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不包括0的平均值

计算不包括0的平均值

计算不包括0的平均值

计算不包括0的平均值

?当某个区域内有0值时,如果进行平均值,会引起误差。?下面就是利用A VERAGE函数和数组公式进行平均值:

?提示: A VERAGE函数可以忽略空单元格,但不能忽略0值

平均数标准差计算例题

例1 测定蚕豆根在25℃的逐日生长量(长度)于表1,试求根长的每天平均增长率及第7,11天的根长 表1 蚕虫根长的每天增长率 求出日平均增长率(几何平均数) G=1.31021 即日平均增长率为1.31021毫米。 第7天的根长应为 17×(1.31021)6=85.9992=86.00毫米。 若用算术平均值计算,则第7天的根长应为 17×(1.31205)6=86.7266毫米,与实际不符。 第11天的根长应为 17×(1.31021)6=253.4306=253.43毫米

未分组资料中位数求法: 例2 观察某除草剂对一种杂草的除草效果,施药后对10株杂草观察,发现其死亡时间分别为7、8、8、9、11、12、12、13、14、14小时,求其中位数。 即10株杂草从施药到死亡时间的中位数为11.5小时 已分组资料中位数求法: L — 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i — 组距; f — 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 n — 总次数; c — 小于中数所在组的累加次数。 例3 取三化螟初孵幼虫204头,使其在浸有1:100敌百虫的滤纸上爬行(在25℃下),得不同时间的死亡头数于表2中,试求中位数。 表2 敌百虫的杀螟效果 ) 2(c n f i L M d -+=5.112 12112265)12/(2/=+=+=+=+x x x x M n n d

由表2可见:i =10,n =204,因而中位数只能在累加头数为118所对应的“35—45”这一组,于是可确定L =35,f =36,c=82,代入公式得: (分钟) 即50%的三化螟幼虫死亡时间的中位数为40.6分钟。即致死中时间,致死中量。 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 式中: y i —第i 组的组中值; f i —第i 组的次数; k —分组数。 例:某村共种五块麦地,各地块的面积分别为0.1,0.2,0.4,0.15,0.15公顷,其相应的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为2250,1900,1500,1700,2300公斤/公顷,求该村小麦的平均产量? 例:欲了解春季盐碱土的盐分分布动态,在某地对一米土体内进行盐分分析,每个剖面共分8层取样,重复两次,测得结果(%)如下表,求:(1)0-10cm 土层的盐分平均含量(%);(2)一米土体内的盐分平均含量(%)。 6.40)822204 (361035)2(=-+=-+=c n f i L d M ∑∑∑∑= = ++++++===f fy f y f f f f y f x f x f y k i i k i i i k k k 1 1212211权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均值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归纳总结 1. (1)若R b a ∈,,则ab b a 22 2 ≥+ (2)若R b a ∈,,则2 2 2b a ab +≤ (当且仅当b a =时取“=”) 2. (1)若*,R b a ∈,则ab b a ≥ +2 (2)若*,R b a ∈,则ab b a 2≥+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 ,R b a ∈,则2 2? ? ? ??+≤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0x >,则1 2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 若0x <,则1 2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 若0x ≠,则1 1122-2x x x x x x +≥+ ≥+≤即或 (当且仅当b a =时取“=”) 4.若0>ab ,则2≥+a b b a (当且仅当 b a =时取“=”) 若0ab ≠,则22-2a b a b a b b a b a b a +≥+≥+≤即或 (当且仅当b a =时取“=”) 5.若R b a ∈,,则2 )2(2 22b a b a +≤ +(当且仅当b a =时取“=”) 『ps.(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和 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2)求最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3)均值定理在求最值、比较大小、求变量的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 =3x 2+ 1 2x 2 (2)y =x +1 x 解:(1)y =3x 2+1 2x 2 ≥2 3x 2· 1 2x 2 = 6 ∴值域为[ 6 ,+∞) (2)当x >0时,y =x +1 x ≥2 x ·1 x =2; 当x <0时, y =x +1x = -(- x -1 x )≤-2 x ·1 x =-2 ∴值域为(-∞,-2]∪[2,+∞) 解题技巧 技巧一:凑项 例 已知5 4 x <,求函数14245 y x x =-+ -的最大值。 解:因450x -<,所以首先要“调整”符号,又1 (42)45 x x -- 不是常数,所以对42x -要进行拆、凑项, 5,5404x x <∴-> ,11425434554y x x x x ??∴=-+=--++ ?--? ?231≤-+= 当且仅当1 5454x x -= -,即1x =时,上式等号成立,故当1x =时,max 1y =。 评注:本题需要调整项的符号,又要配凑项的系数,使其积为定值。

EXCEL求平均数的的几种用法[1]

EXCEL求平均数的的几种用法 求平均分是Excel里再平常不过的操作了。使用EXCEL,不仅可以求简单的平均分,即使要去掉几个最高分、最低分再求 平均分,那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直接求平均分 如果要对指定的数据直接求平均分,那显然是最简单的。如图1所示,假定要求平均分的数据在B2:B20单元格,那么我们只要在B21单元格输入公式:=AVERAGE(B2:B20),回车后平均分就有了。 二、去掉指定分数再求平均分 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要求。 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再求平均分为例。 我们可以在B22单元格输入公式:=(SUM(B2:B20)-LARGE(B2:B20,1)-SMALL(B2:B20,1))/(COUNT(B2:B20)-2),回车 后即可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SUM(B2:B20)求到的是所有数据的和;LARGE(B2:B20,1)返回的是B2:B20单元格数据中的最大 值;SMALL(B2:B20,1)则返回B2:B20单元格数据中的最小值;而COUNT(B2:B20)返回的是B2:B20中数值的个数。这样,用这个公式自然就可以求到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了。 如果要扣除的高分和低分更多,那么,只需要增加上式中LARGE和SMALL函数的数量就可以了,不过需要把公式中的“1”换成“2”或“3”等,以求得第二高(低)分或第三高(低)分。当然,COUNT函数后的数字也应该做相应改动。 这个方法思路固然简单,但公式实在是有点麻烦。在EXCEL中,其实是可以有更简单的方法的。那就是利用TRIMMEAN 函数。如图3所示,在B2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TRIMMEAN(B2:B20,0.2),回车后即可得到结果。 TRIMMEAN函数可以求得截去部分极值后的数据的平均值,即TRIMMEAN先从数据集的头部和尾部除去一定百分比的数据,然后再求平均值。而上面公式中的“0.2”,即我们所规定的要去除数据的百分比。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平均数是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与基本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位统计学家曾称:统计学是一门平均数的科学。因此,正确理解、计算、运用统计平均数,是学习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后续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指数、统计评价、序时平均数等统计方法的关键。 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资料的时间属性不同,分为静态平均与动态平均,前者属于截面数据的平均,即为一般平均数,后者为时间数列的平均,也称序时平均。序时平均是静态平均方法的具体应用。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体现原始数据的充分性不同,主要可分为数值平均与位置平均,前者包括算术平均、调和平均、几何平均、平方平均,它们均有简单式与加权式之分,实践中较常用的是算术平均、调和平均与几何平均。后者则指中位数与众数。这些平均方法与公式具有不同的应用场合或应用条件,实践中必须正确选择。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初学者往往无法正确区分这些不同平均方法的应用条件,特别是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的应用条件,从而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本文拟通过案例分析,与同学们谈谈如何正确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例1]某企业报告期三个车间的职工人均日产量分别为:50件、65件、70件,车间日总产量分别为800件、650件、1050件。 要求:计算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 [解题过程]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Σm/Σ(m/x) =(800+650+1050)/(800/50+650/65+1050/70) =2500/41=60.98(件/人) [解题说明]本题从公式形式上看,是加权调和平均数。从内容上看,属于“统计平均数的平均数计算”,但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乱套公式。最常见的错误是:选择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以三个车间的日总产量为权数,对三个车间的劳动效率进行算术平均:(50×800+65×650+70×1050)/(800+650+1050) =155750/2500 =62.3 另一类错误是采用简单平均公式计算平均产量,即 (50+65+75)/3=63.33。 出现上述两类错误的根源是:没有正确理解社会经济统计中平均数的经济含义。其实,无论资料条件如何,职工人均产量的基本含义永远是:总产量/工人数。因此,本例资料只需要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产量及三个车间的总人数即可。由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知道,总产量已经知道了,为(800+650+1050)=2500,而各车间的职工人数却需要推算。因为各车间的总产量与该车间工人数之比即为该车间的人均产量,所以各车间职工人数应该等于总产量与人均产量之对比,三个车间的职工总人数应该为: (800/50+650/65+1050/70)=41人。

示波器的平均值参数、参数的统计平均值及波形平均算法

示波器的平均值参数、参数的统计平均值及波形平均算法 ——兼答“一周一问”之No.006问 文档编号:HWTT0065

示波器的平均值参数、参数的统计平均值及波形平均算法 ——兼答“一周一问”之No.006问 汪进进,王雨森 深圳市鼎阳科技有限公司 N0.006问:平均值的物理意义及其和FFT的关系 今天问个简单的问题: 示波器测量参数的平均值算法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平均值是否等于FFT的直流(0Hz)的大小? -------------------------------------- 这个问题很简单,简单得都没人想理会。但是就看这三个回答还是能撩人兴致的,看了后甚至有一下子被蒙住了的感觉。 回答1: 大海象 平均值对于周期信号来说,是直流分量,其等于0hz fft,但是对于非周期信号来说,平均值不等于0hz大小,物理意义上为积分

"平均值对于周期信号来说,是直流分量,其等于0hz fft,但是对于非周期信号来说,平均值不等于0hz大小。" 这个回答是对的,但为什么平均值在物理意义上是积分呢? 积分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我不理解这后半句哦。 回答2: d.sen 示波器测量参数的平均值指的是正弦交流电全波整流并完全滤波后的电压。对正弦波而言,平均值的意义就是全波整流后,频域上的直流分量。 这里面正弦波理解为周期性信号,所以平均值就是直流分量。结论和第1个回答是一致的。 回答2: 叶叶 平均值在数学上是微分方程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一样的算法,这个微分方程就是我们所测的波形,物理意义并不是0Hz的大小,而是要算出包含所有的高频分量后的数学平均值。 这个说法看不太懂了,跪求大师给出详细解释哦。 当我启动了伟大的搜索引擎搜索"平均值"三个字之后,得知“平均值”是初二数学上的

小学五年级求平均数

求平均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 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 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三 ) 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 一 ) 复习准备 1 .口算。 ①小明有 12 本书,小军有 20 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②五 (3) 班做好事 28 件,五

(4) 班做好事 36 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 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 28 个,第二组投中 33 个,第三组投中 23 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 ( 列式计算 ) 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 ) 学习新课 1 .出示例 1 : 五年级一班分成 3 组投篮球,第一组 10 人,共投中 28 个;第二组 11 人,共投中

33 个;第三组 9 人,共投中 23 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 投影片 ) ①例 1 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 ( 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 )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 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 + 33 + 23=84( 个 ) (2)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 + 11 + 9=30(

数学运算中平均值的计算及运用

数学运算中平均值的计算及运用 【基础理论】 1.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 2.加权平均值 【例题精选】 例1:老师出了若干份试卷,以各份试卷的平均分计算考生成绩,某考生最后一份试卷得了97分,则均分为90分,若最后一份试卷得73分,则均分为87分,那么这组试卷的份数是: A.8 B.9 C.10 D.11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除最后一名学生外,其他所有学生的分数之和不变,利用此解题,设试卷数为x份,根据平均数性质解题,则有90x-97=87x-73,解得x=8。因此,选A。 例2:某项射击资格赛后的统计表明,某国四名运动员中,三名运动员的平均环数加上另一运动员的环数,计算后得到的环数分别为:92、114、138、160,则此国四名运动员资格赛的平均环数是: A.63 B.126 C.168 D.252 [答案]A

[秒杀] “四名运动员的平均环数”一定小于“三名运动员的平均环数加上另一运动员的环数”,所以此国四名运动员资格赛的平均环数一定小于“92、114、138、160”里面每一个数,必定小于92,只有A项符合。 例3:某车间进行季度考核,整个车间平均分是85分,其中2/3的人得80分以上(含80分),他们的平均分是90分,则低于80分的人的平均分是多少? A.68 B.70 C.75 D.78 [答案] C [方法一]特殊值法:根据“2/3”,可以假设整个车间总共有3人,则2人的得分在80分以上,则低于80分的有1人,其平均分是(85×3-2×90)÷1=75分。 [方法二]十字交叉图法:设低于80分的人的平均分是x分,则由题意可知,两部分人的比例为2/3:1/3=2:1。 90 85-x 2 85 x 90-85 1 即(85-x)∶(90-85)=2∶1,解得x=75。 例4:把自然数1,2,3,4,5,…,98,99分成三组,如果每组数的平均数刚好相等,那么此平均数为: A.55 B.60 C.45 D.50 [答案]D

平均值、方差、标准差

平均值(Mean)、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对于一维数据的分析,最常见的就是计算平均值(Mean)、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平均值 平均值的概念很简单: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点的个数,以此表示数据集的平均大小;其数学定义为: 以下面10个点的CPU使用率数据为例,其平均值为。 14 31 16 19 26 14 14 14 11 13 方差、标准差 方差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表示数据集中数据点的离散程度;其数学定义为: 标准差与方差一样,表示的也是数据点的离散程度;其在数学上定义为方差的平方根: 为什么使用标准差? 与方差相比,使用标准差来表示数据点的离散程度有3个好处: 表示离散程度的数字与样本数据点的数量级一致,更适合对数据样本形成感性认知。依然以上述10个点的CPU使用率数据为例,其方差约为41,而标准差则为;两者相比较,标准差更适合人理解。 表示离散程度的数字单位与样本数据的单位一致,更方便做后续的分析运算。 在样本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标准差具有方便估算的特性:%的数据点落在平均值前后1个标准差的范围内、95%的数据点落在平均值前后2个标准差的范围内,而99%的数据点将会落在平均值前后3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贝赛尔修正 在上面的方差公式和标准差公式中,存在一个值为N的分母,其作用为将计算得到的累积偏差进行平均,从而消除数据集大小对计算数据离散程度所产生的影响。不过,使用N 所计算得到的方差及标准差只能用来表示该数据集本身(population)的离散程度;如果数据集是某个更大的研究对象的样本(sample),那么在计算该研究对象的离散程度时,就需要对上述方差公式和标准差公式进行贝塞尔修正,将N替换为N-1: 经过贝塞尔修正后的方差公式: 经过贝塞尔修正后的标准差公式: 公式的选择 是否使用贝塞尔修正,是由数据集的性质来决定的:如果只想计算数据集本身的离散程度(population),那么就使用未经修正的公式;如果数据集是一个样本(sample),而想要计算的则是样本所表达对象的离散程度,那么就使用贝塞尔修正后的公式。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该数据集相较总体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样本 (比如一分钟内采集了十万次的IO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该样本数据集不可能错过任何的异常值(outlier),此时可以使用未经修正的公式来计算总体数据的离散程度。 R中平均值、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 在R中,平均值是通过mean()函数来计算的: x <- c(14, 31, 16, 19, 26, 14, 14, 14, 11, 13) mean(x)

均值计算器(绝对准确)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 题目:求均值计算器的设计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104班 学生姓名:韩超 学号:110060427 指导教师:刘增环、岑毅南、高敬格等 设计周数:2周 设计成绩: 2014年6月26日 \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二、课程设计正文………………………………………………………… 2.1、设计所需器材…………………………………………………… 2.2、设计任务和要求………………………………………………… 2.3、设计方案………………………………………………………… 2.3.1、硬件设计………………………………………………… 1.STC90C52AD说明…………………………………… 2.数码管说明………………………………………… 3.晶体振荡电路设计………………………………………… 4.数码管和位选设计………………………………………… 5.复位设计……………………………………………… 6.矩阵键盘设计………………………………………… 2.3.2、软件设计………………………………………………… 1.主程序流程图…………………………………… 2.显示程序流程图………………………………… 3.按键扫描程序流程图………………………………………… 4.系统程序……………………………………………… 2.3.3、软硬件调试……………………………………………… 三、课程设计总结…………………………………………………………… 四、心得体会…………………………………………………………… 五、参考文献…………………………………………………………………

求平均值的简洁算法

求平均值的简捷方法 首先说明,这是前人所推荐的求平均值的方法,只是经过我的一点点加工整理 这里开头先说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二进制数值表示方法中,一个无限长的二进制数顺序向左移动一位就是原值乘以二,而如果二进制数顺序向右移一位就是原值除以二。我们利用这个特性在PIC单片机中可以很方便地求得两个数的平均值:将两个数相加,然后将和右移一位便是两个数的平均值,如果和是奇数,那 么余数就在C里面。 更进一步的方法,比如我们要求一段时间内AD值的平均值,通常需要把几十次的和再除以几十,而利用移位其实非常方便,甚至求和后都可以不用再作任何运算就可以得到平均值。举一个很特殊的例子说明:我们要为8位的AD结果做平均值运算,如果我们一次做256次(注意刚好是2的8次方哦)AD转换,将每次的AD结果相加,这样256次AD转换之后我们得到一个16位的和,这时我们就不用再把和除以256了,实际上我们已经得到了8位的平均值整数部分,那就是16位和的高8位!怎么证明?很简单:我们求得的和要除以256,将256拆开,就是这样一个方程(假设平均值为X,和为Y): X=Y/(2*2*2*2*2*2*2*2) 也就是将Y除以8次2,换句话说按照上面的说法就是要将“和”右移8位————刚好将16位和的高8位移入低8位,而原低8位如果作为小数舍去的话,那么原高8位就是平均值的整数部分!既然如此简单就没有理由再去自找麻烦移位8次了,直接取16位和的高8位多简单?若是有人拿了那个16位的和直接去 冒充16位精度的AD结果,我也不反对。 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10位AD值的平均值如何求:再做256次?太麻烦了,取得的和要18位占用3个字节,而且时间太长不允许,怎么样才更简便呢?右对齐的10位AD值占用两个字节,高字节前面还有6位空的,6位就是2的6次方=64,这就是我们需要做AD的次数,做完64次AD之后结果相加的和刚好是10位的左对齐值!当然要舍去低字节的低6位,那是小数,我们取整的时候并不关心的。有人说:我还是需要结果是右对齐的以方便计算————那就右移6位…………有必要吗?其实还有更简单的:那就是只需要左移2位!呵呵大家都是明眼人不用我多说为什么了,可以看得出来这有多方便。 推而广之,如果我们要作若干整数的平均值,只需要先求2的n次方次的和然后右移n次或者左移(8-n)次就可得到它们的平均值整数了。往哪移,看往哪近喽。 附:10位AD转换求64次平均值程序: MOVLW D’64’ MOVWF COUNT MOVLW ADRESL MOVWF FSR CLRF ADMEANH CLRF ADMEANL ;这个不要忘了 LOOPAD CALL AD转换 MOVF ADRESH,W ADDWF ADMEANL,F ;加高字节,因为高字节只有最低两位,64次求和不会溢出,所以不用判断是否有进 位。 MOVF INDF,W ADDWF ADMEANH,F ;加低字节 BTFSC STATUS,C ;是否有进位 INCF ADMEANL DECFSZ COUNT GOTO LOOPAD

Excel自动求平均值的函数公式

Excel自动求平均值的函数公式 时间:2012-07-12 来源:Word联盟阅读:66530次评论52条 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用Excel来对数据进行各种运算,如:求和、求差、求积等公式,来完成我们的运算。在前面几课中我们已经基本的讲解了各种运算的函数公式,本篇再来说下在Excel表格中如何求平均值。我们在制作一份成绩表排名的时候,知道了各科成绩,需要求出成绩的平均值,我们该如何来完成呢?下面就看看Word联盟为大家演示吧! 首先,这里是一份成绩表,上面有各门功课的成绩,我们要求出平均分数。 ①将光标定位到“平均分”下面一个单元格中,然后点击“插入函数”按钮,如下图红色区域便是;

②在弹出的“插入函数”中,我们选择函数“AVERAGE”,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③接着马上会弹出“函数参数”的窗口,此时,我们可以用鼠标左键来拖选需要求平均值的单元格,也可以按住键盘上的“Ctrl + 鼠标左键”来选择多个单元格,然后按确定按钮;

这时,得出的平均值就自动显示在“平均分”下面的单元格中了。(如下图)

好了,平均值已经求出来了,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每个同学的平均分数自动显示在平均分的单元格中。 我们只需要将光标放到第一位同学的平均分单元格的右下方,此时,鼠标会变成一个“黑色十字架”,我们鼠标左键按住不放,然后将鼠标拖到最后一个同学“平均分”的单元格中,松开左键,OK了,所以同学的平均分数全部求出来了!

本篇只是拿成绩表作为演示,告诉大家如何用Excel求平均值,相信大家在实际操作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求两个数的平均值

求两个数的平均值。这两个数分别放在x和 y单元,而平均值放在z单元中。 DATA SEGMENT x DB 95 y DB 87 z DB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MAIN FROC FAR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PUSH DS MOV AX,0 PUSH AX MOV AX,DATA ; MOV DS,AX MOV AL,X ; ADD AL,y ; MOV AH,0 ADC AH,0 MOV BL,2 ; DIV BL MOV z,AL RET MAIN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在内存中自tab开始的16个单元连续存放着0-15的平方值,任给一个数x(0<=x<=15)在x单元中,如13 ,查找求x的平方值,并把结果送入y单元中。DATA SEGMENT tab DB 0,1,4,9,16,25,36,49,64,81 DB 100,144,169,196,255 x DB 13 y DB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LEA BX,tab MOV AH,0 MOV AL,x ADD BX,AX MOV AL,[BX] MOV y,AL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从xx单元开始的30个连续单元中存放有30个无符号数,从中找出最大者送入yy单元中DATASP SEGMENT XX DB73,59,61,45,81,107,,37,25,14,64 DB3,17,9,23,55,97,115,78,121,67 DB215,137,99,241,36,58,87,100,74,62 yy DB? DATASP ENDS CODESP SEGMENT ASSUME CS: CODESP,DS: DA TASP MAIN PROC FAR START: PUSH DS MOV AX,0 PUSH AX MOV AX,DATASP MOV DS,AX MOV AL,xx MOV SI,OFFSETxx MOV CX,29 LOOP1: INC SI CMP AL,[SI] JAE LOOP2 XCHG AL,[SI] LOOP2:DEC CX JNZ LOOP1 MOV yy,AL RET MAIN ENDP CODESP ENDS EMD START

均值不等式公式完全总结归纳(非常实用)

. 均值不等式归纳总结 1. (1)若R b a ∈,,则ab b a 22 2 ≥+ (2)若R b a ∈,,则2 2 2b a ab +≤ (当且仅当 b a =时取“=”) 2. (1)若*,R b a ∈,则ab b a ≥ +2 (2)若* ,R b a ∈,则ab b a 2≥+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 ,R b a ∈,则2 2?? ? ??+≤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0x >,则1 2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 若0x <,则1 2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 若0x ≠,则1 1122-2x x x x x x +≥+ ≥+≤即或 (当且仅当b a =时取“=”) 4.若0>ab ,则2≥+a b b a (当且仅当 b a =时取“=”) 若0ab ≠,则22-2a b a b a b b a b a b a +≥+≥+≤即或 (当且仅当b a =时取“=”) 5.若R b a ∈,,则2 )2 (22 2b a b a +≤+(当且仅当b a =时取“=”) 『ps.(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 和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2)求最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3)均值定理在求最值、比较大小、求变量的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应用一:求最值 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3x 2+ 1 2x 2 (2)y=x+ 1 x 解:(1)y=3x 2+ 1 2x 2 ≥23x 2· 1 2x 2 = 6 ∴值域为[ 6 ,+∞)

excel表格平均值公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xcel表格平均值公式 篇一:怎样在excel中求平均值 excel表格中求差函数公式怎么样使用?在word联盟前几篇课程中,我们给大家讲述了excel表格中如何求和、求积的使用方法。有不少网友都非常喜爱,方法虽简单,对于老手来说可能只是个牛毛,但还是有不少刚入门的朋友还不知道,所以在此再给大家讲讲excel中怎么求差。 其实看了前两篇依此类推都应该知道怎样去求差,这里还是以图文给大家演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excel表格中怎么求差?步骤/方法第一步:打开excel表格,单击第一排,第三个“单元格”,也就是c1,在c1中输入“=a1-b1”; 第二步: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说:a1-b1=c1,第一个单元格中的数字“减去”第二个单元格中的数字“等于”第三个单元格。不妨大家来试试,输入需要求差的数目; 如图中,我在a1中输入50,在b1中输入了60,结果在c1中直接出现了答案:-10。当然,大家也可以依次在第二排、第三排、四排等,单元格中输入更多需要求差的数字,得出更多的结果,如图;

1.4 此时,还没离求差还少了一个步骤。大家先用鼠标单击选中c1单元格,然后当鼠标变成一个黑色十字架的时候,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往下拖;如下图 拖完后,放开鼠标你就可以看见所有的结果都会显示出来。 怎样?求差的结果是不是都出来了?简单吧!而且结果都是准确无误的。 篇二:用excel如何进行隔列(隔行)平均值的求取 用excel如何进行隔列(隔行)平均值的求取 针对如图8-9所示的表格,需要分别对d列、h列、l 列、p列求平均值,该如何设置公式 图今9step01选中q2单元格,在公式编辑栏中输入公式:=aVeRage(iF(mod(column($a2:$p2),4)=o.iF($a2:$p2> 0.$a2:$p2))) 按shift+ctrl+enter组合键,即可对d列、h列、l列、p列中的值求平均值,并且当出现0值时.将不参与计算,如图8-10所示。 step02选中q2单元格,将光标定位于该单元格右下角,出现黑色十字形时,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复制公式,可以分别对d列、h列、l列、p列中的值求平均值,如图8-11所示。

关于平均值计算的6个函数公式应用技巧解读

关于平均值计算的6个函数公式应用技巧解读 在数据的统计分析中,经常要计算平均值,常用的函数有Average,但Average函数并不能满足数据统计分析的需求,所以除了用Average函数计算平均值外,还必须掌握其他的计算技巧。 一、Average。 功能:返回参数的算数平均值。 语法结构:=Average(数值或单元格引用)。 注意事项: 1、如果在Average函数中直接输入参数的值,那么参数必须为数值类型或可转换为数值的数据,否则Average函数将返回错误值“#VALUE!”。 2、如果使用单元格引用或数组作为Average函数的参数,那么参数必须为数值,其他类型的值将被忽略。 目的:计算平均“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G3:G11)。 二、Averagea。 功能:计算参数中非空值的平均值。 语法结构:=Averagea(数值或单元格引用)。 注意事项: 1、如果在Averagea函数中直接输入参数的值,那么参数必须为数值类型或可转换为数值的数据,否则Averagea函数将返回错误值“#VALUE!” 。 2、如果使用单元格引用或数组作为Averagea函数的参数,数值和逻辑值都将被计算在内,但文本型数字和文本都按0计算,空白单元格将被忽略。 目的:计算平均“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A(G3:G11)。 解读: 用Average函数计算平均“月薪”时,值为2999.86,计算过程为:G3:G11单元格区域数值的和20999除以数值的个数7;而用Averagea计算平均“月薪”时,值为2333.22,计算过程为:G3:G11单元格区域数值的和20999+0+0除以9,因为用Averagea计算平均值时,文本型数字或文本都按0计算,其数值个数也被统计在内。 三、Averageif。 功能:计算满足给定条件的所有单元格的算术平均值,即单条件计算平均值。 语法结构:=Averageif(条件范围,条件,[数值范围])。 注意实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 (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

怎么算平均数平均数

平均数 举一反三. 专题简析: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下面的数量关系必须牢记: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 例1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1)1箱苹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个); (2)1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个) (3)1箱苹果+1箱桃=37×2=72(个) 由(1)(2)两个等式可知: 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18)÷2=28(个),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个:37×2=74(个) 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3-36=18(个) 1箱苹果有多少个:28+18=46(个) . 练习一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答 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答 3,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答 . 例2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分析:女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高92-91.2=0.8(分),而男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低91.2-90.5=0.7(分)。全体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0.8×21=16.8(分),应补给每个男生0.7分,16.8里包含有24个0.7,即全班有24个男生。 . 练习二 1,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答 2,有两块棉田,平均每亩产量是92.5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亩,平均每亩产量是101.5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田是多少亩?答 3,把甲级和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7元,乙知甲级糖有4千克,平均每千克8元;乙级糖有2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答 . 例3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分析:原来三个数的和是2×3=6,后来三个数的和是3×3=9,9比6多出了3,是因为把那个数改成了4。因此,原来的数应该是4-3=1。 . 练习三

Excel计算均值 方差 T-TEST 教程(VERY GOOD)

利用Excel 计算均值, 标准差, T-TEST 检验教程 1. 利用Excel 计算均值 1.1 输入数据,将鼠标置将要计算均值的0min列下方,输入=(C4+C5+C6+C7+C8+C9)/6,按回车键即可得到该列数据的均值8.43333。 1.2 将鼠标放在8.43333黑框右下方,变为黑十字形后往D10,E10,F10,G10,H10,I10,J10方向右拉,则可分别得到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240min,300min,360min 时血糖均值。 2. 利用Excel 计算标准差 2.1 在所需计算方差的列下方键入“=”, 在Excel 左上方寻找STDEV, 2.2 选中STDEV, 出现“函数参数”对话框, 在

2.3 点击,选中将要计算的第一 组值0min列1,2,3,4,5,6号个体 0min时血糖值。 2.4 按回车键,回到“函数参数” 对话框,再按“确定”,则在C11 出现此列标准差0.898146. 将鼠标放在0.898146.黑框右下 方,变为黑十字形后往 D11,E11,F11,G11,H11,I11,J11方向 右拉,则可分别得到0min,30min, 60min,90min,120min,180min, 240min,300min,360min 时血糖 标准差。 同样对腹腔注射hMUP组小鼠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240min,300min,360min 时血糖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3. 利用Excel作T-TEST 检验腹腔注射PBS组和腹腔注射hMUP组是否存在差异 3.1 在所需计算方差的列下方键入“=”,在Excel 左上方 寻找TTEST

(完整word版)平均数问题公式

【平均数问题公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一般行程问题公式】平均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平均速度;路程÷平均速度=时间。【反向行程问题公式】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行船问题公式】(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 【工程问题公式】(1)一般公式: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时=工效;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注意:用假设法解工程题,可任意假定工作总量为2、3、4、5……。特别是假定工作总量为几个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时,分数工程问题可以转化为比较简单的整数工程问题,计算将变得比较简便。) 【盈亏问题公式】(1)一次有余(盈),一次不够(亏),可用公式:(盈+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小朋友分桃子,每人10个少9个,每人8个多7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多少个桃子?” 解(7+9)÷(10-8)=16÷2 =8(个)………………人数 10×8-9=80-9=71(个)…桃子或8×8+7=64+7=71(个)(答略)(2)两次都有余(盈),可用公式: (大盈-小盈)÷(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士兵背子弹作行军训练,每人背45发,多680发;若每人背50发,则还多200发。问:有士兵多少人?有子弹多少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