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为与后果

行为与后果

行为与后果
行为与后果

行为与后果

清池镇初级中学王金胜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2.能力目标

培养判断力和控制力,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学会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知识目标

懂得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到我做事我负责。

教学重点

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己的行为后果作出正确判断,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对学生现实中的自我负责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解,制作PPT。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身边有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典型事例。

【呈现课件】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诈捐事件

2015年8月13日凌晨,一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称其父亲在天津市滨海新区“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遇难,3700余名网友对其表示同情并捐款,不少微博“大V”也为其捐款。

随后有网友爆出发布该微博的用户是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某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杨某

某。父母双方均健在。

目前,杨某某因涉嫌诈骗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根据刑法规定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交流分享】

1.杨某某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了哪些后果?

对自己:

对他人:

对社会:

2.杨某某将会受到哪些惩罚?

道德上:

法律上:

【呈现课件】

【教师小结】杨某某是一位普通的学生,她在网络上不负责任的随便发虚假消息,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也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同学们,在网络世界中,你有没有很随意地发表过评论或消息?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轰动一时的网络诈捐事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环节一:话选择

【呈现课件】

1.清晨闹铃响了,可是不想起床,我会()

A.再睡5分钟 B. 30秒以内起床 C.其他

2.骑自行车上学,过路口时绿灯显示还有5秒,我会()

A.加速冲过去 B.等下一个绿灯 C.其他

3.数学课上,老师讲的函数有点难,感觉自己听不懂,我会()

A.不听了 B.记下来,下课问同学或老师 C.看看其他的书 D.其他

4.课间和同学聊天,话不投机,我会()

A.停止跟他聊天 B.与他争吵 C.其他

5.放学回家,你更倾向于哪种学习方式?()

A.先写作业再看电视 B.先看电视再写作业 C.其他

【教师引导】对于以上情况你会做出何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行为可能会产生什

么后果?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设置的方式,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发散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

【教学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你能不能给后果进行分类呢?

环节二:辨后果

小章周末约好跟同学去公园游玩,早上他按时起床出门。他过马路时遵守信号灯,排队等公交车。但他观察到有的行人集体闯红灯过马路,还有的乘客为了抢占公交座位,插队挤到前面。在公园里他发现有的游客随地乱扔垃圾,随意大声喧哗。公园里有一些义工在组织活动,爱心义卖、捐赠图书。

小组合作,对小章同学的所见所为的行为进行分类。

【课件呈现】

【学生探究】

1.与人相约不迟到,过马路遵守信号灯,排队上公交,以上的行为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值得提倡;

2.过马路闯红灯,公众场合插队,随地乱扔垃圾,随意大声喧哗,以上的行为有益于自己,有损于他人和社会,需要避免;

3.爱心义卖,捐赠图书,这样的行为有损于自己,但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值得歌颂。

发言结束后,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和答题情况做简要总结,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迅速形成凝聚力,加强团结与合作,更好地培养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教师总结】生活中要做到“三思而后行”

【教师引导】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对其产生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给他人和自己以及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有一些同学在判断行为的后果时考虑不全面,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课件呈现】

(设计意图: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化,不仅告诉学生要明辨是非,还要教给他们在难以判断的情况下怎样判断行为后果。)

环节三:对行为负责——勇于负责

思考问题:

1.这位学生在撞坏了车的后视镜之后有几种选择?他是如何选择的?

2.为什么修理行提出免费修车?车主表示不会追究责任?

教师小结:当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了坏的后果,就必须弥补自己的过失,尽可能降低损

害的程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递进式设问引导学生明白,当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了坏的后果,就必须

弥补自己的过失,尽可能降低损害的程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环节四:寻找最负责任的人

在学校生活中,你一定发现了很多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他(她)也许是每天认真批

改作业、教书育人的老师,也许是坚于职守的保安,也许是每天收发作业的课代表,也许是

每天认真劳动的值日生,也许是严于律己的同学,也许是勇于担责的你我……评选出你们认

为的最负责任的人,介绍一下他(她)的事迹,为他(她)写一段颁奖词。

活动形式:全班分为4个组,每组推荐1名最负责任的人,讨论及书写时间为5分钟。

每个组由1-2名同学上台致辞颁奖。

(设计意图:以庄重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重要的是由学生

发现的榜样更具有指导意义。)

【教师总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不只是在犯错时才能体现出来。责任重于泰山,在

生活中许多点点滴滴的小事里,都可以实践责任心。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的人在默默地做

好自己的事情,尽职尽责,尽管没有惊世的贡献,但是他们选择做好每一件小事。

环节五:践行责任心

想一想: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自己都扮演着哪些角色?有哪些责任?

【教师总结】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责任。

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我们应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把自己该做的事认真

做好,做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设计意图:源于生活才更有意义,责任与角色相关,知道自己的角色,才能明确自己

应尽的责任。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深化,落实到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上。)【教师总结】作为未成年人,我们有些行为后果会由我们的家长来负责,但我们依然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责任。从中学时代起,我们就应该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和习惯,只有现在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少年,将来才可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行为与后果、角色与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后果有好坏之分,我们要用慧眼去辨别。有了过错要勇于承担,在点滴小事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和习惯,做一个负责任的少年!

1.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

行为与后果 2.我做错的事我负责

3.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活动,体验不同的角色应尽的不同责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好书义卖、环保行动、旧物利用展示等,要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班级遴选之后进行统一的实践活动。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将合作学习、推选榜样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个人感受,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弘扬个性的平台。

“我的选择”和“不同的后果”两个环节让学生换位思考、明辨是非;“寻找负责任的人”则是本课的一个小高潮,推举身边的榜样,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践行责任心”则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点滴小事见责任。

在该教学设计中,也有一些不足。本课的活动形式以讨论为主,较为单一,体验式的活动设计不够;师生对话互动较多,设问过于琐碎。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而承担的法律规定的后果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而承担的法律规定的后果。 一广告违法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 .广告行政处罚类型1 停止发布广告。① 责令公开更正。② 通报批评。③ 没收非法所得。④ 罚款。⑤ 停业整顿。⑥ 吊销营业执照或广告经营许可证。⑦

.广告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2 在我国《广告法》中,广告管理机关对于广告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的具体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如下: 发布虚假广告。对于利用广告虚假宣传商品或服务的,责令广① 告主停止发布,并且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 响,同时处以广告费用倍以上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 15 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没收其广告费用,并处以广告费用倍以上倍51以下的罚款;对于情节严重者,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已经给用户和 消费者造成损害或利益损失的,责令补偿损害、赔偿损失。 发布违禁广告。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②

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以广告费用倍以人1 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5 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布不正当竞争的广告。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③ 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倍以上倍以下的罚款。5l 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发布④ 者改正,处以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10001 违法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或发⑤ 布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广告。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改正或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 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第7课行为与后果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馔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2.能够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培养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教学重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行为与后果关系的多样性 一、课堂导入 PPT展示象棋的图片 问:“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细小的行为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果。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探究一] 1.观看视频:《香格里拉旅游乱象》 思考:该事件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出了什么行为? 导游:强制消费、把游客赶下车、讽刺游客 游客:被迫交钱、投诉 执法者:不受理该事件、辱骂游客 记者:投诉、拒绝交费 旅行社:强制消费

2.请同学们将以上行为进行归纳整理,看看分别属于什么行为?(小组讨论) 师: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3.问:根据这张表格中行为的类型,大家能不能把行为来分一下类呢? 师:从不同角度看,行为有不同的分类。有的行为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有的出于不道德的动机。从行为的性质来看,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在法律上,有作为和不作为之分。那么到底什么是作为和不作为呢?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 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 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 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 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 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 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 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

行为与后果

第7课行为与后果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馔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2.能够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培养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教学设计l: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导入新课: 活动一:展示漫画创设情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从彼此的行为态度引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活动二:请学生谈谈下棋时调兵遣将的感受。正所谓“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师:我们在探讨时发现行为与后果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正是本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讲解新课: 活动三:主张“偷药”和“不偷药”的同学对书中P76当事人海因茨的行为、选择行为的理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进行辩论:说明理由,并设想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 师:其实,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情形,人j勺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的选择,评价的标准也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海因茨,使他既放弃“偷药”与“不偷药”的痛苦抉择,又可以得到药物医治爱妻挽救她的生命呢?请说明理由。 生:(略) 1.人们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师:上述的分析说明: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有的行为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行为是无意识进行的,从行为动机看,有的可能是在善良动机下做出来的,有的则出于不道德的目的。从法律上讲,有的是合法行为,有的则是非法行为。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就是做法律鼓励做的和要求做的,也包括做法律反对的甚至禁止的行为。不作为,就是指法律要求做而没有去做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没有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其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而不履行。 走进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行为都会带来后果。) 活动四:剪辑播放某校师生走进社区活动的录像片段和中央台拍摄的教育片《交通安全伴我行》的录像片段,请学生说出其中的“作为”和“不作为”,品味由此产生的相应的后果。 师:请列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当为而不为”的事,并分析其后果? 生:医生见死不救、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警察接警不出、父母遗弃子女、子女虐待老人、“拾金而昧”等不履行义务的现象。 师:不管是作为还是不作为,都会产生后果。只是有些行为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有些行为带来的后果会出乎人的意料;有些行为会产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而有些行为则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些行为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行为的后果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有些行为的后果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有些行为的后果则可能在一段时间后产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行为时,要首先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 反思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先考虑后果而后选择行为。) 活动五:案例分析:张斌、张磊同时收到某彩票中心寄来的关于该中心举办首届“2006年幸运读者”有奖活动的说明和一张无偿赠送的彩票,刮开对奖区,两人同时中了“二等奖”,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 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在这次旅行开始后不久,当他们一行三人到一个小镇的一家最好的旅馆与服务员打交道时,拉皮尔心中甚是担忧,因为“在这个小镇上,当地人对东方人存在很狭隘的偏见”。令他们吃惊的是,服务员立即礼貌地接待了他们。拉皮尔继续叙述道:“两个月后,当我再次沿此路线旅游时,我给这个旅馆打了个电话,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一名重要的中国先生’,对方的回答却是个毫不含糊的‘不’字,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并使我着手进行这项研究”。 与那些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拉皮尔的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方法】

行为后果的管教策略补充

行为后果的管教策略补充 上一次的讲座由于时间关系,行为后果的这一部分内容没来得及讲,今天补充一下。 在后来的PET系统中,行为后果的策略是一个蛮重要的单元,但是同样由于它是一种对孩子有干扰的行为介入,所以需要一定的前提理念和一些技巧的掌握。 首先说说行为后果策略的应用范围。 孩子的行为问题会有许多的原因,针对每种原因来解决的方案也各有不同,从低干预性优先的方向出发,我们可以先应用环境调整,活动设置,榜样示范,有效沟通等等这些策略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些策略有的可以帮助预防一些孩子的问题行为,有的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由于技能知识缺乏而引发的问题行为,但是对于孩子不理解行为后果而无心犯错、不理解成人的限制而频频犯规这样的情况,行为后果的策略就显得更有针对性了。 将后果作为教育工具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理解。它的策略指向一种联系,以使孩子理解为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从而产生改变的动机,达成自律的行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中,皮亚杰介绍了五个有助于儿童迈向自律的后果策略。 1、自然行为后果 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行为结果,例如:不吃饭自然会肚子饿:不穿衣服自然会着凉:喜欢赖床,上学自然得迟到:东西乱丢,找不到是自然的结果……,这些结果是伴随行为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的行为结果。 应用自然行为后果,就是让孩子体验到他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它让孩子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这也是建构主义的方式。 昨天写了篇日志,不负责任的家长,我想我们许多家长还是偏向于管的更多些。我不敢批评父母管教就是不好,我只想请家长们关注一下,孩子从父母的管教行为中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 对孩子的教育效果而言,必然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感受不好,就意味着孩子产生改变的可能性就少,管教的行为效果就不会好,亲子关系就不会好,所以虽然说,父母管教行为是决定自己做些什么,而不是要求孩子做些什么,但是关注点,可以的话,还是落到孩子的感受上会更好些。 一个自然行为,比如孩子经常忘记带齐东西上学,这个行为会遇到的自然后果是,他上课或者被罚,或者上课不便。按照PET的问题归属,这个可以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不管的。可是许多父母往往就喜欢管,一边给孩子送书包去,一边还很生气地抱怨孩子批评孩子。 两种情形下孩子的体验是怎样的呢? 自然行为后果:嗯,下次得检查齐全了,免得像今天这么尴尬。从错误中学习。 父母批评指责:产生怨恨,报复的行为,或者自责,愧疚感。孩子没有学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八年级思想品德新授课教案(19) 课题:行为与后果一、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2.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课堂自学、合作交流、讨论质疑、探究总结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情检查 (二)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视频):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思考: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三)出示思考题,明确提出自学要求 1.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哪两种?不作为的含义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怎样? (四)自学检查 1.在法律上,人的行为有______和______两种。不作为是指行为人_____________的行为,即________。其实质就在于__________。 2.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是: (1)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 (2)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有行为就会有后果…… (五)师生研讨 1、阅读课本P76海因茨的的故事,并根据要求进行分析。 主张“偷药”:后果是被抓住毒打…偷药成功,妻子得救,但内心及其愧疚,良心不安…。 主张“不偷药”:后果是妻子静静地死去,他痛苦一生…。 (1)海因茨可以不通过偷药而得到那种新药吗? (2 2、阅读课文78页上面 两段文字,思考下列问题:(1)人们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行为可分为哪些情况? (2)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哪两种?不作为的含义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请列举几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 警察接警不出;父母不抚养;教育子女医生见死不救等。 小结: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而有些行为则会产生多个后果,甚至是连锁的后果。有行为就会有后果,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后果是一个行为造成的,而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 3、选择我们生活中的几种行为,试着从多个角度分析后果。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随堂练习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行为可分为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 2、(判断正误)作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不作为的行为不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3、(判断正误)行为就一定要做某件事情。() 4、(判断正误)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有后果。() 5、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下列关于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行为都是有意识进行的 B、B、所有的行为都是在善良的动机下做出的 C、有些行为是合法的,有些行为是非法的 D、所有的行为都是无意识进行的 6、在学校生活中,经常发生因同学之间哄闹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①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哄闹的危害②哄闹的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应当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与教育③学生之间的哄闹是相互的,出现伤害双方都有责任,无需赔偿④中学生应当严格自律,保护自身安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言必信,行必果”指的是() ①人要有诚信②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③行为的后果会直接表现出来④行为的后果一定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这句话告诉我们()①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②有行为就会有后果③某中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④人们改造自然界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在无人监考的外语单词检测中,小江给他的同桌看答案,自此,这位同学把他成为“好哥们儿”。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小江做的既对也不对,朋友之间应讲哥们儿义气,但不能帮他作弊 B、小江做的不对,考试作弊要不得,哥们儿义气也要不得 C、小江做得对,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D、小江做的不对,虽然可以给他看答案,但不能深交 10、下列对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②人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但结果基本上相同③由于行为者的目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因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④每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同一行为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可见,当10试验者不知道大水池里面有鳄鱼时,都能成功而且较快速地通过桥,但当他们知道有鳄鱼时,再次问他们谁还愿意穿过房子,结果是由3个大胆的人考虑了很久才出来,后来知道有安全网时,才有5个人愿意再站出来,其他人由于担心网的安全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走出来。 所以,态度对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他对某件事很有兴趣或者很乐意去做,那么,他会显得很有动力,不会酿酿跄跄的。而当一个人很不愿意或者和很害怕某件事时,他会显得很畏缩,很不情愿去做。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

违反宪法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违反宪法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我国法律上对于违反宪法的行为的后果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因为违反宪法的具体行为非常的多。比如宪法当中规定公民的人身权不能侵犯,那有其他人侵犯到了公民的人身权的话,情节恶劣就可以用我国的刑法对其进行处罚,违反宪法并不是直接用宪法规定去处理的。 一、违反宪法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违宪行为是违反宪法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违反宪法应该是严重的行为·但我国宪法上却对违宪行为的处罚没有具体规定,而对于其中一部分在民法、刑法等予以规定.如宪法上有一规定”公民的人身和尊严不可侵犯”,如果实施非法拘留或辱骂他人,一般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被侵犯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而如果情节恶劣,构成非法拘禁罪或侮辱罪,追究刑事责任.违法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二、我国宪法基本原则包括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意思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社会主义宪法中,人民主权原则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及其所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它已为一切民主或自诩为民主的国家所认同,但是,由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发展极为复杂,各国对其基本内涵理解不一,故而相应的制度表现形式也相差甚远。人民主权原则即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并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而是存在著作为"抽象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作为"具体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分野。对原则采取的不同的理论取向自然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但是,进入"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却有必要对以往非常态下的制度选择重新加以思考。 2、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即作为一个人应具有的权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贯致力于维护和保障人权。从《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人权"一词,但基本人权原则和人权的具体内容,则直接反映在宪法所确认和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之中,而且在实践中始终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生存权是第一人权,是其它人权的基础。在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解决了公民的生存权问题,这在人权发展史是个杰出的贡献,其根本原因无疑是人民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随堂练习-初中二年级政治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初中政治试卷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随堂练习-初中二年级政治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 初中政治试卷-试卷下载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行为可分为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 ) 2、(判断正误)作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不作为的行为不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3、(判断正误)行为就一定要做某件事情。( ) 4、(判断正误)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有后果。( ) 5、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下列关于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行为都是有意识进行的 B、B、所有的行为都是在善良的动机下做出的 C、有些行为是合法的,有些行为是非法的 D、所有的行为都是无意识进行的 6、在学校生活中,经常发生因同学之间哄闹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①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哄闹的危害②哄闹的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应当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与教育③学生之间的哄闹是相互的,出现伤害双方都有责任,无需赔偿④中学生应当严格自律,保护自身安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言必信,行必果”指的是()

①人要有诚信②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③行为的后果会直接表现出来④行为的后果一定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②有行为就会有后果③某中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④人们改造自然界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在无人监考的外语单词检测中,小江给他的同桌看答案,自此,这位同学把他成为“好哥们儿”。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小江做的既对也不对,朋友之间应讲哥们儿义气,但不能帮他作弊 B、小江做的不对,考试作弊要不得,哥们儿义气也要不得 C、小江做得对,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D、小江做的不对,虽然可以给他看答案,但不能深交 10、下列对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②人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但结果基本上相同③由于行为者的目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因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④每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同一行为一定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试分析下列行为会产生的后果。 行为 可能的后果 进入网吧玩游戏

行为与后果教案

行为与后果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案例导入:山西长治市沁源县省道上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沁源县第二中学900多名学生在公路上跑操后调头转弯返校时,一辆东风带挂货车横冲直撞碾压过来,18名师生(包括一名教师)当场命丧车下。在送往沁源县第二人民医院抢救过程中,又有3名学生因抢救无效死亡。事故还造成18人受伤。据查当时司机属疲劳驾驶。 思考: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起车祸[名言赏析]P76萨特的名言 “人从他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过渡: 从中我们会发现行为与后果是有密切关系的。 [探究平台] (一):阅读书P76海因茨的的故事,并根据要求进行分析。 主张“偷药”:。 主张“不偷药”:。 1问: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局是什么并谈谈理由。(分组讨论后回答) 2问:为实现这样的后果,海因茨还有其他选择吗 为了救妻子,海因茨还有其它更好的行为选择吗 行为后果 妻子获救 (学生思考回答)(板书----行为)

过渡:其实,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情形,人的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的选择,评价的标准也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海因茨,使他既放弃“偷药”与“不偷药”的痛苦抉择,又可以得到药物医治爱妻挽救她的生命呢海因茨的目的只有一个,但是他可能采取的行为是多样的。 思考: 有行为就一定有结果,那我没有行为就不会有结果,也就不会犯错了。你同意这观点吗 认真思考 ?对照提示阅读课本P78第一段: ?有意识、无意识;善良、不道德; ?行为的性质:合法、非法 ?行为的分类: ?人的行为: ?举出三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 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 I.警察接警不出 II.父母不抚养、教育子女 III.医生见死不救 归纳:人们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有的行为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行为是无意识进行的,从行为动机看,有的可能是在善良动机下做出来的,有的则出于不道德的目的。从法律上讲,有的是合法行为,有的则是非法行为。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就是做法律鼓励做的和要求做的,也包括做法律反对的甚至禁止的行为。不作为,就是指法律要求做而没有去做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没有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其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而不履行。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 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 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

组织行为学-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一.学习目标 二.态度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1.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 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主要放在第二部分讲,这部分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工作参与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他要真正的参与到他自己的工作中,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有存在感,并对组织产生归属感,不愿意离开。组织承诺分为三部分,规范承诺(道德伦理,集体主义),持续承诺(经济价值的比较),情感承诺(情绪依赖,忠诚感) 2.态度与一致性:态度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第二种比较好理解,就比如说我讨厌这个人,那我就不和他说话,态度和行为就一致了。态度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一个人觉得白羊座的人都是帅哥美女,脾气性格也好,那么当他见到一个人知道他是白羊座之后就对这个人有了好感。 3.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可以察觉到两个态度之间或者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在手之鸟理论和酸葡萄理论 举几个例子:比如我明明有点讨厌一个明星,但是我的好朋友是他的粉丝,那为了不扫她的兴致,陪她追星的时候我也就假装挺激动的,到最后连我自己也不知的我的真实态度了。再比如我参加政治课考试的时候,就是默写课本上的内容,虽然我写的很顺畅,但是我其实不相信我写的东西。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失调之后,就会想办法为自己的失调找寻一个合理的答案 4.A(attitude)-B(behaviour)关系的测量:态度与行为越具体,他们之间的联系越有力。态度与行为可能有直接的关系。我只喜欢晨光,所以我不买其他牌子的文具,这个就比较具体。一个人他对于一件事没什么想法,不感兴趣的时候,那么他在别人争论是非对错的时候就不会参与进去,不做议论。还可能有间接地关系。比如从态度到意图再到行为。一个人不认为自杀是一件另类的事,当他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后果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后果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美国遗产税法将于09年12月31日期满失效,因此在今年内死亡的人不用缴遗产税。由此可见,税收是具有强制性的,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即税法,强制征税,任何人都要依法纳税。也就是说,税收依靠税法的强制力实现。 尽管有税法作税收的坚强后盾,但依然有些人财迷心窍,违反税法,拒交或漏缴税款。其行为主要包括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四种。 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其手段又分为以下四种:伪造、变造、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计财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不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这一行为实际上构成了偷税罪,一经查出,当由税收机关追缴税款、滞纳金并处以罚款,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去年11月,税务部门刚查出一个偷税六百多万元的民营企业,而且这一民企之前还被评为A 级纳税信用单位,这个单位隐匿账簿,同时不办理纳税申报,最终被股东揭发,被确认为严重的偷税罪,税款缴回,偷税者被严惩。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交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它的手段很简单,就是像无赖一样硬是不缴,或是躲着不出来,避免与税务部门遇见,以此拖延期限。对此,国家的惩罚措施也很简单:一开始是罚交滞纳金;仍不缴纳的,从其金融机构的存款中强制扣缴,或是扣押、查封、拍卖其物品、财物等以抵缴税款和滞纳金。12月30日,北京市地税局发布了“欠税黑榜”,一些知名企业如北京城建第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也位列其中,地税局表示将冻结其账户或强行还款。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骗税的手段很多,如: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等。这一行为常常有严重情节,因此惩罚措施也格外严厉: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近日,一起名为“夏都专案”的骗税大案被侦破,骗取税额竟高达亿元,涉及全国11个省市共211个企业,证据表明此团伙具有一整套的骗税方案,主要手段就是出口退税骗取。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拒绝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威胁、围攻、殴打税务人员等行为,都属于抗税的范畴。根据刑法规定,犯有抗税罪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以罚金,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今明星艺人中不乏抗税者,如蔡康永、林志玲就因拒绝接受税务检查而打官司,最终纷纷败诉,应该说他们的行为是典型的抗税,但鉴于两人都尊重判决,败诉后还请了税款,因此并没有受到进一步制裁。此外,某些地区的黑势力也是抗税大军的“中坚力量”。 将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惩罚措施上看,骗税惩罚最重,随后是偷税、抗税,欠税惩罚最轻。因为相比之下,欠税只是类似于耍无赖的一种方式,国家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缴回税款,不会给国家带来较大损失;抗税的情节就较恶劣,含有暴力的因素,不但干扰税务部门执法,还影响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安宁;偷税则属于一种欺诈手段,也是现实中不法分子最常用的手段,它的存在影响社会风气,会滋长人们的贪婪,唆使人们为利益撒谎,同时也会因此使国家蒙受较为严重的损失;而骗税是极端恶劣的欺骗方法,钻国家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