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大毕业论文

电大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校: _________

目录

内容摘要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相关原则┄┄┄┄┄┄┄ 2

三、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 3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通过对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欣赏、鉴别,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助于学生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促进各种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姿态,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解决语文教学“学生负担过重,效率太低,学得太苦、太累”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美的形象、情的感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自己,改造世界。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提到了在教学中要进行相关的审美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用“六艺”教授学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其中“礼”、“乐”已经涉及审美教育的内容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和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都特别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美的创造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生活情趣。由此可见,“美育”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注意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些原则,如何进行相关的“美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让他们感觉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又触摸到了自然美,人性美等,所以强烈地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并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必然会激起对学习热爱,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学了《斑羚飞度》这篇感动、悲烈的文章,文中通过叙述一群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到自救的过程,表现了斑羚勇于牺牲,临危不乱,宁死不屈的精神。悬崖上那惨烈的一幕惊天动地,使学生深深震撼,进而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致使学生主动的去分析、感受文章带给我们的那种勇敢的美。

(二)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高尔基说:“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力。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学生联系自己旅游时看到的瀑流飞下情景,会顿开茅塞,及时展开审美想象,从而深觉诗句意境阔远,想象丰富,耐人寻味。再如,初秋,静坐月下,月光皎洁,四周寂静,一片静美,每个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阅读《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月下编席的场景时,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进行审美想象,就能感觉文中充满诗情画意之美。

(三)审美教育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有这样一种偏颇狭隘的看法,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字、词、句、文这些生硬的知识体系,其中的层次化、情感化、生活化,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这种说法说明一些人对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全面。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它用不同的体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事物,揭露了各种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各种形象美和心灵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欣赏美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眼光,充实他们的经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更好的发展,达到美的享受。由此可知,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深入解读“美”的真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加深对语文课程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对语文知识的巩固性,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关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又要有更多的教学方法。同时必须依据于一定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就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它会让语文教学朝着一个良性的、稳定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进行审美教育应遵循教育性原则

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育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美育实施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教育与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如果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挖掘一些好的典型来感染、教育他们,他们的道德情操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在培养、唤起、调节学生的情感的同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不同,学生对美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特别要注意到学生的审美观点的不同,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教学,共同提高。这样,教师要诱导又要教育,并积极用美的事物去培养学生健康、高尚、进步的审美观,使之爱憎分明,健康向上,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使他们成为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具有坚定意志行为的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有人》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人道的光芒,使学生好象是真地置身于硝烟弥漫、正义与邪恶相较量的战场,并且感受到战士群体形象的高大、光彩照人、意志刚强,这样就能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性非常重大。

(二)进行审美教育应遵循实践性原则

我们的许多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进而服务于生活,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但许多教学偏重于对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分析,偏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而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则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美”的实践性。同时,语文教学也是一种“美”的实践性活动,它要求学生在获得教师传授的知识后,要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学生的情感理解、领悟,而这种能力就需要实践才能得到。因此,要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去领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美,要让学生深入到现实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同时要求学生在作文表达训练中去创造美,更深刻去理解美,在这种“美是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进行审美教育应遵循示范性原则

“知多为师,身正为范”,是审美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内容更为重要,要求也更高,这是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难以成就的。“身正为范”表明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教材的过程中,心灵也会受到深浅不同的感染,情动于中,以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各种变化,相应地做出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等不同的反映或评价。教师动情地教,更会让他们触景生情,体味、感悟“美”的深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热爱。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起着一种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在于他的系统地、科学地、透彻地去发现美、欣赏美,并用自身的能力去创造美,学生会以此为“美”的标准,以此为示范加以实践,使语文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书写艺术、语言交谈都对学生起着模仿示范的作用,教材中的一切美学因素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并加以实践。

(四)进行审美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在实施审美教育时要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基础性,可发展性,他们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需要必要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就得让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进行。要注意到审美教育过程中的对学生的普遍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又要注意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个别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美的感受能力,然后才能发展到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艺术创造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先从学生身边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出发,进而步步深化,形成系统的理论及实践。另外,循序渐进原则还体现在教师的不断反复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比如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反复吟诵,反复欣赏,这样每欣赏一次就会有不同的新的感受。

三、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朗读,朗读几乎是感受诗歌音韵,走进诗歌意境的唯一途径。《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学了半天,找不到门径,林黛玉就教导她:“先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再读一两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再读一两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功夫,成了,不愁不是诗翁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典诗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其间的音韵美,从而由音及情,由情及意,由意及人,充分感受语文的美丽,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再者,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正确的诵读则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这样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诵读得愈好,就愈能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的美、韵律的美、情感的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使优美的课文变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形象性,特别要抓住语段中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它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高和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

(二)品味语言,体会文字美。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品味语言,教师要从语言美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等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精粹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在推敲、品味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够形象地描述客观事物,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具有形象性。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在助于感知形象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极具个人色彩,其笔法娴熟,变幻多姿,是散文语言美的典范。学习了他的《春》,一幅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图便让你难以忘怀;学过了《荷塘月色》,那“团团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及“缕缕清香”似“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等便久久留在脑海。

(三)想象联想,领悟意境美。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又如《荷塘月色》是篇诗意盎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的散文。学习此文要根据作者描述的荷叶、荷花、荷香等展开联想。比如,欣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爱莲说》中的文句,自身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宽大、微曲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中体味出水轻盈舒展、挺拔秀丽的姿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是如此的柔和、宁静,“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叶子和花被月色笼罩着,像浮上一层乳白色的光辉,使本来就是白色的荷花,显得更白,“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和花都一起进入梦中……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人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美、人格之美。如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赏析鲁迅先生通过精心组织材料所形成的结构之美。本文叙述方式既有顺叙、倒叙,还有插叙,一篇小说之中同时使用三种不同叙述方式,既显示了鲁迅先生驾驭语言的得心应手,也使得小说避免了叙述上的平铺直叙,枯燥呆滞,而变得灵活多变,富有结构的美感。其次,引导学生鉴赏鲁迅先生精妙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所形成的和谐统一的表达美。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五)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生活的能力。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音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后,教师让学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要求用准确的语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喜爱的感情。有个学生在作文中是这样描写柑橘的:“剥开飘着蜜香的桔皮皮,我一眼瞧见里

面藏着几个胖娃娃,他们蜷着身子,挨挨挤挤靠在一起,围成一个圆圈。”一个“藏”字准确的勾勒出柑橘的可爱,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读来使人忍俊不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人的认识是以感知开始的。得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方可能创造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我们应要求学生走进电视,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奇趣大自然》、《法制天地》等节目;引导学生评名作、议时政、走进集贸市场,观察菜农如何卖菜,商贩如何推销商品等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调查当地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搜集春联、民歌、组织春游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应选准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结论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涵十分丰富,这是整个教学中极其活跃的因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实施审美教育,遵循必有的原则,就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作用。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高等教育出版;

3.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5.李建夫,《文学审美透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