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转化生长因子_抑制剂研究进展_盖小雄

转化生长因子_抑制剂研究进展_盖小雄

转化生长因子_抑制剂研究进展_盖小雄
转化生长因子_抑制剂研究进展_盖小雄

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研究进展

盖小雄, 周启璠, 陈国良*

(沈阳药科大学, 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辽宁沈阳 110016)

摘要: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 具有多种生物学

效应, 包括胚胎发育、伤口愈合、趋化作用和细胞周期调控等。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肿瘤细胞获得侵袭和

转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而TGF-β是已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EMT的关键因子, 对肿瘤的发生、转移等起着非常

重要作用。近年来对TGF-β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已经有部分药物上市和进入临床研究, 在肿瘤的治

疗、疤痕修复、青光眼治疗和肝肾的纤维化疾病治疗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设计合成的新型

TGF-β抑制剂进行综述。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信号通路; 小分子TGF-β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 R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5) 04-0413-06

Advance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inhibitors

GE Xiao-xiong, ZHOU Qi-fan, CHEN Guo-liang*

(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e Based Drug Design and Discove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is an important cytokine with various bioactivities, includ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wound healing, chemotaxis and cell cycle regulation.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s the main pathway of tumor cell to obtain the ability of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he TGF-βis the key factor known to induce EMT in cancer cell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some progress has been obtained. Some TGF-β inhibitors have approved in the market or in clinical trials.

TGF-β inhibitor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treatment of tumors, glaucoma, liver and kidney fibrosis dis-

ease and scar repair. Novel TGF-β inhibitors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signaling pathway; small-molecule TGF-β inhibitor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是1978年DeLarco与Todaro从培养小鼠肉瘤病毒细胞株的培养基中鉴定出来的, 因其具有细胞转化的特性而命名为转化生长因子。研究发现, TGF-β作为一种肿瘤促进因子, 刺激组织纤维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 扰乱免疫功能, 刺激血管生成和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结肠癌、肝癌等癌症患者中, TGF-β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转移能力以及病人的

收稿日期: 2014-09-24; 修回日期: 2014-11-07.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 (L2014378).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24-23986412, E-mail: guoliang222@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416532.html, 死亡率呈正相关。本文对近年报道的TGF-β抑制剂进行综述, 希望对今后的TGF-β抑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属于一类促进细胞生长和转化的细胞因子超家族[1]。目前TGF-β共发现5种亚型, 其中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3种: TGF-β1、TGF-β2和TGF-β3。另外两种亚型TGF-β4和TGF-β5分别在鸟类和两栖类动物体内发现, 其生物学功能不明。TGF-β在体内以多种状态存在, 包括功能静止态和生物活性态。自然状态下组织细胞产生的TGF-β均处于功能静止状态,

在酸性环境下如创伤后等, TGF-β可以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转为生物活性态发挥生理功能。

TGF-β广泛存在于各种正常细胞及转化细胞中, 如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含有TGF-β的受体。TGF-β有3个主要的细胞受体[2]: I型、II型、III型受体。I型和II型受体是跨膜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二者同时传导信息, III型受体不传递信息[3], 功能是主要将TGF-β传递给R II受体, 通过为受体II提供配体而间接地影响信号传导。

TGF-β的信号传导通路有两种: TGF-β-Smad信号通路和Non-Smad信号通路。Sma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 已知人体内有8种Smad蛋白分子, Smad信号通路是TGF-β产生基因效应的主要途径, 也与其他信号通路存在相互作用。大分子无活性的蛋白前体形式的TGF-β经过激活后, TGF-β在细胞表面与II型受体 (TβR II) 和I型受体(TβR I, 又称ALK5) 形成一个双二聚体受体复合物, 细胞膜表面III型受体 (TβR II) 也参与了这个过程, 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II型受体磷酸化并激活I型受体, 接着I型受体磷酸化其连接的Smad蛋白分子(Smad2/3) 并释放到胞浆中, 与Smad4蛋白形成复合体转移到细胞核内, 结合不同的转录因子和转录共激活剂或转录共抑制剂, 来调节TGF-β靶基因的转录, 产生生物效应(图1)[4]。TGF-β其他的信号通路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ed protein kinase, MAPK) 通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 通路、JNK、P38、PI3K激酶、PP2A磷酸酶和Rho 家族成员等[5]。

2 TGF-β抑制剂

自了解TGF-β表达的信号通路以来, 科研人员已经研究和发现了许多TGF-β抑制剂, 并且探讨了

Figure 1TGF-β-Smad signaling pathway 这些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主要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抑制TGF-β及其受体的表达; ②阻断TGF-β与受

体的结合; ③干扰受体激酶信号传递。TGF-β抑制剂

通过阻断TGF-β的表达, 能够减少肿瘤的转移, 抑制

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虽然存在疼痛、疲劳、恶心、头

痛、咳嗽及虚弱等不良反应, 但TGF-β抑制剂在肿瘤

的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6]。本文将近几

年报道的小分子TGF-β抑制剂按结构分类进行介绍:

含氮五元芳杂环类、咪唑并噻二唑类、喹啉类似物、

香豆素酰胺衍生物及吡非尼酮类似物。

2.1 含氮五元芳杂环类 含氮五元芳杂环类化合物

包括: 咪唑、噻唑、吡唑为母核的化合物, 在近10年

对TGF-β抑制剂的研究中, 此类化合物的研究最热

门。Laping等[7]报道了一系列以咪唑环为核心环系的

化合物(图2), 活性较好的化合物是1 (SB-43154212),

其选择性抑制Smad3的磷酸化和ALK5, IC50值为

90 nmol·L?1。Amada等[8, 9]通过对1环上的三部分取

代基进行改造, 合成了新型的含有4-噻唑取代结构

的咪唑类化合物, 活性都较1高, 其中2的ALK5 IC50值为8.2 nmol·L?1, 且水溶性较1提高100倍以

上。之后对2进行改造得到3, 除了维持ALK5的抑

制活性和选择性外 (IC50值为5.5 nmol·L?1), 对大鼠

表皮Smad2磷酸化也有抑制作用, 可能可以用于改

善脱发。Bonafoux等[10]合成了一些列2-氨基咪唑类

似物, 也有较好的TGF-β抑制活性。其中4的K i值

为2.95 nmol·L?1, 在动物体内半衰期t1/2达到7.1 h,

具有较长时间的药效。

5 (IN-1130) 是由Kim课题组[11]设计合成的能

够选择性地抑制ALK5的高效抑制剂, 对缓解肝、肾

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功效。该课题组运用电子等排原

理将IN-1130的甲酰胺结构用磺酰胺基取代, 改变吡

啶环上甲基取代和咪唑2位的碳链长度合成了一系

列化合物。其中化合物6、7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对

P3TP-luciferase (荧光素酶, 一种结构和ALK5相似

的蛋白酶) 抑制率分别为93%、94%。

Jin等[12]在咪唑环2位取代基的苯环上用不同的

取代基取代得到一系列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ALK5

的抑制活性都在纳摩尔级别, 其中活性较高的8 (EW-7197) 的IC50值为8 nmol·L?1。在10 mg·kg?1的

作用剂量下, 其盐酸盐在动物体内的半衰期为2.5 h。

蛋白水平的抑制活性表明, 其在0.1 μmol·L?1剂量下,

对ALK5和ALK4具有较高的选择性。8的I期临床

研究正在美国进行 (IND119528)。

Jin等[13,14]将所设计的一系列化合物作用于P3TP-

盖小雄等: 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研究进展?415?

Figure 2Structures of imidazol analogues

luciferase, 发现两种选择性极高的化合物9、10 (图3), 对ALK5的IC50值分别为18 nmol·L?1和13 nmol·L?1。选择性参数 (IC50 of P3TP-luciferase/IC50 of ALK5) 分别为284和>77, 是同类结构化合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IN-1130为28), 且对ALK5的抑制活性相当。

Figure 3Structures of pyrazole analogs

Gellibert等[15]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吡唑环上进行双吡啶环取代的化合物, 通过活性筛选得到11 (GW- 788388, 图4), ALK5的IC50值为446 nmol·L?1, 细胞水平上的抑制活性为(93±45) nmol·L?1。动物实验中, 每两天1 mg·kg?1剂量作用下, 使胶原AI的表达下降80%。在嘌呤霉素引起的肾病模型中, 每日10 mg·kg?1的剂量作用下, 能够显著减少胶原AI的mRNA表达, 从而减缓肾纤维化。Ciayadi等[16]针对芳环上取代基团的改造来寻找具有更好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吡啶类ALK5抑制剂, 筛选得到12、13, 其对ALK5的IC50值分别为11 nmol·L?1和19 nmol·L?1, 且同时对Activin A (促进TGF-βI型和Ⅱ型受体结合的信号蛋白) 有抑制作用, IC50值分别为18 nmol·L?1和46 nmol·L?1, 均比11抑制活性好。

Figure 4 Structures of GW-788388 and its derivatives

Dewang等[17]合成的含有硫代酰胺结构的化合物中, 14、15 (图5) 具有较好活性, 对ALK5的抑制率分别为96%和95%。16 (R-268712)[18]是一种口服有效的TGF-βI型受体抑制剂, 在肾炎模型中, 能有效地阻止肾小球硬化, ALK5的IC50值为2.5 nmol·L?1, 比1活性提高40倍。

Figure 5 Structures of pyrazole analogs containing thioamide structure

Wan等[19, 20]报道了四氢吡咯并吡唑类化合物, 17 (LY-2109761) (图6) 通过抑制ALK5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的迁移、侵入。18 (LY-2157299) 是一种有效的ALK5抑制剂, 现已进入II期临床研究。Li等[21]合成了一系列此类化合物, 其中19对ALK5的IC50值为0.047 μmol·L?1, 对Smad2的磷酸化也起到抑制作用(65%抑制率, 口服50 mg·kg?1)。

Kim等[22]合成了一系列以噻唑环为中心环系的化合物作为ALK5抑制剂。在对P3TP-luciferase抑制活性实验中, 大部分噻唑结构化合物的酶抑制率都

?416?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5, 50 (4): 413?418

在90%以上, 如20~23 (图7), 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2%、95%、98%、98%。SAR表明: 2位苯环上的取代基, 间位取代活性高于对位取代化合物, 吡啶环上甲基取代活性优于其他取代基。

Figure 6 Structures of tetrahydropyrrolo pyrazole analogs

Figure 7 Structures of thiazole derivatives

2.2 咪唑并噻二唑类TGF-β抑制剂 Patel等[23]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有ALK5抑制活性的咪唑并噻二唑衍生物(图8)。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2位环丙基取代时, 活性较好; 5位用饶丹宁乙酸取代比用甲酰基衍生物取代活性好。24、25的ALK5 IC50值分别为1.2 nmol·L?1和19 nmol·L?1; 6位苯环上有一个吸电子取代时活性较好, 有两个或多个吸电子取代时活性下降, 如26, 其ALK5 IC50值为30 nmol·L?1。为了进一步评价这一系列化合物的ALK5抑制活性, Patel等进行了细胞内TGF-β诱导的Smad2/3磷酸化的活性抑制实验, 24在10 μmol·L?1时, 对P38a激酶的活性抑制率为91%。

2.3 香豆素酰胺衍生物 硝克柳胺 (nicousamide, 27, 图9) 是一个具有明确肾功能不全治疗作用、毒性低、活性高、作用机制新的香豆素类衍生物。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24]: nicousamide通过抑制TGF-βII受体及其下游蛋白的磷酸化, 从而抑制或减缓肾脏纤维化的进程。Nicousamide含有5-氨基水杨酸结构, Koelink等[25]报道了5-氨基水杨酸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转移活性。Xu等[26]合成了一系列香豆素酰胺衍生物。其中活性较好的有28~31, 在对水貂肺上皮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实验中表现较好的活性, TGF-βI型受体的IC50值分别为1

3.8、7.8、8.5、5.3 μg·mL?1。

Figure 8 Structures of imidazole-thiadiazole derivatives

Figure 9 Structures of coumarin derivative

2.4 吡非尼酮衍生物 2011年Warnac公司研发的Esbriet (吡非尼酮, pirfenidone, 32, 图10) 在欧洲批准上市, 用于治疗成人轻?重度特异性肺纤维化。吡非尼酮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 通过阻断TGF-β下游P38-MAPK信号通路来改变胶原合成和积累, 抑制细胞外基质增殖和表达, 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纤维化的作用[27]。Ma等[28]以吡非尼酮为先导化合物, 在苯环对位进行改造合成一系列吡啶酮类化合物。其中对P38抑制活性较好的有33、34, P38的IC50值分别为4.07 μmol·L?1和5.21 μmol·L?1。

Figure 10 Structures of pirfenidone derivatives

2.5 喹唑啉衍生物 Gellibert等[29]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喹唑啉衍生物以期发现高选择性的ALK5抑制剂。对该类化合物的改造中发现, 将喹唑啉2位以吡啶或6-甲基吡啶取代时, ALK5的抑制活性明显提高, 可能是因为6-甲基吡啶基可以与含有Ser280的ALK5的“特异性口袋”Ser280发生氢键结合, 如35 (图11)。而P38α相对应的残基为Thr106, 与36中的苯环发

盖小雄等: 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研究进展?417?

Figure 11 Structures of quinazoline derivatives

生疏水结合, 因此对P38α的抑制活性较好。35、36

对ALK5的IC50值分别为0.025 μmol·L?1和0.194

μmol·L?1, 对P38α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 6.72

μmol·L?1和1.27 μmol·L?1。该课题组在35结构的基

础上在喹唑啉环4位氨基上用不同的取代基取代得

到一系列化合物, 通过比较生物活性筛选出37, 对

ALK5的抑制活性较好, 与35相当[30]。

3 小结与展望

TGF-β在体内参与许多生理过程, 如胚胎发育、

伤口愈合、趋化作用和细胞周期调控等, 阻断TGF-β

受体或下游信号通路能够对很多疾病起到治疗效果,

如癌症、肾纤维化、肝纤维化等。因此设计高效低毒

的小分子TGF-β抑制剂近几年来已经成为热点, 也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吡非尼酮是唯一一个已经上市的

TGF-β抑制剂, 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

物。在研药物中, EW-7197、LY-2157299都已经进入

了临床研究, 还有不少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对酶的抑

制活性达到纳摩尔级别, 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天然

产物中, 结构的改造研究较少, 因此也有很大的发展

前景。随着对TGF-β研究的深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更多高效低毒的TGF-β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和

上市, 并且造福于人类。

References

[1]Xu WH, Sheng YH. Study of TGF-βinhibi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phthalmology [J]. Int J Ophthalmol (国际眼

科杂志), 2009, 9: 53?538.

[2]Pardali K, Moustakas A. Actions of TGF-βas tumor

suppressor and pro-metastatic factor in human cancer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7, 1775: 21?62.

[3]Gatza CE, Holtzhausen A, Kirkbride KC, et al. Type III

TGF-β receptor enhances colon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anchorage-independent growth [J]. Neoplasia, 2011, 13:

758?770.

[4]Joseph JV, Balasubramaniyan V, Walenkamp A, et al. TGF-β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high grade gliomas-promises and challenges [J]. Biochem Pharmacol, 2013, 85: 478?485.

[5]Derynck R, Zhang YE.Smad-dependent and Smad-independent

pathways in TGF-β family signaling [J]. Nature, 2003, 425:

577?584.

[6]Wu HM, Li XJ. Advances on the effect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on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and its inhibitors [J]. Chin J Pharmacol Toxicol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

学杂志), 2013, 27: 1020?1023.

[7]Laping NJ, Grygielko E, Mathur A, et al. Inhibi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1–induced extracellular

matrix with a novel inhibitor of the TGF-β type I receptor ki-

nase activity: SB-431542 [J]. Mol Pharmacol, 2002, 62:

58?64.

[8]Amada H, Sekiguchi Y, Ono N, et al. Design,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novel 4-thiazolylimidazoles as inhibitor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I receptor kinase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2, 22: 2024?2029.

[9]Amada H, Sekiguchi Y, Ono N, et al. 5-(1,3-Benzothiazol-6-

yl)-4-(4-methyl-1,3-thiazol-2-yl)-1H-imidazole derivatives as

potent and selectiv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I receptor

inhibitors [J]. Bioorg Med Chem, 2012, 20: 7128?7138.

[10]Bonafoux D, Chuaqui C, Boriack-Sjodin P, et al. 2-

Aminoimidazoles inhibitors of TGF-β receptor 1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9, 19: 912?916.

[11]Kim DK, Jung SH, Lee HS,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benzenesulfonamide-substituted 4-(6-alkylpyridin-

2-yl)-5-(quinoxalin-6-yl) imidazoles a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1 receptor kinase inhibitors [J]. Eur J Med

Chem, 2009, 44: 568?576.

[12]Jin CH, Krishnaiah M, Sreenu D, et al. Discovery of N-((4-

([1,2,4]triazolo[1,5-a]pyridin-6-yl)-5-(6-methylpyridin-2-yl)-

1H-imidazol-2-yl)methyl)-2-fluoroaniline (EW-7197): a highly

potent, selective, and orally bioavailable inhibitor of TGF-β

type 1 receptor kinase as cancer immunotherapeutic/antifibrotic

agent [J]. J Med Chem, 2014, 57: 4213?4238.

[13]Jin CH, Krishnaiah M, Sreenu D, et al. 4-([1,2,4]Triazolo

[1,5-a]pyridin-6-yl)-5(3)-(6-methylpyridin-2-yl)imidazole and-

pyrazole derivatives as potent and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ype I receptor kinase [J].

Bioorg Med Chem, 2014, 22: 2724?2732.

[14]Jin CH, Sreenu D, Krishnaiah M,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1-substituted-3 (5)-(6-methylpyridin-

2-yl)-4-(quinoxalin-6-yl) pyrazoles a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1 receptor kinase inhibitors [J]. Eur J Med

Chem, 2011, 46: 3917?3925.

[15]Gellibert F, de Gouville AC, Woolven J, et al. Discovery

?418?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5, 50 (4): 413?418

of 4-{4-[3-(pyridin-2-yl)-1H-pyrazol-4-yl] pyridin-2-yl}-N-

(tetrahydro-2H-pyran-4-yl) benzamide (GW788388): a potent,

selective, and orally activ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I

receptor inhibitor [J]. J Med Chem, 2006, 49: 2210?2221.

[16]Ciayadi R, Potdar M, Walton KL, et al. 2-Phenyl and 2-

heterocyclic-4-(3-(pyridin-2-yl)-1H-pyrazol-4-yl)pyridines as

inhibitors of TGF-β1 and activin A signaling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1, 21: 5642?5645.

[17]Dewang PM, Kim DK.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2-pyridyl-substituted pyrazoles and imidazoles a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1 receptor kinase inhibitor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0, 20: 4228?4232.

[18]Terashima H, Kato M, Ebisawa M, et al. R-268712, an orally

activ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I receptor inhibitor,

prevents glomerular sclerosis in a Thy1 nephritis model [J].

Eur J Pharmacol, 2014, 734: 60?66.

[19]Wan X, Li ZG, Yingling JM, et al. Effect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 receptor I kinase inhibitor on prostate cancer bone growth [J]. Bone, 2012, 50: 695?703. [20]Bueno L, Alwis DP, Pitou C, et al. Semi-mechanistic modelling

of the tumour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s of LY2157299, a new

type I receptor TGF-β kinase antagonist, in mice [J]. Eur J

Cancer, 2008, 44: 142?150.

[21]Li H, Wang Y, Heap CR, et al. Dihydropyrrolopyrazol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I receptor kinase domain inhibitors: a novel benzimidazole series with selectivity versu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II receptor kinase and mixed

lineage kinase-7 [J]. J Med Chem, 2006, 49: 2138?2142.

[22]Kim DK, Choi JH, An YJ,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5-(pyridin-2-yl)thiazoles a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1 receptor kinase inhibitor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8, 18: 2122?2127.

[23]Patel HM, Sing B, Bhardwaj V, et al. Design,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small molecule imidazo[2,1-b][1,3,4] thia-

diazoles as inhibitor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I

receptor kinase (ALK5) [J]. Eur J Med Chem, 2014, doi:

10.1016/j.ejmech.2014.09.002.

[24]Zhang H, Jin J, Zhou W, et al. Nicousamide, a potent

inhibitor of phosphorylation by TGF-β receptor II [J]. Acta

Pharm Sin B, 2011, 1: 160?165.

[25]Koelink PJ, Hawinkels LJAC, Wiercinska E, et al. 5-

Aminosalicylic acid inhibits TGF-β1 signaling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J]. Cancer Lett, 2010, 287: 82?90.

[26]Xu SP, Chen XG, Xu S, et al. The novel coumarin-amide

derivaives and its preparation, said drug composition and its

use: WO, 2004050082 A1 [P]. 2004-06-17.

[27]Shao MX, Wang WT, Zhao ZY, et al. A new drug treating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pirfenidone [J]. Drugs Clin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3, 28: 409?414.

[28]Ma Z, Pan Y, Huang W,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

uation of the pirfenidone derivatives as antifibrotic agent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4, 24: 220?223.

[29]Gellibert F, Fouchet MH, Nguyen VL, et al. Design of novel

quinazoline derivatives and related analogues as potent and

selective ALK5 inhibitor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9,

19: 2277?2281.

[30]Gellibert F, Woolven J, Fouchet M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1, 5-naphthyridine derivatives as a novel series of potent and

selective TGF-β type I receptor inhibitors [J]. J Med Chem,

2004, 47: 4494?4506.

表皮生长因子的性质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_

表皮生长因子的性质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表皮生长因子的一般性质及其应用情况 对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蒸馏水中加热至100℃30分钟仍不会失掉其生物活性。 在EGF的作用下,体内K+和糖等低分子物大量进入细胞内,糖的分解量变大,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作用15小时左右,EGF开始促进DNA的合成,并由此趋向刺激细胞的分裂。……所以,间歇地为皮肤和黏膜补充EGF,可以持续促进DNA的连续合成,从而保持表皮细胞的连续增殖与分化。 各种研究表明:EGF不仅在促进和调节表皮细胞生长增殖方向起作用,而且对促进皮肤和黏膜创伤的愈合、消炎镇痛、防治溃疡方面亦有特效;并能有效地抑制粉刺和青春痘的生长,保护皮肤和黏膜免受或少受机械和化学损伤。 国内专利《具有生物活性的洁护肤、洁护发化妆品及其制造方法》(公开号:CN1063410A)是将EGF添加于化妆品中而产生的功能性生物化妆品。EGF用于护肤化妆品中,可以促进细胞增殖生长,重组皮肤表层和内层,改善皮肤结构,延缓皮肤老化,并能防止皮肤毛囊发炎,促进伤口愈合,对于损伤之皮肤提供彻底养护。 2、表皮生长因子的活性研究 以I125标记的rhEGF为探针,发现来源于内、中、外三个胚层的细胞均有EGF受体存在。人的角质细胞、胶原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正常细胞均有特异的EGF受体。 对EGF活性的研究可以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采用人胚表皮细胞进行体外单层培养,加入EGF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3H-Tdr(胸腺嘧啶核苷),再培养几小时,然后去除培养液,固定细胞,再将细胞用碱溶解后,取一定量于滤纸上测定同位素渗入量,与对照组想比较,其生长速度增长2~2.5倍。 也可以利用EGF消炎镇痛的供销,测定EGF对炎症和疼痛的抑制率来定性测定它的活性;消炎主要看EGF对皮肤通透性的抑制作用。 3、表皮生长因子的毒理研究 (1)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EGF为无刺激性 (2)急性毒性试验——EGF为无急性毒性 *一般医学临床使用EGF时,推荐用量为1000~2000μg/人,约合25μg/Kg(按人体重60Kg)。小鼠给药量为临床推荐用量上限的4×105倍,且无论何种途径均未发生死亡。因此,可以认为EGF无急性毒性。 (3)急性眼刺激试验——EGF对眼无刺激 (4)皮肤变态试验——EGF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5)小鼠染色体畸变试验——EGF对小鼠生殖细胞染色体无明显致畸 (6)鼠伤寒沙门菌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 ——EGF的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 (7)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未见EGF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加 4、表皮生长因子的护肤研究

转化生长因子-β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类多功能的多肽类生 长因子,对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血管的生成、细胞凋亡及机体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TGF-β是由2个结构相同或相近,分子量为12.5kDa的亚单位借二硫键连接的双体,其结构和功能高度保守,约有40种相关蛋白。近年来发现TGF-β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免疫功能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般来说,TGF-β对间充质起源的细胞起刺激作用,而对上皮或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细 胞起抑制作用。 1.TGF-β的产生 (1)机体多种细胞均可分泌非活性状态的TGF-β。在体外,非活性状态的TGF-β又称为latency associated peptide(LAP),通过酸外一时可被活化。在体内,酸性环境可存在于骨折附近和正在愈合的伤口。蛋白本身的裂解作用可使TGF-β复合体变为活化TGF-β。一般在细胞分化活跃的组织常含有较高水平的TGF-β,如成骨细胞、肾脏、骨髓和胎肝的造血细胞。TGF-β1在人血小板和哺乳动物骨中含量最高;TGF-β2在猪血小板和哺乳动物骨中含量最高;TGF-β3以间充质起源的细胞产生为主。 (2)活化后T细胞或B细胞产生TGF-β水平比静止细胞明显为高。 (3)几乎所有肿瘤细胞内可检测到TGF-βmRNA。神经胶质细胞瘤在体内可分泌较高水平的TGF-β。 2.TGF-β的分子结构和基因 1985年TGF-β的基因克隆成功,并在大肠杆菌内得到表达。在哺乳动物至少发现有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四个亚型。在鸟类和两栖类动物还分别存在着TGF-β4和TGF-β5,对后两者的生物学作用所知甚少。 TGF-β是由两个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分子量的12.5kDa亚单位借二硫键连接的双体。人TGF-βcDNA序列研究表明,单体的TGF-β112氨基酸残基是由含400氨基酸残基的前体份子(per-pro-TGF-β)从羧基端裂解而来。pre-pro-TGF-βN端含有一个信号肽,在分泌前被裂解掉,成为非活性状态的多肽链前体(pro-TGF-β),通过改变离子强度、酸化或蛋白酶水解切除掉,成为非活性状态的多肽链前体(pro-TGF-β),通过改变离子强度、酸化或蛋白酶水解切除N端部分氨基酸残基,所剩余的羧基端部分形成有活性的TGF-β。TGF-β1与TGF-β2有71%氨基酸同源性,TGF-β1与TGF-β3有77%同源性,TGF-β2与TGF-β3有80%同源性。TGF-β与TGF-β超家族其化成员有30~40%同源性。 人TGF-β1、TGF-β2和TGF-β3的基因分别定位于染色体19q3、1q41和14q24,均含有7个外显子,核苷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所编码的前体分子C端者有9个保守的Cys,提示TGF-β1、TGF-β2和TGF-β3基因可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人和小鼠TGF-β1的同源性高达99%,表明在不同种属中TGF-β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对其人TGF-β1基因调控区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基因5`端序列包含5个明显的调控区:一个类增强子(enhancer-like)活性区,二个负调控区和二个启动子区。 3.TGF-β受体 许多细胞表面都有TGF-β受体。大鼠成纤维细胞系NRK-49F和BALB/c 3T3细胞表面TGF-β受体亲和力Kd值为5.6~14*101M,每个细胞TGF-β结合点约1.6~1.9*104。在淋巴细胞表面,TGF-βRKd值1~5.1*10-12M。T细胞、B细胞每个细胞TGF-βR数约250,活化后受体数量可增加5~6倍,但Kd值无明显变化。造血细胞表面TGF-βR对TGF-β1亲和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中的临床应用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中的临床应用 黎宁陈彦伟综述吴曙粤审校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1962年由美国的Cohen 博士发现并命名,Cohen博士等为此获得198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大量高纯度且活性和结构与天然EGF 高度一致的重组人EGF(rhEGF),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创伤的治疗,尤其是皮肤创伤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EGF的基础研究 EGF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可促进或抑制多类细胞生长的多肽” J。体内多种细胞膜上均存在EGF受体,受体与EGF结合后形成受体一EGF 复合物,通过自磷酸化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诱导或直接调控细胞增殖的一系列重要基因,启动创面修复的过程,对上皮细胞有强烈的促生长作用。 皮肤组织的基本细胞成员一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是EGF 的靶细胞,提示表皮组织、真皮和皮肤血管的微循环系统都要受到EGF的调控。由于多类表皮细胞群的生长对EGF的局部刺激能作出灵敏的应答反应,且为这些表皮的高速更新所必需,因此认为EGF参与并促进了这一生理过程。 在体表创伤的愈合过程中,传统药物促进创伤愈合能力极为有限,创伤自我修复能力依据于内源性EGF的释放及参与;但由于机体体液中EGF含量较低,满足不了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发育的需要,通过给予外源性EGF,创面可做出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发育加速的应答反应,最终表现为创面愈合速度的加快。]。付小兵等新近研究发现,EGF激活干细胞促进表皮细胞增殖不仅发生在基底层,还可在表皮的多层面上发生,从而能迅速增加表皮细胞数量及表皮层厚度,增强其屏障功能,认为EGF促进损伤皮肤再生的主要机制可能与它能诱导皮肤干细胞快速定向分化有关。体表创伤的愈合过程包括上皮重建、成纤维细胞增殖、新血管形成及胞间基质的合成和塑型等,Brow等【2_3 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外用EGF可与角质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的EGF受体结合促进其分化,还可以通过增加其它的内源性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含量或活性而发挥作用,显著加速创面的修复,缩短愈合时间。邢帮荣等发现,与另一种促进创伤愈合的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EGF)相比,EGF的促再上皮化作用明显,因而对创伤修复的中后期即再上皮化过程有特殊的促进作用。 外源性EGF用于创伤修复是否安全?是否引起组织过度增生?大量的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均表明,rhEGF在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及生理功能上与天然EGF 高度一致,故对机体无致敏、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在应用中无不良反应。王世岭等-9 通过对345例临床病例各类创面应用重组EGF治疗的观察,未见局部组织过度增生现象。Falanga等用外源性EGF在44例静脉性溃疡病人上所做

项目名称 阿利吉仑片及原料

项目名称阿利吉仑片及原料 申报类别原料+片:化药3.1+6类 知识产权: 本品有化合物专利,至2015年4月过保护期.阿利吉仑于2007年通过FDA和欧盟的审批,是FDA近10年来首个批准治疗高血压的新化合物。2009年,日本也批准该药加入日本市场。化合物专利2015年到期,诺华陆续申请了约20个化合物合成路线专利保护,以及其他类型的专利。 国家专利号保护内容申请日 美国US 化合物专利(授权) 中国95105037.0 化合物专利(授权)1995.4.17 项目描述 【药理毒理】阿利克仑是第一个新型、高效、口服有效的人肾素非肽类抑制剂,具有与天然肾素的肽链结构类似的长链结构,肾素抑制活性好,ic50达到纳摩尔。良好的理化性质使其有较好的口服吸收性质,和一定的生物利用度。阿利克仑对人类的肾素具有很高的专一性,对体内其它的天冬氨酸酶耐受性良好,优于以往的肾素抑制剂例如瑞米吉仑、扎吉仑、依那吉仑等。阿利克仑在药物联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依从性。研究表明,阿利克仑与雷米普利(ramipril)联合应用可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血浆肾素活性。与arb 联合使用,对ras的抑制有协同作用,并可消除arb导致的angⅱ堆积的效应。 【适应症】肾素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血压。 【用法用量】一天1片或2片,每天1次。 【规格】0.15g,0.3g 国外上市情况: 阿利克仑(aliskiren)是诺华公司开发的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第二代肾素抑制剂。美国fda已于2007年5月份批准aliskiren上市。 阿利克仑于2007年通过fda和欧盟的审批,是fda近10年来首个批准治疗高血压的新化合物。2009年,日本也批准该药加入日本市场。化合物专利2015年到期,诺华陆续申请了约20个化合物路线专利保护。 市场前景 阿利克仑系一新分子实体,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直接抑制引起血压升高肾脏酶肾素的高血压治疗药。阿利克仑为第二代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是新一代非肽类肾素阻滞药,能在第一环节阻断RAS系统,降低肾素活性,减少AngII和醛甾酮的生成,不影响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的代谢,起到降血压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从目前研究来看阿利吉仑是强效的、高度选择性的、口服有效的、长效的新一代抗高血压药物。该药作用于肾素依赖性,因此加大剂量给药只会延长时间不会导致血压骤降,与ARB(氯沙坦、替米沙坦)相似,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阿利克仑作为研究最为领先的一个口服肾素抑制剂,fda批准用于高血压治疗。不过,鉴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阿利克仑今后肯定也会寻求其它用途。阿利克仑业临床数据证实它的降压作用优于安慰剂而与其它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和arb相当或更好。阿利克仑治疗能被很好耐受且无特异性副反应事件并罕致发生低血压。阿利克仑似不会影响血清肌酸酐水平,故此实是其优于包括ace抑制剂和arb在内的其它raas抑制剂的一大潜在益处。当然,阿利克仑目前尚还缺乏用于处在发展急性肾衰风险如具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业已存在肾病患者的研究数据。阿利克仑对血清钾水平的影响类于ace抑制剂。阿利克仑和arb一样,它不会引致ace抑制剂那般的干咳。阿利克仑的显著药物相互作用潜力也低。总之,阿利克仑单用或合用其它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轻至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在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当中,表皮生长因子和受体通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来讲,在皮肤科临床应用当中,将表皮生长因子当做外用制剂,红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而且均能耐受。本文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表皮生长因子;皮肤科;安全性 在很早的时期,相关专家在进行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过程中,在某些小动物的身上找到了表皮生长因子,通过实践发现,在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表皮生长因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现代医学临床当中,表皮生长因子被广泛的运用到其中,尤其是糖尿病足溃疡、烧伤等疾病当中,表皮生长因子可以让创面达到愈合的目的,并且使得瘢痕组织形成进一步的降低。 美国FDA曾经表示,某医药公司研究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名称为促糖尿病溃疡愈合凝胶药Regranex,这种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造成致癌风险的发生。Regranex当中包含某种物质,如,贝卡普勒明,这种成分是血小板生长因子亚型,在治疗创面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此次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了保险计划数据库中的成人糖尿病。结果显示,患者癌症死亡率有所上升。所以,表皮生长因子在创伤愈合临床应用当中被人们所质疑。但是,肿瘤和慢性创伤之间人们认为存在相应的关联性,如,溃疡。溃疡被定义为是一种皮肤恶性病变,属于慢性伤口或者是陈旧性瘢痕,对于其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关专家通过研究得出,肿瘤微环境存在慢性创伤的特性,创伤愈合时,Hedgehog、Notch等发挥效应的通路,对于肿瘤干细胞而言,促进其的进一步生长,另外,炎症反应过程中不同的炎症因子也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肿瘤干细胞的生长。所以,此次研究中,主要对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1 EGF及EGFR表达水平和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可能机制 在很早的时期,专家们对表皮生长因子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该方面能够诱导肿瘤进一步的生长,然而,该提出的内容在临床上不具有意义,这是由于人体内因为多方面的内源性机制,可以对正常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使得非程序的有丝分裂情况不会出现。但是,EGF及EGFR和肿瘤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1-2]。 其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我们也可以将其叫做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过对其进行配体,或者让其能够突变磷酸化,从而使其处于激活状态下,然后通过各种下游信号通路,将其进行核内传递,在上皮细胞增值等方面,表皮生长因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肿瘤来讲,预后不良的信号有EGFR过度表达,或者是过度活化,对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关专家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很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当中,EGFR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肺癌等。可以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我国现代肿瘤医学临床治疗运用方面逐渐的成熟。

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收集治疗该病的文献资料报道。 从中发现有不少新药问世,例如肾素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K通道开放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HT)受体激动药、含硒化合物、髓脂素、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P物质非肽类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这些新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效,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个有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症,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可并发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伤及代谢改变的临床综合症,由于现代饮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使高血压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由于现在仍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治疗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导致高血压发展出现重要脏器的损害,因此正确使用高血压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5大类,即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肽II受体阻滞药(ARB)、β受体阻滞药及利尿药;另外近年出现的降压新药有肾素抑制剂、中性内肽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双重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K通道开放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HT)受体激动药、含硒化合物、髓脂素、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P物质非肽类拮抗剂、他汀类药物、一氧化氮合酶类降压药、糜酶抑制剂;除此以外,还出现了治疗高血压的疫苗,对抗高血压药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1.应用广泛的降压药 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降压药,其主要通过阻滞L-钙通道,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扩张动脉而降压,还具有改善冠脉、肾脏和脑部血流动力学、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肥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根据目前相关的循证医学资料,主张首选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CCB,如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拉两地平等,其降压疗效确切,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较强,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和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也是联合治疗最常用的药物。其优选适应证包括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绞痛、左室肥厚、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疾病、妊娠。CCB的不良反应较少,如踝部水肿等。 具有很强的类效应,拥有最广泛的降压治疗优选适应证,包括高血压及/或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房颤、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或微量蛋白尿、代谢综合征。不良反应有咳嗽、过敏性血管性水肿、肾功能不全加重、高血钾和致畸形。目前主张选用长效ACEI制剂,如苯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等。对于经济困难者才使用卡托普利。 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确立了ARB有效的降压药物地位,不仅用于不能耐受ACEI患者的替代降压治疗,还可直接用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ARB的禁

HIV整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010年第30卷 有 机 化 学 V ol. 30, 2010 * E-mail: hliu@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416532.html, Received April 16, 2009; revised August 6, 2009; accepted September 7, 2009.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o. Grant 2006AA020602)资助项目. ·综述与进展· HIV 整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郭涤亮a ,b 刘冠男a 周 宇a 李 建a 徐进宜b 蒋华良a 陈凯先a 柳 红*,a ,b (a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设计和发现中心 上海 201203) (b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南京210009) 摘要 HIV 整合酶是病毒DNA 复制所必需的3个基本酶之一, 是新批准上市的抗艾滋病药物Raltegravir (MK-0518, Isentress)的分子靶标. HIV 整合酶抑制剂已经成为新一类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药物. 对HIV 整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为研究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抑制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整合酶抑制剂; 二酮酸类; Raltegravir Research Progress in HIV Integrase Inhibitors Guo, Diliang a ,b Liu, Guannan a Zhou, Yu a Li, Jian a Xu, Jinyi b Jiang, Hualiang a Chen, Kaixian a Liu, Hong *,a ,b (a Drug Discovery and Design Centre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rug Research ,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hanghai 201203) (b School of Pharmacy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09) Abstract HIV integrase is one of the three essential enzymes for viral DNA replication and the molecular target of the newly approved anti-AIDS drug raltegravir (MK-0518, Isentress). HIV integrase inhibitors have emerged as a new class of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AIDS. In this article, the recent progress of HIV inte-grase inhibitors is reviewed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V integrase inhibitors. Keywords HIV; integrase inhibitor; diketoacid; Raltegravir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艾滋病(AIDS)是目前人类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截止2004年底, 全球已有400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 已有310万人死于艾滋病, 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为490万,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 鉴于此, 研究和开发抗艾滋病的新药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随着人类对HIV 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研究不断深入, 以及各国药物研发人员的不断努力, 抗HIV 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全新作用机制的HIV 进入抑制剂和HIV 整合酶抑制剂的出现, 为抗HIV 药物的研制带来了新的 发展方向, 也为艾滋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 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HIV 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 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根据HIV-1的生命周期, 目前抗艾滋病药物主要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8个重要环节, 即HIV 对宿主细胞的依附(viral attachment)-进入抑制剂(entry inhibitor); 辅受体相互作用(coreceptor interaction)-进入抑制剂; HIV 与

阿利吉仑

阿利吉仑 英文:aliskiren 为第二代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是新一代非肽类肾素阻滞药,能在第一环节阻断RAS系统,降低肾素活性,减少AngII和醛甾酮的生成,不影响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的代谢,起到降血压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从目前研究来看阿利吉仑是强效的、高度选择性的、口服有效的、长效的新一代抗高血压药物。该药作用于肾素依赖性,因此加大剂量给药只会延长时间不会导致血压骤降,与ARB(氯沙坦、替米沙坦)相似,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aliskiren可以阻断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导致的肾素反应性升高,小样本试验与氢氯噻嗪、雷米普利和厄贝沙坦联合时,血浆肾素活性并没有升高。Stanton研究表明,阿利吉仑能有效减少正常志愿者AngII 的水平,有效地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其降压程度与剂量相关,而心率无明显改变,并可能对肾病、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亦有效。Wood等研究了阿利吉仑对钠缺乏小猴的降压作用,发现在第1次给药后2h血压下降(13±2)mmHg,并于给药后约2Oh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在治疗8d中,血压最大下降(16±2)mmHg,停药后血压没有反跳性增高。治疗依从性差是目前抗高血压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Stanton和Nussberger等的研究均表明,阿利吉仑37.5,75,150,300mg,每天1次,服药4周,坚持率>95%,受试者能很好地耐受。并在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研究中,口服剂量达到640mg,服药8d后,血压正常健康受试者亦能很好地耐受,且没有明显的毒性反应。实验中各项临床实验检查,如血液学、生化和尿液分析,以及体格检查、心电图记录,在整个服药过程中绝大多数保持正常。目前的观察阿利吉仑不良反应很少,类似于安慰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胃肠道反应或头痛。增加阿利吉仑的剂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增加。在226例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利吉仑300mg/d组中l例出现胸痛和心电图示局部缺血改变,另1例出现低血压休克,经治疗后均得到康复。另外,Dieterle等研究了健康人群中阿利吉仑与华法林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阿利吉仑基本不影响华法林钠的抗凝作用,不会改变PT、INR、aPTT。早在30年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在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认识。其中,肾素作为RAAS系统的起始步骤,可通过直接抑制其活性而阻断RAAS系统的病理作用。雷米吉仑(remikiren)、依那吉仑(enalkiren)等特异性肾素抗体以及肽类肾素拮抗药相继被开发出来,尽管这些制剂能够降低肾素水平,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但因口服剂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作用维持时间短、合成费用高等缺点,最终未能成功应用于临床。在这样的前提下,阿利吉仑的获准应用于临床具有了不寻常的意义。阿利吉仑是第二代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虽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断剂的作用机制一样,但所不同的是,阿利吉仑直接作用的部位是肾素。在爱尔兰进行的Ⅱ期临床试验证实,阿利吉仑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在开始治疗的2周内就出现了明显的降压效果。此外,阿

表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对动物胃肠道发育影响 的研究进展 摘要:1962年,Cohen等首次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或其它动物体内的由53个氨基酸组成小分子多肽。EGF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结合,共同调控细胞分化、分裂和增殖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关键词:EGF;EGFR;胃肠道 1 EGF的发现 1962年,美国纳什维尔市范德比特大学医学院Steanley-Cohen等首次在小鼠颌下腺中发现了一种小分子蛋白,将其注入新生鼠,可使之眼脸早开、牙齿早萌、体重减轻和毛发生长延迟,将其加入培养液中培养表皮细胞时,发现其可直接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因此将其命名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1]。1975年Gregor从人尿中提取出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由于其可抑制胃酸分泌,又称抑胃素[2]。迄今为止,发现了许多与EGF同源的蛋白,包括EGF家族成员与EGF结构相似的蛋白,后者能结合EGF受体、表现出相似的生物学功能。EGF 家族包括TGF-α、HB-EGF(heparin-binding EGF-like growth factor)、AR(amphiregulin)、NRG(neuroregulin)、EPR(epiregulin)、HRG(heregulin)、BTC(Betacellulin)。现在还发现,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存在着类似EGF的结构域,即大小在50个氨基酸残基左右,内部具有完全保守的3对二硫键[3]。这类分子从低等动物到哺乳动物均有发现。凝血系统中的凝血因子Ⅵ、Ⅸ、Ⅹ和ⅩⅡ中都含有3个典型的类EGF结构域[4,5]。 2 EGF的化学结构及分布 人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内含有3对二硫键,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EGF 序列位于前体蛋白肽链的C末端附近,分子量为6045Da,等电点PI4.6,具有热稳定性。EGF 含159个碱基对和6个半胱酸残基,从而在6~20、14~3l和33~42之间分别形成三个环,这些环状结构使EGF对蛋白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活性中心位于48~53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研究表明,该二硫键对EGF生物活性的发挥起重要作用[6]。

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郭川 微生物专业,200326031 摘要:自然界共发现四大类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巯基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酸性蛋白酶抑制剂,本文就各大类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活性部位的研究概况及其在各领域应用的原理及进展。 关键词: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应用 天然的蛋白酶抑制剂(PI)是对蛋白水解酶有抑制活性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由于其分子量较小,所以在生物中普遍存在。它能与蛋白酶的活性部位和变构部位结合,抑制酶的催化活性或阻止酶原转化有活性的酶。在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如凝血、纤溶、补体活化、感染、细胞迁移等,PI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是生物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Kunitz等最早分离纯化出一种PI至今,已有多种PI被发现,根据其作用的蛋白酶主要分以下几类:抑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等的巯基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胃蛋白酶、组织蛋白酶D等的羧基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胶原酶、氨肽酶等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而根据作用于酶的活性基团不同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可将自然界发现的PI分为四大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酸性蛋白酶抑制剂[1]。 1 结构与功能 1.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一族由古代抑制剂趋异进化5亿年演变而来的结构序列同源的蛋白酶抑制剂。Sepin为单一肽链蛋白质。各种serpin大约有30%的同源序列,疏水区同源性高达70%。血浆中的serpin多被糖基化,糖链经天东酰胺的酰胺基与主链相连。位于抑制性serpin表面、距C端30~40个氨基酸处的环状结构区RSL(reactive site loop)中,存在能被靶酶的底物识别位点识别的氨基酸P1[2];近C端与P1相邻的氨基酸为P1’,依此类推,即肽链结构表示为N端-P15~P9~P1-P1’~P9’~P15’-C端。在对靶酶的抑制中。Serpin 以RSL中的类底物反应活性位点与靶酶形成紧密的不易解离的酶-抑制剂复合物,同时P1-P1’间的反应活性位点断裂。几种perpin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serpins各成员的抑制专一性是由P1决定的,且被抑制的酶特异性切点一致。如抗凝血酶,抑制以Arg羧基端为敏感部位的丝氨酸蛋白酶,其中P1为Arg[2]。 1.2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ytsteine Proteinase Inhiitor,CPI) 对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I)已有大量研究,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PI)的研究则相对要晚一些。而动物和微生物来源的CPI已有一些研究,发现它们在结构上具有同源性,Barrett等将CPI统称为胱蛋白超家族,并按分子内二硫键的有无与数量,分子量大小等将此家族分为3个成员(F1、F2、F3)。在3个家族中,大多数F1和F3的CPI中都有Glu53-Val54-Val55-Ala56-Gly57保守序列,其同源序列在其它CPI中也被发现,如F2中的Gln-X-Val-Y-Gly和CHα-ras基因产物中的Gln-Val-Val肽段。人工合成的Glu-Val-Val-Ala-Gly 短肽也显示对木瓜蛋白酶有抑制活性,因此可以认为这一保守区段在抑制活性中起着全部或部分的关键作用[3]。对植物来源的CPI研究的不多,已有报道的有水稻、鳄梨和大豆。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Oryzacystatin,OC) 具有102个氨基酸残基,有典型的Glu-Val-Val-Ala-Gly保守序列,应与动物CPI同源进化而来。从OCI没有二硫键来看,它应归为F1成员,但从序列比较看,则更接近F3。对OCIGlu---Gly保守序列进行点突变试验表明,突变使其抑制活性大幅度下降,其中当Glu被Pro替代时则活性全无,由此说明,这一段保守序列在OCI的抑制活性中,同动物CPI一样必不可少。除Glu---Gly保守区域外,OCI序列中其

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近期研究概况及展望

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近期研究概况及展望 1 表皮生长因子作用及特点 表皮生长因子系列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碱性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aFGF)。其有滋润皮肤,消除皱纹,修复创伤,预防色斑等作用,另外对于人体骨骼系统、血液、呼吸、分泌、生殖、免疫和神经系统均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但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存在分子量大,难以透过皮肤角质层,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对温度、PH等外界环境敏感等缺点。 2 表皮生长因子类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国内市售生长因子类产品概况 目前,国内市售的生长因子及其衍生物剂型均为外用制剂,包括溶液剂、冻干粉、凝胶剂、滴眼液等。具体如下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融合蛋白)、外用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2.2表皮生长因子传统剂型研制及应用概况 由上海大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公司于2002年研制了外用冻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并申报国家一类新药。2003年由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研制出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雾剂的制备方法。2009年由河北东方康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制了外用冻干鼠皮生长因子。2009年由第四军医大学研制出了一种多肽、蛋白类药物口腔黏膜吸收剂型的组方及制备方法。有关生长因子溶液剂、乳膏剂、凝胶剂临床应用及其与其他药物连用治疗皮肤创伤等报道较多,暂不详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陆兵选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稳定性,并将其分别制备成亲水性凝胶剂及W/O型乳膏剂,工艺简单,质量可靠,使用方便。此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也有见报道。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解析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类)试卷 2 014 / 2 015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新药研发与申报 课程代码:NX0702016 论文题目: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王震 专业﹑学号:化工1班,146061114 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课程(论文)成绩: 课程(论文)评分依据(必填): 1.论文结构规范,检索的文献资料经认真的综合分析整理,选材精简得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版面整洁美观。得分为90-100分。 2.论文结构较规范,检索的文献资料经分析整理,材料组织得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得分为 80-89分。 3.论文结构基本规范,内容有小问题,检索的文献资料经一般性分类整理,条理较清晰,得分为 70-79分。 4.论文结构基本规范,内容未经认真整理,一般性罗列所检索的文献资料。得分为60-69分。 5.达不到上述第4点要求的论文,得分为0-59分。 任课教师签字: 日期:年月日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2009年高致病性的H1N1流感大爆发,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随着毒株变异性的加强,流感疫苗已无力完全遏制疫情的传播[1]。我们知道,流感病毒在感染和传播过程中,作为其四大活性位点之一(其他三个是血凝素、M2离子通道和部分RNA聚合酶)的神经氨酸酶(NA)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抗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抗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神经氨酸酶;变异;抑制剂;合成

The development of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Abstract: The pandemic of influenza virus in 2009 to human beings sounded the alarm: the influenza vaccine was feeling powerless to suppress the transmission of epidemic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strain’s variability. As we know, in the process of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nd propagation, the neuraminidase, one of four neuraminiric active site (another active site,ie,Hemagglutinin,M2 ion channels and RNA polymerase),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the designing and synthesis of anti-influenza virus neuramnidase inhibitors are imperative. An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influenza-resistant virus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Keywords: neuraminidase; variation; inhibitors; synthesis

SortaseA酶抑制剂的进展

提 要:Sortase A 酶是一种介导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与表面蛋白共价结合的蛋白酶。近年来研究表明Sortase A 酶在变形链球菌黏附于牙面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口腔变形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之一,通过对Sortase A 酶的研究有望开辟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途径和新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关用Sortase A 酶作为靶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剂的方面,尤其集中在对天然产物及其来源衍生物的研究,本文就该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SrtA ;抑制剂;变形链球菌;天然产物;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 7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057(2012)02-0208-03DOI: 10.3969/j.issn.1005-4057.2012.02..037 Sortase A 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王敬雯(综述),陈 坤、姜 颖(审校)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广东湛江 524001)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 (No.9452402301002065) 收稿日期:2012-01-16;修订日期:2010-03-23作者简介:王敬雯(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 mutans)是人类龋病肽,C 末端信号肽部分被称之为细胞壁锚定信号(cell wall 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在牙面黏附定植是致龋的首要条件。sorting signal, cwss),由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一个保守在变形链球菌中,作为细菌黏结素的表面蛋白通过转肽酶的SrtA 酶识别序列,通常称为LPXTGX 基因序列区,为一段[1] Sortase A 酶(SrtA) 的羧基末端共价结合于细胞表面,因此疏水氨基酸区域和一个带正电荷的尾部。SrtA 酶催化的表[3]SrtA 酶在变形链球菌黏附、致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面蛋白的锚定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的:第一步,表面现,除分支杆菌属外所有革兰氏阳性细菌均有一个保守的转蛋白前体通过其氨基末端的信号肽进入细菌的分泌系统,肽酶SrtA 酶,SrtA 酶的编码基因srtA 基因的突变常常产生多C 末端的疏水区域和正电荷尾部使蛋白保留在胞膜内,这就种影响,包括细菌表面连接蛋白变化和细菌毒力改变。近年使得膜内的SrtA 酶可识别蛋白前体的LPXTG 结构域。第二来,关于用SrtA 酶作为靶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产物中步:SrtA 酶催化LPXTG 区的苏氨酸和甘氨酸残基之间发生蛋抑制剂的研究,本文就这方面做一综述。白水解反应,释放C 末端的疏水区域和正电荷尾部,同时,SrtA 酶中保守的半胱氨酸与LPXT 基序的苏氨酸形成硫醚连1 SrtA 酶与变形链球菌的关系及致龋的作用机制 接。第三步苏氨酸的羟基端与细胞壁前体(脂质Ⅱ)交联桥结[1] 口腔变形链球菌是龋病重要的致病菌之一,Igarashi 等 构上的甘氨酸基团形成酰胺连接。第四步:脂质Ⅱ与蛋白前首先发现变形链球菌中的SrtA 酶并对其编码基因srtA 的序列体连接后,经过转糖基反应和转肽反应形成成熟的肽聚糖,进行测定。在这项研究中,确定srtA 基因存在于变形链球菌细胞壁达到成熟,表面蛋白即被共价连接到细胞壁上。 细胞壁中,同时完成了其完整的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发SrtA 酶在变形链球菌致龋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现,变形链球菌的srtA 基因由741 bp 组成,该基因编码分子表明,无论是在有无唾液与蔗糖的环境下,SrtA 酶在牙面生[4] [5]量为27 489,由246个氨基酸组成的转肽酶蛋白,即SrtA 酶,物膜的形成中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Lee 等通过动物实验它可以介导细菌表面蛋白的锚定。SrtA 酶的三维结构显示其发现,变形链球菌SrtA 酶的基因突变株的致龋性要明显低于由8条β-折叠、1条α-螺旋卷曲形成,其中有2条带有3个转亲代株,这提示srtA 基因与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性密切相关。角的螺旋连接到β-折叠上,Cys184、Arg197和His120为2 以SrtA 酶作为靶点的抑制剂研究 SrtA 酶活性中心。此后,他们发现SrtA 中含有一种Cbz-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细菌越来越易产生耐药LPAT 的氨基酸序列,其中Cbz 是一种苄氧羰基的保护组,性,传统的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或其衍生物逐渐失效,而植T 部分是一种苏氨酸衍生物,可以替换羰基群-CH2-SH ,该物来源以及天然产物来源的抗生素越来越被医药界所接受,酶通过T 部分形成一种双硫键连接于活性位点Cys184的硫醇因此天然产物药物将成为抗菌药物的重要来源。由于SrtA 酶基,形成一种共价的SrtA ΔN59-LPAT 复合物,即苏氨酸介导[2] 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以产生催化作用的结构模型。 SrtA 酶作为靶点的抑制剂研究也被广泛关注。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 的N 末端和C 末端都含有特征信号[6] 汉城国立大学的Kim 等最先在80种植物中筛选出SrtA 酶的抑制剂。SrtA 酶在pH 7.5条件下活性最强,在20~45℃时活性最稳定。在此pH 值与温度下测试80种植物对SrtA 酶裂解抑制活性,其中木防己、漆树、阔叶麦冬和黄花贝母,尤其是这些植物的根茎提取物乙酸乙酯,显示出较好的抑制活 208 第 30 卷第 2 期2012 年 4 月广东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V ol. 30 No. 2Apr. 20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