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厦门地貌类型

厦门地貌类型

厦门地貌类型
厦门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

(一)山地

1.中山陡坡地貌

属闽中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分布于同安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面积约2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切割深度大于500米,地面坡度大于30度,局部地区达40~50度,最高山为云顶山。中山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河谷的横剖面呈“V”型,纵剖面多急流险滩和瀑布。中山是地壳断块上升形成的,山势雄伟,峰峦耸立,陡崖壁发育,山岭展布方向受构造控制,多呈NE—SW和NW—SE向。山体构成主要是火山岩,其次为花岗岩。

2.低山陡坡地貌

分布于汀溪、莲花、新圩、后溪镇北部和灌口镇的西、北部地区,面积约10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00~1000米,相对切割深度大于300米,山坡坡度一般为25~30度,如灌口镇西部的天柱山(933.1米)。低山多数走向为NE—SW和NW—SE向,山岭起伏较中山舒缓,但河流的侵蚀作用仍十分强烈,河流短促,横剖面多呈“V”型,山间盆谷发育。

(二)丘陵

1.高丘陵

分布于山地边缘和河谷两侧地带,面积21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00~500米,相对切割深度100~300米,地面坡度20~25度。高丘陵由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受构造和岩性的影响均较明显。由花岗岩构成的高丘陵常呈孤丘状,若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基岩裸露,球状风化强烈,往往形成石山。石山的山坡,石蛋垒垒,各种石柱、风动石屡见不鲜;坡麓地带,有时可见到倒石堆地貌分布,如厦门岛云顶岩及万石岩等。由火山岩构成的高丘陵坡度较为和缓,顶部浑圆,土层较深厚,植被覆盖度也较好,如仙岳山,狐尾山等。分布于河、海边缘的高丘陵,沟谷密度较

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低丘陵

分布于高丘陵外缘、河谷两侧和沿海地区,面积31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0~200米,相对切割深度小于100米,地面坡度一般为15~20度。低丘陵主要受流水、风化等外营力的侵蚀、剥蚀作用,丘顶浑圆或呈平顶状,分布散乱,无一定脉络,有的成孤立小丘,多由花岗岩构成。低丘陵地区的沟谷短浅,土壤层较深厚,多被辟为梯田,种植旱作或经营果园。分布于滨海地区的花岗岩低丘陵,波浪、潮汐、流水等常沿岩石的节理、裂隙和软弱破碎带进行侵蚀、冲刷,在海岸带常形成奇岩怪石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穴等海蚀地貌。

(三)台地

广泛分布于海拔50米以下的山前地带、河谷两侧和沿海地区。厦门地区有三种类型台地。

1.河流台地(阶地)

主要分布于集美区的苎溪和同安东溪、西溪、西林溪等河流的中游地区。因本区河流短,上游河谷狭窄,下游多属河漫滩和河口三角洲平原,所以台地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一般可以见到三级台地:一级台地高出河流平水位3~5米,宽度几十米至几百米,为堆积台地。主要见于汀溪、东溪、西溪、苎溪等的河谷。因其不受洪水威胁,地势平坦,水土条件优越,是集镇、村落的理想基地,也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二级台地高出河流平水位10~15米,分布零散,多属基座台地,上部由河流冲积层和残积层组成,下部由基岩构成,基座牢固,宜作为工程建设用地,如厦门岛的高崎、江头等地红土台地及同安区马巷、新店等地红土台地。三级台地分布零星,高度25~10米,属侵蚀台地。

2.海蚀台地

广泛分布于厦门岛北部、集美、杏林、灌口和同安东南部的洪塘、马巷、新店及大嶝岛等地区。海蚀台地是更新世晚期以来,在波浪、潮流和流水等外营力长期的侵蚀、磨蚀作用和地壳整

体间歇性上升运动中形成的。台地形成后,在暖热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强烈风化作用,在台地上层形成几米至十几米厚的红色风化壳(红土残积层)。厦门地区的海蚀台地一般可分为三级:一级海蚀台地的海拔高度为5~10米,分布于沿海地区和平原外侧,如厦门机场就建在一级海蚀台地上;二级海蚀台地海拔高度为10~15米;三级海蚀台地的海拔高度为25~30米。在海蚀台地分布地区,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常形成一些浅坳谷或低洼地,是水土条件较好的耕作区。

3.洪积台地

小面积分布于灌口、同安的莲花、汀溪、新圩等地的山前地带,表层由冲、洪积物组成,台地面向平原倾斜的坡度较大。

(四)平原

地势低平、开阔的平原,海拔高度为2~5米,按成因可分为河流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二种类型。

1.河流冲积平原

分布于西溪、苎溪等河流的中、下游及河口地带,沿河谷两岸呈带状或面状分布。冲积平原是河流堆积形成的,其组成物质往往具有“二元结构”特征,上层主要由细砂、粉砂、粘土组成,下层主要为粗砂、砾石层。这种粗、细物质互层结构现象,在同一地区由上往下,有时可出现几次轮回。粗砂、砾石层是良好的含水层,所以冲积平原地区不仅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灌溉便利,土壤肥沃,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2.海积平原

是海岸堆积作用形成的,大多由淤泥、粉砂、贝壳碎屑组成,主要分布于海湾内部及河口附近地区,如杏林湾、马銮湾、筼筜港、东咀港内部及其周围的低洼地区。海积平原形成后,其表层往往有洪水期河流泛滥的沉积物覆盖,使沉积结构特征更为复杂,亦称之为冲、海积平原。如海沧平原就属于此类型。

(五)滩涂

主要分布于河口、海湾等隐蔽条件较好,泥沙来源丰富的潮间带地区,如杏林湾、马銮湾、同安湾等海湾沿岸地区(详见本卷第三章海域)。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一)、山地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

3、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1、洪积扇 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1世界五大地形 平原 陆地上海拔较低地面起伏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则是平原海拔低,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和丘陵的区别在于起伏较小。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1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山地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高原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

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盆地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2中国主要地形分布 地形区,指以某种地形类型(陆地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不同的地形区之间往往以山脉和河流作为分界线.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三大丘陵: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 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类型和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一般厚 50~200 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特征与类型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冰川地貌 分布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③山地冰川。 风蚀地貌 概念与类型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③雅丹地貌。河湖和土状④风蚀城堡。⑤风蚀垅岗。⑥风蚀谷。⑦风蚀洼地。 分布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火山地貌 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

41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

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能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4.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点一/活动一: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 1.河流地貌 3.(1)定义: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_____、_____和_____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4.(2)形成条件: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_____的地貌类型。 5.(3)类型:地貌类型中包括_____与_____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2.海岸地貌 6.(1)定义: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在构造运动、__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7.(2)形成条件: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波浪作用、_____、_____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8.(3)类型: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_____地貌和_____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

高一地理主要地貌类型

地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态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阅读;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板块运动》和《岩石与矿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进一步讲述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辨认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等主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4、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能读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正确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并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5、能举例说明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继续抬高和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加原因的分析,明确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阅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发现各游段地貌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认识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并归入地表喀斯特或地下喀斯特。 4、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黄土地貌的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黄土地貌区人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分析地形图所表达的山峰、缓坡等地理信息,并规划农业和工程建设,体会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7、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地貌形态对农业、工程建设、旅游、城市布局等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各种地貌图片,感受自然之美,熏陶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对徐霞客的了解,体会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

人教版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人教版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单选题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读图完成1-2题。 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A.海岸地貌 B. 喀斯特地貌 C. 冰川地貌 D. 风沙地貌 2.下列关于该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貌可以发展旅游业 B.该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该地貌适宜建大型水库 D. 山间小盆地可以发展种植业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且水位季节变化大。美丽的沙丘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蓝天白云组合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 流水堆积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4.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A.印度洋海滩 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 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5.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某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由图可知 A. 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B. 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C. 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 粒逐渐变大 D. 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 良好,适合农耕 7.地貌主要分布于 A. 河流入海口 B. 河流出山口 C. 大江大河中下游 D. 盆地中心 8.该地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③①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左图)”完成9-10题。

人教版(2019)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视频,图片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增强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2、能分析描述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在不同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区域认知】 3、能说明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 4、通过观察不同优美的自然地貌景观类型,树立科学美的观念。【人地协调观】【基础·图图是道】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岩石在适当条件下,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从而在和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典型分布区域:、、等地。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地表: ③二、河流地貌: 1、概念: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 包括“V”形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 山区

【拓展·放眼视野】 1、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沉积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①CO2+H2O+CaCO3Ca(HCO3)2②Ca(HCO3)2CO2↑+H2O+CaCO3↓ 2、地下河: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3、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适当条件: 【探究·胸有丘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8分) (2)该区域冲积扇上古村落较多,试分析原因。(6分) 【小结·】 【练习·放眼山河】 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石林地貌常见于()A.云南省B.陕西省C.辽宁省D.江苏省2.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 云南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据此回答3~4题。3.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景观更加独特 4.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④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A.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B.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D.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6.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①地形平坦,汊流较少②海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各种地貌类型

1、丹霞地貌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doc

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 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 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 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 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 CaCO3+CO2+H2O===Ca(HCO3)2 学法指导: 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 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 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 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 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 1.上游地区 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 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 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河口地区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颗 粒较细,适合农耕。 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比较 地貌冲积平原三角洲 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基本而成的。其山前部分坡度较大,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三角洲 特征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向海岸一侧延伸可形成三角洲平 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原。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有的

我国地貌主要类型 总结

我国地貌主要类型 我国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一、山地 我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其中民族地区占有我国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境内。天山山脉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2500公里,西段在前苏联境内,东段横亘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250─300公里。天山向东延续,与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相连,再向东延至内蒙古中部即为阴山山脉。 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5°──35°之间。昆仑山位于民族地区,西起帕米尔,东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由西而东横贯青藏高原,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东段的一条支脉积石山继续东延与秦岭山脉相接,经陕西南部,东止于淮阳山,但秦岭的分布范围已不属民族地区。 最南的一列是南岭,位于北纬24°──25.5°。南岭又叫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和大庾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在这五岭中,前三岭位于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的民族地区,后二岭则不属于民族地区。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由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经辽东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最东边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武陵山则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汉州境内;长白山位于东北的东部,大部分山地属于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千山和武夷山分别聚居着满族和畲族;台湾山脉则聚居着高山族。 (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如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前苏联、蒙古三国边境,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是整个山系的东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连山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

常见地貌类型1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16——常见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典型例题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左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4分)

典型例题二:(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南省简图及天子山部分景观图 材料二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针状、柱状、峰林状等地貌。张家界著名景点天子山即为此种地貌。材料三湖南矿藏丰富且埋藏浅,有色金属产业一直是该省支柱产业,该行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源开采无序,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工业废弃物弃置情况严重,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严重初级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1)说出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6分) (2)简述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6分) (3)根据材料,说出湖南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资源条件。(6分) (4)请你针对湖南有色金属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发展措施。(9分)

典型例题三:下图中M国,有50多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造船厂,对外贸易发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右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3分) (2)说明甲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3分) (3)分析M国大力发展海运的主要原因。(4分)

主要地貌类型教案

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主要地貌类型 学案导学 【学习指导】 ????1.能识别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能说出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明确各个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知识结构】 【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河流地貌 ????1.定义: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2.形成条件: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三个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3.类型: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

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2、海岸地貌 ????1.定义: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2.形成条件: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3.类型: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万余千米,岛屿岸线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风沙地貌 ????1.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2.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忠,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类。 ????3.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4、黄土地貌 ????1.定义:黄土地貌就是发育在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地貌。 ????黄土分布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0,以中国黄土高原的厚度最大(一般为100~200米,最厚处为336米),发育的黄土地貌最典型。严格地说,黄土地貌属于岩石地貌学的研究范畴;同时,黄土地层堆积过程和黄土高原的地貌发育历史,都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故典型黄土地貌又带有区域地貌成份。沟壑众多、地面支离破碎、崎岖起伏、现代

(完整版)山东地貌概述

山东地貌概述 崔巍(山东省潍坊市)一、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山东,古代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会设在济南。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近年来山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二)自然环境:山东是我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地处黄河下游,大致介于北纬34°22′52″至38°15′02″(岛屿达38°23′N),东经114°19′53″至122°43′之间。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计跨纬度3°52′10″、经度8°23′07″,这使得山东自然地理的东西差异远比南北差异明显。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为沂蒙山地丘陵,水文属于淮河水系(沂河),而山

东半岛西北部为华北平原,水系属于黄河水系(徒骇河),造成两地自然环境不同,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为海洋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总体来说,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 (三)地貌特征:山东省的地貌基本特征,一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全省地势以泰鲁沂山地为中心,海拔高度向四周逐渐降低。泰山、鲁山、沂山共同组成鲁中地的主体,构成山东省中部一条东西向的分岭。东部及南部为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北部及西部为坦荡的平原,呈弧形围绕在山地丘陵的外围。全省地势中南部凸起;东部地势稍低,缓丘起伏;西北部地势低平,黄河、大运河穿行其间,9/10的地面在海拔50米以下。由历史上形成的黄河冲积扇、泛滥平原和近代黄河三角洲组成的平原呈弧形环抱于中南部山地的西、北两侧。在山麓冲积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之间为低洼地带,形成带状湖群。众多的山间盆地和山间平原散布于低山丘陵之间,海拔高度都在200米以下。山东海岸北依渤海、东及东南濒临黄海,除黄河三角洲与莱州湾沿岸为淤泥质海岸以外,大部分海岸为岩石的侵蚀海岸,海岸曲折,多港湾、岛屿。 (四)地质构造:山东的地质构造多种多样。鲁东没有沉积岩覆盖,只有老的结晶岩基底,属单层结构型;鲁西则在古老结晶岩基底之上,还有较新的沉积岩层履盖,属双层结构山东的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在构造分区上分为鲁东、沂沭断裂带和鲁西三个构造

2021年主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欧阳光明(2021.03.07) 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类型和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 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特征与类型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冰川地貌 分布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③山地冰川。 风蚀地貌 概念与类型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③雅丹地貌。河湖和土状④风蚀城堡。⑤风蚀垅岗。⑥风蚀谷。⑦风蚀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中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地形区和地貌类型,例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三大丘陵地形区,以及重力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雅丹地貌、 一、地形和地貌的区别 地形是就宏观范围而言,指的是一个地区地形的总特征,比如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等,世界上只有五种地形,分别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地貌是就小范围内的地质特征而言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新疆雅丹地貌,有溶洞或石林的称为喀斯特地貌,广东丹霞山、湖南莨山等地称为丹霞地貌,还有火山喷发地的熔岩地貌等等,所以地貌有很多种。总之,地貌附属于地形,比地形的范围小多了。 二、中国主要地形分布 地形区,指以某种地形类型(陆地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不同的地形区之间往往以山脉和河流作为分界线.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中国主要地貌分布 1.重力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山区。 2.喀斯特地貌 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3.黄土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

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4.雅丹地貌 “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雅丹地貌以罗布泊(塔里木盆地)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5.丹霞地貌 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 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6.海岸地貌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海岸线和海岛岸线。 7.风沙地貌 青海高寒干旱,位于西风带范围内,全年盛行高空西风,风力强大,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青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尤多西风和西北风,风速〉5米/秒(起风沙)的天数一般在50天以上;加上这些区域干旱和半干旱的

常见地貌类型

“地貌”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陆春芳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 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在地貌类型的选取上选择了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首先,河流地貌是非常普遍的地貌类型,它分布广泛,在湿润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中,流水作用常居首要地位;在高寒或干旱地区,也可找到流水作用的踪迹,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从高一新生的认知看,河流地貌是他们相对较为熟悉的地貌类型,很多次一级的地貌如河谷、河床等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因此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重点学习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识别及其主要特点的描述。以河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