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源描述与检索内容框架演变的历程分析

资源描述与检索内容框架演变的历程分析

资源描述与检索内容框架演变的历程分析
资源描述与检索内容框架演变的历程分析

“资源描述与检索”内容框架演变的历程分析

徐静

2012-9-25 10:40:43 来源:《图书与情报》(兰州)2011年5期

【英文标题】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 Frame for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

【作者简介】徐静(1987-),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北京100190

【内容提要】对比分析了“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开发历程中共计4个版本(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6月和2008年11月版)的内容框架草稿,包括RDA在各阶段的尝试与探索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其框架演变历程反映了严谨逻辑分析的重要性;RDA对复杂信息资源类型和新信息特征进行描述的尝试;强调实体的内容和关系,深度挖掘资源的内容;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描述过程。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4 drafts of the content frame during the exploiting of the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which includes the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 and the possible shortcomings of each phase. By this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 frame of RDA, we could find out how important the logical analysis is, and how

it tried to describe the complica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types and new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RDA emphasizes the contents and the relations of the entities, digs deeply for the information and stresses on the user-centered resource description process.

【关键词】资源描述与检索/RDA/编目规则/资源描述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Cataloging rules/Resource description

1、引言

出于统一描述,提高信息描述机构间数据交换效率,最大程度揭示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实现信息有序化的目的,相关机构专门编制了适用于各类特殊需求的国际性编目原则和规则。1961年发布的“巴黎原则”促成了“英美编目条例”(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AACR)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描述的统一问题,为书目世界的沟通带来便利。然而无论是信息本身的特性,还是用户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表现出新的变化,AACR系列也因此成立专门的联合修订委员会JSC(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Revision of AACR)。

新版AARC系列的修订计划发端于2003年,并于2010年6月以新名称“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正式发布。RDA的出现与AACR系列有着密切渊源,它既是AACR2某种形式的延续,又对其做出了大范围的改动,特别是思路方面的大变革。一方面希望RDA能够尽可能的兼容根据AACR2进行描述的历史数据,最大限度地降低数据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又因认识到AACR2编制年代的局限,而在新一版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AACR系列有着明显的思路分歧。通过对RDA历次宏观内容框架的对比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RDA的本质,窥探信息描述的发展力程,在未来的实践应用中把握方向和前景。

2、RDA历次内容框架的尝试和争议

RDA是为数字世界设计的一套新标准,它由AACR发展而来,为各种类型的内容和媒体提供一系列有关资源描述和检索的指南和说明。RDA将满足图书馆用户以及其他信息组织机构发现、识别、选择、获取资源的信息需求。[1]它是一个元数据的内容标准,用来指导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决定哪些信息有被描述的必要,如何规范描述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其他机构理解并接受,符合机器识别的需求。

自JSC决定开发新版AACR系列后,内容框架历经数轮大改动。按照公示草稿的时间,可分为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6月和2008年11月[2][3][4][5][6]共计4个版本(框架细节见表1)。

2.12004年12月版AACR3草稿:初次尝试

2004年12月首次提供外界评审的新版本被延续命名为AACR3,“著录”部分被划分为“通用”、“特殊”两个层次。“通用规则”涉及资源普遍存在的特征,其中A2章、A3章分别针对图书馆工作中常见的连续性资源和集成性资源给予单独指导;第二层则根据不同“内容类型”和“媒介类型”特征提供专门的补充规则。Part I的每一具体章节内容均对应ISBD的著录项进行组织。

在使用规则时,编目人员可根据资源特性,通过“一般规则+特殊内容类型+特殊媒介类型”的方式,组配出个性化规则。这种尝试一改AACR2按照资源类型划分著录部分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具有相似特征资源的规则冗余,也相对更适应新信息环境下的资源所承载的复合特征。自AACR3起,JSC开始尝试对资源特征进行抽象和归纳,降低资源类型的分类维度,提高信息描述的灵活度,从而提高规则的通用性。

这一版的草稿虽未提供Part Ⅱ(检索点的选择)和PartⅢ(检索点的形式)的具体内容,但从大标题可获知新版本已开始舍弃传统卡片目录时代“标目”、“款目”的术语,接纳“检索点”的概念。

虽然这一版草稿对Part Ⅰ进行归纳的初衷值得肯定,但仍存在明显局限。首先,“通用规则”章节安排的逻辑思路不明晰。A2(连续发行的资源)和A3(集成性资源)作为某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类型而纳入“通用规则”,将“通用”规则的普遍适用程度降低;其次,“特殊规则”部分的分类范围和标准不明确。无论是特殊内容类型还是媒介类型,AACR3仅区别出为数不多的几种,且未提供“其他”类型资源的适用规则,能否适应当今越来越复杂的资源类型仍存疑;第三,该草稿的章节编号规则极为复杂,非线性的数字+字母组合的复杂编号方式更加大了使用者理解的难度。

该版本同样也受到了来自评审社区的质疑,例如希望新规则能够适应于网络环境、覆盖所有的材料、在使用和理解方面应简单易用、提高与其他资源描述和检索标准的兼容、超越图书馆社区的范畴等。[7]总之,这一版AACR3虽在编纂思路上试图做出改进,但更像是对AACR2章节的拆分、合并和重组,更多地被业界视为AACR2的新修订版。

2.22005年12月版RDA草稿:概念模型的确定

针对上一版争议,JSC意识到当前信息环境已发生巨大改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改变编纂思路,将FRBR(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AD(规范记录的功能需求)和FRSAD(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为主的“FR家族”概念模型作为基础,同时将AACR3的副题名

“资源描述与检索”作为新版正题名,去除“英美”、“编目”字眼,既凸显其国际化战略,又显示其走出图书馆界的雄心。[8]

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第1章主要涉及描述方法、必备元素、著录语种和文字等基本规则。第2~6章分别从识别、描述、获取的角度对资源进行剖析。Part Ⅱ(关系)和PartⅢ(检索点控制)的内容尚处于规划阶段,PartⅡ将关注于检索点的使用,反映FRBR模型中第一组实体间的关系以及第二组与第一组实体的关系,同时也将涵盖第一组实体间的“引用”关系,探索如何简易方便的选择“引用”作品的主要检索点;Part Ⅲ将检索点的“选择”和“形式”合并为“检索点控制”,术语上更加贴合FR家族的概念,主要关注于反映个人、家族、团体和作品题名的名称规范形式和变异形式。

在与ISBD的协调方面,这一版本决定将原有规则中关于数据的描述功能和展示功能独立开来,通过新增附录来提供展示数据的原则和规则,如ISBD与RDA的协调,未来计划扩展到诸如OPAC等其他展示方式。这一改动首次将ISBD纷繁复杂的各种标点和规则剥离出来,为RDA日后成为纯粹的元数据内容描述标准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各具体章节的组织方面舍弃了按ISBD著录项目的组织顺序,尝试以“元素”作为组织内容的核心。例如第2章的具体章节分别是:题名;责任声明;版本;编号;出版者、发行者等;出版地、发行地等等。强化了“元素”的价值,与“元数据”概念更加接轨。

这一版的问题则主要集中于对FR家族的取舍过于片段,最终导致内容框架逻辑不清。以PartⅠ部分为例,其虽反映出按照用户

任务组织文本的逻辑思路,但将FRBR所定义的“发现”任务合并入“识别”实难理解。而如果按FRBR第一组实体的角度来分析,第3章或可视为“载体表现”,第4章为“内容表达”及“作品”层,第5章则是“单件”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层次方面的另一种混乱。此外,该版本过多地关注于“载体表现”和“单件”,对FR家族的优势——内容及内容间的关系有所忽略,关系的层次、各类实体间关系的细节都没有得以展示。

从总体上说,这一版已可以看出JSC接纳FR家族的尝试和探索,确认了FR家族作为概念模型的基础地位,开始接受FR系列术语。但是RDA对FR家族的融合程度又并非完全和彻底的,反而造成理解方面的困惑,并未充分发挥出概念模型的价值。

2.32006年06月版RDA草稿:关系的舍弃

2006年6月,RDA框架再次微调,将原有Part Ⅰ(著录)和Part Ⅱ(关系)合并为Part A(著录),涵盖图书馆意义上的“书目记录”;原有PartⅢ(检索点控制)更换为Part B(检索点控制),涵盖“规范记录”。新结构源于JSC认为没有必要过于区分“描述”元素和“检索”元素,而且关系元素的处理也必然涉及大量描述方面的内容,将两者合并起来有利用使RDA被其他信息描述社区所接受。

[9]

这一版本主要提供了Part A第6章和第7章涉及“关系”的部分供审阅,前者围绕FRBR第一组实体,后者为第二组实体。“相关作品”和“特殊作品类型”等特殊性规则不在单独罗列为一个章节,有利于章节逻辑层次的统一。JSC希望合并后的Part A能够使得整个结构更加协调。然而从具体的章节来看,由于未对上一版本Part Ⅰ进行实质性修改,仍然继承之前存在的问题。

FR家族概念模型从实体到实体的分析优势在这一版基本被舍弃。草稿将“关系”拆分为各种线性组合,如:整体与部分关系、部分与部分关系、来源与复制关系、格式与格式关系、版本与版本关系、合订关系、关于音乐资源/艺术资源/法律资源的附加规则等。首先,这一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涵盖所有分类有待证实,术语的使用也让人理解困难;其次,后半部分脱离普遍关系,转而专门涉及几种特殊资源的附加规则,逻辑思路依稀可见AACR3草稿的影子;第三,整个第6章所涉及的“关系”无法分清到底是FRBR第一组实体间的关系,还是单个实体内部的关系。第7章也存在类似问题。

受邀进行评审的各机构也对草稿提出尖锐意见。ALA对于这种再三的结构改动和复杂的工作计划表示出了担忧,其中一条关键建议:勿再使用AACR2作为开发和实践RDA的思路来源。[10]RDA不应再被视为现有编目规则的修订版,应指引未来图书馆编目和元数据的蓝图,适应更有效的元数据框架和其他元数据标准。ALA强烈建议RDA与FRBR和FRAD进行更充分的结盟,对术语和分类按照FR 家族的思路重新审视,并强调章节安排的逻辑性。在可能的情况下,RDA中的“关系”可使用受控的数据,为未来语义领域的表达打下基础。业界此时也有声音将RDA视为“20世纪的编目规则”,[11]并一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未来编目控制组建议暂缓开发。[12]

总之,这一版本的尝试并未达到JSC的预期,逻辑层次不清的问题是RDA面临的最大问题,RDA真正走向未来的元数据内容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

2.42008年11月版RDA草稿:正式版本的定型

由于2006年6月版草稿的评审意见并不乐观,JSC在2008年对整体框架进行了大范围调整,正式出版时间一再推迟。2010年6月正式出版的RDA文本基本保持了2008年草稿框架。

JSC接受了各方关于RDA与FR家族更加契合的建议,新方案按照ER分析方法分为“属性”和“关系”两大块,共10个部分。Part A严格遵循FRBR的三组实体对各实体的属性描述设定规则,反映编目人员的工作流,从单件到所代表的载体表现,进而深入挖掘资源内涵;Part B也舍弃原先方案,遵循FR家族所识别的实体内及实体间的关系。模块化的属性和关系将有利于开发支持资源发现的应用,新的组织结构不再与任何特殊的记录结构绑定,有利于灵活适应各类社区的数据库结构。新框架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将为RDA今后走向面向对象的模型结构提供更好的扩展空间。

同时,RDA不再延续按资源类型分类的组织结构,而是从内容、媒介和载体三个角度分别对资源类型进行界定。一方面有利于适应复合多种类型的资源描述,另一方面降低了资源类型的颗粒度,为未来进一步开发RDA的应用提供潜在便利。虽然这种安排方式或许会对当前从事信息描述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图书馆的编目人员带来不便,但RDA在线工具Toolkit所提供的工作流抽取和重组的功能或可改善这一问题。随着应用的推广,大型信息资源机构,尤其是国家级图书馆或可共享使用针对具体资源的编目工作流。

在新版的RDA草稿中,不在单独设立关于检索点的大模块,而是将检索点的描述与著录部分合并在各个相关章节里。例如第06章在展示了作品、内容表达相关识别元素的规则后,继续分别介绍了通用的、音乐类、法律类、宗教类和正式照会作品及内容表达的规范检索点和变异检索点的构建;第09章、第10章、第11章、第16章也是类似处理,先给出著录方面的规则,再给出构建个人、家族、团体规范检索点和变异检索点的规则。

由于该版本的内容框架与FR家族的关系已相当密切,逻辑思路也较为清晰,基本获得了评审社区的认可。虽然由于追赶进度一度在文字书写及排版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对RDA的质量和评价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部分降低了信任程度,但随着后续对内容的不断细化和改进,RDA的宏观内容框架基本获得认可,最终的问题集中于具体的规则细节方面,例如使用的语言过于“精巧”,理解困难;缺少适合各类情况的具体示例,使用者易造成困惑;部分规则含糊,没有给出实际的操作方案,在具体实践中无法确切把握等。

3、RDA内容框架演变历程的分析与启示

3.1强调逻辑分析的价值和逻辑思路的统一

早在1997年的“AACR原则与未来发展国际会议”上,JSC即明确应对AACR的原则和结构进行逻辑分析,辅助AACR2的修订,决定未来发展方向,并责成加拿大国家图书馆的Tom Delsey着手开展。Delsey在次年的特别会议上介绍了利用E-R分析方法对AACR2原有内容模块化而得的实体、属性和关系,[13]将逻辑结构分为对对象进行描述性编目,强调具有一定的物理形态的“单件”和为描述的对象决定和建立标目,以智力资源“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两部分。这一逻辑分析方法与同期开发的FR家族异曲同工。在充分调研FRBR的基础上,JSC最终采纳FR家族作为开发下一代AACR的逻辑基础。

RDA的开发过程,是对FR家族接纳程度的不断反思。逻辑思路的统一贯穿整个开发历程,一度成为RDA最致命的问题。从最终正式发布版本来看,RDA较为忠实的接纳了FR家族的思路,接受FR家族定义的实体、关系和属性,并遵循FR家族的用户任务,使用FR 家族术语,与FR家族密切契合。

3.2尝试对复杂信息资源类型和新信息特征进行描述

信息创造、记录以及表现手段的发展导致信息资源的类型变得愈加复杂,从物理形态或内容形态单一角度对资源进行分类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困难,所描述的信息资源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书本、期刊、舆图、录音等形式,更多的走向杂糅和细化。随着数字化、自出版等新技术和新发行模式的流行,资源类型更加复合。新时代下,作为试图规范如何描述信息资源的RDA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如何组织规则的难题。

从RDA开发伊始,已放弃按资源类型来组织规则的惯常手段,“一般规则+特殊内容类型+特殊媒介类型”的组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与出版行业ONIX合作后,RDA更加细化了资源类型维度,开发出了一套从内容类型、载体类型和媒介类型三个角度对资源进行分类的方法,同时提供了三种类型的受控词表。相对应的,由于RDA尝试对更加复杂的信息资源类型进行描述,从中抽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信息特征,不可避免地造成较之AACR2更加复杂和琐碎,同样的也可能遗漏更多。

3.3强调挖掘信息资源的内容,反映实体间的关系

随着信息量的海量增长,信息资源已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信息源,对资源内容和资源间关系的挖掘已成为用户使用的重要趋势之一。反映在信息资源描述方面,则不再仅仅关注于资源外部特征和浅显内容特征的转录,需通过更加细致的描述方式,为未来挖掘信

息资源的内容和关系留出足够空间,降低描述单元的维度和耦合度。

从RDA框架的一路演变来看,在接受FR家族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对资源属性模块化,采纳“实体”概念,越来越强调“作品”和“内容表达”的价值,对“关系”的挖掘也按照FRBR所定义的3组实体而细分为6个部分,形成“属性”和“关系”的两大部分。从信息层面到知识层面的服务升级,不可能仅通过对资源的完整描述来实现,但合理的基础数据是进行下一步拓展服务的基础,作为元数据内容标准的RDA已经做出了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3.4强调以用户为中心

RDA接纳了FR家族,特别是FRBR“发现、识别、选择、获取”的用户任务,站在用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资源特征,强调“用户便利性”。2006年06月版Part A已略可看出“识别—选择—获取”的逻辑思路,直到最终正式发行版关于用户任务的对应更加清晰,例如Section 1的第01章(记录载体表现和单件属性的一般规则)对应“发现”;第02章(载体表现和单件的识别)对应“识别”;第03章(描述载体)对应“选择”;第04章(提供获取与检索信息)对应“获取”。无论是RDA,还是其他内容标准,无论是图书馆界还是其他行业,最终立足点都将是尽可能的方便用户找到所需的资源。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始终引领技术和服务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从RDA历次版本的更新可清晰看出其与FR家族步步深入结合。与之对应的,也就要求信息描述人员除了掌握RDA本身外,还需要学习FR家族的相关概念、深入理解“实体—关系—属性”的ER分析技术等,把握资源的内容实质,挖掘资源、实体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这些均对信息描述人员的能力提出很大挑战。RDA未来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还需要相关行业进一步分析和把握。

【参考文献】

[1]JSC. Statement of purpose for RDA[EB/OL].[2011-05-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stratplan.html.

[2]JSC. AACR3-Part Ⅰ-Constituency Review of December 2004 Draft[EB/OL].[2011-05-2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docs/5aacr3-part1.pdf.

[3]JSC. RDA: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Part Ⅰ-Constituency Review of December 2005

Draft[EB/OL].[2011-05-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docs/5rda-part1.pdf.

[4]JSC. RDA: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Part A, Chapters 6-7. Constituency Review of June 2006

Draft[EB/OL].[2011-05-20].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docs/5rda-parta-ch6&7.pdf.

[5]Ed Jones.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J]. The Serials Librarian. 2007, 52(3/4): 281-289.

[6]RDA Toolkit. RDA Constituency Review Draft[EB/OL].[2011-07-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constituencydraft.

[7]JSC. Outcomes of the Meeting of the 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Held in Chicago[EB/OL].[2011-05-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0504out.html.

[8]胡小菁.RDA的国际化战略[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2):16-18.

[9]Outcomes of the Meeting of the 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Held in Ottawa[EB/OL].[2011-05-2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0604out.html.

[10]ALA. RDA: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Part A, Chapters 6-7. Constituency Review of June 2006

Draft[EB/OL].[2011-05-2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docs/5rda-parta-ch6&7-alaresp.pdf.

[11]Karen Coyle.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Cataloging Rules for the 20th Century[J]. D-Lib Magazine, 2007, (1/2): 131-133.

[12]On the record: Report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orking group on the future of bibiliographic

control[EB/OL].[2011-04-2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bibliographic-future/news/LCWGResponse-Marcum-Final-061008.pdf.

[13]Tom Delsey.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AACR Part Ⅰ[EB/OL].[2011-04-3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415026.html,/docs/aacr.pdf.

经典的行业研究分析基本框架

经典的行业研究分析基本框架 做行业研究,如果想很懂这个行业,最好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金融类长期跟进这个行业的人(比如一直跟进某些行业的客户经理或者信贷部门的credit officer),或专做某些行业研究的人多聊聊。 他们有时候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可以让你的行研报告很出彩,也有很多独特的经历看书是永远找不到的。 进入正题,做行业研究首先我们要清楚大方向: 1、一个行业中长期来看会往哪个方向走(forward-looking) 比如金属采矿行业:铝:国外市场供需慢慢平衡,国内大部分区域继续供应过剩,价格影响;铜:中期来看供应过剩,对于部分效率低的采矿企业,价格或低于cash cost 2、识别出这个行业的关键风险和成功的驱动因素: 比如矿企:市场价格风险,成本风险,对冲风险,高资本支出(high CapEx/ cost overrun),政治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3、这个行业成功的企业和失败的企业大概都有哪些,为什么? 行业分析基本的框架主要有四点组成(强调,是分析框架,不是写报告的顺序): 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宏观角度) 商业风险(个体企业与宏观的结合) 价值与驱动因素(更好的了解这个行业)

现金流创造(Cash Flow Generation)的驱动因素与重要性(对银行来说很重要)。 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自然的经济波动,表现为经济的扩张与收缩。根据一些关键指标可以分析出目前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见下图: 结合行业,我们主要划分为两类: 1、Non-Cyclical 非周期性行业(平时生活必须的 - Necessity):如电力(没电看不了电视),供水(没水冲不了厕所),FMCG(快消)类等。 2、Cyclical 周期性行业(不是平时生活必须的 - Discretionary):这种行业波动性较强,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高,当整体周期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这个行业往往发展的比较好,如汽车(没奔驰可以开夏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 一个分析框架 周雪光 艾 云 摘 要: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而不同群体和 个人的行为受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制约。因此,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 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需要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各自角色,在行动者群体 间互动中解读制度逻辑的作用,并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我们以北方一个乡镇中村庄选举制 度2000 2008年的演变历程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以及理论思路。 关键词:制度逻辑 制度变迁 村庄选举 作者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艾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一、作为新兴制度的村庄选举:研究课题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制度变迁的时代。30多年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而且这些变迁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变迁的时代要求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读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但是,社会科学为认识社会变迁所提供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却是苍白无力的。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但社会科学主流的研究思路和风格趋向于关注某一种机制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 孤立分化 以供解析,而不是从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中理解、认识其作用。例如,英文文献中有关市场机制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及社会网络的作用 对认识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研究 本研究得到斯坦福大学CEA S和H ew lett Faculty Fund、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持,并得益于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讨论班、刘玉照、王修晓等人以及 中国社会科学 匿名评审人的批评,特此致谢。 V ictor N ee, A T heor y of M arket T ransitio n:F ro m Redistr ibution to M ar kets in Stat e Socialism," A mer ican Sociol ogical Review,vo l.54,no.5,1989,pp.663-81. Jean C.O i, Fiscal Refor m and the Eco no mic F oundatio ns o f L ocal St at e Corpor atism in China,"W or ld Politics,vo l.45,no.1,1992,pp.99-126;A ndrew G.Walder, Lo ca l G ov ernments as Indust rial Firms:A n O rganizatio na l Analysis of China s T ransitio nal Economy,"A mer ican J our nal of S ociolo gy, vo l.101,no.2,1995,pp.263-301. L in Nan, Lo ca l M ar ket So cialism:L o ca l Cor por atism in A ctio n in Rur al China,"T heor y and So ciety,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杨芳 () 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 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

(完整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大致上,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

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内容提要」本文在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制度变迁的初步的演进论框架,然后证明,中国的改革过程交织着政府选择外部规则和社会成员选择内部规则的双重秩序演化路径,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线,实际的主线则是后者;并且两种规则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贯穿整个制度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更多地起法官裁决作用,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事制度企业家活动。总的来看,改革经历了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的制度创新领域及外部规则逐步缩减作用范围的过程,也就是内部规则的逐步发育和强大的过程,这是中国市场化的本质。 「关键词」内部规则/外部规则/制度演进 在中国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的是对制度变迁过程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从两条思路展开,一种是所谓政府主导论,认为通过政府来供给新制度安排实现制度变革;另一种是所谓交易观,即制度变革是经济活动中各当事人面临获利机会而自发从事制度创新(注:两种思路的详细划分参见周业安(1999);更早一些的研究综述参见盛洪(1996)。)。很明显,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采用了林毅夫(1994)早期关于强制性变迁与诱制性变迁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然而,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型都无法完全揭示制度变迁

的全貌,前者忽略了社会成员的自发制度创新行为,因而得不到证据的支持,后者又忽视了政府可能有的积极作用。并且更重要的是,制度供求分析无法摆脱新古典范式的种种弊端(汪丁丁,1995),要把这些看似矛盾的因素统一地理解,必须有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周业安,1998,1999),而制度演进理论也许能够满足该要求。本文将从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出发,同时借鉴诺思、熊比特的演进论思想,立足于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冲突和协调来推演中国的制度变迁 过程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一、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的冲突和协调——一个演进理 论的初步分析框架 现有的研究用强制性和诱致性的两分法来界定中国的制度变迁之所以存在许多不足,是因为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本身的局限性。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家坚持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越来越向新古典范式靠拢,这一点可以从众多的契约理论模型中看出来;另一方面,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交易成本和产权都是很模糊的概念,这使得经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这些来自范式的局限性制约了理论的解释力,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研究范式,其中演进经济学正逐步受到青睐。但是大多数演化模型仅仅关注技术创新引致的熊比特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行业分析框架

行业分析框架 原来对财务分析的理解太狭隘了。 财务分析工财务报表分析工财务报告分析。 财务分析应该将行业分析和公司战略分析包括在内,最后再对企业进行预测和评价。 行业定位与分析是财务分析的起点。如果行业有问题的话,行业里的企业再好又有什么意义。行业定位我们之前讲过,是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来的;行业分析今日再梳理一遍;战略分析以后再梳理。 财务分析框架 1.行业基本揀况 企业兗争战略分析 2、行业十新亦 3、行业结构分~ 4.行业影响因索分桁

一、行业分析框架总述 行业分析有什么用? 举个栗子。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煤炭、水泥、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那么,我们还会把钱投向那些即将没落的夕阳产业吗?要知道国家政策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多饶舌。下面是行业分析框架。 行业分析框架 行业一般特征分析]亠 ?[行泌生命周期分析 L 1、行业基本状况分析 行业基本状况包括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包括它的发展历程回顾、现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行业容量也需要重点关注 有的企业规模做不上去,不是企业本身的问题,而是行业规模就那么大,就算做到了

行业第一又能怎样。这样的企业可能通过收购延长产业链,因为通过自身力量很难突破行业瓶颈。 行业基本$寺征分析 2、行业友展历程回顾」 __________________ d 氐销售增氏率现状及趋势预乳]

三、行业特征分析 行业特征是影响企业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企业之间其特征差异比 较大。比较说零售行业。该行业进入门槛不高,企业竞争激烈,整个行业呈现 出经营品种多、周转速度快以及行业毛利率低的特点。 拿制药企业来说。企业首先要取得政府颁发的生产许可证,行业进入门槛高; 再加上药企资金投入大,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工艺复杂等等,其利润率 要高于一般行业。 所以说同行间的企业更具有可比性。 行业特征分析 - ——I 技术特征 行业特征包括竞争特征、需求特征、技术特征、增长特征和盈利特征。 我们对影响它们的因素做了总结。见下表。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一、主题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一、主题: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主讲人: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3:30 地点:教育学院103教室 二、主题:大众传媒在公共舆论和民主政治构建中的作用与局限 主讲人:洪浚浩教授(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0:10 地点:文史楼104 三、主题:文化与经济系列讲座之四:茶与咖啡 主讲人:张信刚教授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9:00 地点:光华老楼202教室 四、主题:Novel Digital Media with Electronic Inks 主讲人:Dr. Zhang-Lin Zhou (Hewlett-Packard Labs, Palo Alto, California, USA)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5:00 地点:化学楼A区205会议室 五、主题Ocean Environment and Ocean Energy -From Waveless Hulls to Ocean Renewable Energy 主讲人:Professor Ronald W. Yeung, Ph.D.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5:00 地点:湍流会议室(大风洞会议室) 六、主题:煤炭--中国化石能首席及其开发利用 主讲人:杜铭华研究员(神华煤制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4:40 地点:北京大学理教203教室 七、主题:Bit Allocation for Spatial Scalability Coding of H.264/SVC with Dependent Rate-Distortion Analysis 主讲人:刘家瑛(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4:00 地点:计算机所421会议室(中关村方正大厦内)八、主题:Attractos, limit cycles and homoclinic orbits in low-dimensional quadratic systems. (16-th Hilbert problem and Lorenz system) 主讲人:Professor Gennady Leonov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0:00 地点:北京大学力学楼四楼434大教室 九、主题:关于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些见解 主讲人:吴孟飞 时间:2010年05月16日19:00 地点:光华管理学院老楼202会议室 十、主题:谁家无清风明月——禅艺术与禅修行 主讲人:林谷芳 时间:2010年05月16日19:00 地点:二教309 十一、主题: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法律框架与实例探讨 主讲人:黄日灿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9:00 地点:北京大学法学院理教121室 十二、主题:The Humanities in an Age of Global Transition 全球过渡时期的人文学科 主讲人:霍米巴巴(Homi Bhabha),著名后殖民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5:0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 十三、主题:Confidence Intervals Comparisons for the Slope in Linear Measurement Error Models 主讲人:Prof. Chi-Lun CHENG(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Science,Academia Sinica,Taiwan)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4:00 地点:理科一号搂1418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行业研究分析地基本框架(浓缩精华版)

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概况 1、行业简介 2、行业规模、发展速度、平均利润水平、主要厂商 二、行业外围环境分析 1、政策法规、行业管理模式 国内对行业的管理性政策法规、行业促进政策有哪些 国内对行业管理、促进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国外成功的行业管理模式 2、技术发展趋势 主要技术术语、简写和解释 国际技术的走向、发展前景分析 国际技术领先的国家、公司的名称、简介、技术领先之处 国内技术水平、发展趋势、与国外的技术差距 国内技术公司的名称、简介、技术领先之处 三、行业供求分析 1、行业供给、行业进入者 行业业务模式分析(资本集中度、利润来源、进入/退出壁垒)行业集中度、竞争态势 行业大厂商盈利模式、竞争优势分析 行业小厂商盈利模式、竞争优势分析 行业中的外国企业竞争模式分析

2、行业需求、替代产品 对行业产品的需求规模、增长率及原因分析 行业替代品的种类、规模、可替代性分析 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周期及特点 需求细分市场分析 四、产业链、相关行业分析 1、上游企业分析 供应商行业的名称(及行业编号),简介 供应商行业的讨价能力分析 2、下游行业分析 顾客行业的名称,简介 顾客行业的讨价能力分析 相关行业分析 行业关系分析 五、行业主要厂商分析 1、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公司股权结构,公司资产规模,公司业务范围,公司主要产品。 2、高层经理情况 董事会、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主要成员姓名、年龄、背景资料 3、公司财务分析 公司近年主要财务指标及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分析 4、公司业务分析

公司业务类别,收入结构,各业务利润率水平,公司利润来源分析5、公司组织架构分析 公司当前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的变化调整分析 6、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人力资源分析:员工数、人员构成、技术人员比例等 7、公司发展前景 公司发展方向、战略前景、战略目标 8、公司大事记 三、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1、市场容量 2、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 3、产品的技术水平 4、产品品种 5、竞争者数量及进出壁垒 6、结论:行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判断 备注:行业生命周期及其相关特征:

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 辑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摘要: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路径替代 中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中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因此,需要从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变迁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 (一)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

读书笔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硕5065班 3115065007王雪 一、书籍简介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在探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迁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其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二、作者简介 ,美国经济学家、 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 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 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 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

三、读书笔记 制度分析方法论的基石是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 (1)人类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理论认为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在互动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互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的不完全性。个人计算能力的局限则是由组织及利用信息的心智能力决定的。人的心智能力和辨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形成的制度框架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和实施契约之间的成本。这些衡量与实施成本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来源。 生产成本是转型成本与交易费用的加总。信息的非对称性,一方隐瞒信息而获益,进行逆向选择,而陷入两难境地。制度为交换提供结构,它(与所用的技术一起)决定了交易费用和转型成本。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协调和生产问题,取决于参与者的动机(效用函数),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者辨识与规范环境(衡量与实施)的能力。 制度包括了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 非正式约束包括行事准则、行为规范、惯例。非正式约束是为了协调重复出现进行的人类的互动,社会规范左右了选择,而不是正式规则(绅士决斗)。文化渗透带来连续性、非正式约束成为长期社会变迁连续性的来源。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不会立即对正式规则的变化做出反应,因而,已经改变了的正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重点笔记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作用(说到任何目标的重要性都是这三个方面) 1.是政策方案设计和优选的基础依据 2.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 3.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 正因为目标的作用比较重要,所以才要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正确设计,一是不同参与者对目标的共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体明确:表达要准确;约束条件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 2.要具有前瞻性:一定的难度才能产生激励 3.要具有可行性:分析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要具有协调性: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5.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目标的层次性,具体目标往往是具体目标的手段,会形成复杂的目标——手段链, 要避免目标置换 但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也就是说,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并保证其有效性是有困难的:表现在: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和目标冲突上(但是这里的概括比较简单,答题时看情况自己进行补充) 1.价值因素:政策目标到底确定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机制受到政 治地位,利益偏好,传统习俗等的影响 2.政治因素:决策是政治的产物,决策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常常故意把目标弄得模糊不清

3.多目标的冲突:横向和纵向上都可能冲突,要分清主次轻重 二、备选方案的设计 两步: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两者的不同在于轮廓设想是大致的,所以可以大胆地设想,运用更多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之所以备选方案的设计一开始并不要求细节地进行轮廓设想,主要目的也就是在于激发这种创造性思维,省得它受到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政策方案整体上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既然是创造性思维,当然就要求方案要全面,所以当决策者发现 只有一种备选方案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时,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 2.政策方案彼此间的互斥性:说白了就是指两个方案之间不能有雷同 3.注重创新性:轮廓设想的核心,要摆脱旧的政策的束缚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_阿西莫格鲁_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解读

2011年第 2期总第 154期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 :阿西莫格鲁、 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 彭涛魏建 内容提要 :达龙 ·阿西莫格鲁 (Daron Acemgolu 、青木昌彦 (Masahiko Aoki 和阿夫纳 ·格雷 夫 (Avner Greif 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为制度变迁理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在这三位学者中 , 阿西莫格鲁强调了制度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 青木昌彦突出了共同信念的核心地位 , 格雷夫则以文化的变迁为主线 , 三者共同将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的内生结果 , 但他们在研究视角、方法、制度变迁传导机制的界定和对多重均衡问题的处理上各不相同。 作者简介 :彭涛 ,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生。魏建 ,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2007年度招标课题 “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博弈” (项目编号 :07JJD790132 的阶段成果。关键词 :内生制度变迁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格雷夫 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重新阐释了经济史中重大事件的经济逻辑 , 在收获关注和成功的同时 , 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因为诺思将制度变迁最终归结为人口和相对价格变动等外生因素 , 这不仅使其理论存在不周延之处 , 而且严重削弱了理论解释力。制度变迁的内生化处理是自 20世纪 9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分析范式。内生化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坚持制度变迁是社

会整体演进的结果 , 其中的任何因素及其变化都是内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 共同推动了制度变迁 , 因此 , 不能简单地将其中任何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达龙 ·阿西莫格鲁 (Daron Acemgolu 、青木昌彦 (Masahiko Aoki 和阿夫 纳 ·格雷夫 (Avner Greif 是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性学者 ,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 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内生化处理 , 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总体上来看 , 阿西莫格鲁的分 析较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分析更为狭窄一些 , 他主要侧重于讨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 , 突出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起着决定作用。青木昌彦与格雷夫则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制度分析框架 , 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 , 格雷夫的分析更为一般化 , 因为青木昌彦将政治领域中制度均衡直接视为外生参数而不予以讨论。 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制度要素所涉及的不同层级 (或者领域、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 这使三个分析范式的内生化程度存在差异。同时 , 他们在 621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处理制度变迁的内生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 ,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内生化程度是制度变迁内生分析范式的理论主线 , 因此我们对三者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 , 找出契合点和不同点 , 以进一步明晰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摘要: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路径替代 中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中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

态。因此,需要从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变迁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 (一)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在诺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仅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正的交易费用。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 制度自增强机制的四个因素是:(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随着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这是制度创新中的规模经济。(2)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3)协调效应。一项制度的实施将会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形成新的联接体,最终形成统一的,具有互补性的体制。(4)适应性预期。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并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

汉字的演变图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 (秦) (汉)(魏晋)草书 =======================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 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