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智哲学文献综述

心智哲学文献综述

心智哲学文献综述
心智哲学文献综述

约翰塞尔的心智哲学

前言:

所谓心智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ind),其所研究的主要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意识智慧(conscious intelligence)的本质?或者说什么是心理状态和过程的本质?正是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心智哲学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后者主张,心理活动只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系统——大脑——的各种微妙的状态和过程;与此相反,各种二元论者则认为心理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系统的各种状态和过程,而是构成了其本质并非物理性的另一种现象。约翰塞尔对当代心灵哲学的唯物论传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他提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它是内在的、定性的、主观的、第一人称本体论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现象。但是正如液态是水的特征,意识也是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特征,因此和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并没有冲突。

约翰塞尔简介:约翰·R·塞尔,1932年出生,1959年于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米尔斯心灵与语言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言语行为》、《意向性》、《心灵、语言与社会》等。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发展了"意向性"概念与"意识"理论,对唯物论与二元论都有批评。因为在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上卓有建树,1977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美国人文科学奖章。

主题:

一、约翰塞尔对当代心灵哲学唯物论传统的批判

在回答刘高芩关于当代西方心智哲学的基本情况的问题时,约翰塞尔说道:“就我个人的看法,“非还原唯物主义”(‘non2reductive materi2alism’)仍然是当代心智哲学的主要观点,仍然占据当代心智研究的主流地位。尽管我非常愿意宣判“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死刑,但是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各种版本似乎仍然占据着当代心智哲学的制高点。我的基本看法是,无论你持非还原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其他什么观点,你在心智问题的研究中都无法逃避形而上学。所以,我希望持各种观点的心智哲学家都能够对形而上学变得比现在更感兴趣一些,希望他们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与心智密切相关的那些形而上学问题。因为,当人们说“心的性质或现象是可以多元实现的”时,人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特定的形而上学框架中做出这一断言的。如果离开了形而上学层面的追问,这个断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然而,我所担心的是,我们目前在心智哲学中所看到或可能看到的形而上学都是一些糟糕的形而上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心智哲学几乎没有或根本就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步。”

从这里可以看出约翰塞尔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中一种缺少形而上学的非还原主义的心智哲学是持批判态度的。

二、约翰塞尔对身心二元论的批判

(1)笛卡尔的二元论

笛卡尔将世界分为“广延实体”(物)和“思维实体”(心或灵魂)。他声称

心的本质与物的本质完全不同。因此,灵魂与身体完全不同。尽管灵魂在生命期间与整个的身体结合在一起,但它却是无形体的、非广延的,并在身体死后还会继续存活。这是笛卡尔最著名的形而上学主张。作为二元论的主要形式,它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欧洲哲学。这一学说是对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描述的批判。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灵魂是身体的功能或形式。相反,在笛卡尔看来,与他本人所描述的物理本质不同,心的现象不能基于物理特性作机械的解释。这一理论也为基督教的不朽学说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其主要问题在于,由于心与物是截然不同的,很难说心的东西如何与物的东西相关联,而主观的认识又如何能够获得关于客观实在的可靠知识。这就是主导其后的心的哲学的著名的心身关系问题。(2)对笛卡尔二元论的批判

根据笛卡尔的观点,心、身是完全有别的两种实体,二者不可能发生什么联系。然而日常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身、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例如:身体被某物撞到就会感觉疼痛;内心只要想移动身体的某一部分它就可以实现这一想法。那么身、心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身心问题”。塞尔认为,尽管这一问题在笛卡尔之后被许多哲学家所关注,但是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发展到今天,已经转化为如下两个问题:(1)物理实体如何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2)心智事件又是如何影响物理世界的?

三、约翰塞尔的心智哲学观点

(1)中国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

由约翰塞尔1980年在其论文《心、大脑与程序》中提出的思想实验。它用以表明软件不能使得一个计算机具有意识或具有人那样的心。假定一个不会说中文的说英语的人,被锁在一个有两个窗口和一部英文说明书的屋子里。从一个窗口递入用中文写着问题的纸条。屋子里的人根据说明书来将这些纸条与其他写有中文符号的纸条相匹配,并将那些其他的纸条通过另一窗口递出。塞尔相信计算机内部的设置基本上就是这样。而这个不会说中文的人就像是那个计算机。了根据一个程序来加工所接受到的所有东西,而他的输出事实上就像他对中文问题所作的回答。因此他通过了“图灵测验”,但仍然没有获得对中文的理解。同样地,一个计算机只是根据所设计的形式规则进行操行,而且能意识到它所操纵的符号的内容。塞尔因此结论说,程序不是心,因为前者是形式的或句法的,而后者则具有语义内容。语义学并不内在于句法学,而句法学对于语义学也是不充分的。中国屋论证对于强人工智能立场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后者声称心只是计算机的程序。中国屋论证的逻辑和涵义在过去10年间引起热烈的争论。

(2)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是同一学科的个分支

在回答蔡曙山关于如何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问题时,约翰塞尔说道:“语言学习中所涉及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抽象的语句形式,而是使用这些语句来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具有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也就是人类活动的理论,这样我们就有一种语言理论,如果我们将这些东西都一起加以吸收的话,这就是言语行为理论。我认为在语言哲学中,整个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传统的语言研究的狭隘性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言语行为理论也开启了心智哲学的研究,因为心智哲学和语言哲学是同一学科的分支。”由此可见,言语行为与心智是密切相关的,对语言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对心智的研究。

(3)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由语言哲学转向心智哲学

“我认为我们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研究中心转移到以心智哲学为研究中心。

发生这种转向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是,在语言哲学中正在发生许多激动人心的事情,而当我们对大脑如何工作有更多的发现,以及当我们对语言和意识的诸多问题做了透彻的研究时,在心智哲学中也有大量激动人心的事情正在发生,心智哲学已经转移到了前台。我认为,我们业已从语言转到心智最简明的原因就是,语言的最重要的性质是基于心智的,因此,意义和意向性是先于语言的心智能力,在我们能够阐明语言的性质之前,我们必须将先于语言的心智能力搞清楚。语言依赖于心智,甚于心智依赖于语言。”在回答蔡曙山关于未来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的问题时,约翰塞尔如是说。

(4)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区别—人工智能是具有能量传输的。

当我们说计算机不能思维时,我们也必须小心,因为你和我都是计算机。我们从一加一得到二,这就是计算。我们随时都在做计算。我们当然是计算机,但我们能够思维。因此,关键点是:因为你是计算机,我是计算机,我们都能思维,那么,计算机也能思维吗?问题是,如果执行一个标准定义的程序,它自身确实构成了一个充分的思维吗?对此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计算意味着一种过程,那么,答案也是否定的。原因并不在于计算机更像是一台机器。思维并不是那种非常机械的东西,因为虽然大脑是一台机器,但它的操作是由能量的传输来规定的,这是关键点。思维涉及能量的传输。你所买的真实的计算机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机器,但计算并不代表一个机器程序,它代表的是一个抽象的、我们用来执行机器运算的数学过程。但机器计算与思维不同,它不是由能量传输来规定的。

总结:

约翰塞尔对中国学者说:“我想告诉中国学者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没有民族的哲学和民族的科学这种东西。它是国际化的。我们所谈论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正在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就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其他地方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有一堵墙将中国和西方世界以及将中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分隔开。现在,我们共享全球化的智能生命。我想我们现在应该有更多的交往。我认为我们能够彼此交换思想,这样极好。现在,我们正在向着知识分子和学者的世界共同体和国际共同体的目标前进。我想,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理性和智慧。

约翰塞尔在他的心灵的再发现一书中说道:“著名的心身问题是过去两千年来很多争论的来源,它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心智现象是由大脑中的神经生理作用导致的,其本身就是大脑的特征。属于哲学的问题有:究竟什么是意识?有意识的心智现象究竟如何和无意识相连?什么是“心的’’专有特征,如意识、意向性、主观性、心智因果?它们究竟如何发生作用?“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能否描述这些因果关系而避免“伴随现象

论”(epiphenomenalism)?这里提一个明显的事实。我说过心身问题的解决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很多甚至大多数专家并不认为其是显而易见的。属性二元论者认为心身问题非常困难,可能是无法解决的。唯物论者同意如果意向性和意识真的存在并且不能还原为物理现象,那就真的会有困难的心身问题,但他们希望“自然化”意向性乃至意识。“自然化”心智现象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还原为物理现象。他们认为,接受意识和其他心智现象的实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就是接受某种形式的笛卡尔主义。他们看不出这种观点如何能够和我们总的科学世界图像相一致。我相信两种观点都是极端错误

的。有必要表明二元论和一元论都是错的,因为一般认为它们穷尽了领域,没留下其他选择。任何形式的二元论今天一般被认为不在考虑之列,因为它被设想为与科学世界观不一致。我相信当代分析哲学中没有其他领域可以说是如此不合理。接受现时观点的动机不是因为信服它的真理,而是担心它是惟一的选择,即我们默认,必须在由现在这种或那种版本的唯物论所代表的“科学”进路与由笛卡尔主义或其他传统宗教性的心灵观念所代表的“反科学”进路之间作出选择。……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心智哲学: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新兴活力的研究课题

(2)约翰塞尔《心、大脑与程序》1980出版

(3)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约翰塞尔《心灵的再发现》中国人大出版社2005年9月

(5)刘高岑心智哲学与形而上学—约翰·海尔教授谈当代心智哲学的现状与趋势《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6)刘高芩当代心智哲学的演变和发展趋向河南大学学报 2006年1月

(7)蔡曙山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约翰·塞尔教授的对《学术界》双月刊 2007年3月第124期

广西大学

心理哲学课程期末考核文献综述:约翰塞尔的心智哲学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管理哲学

年级:2008级

姓名:曾祥文

学号:0822110101

指导老师:李传新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1001班学号:201002010108 姜雪超 摘要: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直到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本文首先对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康德进行了介绍,接着概括了康德哲学的主要内容,最后重点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三大批判;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批判的时代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Tonghu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0grade 1class, Student ID: 201002010108,Jiang Xuechao ) Abstract: It is said that Kant is a reservoir, the past, the philosophy goes to him here, all subsequent philosophy from his stream. Guidance toda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cognized Kan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 very noble.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o Kant, then summarizes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the final focus o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the main emphasis on Kant's dialectical theo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alectic, Kant's philosophy of human thought entered a "critical age", Kant's spirit is still dominated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era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 Keywords: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ree Critiques;The modern sense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critical times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丁岩 目录 摘要 (1) 一、前沿 (2)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 为基础或核心的 (2)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 (一)哲学不是真理 (7)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 四、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

马原马哲读书报告_《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016 —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xxx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号 XXX 姓名 XXX 学院 XXX 专业 XXX

前言: 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以一种总结并发展着的思维将哲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少的哲学命题,在我们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都是有所涉猎的,遇到时都会感到一丝亲切。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之中,倒显得不那么难理解,如果再能够联系自身实际,这样感受就会显得格外深刻。对中国哲学,我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炼、语言之壮美。可是不知为何,从前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都有一种误解,仿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被触及的。通过此书,我才真切认识到,哲学大厦是那样恢弘壮阔,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又如此的引人入胜。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阅读笔记: 《费尔巴哈论》一书的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在论及黑格尔哲学体系时,重点分析了一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譬如书中所提到的“某种税制”,它存在,但它就未必是合理的。事实上,他认为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即是说这个命题归结为“现

费尔巴哈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 宗教人本学核心命题:1.上帝的本质无非是人的本质2.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种说法意味着人的本质在其自身。这就是费尔巴哈宗教人本学的最基本的两个命题。费尔巴哈说,他的思想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上帝,第二个阶段叫理性,第三个阶段叫人,现实的人。在费尔巴哈那个时代,1840年前后,德国主要讨论的是政治问题和宗教问题,当然政治问题在当时有很多限制,所以问题集中在宗教领域,在神学领域。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代表了青年黑格尔派最初的观点,这个观点局限在黑格尔的范围当中,所以我们把他们叫做青年黑格尔派。之所以这样讲,他们在哲学上,施特劳斯是站在实体的立场上,或者类的立场上,鲍威尔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这两种观点都和黑格尔有关,所以马克思曾经说过,黑格尔哲学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按马克思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费希特的自我,它的核心是形而上学的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人;第三个因素是上述两个因素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必然的统一,即形而上学的改了装的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人类,这是马克思的说法。第三个因素实际上就是绝对精神,这个绝对精神既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又是费希特的自我,所以我们如果看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应该读的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当中的第一个命题,叫做“实体即主体”。我们看到主体的原则首先是在笛卡儿的哲学当中出现的,自我,自我意识,我思,这个最初在笛卡儿的哲学当中出现,然后在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当中被改造过,所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说,笛卡儿的我思意味着有一个实体之我在思,但我(康德)讲的我思意味着我等于思,而且是纯思,这指先验的思。总而言之,主体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在笛卡儿的哲学中被奠基,以往的哲学当中没有这东西,无论是中世纪的哲学,还是古希腊的哲学,没有自我或自我意识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们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之父,他第一次把我思,理性的思维原则,作为第一的原则确立起来,我们说这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因为他彻底的改造了中世纪,把信仰或者经典作为第一位的原理,所以笛卡儿是当之无愧的近代哲学之父,现在有些讨论说培根如何如何,但培根不是,这个大家可以去看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其中包含着对整个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史的客观的理解,这不是说我们说培根更早一些,他发明了经验的原则,他说知识就是力量,诸如次类的东西,从哲学上讨论,我思,自我,自我意识第一次在笛卡儿的哲学当中出现,并且被规定为第一的原则,所以近代以来,一切事物,都要经过理性的裁判,这就是从笛卡儿的原则中来的,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哲学很抽象,笛卡儿也喜欢沉思,但他和时代,和现实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他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这个新的时代的原则在笛卡儿的哲学当中被道说出来。然后它在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当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主体的观点,自我意识的观点,从笛卡儿奠基,到费希特,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康德的二元论以及费希特的实际的二元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康德哲学我们知道,他有一些互不相干的,作为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的前提,比如讲自在之物,还有就是纯思、自我意识。这样两种东西,他们的关系如何,不知道,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因为他们是构成我们的知识的逻辑上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本身不能作为知识,如果他们自身作为知识的话,那么就会有进一步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这样逻辑上会无限的倒退,所以在康德那里,他是公开的二元论,一方面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前提需要有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以便形成叫做感性杂多的东西,另外一方面,需要有知性范畴,而关于知性范畴的先验演绎得出自我意识,所以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认识的,因为它要被认识的话,它一定要被加上知性范畴,自我意识同样是不可认识的,因为它不可能做识的对象,它只是知识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这种东西我们都不可知,然后他们的关系也不可知,所以他就把这种叫做单纯的先验前提和条件留给了理论并把它变为难题。然后费希特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认为康德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康德的哲学有一个毛病,他不是从一个唯一的原理当中来构造整个世界,费希特希望做这件事情,从一个统一的原理当中来构

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哲学思想 思想与生命体现为一种高贵 康德的哲学思想 1770年是康德学术活动和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由于这篇论文为他后来创立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学术界通常都以这一年为界限,把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

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康德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海洋的水位发生着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水位的涨落与地球表面不断发生摩擦的结果,势必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这种影响在短时期内固然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补偿,最终必然会使地球自转停止而走向死亡。康德的这个假说已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确证。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 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即中文译本《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康德认为,宇宙间最初充满着分散的、云雾状的物质微粒,即“原始星云”,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些微粒分布的密度不同,因此在引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质点便逐渐聚集到密度较大的质点上去,从而形成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XX 设计学 设计中的生态文明——绿色设计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现今全球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在工业社会对资源的大度消耗下,资源问题也逐步困扰了全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关键的战略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所学的工业设计和设计学中,也有紧密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发展相联系的绿色设计这个概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在过去岁月中的发展行为,绿色设计理念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是一个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绿色设计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体系,而我的论文目的是为了让合理的理论体系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理论融入实践,达到理论的实际目的。 正文 选题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设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所有绿色设计在促进及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学习设计的我们,更需要了解绿色设计以及学习怎么样将这个理论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是理论融入实践形成真正的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在近些年来也成为热门话题,有关绿色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绿色设计的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我搜集的文献中,已有将绿色设计理论阐述的很清楚的,在重新将这些文献资料分类整理以及理解后,我也找到了一些这些研究中的问题:对理论阐述得再清晰,却无法应用要实际中,也无法对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作用。 绿色设计的定义 绿色设计(GD, Green Design),也称为生态设计 ED(Ecological Design)或环境意识设计(EC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 Design)。其基本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环境因素并将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思想之中,将保护环境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le、Reuse,即减少有限资源的使用率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的各部分组件实现可回收或重新利用化。[1]绿色设计要面向从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护、回收和后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 绿色设计的起源[2] 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为减少人类消费行为对于环境产生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绿色设计成为一种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问题的反思,同时也反映了设计师道德及社会责任心的回归。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 (Victor Papa Nek)出版了一本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此书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同时强调设计应该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对于他的观点,当时能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自从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他的“有限资源论”才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绿色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在一该次会议制定的“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如何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发展的条件下保护环境,第一次从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统一起来的角度提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动作为一个当代的科学术语明确提出并给予系统地阐述。1981年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出了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件:《保护地球》,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承受能力”。绿色设计概念最早是由 Avril Fox和Robin Murrell于1979年在他们的 (Green Design)一书中提出的。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受到各国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政府纷纷制定了自己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首脑会议”,大会针对过去10年来被忽视和未得到解决的一些最紧迫的环境生态问题设立了可行的时间表。生态环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摘要: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费尔巴哈的著作解读中,我们发现,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是以身体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并且从“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作为一种性别化的”、“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一体化的”三个维度来对身体进行了理解和分析。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的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将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哲学;身体 中图分类号:b51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751(2011)06—0158—05 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无论如何也撇不开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按照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思路,我们通常把费尔巴哈简单归入旧唯物主义阵营,忽视了费尔巴哈与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重大差异,低估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创见。这一结论的直接后果就是多年以来对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的停滞不前,致使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性质仍旧处在深度的被遗忘状态,进而低估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对科学唯物主义最终诞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身体概念进行理论

上的梳正和剖析,会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一、一种感性哲学的确立 根据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毓章先生的说法,自20世纪80、9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是一个本体论概念。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学者w.瓦尔(w.wahl)声称,费尔巴哈的感性与现实性“赢得了本体论的合法性”,他的本体论是“感性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有学者提出了“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作为本体来进行探讨,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perception ontology)”①的论点。值得注意的是,李毓章先生似乎并不满意目前很多学者用“感性本体论”这样一个粗阔而充满歧义的概念去理解和界定费尔巴哈的哲学。因此,他对“感性本体论”概念进行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感性的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一种是”感性本体论”(die sinnliche ontolog)。“感性的本体论”仅仅是指一种所有关系,也即是说,用本体论的方法去研究感性问题,而“感性本体论”则是指一种以感性为本体的本体论。②在论者看来,李毓章先生所做的这一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仅从表述上来说,这两种概念是非常接近的,但就其内在的致思逻辑而言,却是判若霄壤的。“感性的本体论”中所探讨的“感性”,其实质上仍然囿于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以解释世界为主导功能的整个近代哲学的

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综述

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综述 [摘要] 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突破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个体系, 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而且在哲学史上首次对人进行了全面的界说, 形成了具有其鲜明特征的人本学, 并把人本主义原则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始终。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学界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讨论, 分别就费尔巴哈哲学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费尔巴哈宗教思想、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对推动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不够, 对费尔巴哈哲学本身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研究视野相对狭窄等。 [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研究综述 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突破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个体系, 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而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谱写了一曲人本主义的灿烂篇章。他的哲学因此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费尔巴哈哲学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具体而言, 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邢贲思专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地介绍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著作, 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本体论、认识论、宗教观、伦理思想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等;许俊达著作?费尔巴哈三部曲# 梳理了费尔巴哈一生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舒永生著?重读费尔巴哈! ! !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及其意义# 通过研究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重新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阐释。汝信在论文?费尔巴哈! ! ! 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中着重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贡献, 一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二是对宗教和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形成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董晋骞论文?费尔巴哈哲学的现代哲学性质及其唯物史观萌芽# 认为费尔巴哈哲学具有现代哲学的性质, 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陈京璇?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杨适?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以及它在近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等论文也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评述。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研究。李毓章所著?人: 宗教的太阳! ! !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研

康德实践哲学研究_康德的实践哲学

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康德的实践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实践哲学 [摘要]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然而,综观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看到,康德道德法则形式化的追求只是其道德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另一方面,康德力图使自己的道德哲学走向经验和情感,走向生活世界。这也就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形而上学至善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5-02 一、康德的伦理学 康德伦理学的出发概念就是自律的善良意志,人们常说,通向地狱的道路是用善良的意向铺砌的,但康德的善良意志并不是消极的,这位思想家向善良意志的体现者所要求的是活动和行为。人们或许会批判康德对事情的形式主义的看法,他暂时谈到的只是帮助人们在生命的海洋中找到确定方向的指南针,道德方向的丧失不会是长久的,道德境界迟早会在人的面前清楚地显示出来,并且人们将看到他们的行为会把他们引向的方向——引向善或恶。善就是善,其准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的宗旨就是用之指导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如果人们拥有了一个对实践生活很合理的理性却不用于人类实践生活,不能普及开来,那么原理描绘得再美轮美奂,事实上它是没意义的。想要指导人类的实践道德生活,就必须将理论带回到现实的大千世界中。 《实践理性批判》是对一般的实践理性进行批判,一般的实践理性包括我们日常的实践活动。“这个批判为什么不提名为纯粹理性批判,而是简单地提名为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如果它在这一方面成功了,就无需批判纯粹能力本身,以发现理性是否以这样一个过分僭越的要求,超越了自己……”[1]康德在导言中,强调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理论理性是处理认识的问题,实践理性是处理欲望和意志的问题,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意志能力。 那么什么是意志呢?在康德看来,就是自己实现自己的对象的能力。 纵观《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康德的道德形式主义研究到达最高之处了。实践理性批判事实上是对人类道德法则的元伦理分析。对道德法则的表达是形式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就是康德的绝对命令或定言命令法则。康德对道德法则是这么评价的“以上所列举的观察道德原则的三种方式,归根到底,是同一规律的不同公式,其中每一个又包含着其他两者。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与其说是客观实践的,还不如说是主观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类比使观念与直观相接近,并由此与情感相接近。”[2]而随后的两种表述只是为了能更接近情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问卷及其统计数据

1、你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其中有57%的研究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22%的学生表示不信仰,而2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2、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吗? 其中只有28%的研究生表示知道,3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 3、你知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只有49%的研究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 4、你关注近期召开的“两会”的焦点问题吗? 其中有65%的研究生表示关注,17%的学生表示不关注,还有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5、你平时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参考消息》等党报书刊吗? 其中有10%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2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69%的学生表示偶尔读。 6、你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传记吗? 其中有11%的研究生表示读过,有1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77%的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 7、你平时关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网站吗? 其中只有10%的研究生表示关注,而62%的研究生表示不关注,还有2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关注。 8、你会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吗? 其中有5%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46%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49%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9、你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和书籍吗? 其中有7%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35%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有5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10、你对研究生阶段学校安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类必修科目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其中有30%的研究生表示感兴趣,16%的研究生表示不感兴趣,有54%的研究生则认为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康德哲学的概述 前批判时期 按照他的宇宙图示,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精神和物质,但两者分布不同 离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离宇宙中心越远,理性越强。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所以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的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唯理论置于经验之前并且之上的位置的基本立场。 但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接受了牛顿物理学,同时也意识到了经验论的重要性,并由此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梦中惊醒。 然而他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独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途径。 以1770年发表的《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他再文章中指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而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同时受到时空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在发表演说后,康德沉默了十一年,在1781年发飙了《纯粹理性批判》。在他书第二版序言中,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哥白尼革命”。这场革命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描述了这场革命。 在历史上,形而上学号称是一切科学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遍了,形而上学在当代遭到轻蔑、谴责和遗弃。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 康德之处,造成这场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j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然不能客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界限,也就不能用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来对其进行检验了3)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概念,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它的做法不仅是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是瞎摸。”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 形而上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呢? 看看数学和物理学是如何走上康庄大道的吧 数学 以前人们死死地盯着图形在图形中辨认它的特性;而在数学中产生的那场变革中却要人们把自己先天设想出来的东西归于事物,并通过这个东西必然地推出事物的特性。对几何图形有这样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认为结合图形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几何图形是按照先天构想出来的,事物的具体形状被那些构想出来的图形所规定。真是后面这种解释,才造就了数学的科学性。 在物理学中那些有意义的实验也是按照理性设计做出的,这就说明一个道理: 理性必须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头,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 全名伊曼努尔·康德 出生 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 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 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 显示▼受影响于 显示▼施影响于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哲学思想综述 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 2.1.1 先验感性论 ? 2.1.2 先验逻辑论 ? 2.1.3 先验分析论 ? 2.1.4 先验辩证论 ? 2.1.5 先验方法论 ?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 3 名言 ?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 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编辑]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

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读书报告 在看了大量有关费尔巴哈的文章后,我从费尔巴哈哲学的四个基本方面来简单论述一下他的哲学观点,这四个方面就是认识论,实践论,人的学说以及宗教学说。 在论述他的基本观点之前,我首先对费尔巴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在认识论方面费尔巴哈是从认识对象和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这两个方面来论证: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并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他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他指出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就是感觉(经验),并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都起理性认识的作用。在这同时他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他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他认为是实践。列宁曾经说过,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是,他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费尔巴哈在实践观主要有三个方面:1、他简单的把感性直观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出发,不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他认为实践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2、认为实践是指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出发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费尔巴哈有句名言:“站在实践观点上,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用场,去同一切事物打交道。”他把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这种典型的利己主义活动当作人类的实践活动。3、他还将实践理解为呼吸、吃喝、消化等生理活动。费尔巴哈从他的人本主义出发,将实践单纯的理解呼吸、吃喝、消化等生理活动。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主要是关于人的学说,这一学说又以自然的学说为基础,因此人和自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在这里我主要阐述他关于人的学说。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有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会存在。②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③把人的本质就视为生物学上的本质。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关于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②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③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④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⑤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他从三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对关系 政治学理论082200271 郭礼峰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康德所考 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自由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维的闪光,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在古希腊自由起初是指一种国家生活原则,直到赫拉克立特,自由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自由由一种政治概念发展出独立性和能动性的涵义来。但随着政局的动荡,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都被罗马统治的冷酷和残暴扫荡殆尽,这使得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逐步转向内心。 人们认为人的自由仅在于超出一切,对一切现实漠不关心,以达到内心安宁。中世纪哲学是唯灵论的哲学,它由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柏罗丁的“太一学说”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自由学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认为人没有意志自由,主要代表是早期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类则认为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其主要代表为托马斯.阿奎那和经院哲学时期的约翰·邓·司各脱派。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中世纪唯名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以及希腊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要求对宗教进行改革。一种回到古典文化范本,复兴人性,摆脱教会控制的文化和宗教改革运动应运而生。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古希腊哲学,这一时期人们以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的意志和情感进行肯定,反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要求信仰自由和肉体自由。 近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权威、反专制、反集权主义,要求思想自由,行为自由的时代。唯理论坚信理性和知识的能力,认为自由就是对理性的符合和认识;经验论将自由归于意志、情感,认为自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这样他们的论述在近代就形成了一场围绕着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而展开的混战。对西方自由观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表明,人类对自身自由奥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这些见解与思想成果无疑是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来源。尽管许多哲学家都对意志自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但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由观念。这也预示着,随着哲学新变革的到来,自由理论的逻辑进程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从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自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但每个过程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人类自由生活的追求。每个时期人们所追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缘由、进程及经验、理论成果等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特点与走向等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并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状况如何,其与中国社会政策选择和现实问题解决的关联等等,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并且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于抗日战争初期提出来的。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于本世纪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作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重新提了出来。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这一著名报告的第七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以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为鉴戒,以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鉴戒,深刻地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形式方面就是使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中国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赋予它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还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要有新的理论创新。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层内涵, 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 有学者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术定位,认为要解决中国化中的问题与分歧,需要有个宏观视野上的转变,需要获得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现代化,而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化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还有的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别。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中国化和一种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中国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和改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有的研究者将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上的观点归结为“结合论”“实质论”“过程论”三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分期,多数学者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但划分的标准又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