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六大规范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六大规范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六大规范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六大规范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六大规范

语文考查的内容,无非两项——“读”和“写”;

要求的语文能力,无非两种——“吸纳”和“释放”;

体现的思维方式,无非两类——“归纳”和“演绎”。

高考语文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读”“写”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的训练价值。从考生的角度看,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等简答题目,都是“读”“写”综合,以“读”为主,以“写”为辅的题目;从阅卷人的角度看,他首先接触到的,则是考生“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写”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要用“综合”的眼光对待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等简答题目——读诗、读文,是品味文字,在调动同学的“吸纳能力”;答题,则是诉诸文字,在调动同学的“释放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展示。

从这样一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语文备考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率和辐射全卷的效果;从这样一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语文备考就有了覆盖各科和影响人生的意义。

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目在理解恰切、要点完备的基础上,还要做到:

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礼。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答题规范”。

这不仅只是答题的规范,更是思维和表达的规范,是语文素养和做人品味在规范中的提升。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

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包括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中的日积月累。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正因为此,认识试题规律并强化对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

题海战术不能实现这种突破,因为对题海的盲目和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其实,“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评分时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

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并顺势将惯称的“参考答案”,改称“评分答案”,以使其得能各司其职,莫相僭越。“评分答案”,只是作为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

“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礼。

“备考答案”承担的任务,不仅只是某一道题目的得分;它所瞩目的是学生备考过程中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素养和做人素养的综合提高。这是一种将语文应试能力纳入素质教育轨道,摆脱应试教育桎梏的尝试。

我坚信,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人不愿或不能给出恰切“参考答案”的状况下,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义务。

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就是促进语文学习回归“本色”的努力。因为,备考中的这一过程,必须排拒专业术语(梳理、解释语文和方法套路(涂抹、包妆语文对语文备考的扭曲,必须依托,因此呼唤学生知识、思维、思想、情感、审美和语言能力的积淀。而这积淀,源于平日的语文学习——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习。

下面,本文将分别举例说明:

(一言之有物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答题要有具体内容,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术语、笼统的概念。【例1·2007北京卷·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评分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

[点评]“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备考答案]我的理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也一直生活在对沅水的怀念里,沐浴着沅水的光辉,他的生命和千里沅水一同流淌,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直至爷爷生命的终点也没有熄灭,所以这位评论家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例2·2008全国Ⅰ卷·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⑵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⑶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评分答案]

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⑵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⑶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点评]

⑴“反差巨大”和“惊喜之感”,都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⑵“城砖”和“历史文化气息”,都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⑶“人生经历”“感触”差强人意;“哲思和诗情”,则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备考答案]

⑴作者在广袤荒凉、草木稀少的戈壁滩乘车远望林带,萌生出一种隐约的期待。及至进入林带,突然变换为一种迥异的景观:如江南水乡,绿色葱茏,树海无边,万木争春。作者顿时感到无限惊异和喜悦。惊喜之余,仿佛整个身心都得到滋润。

⑵尽管如今古阳关已成历史陈迹,但乌黑、细腻、坚硬的阳关砖残存还俯拾皆是,昔日用阳关砖磨制的阳关砚方便独特,其中似乎渗透出历史的气息,这使我从凄冷的阳关古城感觉到几分文化和历史的暖意。

⑶这些戍守阳关的将军和士兵频繁战斗,苦苦思乡,出生入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们积累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凝聚成关于生命、家国、文明和战争的种种哲思和诗情,震撼着后人的心灵。

【例3·2006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评分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点评]第一问:“美好的人际关系”和“纯真而质朴的友情”,不够具体。第二问:“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过于笼统。[备考答案]第一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乐趣。诗人在与乡邻的交往中体会到浓浓的自然、质朴、真诚、醇厚的愉悦情愫,这让他觉得由衷的快乐和满足。第二问:这种乐趣是通过朴实的描述和抒情表现出来,洋溢在全诗字里行间的。开头两句描述“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人的感情和兴致,缘自和谐的人际氛围,他要用诗歌来吟咏。中间六句对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示出这种乐趣的具体内容。经过邻家门口就要打招呼,有酒便一起来喝,彼此关系亲切、自然;农忙时各自去忙,稍有闲暇就会思念,相互交往浓醇、无碍;碍;相互思念就披衣聚谈,说说笑笑从没有厌倦的时候,亲如一家,无拘无束。结尾四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这种和谐的、完全不同于官场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的珍惜留恋和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二言之有据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答题要有充分根据,不能只是一个概括的判语、武断的结论。【例1·2008北京卷·18】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评分答案]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点评]第一问“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没有分析,言之无据。第二问“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缺少具体内容,“给人以一种

视觉的享受”,混淆了“秋色”和“描写秋色的词语”。

[备考答案]第一问文章的主旨是赞美秋色的绚烂多彩、格调特别,赞美秋色丰富生活,给生活增添愉快和欢乐,并援引古人借秋色抒发情怀的诗句,凸显秋色包容的丰富意蕴。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与这一主旨高度吻合,为文章主旨构建了坚实的根基。

第二问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但是并不单调雷同。既用夏季绿色的单调反衬秋色的丰富,又在直接描写秋色的“红”“黄”的基调里,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差异与变化。这些词语中包含着作者充沛的感情,色彩在比拟、比喻、烘托、映衬中愈显得色彩缤纷、生机蓬勃。这些词语分明奏出一曲秋色的赞歌,启发、调动着读者视觉的联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2·2007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⑴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评分答案]

⑴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⑵“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点评]

⑴“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既无对三个词语的具体分割,也没有做到题目要求的“简要分析”。

⑵“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既无对三个词语的具体分割,也没有做到题目要求的“简要分析”。

[备考答案]

⑴“咨嗟”写出了“酒醒”长长叹息的神态和动作。酒醉,只能一时排解郁闷,并不能真正将深沉的“怀人思乡”的郁闷化解,“超然台”上难超然。但诗人马上警醒,不应该沉溺在这种低沉的情绪里,更不应该这样去影响老朋友,由“休对”到“且将”,就表达出这种心情的调整与转换。诗人性格是豁达的,他可以这样去开导朋友,但自己的郁闷之情又是深重的,“咨嗟”是感性的流露,“休对”和“且将”,是理性的宽解,纠葛成“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

⑵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写“春未老”之景,景中有情。寒食节刚过,明明春还“未老”,但“烟雨暗千家”的景象,却使愁绪缠绕心头。细细的风,斜斜的柳,半壕春水,满城飞花,触目所见,都笼罩着排遣不开的郁闷。或者说,正是由于积郁,这些景物才分外鲜明地进入视野,化为词句,构成一幅烟雨愁情的画面。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抒“思故国”之情,情由景生。诗人借酒浇愁,酒醒更愁,但旋即自我宽慰,托茶化解,豁达之下,愈显愁肠郁结。“诗酒趁年华”总括全诗,是旷达之语,更见无奈之情。全词景中有情,因景生情,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例3·2008新课标海宁卷·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评分答案]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

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点评]所列四点,都只有简单的因果表述,未就小说谈出切实依据,没有达到“探究”的要求。

[备考答案示例]我认为吉米背叛了友谊——虚伪而狡诈的背叛。

吉米在“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的时候,在纽约的这条街上巡逻,只是来赴二十年前与鲍勃的约会吗?他“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个时候,真的不知道他要会见的鲍勃就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吗?他一定要借着划火柴的微光,看到男子的伤疤,才认出他是通缉犯吗?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识:吉米在当初看到通缉令时,是应该认出那就是他昔日的朋友鲍勃的。如果“划着火柴点烟”的瞬间微光里一瞥,就能辨认通缉犯;那么,在办公室明亮的灯光下凝望,他怎么会认不出鲍勃的照片呢?这样看来,吉米到纽约的这条街上,是带着逮捕鲍勃,立功受奖的鲜明目的的。“男子脸色苍白”,没有唤醒他一丝友情与恻隐,而老友“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必然使他因确认而狂喜。可是他竟能静静地听完鲍勃的回忆,竟又写了一张虚情假意的便条——老朋友完全被他玩弄掌于中。难怪鲍勃看着便条,不禁“微微颤抖起来”——那不是恐惧,倒应该是因为朋友的虚伪而心寒吧?

(三言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答题要有讲求道理、合乎逻辑,不能只无视事情、事理和文理。

【例1·2005北京卷·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评分答案]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点评]“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是读者所悟,而非作者所想表现,二者并列也不合文意。

[备考答案]文章这样写想表现的是:尽管人人都感怀母爱,但我的母亲给予我的爱是如此深厚与特殊,任何人也不能够真正懂得我对母亲的独特感受。

【例2· 2008北京卷·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评分答案]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点评]

①“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言之无理,“承上启下”,似是而非。

②“彰显”“惊叹”等说法都很笼统。

[备考答案]

①这句话结束了文章静态“色彩”“情景”的铺垫,开启了文章对“秋色”“秋情”的讴歌,在结构上起着“截断铺垫,开引主体”的作用。

②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准确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因秋色突来引发出的感情的突变。“惊”是因为斑斓的秋色突至,触目皆是,美不胜收。作者的感情因“惊”而“醒”,是被秋色唤醒,于是开始对秋色酣畅淋漓的描绘和激赏。

【例3·2008全国Ⅱ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⑴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⑵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评分答案]

⑴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⑵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点评]

⑴“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答案并没有说出道理。

⑵答案中两次用了“可看出”,但是,怎么看出的?道理讲得并不充分。

[备考答案]

⑴在“小雨丝丝欲网春”这一句诗里,作者用一个“网”字,把丝丝小雨比喻为用丝织成的网;进一步想象这丝网好像是要网住暮春,表达着挽留春天的愿望。同时,“网”字又凸现出一幅细细雨丝笼罩的画面,巧妙地渗透出一种抑郁纠葛,难以排解的情绪。

⑵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官场上政治斗争失意后的落寞情怀,同时表达出喟叹世态炎凉的心绪。诗的一、二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这凄迷残败的景色表达着作者因政治斗争失意而生出的落寞愁绪;第三句直写自家门前车马稀少,

几可罗雀的景象,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第四句以归巢的鸟鸣声中,关上自己家门的动作收束,传达出被隔绝世外的落寞凄凉与抑郁无奈纠葛的情怀。

【例4·2008全国Ⅰ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⑴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⑵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评分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点评]

⑴“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不合理;“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当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⑵“简要分析”的道理讲得不充分,表述也相当凌乱。

[备考答案]

⑴第三联中“拳”和“退”两个字写得十分传神。“拳”字形象地描绘出鹭鸟在明洁沙滩上栖息的形态,应该是一腿蜷缩、一腿伸展的样子。形态中有一种怡然悠闲的神态,寄托着诗人的羡慕之情。“退”字表现鸿鸟在辽阔天空逐渐飞远的状态,写的是飞行动作却呈现出静态的画面,别致而有所寄托。两个字使作者江边俯仰所见、由近及远的画面鲜活生动,表达出他触景而生发的思慕退隐的感情。

⑵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远离世俗功名,归隐江湖的生活。首联,写眼前宏观景象:虎穴龙潭,山川险要,正是兵家必争之地。颔联顺势转入怀古:赤壁形胜,造就了三国一代英雄,但是这万事功业终究被大江的波涛所涤荡,深长的感喟里包含着对追逐功名的失望。颈联又回到现实,写眼前微观景物,作者描摹宿鹭的悠闲、飞鸿的远引,透露出触生的羡慕之情。于是引发尾联的直抒胸臆,用“渔竿客”这一归隐的典型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寄托;最后勾勒出一幅烟雨归船的想象画面,传达出对归隐江湖的无限向往。

(四言之有情

所谓“言之有情”,就是答题要恰当地表达出褒贬评价和感情,不能置身于诗文之外,麻木不仁。

【例1·2007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评分答案]

②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点评]

②只一句“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过于抽象笼统,而且冷漠无情。

③“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感情淡薄,既无诗中主人公的感情,亦无诗作者和读诗人的感情。未作“描述”,也就难以“展示景象”,从中看不出“反复讽咏”,自然也很难“生其气象”。

[备考答案]

②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

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③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例2·2008新课标海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评分答案]

8.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

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点评]

8.对画面的描述缺少感情,尤其对诗歌中用叠音词着意表达的感情视而不见。只说“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也相当肤浅。

9.对“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只罗列要点,缺少必要而恰当的感情表述,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回答也相当冷漠。

[备考答案]

8.李世南画的扇面上大致应该是这样的景象:背景是一片旷野,潺潺溪水平缓地流动,在涧口落下,化作飞湍的瀑流。秋风轻轻吹拂树林,林前林中有片片树叶飘落。近处有路人抱着大水瓮行走,远处山腰上有一座半隐半现的寺院。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乡村野外静谧安详又富有生机的气氛。

9.这首诗表现画面以外景和趣的描写有:①对“野水”“潺潺”的声音描写;②对“秋

风”“瑟瑟”吹动树林,吹落林叶的声音描写;③对远处山间寺庙传来的“钟”声的描

写;④对想象中的附近村庄的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为静态的画面增添了动态,变得有声有色;②对有限的画面进行了开拓,更显摇曳多姿;③使画面静谧的景色焕发了生机,表达喜爱之情; ④助鉴赏诗画的读者展开想象,丰富审美意蕴。

(五言之有序

所谓“言之有序”,就是答题要讲次序,有条理,不能只罗列要点,而不顾其间的内在联系。

【例1·2005辽宁卷·21】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评分答案]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这表达出“我”对姐姐爱与悔疚、遗憾与怜惜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护“我”,忍受不懂事的“我”给她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份爱时,孤苦的姐姐早已死去,“我”再没有机会用爱来回报。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憾。

[点评]“对姐姐爱与悔疚、遗憾与怜惜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和“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憾”等要点表述得重叠,条理不清。

[备考答案]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而用了“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的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这表达出“我”对孤苦的姐姐挚爱、同情、痛惜与自己愧疚、遗憾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也表达着对不公平世道的愤懑与抗议之情。回忆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爱护“我”,忍受不懂事的“我” 带给她的“痛苦”和“伤

害”,“我”百感交集:姐姐生前,“我”没有尽一点倾听、安慰的责任,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母亲”般的爱时,姐姐早已死去,“我”再没有机会回报一份爱,甚至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无从让她听见。回忆令“我”在痛惜姐姐不幸命运的时候,更增添了一份沉重的负罪之情。

【例2·2008全国Ⅰ卷·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评分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点评]答案只罗列了四个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必要的认识和表述。

[备考答案]因为阳关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又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经王维的著名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进一步广为传播,到后来,“阳关道”更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所以才闻名遐迩。

【例3·2008全国Ⅱ卷·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评分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点评]对“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的大环境与“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的小环境,以及院内具体事物氛围,缺少必要的认识,并且没有表达其间关系的恰切表述。

[备考答案]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而作者又孤零零一

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这里气氛阴森凄苦,一走回这个院子里,他就仿佛进入了古墓,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因此说“有孤寂之感”。【例4·2008北京卷·22】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学校拟制作“奥运史话系列展板”。请依据下面资

料写一段话,并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作为其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 23 届奥运会这块展板的文字说明。 [要求]根据需要提取信息,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 80 字。 [评分答案]标题:中国正在步入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说明文字要点:1984 年第 23 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办,中国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运赛场。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勇夺首枚奥运金牌。中国代表团共夺得 15 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四。[点评]标题“中国正在步入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对题目“奥运史话系列展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 23 届奥运会这块展板”两个要点均未体现。说明文字只有要点,几个要点之间没有恰当的次序。 [备考答案]标题:中国重返奥运,成绩辉煌说明文字:第 23 届夏季奥运会 1984 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赛场,并以 15 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四位。首枚金牌为射击选手许海峰获得,这是中国首枚奥运金牌。(六)言之有礼所谓“言之有礼”,就是答题要应答得体,要有现场答问,注重礼貌的意识,不能“蹦词”式答题。【例 1·2008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立小池南畔木芙蓉,雨

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的有什么不同? [评分答案] ⑴耐寒,拟人⑵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点评] ⑴答案只用两个词语表达要点,不是完整、得体的表述,“耐寒”太泛,“拟人”不规范,也欠准确。⑵所答不是完整的语句,没有体现题目形象“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此外,要点也不够恰当。 [备考答案] ⑴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寒秋季节开花的自然属

性,都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⑵《木芙蓉》描绘出一种超脱世俗、傲然独立、迎接生活挑战,不屑于阿谀逢迎他人,追求独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3942716.html,)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6 立精神和高洁人格的形象;而《窗前木芙蓉》则描绘出一种孤独地历经生活艰辛折磨,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没有忧怨,没有郁闷,坚忍镇定的形象。【例 2·2008 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评分答案] 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③⑴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⑵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点评] ②所答欠缺现场答问,注重礼貌的意识;此外,要点也不够恰当。③所答欠缺针对题目,完整回答的意识;此外,分析也有多种缺欠。 [备考答案] ②肝胆:报国的忠肝义胆,借代的写法,指代驱逐清兵,恢复故国的心志。阅:见证,拟人的写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且把自己这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表达了作者在抗清复国无望中,矢志无愧于天地民族,将浩然正气流传后世的坚贞之情。③⑴顾炎武的这首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⑵简要分析: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口角(jué)匹(pǐ)配当(dāng)机立断 B.勉强(qiǎng)联袂(mèi)垂涎(yán)三尺 C.龟(jūn)裂给(gěi)予否(pǐ)极泰来 D.抨(pēng)击赝(yàn)品揠(yǎn)苗助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塑象赡养噤若寒蝉徇情枉法 B.暴戾幅射煞费苦心前倨后恭 C.校勘陷阱黯然消魂棉里藏针 D.魁梧缥缈天花乱坠瑕不掩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冰心老人一生都在用爱心关爱众生,以一贯的从容和,燃烧自己,烛照世间的人。 ②这种难度极高的动作,受过专门训练,一般的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③对古人写文章,我还是出了一点道理:古代散文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A.幽雅除了琢磨B.优雅除非琢磨 C.幽雅除非捉摸D.优雅除了捉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条路原先设计路宽50米,最后专家们还是从长计议 ....,决定改为60米。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 C.他这个人平时看上去和和气气、嘻嘻哈哈的,但只要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哪怕是一 点点,他也会老羞成怒 ....。 D.他已经逃到美国,你叫我们在国内找,这和海底捞月 ....有什么两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银行对申请贷款购车的客户的还贷能力的核查,是决定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 B.这两起走私案件,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长期作案,竟一直没有被发现。

高考语文答题规范与应试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规范与应试技巧(二) ※(二)科技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6——9题) 策略:以文解文,多用排除;知晓干扰,找准突破。 思路:1)读全文,勾划重要句子和词语(副词:可能、也许、大概、全都、逐步等) 2) 找范围,阅读题干及选项,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3)比正误: A、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 B、可能变必然(说法绝对) C、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 D、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 E、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 F、说东却道西(无中生有) G、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9分)(10——12题)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 主旨。同时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1、文言实词题:对称推义、语境断义、通假活用、古今异义。 2、文言虚词题:已知代入未知。 3、信息筛选题:注意题干中的隐含要求,找准突破,多用排除法。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直接或间接。 4、内容归纳题:题文比对,抓住细节,如人、时、地、结、因。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第II卷(共114分)(第II卷答卷用时约100分钟) (四)文言翻译、诗歌鉴赏与名句常识填空(24分) 13、文言翻译题(10分):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 法及技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020年4月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 2020年4月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 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 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

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图文稿

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 巧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7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可以先做默写题,或者按自己做题习惯顺序答题,但是我们建议一般还是按先后顺序做。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如何读懂一般论述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推断想象】题 答题技巧:找出推断的根据。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精华)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精华) 综合 2014-03-04 21:13 :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回忆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第二学期三模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12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第I卷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辨别)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坐.高山,上上下下,裹 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 ..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流出/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 (撒/抛)在回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 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 ...咤.,,。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透 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 ..的景色。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山势和 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合谐 ..。 1. 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绮丽(qǐ) 坐 B. 嶙嶙(lín)合谐 C. 喑恶叱咤(chà) 渡 D. 崔嵬(wéi) 瑰奇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辨识流出抛 B. 辨别跃出抛 C. 辨识跃出撒 D. 辨别流出撒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似有千军万马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1 一、名句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看清四选三,还是三选二,还是全做,记得牢,拿得准,写得对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7.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答题技巧: 1.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2.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3.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

词语,就应付了事。 4.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3个小点即可。(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三、语言表达题 1.语病修改。从语病、简明、连贯、得体角度考虑。首先判断要准确,动小手术(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答案表述要规_范,注意审题,不要把正确的改为错误的。 2.仿写。明确评分要点,要求严格按下列要点进行仿写。 ①内容合理(上下文意衔接、情调一致等); ②句式仿写(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手法一致等); ③修辞上,注意比喻和排比手法; ④符合题目要求,尤其特殊要求; ⑤语句通顺(否则扣分)。 3.扩展。 ①答案必须体现题目的明示要求和暗示要求(明示要求有的在题干上,有的在语言材料中), ②答案表述要通顺,不漏字,不重字,不出现语病,书写认真。 4.压缩语段。 ①理解和归纳是压缩的前提和基础; ②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和限制。高考往往强调有侧重的压缩; ③合乎题干要求,要点全面,答案通顺。 5.变换(选用)句式。 ①明确变换的原则;不得改变原意。 ②注意把握原句的句间关系。 ③语句要通顺。 6.得体、连贯题。要根据要求来作答。 答题技巧:

最新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 巧总结文言文阅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

2020届 广东省广雅中学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奇幻电影是基于现实世界对超自然的人、神、妖共存的多维时空的重构,是对虚幻异域空间的想象性建构。它往往利用数字技术以夸张、变形、寓言或传奇等方式,表现超真实世界的拟态载体,折射生命的本质并传递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 奇幻电影能够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讲好故事。目前奇幻电影大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位,杂糅了神魔、玄幻、武侠、动作等类型元素,借助特有的神怪文化资源完成阐释现实世界的意旨。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载体,凝结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使人类从中能够探寻到共同的情感。相当一部分奇幻电影选择了以民间传说、神魔故事作为文学叙事的母题,以多元化的视角去反观人性,借助不同世界的生灵重构超越自然的多维时空。如《捉妖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奇幻电影将人、神、妖等不同世界的生灵放置在共生共存的空间中,试图唤起现代人心灵回归并实现精神层面的救赎。 作为本土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电影类型,奇幻电影同时需要在传统经典故事文本基础上重新传达人类共同的心理情感,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危机进行反思,以追求人类共同的、永恒的价值。《庄子》中说:“齐谐者,志怪者也。”神怪故事的主题往往是诡异事件及妖鬼与人类的互动。中国观众对神怪故事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接受基础,《聊斋志异》《西游记》《山海经》《搜神记》等传统经典文本中的故事往往被其他文艺样式取材改编,同样给奇幻电影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奇幻电影对于传统经典文本的取材改编其实是二度创作的过程,需要调整故事设置与矛盾冲突进而凸显电影的戏剧性。在人物刻画与塑造,场景的渲染与设置等方面需要更加生动,而往往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无疑会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就目前奇幻电影“西游系列”的改编而言,在重构“西游”经典奇幻世界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打斗场景的设计与视觉效果,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较为恢宏的场面。然而,这些经过改编的奇幻电影,却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原著的内在叙事性,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奇观场景难以掩盖故事情节的缝隙与空洞,让观众感受不到要传达的核心精髓,无法塑造经典文本中那样生动的艺术形象。由此,奇幻电影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需要在满足观众精神诉求与娱乐消费中,寻求主流价值与电影市场之间的共赢,力争在接受性和整合性等向度上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引导观众在世俗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自我疗愈与自我救赎。 奇幻电影需要新的思维模式推动整体叙事转型。以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成果为标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也引起了保护自然和人类的生存警醒。奇幻电影《流浪地球》改编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电影工业及硬科幻文化产品带来发展的新趋势。该部电影设置了科幻的时空概念等科学范畴的命题,在充满科技特性与工业基因的叙事话语中,穿插了营救地球过程中战友合作、牺牲以及父子祖孙之间的亲情等人文元素,与年轻一代观众的生活相接近,被称为国产电影中的现象级作品。

高中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语文考试130以上技巧。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是总述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

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扯如果多加一个字那就是蛋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部: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

2021高考语文答题注意事项及时间分配【推荐】

2021高考语文答题注意事项及时间 分配【推荐】 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总会出现试题做不完的情况。要知道,这可是高考的大忌!根源在于答题时间分配不科学,对一些答题注意事项把握不准。整理了“高考语文答题注意事项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适合大多数考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稍微调整!) 高考语文答题时间、分配策略 一、总体原则 总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种,平均每分钟得1分。要给作文留足50分钟的时间。 二、各个题型时间分配 1.论述类文本阅读,3道选择题,共9分,大约需要10分钟。 2.文学类文本阅读,1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共14分,大约需要15分钟。 3.实用类文本阅读,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大约需要15分钟。

4.文言文阅读,3道选择题,1道翻译题,共19分,大约需要16分钟。 5.古代诗歌阅读,1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共11分,大约需要10分钟。 6.名篇名句默写,6个空,共5分,控制在2分钟左右。 7.语言文字运用,大约需要20分钟。 8.作文,共60分,最少需要50分钟,这是底线。即使时间不够,最好也有一个提纲,再动笔。 语文答题时间怎么分配 一、考前20分钟到达考场 太迟了,来不及安心定神,进入考试角色的心理准备时间太短,有可能导致整个考试在慌乱中度过,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二、开考后前5分钟 1. 发卷前,首先暗示自己:这只是一次平常测验!我自信,所以我成功! 2. 接到试卷,要不慌不忙地在规定处按要求写上姓名、填涂考号、贴好条形码,然后检查试卷、答题卡是否有缺漏、破损情况。

3. 接下来快速浏览全卷,大体弄清试卷的版块结构、各种题型,此时切忌一边看题一边急着抢时间考虑答案,因为你不能指望哪道题可以一眼看出答案。对于作文,无论是什么题型,无论是否熟悉,都不必深想,相信自己一定有话可说,一定可以写好。大体浏览一遍,心情就会慢慢放松,等到答卷铃响,就可集中精力答卷。 三、开考后前30分钟 1. 做选择题力避两种倾向:一是一味抢时间、求速度,这样势必导致审题不严,思考不周密,从而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二是速度过慢,太过谨慎小心,甚至反复徘徊不敢选。 2. 选择题审题要细,一定要看清选是还是选非,可以在题目的正确与不正确等这样一些字眼上加上着重号。 3. 做选择题要有一次成功的意识,既注意考点设置,又要凭借语感。如有二选一时干扰性极强的情况,也一定要在认真辨析的前提下,定下一个预选答案,这时可在题号前打一个问号,以备做完后有针对性地检查。 4. 选择题每做一题,必须在题号前写明答案,切忌在选项上打,这样可能导致填涂失误;也不要选定一个便手忙脚乱在卡上填涂一个,这样会阻碍思维。

2020高考语文答题规范

2020高考语文答题规范 2019高考语文答题规范 一、文言文阅读 1.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 2.二读,要充分利用第六题的有效信息,理解全文; 3.三读,以题解题,从已知求未知; 4.实词考查题可使用“代入法”,信息筛选题一般采用“排除法”; 5.翻译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 二、古诗词鉴赏题 1.首先要“五看”:看标题、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看题干,充分利用有效的诗歌信息; 2.要学会“五步鉴赏法”,掌握正确的鉴赏流程:找出意象——领会意境——理解形象——把握感情——鉴赏评价; 3.要弄清诗词类别,掌握一些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要掌握 一些著名作家的典型的作品风格; 4.答题思路及要领:审清题意——明确观点——阐释具体。 三、名篇名句默写 要求:精准把握,一分不丢 四、现代文阅读 (一)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要先选题,后答题,一定要涂黑选题方框;要记住三句话:一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 (二)掌握答题要领

1.快速解读,把握主旨。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摄取各段大概意思,整体认知;第二遍精读,画出过渡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弄清结构层次。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强调三点: A.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B.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C.对应题旨,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 3.答题步骤: 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快速确定答题范围 B.查语境。记清“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 C.看赋分,配答案。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D.探究题注意“观点+理论论据+文本论据+现实论据”的模式,灵活运用。 五、作文 1.审题切中材料; 2.题目切题、响亮; 3.要至少三次点题,“三点成一线”; 4.要引用二三句名人名言,增加论证力量; 5.要运用两三个整句,增强文章的奔放气势; 6.材料要做到新鲜典型; 7.结尾要么点题,卒章显志;要么描写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

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高考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