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腹膜后的邹壁和隐窝

腹膜后的邹壁和隐窝

腹膜后的邹壁和隐窝

腹壁邹壁及隐窝

腹膜后的邹壁和隐窝

在胃后方,十二指肠,盲肠和乙状结肠周围有较多的邹壁和隐窝。隐窝的大小,深浅和形态,个体间差异甚大,隐窝很深时,小肠可突入其中形成内疝。常见的邹壁和隐窝有:十二指肠上壁位于十二指肠升部左侧,相当第2腰椎平面,呈半月形,下缘游离。邹壁深面为口朝下方的十二指肠上隐窝,其左侧有肠系膜下静脉通行于壁腹膜深面。此隐窝下方为三角形的十二指肠下壁,其上缘离。此邹壁深面为口朝上的十二指肠下隐窝,盲肠后隐窝于位于盲肠后位的阑尾常在其内。乙状结肠间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位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最低部位,腹膜腔内的液体易积存于此。

腹壁的邹壁和隐窝

腹前壁内面有5条腹膜邹壁,均位于脐下。脐与膀胱尖之间为脐正中壁,内含脐尿管闭锁后形成的脐正中韧带,一对脐内侧壁位于脐中正壁的两侧,内含脐动脉闭锁后形成的脐内侧韧带,一对脐外侧壁分别位于脐内侧壁的外侧,内含腹壁动脉和静脉,故又称腹壁下动脉壁,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在腹股沟韧带上方,上述5条邹壁之间形成3对浅凹,由中线向外侧依次为膀胱上窝,腹股沟内侧窝,和腹股沟外侧窝。腹股沟内侧和外侧窝分别与腹股沟皮下环和腹环的位置相对应,在腹股沟内侧窝下方,腹股沟韧带之下,有一浅凹,称为股窝,,是易发生股疝的部位。。

直肠癌切除术术中盆底腹膜重建36例分析

直肠癌切除术术中盆底腹膜重建36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0T14:23:42.43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作者:韩彦华 [导读] 目前,随着直肠癌病人发病率的提高,在直肠癌病人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尽管盆底腹膜重建作为直肠癌开放手术的标准术式 韩彦华 山东省费县中医院山东费县273400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手术和Dixon手术术中直接关闭重建盆底腹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6例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和Dixon手术患者盆底腹膜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输尿管狭窄、盆底疝等相关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姑息性放疗准确定位。结果:36例患者中盆底小肠疝1例,输尿管梗阻1例,术后5年后复发6例,术后6个月复查MRI与术前相比较,盆底有所下降。结论:直肠癌Miles手术和Dixon手术盆底腹膜重建术后并发症少,一旦复发,能为姑息性放疗定位做好解剖基础,对临床系统治疗直肠癌意 义重大。 【关键词】直肠癌;盆底腹膜重建Analysis of 36 cases of rectal cancer resection of 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on surgery Han Yanhu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Carcinoma of the rectum by rehabilitating the peritoneum of under-pelvis with the method of Miles and Dixon.Methods To assay the efficacy of treating 36 patients of Carcinoma of the lower rectum by rehabilitating the peritoneum of under-pelvis with the method of Miles and Dixon,Observing the complication after operation,such as Ureterostegnosis,hernia of under-pelvis and correcting orientation for over-tolerating radiotherapy of recurrence after operation.Results There is 1 patient occurring hernia of under-pelvis,1 patient occurring Ureterostegnosis,there are 6 patients of recurrence of all.Under-pelvis is lower after operation for six months from MRI of after-operation and before-operation.Conclusion There are little complication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Carcinoma of the rectum by rehabilitating the peritoneum of under-pelvis with the method of Miles and Dixon,Once recurrence,can be the base of dissection for over-tolerating radiotherapy of recurrence after operation.It is important efficacy to treat Carcinoma of the rectum by surgical systematicness. 【Key words】 Rectal cancer;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R574 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113-01 目前,随着直肠癌病人发病率的提高,在直肠癌病人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尽管盆底腹膜重建作为直肠癌开放手术的标准术式,但是临床医生对直肠癌术中是否必需重建盆底腹膜,尚有争议。很多学者仍然坚持认为,在完成手术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重建盆底腹膜的目的,医生为减小腹膜张力,将保留过多的腹膜,这样会增加肿瘤残留几率,而且增加手术时间;骶前残腔易于积液并感染。因此在手术时不赞成关闭盆底腹膜。而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并结合多家胃肠专家在本专题上观点不同的争论,仍然坚持认为,作为直肠癌开放手术的标准术式盆底腹膜重建,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尤其对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放射性定位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实施。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笔者对我们科自2004年以来所有直肠癌病人的综合治疗中,选取了36例病人,均以Miles手术和Dixon手术方式治疗,且均进行了盆底腹膜重建手术。 1 2治疗方法:在常规行根治性直肠癌癌肿切除(Dixon手术)时,行腹膜预留牵引,并有效游离输尿管,避免成角、及瘢痕粘连,预防狭窄,置入骶前双腔引流管,将分离时预留的腹膜连续缝合重建,在中下部盆腔是将盆底腹膜与拉下吻合的结肠肠管或系膜间断缝合,针距约6~8mm,盆底腹膜缺损较大者应用带蒂大网膜覆盖修补,缝合后通过吸引骶前引流管检查完整性及密闭性。对于肿瘤侵犯等原因切除后盆底腹膜缺损过多的除外。术后若仅有几针开裂,反而容易造成小肠疝,继而梗阻,可用带蒂大网膜等修补重建等方法处理。而对于Miles手术,在完成癌肿切除时,同样行腹膜预留牵引,并有效游离输尿管,在完成造瘘后,置入骶前双腔引流管,同法进行盆底腹膜重建手术。 1 3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MRI与术前相比较,盆底有所下降,而且36例患者中发生盆底小肠疝1例,输尿管梗阻1例,术后5年复发6例,均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姑息性放射性治疗进行晚期治疗。 2讨论 笔者在综合近几年临床病例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参考文献,结合学术交流资料,认为直肠癌患者无论是进行Miles手术,还是Dixon手术,进行直接关闭重建盆底腹膜至关重要。原因分析如下: 2 1腹膜是人体天然的屏障,直肠癌术后盆腔创面难免有渗出液,若引流不畅,残存积液极易细菌滋生,造成感染,最终形成脓腔。若脓腔在吻合口旁,可能导致吻合口瘘,吻合口瘘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若脓腔位于手术结扎血管残端附近,可能导致继发出血;无腹膜屏障时,感染易于扩散至腹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继而出现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2 2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病例,在进行盆底腹膜重建后,能够使小肠在重建腹膜以上,一旦出现盆腔转移性复发或者切口复发,在定位时,能够有效保护小肠,不被无效照射造成损伤。 2 3合理的盆腔及骶前引流可以观察吻合口情况,预防感染扩散为保守治疗创造条件,减少二次手术风险,盆底腹膜重建在这时尤为重要。但在重建盆底腹膜时,应该注意:①尽量将吻合口置于腹膜外,对可能出现的吻合口瘘及时发现与治疗,对结局至关重要。②不能使重建的腹膜对结肠形成压迫或过度牵拉,以免造成梗阻。③缝闭腹膜时避开肠系膜血管,以免影响肠管血供。直视下缝合,切勿进针过深。④引流管以双腔引流为最佳选择,经腹部腹膜外盆腔留置较好,一旦出现吻合口瘘,便于冲洗,缝合完毕后,及时经腹膜外引流管负压吸出腹膜外腔隙残存液体及气体,使盆底腹膜与其下创面贴合紧密,为早期粘连创造条件,减少感染机会,以利早期愈合。术后要保持负压引流通畅,避免管道受压和扭曲、血块堵塞、引流管口及侧孔紧贴腹膜或组织等原因造成引流不畅。⑤对于肿瘤侵犯等原因切除后的盆底腹膜缺损过多,不要勉强缝合,术后若仅有几针开裂,反而容易造成小肠疝,继而梗阻。可用带蒂大网膜等修补重建等方法处理。[1][2] 3结论 综合相关资料,及36例病人的临床治疗体会,直肠癌术中盆底腹膜重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尤其对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放射性定位奠定了术中结构基础。因此,盆底腹膜重建仍然是直肠癌开放手术的标准术式。

腹腔镜Miles术重建盆底腹膜14例技巧体会

·135·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4年4月第8卷第2期Chin Arch Gen Surg(Electronic Edition),April 2014,Vol.8,No.2 ·临床总结·腹腔镜Miles术重建盆底腹膜14例技巧体会 刘洪洲 李永胜 陈俊生 赵晓中 张利中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乙状结肠造口术(Miles术)盆底腹膜重 建的手术方法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4例行腹腔镜Miles 术重建盆底腹膜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操作技巧。 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 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170±25)min,重建盆底腹膜缝合时间(27±8.5)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0±45)ml,盆底腹膜重建均成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粘连性肠梗阻、 盆底腹膜裂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Miles术盆底腹膜重建技术上安全可行,具有临 床实用价值,使微创手术更加符合开腹手术的原则。 【关键词】 腹腔镜;Miles手术;盆底腹膜;重建 直肠癌术后盆腔组织广泛切除,导致手术的创面较大,术后易发生盆底粘连,开放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及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乙状结肠造口术(Miles术)将盆底腹膜关闭是标准的手术步骤[1],因为腹腔镜下关闭盆底腹膜需要比较高的镜下操作技巧,难度大、费时,国内大多数医院多年来基本采取不关闭盆底腹膜的办法。为了更加符合开腹手术原则,减少术后并发症,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本院对14例行腹腔镜Miles 术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盆底腹膜重建,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全组直肠癌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46~73岁,中位年龄63岁。肿瘤下缘距肛门缘(3.4±2.5)cm。术前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定位并获得病理确诊,病理类型:腺癌13例,黏液腺癌1例;Duke's B期11例,C期3例。分化程度:高分化3例,中分化7例,低分化4例。 二、手术方法 前期手术步骤与常规腹腔镜Miles手术相同,首先探查腹腔内各脏器,然后用超声刀切开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右侧腹膜,沿Toldt筋膜向左侧和盆底解剖,注意辨清和保护左侧输尿管。解剖分离肠系膜下血管,清除其周围的淋巴组织,于根部离断血管后切开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外侧腹膜,上至降结肠,下至盆底。切开直肠后间隙向盆腔深部和两侧解剖,注意保护腹下神经,直肠解剖直至盆底。充分游离结直肠后,在腹腔内距肿瘤上缘10cm以上切断乙状结肠,近端结肠常规行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并一期开放造口[2]。 乙状结肠造口后,缝合会阴部切口,重建气腹,CO2气腹压力调至8mmHg(1.064 kpa),使 用3-0薇乔线,使缝针略呈“雪橇形”,缝线长度约20cm,针距约1.5cm,两侧距0.5cm,从膀胱直肠陷窝或子宫直肠陷窝开始连续缝合盆底腹膜,助手协助拉紧缝线(图1)。要特别注意缝合面最上端创面靠近系膜根部常有缺损,不容易缝合,但进入盆腔处不能遗留有缺损,应贴近后腹膜组织,不能留有孔隙,以防术后小肠嵌入造成内疝。缝合完成后仔细检查,需要的地方可加针缝合[3]。(图2) 结 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盆底腹膜重建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 (170±25)min,重建盆底腹膜缝合时间(27±8.5)min, DOI: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4.02.012 作者单位:046000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普外二病区通讯作者:刘洪洲,Email:LHZ3128331@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411013.html,

盆底腹膜外肿瘤6例临床分析

盆底腹膜外肿瘤6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盆底腹膜外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患,该病肿瘤早期较少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大多数已压迫或侵犯临近器官[1]。该处肿瘤外科手术切除难度大,文献多以腹膜外肿瘤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1988年9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的原发性盆底腹膜外肿瘤6例。现将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畸胎瘤4例(男1例,女3例),骶前3例,直肠左前方与宫颈左后方区域1例。神经纤维瘤1例,女性,位于骶前。原发性浆乳癌1例,女性,位于阴道右上端与直肠之间。年龄23~49岁,平均30.2岁。病例中肿瘤最大10cm×9cm×8cm,最小4.0cm×3.0cm×3.0cm均位于盆底腹膜外。 1.2临床诊断就诊原因:体检发现肿物1例,无症状妇科检查發现肿物2例,便秘,排便困难,肛门后方轻微疼痛就诊发现1例。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感1例,发热,乏力就诊1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癌)。 1.3手术情况6例中5例经腹入路,1例经骶尾入路,5例经腹患者中3例术中诊断为畸胎瘤,术后病理得到证实,其中一肿物位于盆底左后腹膜外,约10cm×9cm×8cm,由于此肿物大,分离部分后行减容术,吸出油脂及豆皮样内容物后,完整切除囊壁。余2例骶前切除,一例为骶前实性肿物,完整切除,术中冰冻,考虑神经纤维瘤,术后病理为神经纤维瘤。另一经腹的肿物位于腹膜外,阴道右上端与直肠之间,约鸭蛋大小,边界清,活动度差,触之硬,子宫、附件、大网膜未发现病灶,无腹水,直肠上动脉区域有肿大淋巴结,术中分离可见于直肠前壁粘连较重,分离过程中肿瘤破损,见烂鱼肉样组织,取部分组织术中冰冻为:肠道间质瘤,故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术后病理回馈:(盆腔)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高级别)。免疫组化:AE1∕AE3(+)CA125+++CD117(-)CD34(-)SMA(-)Ki-675%阴性。故考虑来自卵巢可能性大,1个月后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及肉眼可见的区域淋巴结切除。术后病理,子宫,双乳均未发现病灶,证实为盆腔原发腹腔浆乳癌,术后给予化疗。 经骶尾入路1例,因肿物术前考虑良性畸胎瘤,位于骶尾椎低位水平(距离肛门口约7cm左右)完整切除,肿瘤约5.0cm×5.0cm×4.0cm,术后成熟畸胎瘤。 2讨论 2.1肿物来源盆腔腹膜外肿瘤主要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组织、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由于来自组织多样性,故肿瘤类型繁多,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腹膜后恶性肿瘤国外约占8%,我国约占56%[2]。盆腔恶性肿瘤则少于此比例,由于肿瘤部位特殊,盆腔狭小,

盆底解剖

第一节盆部 骨盆pelvis以界线(骶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的连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大骨盆参与腹腔的组成,已述于前。盆部系指界线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软组织称为会阴。 一、盆壁、盆筋膜和盆膈 盆壁pelvic wall 由小骨盆、附着在骨盆内面的肌及其筋膜所组成。其中小骨盆在上册第三章已叙述。盆腔的底为盆膈。 1.骨盆肌 骨盆肌为附着于盆壁内面的肌(图9-1),有闭孔内肌和梨状肌。闭孔内肌obturator internus位于盆腔侧壁,起自闭孔膜内面及其邻近骨面,经从骨小孔出盆腔,止于股骨转子窝。它的前上缘及其筋膜参与闭膜管的围成。梨新诗肌piriformis位于盆腔后壁,起自骶骨盆面外侧部,经坐骨大孔出盆腔,止于股骨大转子。该肌未能完全封闭坐骨大孔,其上、下缘的空隙分别称梨状肌上、下孔。此二肌在臀部解剖时已见到。 图9-1 盆壁和盆底肌 2.盆膈

盆膈pelvic diaphragm由前方的肛提肌和后方的尾骨肌以及覆盖在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组成,又称盆底(图9-2)。盆膈具有承托盆腔脏器、协助排便、分娩等功能。 图9-2 盆膈(上面观) (一)肛提肌levator ani 为阔肌,两侧连合成漏斗状。起于耻骨联合的盆面、盆筋膜腱弓(肛提肌腱弓)和坐骨棘的盆面。肌纤维向后内方,在中线处与对侧肌纤维会合止于会阴中心腱、肛尾韧带和尾骨尖。在会阴中心腱前方,两侧前份的肌纤维围成盆膈裂孔,在男性有尿道、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根据肌纤维的起止和排列,肛提肌自前向后又可分为耻骨阴道肌(女性)或前列腺提肌(男性)、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等四部。 女性的耻骨阴道肌pubovaginalis和男性的前列腺提肌levator prostatae均起自耻骨联合及肛提肌腱弓前份,耻骨阴道肌的肌纤维沿尿道、阴道的两侧行走,并与尿道、阴道的肌纤维交织,有协助缩小阴道口的作用。前列腺提肌的肌纤维经前列腺两侧止于会阴中心腱,有支持前列腺的作用。 耻骨直肠肌puborectalis起于耻骨盆面和肛提肌腱弓前份,肌纤维行向后内,并与对侧纤维交织构成U形袢,围绕于直肠和肛管交界处的侧方和后方,协助括约肌的肛门。 耻尾肌pubococcygeus起于肛提肌腱弓中份,止于肛尾韧带。

盆底疝的生理特点及诊疗现状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年第25卷第2期Geriatr Health Care,2019,Vol.25.No.2 [24]Prestmo A,Hagen G,Sletvold O,Comprehensive geri-atric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s:a prospective,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 [J].Lancet,2015,385(9978): 1623-1633. [25]van Rijn M,Suijker JJ,Bol W,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recognition of identified geriatric conditions by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J].Age Ageing,2016,45(6):894-899. [26]高艳,陈思羽,张洁,等.老年病房护士老年综合评估知信 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 (34):4354-4357. [27]林逸飞,丁群芳,曾理,等.临床老年科医师对老年综合评 估的认知与运用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8):2050-2051. [28]Li Y,Wang S,Wang LX,Is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recognized and applied in Southwest China?A survey from Sichuan Association of Geriatrics [J].J Am Med Dir Assoc,2013,14(10):775. (收稿日期:2018-12-14)(本文编辑:陈培莲) 盆底疝的生理特点及诊疗现状 李绍春,唐健雄, 陈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疝和腹壁外科治疗与培训中心, 上海200040通信作者:陈革,电子信箱:chenge06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411013.html, 盆底疝是指疝囊在骨盆盆缘以下的腹外疝,主要分为:闭孔疝、坐骨孔疝、盆底腹膜疝及会阴疝[1]。盆底疝临床上比较少见,但病死率较高,其中闭孔疝的发病率占所有腹外疝的0.05%~1.40%,而病死率高达70%[2-3]。盆底疝患者大多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确诊率较低,一旦出现明显的腹部体征时,患者多已发展为肠嵌顿坏死。因此,早期诊治是影响患者预后水平的关键[4]。手术是盆底疝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目前对于治疗方案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共识,国内的手术方案选择往往与手术医师的经验水平相关,这就导致盆底疝手术的治疗效果千差万别,不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 1盆底疝的解剖及临床特点 坐骨孔在解剖结构上被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分成两部分,上面的称之为坐骨大孔,其内走行的结构主要是梨状肌及其上下孔内的神经血管。根据疝出部位不同,坐骨孔疝通常分为3种类型:(1)梨状肌上坐骨孔疝:此类最常见,疝囊通常在梨状肌的上缘经坐骨孔突出,大多位于臀上动脉及神经的外侧方。(2)梨状肌下坐骨孔疝:此类少见,疝囊通常是从梨状肌的下缘经坐骨孔突出,多位于臀下动脉及坐骨神经的内侧方。(3)棘下坐骨孔疝:这一类比较罕见,通常疝囊经过骶棘韧带外侧,后方是骶结节韧带,外下方则是髋骨弓,疝囊多位于阴部内血管及相应神经内侧[5]。 闭孔是由坐骨支与耻骨支构成,被闭孔内、外肌及其相应腱膜所覆盖;闭孔膜在上部分开,在下部融合;闭孔管由上向下斜行,长2~3cm、宽0.2~0.5cm。上外侧壁由耻骨组成,其余则全由闭孔肌及其腱膜组成。闭孔管内主要有闭孔神经、血管及其包绕脂肪[6]。其中闭孔神经由L2~L5神经组成,沿着大腿方向前后分成2支,以此来支配股前侧的肌肉 群及其相应的膝关节、髋关节运动。因此若闭孔疝的疝囊压迫闭孔神经,会出现2个特异性的阳性体征:Howship-Romberg 征及Hsnning-Kiff 征。另外,闭孔血管起源于髂内动脉,其主干大多沿着神经走行,相应的分支在闭孔形成动脉环。根据疝囊的突出部位不同,一般将闭孔疝分成3类:(1)向闭孔外口突出,疝囊一般位于闭孔外肌的前方,此类最常见。(2)向闭孔外肌的中上束中间位置突出,疝囊大多沿着闭孔神经后支走行,位于内收短肌的后方。(3)疝囊位于闭孔内外肌及其相应筋膜之间[7]。闭孔疝的疝囊壁大多为腹膜,内容物一般为相应的肠管、结肠脂肪垂或腹膜外脂肪。 盆底腹膜疝是由于盆底的肌肉及筋膜等支持结构的退化、盆底腹膜的损伤或过度松弛,在腹内压增高等诱因下,盆底腹膜腔通过直肠前凹陷向下进展而形成。病因大多是老年人的肌肉及相应结缔组织的退变、过度肥胖或多次妊娠[7]。根据疝囊内有无内容物分为有内容物的盆底腹膜疝和无内容物的盆底腹膜疝。疝内容物大多为肠管,少数情况下可为大网膜或部分子宫壁。一般认为无内容物盆底腹膜疝可能只是暂时无相应的内容物进入,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发病原因,最终同样会演变成有内容物的盆底疝。通常盆底腹膜疝可分为3类:直肠型、隔型及阴道隔型[8]。盆底腹膜疝环口一般很大,临床上很少会引起肠梗阻症状,常表现为便秘、直肠前突或直肠内脱垂等。目前临床上盆底腹膜疝多见的类型为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盆底腹膜疝[9-10],原因在于:(1)低位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低位直肠癌标准术式的Miles术逐渐增多,术中清扫盆底范围较大,包括广泛切除盆底肌肉筋膜及其相应脂肪组织,导致盆腔组织的正常支持结构遭到破坏。(2)Miles术中由于盆底仅缝合一层腹膜或缝合张力太大,术后出现腹内压增加的诱因会引起腹膜撕裂,导致肠管疝入。(3)术后出现盆腔局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导致盆底腹膜出现破损,内容物疝出。 26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