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础心理学 第五章

基础心理学 第五章

基础心理学 第五章
基础心理学 第五章

第五章动机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内驱力

由于机体心理、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驱动力。

心理内驱力:由于机体心理不平衡(心理性的紧张)所引起的驱动力(恢复平衡的动力)心理不平衡包括:认知不平衡(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情感不平衡

生理内驱力与心理内驱力的区别:

(1)心理内驱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学习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而生理内驱力则是后天

(2)心理内驱力是社会化的产物,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人不同;但生理内驱力是遗传的产物,凡人皆有之。

(3)生理内驱力产生于生理不平衡,心理内驱力则产生于社会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4)生理内驱力所引起的需要难以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获取满足。心理内驱力所引起的需要则可以通过补偿或替代的方式获取间接地满足

(二)需要

1、定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内驱力)和社会(心理)需求的反映。

它是由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内驱力在个体心理和意识中的反映就是需要,相应的就是心理需求与心理(社会)需要

需要产生的两个前提:

⑴、机体内驱力存在

⑵、机体的内驱力必须在其心理上有所反映,也就是说,个体必须意识到这种内驱力的存在。

二、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将其分为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指向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根据需要满足后的后继发展划分:一次性需要周期性需要上升性需要

『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三、需要的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人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然会产生种种需要。需要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需要的产生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需要的满足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现实条件的制约。

⑵主观差异性

需要具有主观性,是个体对机体内部或外界生活的要求的主观反映,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需要具有个体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在需要的量及需要的质上存在差异。

⑶动力发展性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永远不会只停留在某一种水平上。

⑷整体关联性

这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各种需要互为条件,又互为补充。

一方面,精神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以物质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为基础;物质需要的存在与发展又以精神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为条件。

另一方面,各种需要又是互为补充的,如某一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可以通过另一种需要的满足来保持个体相对的心理平衡。

四、需要的作用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说明: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二)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或调整功能

(三)需要和动机的关系

联系: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力量,需要就是这种力量的源泉。需要越迫切,由其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

区别:如果需要仅仅以意向的形式停留在头脑里,而没能和具体的行动目标相结合,那么这种需要还没有转化为活动的动机。只有当需要激起并维持个体进行有目标的活动时,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二、动机的分类

(一)根据动机的性质,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物性动机:以人的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是先天具有的,如进食、睡眠、排泄、性等动机。

⑴饥饿:是由机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涵义:驱使个体的求食活动。

原因:血糖的降低、内分泌的变化、胃的收缩。

生理基础:主要由下丘脑调节

求食行为受社会文化条件、个人生活习惯等影响

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

饥饿、饮食和体重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下丘脑活动;血液中的葡萄糖;激素调节;基础代谢;脂肪细胞量;现行设定。环境因素:习得食物偏好;食物相关线索的呈现;对食物相关线索的敏感;饮食习惯;压力、情绪波动。

⑵渴动机

涵义:使个体从事饮水活动。

渴比饿对个体行为具有更大的驱动力。

原因:下丘脑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是产生渴的主要原因,个体喝水受体内需要水的程度的支配。

生理基础:下丘脑

渴的满足方式和对象与社会文化生活有关。

⑶性

性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较强的生理动机。

以性的需要为基础

由荷尔蒙的刺激引起

性激素不是产生性驱力的唯一基础

人的性驱力带有社会的性质

⑷睡眠

2、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利动机、认识动机等。

⑴成就动机

⑵交往动机

(二)根据动机的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三)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四)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三、引起动机的条件

内在条件——需要(内因)推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动机是各种需要的具体体现。

外在条件——诱因(外因)拉

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刺激物。

正诱因:个体因趋向或结合搜它而得到满足的刺激物

负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的刺激物。

说明:需要和诱因是形成动机的必要条件,在不同的情况下,两者可表现为一者强,一者弱。个体行为产生模式:需要、动机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图)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图:动机水平与问题解决效率』

主要观点:

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五、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詹姆斯麦独孤

(二)驱动理论

伍德沃斯

赫尔提出了驱力降低理论。当紧张状态得以降低或消除后,驱力的动机作用也随之减少。(三)诱因理论

赫尔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诱因理论用

(四)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

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一般而言,个体偏好中等强度唤醒水平。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原理:

最佳唤醒水平原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

简化原理,即重复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

个人经验对偏好的影响。有经验的人偏好复杂刺激

(五)认知理论

1、期待理论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练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在细胞间主要是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交感神经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额叶_;_顶叶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抑制。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相邻性,相倚性。 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讲解学习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单选) 1、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A)树突 2、自主神经由()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丘脑是()。 (C)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4、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 (D)中央后回 5、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 (B)相互诱导 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B)感受性 7、"红花还得绿叶配"是说绿色背景上的红色看起来更红了,这种现象叫()。 (C)颜色对比 8、站在铁路上看两根铁轨,距离越远看起来两根铁轨的距离越近,到视线的尽头就交叉到一点了,这在判断距离时提供的线索叫()。 (C)线条透视 9、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记忆叫()。 (C)内隐记忆 10、通过思维,能从已知推断出未知来,这说明思维具有()的特点。 (C)间接性 11、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C)定势 12、看了《阿Q正传》后,头脑里可以呈现出阿Q的鲜明形象,这是()。 (D)再造想象 13、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最主要的特点。 (A)意识 14、按照动机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5、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 (C)兴趣 16、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特性。 (C)两极对立 17、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进行的划分叫()。 (C)情绪状态 18、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 (A)心境、激情、应激 19、和意志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 (A)受暗示性 20、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的任务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有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进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有感应性,没有心 理现象。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的活动将客观外界事物变成映像,从而产生了人的心理,因此,心理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同期研究结果 有184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的费希纳定律(开创心理物理学研究领域);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 二、学派纷争: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现象,所以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特别强调客观性原则是必要的,不 能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忽视去寻找它的客观证据,以臆测代替事实。) 2、辩证进展的原则(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到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 种族发展;人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有一个发生,发展 和成熟、衰老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心理学习题第七章情绪

第七章情绪 一、填空(10分) 1.近代研究中,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2.我们将人在情绪发生时表现出来的反应划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1、3.我们把情绪的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2、4.我们把情感的状态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我们将压力源归为: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二、单选题(10分) 1.人们倾向于接近会给自己带来愉快和高兴的事,逃避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的事。这是情绪的 A 。 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C:健康功能;D:信号功能。 2.人的表情应与他所处的环境相符,这是情绪的 B 。 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C:健康功能;D:信号功能。 3.意愿不能达到,特别是在外界一再阻碍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体验是B 。 A:快乐;B:愤怒;C:悲哀;D:恐惧。 4.由于缺乏处理和摆脱某种情景或事物的能力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是D 。 A:快乐;B:愤怒;C:悲哀;D:恐惧。 5.足球运动员在进球后表现出来的狂喜属于 B 。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6.当人面临突然降临的灾难和事故时,他就会动员全身的资源去应付当前的困境,此时他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是 C 。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7.成绩一般的学生想考重点大学,这样的压力属 B 。 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8.在个人生活中,由于搬家、转学、亲人过世、贫穷等而引起的压力属C 。 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9.任何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构成不同的压力。如第一次登台讲课的学生会比老师紧张得多,这是因为 A 的作用。 A:经验;B:准备状态;C:心理素质;D:环境。 10.任何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构成不同的压力。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是责骂而是安慰和鼓励,那么孩子的心情就会开朗很多。这是因为 D 的作用。 A:经验;B:准备状态;C:心理素质;D:环境。 三、判断题(10分) 1.儿童对父母的爱是情绪。(错) 2.情绪和情感是同一个概念,只是用在比同的场合。(错) 3.一个外商在和中国的生意伙伴一起吃饭时,因受不了国人的劝酒方式而逃跑,这是因为他的心理素质太差了。(错) 4.一个人去参加乒乓球比赛一心想赢结果却输了,他很难过。这是因为他缺少比赛经验。(错) 5.“儿女不嫌母丑”这表现的是情感。(对) 四、名词解释(12分) 1、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2、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压力是一种反应方式,当刺激事件超过个体的应付能力并打破机体的平衡 时,就表现为压力。 4、是由人的身体状态和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五、简述题(28分)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1.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脑最早形成的部位是(D)。 选项:A.小脑B.脊髓C.丘脑D.脑干 2. 睡眠属于(D)状态。 选项:A.潜意识B.无意识C.前意识D.特殊的意识 3.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有(B)个阶段。 选项:A.3 B.4 C.5 D.6 4. 由于反复操作而形成的,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B)。 选项:A.思想准备B.定势C.知觉准备D.策略 5. 属于意志行动的是(A)。 选项:A.残疾人登山B.单位会餐C.小孩玩游戏D.上床睡觉 6. 关于错觉,错误的说法是(D)。 A.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B.错觉往往有固定倾向 C.错觉产生需具备一定条件 D.错觉很容易被纠正 7. 自制力有缺陷的人会出现(A) 选项:A.任性B.草率C.武断D.执拗 1. 与内脏系统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D)。 选项:A.丘脑B.上丘脑 C.底丘脑D.下丘脑 (多选)2.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包括(AB)。 选项:A.兴奋型B.抑制型C.活动型D.平衡型 3. 对弱光敏感的细胞是(C) 选项:A.椎体细胞B.双极细胞C.杆体细胞D.神经节细胞 4. 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导致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A)。选项:A.听觉疲劳B.听觉后像C.听觉适应D.听觉隐蔽 5. 人们在知觉物体时,总想知道它是什么,这反映知觉具有(B)。 选项:A.恒常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整体性 (多选)6. 在教学中“一题多解”是要培养学生的(BC)。 选项:A.逻辑思维B.求异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 (多选)7. 与动机产生有关的因素包括(ABCD)。 选项:A.需要B.诱因C.情绪D.内驱力 1. 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B)。 选项:A.知觉B.感觉C.直觉D.错觉 2. 全色盲的人似乎也能辨认颜色,他们依据的线索是(B)。 选项:A.色调B.明度C.波长D.饱和度 4 声音的特性不包括(A)。 选项:A.频率B.响度C.音调D.音色 5. 威尔尼克中枢所指的是(D)中枢。 选项:A.视觉性言语B.言语运动C.书写性言语D.言语听觉 (多选)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BC)。 A.需要具有对象性 B.人的需要是发展的 C.社会需要是人特有的 D.人和动物的自然需要没有区别 (多选)7. 心境的特点包括(ABC)。 选项:A.持久B.微弱C.弥漫D.沉重 (多选)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BCD)。

《心理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心理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009.4)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 A.生导动机B.内在动机C.需要D.诱因(2006.7)11.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找水喝的诱因?( ) A.水B.口渴C.寻求水源D.喝水 (2008.7)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 ) A.低B.高C.中等D.不变 (2006.7)1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加大会表现得()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2006.4)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本章几点说明: ?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发展阶段: 1.无脊椎动物:感觉; 2.脊椎动物:知觉; 3.灵长类:思维萌芽; 4.人类:思维和意识。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今年是130周年) ?学派纷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二级掌握)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呼吸、心跳, 血压)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 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 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 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 工具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内部和外部):痛觉内外都有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基础心理学知识》(2015)习题与参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2015修订版)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A (A)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B)除精神病人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D)所有心理现象的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B)心理过程、能力和人格 (C)知、情、意和人格(D)需要、动机和人格 3.心理过程包括()。B (A)能力、气质和性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知、情、意和能力(D)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动机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C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D)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5.心理学是()。D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 (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阶段。B (A)感觉、知觉、思维三个 (B)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 (C)感觉、知觉、情感和思维四个 (D)感知觉、思维萌芽、思维和意识四个 7.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C (A)感觉的阶段(B)知觉的阶段 (C)思维萌芽的阶段(D)思维的阶段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冯特(B)韦伯 (C)费希纳(D)艾宾浩斯 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该实验室创建于()。C (A)1840年(B)1860年 (C)1879年(D)1885年 10.冯特和铁钦纳是()学派的创始人。B (A)格式塔心理(B)构造心理 (C)机能主义心理(D)行为主义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 (A)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主张要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D (A)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华生(D)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1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罗杰斯和马斯洛(D)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15.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C (A)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 (B)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C)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机制 (D)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16. 16.神经元是由()组成的。B (A)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B)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C)细胞、突起和纤维(D)细胞核、突起 17.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A (A)树突(B)轴突 (C)细胞核(D)细胞质 18.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D (A)树突(B)轴突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考查重点 1、感觉的含义及属性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 3、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及联觉 4、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痛觉等)的含义、现象及感受器、适宜刺激等; 5、知觉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的含义,以及距离知觉的线索、生物钟的概念、错觉(包括运动错觉)的应用及产生原因。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1、感觉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属性:(1)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3、感觉的种类: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恶心等)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其感受性高。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成反比关系。 4、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刺激的物体叫刺激物。 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 5、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种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也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越小,其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其英文缩写为j.n.d)。差别阈限越小,其差别感受性越高。 7、韦伯定律:发现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I/I=K 8、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R。费希纳定律说明我们不

7心理学第七章复习重点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009.4)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 A.生导动机 B.内在动机 C.需要 D.诱因 (2006.7)11.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找水喝的诱因?( ) A.水 B.口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2008.7)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 ) A.低B.高C.中等D.不变 (2006.7)1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加大会表现得()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2006.4)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中度最适宜 D.两者无关 (2006.4 名词)诱因 (2009.7 名词解释)24.动机 (2008.4 ,2007.4简答)动机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n概念: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n 产生的原因有合作、情谊、归属。 二、成就动机: n概念: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其结构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n 成就动机的特征: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2

3

4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 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5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痛觉、触压觉)种类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受性的发展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是一种最简单的联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觉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 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E,G) A、感知过程 B、知觉过程 C、认识过程 D、注意过程 E、情感过程 F、行为过程 G、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 A、认知 B、能力 C、气质 D、情感 E、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D) A、理论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 E、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 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C,D,E) A、社会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咨询心理学 D、管理心理学 E、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B,C,D,F)

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韦伯 C.费希纳 D.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冯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 B.脑电 C.心理 D.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需要、动机、意志 B.能力和人格

C.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1913年产生的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行为主义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系统。 A.需要 B.动机 C.意志 D.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6.【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7.【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效价高 B.效价低 C.期望值高 D.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8.【多选题】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 A.安全需要 B.成就需要 C.成功恐惧 D.交往需要 正确答案:成就需要###成功恐惧###交往需要 对应章节第三章 3.【单选题】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概念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我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性动机人类所特有。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2、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德西效应。 (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1、主导动机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

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第二节社会性动机 交往动机 (一)交往动机及其获得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关于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二)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1、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我们社会文化价值所鼓励的东西。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2、情谊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结构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二)成就动机的特征 一般来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 工作动机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工作动机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 X理论:人工作就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