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央电大财经部刘臣 2007年05月24日
一、名词解释题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5.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6.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财政
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8.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9.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10.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C4.C5.A6.A7.C8.A9.C10.B 11.C12.A13.C14.A15.A16.A17.B18.A19.A2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CDE 4.AD 5.BCD 6.BC 7.ADE 8.ABC 9.AB 10.AC
四、判断分析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五、计算题
1.如果政府通过征收1000亿元的税收和支出1000亿元的购买以求得预算的平衡,当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解:已知:T=1000;G=1000;b=80%=0.8
运用乘数公式:
政府购买乘数:
由于政府购买增加,国民收入Y=1000 ×5=5000
税收乘数:
由于政府税收增加,国民减少Y=1000 ×4=4000
为此:5000-4000=1000
答:在上述政策调整下,国民收入增加1000亿元。
2.假定: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9,边际税收倾向为0.2的情况下。试求:应增加多少政府支出?
解:已知:Y1=5500;Y2=6000;b=0.9;t=0.2
运用乘数公式:
答:(略)
3.已知:边际消费倾向为0.8,边际税收倾向为0.15,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各增加500亿元。试求: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2)转移支付乘数;
(3)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额;
(4)转移支付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额。
解:已知:b=0.8;t=0.15;G=500;TR=500
运用乘数公式计算:
答:(略)
六、问答题
1.西方财政制度的内容
西方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规定。
税收是西方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在西方国家中,税收制度较为复杂,税种繁多。依照税收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和货物税。所得税在税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依照纳税方式区分,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根据税率的变动来划分,税收又分分为累进税和比例税。所得税往往采取累进的税率征收。
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公债按照偿还斯的长短不同,可以区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
财政支出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及安全方面的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公共卫生、教育、环保、运输、农业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按照支出的补偿性区分,财政支出可以区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险、救济及其各种补贴。由于政府购买对产品直接构成需求,并且必须以产品作为交换,而转移支付不需要以产品作为交付,只是一种货币性支付,因此,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大。
2.简述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在财政收入方面,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而税收制度的规定就具有自发稳定性。西方税收往往按累进的方式征收。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收入增加,在累进税制下,这意味着税收增加,税收增加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当经济中收入增加。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处于繁荣或是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
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就比较充分,人们的收入增加,这时,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相应地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将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政府的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支出相应地增加。增加总支出使得收入增加,从而经济趋向于扩大。由此可见,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的作用。
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即依靠财政制度的自发调节使得经济趋于稳定。财政制度构成了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财政制度中稳定因素越多,稳定制度规定越健全,自发稳定作用就越大。
3.简述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
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政策滞后问题。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由于这种时滞的存在,针对某一经济形势制定的经济政策措施到发挥作用时经济形势已经改变,甚至相反,因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效果。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由于增加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如果用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赤字,结果可能因公众投资转向公债而减少私人投资,所以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此外,政府购买或者税收乘数是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如果利息率随着这些因素变动而变动,则乘数不可能达到理论分析的程度。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例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会遭到选民的反对,而增税更会引起社会的不满。这些阻力可能使得政府不得不顾及政治目标。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转移支付乘数的区别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转移支付虽然与政府购买支出一样是政府支出的一项内容,但它对经济的影响却与政府购买支出有很大不同,在这两种支出增加额相等的情况下,转移支付乘数效应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支出在初始阶段对经济运行产生的作用不同。
5.政府增加公债发行对经济的影响
公债就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所以也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发行公债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是西方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发行公债可以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发行公债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第一,挤出效应,当发行公债过多时,政府占用资金越大,会有越来越多的私人因借不到资金而被挤出货币市场。同时,财政赤字增加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挤出一部分私人企业的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第二,公债利息支出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公债是要按期付息的。随着公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债利息支出日益增加,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
第三,给子孙后代造成负担。
6.政府主要运用那些手段实施财政政策?
政府调整财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改变政府购买水平;二是改变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整税率。
改变政府购买是政府招待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经常使用的手段。在经济萧条、总支出不足时,政府要扩大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增中军费开支,修筑高等级公路,建立新的福利设施等,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在经济繁荣、总支出过大时,政府则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数量,比如推迟某些军事科研,压缩或缓建一批公共工程,以便压缩总需求,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政府运用的第二个财政政策手段是变动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量。变动政府的转移支付也是逆经济风向的。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提高对退伍军人、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各类补助,或者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以便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私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总需求。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政府则压缩用于福利、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或者延长补贴支付的时间,以便减少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调整税率是政府执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第三大手段。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减少税种或降低税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以便刺激需求。反之,在经济过热时,则可以暂时提高税率,或增加一些临时特别税种,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抑制需求。
上述三种手段不仅可以单独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共同发生作用,实践中三种手段往往搭配使用。
7.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但是它们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效果并不一样,这取决于实施政策时经济所处的LM曲线的位置。一般说来,依据斜率的大小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水平区域、垂直区域和中间区域。根据货币市场的分析,LM曲线水平区域对应着货币需求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的状态,因此LM曲线水平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垂直区域又称为古典区域,处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中间区域。
凯恩斯区域是LM曲线上的一个极端情况,此时由于人们的流动偏好趋于无穷,因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而改变LM曲线位置对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影响,而移动IS曲线则可以使得国民收入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变。因此,在凯恩斯区域内,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古典区域是LM曲线上的另一个极端情况,此时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接近于零,因而改变LM曲线可以降低利息率,同时又会提高收入水平,而IS曲线的变动只会影响利率。所以,在古典区域内,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
在中间区域,IS曲线和LM曲线的变动对国民收入都产生影响,因此,在中间区域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在接近于凯恩斯区域的地方,财政政策更为重要;在接近于古典区域的地方,货币政策更为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往往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8.请结合实际分析我国2003年以来实施的财政政策的特点和成效
答题要点: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即双扩张政策,松紧搭配政策和双紧缩政策。(具体见教材385-388页)
背景材料:
我国从1998年开始,改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本质上考察,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属于扩张型财政政策,但不是一般的扩张,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殊的扩张型财政政策。所说特定环境是指我国1996年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1998年,社会供求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并且,在1996年到1998年7月,六次降低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条件下,采取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下列特点:一是中央政府为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而采取的特定范围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其范围是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体的经济拉动,地方财政应确保收支平衡,不得层层扩张。二是主要扩张手段为发行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的双重手段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三是具有明显生产性特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增加公共物品支出,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条件的,综合考察有四条:
(1)社会总供求失衡,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较慢。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又难于启动经济时,才需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收入基础好和财政赤字不过大。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国家财政收入没有一定基础,财政赤字已很大时,没有资金可投,无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3)国债规模合理。这也是制约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因素。因为增发国债是有客观限制的,如国债规模已过大,就无法靠发行国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4)增加投资的物质资源约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耗费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发挥作用。
总之,具备上述条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上述条件变化了,就要改变或淡出积极财政政策。因此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是一项中期政策,从1998年开始,到“十五”计划的中后期逐步淡出,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