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21.古诗三首

——《出塞》课堂实录

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板书:唐)说到唐诗,你会想起哪些诗人?

生:李白、杜甫。

师:分别是诗仙、诗圣呀,还有吗?

生:王昌龄。

生:李贺。

生:白居易。

生:王维。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的确,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鼎盛时期,出了不少千古留名的大诗人。刚才有位同学说到了王昌龄(板书:王昌龄),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并不亚于李白,你对王昌龄有哪些了解?

生:他生于公元698年,死于公元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籍贯是太原。

师:(微笑)看来你对他的户籍很了解。

生: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和《从军行》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师:(追问)你知道这两首诗被称为什么诗?

生:边塞诗!

师:你知道什么叫边塞诗?

生:我认为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士兵生活的诗。

师:王昌龄当时在诗坛就有“诗家夫子”之称,足见他的诗歌造诣之深。由于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美誉。尤其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边塞看看。(课件显示阴山)

师:这是阴山,在内蒙古中部,它山峦叠嶂,绵延千里,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在这里修筑边关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被称为胡人的少数民族的侵扰。唐朝时,就有一支叫匈奴的胡人常常盘踞于此,屡次度过阴山,侵犯中原,于是无数热血男儿离开故土,告别亲人,万里长征,来到这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安宁。曾深入边塞生活的王昌龄用他的诗记录下那里的边关和那里的战士。(板书:出塞)(生齐读诗题)

师:你怎么理解出塞?

生:出了自己的国度,到塞外去。

生:战士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保卫祖国的边疆。

师:说得好!其实王昌龄并不是第一个写出塞的人。“出塞”是汉代的乐府诗题。王昌龄用这样的旧诗题写了什么内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这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诗《出塞》。(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生自由读,师巡视)(抽生读古诗,一生把“不教”读成“jiāo”)

师:谁有什么发现?

生:“不教”应读不“jiào”,而他读成不“jiāo”。师:(微笑)那你来读读。(生读)

师:你刚才注意到了这首诗中的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三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词:人未还、飞将、不教)“将”好理解,那“人未还”的“还”为什么要读“huán”,“不教”的“教”要读成不“jiào”呢?

生:“人未还”就是没有回来的意思,所以要读“huán”。

生:“不教”就是不准、不允许,所以要读“jiào”。

师:看来读准这三个多音字非常重要。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生齐读)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师:大家已经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通顺了。诗人在诗中向我们传达的是什么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每一句诗用现在的话怎么说。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一个小组四人说诗的意思)

生1:第一句的意思是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边关。

生2:第二句的意思是万里长征到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生3:如果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

生4:就不准胡人的骑兵度过阴山来。

师:非常好,你们小组不仅合作,还有明确的分工。我还想问问诗句中哪个词语是“如果”的意思,哪个词语是指“胡人的骑兵”。

生:“但使”是如果的意思,“胡马”指胡人的骑兵。

师:说得好,特别是后几行翻译得好,但将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说成“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边关”是不对的。“互文”是古代诗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相邻的诗句中,两个词语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这里,“秦”和“汉”就是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以这句应该翻译成“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师:整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清楚了吗?(生:清楚了),那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读读这首诗吧!(生齐读)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一)体会诗之“悲”情

师:古人说:“诗以言志”,那么全诗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来到唐代的边塞。先听老师读读第一、二句,大家边听边想象,你的眼前呈现出什么景和物呢?(埙乐起,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教师诵读,生听)

生1:我看到了在边疆的战场上,有很多人因为战争而没有回去。

师:把你看到的用诗句读出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2:我看到了非常凄凉的景象,杂草丛生,有许多士兵为了战争,把鲜血洒在了边塞。

师:把凄凉的感觉读出来。

生2:(语调低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从诗句的描述里,我们看到了一轮明月,一道古关,以及这

明月下,古关上的战士。再读这句诗,把看到的景象读清楚。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宁静的的夜晚,僻远的边关,一轮明月照在唐朝守边战士身上。和着这样的音乐(埙),进入这样的画面,再读这句诗吧!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俗话说:“明月寄相思”,在这样凄清的夜晚,遥望一轮明月悬挂天边,征人会想谁?

生:这样的明月下,他们一定会想起他们的父母、妻儿。师:(引读)是呀,家中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还好吗?于是他对着明月思念……

生1:(低沉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2:他们会对家人说,等我们把敌人赶出去了就会回来,等着我们吧!

师:(引读)等着我们吧……

生2:(略带伤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思念亲人,战士会忍不住向家乡的方向望去,却是“征人蓟北空回首”(课件显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高适这样写道。为什么说是空回首?

生:因为回不去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隔得太远,(师引读:是呀,因为太远了,所以……)征人蓟北空回首。

师:回不去了,战士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1:伤感。(读诗句)征人蓟北空回首

生2:绝望。(读诗句)征人蓟北空回首

生:(齐读)征人蓟北空回首师:万里之远,归期渺茫,叫战士怎能不想家呀!(课件出示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板书:人未还)

师:人未还呀,同一轮明月下,他们思念的亲人此刻又在做什么呢?高适在同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少妇城南欲断肠”(生齐读这句诗),在你的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战士们的母亲没有看到儿子回来,很伤心。

师:你再读读这句诗!生:少妇城南欲断肠师:是写他的母亲吗?

生:是他的妻子。

师:从“欲断肠”能体会到什么?

生:悲痛欲绝。(读)少妇城南欲断肠

师:欲断肠,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呀,女同学读一遍!

女生:(齐读)少妇城南欲断肠师:欲断肠呀,她们在城南干什么?

生:哭泣!

师:为什么哭泣?

生:因为他们的丈夫为保卫国家再也没有回来。

师:她们在明月下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等到的却是……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真是悲痛欲绝呀!(板书:悲)师:谁没有亲人,谁不思念亲人,可是在千古之前的唐朝,在月圆之时,我们看到的却是……

生:(男生齐读)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师:天南地北,万里之隔,思念之痛呀……

生:(女生齐读)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师:欲断肠,空回首!遥望明月,月圆家不圆,何时才能相见?还能不能相见?怎能不让诗人洒下同情泪……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这样的思念是不是一年、两年呀?

生:不是!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看出来的。

师: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真是悠悠千年――悠悠千年啊。(课件显示朝代更替)

师:让我们回到远古的秦汉时期,在凄冷的夜晚,驻守边关的战士们和家里的亲人相隔万里,遥望同一轮明月,含泪这样倾诉道……

生:(一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400多年过去了,三国时期的士兵和他们的亲人还在这样的边关,这样的明月下倾诉……

生:(二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是那道边关,那一轮明月下,晋朝的士

兵和亲人痛苦地倾诉着思念……

生:(三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又过了近150年,历史的车轮辗到了南北朝,明月未改,古关不变。士兵和他们的亲人还在痛苦思念……

生:(四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历史的篇章在200年后,翻倒了隋朝,一样的明月,一样的边关。只听到隋朝的士兵和亲人们依然痛苦地哀叹……

生:(五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多少朝、多少代呀,这样的思念何时休,这样的倾诉何时才能到头呀?唐朝的士兵和亲人们对着明月在呼唤……

生:(全班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这正是千古绝唱!

(二)体会诗之“壮”志

师:在这样的明月下,战士们除了想念家人还想念谁?(课件显示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生齐读)

生:除了想念亲人,战士们还想念着飞将军李广。

师:李广是何许人?(师生交流李广资料)

师:唐朝的士兵为什么会想念汉朝的将军呢?

生:希望飞将军再次出现,抵御胡人的入侵。

师:充满了对飞将军的期望,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略为低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我听到了你对飞将军的思念。

生:我认为士兵们还是想回家,因为有李将军在的话,就能马上打赢敌人,就可以回家了。可是李广将军是不会出现的了。

师:假如李广将军出现的话,会怎样?

生(激情吟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从“不教”能体会到什么?

生:“不教”是不准、不允许敌人侵犯我们的国家,我体会到他们的爱国之情。(生读此诗句)(个人读――齐读)

师:多么坚定!多么豪迈!多么威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雄志,在王昌龄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从军行》,琵琶声起)

师:从“穿金甲”的“穿”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穿”是刺穿、穿破的意思。

生:仗打了很久,金甲都磨穿了。

生:战争很激烈,金甲都被刺穿了。

师:无论身上的金甲被磨穿还是被敌人的刀枪戳穿,战士们却是……

生:(齐读)不破楼兰终不还!(师板书:终不还)

师:好一个“终不还”!这就是热血男儿呀!

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好一个“终不还”,我们分明听到了他们坚定的决心!

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好一个“终不还”,这就是战士们征战沙场、誓死为国的铿

锵誓言呀!

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这就是边关的战士,望着明月,战士们怀念飞将军,盼望朝廷能派任良将。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他们的豪壮明月可鉴!同学们,把他们的心声读出来吧!

生:(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让声音传得更远一些,让朝廷听得明白,让胡人听得清楚!

生:(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充满激情,声音响亮)

师:真是壮志凌云、豪气冲天呀!(板书:壮)

五、吟诵全诗,升华诗情

师:让我们回到全诗,假如你就是那万里长征未还的战士,此刻,静静伫立在千年古关,一轮明月的光辉洒在你的身上,冷冷清清,遥望家园和国土,真是思绪万千哪,将你悲壮的情怀用诗的语言抒发出来吧!(课件出示全诗)(一生读)

师:你已经走进诗中。(另一生读,充满深情)(全场响起掌声)师:(拍孩子的肩膀)你已经走进战士的心里。

师:多少道边关,千千万万的战士都在遥对明月,吟诵着同样的情怀呢!(全班吟诵)

师:在《出塞》这首诗中,诗人王昌龄惜墨如金,寥寥四行诗文,就把战士的思家乡之愁、求良将之愿、保国家之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一同遥望那一轮明月,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吧。(全

班再次吟诵)

师:真不愧是唐代七绝诗中的压卷之作呀!在我们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边塞诗。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搜集。多读一读,去感受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吧!今天就上到这儿,下课!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同步练习(I)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90分) 1. (8分)看拼音,写词语。 lǒng zhào liú tǎng juān zèng qì guā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áng tóng kù ài cháng cílǐng w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分)读一读,选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彩带________(A.chǎi B.cǎi)盛开________(A.shèng B.chéng) 祖国________(A.zǔ B.zhǔ)长城________(A.cháng B.chán) 黄澄澄________(A.dēng B.chéng) 3. (4分)默写古诗《出塞》并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是一首描写________的诗歌。三,四两句诗的意是:________。 4. (10分)补充成语:按要求做题。 神机________算举世________目阴________诡计 ________头丧气美不________收口若________河 ①从上述成语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闻名遐迩—________ 滔滔不绝—________

②从上述成语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束手无策—________ 斗志昂扬—________ 5. (3分)写出反义词 新—________ 寒—________ 干—________ 6. (4分)形近字组词 城________ 诚________ 征________ 证________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龙城飞将②不教 8. (5分)拓展题。(补全对话) 小明:学习了《观潮》之后,我对大自然的美景真是太喜欢了,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些美景呢?小强:________ 小明:大自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现在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比如________ 小强:我也发现了________ 小明:我们必须想一些好的方法来保护环境,我觉得________ 小强:我们在生活中可以________ 小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9.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度阴山________ 沙场________ 胡马________ 10. (5分)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街道上的人真多。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优质教案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写法特点及叙述的顺序。 3.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拟声词。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并感受这美妙的声音,然后通过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音乐.(lè yuè)歌曲.(qū qǔ) 快乐.(lè yuè)弯曲.(qū qǔ) 他呢.(ne ní)散.步(sǎn sàn) 呢.喃(ne ní)散.装(sǎn sàn) 二、比一比,组词语。 秒()爱()江()喳() 妙()受()汇()查() 三、照样子写拟声词。(每小题写四个) 1.淙淙: 2.唧哩哩: 3.叽叽喳喳: 参考答案: 一、yuè qū lè qǔ ne sàn ní sǎn 二、秒表关爱长江叽喳奇妙感受汇合检查 三、1.呼呼哗哗隆隆呜呜 2.扑通通哗啦啦轰隆隆叮铃铃 3.滴滴答答乒乒乓乓哗哗啦啦嘻嘻哈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叙述的顺序,回想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反思参考语文版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略述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古诗三首》中的诗,或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或歌颂将士的奋勇精神。《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勤奋、有毅力的品质。《“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最终自己命丧大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古诗三首 3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正确读写1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每句话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感受船长哈尔威、黄继光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的崇 高精神与英雄形象。 文言文二则 2 “诺曼底号” 遇难记 2 黄继光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分小组讨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介绍自己”,明确介绍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学习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在7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 3.了解6个跟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21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相机板书:古诗三首) 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

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诗人。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二)学生练读古诗。 1.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 (1)“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3.借助注释,初步谈谈对两首诗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 导学: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一)品读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 1.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学习前两句,体会“寒”,感悟“孤”。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讲解 知识点 我会写: 芙:fú芙蓉芙渠出水芙蓉 蓉:róng 芙蓉莲蓉椰蓉 洛:luò洛阳洛河洛神 壶:hú酒壶壶口铁壶 雁:yàn 大雁雁群雁过无痕 砚:yàn 砚台端砚砚池 乾:qián 乾坤乾陵康乾盛世 坤:kūn 乾坤坤表坤卦 多音字: 单:dān (单独)chán(单于)shàn(单姓) 放学时,王老师说:“请姓单(shàn )的同学留下,我想单(dān )独和你谈一谈。”老师话音刚落,同学的目光全都刷向了他。 课后习题: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依然像玉壶里的冰心那样晶莹纯洁。”表现出诗人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表现了守边将士不顾严寒、奋勇杀敌、爱国爱家的精神品质。 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756)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我会写 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 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 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 词:cí(歌词、词语、单词) 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 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 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 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 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 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 二、我会认 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 三、多音字 还:huán(归还)hái(还是) 度:dù(度假)duó(揣度) 为:wéi(以为)wèi(为什么) 四、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 《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六、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同步测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同步测试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yǎn zòu qīng róu jī dòng yuè q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受________ 滴________ 击________ 鸣________ 爱________ 商________ 出________ 鸡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音乐会 ________的山中小曲 ________的乐曲 ________的声音 ________的呢喃细语 ________的鸟叫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改为反问句) ②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仿写一个拟人句) 二、阅读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 把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 (2) 选文介绍的是大自然________的声音。 (3) 选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声音,当________拂过,发出的声音是轻柔的,当________吹起,合奏出雄壮的乐曲。 (4) 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声音 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 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2) 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多选) A . 流水声 B . 风吹树叶声 C . 猿猴鸣叫声 D . 水鸟戏水声 (3) 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三、语言表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2)学习写书信。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精品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呢、喃”等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呢”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3.认识中心句,学习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写作方法。认识总—分构段形式。 教学重点: 1.认识“呢、喃”等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呢”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大自然中要举行一场音乐会了,你们听! 出示带有自然声音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2.关于大自然的声音,课文中也有许多美妙的描写,听一听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声音? 2.出示朗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借助拼音,认识新的生字。 3.学生自由朗读后完成任务。 预设:(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风声、水声、动物的歌声。 三、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和词语。 美妙演奏呢喃雄伟汇聚叽叽喳喳打击 2.注音领读。研讨生字的结构,记住生字。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4.识字游戏:汉字都是美妙的音符。 如果说大自然演奏的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么汉字就是其中最美妙的音符。请你美美地读读这些音符吧! 出示带有汉字的音符,学生朗读汉字。 四、情景朗读 导学:课文的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组织材料的,快来读一读,看看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吧! 预设:课文主要描写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的描写: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2)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1.你能读好风的演奏吗?不同的风演奏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读起来也有不同。 提示:读出风的变化和音乐的不同。 预设:“微风拂过”要读得轻轻柔柔,如细语呢喃。“狂风吹起”要重读,读得激动无比,充满力量。 2.随文识字:掌握多音字“呢”。 3.请你读出雨的打击乐吧!从轻快的山中小曲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重点读出小雨点玩打击乐的感觉,读好文中的拟声词。朗读水流汇聚的时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同步练习A卷

语文S 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同步练习A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 基础题 (共17题;共61分) 1.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轩辕________ 敦厚________ 涿鹿________ 2. (6分)读拼音在横线上写汉字,组成词语 yì ________然 jùn ________俏 ________志 ________工 安________ 险 ________ 3. (4分)默写古诗《出塞》并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是一首描写________的诗歌。三,四两句诗的意是:________。 4. (3分)写出反义词 下降—________ 仔仔细细—________粗心—________ 5. (2分)看图写句子。 小河欢快地从门前跑过。

________ ________ 6. (5分)将本课生字工工整整的填入方格里。 耳目手足站 7.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能得到地球环境保护组织颁发的奖章,该是多么荣耀啊! ②金奖章应授予劳苦功高的喜鹊。 8. (3分)写出反义词 新—________ 寒—________ 干—________ 9. (4分)形近字组词 城________ 诚________ 征________ 证________ 10.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龙城飞将②不教

11.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度阴山________ 沙场________ 胡马________ 12. (2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战死________ 鼓声________ 13.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这是一棵树。 14. (2分)读古诗《出塞》,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不叫,不让。________ ②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________ 15. (3分)读古诗《出塞》,文学常识填空 王昌龄(698— 756),字________,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________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________。 16. (5分)扩句 春风吹拂着头发。 17. (1分)填写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5题;共42分) 18. (5分)读古诗《出塞》,说说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19. (5分)读古诗《出塞》,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0. (5分)读古诗《出塞》,回答 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 知识点 我会写: 妙miào(绝妙、奇妙、美妙) 演yǎn(表演、演奏、演讲) 奏zòu(演奏、奏乐、伴奏) 琴qín(手风琴、钢琴、电子琴) 柔róu(柔和、柔软、刚柔相济) 感gǎn(感受、感想、感动) 受shòu(感受、接受、受宠若惊) 激jī(激动、激昂、刺激) 击jī(击打、击鼓、击败) 器qì(乐器、武器、服务器) 滴dī(雨滴、滴落、一滴水) 敲qiāo(敲鼓、敲门、敲敲打打) 鸣míng(虫鸣、鸣叫、鸣谢)

我会认: 呢ní(呢喃、呢绒、呢喃细语) 喃nán(喃喃、呢喃、喃喃自语) 伟wěi(雄伟、伟大、丰功伟绩) 汇huì(汇聚、汇集、融会贯通) 喳zhā(叽叽喳喳) 多音字: 曲qǔ(歌曲)qū(弯曲) 乐yuè(音乐)lè(快乐) 近义词: 美妙一一奇妙感受一一感觉温柔一一温和激动一一兴奋热闹一一喧闹汇聚一一聚集 反义词: 温柔一一粗暴雄伟一一渺小热闹一一安静

轻快一一笨重汹涌澎湃一一风平浪静 理解词语: 美妙:美好,奇妙。 微风拂过:微弱的风轻轻地吹过。 呢喃:小声说话的声音。 威力: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汇聚:聚集。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很大,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巨响。也比喻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句子解析: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音乐家”“演奏”“翻动”,作者把风当成人来写,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微风拂面”“狂风吹起”,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的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温柔”“拂面”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呀。 3.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淙淙”“潺潺”“哗啦啦”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4.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这一句将树上、树下、水塘边常听到的声音进行描摹,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音乐无处不在,处处美妙。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听到了很多美妙的声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一 场特殊的音乐会吧!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大自然的声音 师:不过,想去参加音乐会,欣赏美妙的音乐,我们需要带上一群词语伙伴。 (出示:词语卡片) 师: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赶快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全班齐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师:我们带着词语伙伴出发啦! (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1—4自然段)师: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生:“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师:那么风是怎样给大自然带来了美妙的声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们一起齐读第二自 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生: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师:我们把这一句称作这一段的中心句。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把谁当成什么人来写? 生:把风当成了音乐家? 师:风被作者称为了音乐家,可想而知,音乐家肯定能演奏出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那么从文中我们知道了 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是用什么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的呢? 生:手风琴。 师: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他用手风琴为我们演奏了哪些美妙的音乐? 师:当他翻动树叶时—— 生:树叶变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师:是啊,他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或许他唱出了欢快的歌曲,或许他又唱出了沉重的歌曲,又或许 他唱出了轻柔的歌曲,他怎么会唱出这么多不同风格的歌曲呢? 生:因为“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声音。” 师:确实,树叶有大小各异,形状也都不一样,风吹起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树叶当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风刮起一片大树叶时,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生:(模拟声音) 师:那么风刮起一片小树叶又可能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模拟) 师: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节,风又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声音。想象一下,春天的时候,风是 什么样的呢? 生:温柔的。 生:轻轻的。 师:春天的风柔柔的,像妈妈的手,很轻很轻;再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的风吹起来是什么样的声音?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设计 《出塞》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出塞》,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难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积累古诗《静夜思》。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知识点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课文主题: 《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注解]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④沙场:战场。 鉴赏:

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后两句诗写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旷达、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知识点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课文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 [注解] ①人杰: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鉴赏: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我会写: 妙miào(绝妙、奇妙、美妙) 演yǎn(表演、演奏、演讲) 奏zòu(演奏、奏乐、伴奏) 琴qín(手风琴、钢琴、电子琴) 柔róu(柔和、柔软、刚柔相济) 感gǎn(感受、感想、感动) 受shòu(感受、接受、受宠若惊) 激jī(激动、激昂、刺激) 击jī(击打、击鼓、击败) 器qì(乐器、武器、服务器) 滴dī(雨滴、滴落、一滴水) 敲qiāo(敲鼓、敲门、敲敲打打)

鸣míng(虫鸣、鸣叫、鸣谢) 我会认: 呢ní(呢喃、呢绒、呢喃细语) 喃nán(喃喃、呢喃、喃喃自语) 伟wěi(雄伟、伟大、丰功伟绩) 汇huì(汇聚、汇集、融会贯通) 喳zhā(叽叽喳喳) 多音字: 曲qǔ(歌曲)qū(弯曲) 乐yuè(音乐)lè(快乐) 近义词: 美妙一一奇妙感受一一感觉温柔一一温和激动一一兴奋热闹一一喧闹汇聚一一聚集反义词: 温柔一一粗暴雄伟一一渺小热闹一一安静轻快一一笨重汹涌澎湃一一风平浪静

理解词语: 美妙:美好,奇妙。 微风拂过:微弱的风轻轻地吹过。 呢喃:小声说话的声音。 威力: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汇聚:聚集。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很大,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巨响。也比喻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句子解析: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音乐家”“演奏”“翻动”,作者把风当成人来写,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说课稿 《出塞》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出塞》是四年级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21.古诗三首 ——《出塞》课堂实录 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板书:唐)说到唐诗,你会想起哪些诗人? 生:李白、杜甫。 师:分别是诗仙、诗圣呀,还有吗? 生:王昌龄。 生:李贺。 生:白居易。 生:王维。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的确,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鼎盛时期,出了不少千古留名的大诗人。刚才有位同学说到了王昌龄(板书:王昌龄),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并不亚于李白,你对王昌龄有哪些了解? 生:他生于公元698年,死于公元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籍贯是太原。 师:(微笑)看来你对他的户籍很了解。 生: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和《从军行》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师:(追问)你知道这两首诗被称为什么诗? 生:边塞诗!

师:你知道什么叫边塞诗? 生:我认为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士兵生活的诗。 师:王昌龄当时在诗坛就有“诗家夫子”之称,足见他的诗歌造诣之深。由于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美誉。尤其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边塞看看。(课件显示阴山) 师:这是阴山,在内蒙古中部,它山峦叠嶂,绵延千里,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在这里修筑边关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被称为胡人的少数民族的侵扰。唐朝时,就有一支叫匈奴的胡人常常盘踞于此,屡次度过阴山,侵犯中原,于是无数热血男儿离开故土,告别亲人,万里长征,来到这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安宁。曾深入边塞生活的王昌龄用他的诗记录下那里的边关和那里的战士。(板书:出塞)(生齐读诗题) 师:你怎么理解出塞? 生:出了自己的国度,到塞外去。 生:战士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保卫祖国的边疆。 师:说得好!其实王昌龄并不是第一个写出塞的人。“出塞”是汉代的乐府诗题。王昌龄用这样的旧诗题写了什么内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这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诗《出塞》。(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生自由读,师巡视)(抽生读古诗,一生把“不教”读成“jiā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