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权论

海权论

海权论
海权论

海权论,是阐述以控制海洋为手段,进而实现国家强大、达成国家战略目标的战略理论。美国的马汉是海权论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海权论内容恢宏丰富,虽然它是一种战略理论,但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汉把“民族特性”作为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6个因素之一,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性中所显现出来的海洋特征,是这个民族海洋文化中最凸显的部分。马汉认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民族特性将会推动海权的发展。

一、民众中从事商业贸易的强烈愿望

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达·伽马、麦哲伦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线,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海权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特别是以海洋通道为载体的海外贸易推动的结果。商业贸易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对商业贸易的愿望和追求是那些成为海上强大民族的明显特性。

追求财富和利益是一切民族的天性,但通过什么途径来追求财富,则直接影响到该民族海权发展的命运。作为岛国的英国,土地贫瘠,荷兰地势低洼,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英国和荷兰把海外贸易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其国民中有强烈的从事商业的愿望。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天赋,追逐着财富和利益。贸易一天天扩大,航运一天天扩大,海权也在一天天发展。

历史上的法国则不同。法国有中国那种“地大物博、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地理优势,法国人可以从脚下那肥沃的土地中获取财富,但这样的行为绝不会导致海权的自然产生。在法国广大的贵族阶层

中,有着深远的鄙视商业贸易的传统,由此影响到全体法国国民,经商是人们最不屑于从事的下等职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鼓励发展海权,曾专门颁布法令,规定贵族从事海外贸易无损于贵族的身份。然而,正如马汉所说的:一种深入到国民意识中并占有公开优势的偏见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被一纸法令消除掉。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尊农为本,视商为末。但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商贸意识也非历史上可比。海洋权益、海外利益日益扩展,海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牵引力。日益发展的我国经济对海洋通道有极大的依赖性,海上航线的延伸也引导着海军发展的方向,一个拥有远洋利益的国家必须要有一支远洋型海军为其提供安全的保护。

二、根植于海外贸易基础上的民族冒险精神

民族的冒险精神与海洋环境、海外贸易相关联,海外贸易是民族冒险精神产生的土壤。

商业贸易是一个必须承担风险的领域,海洋上同样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从事以海洋为交通媒介的海外贸易,就更要冒双重的风险。乐于以此为业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勇敢无畏、富于冒险的民族。马汉认为,最初支撑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去开拓“地理大发现”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除了追求海外财富的强烈欲望之外,就是他们那种勇敢大胆、不屈不挠、热情蓬勃的民族精神。大洋上的惊涛骇浪、殖民地的荒漠原始、贸易中的冲突拼争,都不能阻止他们奔向海外。冒险,是

海洋民族特性的本质特征。

土地是农耕民族生活、生存的载体。相比于海洋上的暴风、骇浪、暗礁、险滩等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俨然成为农耕生活的田园诗和风景画。由此,下海捕鱼、远航商贸、历月经年的海外冒险为中华民族所不愿。农耕意识把人束缚于脚下的土地,偶得即满,安土重迁;儒家文化让人循规蹈矩,知书达礼。“父母在不远游”“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应该说,冒险,不是单个人的冒险,它体现为一种整体的民族精神,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一种本能的探索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三、支撑民族特性的强烈的海洋意识

商业贸易的愿望和勇敢冒险的精神,都与一个民族对海洋的态度联系在一起。对海洋的态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海洋意识、海洋观问题。

同是依海而居的民族,有的热爱海洋,有的则惧怕海洋。前者把海洋作为与世界联系的通道,后者把海洋当作自我封闭求得安全的围墙。热爱海洋、把海洋当通道的民族在利用海洋中走向繁荣强盛;惧怕海洋、把海洋当围墙的民族则在海洋的封闭中衰败落后。围墙最终要被打破,安全将不复存在。后者必然为前者所欺辱奴役,殖民战争和中国甲午战争以来的历史就清楚地显示了这个规律。凡建立了海权的国家,热爱海洋都是民族意识中共同的特征。马汉说:“对海洋的那种本能的热爱,至今仍是跳跃在英国民族血管中的脉动,依靠它海

权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海洋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文化,根本原因在于海洋本身的开放性。海洋是一个公共空间,也称为公共大道。海洋具有国际性,任何有能力的国家和民族都可以在海洋空间活动,由此也决定了海军“国际军种”的地位。海洋具有连通性,海洋对人类社会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交通,海上航线把原本孤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落后,其要害点在于把海洋看作屏障,看作围墙。中国大陆最东端、山东半岛的成山头,竖有“天尽头”的古碑;海南岛最南端海边的岩石上镌刻着“天涯”“海角”,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海洋封闭意识。

同样,在葡萄牙欧亚大陆最西端罗卡角的海边,也竖有一块碑,上面写的是:“大陆止于斯,大海始于斯。”欧亚大陆向西延伸到这里终止了,但一个崭新的空间———海洋从这里开始了。海岸线是什么?是陆海衔接的转折点,是战略交通的十字路口,是一个国家、民族从陆地奔向海洋的出发点、起跑线。不同的文化意识促生不同的行为举动,对国家而言,则产生不同的战略指导。进入21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海洋文化、海洋意识也应该是一种渗透到血液中的脉动,以此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振兴、富强崛起。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08:59字号:小大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由于海上贸易具有"有限性",必然导致竞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海权来控制海洋。为了构筑新的理论,马汉创造了极具魅力的词"海权"(sea power)何为"海权",是指"有益于使一个民族领先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前者是指一国拥有的海军舰队,包括附属于海军的陆上及海外基地、港口等设施,后者主要是指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且与海洋有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或者称为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具体是指用于海外贸易的商船队的运输能力、国家造船与修船能力、港口吞吐能力和为海外贸易服务的殖民地。马汉认为,上述两者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海上军事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以海上经济力量为基础,反之,海上军事力量也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可以直接夺取海外殖民地和抢占海外市场,两者构成有机整体,对国家繁荣昌盛有直接影响。 其次,马汉深刻揭示了影响国家"海权"产生的六大基本要素。马汉认为,地理位置是影响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海权的首要条件: "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那么,中国如何在未来建立强大海权呢?首先,完善海洋法律机制,保障人民可以从海洋获取利益;其次,加强海军战术演练,开展海军战略战术理论研究;最后,积极发展海军院校,选派海员留学。中国在未来如果不能保障自己的海权和航路的通畅,将始终会有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横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对后世的影响 (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 响,致力发展海权。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 海权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

海权论

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中国海权 海权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在这种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口众多而陆地资源有限,目前有4亿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也来自于沿海地区。到了21世纪中期,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的趋海移动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使全国人口的50%集中到沿海地区,这必然给沿海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向海洋索求空间和资源。在此,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中国海权问题。地球实质是个水球,在陆地开拓完成、太空开发任重道远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主要领域,它所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中国本应是个海洋大国,其发展前景能否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海洋空间的开拓和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权的概念如前所述,它是一个国家,为了国家利益,最有效的利用海洋的能力和程度,它包括与海洋事务有关的一切东西。然而,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 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的阶段。所以,中

海权论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海权论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虽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却终因统治者的漠视海洋而遭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再看今天,中国的海权依然遭受严峻的挑战。1、现如今我们实际上还被困美国布下的所谓第一道岛链之中,不能自由进出,面临着诸如马六甲困局之类的大麻烦。2、现阶段没有属于自己的航母编队,没有远洋海战能力,是一支实际意义的黄水海军。3、中国是一个在所有大国中唯一一个国家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宝岛台湾还处于分裂状态之下……4、我国和周边七个国家有海洋与岛礁纠纷,海洋权益和资源至今还受到别的国家的肆意盗采和侵占……钓鱼岛争端,南海纠纷······如此形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又应面向何方?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18000余公里海岸线和474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的世界海洋大国。但是因为我国海军力量的薄弱,因为我们以前海洋权益意识的严重不足,致使原属于我们的海洋权益和领海、岛礁受到周边国家的肆意蚕食和鲸吞,现在我国领海面积中就有高大一百余万海洋面积受到别的国家的侵占和面临纠纷,这其中既有西方势力在背后煽风点火的作用,更有我们海洋意识严重不足,人民海军力量不是十分强大的原因存在。 在新的世纪中,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陆地资源趋于枯竭的严重挑战,从辽阔海域中要资源,要发展空间,是摆在每个国家和民族面前的一道天大难题。如何保护我国在海洋权益及能源需求需要,如何真正保护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的外贸大国的海洋安全,如何使日益增加的外贸舰队安全和海道畅通,是摆在海军面前一张不可放弃的重要职责。 海洋的作用在以前重要,在以后和将来会更加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先天不足的认识和落后。 在这个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听取有世界海权论鼻祖之称的马汉的宏论,更要吸取历史上所有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学习马汉的海洋论和从海洋上称霸全球的国家的历史,对我们是深有益处的。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古罗马西塞罗)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殖民扩张时期,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奠定了其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强大的海上力量是海上贸易交流的保障,对一个要走向世界的国家,海权的崛起是必须的条件 海权论的鼻祖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马汉曾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成了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根据。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19世纪最后10年,美国的海军实力由世界第12位跃升为第3位,仅次于英、法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把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内湖”。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仍有700多个军事基地,4个作战舰队,1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各型舰艇468艘。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 1793-1812》和《海军战略》,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在海洋权益日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的今天,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族复兴与发展的角度,研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对于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的《海权论》 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道出了一句惊人的预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他就是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他首次在他的著作《海权论》中提到了“海权”概念,并成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成为了二战前后美国发展海军、进行海外扩张的战略蓝图。 马汉所处的时代,是美国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并进入垄断阶段的时代。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而当时的世界已基本被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在此背景下,马汉的《海权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迎合了美国急欲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愿望和政治需要,成为了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罗斯福总统致力于海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海权论》也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在《海权论》中,马汉主要从海权引论、海权之要素、相关案例分析以及美国的利益来阐述其理论的。首先,引论中说到,海权的历史是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马汉认为这种暴力起源于早期的海上商业活动,因为早在多年以前,人们就意识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一方面,对立双方都试图瓜分到更大的商业好处,这种利益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必然导致一场血战;另一方面,他谈到无论是什么原因挑起的战火,是否掌握了海洋霸权都成为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海上力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军事史。此外,马汉运用从大帆船时代到蒸汽舰时代这一示例阐述了外在条件的变化并不影响作战所遵循的原则,这一系列的原则很可能成为海上战略实施的关键,也可成为掌握海上霸权的基础。在引论中,马汉从经济利益和海军历史两个角度诠释了海军战略研究和海权掌握的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所以,把握海权成为了《海权论》讨论的主要话题。 对于如何掌握海权,马汉认为,海洋对人类依旧很陌生,潜藏着许多危险,这些危险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危险时刻威胁着一个国家的海上利益,所以必须拥有一支健全的海上力量。马汉又将其主要因素分为六点:一是地理位置,马汉认为一个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有利于集中它的军事力量,而且还有利于在抵御敌人的进攻时提供作战的中心位置和良好的基地等战略优势。二是形态构成,其中包括国土形态构成和气候,海岸线越曲折,气候越适宜,优良的港弯就越丰富,越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与造船工业;三是领土范围,这里所指的不单单是国土面积大小,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海岸线长度和港口特点,马汉运用美国南北战争的例子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四是人口数量,这里所说的不单单是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还要加上这些船上的水手、雇工以及生产海军物资的人员。除此之外,马汉还从人口比例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对海上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五是国民特征,如果说海权是建立在一种和平与广泛的贸易基础之上,那么对商业追求的习惯性必然是一个民族称霸海洋的显著特点。马汉用早期西班牙、荷兰、英国对金银的欲望而对外扩张的例子诠释了国民性格特征对掌握海权的作用;六是政府特征,马汉认为,不同的政府机构及不同时期统治者的特征,都对海权的成长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特征包括制度和国情,马汉将同一时期的英国与法国作比较,形象地体现了政府对海上力量强弱的至关作用。 马汉的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在书中他将欧洲的冲突以及亚洲的问题作为了经典案例,进一步证实了其理论的科学性,然而《海权论》中最为经典的是他对维护美国利益的看法。首先,他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英国是美国最难对付的对手,同时他强烈批判了美国在之前的一百多年里的“片面自卫政策”,他主张让美国“向外看”,加强对外扩张,增强美国

马汉海权论着作中文译作简介

马汉海权论著作中文译作简介 一、对《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的中文译作 马汉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影响了其后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直至今天,本书还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之一。 从总体结构上看,除绪论外,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题为“海上力量诸因素”;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五,内容为1660年至1783年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第一部分虽然仅有一章,但理论上却相对独立,是全书最精采、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马汉思想光芒的内容。第二部分则是马汉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对欧洲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史的全面评述和总结。此外,第二部分中还包括了通过对以往海上作战经验的历史总结而得出的海上作战原则。这一内容实际上是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原形,后来马汉以此为基础,在1911年写成了《海军战略》。可以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学说由两个理论层次不同的分体系组成,其一是海上力量理论;其二是海军战略理论。 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本书中文译作共9部(篇),分别是: 1、1900年3月,上海《亚东时报》月刊《海上权力要素论》 2、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海上权力之要素》 3、1928年12月,《海军期刊》第l卷第6期《海上权力之要素》 4、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海上权力之要素》及全文翻译 5、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 6、1998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7、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8、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权论》 9、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国海权》 以下逐一介绍: 1、第一次翻译成中文: 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反映了海权论的基本观点。但《亚东时报》因停刊仅连载两期,包括该章的绪言和第一节。《亚东时报》所载是根据日文版本翻译成汉文的,翻译者为日本人剑潭钓徒,译文错漏很多且为难读的文言文,但它毕竟是第一次把马汉海权理论用译文的形式带到中国,“为中国封闭的海洋观念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因而具有开创意义。与此同时或早于此时,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如朋友圈子的言论和书信、或在其它主题的文章提及马汉海权理论)也对海权论进行了引进和传播,但传播范围和效果有限,不如在公开刊物刊登译作的方式影响力大。 2、第一次由中国人翻译成中文: 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再次刊载马汉该书该章的汉文译文,

马汉海权论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 (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二、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一)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皆告失败後,于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一八0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俄国、丹麦、瑞典及普鲁士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英国必须仰赖波罗的海各国输入橡木、绳索和帆布,所以无法容忍上述诸国参加武装中立,乃派遣波罗的海舰队,以武力来打破拿破仑的武装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战中击败丹麦海军舰队取得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後并进入芬兰湾,打破武装中立的政策。 (二)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海权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海权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海权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海权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水上交通比陆路容易,花费更少,荷兰贸易之所以成功,一是海运,二是它有无数风平浪静的水道,使得人们能经由费用不高而且快捷的通道进入荷兰以及德国内地。 在早期,那些同新的未开发的地区进行贸易的海上商贸人士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冒着在猜忌或者怀有敌意的国度上岸的危险而出海的;并且要想采集到能够装满船只且有利可赚的货物,往往耗时很久。因此他们本能地在商路尽头,寻找一个或者多个驻地,无论是通过武力取得还是通过好感获取,以使让自己或者代办们在该地拥有合理的安全保障,以使让自己的船只能够安全地泊锚。并且能够持续采集该地的适合销售的产品,然后等着本国舰队的到来,带他们回到国内。由于利润巨大,风险也高,所以在早期航海活动中,这样的驻地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了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最终发展成功则取决于其所属国家当中的天才人物和政策。而其发展与成功又构成了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海洋史的一大组成部分。殖民地的出现和发展,并非都如上面所描述那样简单而自然,许多殖民地在其计划与成立的时候都是统治者的行动而非个人行为,所以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纯属政治考量;不过贸易站点及其日后的扩张和探险唯求谋求的行为,以及他

们的出发点和本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组织并特许建立起来的殖民地是一样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母国都是在国外获得了据点,找到了出售本国商品的新途径和一种新的海运领域,使本国人民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并使本国获得了支援和财富。 影响各国制海权的主要条件是: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特征,包括国家机构的特征。 地理位置主要说:如果在陆地上无需捍卫自身,就不会由陆路去扩张领土,反之亦然。如果其目标一致会针对的是海洋,那么从扩张性讲,与那些边境之一是陆地的民族相比,海洋国家就具有优势,如:英国作为海洋大国,胜过荷兰和法国,因为荷兰必须消耗实力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来保证本国独立,法国则是从海上扩张转移到陆地扩张。 地理位置本身既可以促进海军发展也可以迫使海军解散。如法国失去直布罗陀的控制后,两只海军难以有效合力,所以损失惨重。 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利于其兵力集结,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战略优势使之具有核心阵地和优良基地,以防御敌人进攻。地理位置上靠近敌人或攻击目标的这一优势在贸易破坏战中表现明显,但必须是拥有与大型海外贸易中心相近距离额港口进行补给或者在盟国中一些港口建立贸易站。读后感同时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一处既能够毫不费力前往公海同时还控制了世界交通要道的位置,也可以大大提升制海权,如英国控制英吉利海峡,新加坡控制马六甲海峡。 自然结构:主要是必须拥有较长海岸以及匹配的河道进行纵深。

海权论

《海权论》中的理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也有人译作“海上实力论”。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海权的概念逐渐为中国人所熟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争取强大的海权,是中国从地域强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要因素。而说到海权,最经典的著作莫过于美国人马汉所著的《海权论》,可以说,是马汉提出了海权这一概念,并将之发扬光大。 一、要读懂《海权论》首先要了解的是该书的时代背景。 《海权论》讲述的是木帆船时代的故事,马汉出生在这个时代。在他的后半生,海军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军舰普遍装备了爆破弹和有来复线的大炮;煤炭取代风力成为军舰动力;钢材取代木材成为军舰制造材料。军舰的攻击能力、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都大大提高。马汉看到了这个时代。在《海权论》中,他用了不少篇幅讨论帆船和钢铁战舰在战术应用上的区别。 海权论体现了美国人马汉的视角。海权不是孤立的,它在与陆权的对抗中存在。美国位于北美大陆,却是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岛国,远离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美国仅有的两个陆地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太弱,不会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况且它们的关系还不错。 在马汉写作《海权论》的时候,美国人已从东海岸杀到西海岸,完成了大陆扩张。为美国大陆扩张做总结的是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在189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中,特纳提出“边疆理论”。他指出,不断向西的陆地扩张塑造了美国的国家性格。这样性格的国家肯定不会满足于守成。位于两大洋之间的美国需要新的扩张目标,马汉站出来,引导它把目光转向海洋。 二、本书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论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具体提出了海权的几大要素。一是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二是地形: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三是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四是人口: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五是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六是政府的决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第二三四部分则分别论述了对于欧洲、亚洲、美国而言应当如何建立强大的海权。作者在书中举出了几处战略要地: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控制北海与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海峡紧扼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苏彝士运河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衢道,若能掌握这些战略要地,就可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有意思的事,作者在书中的亚洲部分着重叙述了关于中国的问题,作者认为,亚洲问题的中心是中国,为了保证美国的利益,必须在保证中国门户开放,尤其是长江流域开放的同时遏制住中国的发展。因此,马汉在1893年鼓动吞并夏威夷群岛。他说:中国一旦从沉睡中醒来,将产生种种冲动,向东突进。要防止这种威胁,美国必须占领夏威夷。1898年,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日本反对,中国没有说话,这毫不奇怪。马汉预见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但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他的判断。直到今天,中国军舰没有威胁夏威夷——我们在为家门口的钓鱼岛生气。美国从夏威夷开始海上扩

海权论

海权论,是阐述以控制海洋为手段,进而实现国家强大、达成国家战略目标的战略理论。美国的马汉是海权论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海权论内容恢宏丰富,虽然它是一种战略理论,但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汉把“民族特性”作为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6个因素之一,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性中所显现出来的海洋特征,是这个民族海洋文化中最凸显的部分。马汉认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民族特性将会推动海权的发展。 一、民众中从事商业贸易的强烈愿望 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达·伽马、麦哲伦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线,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海权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特别是以海洋通道为载体的海外贸易推动的结果。商业贸易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对商业贸易的愿望和追求是那些成为海上强大民族的明显特性。 追求财富和利益是一切民族的天性,但通过什么途径来追求财富,则直接影响到该民族海权发展的命运。作为岛国的英国,土地贫瘠,荷兰地势低洼,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英国和荷兰把海外贸易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其国民中有强烈的从事商业的愿望。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天赋,追逐着财富和利益。贸易一天天扩大,航运一天天扩大,海权也在一天天发展。 历史上的法国则不同。法国有中国那种“地大物博、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地理优势,法国人可以从脚下那肥沃的土地中获取财富,但这样的行为绝不会导致海权的自然产生。在法国广大的贵族阶层

中,有着深远的鄙视商业贸易的传统,由此影响到全体法国国民,经商是人们最不屑于从事的下等职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鼓励发展海权,曾专门颁布法令,规定贵族从事海外贸易无损于贵族的身份。然而,正如马汉所说的:一种深入到国民意识中并占有公开优势的偏见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被一纸法令消除掉。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尊农为本,视商为末。但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商贸意识也非历史上可比。海洋权益、海外利益日益扩展,海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牵引力。日益发展的我国经济对海洋通道有极大的依赖性,海上航线的延伸也引导着海军发展的方向,一个拥有远洋利益的国家必须要有一支远洋型海军为其提供安全的保护。 二、根植于海外贸易基础上的民族冒险精神 民族的冒险精神与海洋环境、海外贸易相关联,海外贸易是民族冒险精神产生的土壤。 商业贸易是一个必须承担风险的领域,海洋上同样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从事以海洋为交通媒介的海外贸易,就更要冒双重的风险。乐于以此为业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勇敢无畏、富于冒险的民族。马汉认为,最初支撑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去开拓“地理大发现”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除了追求海外财富的强烈欲望之外,就是他们那种勇敢大胆、不屈不挠、热情蓬勃的民族精神。大洋上的惊涛骇浪、殖民地的荒漠原始、贸易中的冲突拼争,都不能阻止他们奔向海外。冒险,是

海权论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

"海权论"也深刻影响美国政府对海外基地的认识。以前,美国海军在海外无任何"立锥之地",但马汉"海权论"鼓吹谋求海外基地的论调,促使政府在发展海军力量的同时,寻求海外立足和海外基地。早些时候,美国政府在马汉的思想指导下,相继取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行权,从而掌握了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战略通道。之后美国接连吞并夏威夷群岛,获得在太平洋中部的战略跳板。 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取得了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的军事基地,独立后的古巴也成为美国的保护国。至此,美国掌握了加勒比海、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的"锁钥",打开了向美洲扩张和独霸美洲的大门。美西战争后,美国又相继占领了萨摩亚、威克岛等太平洋重要岛屿,并修建了海军基地。 1913年,美国又获得了关塔那摩湾修建海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美国又以50条超期服役的驱逐舰,换取了英国在大西洋纽芬兰、百慕大和特立尼达等8处海空军基地。至此,马汉提出的建立海外基地的建议到了美国政府的具体落实,美国逐渐建立起了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网。 据报道,美军将派出“拉森”号导弹驱逐舰,前往南沙群岛中的渚碧礁及美济礁一带水域航行,并会同时派出p-8A侦察机到该海域巡逻。P-3猎户侦察机也可能参与,未来数周也会开展一步的巡逻行动。美国国防部表示,美军的行动不会是一次性的,而是定期进行,这次行动并非针对中国。CNN表示,美国防部消息人士称,美方尚未就此次行动知会中方。 根据以上消息可知道,美国一心想争霸全世界,而中国是唯一能住址美国称霸的国家,中国在二战中的崛起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所以美国想通过海权论理论的发展模式来阻止中国的发展,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都有义务去学习相关的海权论知识,并结合我国国情去实践,大力发展我国海军在海上的实力,把我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上去,成为一只能保卫祖国和平,世界和平的军队。

论“海权”的重要性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论“海权”的重要 摘要:海权,一直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属于权利政治的范畴。所谓“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正是 对海权在综合实力上所有的作用的印证,也无疑适用在各个时代的国家发展中。关键词:海权中国利益发展 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四大洋的面积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0%,为名副其实的水球。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海洋的控制权是非常重要的。海权,一直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属于权利政治的范畴。所谓“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正是对海权在综合实力上所有的作用的印证,也无疑适用在各个时代的国家发展中。 19世纪末,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简称《海权论》)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这说明了有史以来海洋在有些国家和有些人心目中所具有的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翻开历史,确实如此。15世纪末,在西欧人领导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三代霸主美国的崛起正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日本的振兴是因为明治天皇从美国海军准将柏利仅带四条军舰就叩开国门的屈辱中领悟到,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必须“拓万里之波涛”。反观中国,自清朝闭关锁国后,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在鸦片战争前越来越走向式微,终致后来沦落为任欧洲列强宰割的“鱼肉”。 随着二十一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成为国际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新领域,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沿海国都在为争夺或扩大各自的管辖海域而竞相向海洋进军,纷纷调整海权发展战略,加快海洋立法,增强海洋管理机构,大力发展海军,以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洋斗争的新形势,从而更加剧了我国海权问题有效解决的迫切性与艰巨性。国家海洋局的数据显示,2008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 29662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9.87%。而 1979 年,这一数字才不过 64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刚到 1%。此外,中国国际贸易总量的 85% 以上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中国商船已经遍及世界 1200 多个港口,世界航运市场 19% 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集装箱来自中国。中国已是世界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油进口第二大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第三大国。我国经济对海洋经济的依赖越发凸显。我国如今几乎于每一个邻国都有海洋利益冲突,在东海与日本在钓鱼岛和东海油气开发的问题上一直是神经绷紧,冲突不断,与韩国的苏岩礁存的争议也不时影响两国关系,而南海的情况更令人担忧:近来的黄岩岛事件,令我国与菲律宾关系紧

海权论

马 汉“海权论” 马汉简介: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 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马汉的海权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包括发展海上实力的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