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UBA篮球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自我暗示效果的研究

CUBA篮球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自我暗示效果的研究

CUBA篮球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自我暗示效果的研究

陈健

(杭州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杭州 310012)

摘要: 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运用问卷法和心理测试方法等,本文对CUBA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论:从整体来讲,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对改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比赛情景

的认知水平是有效的,有角色重要性差异。

关键词:CUBA运动员;认知水平;比赛情景;自我暗示

Research on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lf-suggestion of CUBA Players

CHEN Jian

( P.E. Institute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Hangzhou 310012,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y virtue of inquiry ,questionnaire,experiment and mental test,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the positive suggestion is evaluated.Conclusions as follow: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ositive suggestive words are effective to better the cognitive level of CUBA players in the competitions,and the effect of the positive self-suggestion has the difference in pole importance.

Key words: CUBA players; cognitive level; competitive scenes; self-suggestion

1前言

当今的篮球运动向着高速度、高技术、高强度的方向迅速发展,在激烈对抗的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不仅消耗着大量的体力能量,而且消耗着大量的心理能量,有学者认为高水平篮球比赛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篮球运动员的临场心理水平[1]。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正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体验强烈、跌宕,他们的情绪易受外界影响,表现出心理状态不稳定但可塑性较强[2]这一特点,如何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暗示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是运用语言、思想或者行为对人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自我暗示是人处于意识状态中,大脑之中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内部对话或者内心独白,这对于个体成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竞技体育中的自我暗示是运动员有意识地使用代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积极自我暗示语对自己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心理(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有效地施加影响,从而改善认知水平,进而控制后续的动作和行为,保证技战术的正常发挥的一个过程[4]。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如跳水、体操、射击、射箭、蹦床等的实践业已证明自我暗示是运动员用来改善认知水平、调整行为的一种重要的方法[5],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运用问卷调查、量收稿日期:2005-12-10;修回日期:2006-03-01

基金项目:浙江省第一届运动心理学大会报告论文二等奖。

作者简介:陈健(1970-),男,陕西户县人,杭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博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与训练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篮球中的应用。

表测量等方法对CUBA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的效果进行评价。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上海、西安、沈阳、南京和杭州等十个城市30所高校篮球队运动员共计600 人(男女运动员各300人)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性别人数

(N)

年龄(岁) 身高(米)体重(公斤)运动年限(年)X S X S X S X S

女300 18.91 1.87 1.72 0.19 65.25 10.07 4.27 1.25 男300 19.72 2.86 1.86 0.18 81.25 12.11 5.45 2.31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法

严格按照问卷设计的要求,编制了《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比赛情景的积极自我暗示语的使用效果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四级,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以四个评定等级进行量化,即:非常有效、基本有效、有一定效果和无效果。

在正式进行问卷调查之前,本研究采用100人的小样本量预调查对问卷的结构信度、及内容信度进行了检验,其信度为91%,采用分半重复检验法对问卷的效度经行检验,r=0.93。2004年9月1日向本文的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00份,于9月15日完成回收工作,收回问卷523份,其中有效问卷(被调查对象对问卷25个问题中的23个及23个以上做出回答的问卷)504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84%。

2.2.2实验法

以西北大学男子篮球队(30名队员)为实验组,统计其与对手10场比赛各组的投篮命中率、罚球命中率、助攻次数、篮板球次数、抢断次数、盖帽次数8项指标,然后对其施加实验因素,即集中起来系统地学习自我暗示的有关原理、原则和步骤,要求其每天利用30分钟时间自学体会25个集体的比赛情景和相应的积极自我暗示语,完成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的日记,坚持每周一次的座谈交流会,本研究小组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三个月后西北大学男子篮球队再与先前的对手进行10场比赛,统计各组的投篮命中率、罚球命中率、助攻次数、篮板球次数、抢断次数、盖帽次数8项指标。

2.2.3心理测试法

测试工具为美国心理学家Spielberger编制与修订的“状态焦虑量表”,采用自陈测量的方式,该表已得到国内心理学专家的研究修订,认为适用于我国体育运动领域中竞赛焦虑的测试 [6]。测试其要求实验组的运动员在20场比赛后即刻仔细阅读每一句话,按照当时的心情来回答。

3结果与讨论

3.1积极自我暗示语体系使用效果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在504有效问卷中17%认为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对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竞技心理水

平非常有效,66%认为基本有效,11%认为有一定效果,6%认为无效果,这说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赛前、赛中和赛后进行自我暗示基本上可以将竞技心理能量调整到适宜的水平。由于篮球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素质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而且包括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之间不仅相互促进,而且相互制约。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学习任务繁重,有限的训练时间主要用来进行技战术练习,专门的心理训练很少甚至没有,根据日本著名学者本根勇的水桶理论,我们认为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临场的心理水平,所以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通过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有效地改善了认知水平,调整了心理状态使竞技能力显著提高,产生了心理训练一抓就灵的现象。

3.2积极自我暗示语体系使用效果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定量化评价CUBA篮球运动员在具体的比赛情景下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改变心理水平的效果,本研究设计了实验组自身前后对照实验,鉴于试验因素可能对实验组或者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或者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所以在作假设检验时采用双侧t检验(n’=18)。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前10场和后10场比赛各项指标统计比较,经t检验,P< 0.01,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投篮命中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助攻次数、抢断次数、盖帽次数、失误次数、篮板球次数,无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助攻次数、篮板球次数有所增加,失误次数有所减少,但是总的来说,以上几项指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都较小。这表明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调整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为其竞技能力的正常或超常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平台,尤其在罚球这一特定的情景,其原因是罚球时,运动员处于无防守状态,受到的直接干扰相对较少,又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暗示。

表2:实验组前10场比赛和后10场比赛的各项指标及检验结果

实验前X±S实验后X±S t值P值显著性

助攻次数12.31±1.9813.58±1.53 2.76 > 0.05 —

抢断次数 4.79±0.64 4.62±0.58 2.43 > 0.05 —

盖帽次数 3.21±0.98 2.98±1.25 2.99 > 0.05 —

失误次数15.32±4.62 13.64±5.52 2.18 > 0.05 —

篮板次数前11.47±4.28 12.08±3.21 3.08 > 0.05 —后22.36±8.01 24.18±7.65 2.65 > 0.05 —

罚球命中率68.45±12.67 79.86±12.03 2.41 < 0.01 ※※

二分投篮命中率38.02±9.54 45.27±10.28 1.99 < 0.05 ※

三分投篮命中率25.81±7.38 32.68±8.21 2.01 < 0.05 ※

注:“—”代表无显著性差异,“※”代表有显著性差异,“※※”代表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3实验组的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20场比赛的状态焦虑水平比较

如图1所示,实验组的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在前10场比赛中状态焦虑水平基本一致,后10场比赛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的状态焦虑水平都在降低,但是主力队员的状态焦虑水平仍然低于替补队员。这说明主力队员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的效果优于替补队,其原因是主力队员比替补队员拥有更多的比赛时间,在实战中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语的频率要高,自我暗示的效果表现得更为充分。

4 结论

1.从整体来讲,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使用积极自我暗示语对改善认知水平是基本有效的;

2.积极自我暗示语的使用效果在角色重要性上有差异,即主力比替补队员使用积极自我

暗示语的效果好。

参考文献:

[1]苗凤藻.篮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及调控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2):71-74.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教材小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221~224.

[3]谈太钰等.运动员心理咨询手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9-70.

[4]王春燕.竞技体育中的自我暗示综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21-23.

[5]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75-386.

[6]祝蓜里.运动竞赛状态焦虑测验指导手册 [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1-22.

[7]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79-81.

作者简介:

陈健(1970-),男,陕西户县人,杭州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讲师,上海体育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与训练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篮球中的应用。

联系电话:135********

E-mail: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427245.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