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的琵琶艺术

日本的琵琶艺术

日本的琵琶艺术
日本的琵琶艺术

日本的琵琶艺术观枫院宗秋·作

源流与流派

正仓院所藏紫檀木画四弦琵琶的正面与背面

样式与现在日本所演奏的四弦琵琶没有太大差异,为中国唐代制品。琴体背面的木画为正仓院中屈指可数的珍品,表面彩色画(拨受部分)衬底为皮革制,从绘画技法来分析当属唐代早期画风,综观整个东亚乐器文物中,此器也是极其珍贵的精品,研究价值极高。

大家都知道,琵琶是从中亚诸国传入中国的,琵琶本是胡语,本来并不是乐器的名字,而是一种演奏术语。正手弹为“琵”,反手挑为“琶”。现在,这件乐器已经在我国彻底安家落户,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日常经常能欣赏到的民族乐器,深受音乐爱好者们的喜爱。那么,日本的琵琶是怎样来的呢?

琵琶在日本的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之间,作为雅乐器的一种从中国传到日本。从平安时代开始盛行,至镰仓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了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独奏乐器。由于最初习练并传播琵琶的多为僧侣,所以以演奏吟唱琵琶行乞的“琵琶法师”们始创的独特流派“盲僧琵琶”成了日本琵琶流派的先驱。下面我就简略介绍一下日本琵琶诸流派的特点。

1.盲僧琵琶——这个流派有盲人僧侣创始并发展。可能由于古代日本除贵族和武士外,受过文字教育的只有僧侣的缘故,加上盲人的听力优于常人,在音乐的感悟力上独擅胜场,所以从平安时代到今天日本的九州地方,盲僧琵琶的流传从未停止。人们称这些僧侣演奏家为琵琶法师。这个流派的特点是以说唱历史故事如《平家物语》、《太平记》等为主,演奏随意而富于灵性,风格与雅乐琵琶迥异其趣。

2.乐琵琶——也称雅乐琵琶,飞鸟时代以来宫廷雅乐会中演奏唐风雅乐的正统琵琶流派。这个流派至今坚持保留古风,不提倡改革,在日常的演奏会中基本见不到了。只有在每年皇宫里举行定例雅乐会时能得一闻。优点是从演奏中可以窥见中国的唐代原音风情,缺点是食古不化,旋律感比较差。但毋庸质疑的是,这个流派在日本琵琶演奏界始终处于最高地位。

3.平家琵琶——镰仓时代以来,琵琶法师中出现了一批专门说唱以《平家物语》为蓝本,即讲述源平两个武士集团战争故事的僧人。后来就单独演变成为“平家琵琶”这一流派。这个流派因为用故事讲述佛教所谓“万法无常”的法理,重视果报思想,所以在中世纪的日本很快普及于普通民众之间。据记载,在最盛期,光京都就有演唱《平家》的僧人五六百人。这个流派将传统的盲僧琵琶的技法和系统提升到了非常专业的高度。可惜的是,从应仁之乱到战国乱世结束,平家琵琶开始走向衰落,尤其是江户时代,因为普通市民的爱好纷纷转向更通俗的三味线和筝等乐器,平家琵琶成了少数武士和贵族及知识份子的风雅音乐,完全脱离了大众。

4.萨摩琵琶——战国时代,萨摩(古代国名,现在日本九州地区的最南部)的大诸侯岛津忠良为了教育武士的子弟,命盲僧渊胁寿长院创作一批道德内容的琵琶弹唱作品,从此琵琶在这个地区得到了更广泛的流行,其流派成为萨摩琵琶。明治维新后,因为尊王攘夷运动的骨干

力量多为萨摩藩武士,进入中央政府从政的萨摩藩士很多,所以萨摩琵琶也传入东京,并逐渐向全国发展和普及。这个流派的特点是注重内容,幽雅与悲壮并存。

5.筑前琵琶——明治时代中期,因为受萨摩琵琶的感染,橘智定根据盲僧琵琶和萨摩琵琶的综合技法创始了筑前(日本古地名,现在的九州北部)琵琶。筑前琵琶的演奏风格优雅哀伤,演奏者以女性为中心,在琵琶的形制上分四弦和五弦两种。因为面板用梧桐制成,所以音色较萨摩琵琶更为柔和,甚至可以弹出近似三味线的声音。

无论萨摩琵琶还是筑前琵琶,其曲目内容都以古代英雄传说和战争故事为中心,因为缺乏时代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急剧衰退,一度甚至面临消亡。现在,在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努力发掘下,又焕发重生,并且成为主要被演奏的流派。

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中国唐代传来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其形制、工艺之精美令人咂舌。这是世界上唯一被完好保存的唐代五弦琵琶,已经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此器为圣武天皇生前爱用的遗品,正仓院北仓宝物库中第一名品。螺钿贝壳镶嵌的图画极富中亚风情。

形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上面讲了琵琶的几个流派,现在来讲一下日本琵琶的形制。无论是哪个流派的琵琶,其乐器的主体部分大致都一样。下面分别讲一下。

1.琴体——首先有一块靠近身体的背板,过去背板的素材多为花梨、紫檀或桑木,现在也常用樱木或榉木。琴面为表板,表板的材料,雅乐琵琶用栗木,萨摩琵琶用硬桑木,筑前琵琶则用软桐木。其中,只有萨摩琵琶的表板有稍微的凸面,其他都是平面。还有,任何流派的琵琶的表板上都有左右两个类似小提琴F字孔的半月形孔。此外,乐器的体积没有明确规定,各种体积都有。

2.柱——日本琵琶的弦马称为柱。用朴木作成。但筑前琵琶的柱是与背板用同种木料制成,表面贴有竹片。保留中国唐风的雅乐琵琶,因为把弦按在柱上发音的缘故,柱比较低;借鉴了印度弦乐器风格的盲僧琵琶,通过把柱与柱之间的弦纵向按入,有时候会高纯四度,为了小幅度作出微妙的高音,所以柱被做得很高。日本琵琶不象琉特琴、吉他或中国琵琶那样,设每半音进行调整的众多的柱,而是只设置四~五根的柱。现代合奏中用的琵琶大部分为五根柱。

3.弦——琵琶大都为四弦,但就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而言,现在音乐会的演奏上使用的大多为五弦。弦采用中国古法,均用捻在一起的丝弦,第一弦(筑前琵琶为第二弦)最粗,逐次变细至第四弦。第四、五弦粗度相同,所以也被调成同音,象曼陀琳一样经常被同时弹奏。

4.拨子——中国唐代的琵琶用拨子弹奏,这个演奏方式至今被日本琵琶所保留。唐代的高级拨子用梅花鹿的蹄骨制成,普通的是黄杨木制品。日本拨子的材质更加丰富。据说全部以黄杨木制成的为最上品。筑前琵琶的拨子柄为黑檀木,顶端镶黄杨木或象牙。拨子的形状,雅乐琵琶的拨子小而薄,盲僧和平家琵琶的拨子逐渐变大,萨摩琵琶拨子顶端的扇形部分最大超过3 0厘米,当然这也会影响演奏的风格变化。筑前琵琶拨子的扇面为12厘米,基本和三味线拨子相同。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 曹康陶娅 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 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 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普选法废止了在选举权、被选举权方面对财产额的限制凡年满25 周岁及以上的所有男性公民皆有选举权。内阁则由控制下议院的政党控制(1930 年代后由军方控制)。普选法及较为民主的内阁使大正被冠以‘民主主义‘’之衔。一战以后日本摆脱了日俄战争以来的经济萧条实现了大跨度发展。由于未实际参战,反而向参战国贩卖军需品日本大发战争财。不仅消解了经济危机.生产力大幅提升、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还打入了国外市场。大正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期,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地区成为工业集聚的区域,沿东京湾发展出来50km 长的东京一横滨工业带东京城市内部和西边的市郊地带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小工厂。大正时代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地域进一步扩大。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虽然也日益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但仍遵循封建社会以来的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日本国策的转向是在大正时期:由于自大正起工业产值超出农业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并且一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积月累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城市问题这两点原因促使政府(以内务省为代表)将工作重心从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硕士研究生 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 2014 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 考核课程:日本城市规划详解 提交日期: 2015年 3 月 24 日报告题目: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考核成绩 考核人 姓名唐惠娟 _ 学号 2013050112 年级 2013级 专业城乡规划学 所在学院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基于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研究 摘要: 大正—昭和初期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日本确立了统一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日本城市化特征,虽然日本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制度、技术、模式并不成熟,且体现出诸多弊病,但这对目前正处于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时期的我国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背景、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城市规划;大正—昭和初期 大正—昭和初期(1912—1935),日本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制定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而在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规划模式逐步完善,随着日本传统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彼时的日本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城市规划特征,包括大城市圈为主的规划模式、临海工业带现行发展的“非均衡式”规划理念,以及“交通现行”的规划策略等等。不盲目参考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城市化道路,针对性地制定城市规划模式的做法,对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重要阶段的我国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产业公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带来诸多警示。 1 日本城市规划背景与基本制度 明治时期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是日本全国统一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必要基础,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逐步扩张,明治时期的规划制策略已经不再适用。在此背景下,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逐步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策略,于1919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城市规划法,此后逐步建立了更为适用的城市规划制度和相应策略,并改进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最终形成以土地规划整理制度、建筑线制度、用途地域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此时的全国统一城市规划,已经成为日本重要的国家事务,随着日本政府不断探索、践行新制度、新方法,日本城市规划吸引了更多技术、资金,加之城市规划官僚组织的不断探索,使得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策略日趋成熟。 2 日本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大正—昭和初期,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理念等,有着较为突出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大城市圈为主的城市规划基本模式 大城市圈发展模式是将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区域,不断向外辐射,进而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信息、金融中心之一。东京位于日本群岛中间,面积2180平方公里左右,拥有人口约1200万。从地理位置看,东京主要包括23个区,以及多摩新区,形成一个行政商务中心区,加上周围许多县,如神奈川、崎玉、千叶,以及最北面的茨城县等构成东京圈。 东京都人口密度与其它大城市相比较显得特别高,整个城市密度达到500人/km2,行政商务中心区密度为13,000人/km2,城市化基本上在半径50公里向四周发展。东京圈要协调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化费很大精力,特别是交通问题。 一、xx问题 近几年来,市中心地区的事务机构过分集中、活动频繁、人口不断增多,交通、住宅、环境、垃圾清除及防灾等问题越来越尖锐。近几年来,土地价格突如其来的上涨,致使中等收入的家庭很难购买市内房屋。因此多数住宅远离市区,市民甚至购买更远离市中心的住房,工作一般却在市中心,造成住宅和工作地点或者学校之间交通上的压力。市中心的商务、社会活动十分集中,人来往返,车辆增多,使原已饱和的交通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了交通阻塞、环境问题,如由碳氢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另外, 1995年1月,阪神发生强烈地震,许多公共建筑、城市道路设施和铁路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但也唤醒了人们要重视保护城市,防止突如其来的灾难。 二、集中在市中心的交通 1、通往市中心的交通量逐渐增加 目前,各项社会活动机构都集中在市中心区,也推动了东京都本身第三产业的发展,交通信息对它们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口也十分密集,将近有1200万居民,占整个日本国10%人口居住在东京都,每天近360万职工和学生涌入行政商务中心区(618km2),该行政商务中心区内本身居住着800万居民,每天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东京都的一大特征,因此,道路和铁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通线。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 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 毛笔抄录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 味。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 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期末整理完全版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 往届考题整理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马玉玲 1100012805

/* ********************* 比较题整理 ********************* */ 1.绳纹火焰式陶塑 & 弥生陶罐 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是绳文时代的雕塑;右图是弥生陶罐,诞生于弥生时代。 绳纹陶塑存在量块的堆积,用绳纹的装饰体现美感,不具稳定性、均衡性,它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具 非写实性、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重实用性,仅用器形本身线条展示造型美,有稳定性、均衡性。 两者的不同体现出陶制品对其时代环境的适应,也印证日本文化从本土源起到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绳纹时代日本人过着采集、捕捞的群居生活,对实用性需求不高,且原初艺术对自然存有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故造型显示出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传自农耕文化的亚洲大陆,注重实用,适应农耕文化和进步的生产生活需求。 2.绳纹火焰式陶塑 & 仰韶陶瓶 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日本绳文时代雕塑;右图是仰韶陶瓶,诞生于同时代中国大陆。 绳纹陶塑凭借想象制造而成,有粗糙的大块装饰,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观念性,明显缺少稳定性和均衡 性;仰韶陶瓶模仿自然物质加工的器皿制成,具稳定性和均衡性,更实用。 两者的不同反映当时日本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意识。绳纹陶塑缺少对自然物体的模仿, 体现日本原初艺术对自然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当时日本尚未进入农耕文明,对器具要求不高。而仰韶陶瓶所展示的实用性理念更适合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

3.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 & 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左图为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右图为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鉴真干漆佛像采用泥塑干漆像技术制作,重量轻、不易裂、易搬动,是日本引进、模仿大陆雕塑艺术 的标志性成果;阿弥陀拼装木佛像采用拼装木雕法制成,既防干裂又可流水作业;佛像神态安详、纹饰华丽,表现日本人崇尚的优美圆满的阿弥陀极乐世界,宣告着日本民族风格雕塑艺术的成立。(中国影响/ 日本独特) 这反映了日本雕塑艺术经历了从对大陆文化的模仿—咀嚼—融合—自我创新的过程,印证了日本文化 艺术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吸收。 4.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 & 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左图为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右图为中国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韩小华造弥勒佛为半浮雕石刻,采用切凿式制作方法;而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为铜制,采用浇灌式制 作方法。后者本可以方便地塑造佛的独立、立体的形象,但仍做成半浮雕式,可能是对大陆连体佛像的模仿。 两者的不同印证了日本雕塑艺术体系对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雕塑文化)模仿和吸收的历史过程。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日本城市规划的运作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和城市开发计划。 一、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分为地域划分、分区制度和街区规划三个基本层面。每个层面的土地使用规划都包括发展政策和土地使用管制规定二个部分。发展政策制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不具有直接管制开发活动的法律效力,但作为制定管制规定的依据。 1、地域划分 城市规划区的发展政策制定未来10~20年的发展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包括人口和产业的分布、土地使用配置、城市开发、交通体系、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和城市防灾等方面。 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市建成区以及周边的农业和森林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往往是城市建成区的4 ~5倍。根据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划分为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地域划分的依据是未来10年的城市化趋势和人口分布预测。都道府县政府每隔5年进行城市规划区的基本状况调查,涉及到人口、产业、土地和交通等方面。 地域划分与城市规划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和土地调整计划相结合,目的是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控制城市形态和土地配置、提高公共设施的投资效益、确保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促进地域包括现状的建成区未来10年内将要优先发展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将会集中在这类地区,区内农田可以转变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受到土地使用区划的管制。在城市化控制地域,一般不允许与农业无关的开发活动,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也不会集中在这类地域。 2、区划制度 土地使用区划是日本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城市化促进地域划分为12类土地使用分区,包括7类居住地区、2类商业地区和3类工业地区(见表1)。在不同的土地使用分区,依据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对于建筑物的用途、容量、高度和形态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管制。土地使用分区是为了避免用地混杂所造成的相互干扰、维护地区形态特征和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早在1919年,日本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筑法就引入了土地使用区划制度,仅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三种类型,以确保私人部门的开发活动与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之间相互协调。在1950年,增设了准工业区类型。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对于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又进行了细划,土地使用分区增至8 类,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住区面临着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的开发压力,导致用地价格飞涨。到1993年,居住区又进行了细化,以限制各类居住区的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土地使用分区也从8类增至12类。 在1964年,引入了容积率作为建筑容量的限制规定。在此之前,建筑容量控制的相关规定是基地覆盖率和建筑高度。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建筑高度一直受到严格控制。随着建筑抗震结构的技术进步,建筑高度限制逐渐放宽。容积率规定在控制建筑容量的同时使建筑设计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建筑物的斜面管制界定了建筑物的“外壳”,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低限度(特别是日照要求)。在斜面管制的“外壳”之内,建筑物的形态设计是完全自由的。 土地使用分区的法定依据是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城市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图片索引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图片索引 00812091地质学基地班刘拓 A 阿国歌舞伎353 B 《柏木临终图》76 伴奏台375 “避祟”大花伞294 别格戏《翁》141 冰川神社“镇花舞”294 不均齐之美276 C 蚕茧花299 残月庭前茶庭210 藏于日本正仓院的药饼229 插写《源氏物语绘卷》88 茶室内部239 禅画六祖截竹图270 禅画圆相图270 禅语本来无一物268 尘穴238 《吹哨的美人》345

从拜殿上看神木200 D 打扫茶庭237 大瘪见面136 大星由良之助握着沾有主公鲜血的刀,发誓要为主公报仇368 德兵卫被九平次诬陷,却无法辩解373 德兵卫从蛤蟆模型中现身380 德兵味和阿初选择曾根崎的树林作为情死的场所373 点薄茶228 点好的浓茶246 点浓茶227 《东游》组曲48 东洲斋写乐《大童山》342 独坐观念267 E 二代歌川广重《美术馆》343 二代歌川利国《出门》338 《二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户兵卫》346 F 法隆寺藏48尊小金铜佛像24 梵高临摹作品《怒放的梅花》333 飞鸟金铜佛像(法隆寺)23

飞石207 辅助人员帮助演员换装383 《父子相对图》75 G 干漆阿修罗佛像兴福寺27 干漆鉴真佛像唐招提寺27 高底鞋351 歌川芳国《霞关道》344 歌川广重《东海道之鞠子》342 歌川国芳《吉原群舞》340 歌川国贞《蚊帐里》338 葛饰北斋《凯风快晴》334 古坟陶俑《弹琴女》21 古坟陶俑《戏鹰武士》22 关守石208 管弦演奏57 管弦乐器配置57 《光源氏抱子图》77 《光源氏探望女三宫图》78 《光源氏探望紫上图》79 鬼戏《石桥》145 桂离宫表门216

日本城市规划建设值得我们研究借签

去年我去过日本几个大城市,在日本的时候,对城市道路建设观察较多,日本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高,相当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总体水平领先,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国民素质优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个汽车王国。其代步工具基本上以汽车为主。尽管车辆很多,但车辆行驶却井然有序。日本的土地资源也很匮乏,为了保证车辆的畅通,日本注重发展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有效解决城市车辆拥挤的矛盾。日本的城市道路也不宽敞,主干道一般为双向四车道,次干道一般为双车道,没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合并,人行道宽窄不等,宽处3-4米,窄处仅够并肩走两人,有些地段仅设单侧人行道。从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上看,大多数是战后建筑,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感觉日本的道路建设注重实事求是,有效利用空间,避免过多拆迁,较好地保存城市的原有风貌。 日本的城市道路建设水平较高,给人的感觉是每条道路都是精品,都是精细施工、精心管理的典范。包括路灯、绿化、小品、交通信号灯等配套设施,都有独到之处,让人感觉相互搭配非常得体,非常和谐统一。另外我注意到,日本城市道路的维护管理非常到位,基本看不到城市道路破损现象,有较高的设施完好率。 日本的城市绿化并不注重绿化面积的比例,根据道路的宽度和环境,做一些点缀,从绿化的树种和花卉品种的选用到栽培养护,做得非常精制,每一组、每一片都是一件艺术品,从造型到四季花卉的搭配,都独具匠心,真正做到四季有花,终年有景。 规划设计理念比较先进。 1,日本的城市道路规划并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原有建筑的情况因地制宜,能宽则宽,能窄则窄,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大拆大建。(无锡土地资源也紧缺) 2,日本城市道路的路面结构以沥青路面为主,道路面层多采用中粒式沥青砼,强调行车的舒适性及行车安全。在市区繁华路段,采用了彩色沥青路面或沥青路面施工中加入白色石子,既区分了道路交通功能,又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感觉档次较高。 配套比较齐全。 1,日本城市道路的路灯,道路标志牌、交通信号灯等附属设施配套齐全,道路功能完整。 2,路灯灯型以单臂灯为主,主要体现道路照明功能,单臂灯的灯杆、灯具以方行为主,和建筑风格非常协调。在市区繁华路灯灯型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 日本文化艺术,由于其自身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海洋性文化物质。从人文思想的方面出发,我个人对日本艺术的特有品质有经下几点认识。 首先,日本艺术具有孤独与交流共存的特点,在日本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中,常常带有着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因参与的人数而定,它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感,如在花道艺术中,每个艺术造型总是以单个形象展示在人的面前,是单个花瓶与几束花枝的配成,它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的。另一方面,这种寂静的孤独并不是绝对的,是含有交流的,正如茶道中虽有“无言礼”,但并不意味着人们感情之间的隔绝。同时在日本的文化艺术中,这种交流的方面也是全面的——陉有人与人的交流,又有人与自然、人与神的交流,更有人与自我的交流。只是这各种形式的交流往往是以安详、平和的方式进行的,就像观赏雅乐时,乐曲从日常空间中发生,将人们的精神带入到抽象之中,而人们感到的则是清闲和飘逸。因此说,日本艺术中的这种孤独与交流是相互融合的,它重点强调了人们的心理活动。 同时,日本的艺术还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夸张与克制的结合。这一点尤其反映在戏剧和绘画艺术上,日本艺术中带有许多夸张的成分,雕塑中的绳纹陶器,绘画中的浮世绘艺术,戏剧中的狂言,甚至像能剧中的各类面具等等。它们在审美特征上都表现了非常热烈,随性的气质,是人性的自然表达。但同时,这些夸张的手法并不是最终目的,以狂言为例,在其夸张、直白的舞台表演后,隐藏的是对人的自省,对人类愚性的揭露,显示出的是对自身精神的克制,可以说,夸张的外表是为了引出内省与体悟,而克制的精神则为夸张的手法引导了方向。 以上两点便是我个人对日本文化内涵的一点浅识,可以是,日本文化艺术的个性就是追求形美与精神美的结合,追求感性和理性的协调。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 在我看来,日本是在不断地接受外来的文明艺术,并将它们消化为自己所用,最后又有自己的创造。我惊叹于日本艺术是那样包容,却同时也感叹于日本本土的原初文明又造就了日本最终的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这点,我认为是日本艺术的最大特点。 从冰河世纪结束后,海平面上升,日本与大陆分离,从此,日本就开始孕育自己的独特性。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浅见泰司 编译:何仲禹、翟国方 作者简介:浅见泰司,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空间情报中心(CSIS)主任及教授。浅见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居系统研究、空间信息分析、城市住宅理论及形态解析。其主要著作之一《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已被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联系方式: 1、现行日本城市规划体系介绍 日本的国土总体分为城市规划区与非城市规划区两类;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仅适用于前者。日本的城市规划由总体规划引导,县1级政府负责制定城市规划区的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整备、开发和保护政策;而市级政府也会相应制定总体规划以协调与本市直接相关的规划基本方针。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侧重三个方面:土地利用规制、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开发项目。 1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

图1 日本城市规划区的用地划分示意图2 土地利用规制的主要职责是在划定的城市规划区中指定城市化推进区域(urbanization promotion area, UPA)和城市化控制区域(urbanization control area, UCA)。城市化推进区域适宜进行城市建设,而城市化控制区域内原则上不允许进行建设活动。在城市化推进区内,土地利用规制进一步指定区划(如用地性质,特别用地区、都市再生特别区、控高区等)和街区规划。用地性质包括居住、工业和商业三大类12小类(见表1)。用地性质的确定基于对地区未来用地模式的考量,并对允许建造的建筑用途进行了详细规定。进入1980年代,日本城市化渐趋稳定,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此日本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街区规划。街区规划一般只涵盖数公顷的较小范围,因而也更详细更具弹性。街区规划确定公共设施的位置,并对容积率、地块面积、建筑退红线、绿化空间的保护等作出规定。 2图片来源:国土交通省《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介绍》获取于 10月17日

日本的管理艺术

日本的管理艺术 (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 一、作者简介 《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 理查德·帕斯卡尔(Richard Tanner Pascale), 是牛津大学的协同院士,也是圣塔菲研究中心(Santa Fe Institute)的访问学者。曾任教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所达二十年之久,全球首屈一指的企业顾问、畅销书作者,也是备受敬重的学者。帕斯卡尔博士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日本的管理艺术》的合著人,也是《刀口上的管理》(Managing on the Edge)一书的作者。帕斯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所发表的文章《禅与管理艺术》(Zen and the Art ofManagement)荣获麦肯锡奖。他曾与数十位财富杂志五百大公司的执行官及最高经营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组织转型。 安东尼·阿索思(Anthony G·Athos)曾任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一九八二年辞职后,全時間投入辅导高层经理人。阿索思以教学出色著称,与帕斯卡尔(Richard Pascale)合著《日本的管理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 二、书背景介绍 企业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总结日本管理经验之后提出来的。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他于1981年出版了自己对日本企业的研究成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在这本书里,他提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观点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企业文化的研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美国又连续出版了三本企业文化的专著——《日本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和《追求卓越》,连同威廉.大内的著作一并构成了所谓的“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 七十年代以来,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对此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两位教授花了几年的时间,调查了三十四个美国和日本公司,分析比较了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他们提出: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美日之间的差别在于: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并从中总结出管理中的七个要素——崇高目标、战略、结构、制度、才能、风格和人员,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这七个要素的英文写法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称为“7S”要素。相比之下,在美国企业管理中比较重视前三个“硬S”即战略、结构、制度,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则比较重视后四个“软S”,即人员、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为此,日本的管理能在

中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比较

中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比较 班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号:11125931 姓名:李晓贝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城市规划简史、以及规划法规、行政、运作体系,总结日本综合规划的优点与中国规划工作的不足,从而得到日本规划对于中国规划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规划法规行政运作优点不足启示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rief history of Japanese urban planning, and planning regulations,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al systems,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ed planning in Japan and China's lack of planning, planning for the Chinese to the Japanese plan of revelation,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word:Planning regulations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advantage Inadequate revelation 一.日本城市规划体系概述 1. 规划立法简史 在日本近现代城市规划立法的历史上,曾经有3次重要的立法活动。 1.1 1888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 背景:在历史上,日本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7~10世纪的日本京城依照了中国都城的方格网和里坊制。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日本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引入了资本主义制度。与西方国家一样,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激增,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疾病蔓延和火灾频繁)。 内容:重点是保障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桥梁、公园、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意义:它的颁布是日本城市规划立法的一个里程碑,代表着日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从此走上法制化道路。 1.2 1919年《城市规划法》 背景:《东京市区改正条例》颁布后的30年中,日本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对城市规划立法的需求日趋表面化。而《东京市区改正条例》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内容:在城市规划编制审定程序、机构、城市规划实施项目的实施体系等方面继承了《东

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

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 摘要:分析了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指出东京“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压力,并且通过在中心城区之外创造新的就业中心来缩短通勤距离。了解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从中吸取经验,有利于解决现如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 关键词: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 日本东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东南侧,濒临东京湾,总面积2187km2,人口近1256万,人口密度为5742人/km2[1]。从江户时代起400余年来,东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都市。它不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更是经济中枢。在这块仅占日本国土总面积0.6%的土地上, 创造了16.9%的总生产额,集中了13.5%的就业者和16.7%的企业。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从其都市功能来说,东京在日本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东京又被称为“日本的心脏”。 东京这一特大城市在形成过程中,也面临过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目前出现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但它通过有效个规划和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早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的大城市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快速工业化,以及由于市内有轨电车和铁路系统的建成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劳动大军的流动,为东京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1923年关东大震灾摧毁了城区60%的建筑物,使得大量人口涌入郊区,加大了城市扩张的动力。19世纪末,以东京为辐射中心的日本全国铁路系统已经建成,到1919年,城区中心著名的山手环线全线贯通,通勤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以山手环线各站点为核心的东京副中心(如新宿、涉谷、池袋等)迅速发展起来。同期,许多郊区的私人铁路线路也把终点站延伸到山手线的各站点,这极大地推动了东京周围农村地区卫星城镇的发展。在1930年代,在离东京中心30km半径的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郊区城镇和大学校园小镇在铁路沿线建设起来[4]。当然,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日本政府的推动,1940年,日本内阁东京地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就提出了关东地域都市结构规划的模型,这个模型采用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城市规划模型,即一个中心城区环绕着一圈绿带,绿带外再围绕着卫星城镇,城市内 各个地区由辐射状或环状的铁路系统来连接[5]。但这个规划由于二战而停止了。 二战后随着经济复苏和城市人口的继续增长,1950年代起首都圈结构的规划建设重新开始了。经历了四次规划发展后,其实在郊区发展区域之外的整个关东平原已经完全城市化了,人们已经无法清晰地看到那种像伦敦一样的核心城市。而当时东京的规划者们已经越来越关注雨一种“多级”或“多中心”的都市结构。 为解决东京CBD地区功能过分集中而造成的许多大城市问题,如交通、住宅和环境等问题,规划者们从197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多极城市结构”的概念。在1970年代的初期,首先有人提出一个“两极都市”的规划,即在原都心的西部远郊,主要是八王子(Hachioji)市、立川(Tachikawa)市和多摩(Tama)新城,建设一个新的中心业务区域。这个提议随后在1980年的《我们的东京城规划》和1991年的《第三次东京长期规划》中演变为“多极都市”的概念。在《东京1992规划》中提出了“多中心城市”的框架,其基本观点就是东京周围除了多摩地区的业务核城市之外,还要环绕三大新的“业务核城市”,即: 玉县的浦和(Urawa)市/大宫(Omiya)市,千叶县的幕张(Makuhari)市/千叶(Chiba)市,神奈川县的川崎(Kawasaki)市/横滨(Yokohama)市,再加上茨城县南部的筑波(Tsukuba)新城作为一个高科技研究中心。这些核城市将发展成为主要的就业和服务副中心以缓解东京都心的发展压力,并构建出一个多核的都市结构。在1990年代,原来东京山手线沿线的副中心,如新宿、涉谷、池袋等,已成为东京都心的一部分,失去了缓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