease is in southern China and an obvious increase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reduces significantly in Chengdu Plain; in autumn. Rainstorm occurs mainly in southern Yunnan-southern China-western Zhejiang and other coastal areas, no clear trend; rainstorm days of south areas form a unimodal sequence. Chengdu Plain reaches its peak in August and the rest areas reach the peak in June. Rainstorm of Chengdu Plain mainly occurs in the period from July to August.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May to Jun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May to August in souther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rainstorm days in the south of China ar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Rainstorm increases in significant warming area and reduces in insignificant warming area.

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第三章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2) 3.1 华北降水特征 (2) 3.1.1 年降水 (2) 3.1.2 降水年内分布 (3) 3.2 华北降水变化 (4) 3.2.1 年变化 (4) 3.2.2 季节变化 (5) 3.2.3 空间分布 (7) 3.3 小结与讨论 (11)

第三章华北地区降水量及其变化特征 在讨论城市化对华北降水序列影响之前,首先对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做一详细的分析,以便下文进一步的分析。 3.1降水量特征 本节讨论降水量变化特征所采用的资料为1971—2000年累年均值。 3.1.1 年与季降水量分布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200—1000毫米之间,平均降水量为535.8毫米。南北差异较大,各地分布不均,从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基本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华北西北部内蒙古地区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华北东南部的河南、山东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为多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600毫米以上。 图3.1 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图3.3为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各季节分布趋势与年分布相似,依然是南多北少。春季,平均季降水量为83.3mm,内蒙地区季降水量在50mm 以下,区域中部大部分地区在50-100mm,南部部分在100mm以上。夏季,平均季降水量为332.4mm,西北部内蒙地区季降水量较少,在250mm以下,华北

西部陕西、山西季降水量也相对较少,在250-300mm,华北东部季降水量多于西部,东南部季降水量最多,在400mm以上。秋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02.6mm,分布同夏季相似,但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多于春季,100m线北移。冬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7.5mm,华北北部大部分地区在10mm以下,安徽和江苏北部一带季降水量超过50mm。 春季夏季 秋季冬季 图3.3 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 3.1.2 降水年内分配 根据华北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区域平均方法建立华北地区月降水量序列。华北降水以7月最多,8月次之;1月最少,12月次之。华北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夏季三个月,降水量达332.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2%;冬季各月降

MOSFET的短沟道效应,DOC

MOSFET 的短沟道效应3 第8章MOSFET 的短沟道效应 MOSFET 的沟道长度小于3um 时发生的短沟道效应 阈值电压到底能缩小到最小极限值。 对于长沟道器件而言,亚阈值电流由下式给出 也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式中的d C 为单位面积耗尽区电容。 t kT V q = 是热电压,1/d ox C C ξ=+,在DS V 大于几个热电压时有

2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 上式也可以写成 从式(8.4)中可以看出,当0GS T V V -=时,即当栅-源 电压等于亚阈值电压时有亚阈值电流: 为了使GS T V V <时,器件可以关断,我们可以令(8.4) 制造工艺引起的最小变化也在50mV 之间。工艺和温度引起的变化合计为135mV 左右。因此,对增强型的MOS 器件其阈值电压一般都控制在0.50.9T V V V <<之间。 (B ) 短沟道效应使阈值电压减小 对理想MOSFET 器件,我们是利用电荷镜像原理导出阈

值电压的表达式。见下图。 () ()'''max 8.11mT ss SD Q Q Q +=式中忽略了沟道中的反型层电 荷密度' n Q ,()' max SD a dT Q eN x =为最大耗尽层单位面积电荷密 度。这个电荷密度都由栅的有效面积控制。并忽略了由于源/漏空间电荷区进入有效沟道区造成的对阈值 效应对阈值电压造成的影响。假设源/漏结的扩散横向与纵向相等,都为j x 。这种假设对扩散工艺形成的结 来说是合理的,但对例子注入形成的结则不那么准确。我们首先考虑源端、漏端和衬底都接地的情况。 在短沟道情况下,假定栅极梯形区域中的电荷有栅极

随机共振系统输入阈值的频率特性_王嘉赋

随机共振系统输入阈值的频率特性 王嘉赋 刘 锋 王均义 陈 光 王 炜 (南京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研究所,南京 210093) (1997年4月28日收到) 通过对双稳态系统和Hindmarsh -Rose 神经元输入信号阈值的频率特性进行数值计算, 分别研究了非自激和可自激随机共振系统输入阈值随信号频率的依赖关系,提出了确定非自 激系统阈值的频率特性的解析方法;指出了可自激系统阈值的频率特性可能在某些频区出现 反常极小现象,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物理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 PACC :0547;8710;0250 1 引言 随机共振概念是由Benzi 等[1,2]为了解释古气象学中冰川期与暖气候期周期性交替出现现象时提出的.他们的气候模型认为,处于非线性条件下的地球可能取冷、暖两种气候状态.地球偏心率的很小的周期变化虽然不能直接使气候在两种状态之间变动,但地球所受的随机力(如太阳常量的各种无规变化等)却能大大提高弱小周期信号对非线性系统状态的调制能力,从而引起大气候的大幅度周期变化,出现随机共振现象.目前,随机共振现象已在Schmitt 电子触发器[3]、双向环形激光器[4]和磁弹板[5]等诸多双稳系统中被观察到,并已用来研究感觉神经元的发放机制[6,7],甚至用来检测计算机字符输入的成功率[8].最近随机共振思想已推广应用到多稳态[9]甚至单稳态[10]等许多可激发系统[11]. 随机共振机制表明,合适的噪声强度可以使得弱输入信号驱动下的非线性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达到某一最佳值.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可知,它是噪声能量转化为信号能量的结果,是输入信号与噪声的协作效应.这一能量转移机制也只能在非线性系统中得以实现.总结产生随机共振现象的条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1)阈值.非线性系统要存在两个(或更多个)稳态或亚稳态,或者说系统吸引子之间存在某种势垒,从而使得外部驱动(信号)只有超过某一个临界值(阈值)时系统才会出现不同(亚)稳态之间的跃迁,或者说系统才会从一个吸引域跃变到另一个吸引域.(2)阈下输入信号.输入信号还不足引起系统在不同(亚)稳态之间跃迁,亦即粒子将滞留在系统的某个确定的吸引域内,从而系统将不给出以在不同(亚)稳态间跃迁为标志的输出信号(输入信号超过阈值所引起的信号输出,往往不在随机共振理论研究所关心的范围).通常人们大多考虑输入信号为周期信号的情形,也有人讨论过非周期输入信号驱动下的可激发系统的随机共振问题[12].(3)噪声.它既可以是系统外部的随机驱动力,也可以来自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引起的涨落或关第46卷第12期1997年12月 1000-3290/97/46(12)/2305-08物 理 学 报ACTA PHYSICA SI NI CA Vol .46,No .12,December ,1997c 1997Chin .Phys .Soc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格局 在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加速推进生物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于2010年明确将包含生物医药在内的生物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 上图是2010年中国各省生物医药产值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为统一评价各重点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根据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要素,选取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国际交流等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如下图:

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各省市在医药产业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围绕北京形成了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评分最高。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珠三角地区医药流通体系发达,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围绕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形成了商业网络发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各自发展特色。成渝经济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以长春市为核心的长吉图地区是亚洲规模较大的疫苗生产基地;长株潭地区拥有长沙高新区、浏阳生物医药园等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武汉城市群聚集了各类研发机构及知名企业300余家,已形成支撑创新、产业化发展,较为完善的平台和环境。 武汉中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留美华裔生物科技精英创建的,致力于分子生物检测及临床医学诊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广泛涉猎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检验领域。2008年在硅谷投资兴建了新技术研发中心——美国Signosis.Inc,成功构建了多生物素信号放大技术、斑点免疫测试技术、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等多项技术平台,其中“模板线性扩增和多生物素信号的双重放大方法”等三项发明已申请中国专利及国际专利。先后开发完成200多种最新的生物标志物分析试剂产品,产品销售遍布北美、欧洲及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2011年11月,中帜生物正式落户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九龙产业园,拟斥资4000万元打造公司管理总部、营销管理中心及分子诊断试剂生产基地。并与国家疾控中心、中科院、军科院、医科院等研究院所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建立临床合作。 作为较早一批入驻武汉光谷生物城的高新技术企业,武汉中帜生物科技有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作者:————————————————————————————————日期: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旅游管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陈凤君周毅 全域旅游的思维将引领新时期旅游规划的发展工作,同样作为2016年主要发展任务的乡村旅游也迎来了产业转型的契机。然而,尽管全域旅游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对我国乡村旅游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之后并不能从实际上得到更好的解决,因此,全域旅游思维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陈竹等,2009)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正确地指导旅游规划的战略方向。 全域旅游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厉新建等,2013)。但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结合民宿、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也会对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机遇与问题:全域乡村旅游 有学者提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所谓“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统筹的理念,也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使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居民等共同参与

双频信号作用下的单稳随机共振数值研究

文章编号:1006-1355(2013)01-0001-06 双频信号作用下的单稳随机共振数值研究 赵军,赖欣欢,孔明,林敏 (中国计量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在振动共振的基础上,研究了非线性单稳随机共振系统在高、低两种不同频率作用下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得出高频信号可以使系统产生分岔,而低频信号幅值及单稳系统非对称参数是系统跃迁阈值的影响因素,调节高、低频信号参数可改变势垒高度,诱发单稳随机共振效应。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绝热近似条件下,单稳随机共振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及功率谱均呈非单调变化,同时通过级联后单稳系统输出的效果更佳,冲击信号仿真分析表明该类型随机共振系统有利于工程实际。 关键词:振动与波;共振;单稳随机共振;非单调变化;级联 中图分类号:O322;TB123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1335.2013.01.001 Numerical Research on Stochastic Resonance in Monostable Systems Subjected to Double-frequency Signal ZHAO Jun,LAI Xin-huan,KONG Ming,LIN Min (School of Metrology&Measurement Engineering,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vibration resonance,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linear monostable system subject-ed to the action of high and low frequency signals were studied.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high frequency signal can cause system bifurcation,and the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signal and the asymmetric parameter of monostable system a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threshold of system transition.Adjusting the parameters of high and low frequency signals can change the height of potential barrier,and induce the effect of monostable stochastic resonance.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 that under the adiabatic approximate condition,the SNR and PSD of output signal of the monostable system vary non-monotonically.Meanwhile,better output signal of cascaded monostable system can be ob-tained.The simulation of impact signal shows that this kind of stochastic resonance system is useful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vibration and wave;resonance;monostable stochastic resonance;non-monotonic variations;cascaded 工程实际中经常存在着信号被强背景噪声淹没的情况,在早期研究中噪声常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干扰,但在随机共振研究中发现噪声并不总是对系统产生破坏作用,在某些特定的非线性条件下,噪声对于系统行为的演化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自Benzi 用一个双稳态模型揭示了随机共振现象[1],长期以来随机共振研究主要集中在双稳或多稳系统中, 收稿日期:2012-04-28;修改日期:2012-05-20 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972207) 作者简介:赵军(1960-),男,哈尔滨人,教授,目前从事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与信号处理研究。 E-mail:zhaoj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9025996.html, 1993年,Stocks等在研究欠阻尼的Duffing震荡方程时,首次在欠阻尼单稳双稳态系统中发现了称之为阱内随机共振(Intrawell SR)的现象[5],他认为Stocks揭示系统随机共振现象[2],随后有关单稳系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Vilar、Grigorenko等在不同单稳态系统中也证实了单稳随机共振现象[3,4]。随后Alfonsi又在增加加性Lorentz色噪声强度的现象与阱内随机共振机理是相同的。而(vibration reso-nance,VR)[6]是在以双稳系统模型为研究对象时提出的,林敏等提出用振动共振来控制随机共振,使得弱低频信号可从系统中获得更多能量,拓宽了随机共振的应用范围[7,8]。 双频信号作用下的单稳随机共振数值研究1

MOSFET的短沟道效应

MOSFET 的短沟道效应3 第8章 MOSFET 的短沟道效应 MOSFET 的沟道长度小于3um 时发生的短沟道效应较为明显。短沟道效应是由以下五种因素引起的,这五种因素又是由于偏离了理想按比例缩小理论而产生的。它们是: (1) 由于电源电压没能按比例缩小而引起的电场 增大; (2) 内建电势既不能按比例缩小又不能忽略; (3) 源漏结深不能也不容易按比例减小; (4) 衬底掺杂浓度的增加引起载流子迁移率的降低; (5) 亚阈值斜率不能按比例缩小。 (A ) 亚阈值特性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MOSFET 的亚阈值特性来推断阈值电压到底能缩小到最小极限值。 对于长沟道器件而言,亚阈值电流由下式给出 也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式中的d C 为单位面积耗尽区电容。 t kT V q = 是热电压,1/d ox C C ξ=+,在DS V 大于几个热电压时有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 上式也可以写成 从式(8.4)中可以看出,当0GS T V V -=时,即当栅-源电压等于亚阈 值电压时有亚阈值电流: 为了使GS T V V <时,器件可以关断,我们可以令(8.4)中的0GS V =,

则有 如果规定关断时(当0GS V =)的电流比在(当GS T V V =)的电流小5个 数量级,式(8.7)和式(8.8)的两边相除则有 得到亚阈值电压的最小值为 如果1/10.76 1.76d ox C C ξ=+=+=则亚阈值电压的最小值是 5ln105 1.6726 2.3500T t V V mV mV ξ==???=。 如果还想将阈值电压降低到400mV 左右,那么就要减小1/d ox C C ξ=+的值,使1/ 1.34d ox C C ξ=+=。 考虑到温度对阈值电压的影响,按比例缩小阈值电压将更加困难。阈值电压的温度系数1/T dV mV K dT =-。。导致阈值电压在温度范围(0- 85℃)内的变化是85mV 。制造工艺引起的最小变化也在50mV 之间。工艺和温度引起的变化合计为135mV 左右。因此,对增强型的MOS 器件其阈值电压一般都控制在0.50.9T V V V <<之间。 (B ) 短沟道效应使阈值电压减小 对理想MOSFET 器件,我们是利用电荷镜像原理导出阈值电压的表达式。见下图。 () ()'''max 8.11mT ss SD Q Q Q +=式中忽略了沟道中的反型层电荷密度'n Q , ()' max SD a dT Q eN x =为最大耗尽层单位面积电荷密度。 这个电荷密度都由栅的有效面积控制。并忽略了由于源/漏空间电荷区进入有效沟道区造成的对阈值电压值产生影响的因素。 图8.2a 显示了长沟道的N 沟MOSFET 的剖面图。在平带的情况下,且源-漏电压为零,源端和漏端的空间电荷区进入了沟道区,但只占沟道长度的很小一部分。此时的栅电压控制着沟道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本文首先对国内全域旅游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全域旅游发展机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的三大策略。 标签:全域旅游;发展策略;挑战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弊端日益凸显。旅游业是解决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的抓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发展的城乡差异越发明显。呈现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服务之后、统筹管理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全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热点。诸多学者就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系统发展理论,刘兰和郑雅慧就影响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功能机理进行了探索,成功构建了一个全域旅游优势互补发展模型,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实践检验。姜松、曹峥林,在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黄震方、陆林等学者首先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以地方利益相关者为核心、以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案例研究。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特点,探讨了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三、全域旅游概念、特点界定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 四、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機制。全域旅游发展顶层设计缺失,政出多头各自为政,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缺乏并存。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地方旅游局因没有执法权,陷入“管得了正规军,管不了游击队”的尴尬局面。旅游

陇南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影响

陇南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影响 摘要: 利用1959~2008年陇南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图表,分析陇南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以80年代后期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降水变化明显,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气象灾害增多,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陇南是农业地区,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粮果安全,因此,研究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陇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现在讨论气候变化已经成了人们的热点问题,在全球气温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而在小地区也已经凸显。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陇南是一个资源丰富,气候怡人的山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陇南气温变化特征 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俗话说:“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利用1959~2008年陇南气象站的资料,对陇南、四季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我国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方增暖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全国各地基本一致,呈明显的变暖趋势;无论是春季还是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并在陇南东南部方地区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日较差亦均呈下降趋势,并以冬季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呈现较为一致的步伐,即50年来主要的变暖均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均在90年代。 据统计2010年1月,陇南市各县(区)平均气温普遍偏高2-3℃,是陇南市有气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用信号检测理论和泊松过程仿真感觉系统中随机共振现象

第32卷第2期2005年3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 Journal of Zhej i ang Un iversity (Sc ience Edition ) http : www .journals .zju .edu .cn sc i V o l .32N o .2 M ar .2005 收稿日期:2003208222. 基金项目:973项目(2002CCA 01800)Λ 作者简介:刘 军(1974—),男,博士,主要从事神经处理信息的研究. 用信号检测理论和泊松过程仿真 感觉系统中随机共振现象 刘 军,李 光,陈裕泉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运用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噪声对某一感觉通路的作用是神经信息学中的重要手段,一些研究者们已经借用此类实验方法证实了感觉通路中存在有噪声作用的随机共振现象,但是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仍不完善Λ基于信号检测理论中的理想观测器模型,考察了在保守阈值下的阈下随机共振现象和宽松阈值下的阈上随机共振现象Λ另外,文中从更接近实际神经电活动的角度出发,使用神经元放电的泊松模型来详细分析噪声对感觉神经系统的作用,仿真结果表明感觉通路中存在随机共振现象Λ 关 键 词:心理物理学;信号检测理论;随机共振;阈上随机共振;泊松过程 中图分类号:B 841.4;R 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97(2005)02-211-05 L I U Jun ,L I Guang ,CH EN Yu 2quan (D ep art m ent of B io m ed ical E ng ineering ,Z hej iang U niversity ,H ang z hou 310027,Ch ina ) Si m ulation of stochastic resonance of sen sory syste m by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and Po isson process .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 (Science Editi on ),2005,32(2):211 ~215Abstract :Som e experi m ental m ethods of p sychophysics w 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o ise on senso ry system s detecting signal ,but the co rresponding theo retical exp lains w ere lack ing .In th is paper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signal detecti on theo ry in p sychophysics ,their capacity of signal detecti on w ere analyzed w hen the senso ry system s w ere affected by no ise .F irstly ,the ideal observer w as used to model the senso ry neurons .It w as found that the stochastic resonance phenom enon w ould be p roduced under conditi on of the conservative criteri on o r the liberal criteri on .Sup rath resho ld stochastic resonance has been called on the liberal criteri on .T h is paper also exp lo ited the neuronal Po isson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o ise and obtained the conclusi on that stochastic resonance phenom enon w as p roved . Key words :p sychophysics ;signal detecti on theo ry ;stochastic resonance ;sup rath resho ld stochastic resonance ;Po isson p rocess 在神经系统中,存在一种噪声优化系统检测信号的现象,称之为随机共振现象[1,2]ΛCOLL I N S 等人[3,4]用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来考察了人体触觉阈值在加入噪声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定的噪声强度可大大增强触觉感觉功能Λ此时,噪声不再是阻碍检测信号的因素,反而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是典型的随机共振现象ΛTOU GAA RD [5,6]和GON G 等人[7]用信号检测理论对此实验做了理论解释Λ TOU GAA RD 使用的是能量检测模型[5] ,它对于外 周神经系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而言,却不适用[7]Λ 神经系统受到外界刺激后,可产生脉冲发放Λ由于神经脉冲序列的高度可变性与泊松过程很类似,因此可简单地把脉冲发放序列处理为泊松点过程[8,9]Λ对于神经放电脉冲序列而言,发放率包含了神经编码的信息Λ外界刺激的改变可通过考察相应的放电率来反映,而神经元放电率又恰恰是神经元脉冲序列泊松过程的参数Λ因此,可方便地借用泊松模型和使用脉冲放电率来分析噪声对神经系统检测能力的影响Λ 作者首先用信号检测理论考察了噪声对感觉神经系统检测能力的影响,作为对文献[7]的补充,进

1、分布特征描述类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总体来说,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分为点线面三大类;其特征要从位、数、形三方面来描述,每一个具体特征都隐含着不同的原因,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位置:绝对位置有经纬度、高程;相对位置指“在---地区---方向或与----平行或沿---分布”; ②形状看延伸方向、弯曲方向得总体形状(团块状、条带状); ③数量指数值大小、递变规律、变化快慢(梯度)、极值(闭合中心)、面积大小、范围宽窄。 1.点状分布:点状地理分布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①表示分布地点:如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只表示其空间位置);②表示类别:用不同图例,如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不同等级的城市分布等; ③表示数量:用定位符号的大小来区分(或同时在符号旁边注明绝对数量)。 描述角度: (1)点的疏密: ①均匀一致;②分布不均(总分结构描述),沿什么线(或面)密集;沿什么线(或面)稀疏。 (2)点的位置:在----线(沿河谷、海岸线、边境线、交通线)上分布;在----面(面的什么位置)上分布。 (3)点的数量:多少(极值最多、最少、最集中等),反应的规律(哪多哪少)。 (4)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 (5)其他:点的动态变化 2.线状分布: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读图时要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沿途的变化和事物的走向。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延伸方向) 等值线类的还需说明量的大小。 (1)描述一条等值线:突出位置、延伸方向,凸出(弯曲)方向;明显转折时要分段描述。 (2)描述一组等值线:①变化趋势:由总体延伸方向得递变规律,向……方向逐渐变大(变小) ②分布范围:最大到最小的范围是…… ③分布凸变:某地区偏大(小)、极值或特殊值。 3.面状分布:面状地理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理事物。①表示分布范围:在地图中用封闭的界线,或一种图例表示某种呈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范围。②表示类别:在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内,用不同的颜色或图例,在各个范围内用不同图形加以区分类别。③表示数量:常用散点法(点数多少)、等值线法。读图时要明确事物的地理范围。 描述角度:位置、形状、面积大小、延伸方向。 (1)描述位置属性(相对位置):分布方位、分布范围、伸展方向; (2)数量属性(面积、形状):面积大小、形状、延伸方向态变化趋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