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艺术评析缩印版

西方艺术评析缩印版

西方艺术评析缩印版
西方艺术评析缩印版

第一讲从美术史角度看西方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有五种观点:

1.装饰说:原始人美化自身环境,把他们看到的一切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美化和装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里的壁画

2.游戏说:认为艺术的起源是原始人在生活的愉悦和捕猎等活动中产生的。是为愉快精神和庆祝丰收或胜利等产生的艺术表现学说。

3.劳动说:马克思主义主张的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一切,包括艺术,认为艺术家的种种思维和表现都是在劳动。

4.模仿说: 出于模仿的目的,既站在听觉的角度也站在视觉的角度,模仿各种动植物的声音或形象进行绘画或雕塑,从而产生造型艺术。

5.宗教说(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源自于北美印第安人当中,是最早的宗教现象,是一种巫术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者植物等特定的物体视为与本氏族有特殊关系的崇拜

行为,是人对自然界的敬畏所形成的一种理解和思想。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伴随着图腾崇拜的出现而产生。

原始社会艺术造型的基本规律:1.从不固定到固定;2.从不整体到整体;3.从不对称到对称。

二.特定的地理条件与神学观形成的地中海文明时期艺术:

1.水上交通便利

2.雨水充沛、气候温和的自然条件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地中海文明时期的区域文化:古埃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古希腊人民以“神人同形、同性论”的观点塑造了他们的神话世界。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这对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掷铁饼者》、《维纳斯》、《拉奥孔》---最伟大的悲剧作品。

三.从禁欲主义的压抑到人性解放:

禁欲主义:泛指极端的节制个人的各种需要以达到道德理想和宗教理想的生活方式,以求在基督教的宗教世界中超越现实得到解脱。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的社会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初萌芽(经济基础)2与封建阶级的最后冲突(社会基础)3市民文化的发展(教育基础)4优秀文化遗产的挖掘(艺术基础)5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思想基础)

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相对立,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世俗科学文化精神,主张人性解放,把人从神的世界拉回到现实中人的世界中来。(从基督教和宗教的迷信世界中找到现实精神世界)

四.法国革命与法国美术运动(18-19世纪):

古典主义:重理性、重塑造、追求完美主义(重素描关系,宣传自由、平等、博爱)

浪漫主义:重感性、重创造、追求个性特征(重色彩关系,目的也是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但他追求的个性特征与古典主义在创作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实主义:主张客观而又真实的表现现实生活,他们不表现历史题材,也不表现宗教题材,单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自然风景。

印象主义:是人类绘画史上一场伟大的色彩革命。

代表人物:莫奈、马奈、德加、西斯来、雷诺阿、毕莎罗后印象主义:一般是指梵高、高更、塞尚三人的绘画,他们是印象主义的同时代人,而且也参加了印象派的独立沙龙展,他们的艺术更强烈的表现了画家的个性,手法更辛辣概括,色调更单纯强烈而带装饰性。后印象主义比印象主义更强调表现人的主观世界,艺术家的目标从表现外部客观世界到表现个人情感世界!这是从再现艺术到表现艺术的跨越!

五.二十世纪此起彼伏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资产阶级权贵们的审美变化;2艺术家们产生了探索新领域的愿望;3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4摄影技术的发展;5新的哲学思想的出现。直觉主义(柏格森)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

象征主义:目标在于解决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冲突,他们希望画家用视觉形象表现神秘的内在生命。

象征主义者认为艺术是以下几个方面的:

1观念的:它唯一的理想在于表达观念;

2象征的:它是以形式来表达观念;

3综合的:它是一种普遍认识的模式来显现这些形式和符号;

4主观的:所描绘的事物不是客观对象;

5装饰的:所有形式是具有装饰功能的。

代表人物:鲁东《眼睛像气球一样面对无限》、《叫喊的蜘蛛》

波纳尔《逆光的裸妇》---“纳比派”(表达了牧歌式生活与主观的色彩情调)

维亚尔

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马蒂斯的作品被称为“野兽之笼”的油画作,于是就有所谓的“野兽派”艺术出现了。

野兽派:更强调个人主观精神,多用大色块和线条,以更夸张和自由的形式,来强调单纯、强烈的效果。

代表人物:马蒂斯《舞蹈》、《室内裸女》、《特罗佩港》、《窗前裸女》、《生活的欢乐》、《红色中的和谐》、《镜前裸妇》、《绿色的条纹》

表现主义:最主要的先驱是梵高,他们运用强烈对比的色彩、扭曲的线条、刻意的夸张、表现人类极端的激情,常表现焦虑、恐惧、爱与恨等基本感情。

代表:蒙克《呐喊》、《月光》、《圣玛利亚》青骑士画派:是指1911年到1914年在慕尼黑活动的一个画派,在1901年,康定斯基开办了一个称为“同志会”的艺术学校,到1909年,聚集在周围的年轻画家,打破了传统的美学的束缚,成立了“新艺术家协会”,并举办展览。

立体主义:1分析立体主义(三度空间)2综合立体主义(二度空间)3多角度立体主义(四度空间)

毕加索《少女》、《亚维农的少女》—分析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格尔尼卡》---一生中最大的绘画,控诉战争、《梦》、《裸体女人》、《拿烟斗的男孩》

蓝色时期----《蓝室》、《悲剧》、《人生》、《一个盲人的早餐》

玫瑰色时期----《马戏演员之家》、《闺阁》、《土耳其装束的夫人》、《杂技表演者一家和猴子》

黑人时期----《立着的裸女》

新古典主义时期----《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

立体主义时期----《曼陀铃和吉他》、《小提琴》、《穿衬衣

的妇女》

巴黎画派:是泛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活跃在巴黎的一

群外国画家,他们由于志同道合而集结在一起,这些画家

全部出生于外国,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生活方式都各不

相同。他们大多出生于1844-1900年之间,而且都是犹太

人,由于年龄和种族的共同条件。使他们互相接近,在生

活中感受到的悲伤、凄凉或是激愤的时候使他们更加亲如

手足。他们一直保持着抒情地、浪漫的表现主义和强烈的

个人色彩,法国绘画的发展,与这些外国画家有很大的关

系。

莫迪利安尼:意大利画家。被称为“放荡的美男子”,由

于他对哲学与诗的热情以及他得高雅气质,即使在穷困之

中,他也能保持着贵族的风度,他希望追求富有韵律的色

彩与线条来和谐的表现真实的生命。

夏加尔:俄国犹太人血统的法国画家。

法国“洗衣船”----艺术家聚集的地方,是巴黎乃至欧美

西方世界极为重要的艺术殿堂。

达达主义:否定理性、否定真理、否定规律;主张“自我”,

标榜艺术无思想性;主张以混乱的语言和怪诞的形象表现

不可思议的事物,甚至利用现成物品标以奇特的题目充作

艺术品,表现极端的虚无主义倾向。

达达主义的绘画除了否定一切外,没有对绘画艺术提出任

何建设性的主张,作品也没有美学价值。

代表人物:杜桑(法)、阿尔普(法)

代表作:《泉》、《L.H.O.O.Q》、《自行车与轮》

超现实主义:一些重要的画家力图从否定一切中挖掘一些

积极的东西以拯救社会,从而转向另一个西方现代主义文

艺流派。(表现潜意识、无意识、非逻辑的构成,运用了

三度空间表现超现实的世界)

代表:达利《战争的预感》、《记忆的永恒》、

《由飞舞的蜜蜂引起的梦》、《追忆往事的少女胸像》

米罗《向鸟投石子的女人》、《女人和

鸟》

抽象主义:

康定斯基(1866-1944)-----热抽象

蒙德里安----冷抽象取消曲线、取消复色、取消渐变。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造型艺术的极其抽象与虚无的形式

与思潮中,出现了“抽象”与“虚无”对立的照像写实主

义。

大地艺术:让艺术家从画室和工作室中走出来,反对艺术

商品化,反对创作材料的工具化性,主张自然就是艺术,

主张利用空气、大地、水等自然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冷淡的极少主义使现代主义走向尾声!

上世纪后期,艺术界呐喊着取消架上绘画和架上雕塑,人

类的精神思维转入了解构和多元的时代。于是,行为艺术

出现了。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行为艺术远远超出

了我们对常态生活的理解,猛烈的撞击着我们的精神极

限,行为艺术的各种方式对艺术的底线提出了巨大的疑

问,同事对我们的生活进行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

来?我们在干什么?

第二讲艺术是总体的

艺术的总体:指艺术作品的范畴。

艺术的整体:指艺术作品的形式。

一.艺术品属于艺术家全部作品的总体

每个艺术家都有他自己的风格,并见于他所有的作品中:

1.倘若是画家:特有的色调(或鲜明或暗淡)

特有的典型(或高尚或通俗)

特有的笔触(或奔放或细腻)

特有的材料(或油画或水彩)

2.倘若是作家:特有的人物(或激烈或平和)

特有的情节(或复杂或简单)

特有的结局(或悲壮或滑稽)

特有的句法、预言、字汇

3.倘若是音乐家:特有的音调(或高亢或低沉)

特有的嗓门(或高音或低音)

特有的节奏(或欢快或恬静)

4.倘若是建筑师:特有的材料(或钢材或石头)

特有的结构(或榫头或钉铆)

特有的形式(或传统或现代)

特有的手法(或简洁或繁复)

二.艺术家属于艺术家群的总体

艺术家本身连同他产生的全部作品不是孤立的,他隶属于

一个艺术家群的总体。

三.艺术家群体属于特定的社会总体

艺术家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趣

味和他一致的社会。

古希腊时期的神学观决定了当时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基督教时期的禁欲主义世界观决定了教堂建筑成为了当

时艺术作品的最高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当时的艺术家在艺术作

品中歌颂人的智慧和思想

法国革命运动时期促使艺术家用古典主义的理性技巧去

表现英雄主义

现代主义运动时期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表现精神

第三讲从西方艺术的发展看艺术作品的本质

关于艺术本质的说法,有很多观点,即重要阐述以下几点:

一.模仿说

十九世纪前,我们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看其是否表

现得真实、准确。(再现)

神人同形、同性论极端的神学观

模仿的两种态度:再现模仿、表现模仿

模仿分三个阶段:原始模仿期、感受模仿期、经验模仿期。

这三个阶段体现在每件作品、每个艺术家、每个画派乃至

整个历史长河中。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属于感受模仿期。

艺术家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幼儿涂鸦期属于

原始模仿阶段;中青年期多数与感受模仿阶段;老年期多

属于经验模仿阶段。一生中创作力量最强的当属感受模仿

期。

每个艺术家的感受模仿期时间长短不一:米开朗琪罗感受

模仿期很长,其感受模仿期的全部作品充满着力量的感觉

和英雄气概;梵高的感受模仿期充满着整个艺术人生。

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意见伟大的、

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品才会诞生

艺术家的经验模仿期不应流于经验主义和程式化的表达,

否则会将创作变成制作,艺术家就会成为工艺家。

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自己:不要教条;不要被法规束缚;

不要单凭经验;不要刻意表达;不要盲目照抄。

二.关系说

主张关系说的人认为艺术表现是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的

关系。即便是承认模仿,也应是模仿关系,既模仿事物之

间的相互关系。这样,艺术才能成为理性与感性结合的产

各种造型艺术表现了如下关系:

绘画作品:色彩关系、明暗关系、透视关系等;

设计作品:协调关系、对比关系、空间关系、功能关系、

材料关系、交通关系、结构关系等。

一般而言,艺术家所表现得是事物内部逻辑、内在结构、

内部组织与配合关系。

两种基本关系类型:

数学关系(大小、长短、多少、宽窄、前后等)

精神关系(宁静、朴素、雄壮、高雅、激烈等)

三.特征说

其学者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表现事物特征美

艺术品不应以重复各部分的关系而满足,最伟大的艺术家

往往把真正的关系进行改变而表现事物的特征。

心理特征(欢乐、悲观等)

生理特征(生殖、消瘦等)

性格特征(吝啬、豪放等)

材料特征(木材、钢材、石头等)

语汇特征(戏剧、画种、文学等)

宗教特征(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

主要特征是一种属性,别的特征都是从主要特征引申而

来。

人生有三种层次:模仿层次(跟随)

关系层次(协调)

特征层次(个性)

第四讲关于西方现代艺术转型的思考

回顾20世纪的世界艺术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

简单的事实:这是一个西方的世纪。

一.同一或差异

在现代艺术发生之前(20世纪之前),世界艺术可以说是

千头万绪,多元并立,各区域性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异将世

界艺术史分割成各自并行的领域。

20世纪西方艺术家成为世界艺术的主笔。其主要原因是

“世界“的含义变了,”世界“对艺术家的要求变了。

20世纪前的“世界”有两大含义:

1从有机统一的角度看,指的是区域性文明划分的世界,

一个区域文明就是一个世界,因此,那时有多个世界,而

这种世界只有区域性,并不具有全球性。2从全球范围的

角度看,指的是一些松散的,彼此不相干的多元区域的复

合,这种形式上的世界不具备有机性。

20世纪之前,全球性各区域艺术是相互隔离的,到了20

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化使各区域文明一体化,从而被

整合为有机整体。在此世界中,任何区域性艺术孤立封闭

的状况都成为不可能。“在世界之中”就意味着你必须服

从一种来自于自身区域外的全球性、统一的世界性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的世界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的,亦即各区域性艺术进入世界化的历史起点不一样。

西方现代艺术的立足点是18世纪以来的工业文明。工业

文明给整个西方社会带来极端丰盈的物质生活,使人们迅

速地进入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中,构成一个比以往任何时

代更为激烈的时代,这就给艺术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感

觉、理想、冲动。

工业文明的社会观念,使艺术家更加具有自由、自发、独

立的思想动态。每个人都在试图决定自己的命运,个人中

心主义驾驭着艺术家奋勇前行,去创造新的个人的艺术。

艺术世界的背景改变了艺术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了艺术的

形式。

西方艺术的立足点是18世纪的工业文明,而非西方艺术

的立足点,是古老的农业文明。这一差异非同小可,因为

今天我们已经清楚,20世纪的“世界化”进程就是工业文

明对农业文明的改造。

为此,20世纪的“世界化”事实上就是“西化”,20世纪

的世界性要求就是西方现代文明的要求。正是这种要求,

20世纪处于同一世界中的东西方艺术之间的不平等的关

系,即非西方向西方认同的关系。

二.模仿与被模仿

20世纪的现代性是以西方现代为尺度进行参照的,只要这

个以西方现代文明为中心的世界不瓦解,东西方艺术之间

这种模仿和被模仿,摹本和原本的关系就不可移易。

值得一提的问题在于:西方现代艺术在其本质上又是不可

模仿的,这不仅在于众多的历史原因,更在于西方现代艺

术本身就是反模仿的。

在今天,凡对西方现代艺术有所领悟的艺术家都清楚,西

方现代艺术最根本的实质,在于它的差异性和个别性立

场,正式这一立场注定了它的不模仿性和反模仿性。

因为,你一旦模仿它,你就不是它了;你模仿得越像,你

就越不像它;你与它同一之时正是背叛其差异之日。因此,

不在于你模仿什么,而是“模仿”这种方式和立场本身就

是反现代的。

就此而言,20世纪在模仿认同意义上的艺术西化恰好与现

代艺术精神背道而驰。这种趋势构成了20世纪世界现代

艺术的特殊景观:

1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范围内,各种艺术观念、艺术行为、

艺术形式不断花样翻新,可以说是其差异性和个别性原则

得到了充分实施;

2在世界现代艺术的范围内,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追

随、复制又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同一性状况。

虽然,从局部看,某一地区的艺术也可能“百家齐放”的,

(比如中国的新潮艺术),但从它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

看,这种百花齐放不过是模仿的百家齐放,是一种虚假的

差异状态。

在一些西方大师看来,20世纪是西方中心瓦解的时代,这

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巨大幻象,(我们似乎也相信这

种幻象),事实则刚好相反,20世纪才是西方中心真正在

世界范围内被确立起来的时代。

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看,随着19世纪文化人类学的发现

和研究,西方人突然发现在西方文明之外同时并存着多个

自身完备且异于西方文明的文明形态,于是他们意识到所

谓的西方中心不过是一种无知而自爱的幻象。而20世纪

的解构思潮更是从理论上强化了这一意识:世界性的文明中心不存在了。

从一个东方人的角度看,历史的基本事实告诉我们:20

世纪之前的世界并无统一的中心,尽管那时西方人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正如中国人也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一样);20世纪的世界恰恰是一个起统一作用的中心,那就是西方中心。

十分明显,世界范围内德全盘西化就是确立西方中心的具体方式,任何一个非西方民族都品尝过和正在品尝这种“确立”的滋味。在20世纪,任何非西方文明的传统都被搁置起来了。

20世纪确立西方中心的时代恰恰是非西方民族丧失自身个性的时代,中国现代艺术在20世纪所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非个性化的痛苦历程。

三.游戏或者儿戏

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还确立了艺术的游戏规则,它对20世纪现代艺术的影响尤其深远。

艺术的游戏原则有三个主要规定:1否定艺术的终极所指,将艺术还原为无止境的不确定的能指游戏(最终艺术能表达什么?2否定永恒的艺术法则,将艺术还原为按人为约定的灵活展开的游戏(偶然性、临时性、无定性的构成)3否定艺术的外在功能目的性,将艺术还原为自律自娱的游戏(无目的)

游戏和儿戏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不能轻易跨越的,但20世纪一系列“游戏”理论的含混性和“游戏”做法的随意性为这种跨越准备了桥梁。

第六讲.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审视西方艺术的动力曲线一.西方艺术的开放式文化策略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总的精神气候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虔诚的宗教信仰、丰厚的哲学基础、文化的批判精神、新的科学发现,共同构成了西方艺术的开放式文化的策略及其推动力。

这种文化策略即是:破坏---创新---破坏---创新

1.生活方式的破坏

生活方式不停顿的改变,使西方艺术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总的精神气候

(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哲学基础、批判精神、新的科学发展)。

2.宗教的破坏

图腾的出现-----图腾艺术

古希腊神话的出现----神雕艺术

西方基督教的出现----教堂艺术

中国佛教的出现----石窟艺术

3.政治的破坏

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18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运动。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杰出的画家达维特的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就是站在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的政治立场歌颂英雄主义。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幅画,而这张画的创作背景,就是控诉二战期间德国侵略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的残酷事实。

4.哲学的破坏

从古希腊、古罗马古典艺术的繁荣到逐渐走上尾声,是基督教的宗教哲学体系的确立所引起的。人文主义哲学又使文艺复兴运动产生。

20世纪西方哲学的共性:1.反传统;2.非标准化

现代主义哲学是由尼采“发疯”开始的,他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古典哲学的崇高理论顷刻之间瓦解。

尼采的肉体已去,但是其思想在20世纪每个时期均被消化,利用一切延伸到后现代文化场。

象征主义-----被米罗仿效

新的物理学-----被毕加索、蒙德里安解说

空想社会主义-----被浪漫主义画家采用

新的心里学-----被希勒、蒙克演绎

直觉主义-----被现代主义画家照搬

潜意识的研究-----通过米罗、达利传递出来

存在主义-----被贾克海蒂说明了

精神分析学说----超现实主义作为行动纲领

5.科学的破坏

任何一种科学成果、成就都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直接作用于艺术

19世纪照相技术的出现,动摇了“再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

印象派-----体现了光学、色彩的规律

立体派-----利用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构成主义-----具有工业技术的效果

未来主义-----表现了机械运动的动感、速度感

波普艺术-----采用了商品批量生产的程序

极少主义-----从现代空间技术试验中获取新的证据,追求无限与永恒的感觉

二.西方艺术的动力形态

人的生活是本能的体现,而艺术则是本能的触角。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状态决定着艺术的超前性质

社会总体的价值观与批判精神常常通过艺术的开放性与

超前性去引导人们追求本真的生活和完美的境界。

历史是由一条条时间线来组成的,而每条时间线由各种别具特色的“异点”连接而成,每个点又具有迥然不同的历史价值。

“异点”从哲学上讲是“非延性”、“抗争性”。人是活的力量而非静止的物体,人能说“不”以否定这个世界,是人性活力的作用。也正是点得意义所在,它们存在于“异”,发展着“异”,后者破坏前一个结构,再建一个新结构,不同的结构、形态、类型,就是在“异”的发展和变化中出现新的形式。

纵观各个艺术时期的变更与转换,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前卫艺术,“前卫艺术”才能承担起引路领航的重任,在各个文化困境中冒险突围。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艺术上任何一次新的发现,新的变革,新的实验,都会遭遇误解和招致顽固的抵抗,这也决定了“前卫”的品质:预言、参与、牺牲,而它的精神本质是对人类的良知和责任。

西方现代艺术就是在各种激进主义一个一个接踵而至的

不断革命。

第七讲现代艺术的反思

一.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少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

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抽象表现主义分为两种:1热抽象主义,如康定斯基、波

洛克这样强调力量与动、充满激情的抽象艺术;2以蒙德

里安为达标的更纯粹的抽象艺术,它给人以宁静与平和之

感,称为冷抽象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

它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

来。

杰克逊波洛克最能显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

征。自1947年起,他采用了将大幅画布平铺在地上,再

在它周围走来走去,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的画法。

绘画的过程变得像某种祭礼中德舞蹈,他整个身体都在运

动,催眠状态般的专心致志和彻底的身心投入,是一幅形

成其“独立生命”的关键所在。

他得作品一旦完成,那些密布画面、纵横扭曲的线条便传

达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随心所欲的运动感,无限时空

的波动以及其内在的力量。

波洛克自己这样描述他得作画过程:“我的画从来不是从

画架上来的。作画前,我很少绷钉画布,我宁愿把未绷紧

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墙壁或地板上,我需要一块坚硬的平面

顶着,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舒服些,这样我更能成画的一部

分,因为我能绕着它走,先从四边入手,然后真正的走到

画中间去,这很接近西部印第安人用沙作画的方法。”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被称为“冷抽象主义”的先驱,他用直

线和简练的三原色创作的绘画对兴起的各类非写实画派

有着重要的影响。

冷抽象主义者在画面中主张:消除曲线、消除复色、消除

渐变,以追求人类纯粹的基本精神。《红黄蓝构成》1927

年蒙德里安

二.现代主义的尾声: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又称ABC艺术或硬边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

美国为中心的美术流派,源于抽象表现主义,一般按照杜

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以画面进行处理,造

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地平面,

并力图采用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

极少主义的特点:1非人格化、非客观化,取消个性表达

姿态。2在作品中使用工业化材料(不锈钢有机玻璃、荧

光灯管、铁片、橡胶塑料)3创作手法使用工业生产的方

式。4形态简约、明晰,追求单一性,不作任何表面修饰。

极少主义表现在雕塑上

极少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从美国蔓延到欧洲,

尤其在雕塑方面更为突出,他们追求纯粹抽象,追求纯粹

的物体“物质感”,完全消灭个人情绪的“具体感”。

在极少主义的雕塑中再也见不到浪漫优雅的人物造型,极

少主义雕塑家他们完全采用工业方式,制造简单明了的几

何化造型,其庞大的尺度完全反映出新的工业时代的特

征。

这一时期的雕塑最重要的阶段是以两个艺术家的作品为

代表的:美国人戴维史密斯和英国人安东尼卡罗,他们

也成为通向极少主义的重要连结点。

作品《哈德逊河风景》象是用金属做的线描,尽管雕塑是

以二维平面构成的,但透过镂空的空间看那自然的风景

时,作品便带出了无穷的深度和色彩的运动。

这段时期戴维史密斯创作的一系列东西都与风景相关,

这批作品大大打破了传统雕塑的规矩,其镂空的开放性预

示着新的发展可能。

与之不同的是,自50年代以来,戴维史密斯在风格和处

理上都更加带有工业色彩,工业技术为他提供了具有独特

个性的语言。

在戴维史密斯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创作中,他得风格越来

越抽象,在一系列大型作品《Zig》和《立方体》中,艺

术家运用立方体和圆柱体来改造建筑般具有观念性的宏

大作品。

此外,史密斯还十分注重雕塑表面的光泽效果,时而采用

抛光的不锈钢,时而选择磨得有些发毛的材料,有时给作

品着色,有时只是略施一层清漆。

戴维史密斯作为极少主义最有影响力的以为雕塑家,他

曾说:“以艺术作品去赞美自己的感情和人类思想的自由,

就相当于对各种束缚的反抗。我相信这种艺术的功用只有

极少主义才能实现。”

安东尼卡罗被称为史密斯的继承人,1959年卡罗在访问

美国期间结识了雕塑家戴维史密斯,这种接触成为了一

种催化剂,促使他在他得艺术创作中做出决定性的重大转

变。安东尼卡罗说:“我意识到抛弃历史并不是什么损失,

美国人让我看到没有障碍和规矩,了解到雕塑或绘画的唯

一限制是是否它实现了自己的意图,而不是是否它是“艺

术“时,你会感到极大的自由。”

菲利普金;塔克;唐纳德贾德;卡尔安德烈

极少主义表现在建筑上

在建筑上,他们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摒弃琐碎,去

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

空间,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

极少主义追求的是空间的质量,材料的体现。在这之中会

有一种抑制不了的激情,在一失神间,他会喷发而出,然

后他又会慢慢分解,直至融入他得氛围。极少主义的出现

使艺术逐渐失去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人们看到的是冷漠表

情以及缺少人性化的空间。

三.对现代艺术的反思

现代主义的种种弊端:1在完善理性秩序和逻辑结构一切

经典化、标准化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文化权威和文化专

制。2无穷尽的形式探索走向极端而与生活分裂;3“纯艺

术”的独往独尊逐渐丧失了社会的亲和力;4艺术的自我

中心性质与大众的文化消费相脱节。

20世纪现代化进程所体现的发展危机:1现代科技文明导

致了工具理性的畸形发展与人文精神传统的萎缩。2高发

展、高消费、向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人类生物圈的破坏,

生态失衡;3高速的工业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人的异化;

4高新技术的残酷战争导致了被侵略者的心理恐惧与仇恨

心理;5现代城市的迅速扩展,传统记忆符号丧失。

自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政局全面动荡,全面暴露

出人类不完善的一面:战争、暴力冲突、种族骚动、通货

膨胀、价值贬值、抗议示威等种种严酷的事实,使只重形

式美的艺术家软弱无力了,他们的作品更显得麻木和死气

沉沉,不仅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遭到反感和厌烦。

现代主义的整个文化形态的缺陷与已进入多元化的后工

业社会背道而驰,文化与社会出现了裂痕!

艺术作为人类与世界的调解工具,要随着世界精神气候的

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绝不单是艺术形式和风格的问题。

不可否认,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动力已经消失!

第八讲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及其制作方法

现代主义使近现代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

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对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提倡

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

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

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

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后”即“在…之后”之意.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

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

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

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义主要理论家均反对

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后现代主义属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

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即后现代主义与现代的

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

反其道而行之。也有人称后现代主义为高即现代主义:“后

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现代化、更加完

善的现代化。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

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

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

要有意识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一些人认为后现代

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后现代主义艺术产生的时代背

景和它依附的哲学思想基础使它的艺术观和创作手法与

以往的艺术思潮、流派和风格都有明显差别。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

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

关系。

后现代主义容纳了众多领域的特征,它包含了索绪尔和雅

可不森的语言学、列维斯特欧斯的人类学、拉康的精神分

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德律兹、

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的文学理论以及一些后现代主义

作家、音乐家和视觉艺术家的艺术见解。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并对工业

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

下列社会状态的批判与解构:剥夺人的主观性;感觉丰富

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论、同一性;

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

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

会的纠正和反叛。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1.不确定性:是指由种种不同的概念

帮助描述出了一种复杂的现象。

这些概念包括:含混不连续性多元性异端随

意性叛逆变态变形

这些概念凝聚着一种解体的强大意志,影响着政体、认识、

爱欲和个人心理,影响着西方的全部领域。不确定性不仅

仅是混乱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反映,

还在于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解构策略。不确定性同样使风格

形式退居次要位置。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的不确定性所产

生的随机性、偶发性与东方禅宗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因

素。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显然得之于禅宗思想,成为美

国50年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源泉。后现代主义的另

一个精神导师是杜尚。杜尚是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个拒绝绘

画这个概念的,坚决反对将艺术当做“视网膜愉悦”。

禅和达达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两个根系。达达主义的

理念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许多人旧有价值观的颠覆

力量,达达主义运动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深受虚无主义观点

的影响,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无实际价值,包括艺术

在内,达达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的根基在于机遇和偶然性

因素。

不确定性是通过语言去衍生一个无法还原的世界,“这个

世界的随意有多样的,它隐含着世界及宇宙事物之意义和

关系的一种根本易变性的宽容。”

2.解构意识与方法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形态,而后现代主义则是解

构主义的场量形态,它既是后现代主义批判家的一种方法

论,又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一种美学意识和行为状态。

凡试图挣脱强制的言说理性秩序的架构,能够表达出处于

不确定性的矛盾状态以及无穷尽的“替补”状态,(否定

对形而上学的永恒至高境界)最终甚至否定“存在”的可

解性,都属于解构意识。

在现代艺术上,结构主义(constractivism)系于现代主义

在20世纪初后的运动,结构主义曾经出现在勃拉克与毕

加索的立体主义实验中,一年后,苏俄雕塑家塔特林的绘

画浮雕也有同样的体现。

结构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极其显著,结合不同材料

是40年代至60年代初主要的雕塑方式。在技术之外,它

影响了思考艺术与科学技术关系的方法,这种源于分析哲

学和数理逻辑的理性手法不仅涉及极少主义和科技计划,

甚至融入了几何抽象艺术中。

但是,既是受结构主义影响的较早时期布莱克和毕加索的

立体派作品,明显的反映出思考分解后的重组,通过重组

后的面貌,原存的符号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解除。观众读者

实际上能够重构世纪并不存在的现实,以至真正的现存永

不可得。

达达主义时期杜尚完全破除旧有形式和美学的法规观点,

将物体间原有的意义和关系破坏重组,尤其是杜尚被称为

“解构”和“反艺术”之父。

杜尚将艺术品的创作,艺术品的价值和艺术品的批判与欣

赏,移往一个无中心,一种无法规定的境界,对当今的种

种后现代主义影响至深。

德国新表现艺术家们,常被称为解构主义艺术家,巴塞利

斯运用时代错乱的形象(特别是战后德国的全面精神危机

状态),全部作品在展出时都倒置悬挂,图像知觉概念被

倒置,生理的反向被转换为心理的反省。

德国艺术家的解构意识,是一种带有建设性或修正性的后

现代主义,它包容着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和宗教的、

直觉的崭新体系。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了建筑设计和建筑作

品,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确立了解体、离散和转换的形

态。建筑发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三重复

合结构上,其自身的形态不能仅限于物质材料构成的空间

结构,解构则必然与结构联系在一起。解构并非对系统性

结构的简单拆散、拆散、摧毁甚至否定(现代性的革命往

往如此)。它探讨的对象是关于本源、形而上学与构成本

源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关注整个哲学内在性的结构问题。对解构主义真正的理解,是对哲学内在结构,文化内在结构的艺术理念的认识,所以解构主义建筑师多半都具有跨学科的学者型知识型人才,这样的设计师必须兼具自由艺术家的创作精神。开解构主义建筑先河的彼得艾森曼即是具有广博知识的理论家、批判家而著称。

3.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消解主体性

现代性使主题失去自主性,现代主义虽然确立了主体和主体性

主体意味着主客二分

世界没有人和物的关系,只有物和天的关系

4.兼容性或激进的折衷性

后现代建筑之父R 文丘里指出: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对复杂的认识既不充分又不一致,他们试图打破从头做起时,把原始、单纯和基本的因素理想化了,却牺牲了多样,牺牲了深邃,牺牲了复杂。

兼容性:1适应现代经验的复杂和矛盾性;2适应建筑环境的特殊性和用户的各种不同美学趣味;3具有与建筑任务相应的象征和装饰;4主张宁可杂乱而有活力,不愿明显的统一。

后现代建筑既顾及到国际化,又重视地方历史文脉。后现代主义者把后现代称为“异质文化共生时代”。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认为:对建筑的思考不应停留在对外部条件的处理或限于解决某些机械的功能主义,建筑必须面对根本性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宣称:“我们的建筑与环境就像雅典卫城和万神庙一样漂亮,然而我们也筑基于混凝土技术和虚拟行为之上”。第五讲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的个体启蒙看西方艺术自主的形成

一.艺术工具性与艺术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可分为: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工具

论;西欧----马克思主义艺术自主论

艺术工具性从来就是古代世界的基本经验,甚至是唯一的

经验,如此之经验框定了古代艺术之基本视野。因此,古

代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也被附属于各种工具性关系,艺术是

宗教、政治、道德等活动的工具或派生物。

如果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的附属性存在,艺术本身并无自主

性,只能混杂于各种工具性技艺活动之中,它仅是一种贯

彻宗教、政治、道德意志的技艺。

如果艺术作为现实的依附性工具而存在,艺术就会纳入

“技艺学”的视野。这是导致艺术再现模仿的根本原因。

对艺术的“工具性”设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误解:

误解一:艺术只有依靠“作为...工具”的工具性关系,才

能把握艺术是什么,离开工具性关系,人类思维几乎无法

思考艺术.

误解二:艺术之思考是将艺术作品的结构性要素一分为二,

即“形式”与“内容”,认为艺术的“形式”是传达思想

“内容”的工具。工具传达成为了艺术形式的价值基础。

在此的逻辑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它之外的目的

(别的活动)所决定的。“形式”为传达“思想内容”服

务。内容为达到某宗教、政治、道德目的服务。(形式—

内容—宗教、政治、道德)

这样,导致许多人认定艺术家就象认定宗教家、政治家、

道德家、科学家一样,都是在某种工具性关系中看待事物

并描写事物。他们并不清楚艺术家完全可以超越工具性关

系,在非功利关系中看待事物并描写事物。

从“工具性”关系出发思考艺术,是普遍性的倾向,尽管

自古希腊开始,对艺术的见解也有“非工具性”思想的萌

芽。但是,长期来这种“非工具性”艺术观缺乏广泛的现

实基础。

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艺术活动在事实上开始从“艺术工

具”之思逐步转到“艺术自主”之思。

在文艺复兴以后,艺术出现了以下现象:1一部分艺术从

各种关系中摆脱出来,成为独立自主的活动。2一部分艺

术从大技艺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不同于实用技艺的自由

艺术。3一部分艺术从文化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不同于

科学和伦理活动的自律自在的领域。

严格说来,自主自律的艺术是一种“现代现象”,因为这

种观点的确立至少需要三大前提:1社会思想上要真正确

认艺术存在之“自主自律”的正当性和可能性。2政治上

有个体思想言述自由的权利。3经济上有作品生产与交换

的自由平等的市场。

到了现代,当艺术在事实上已经逐步挣脱各种依附关系,

且有相应的艺术自主理论为艺术的独立自主性作正当性

论证时,西方思想才由“艺术工具”之思转向“艺术自主”

之思。

西欧的“艺术自主化”主要由法兰克福学派所阐述。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初在德国形成,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在联邦

德国等国家广泛传播。因主要代表霍克海默尔曾在法兰克

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故该学派称为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霍克海默尔、阿德若、马尔

库塞

法兰克福学派一方面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思路

(不像东欧马克思主义主要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

学说);一方面吸取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批判的启示,放

弃他们所认为的马克思阶级决定论信念,立足于早期马克

思有关个体解放的立场。

法兰克福学派更深入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个体分

裂的特征,集中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大众

意识形态和技术意识形态)对个体存在的压抑与取消。在

这一思想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自主论。

大众意识形态、技术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造成了个

体存在的压抑与取消。

二.个体启蒙

法兰克福学派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艺术工具论

持否定态度。

依工具论的观点,只要再现(揭露)资本主义意志形态掩

盖的社会真相,突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准确的再

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破除资本主义制度

永恒的意志形态,让工人阶级了解社会主义战胜(取代)

资本主义的必然结局以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工人群众

就会起来革资本主义的命。

艺术自主论不同意艺术工具论的看法,至少认为艺术工具

论的观点不适用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们认为发

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同于早期的资本主义,其社会的技

术控制和阶级关系的调整已达到了全社会阶级成员都被

整合同一的程度。

在“整合和同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是哪个阶级,而

是每一个人都成了高度同一化社会的牺牲品,在这样的一

种时代,阶级与阶级的冲突不再是社会的主要冲突,个人

与社会的冲突成了主要冲突。因此,重要的不再是阶级启

蒙,而是个体启蒙。

因此,永恒状态的社会现实中,打破永恒同一性的神话而

唤起个人的个体意识,才是社会革命的根本前提。

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分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

末期达到了灾难地步,也就是说,个体和社会之间紧张的

极端化以致无法调和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末期”的根

本社会状况。

依法兰克福学派各位人物所见,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体

的消灭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1技术异化----在技术合理

性要求下每个个体都成了技术系统中的中性环节;2大众

异化----大众消费标准同一的要求下,每个个体都成了无

个性的大众成员。

现代启蒙导致的极端工具,理性主义虽然凭借科技力量征

服了自然,使人成了自然的主人,获得了在自然中的自由,

但用来控制自然的科技以及相应的管理秩序同时也控制

了制造它的人

------霍克海默尔

在整个社会秩序按工具理性建立起来时,严密的社会分工

更将个人派定为一个特殊的功能而标准化了。高度合理化

的社会秩序几乎没有个体自由的空间,一切都先行设计好

了,进入社会的个人必须按总体设计的程序扮演某个功能

的角色才能被社会机器所接纳。

有数据表明:人的一生真正潜力的发挥仅3-4%,而诺贝尔

获得者也仅仅只发挥了他们潜力的10%。其余的都浪费掉

了。

除此之外i,现代社会还是一个奇特的大众社会。大众社

会的文化工业制造着统一的文化趣味和文化要求,它以变

化万端的时尚掩盖千篇一律的跟随和模仿,它以文化市场

的名义要求文化生产与消费对市场指令的顺从。

它以制造出来的个体趣味假冒真正的个人趣味。

它以模范出来的独特形式假冒真正的个人风格。

它以抄袭的异质探索假冒真正的个人探索。

它以重复他人的劳动成果假冒借鉴和学习。

从而形成了覆盖大众社会的一种伪个人主义意识形态。

艺术自主论者认为:“只有因为个性不能单独存在,虚假

的个性才能不断成为普遍性。”

艺术自主论者认为:“尽管如此,现代世界中真正的个人

生活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社会所压抑。在人们叹息、忧

伤、幻想、无意识的梦境中,我们能看得到真正的个体的

蛛丝马迹”

现代艺术相对于社会现实的异在性、否定性和个体拯救性

正式法兰克福学派艺术自主论的核心命题。

三.现代艺术的异在性、否定性、拯救性

1.现代艺术的异在性:

指的是艺术在现实存在之外的状态与性质。

阿多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个别事物都是不可替

代的,而艺术形象同样是永远不能替代的形象,同时,它

也永远替代不了物质世界的任何形象。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要由现实的素材组成,即使使用现实

要素,也是一种非现实的组合原则来建立一种全然不同于

现实的秩序,这就是超现实主义的现实异在性。

马尔库塞指出:只要社会自然控制着人和自然,被压抑和

被扭曲的人和自然的潜能只能以异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认为:“真正的现代艺术就是压抑和扭曲人的潜能的表

现形态。”

马尔库塞指出:“艺术就是异在的表达,艺术也揭示出那

些日常生活中尚未看见,尚未听到的东西。在作品中建构

他所理解的人物、风景、音乐。”

2.现代艺术的否定性:

作为异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远离现

实而存在的东西,它于现实世界构成了一种否定性的关

系,因为在艺术世界的构造中融入了艺术家否定现实世界

肯定异在者的价值立场和评价。

在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冲突的时候,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真

理,艺术虚构现实是另一种现实,这种现实遭到现存现实

的否定,而艺术世界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程度的否定。

而现代艺术的价值就在于艺术家在“否定性”中实现自我。

3.现代艺术的拯救性:

马尔库塞认为:只有艺术才能借助对幸福的承诺,保存对

曾已失去的眷恋,它能作为一个指导性的理念,投身到变

革世界的搏斗中去,在反对一切对生产力的盲目崇拜,以

及对个体继续奴役的斗争中,艺术代表着所有革命的终极

目标:个体的自由和幸福。

拯救个体,去除现代社会中个体存在的虚伪性,呼吁重建

个体真实存在的社会条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目标,

他们认为这一目标就是现代艺术(指现代主义艺术)的内

在目标。

这种拯救,指的是被西方文明现实社会剥夺的个体存在,

从而拯救改造社会的精神本源和动力。

阿多诺指出:“真正的现代音乐是被现实‘扼住的东西’

的歌唱,而正是这种音乐能释放和拯救艺术家的真正潜意

识的能量。”

这种艺术的拯救论不同于流俗的宗教拯救论,

宗教拯救论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否定功能,

艺术拯救论强调艺术对现实的补救功能,

这才是他真正的意义所在!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计算机092 09416403 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对于艺术的态度,东西方之间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再者,是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最后,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因此,形成完全不同放的风格。 东西方的音乐有这么大的差距,根源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

西方现代艺术欣赏

西方现代艺术欣赏 系别 班级 学号 姓名

让·弗朗索瓦·米勒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无边的,即从观念上、从表意形态上讲可以是无边的,这一提法扩充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现实主义是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又称之为“写实主义”,这个流派是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首先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的是巴比松画派。这个画派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他们的创作活动与成果标志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在距法国巴黎十几里的枫丹白露森林附近有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在这里群集了许多画家,他们在此描绘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着逃离闹市的惬意,这些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是一人一个绘画面貌,他们相互之间不把艺术上的主义或信条强加于他人,因而容纳了种种倾向的画家,而米勒便是其中的一位。 米勒(1814~1875)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后定居在巴黎以南的巴比松村,一生画了许多描写田园风景和农民生活的作品,被誉为伟大的农民画家。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

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 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西方艺术赏析》第一次作业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15道题) 1.(分)威尼斯画派开始把什么作为艺术表现对象 A、幻想 B、神 C、人 D、自然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分 2.(分)世界上第一幅油画作品是 A、《花神》 B、《岩间圣母》 C、《蒙娜丽莎》 D、《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分 3.(分)勃鲁盖尔的作品都是表现什么题材 A、风景 B、上层社会 C、农民生活 D、宗教故事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分 4.(分)《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的作者是 A、鲁本斯 B、伦勃朗 C、提香 D、安格尔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分 5.(分)《侏儒塞巴斯蒂安》的作者是 A、丢勒 B、委拉斯开兹 C、卡拉瓦乔 D、贝里尼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分 6.(分)《浴后的狄安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A、浪漫主义 B、文艺复兴 C、洛可可 D、巴洛克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分 7.(分)接受主义美学是西方美学思潮之一,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以下哪国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分 8.(分)名作《画家之母》的作者是 A、丢勒 B、达芬奇 C、罗丹 D、梵高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分 9.(分)关于艺术欣赏性质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 A、不可言传性 B、不可穷尽性 C、历史批判性 D、主观差异性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分 10.(分)关于中世纪艺术,错误的表达是 A、表现了神 B、表现了人性的回归 C、表现了宗教情感 D、表现了神化了的人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分

11.(分)艺术史上第一位画家是 A、达芬奇 B、凡·埃克 C、乔托 D、委罗内塞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分 12.(分)以下那幅是乔托的作品 A、《犹大之吻》 B、《胜利女神》 C、《圣三位一体》 D、《雅典学院》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分 13.(分)达芬奇的老师是 A、乔托 B、委罗基奥 C、乔尔乔内 D、凡·埃克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分 14.(分)哪个作品不是达芬奇的作品 A、《大卫》 B、《蒙娜丽莎》 C、《抱貂夫人》 D、《岩间圣母》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分 15.(分)米开朗琪罗的晚年作品是 A、《摩西》 B、《美第奇陵墓的雕像》 C、《大卫》 D、《哀悼基督》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分 多选题 (共10道题) 收起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摘要】:摘要: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中国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为前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的差异,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审美差异西方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 想中西方音乐作品审美特点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 一

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二

西方艺术赏析在线作业

西方艺术赏析在线作业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西方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8-03-05 10:15:40 一、单选题 1. 米勒表现了三个妇女在麦收以后的原野上,在捡拾别人丢弃的麦穗的作品是()。 A. 《播种者》 B. 《拾穗》 C. 《倚锹的男子》 D. 《晚钟》 答案 B 2. 下列画家不是新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A. 毕沙罗 B. 修拉 C. 西涅克 D. 雷.诺阿 答案 D 3.

鲁本斯有一幅作品典型地代表了巴洛克的艺术,这幅作品是()。 A.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B. 《最后的晚餐》 C.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 D. 《盲人的寓言》 答案 C 4. 被称为“森林歌手”的巡回画派画家是()。 A. 列维坦 B. 列宾 C. 克拉姆斯柯依 D. 西施金 答案 D 5. 德国的一个艺术理论家,叫格罗塞,他写了一本很着名的书叫()。 A. 《红楼梦》 B. 《艺术的起源》 C. 《拉奥孔》 D. 《物种的起源》 答案 B

6.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产生于()。 A. 19世纪 B. 20世纪 C. 17世纪 D. 18世纪 答案 A 7. 下面不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的是()。 A. 《西斯廷天顶画》 B. 《大卫》 C. 《哀悼基督》 D. 《蒙娜丽莎》 答案 D 8. 雕像《圣德列萨的幻觉》作者是()。 A. 委拉斯开兹 B. 贝里尼 C. 鲁本斯

D. 卡拉瓦乔 答案 B 9.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最着名的代表是贝里尼和()。 A. 卡拉瓦乔 B. 鲁本斯 C. 委拉斯开兹 D. 达芬奇 答案 A 10. 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叫做()。 A. 旧古典主义 B. 新古典主义 C. 革命的古典主义 D. 学院古典主义 答案 C 11. 下面不是库尔贝的作品的是()。 A. 《播种者》

如何欣赏西方绘画艺术

如何欣赏西方绘画艺术 对于油画的鉴赏,油画与国画一样,同样讲究构图、布局和画面立意及意境,更重色彩。但画油画的工具不同,是用油彩画在布上,所以色彩和技法比其他画种更丰富、更多的变化手段。油画的层次也很丰富,表现力、立体感和三维空间都特强,真是可以把人带到一个真实的意境之中。 对于油画的鉴赏,油画与国画一样,同样讲究构图、布局和画面立意及意境,更重色彩。油画的颜料色彩是非常丰富的,与中国画比较,色彩更鲜艳,更立体,更丰富,视觉感更强。当然并不是讲一幅画的色彩越多越好,油画在西方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的颜色,色彩的使用各不相同,一幅好的油画作品它整体的色彩是非常协调的同时有些色彩是有视觉冲击力的。 油画很强调真实感,表达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了,例如可用刀刮、用笔画、贴麻布、贴报纸,甚至贴金属丝、纤维等等,力图给人视觉冲击力。 油画创作就其题材划分,可分为主题画,风俗画,风景画,人物肖像画与静物画等。但不论何种题材,作品主要是依靠造型与色彩两大要素。也就是说,油画使用的是形,光,色这三大表现手段。 形,也就是形体。这就要求画家首先要具有造型能力,要有深厚的素描功底。没有很好的素描基础,要想画好油画,如同没有地基的高楼,是立不起来的。 光,也就是光效的表现。法国印象派兴起之后,引发了人们对光的研究与表现。画家对光的理解趋于了科学与理性。因而对光影的表现也就更加逼真生动。光与光影是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这个道理只要看看戏剧舞台的灯光效果就不难理解了。 油画最重要的元素是色彩。色彩不同于调色板上的颜色。画家从来不会把调色板上的颜色,也就是工厂制造出来的颜料,原封不动地搬上画布的。这些颜色必须经画家精心地加以艺术化的调制,以求得色彩的柔和,逼真,色块与色块之间搭配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子或色调。一幅油画的颜色不能是

西方美术欣赏期末考试答案哦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荷马史诗》分为下面哪两部分?()(1.0分) 1.0分 ?A、 《伊利亚特》;《麦克白》 ?B、 《伊利亚特》;《奥德赛》 ?C、 《奥德赛》;《李尔王》 ?D、 《伊利亚特》;《李尔王》 我的答案:B 2 下面哪一个是埃及最大的室外雕像?()(1.0分) 1.0分 ?A、 兽首雕像 ?B、 狮身人面像 ?C、 公主雕像 ?D、 神灵雕像 我的答案:B 3 下面哪一项是法国浪漫主义出现的标志?()(1.0分)1.0分 ?A、 画作《圣母玛利亚》在卢浮宫的出现 ?B、 画作《梅杜萨之筏》在卢浮宫的出现 ?C、 画作《哀悼基督》在卢浮宫的出现 ?D、 画作《国王和王后》在卢浮宫的出现 我的答案:B 4 下面哪一个不是卡拉瓦乔的作品?()(1.0分) 1.0分 ?A、 《召唤使徒马太》 ?B、 《女占卜师》

《多疑的多马》 ?D、 《博士来拜》 我的答案:D 5 绘画中把物体变成几何体的概念是下面哪一位提出的?()(1.0分)1.0分 ?A、 乌切诺 ?B、 马萨乔 ?C、 杜尚 ?D、 塞尚 我的答案:D 6 下面哪一国人的建筑过分使用科林斯柱式?()(1.0分) 0.0分 ?A、 希腊人 ?B、 埃及人 ?C、 罗马人 ?D、 中国人 我的答案:A 7 下面哪一个不是毕加索的作品?()(1.0分) 1.0分 ?A、 《星夜》 ?B、 《母与子》 ?C、 《亚威农的少女》 ?D、 《弹曼陀铃的老人》 我的答案:A 8 库尔贝是()运动的代表画家:()(1.0分) 1.0分

现实主义 ?B、 存在主义 ?C、 古典主义 ?D、 浪漫主义 我的答案:A 9 《走下祭坛的圣母玛丽亚》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1.0分)1.0分 ?A、 乔尔乔内 ?B、 乔托 ?C、 拉斐尔 ?D、 弗朗契斯卡 我的答案:C 10 下面哪一个不是戈雅的作品?()(1.0分) 1.0分 ?A、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B、 《裸体的玛哈》 ?C、 《着衣的玛哈》 ?D、 《农民的晚餐》 我的答案:D 11 下面哪一个不是多立克式的别样称呼? (1.0分) 0.0分 ?A、 多立安 ?B、 陶多丽 ?C、 陶立安 ?D、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课后有感)

中西方音乐差异 上选修课之前,我一点也不喜欢音乐剧,觉得一点也听不懂,没什么意思,把各种乐器的声音杂糅起来,丝竹齐奏、笙管同鸣,给人一种闹哄哄的感觉,觉得太乱。在《中西方音乐鉴赏》选修课上听了一些西方著名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觉得能听懂一点点,能听懂哪一处显示出愉快的心情,哪一处显示出悲伤的心情,懂得每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老师讲的那些中外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能激励人,他们对音乐那么有热情和激情,贝多芬、海顿、阿炳等伟大的音乐家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前听说过《二泉映月》这首曲,但对作者不了解,不知道它竟是一位盲人创作的,顿时觉得音乐的力量真伟大! 下面来谈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课上放的歌剧《歌剧魅影》故事情节很丰富,很曲折,主人公的情绪完全蕴涵在他们的歌声中,它的音乐意义深刻,感情丰富,这与中国音乐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及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 (学号:09290010211 姓名:马武林班级:城建土木二班)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于13世纪末,鼎盛于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以乔托为奠基人,初期以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等画家为代表,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是当时意大利成就最大的艺术流派。最终,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从技法上来看,该派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它也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他们的画法细腻,画面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西方现代艺术赏析尔雅答案解析

1.现代艺术导论 1. [单选题]请问西方现代艺术的灵魂是什么? A.怀旧情结 B.新之崇拜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质是() A.再现性 B.表现性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泉》 B.《欧米哀尔》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 A.创新精神 B.怀旧情结 我的答案:A 5.[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现代艺术的有() A.罗丹的《欧米哀尔》 B.范安格尔的《泉》 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D.埃菲尔铁塔 我的答案:ACD 6.[多选题]“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我的答案:AC 2.印象主义艺术:阳光下的诗篇 1.[单选题]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的艺术家是() A.爱德华·马奈 B.爱德华·德加 C.克洛德·莫奈 D.雷诺阿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若一物体不吸收任何光谱色,则该物体呈现出什么颜色? A.灰色 B.白色 C.黑色 D.七彩色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阳光下的裸女》 C.《草地上的午餐》 我的答案:C 4.[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3.jpg A.《印象·日出》 B.《睡莲》 C.《威尼斯大运河》 我的答案:A 5.[单选题] 构图上被称之为“钥匙孔美学”的是哪位艺术家() A.爱德华·马奈 B.埃德加·德加 C.克劳德·莫奈 D.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我的答案:B 6.[单选题] 《阳光下的裸女》的作者是谁? A.爱德华·马奈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泼墨仙人与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吴涛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梁楷的《泼墨仙人》和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东西方绘画中最杰出的肖像性作品之一。梁楷与维米尔的画风在当今的中国画家中影响也愈来愈大。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中人物微妙的神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获得的;而《泼墨仙人》中仙人的神采,则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墨来表现的。二者鲜明地体现了中西绘画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泼墨仙人;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梁楷;维米尔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 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 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 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 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 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 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 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 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泼墨仙人》是典型 的大写意。中国画的人物 画,由于形象要求严格, 在表现上远不如花鸟、山 水自由,因而在笔墨上也 难以允许有更多的随意性 和偶然效果,如用泼墨, 便很容易失去形似,浸渍 为一片墨污。所以古代画 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但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 人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

超星_孙乃树_西方艺术欣赏_答案

1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山水花鸟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中国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最高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中国画主要用扁笔画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造成中西方绘画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圆笔和扁笔的差别 B、墨和彩的区别 C、画布和宣纸的差别 D、文化的区别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1中国绘画注重形似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谢赫的绘画理论中第一条是指() A、骨法用笔 B、气韵生动 C、应物象形 D、随兴赋彩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3狼毫笔中的狼是指黄鼠狼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中国画的线条可以抒情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造化”指的是什么?() A、自然 B、大师 C、自学 D、家庭 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A 1在写毛笔字时,运笔采用什么笔法 A、中锋 B、侧锋 C、露锋 D、藏锋 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A 2“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论中的第几条 A、 B、 C、 D、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1大篆是李斯发明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隶书有几种用笔方法

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B 3楷书有几种用笔方法 A、 B、 C、 D、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A 4草书的结构是没有约束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元代绘画强调逸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莫奈强调色彩以及色彩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抽象绘画表达思想比具象绘画更简单更明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热抽派”是谁首次提出来的 A、莫奈 B、毕加索 C、马蒂斯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分享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 联系

论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故孕育出来的音乐固然有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的联系又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音韵,作品目的,特点,演奏方式等等多个方面叙述东西方音乐的异同。而对中国古典音乐将作重点论述。 关键字: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演奏方式,乐曲特点。 1.中西方的差异 1.1音列 中国古典音乐是基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中国音乐起源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乐器。中国不是没有七音,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但是,人们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古典基本上只是用五声音阶。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加变徵,变宫为七音)在周朝已经确立,对应于现代七音体系里分别是Do Re Mi Sol La,并且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现在所指的主要是从16世纪末开始往后到19世纪末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流行的音乐。西方音乐在音列上是7音体系即现代通用唱名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要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书里,五音为正声,万代不易,且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有密切联

系,且在人体上还对应于人的五脏。同时,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重在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古人重视音乐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五音是中正之音,可平衡人的身心,故五音是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1.2乐曲特点 1.2.1中西方音乐都经历有从独奏到合奏、由单声部到和声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奏的地位更高,和西方音乐相比,对和声的重视程度则低得多。 在中国,音乐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修养身心的手段之一,往往采取个人独奏方式,注重的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相对主观。古琴就是一个典例,其在中国古典音乐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名门闺秀修身所要掌握的个人技能琴棋书画之一。另外,而合奏则往往出现在宫廷等达官贵人的大型娱乐演出中,相对影响范围不很广。 而西方音乐从单声部发展到重奏,再发展到合奏后,和声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美学及功能性,重视对他人的感染力,相对较为客观。而合奏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乐声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有人形容西方音乐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而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