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_省略_式研究_基于生物制药接力创新特性_石忠国

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_省略_式研究_基于生物制药接力创新特性_石忠国

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_省略_式研究_基于生物制药接力创新特性_石忠国
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_省略_式研究_基于生物制药接力创新特性_石忠国

第24卷第3期研究与发展管理

R &D MANAGEMENT Vol.24No.3文章编号:1004-

8308(2012)03-0085-08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模式研究

———基于生物制药接力创新特性

石忠国1,李天柱2,银路1

(1.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都610054;2.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鞍山114051)

摘要:以我国建设生物产业基地的现实要求为背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现实案例的总

结,揭示生物制药产业的专家型公司和核心公司的“接力创新”特质,归纳了平台技术转让、整体出售、合同研

究、市场共同开发等典型接力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特征,构建了包括创业激励系统、专业孵化系统和接力握手系统的创新平台体系框架,并深入研究了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组织运行模式.关键词:生物制药;产业创新;接力创新;产业创新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

07-14;修改日期:2012-03-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获利机制研究”(7090201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研究———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20110491702);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SCM

的生物医药研发及物流服务平台运行机制”

(2011FZ0008).作者简介:石忠国(197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兴技术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管理.

生物医药被喻为21世纪的“钻石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选择.自2005年6月国家发

改委首批认定3家“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开始,各类生物产业基地(主要是生物医药园区)在我国迅速兴

起.建设生物产业基地的目的是通过促进生物技术企业的集聚,以集群形式引领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发

展.近年来,我国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可概括为4个方面[1]:①促进了生物产业创新能力的建

设,各地方建设了一大批创新平台,集聚了一大批人才,研发和转化了一批重大生物技术成果;②初步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集聚化程度高,集生物技术研发、制造、人才培养、流通等为一体的生物产业集群,如德州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深圳生物医学工程产业集群、北京和上海的生物研发服务外包集群等;③初步形成了若干生命科学产业园区,如广州生物岛、光谷生物城、泰州中国医药城等;④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了国家、地方、金融等共同推进生物产业的格局,以园区为载体集聚各方面的资源.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已成为推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的国家战略和重要举措,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在理论研究方面,以弗里曼产业创新理论为指导,宏观上的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战略研究较多,但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的实际特点和需求,进行生物技术产业创新平台专题研究的还较少见.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平台是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的特点,为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

产业创新是介于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之间的一个中观范畴,通常指处于同一市场、利用同类技术或生产方式的企业,运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方式,改变或提升原有的产业结构或创造新产业的活动过程.

最早使用“产业创新(industrial innovation )”一词的是Cunningham ,他讨论了经济周期中“创新”术语

的使用、创新现象在普及过程中涉及的困难,分析了产业问题的差异性、绩效标准和产业比较等问题[2].

68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4卷

Freeman为产业创新理论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3].20世纪70年代,Dodgson和Rothwell荟萃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产业创新手册》)[4],代表了产业创新的主流趋势.此外,有学者在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Hamel研究指出,大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依赖改变游戏规则,它们或是改变了所在行业的竞争基础,或是创造了全新的行业,或是完全改造了现有的行业[5];Prahalad认为,一个公司若要创造未来,就必须能够同时“改造”整个行业,以创造未来产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以对自己有利为出发点来制订企业战略[6];Nelson等研究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不同产业的作用[7];Mansfield研究了日本和美国的产业创新[8];Hobday以远距离通讯技术为背景,研究了大技术系统中的技术创新问题[9];Kneller对日本制药产业的创新进行了分析[10];Menrad分析了德国食品产业的创新系统[11];Adeoti和Adeoti探讨了尼日利亚生物工艺产业中创新和研发的关系问题[12].我国产业创新及其管理经历了思想萌芽和实证研究的阶段后,也进入了产业创新系统研究阶段.这种系统性趋势从4个方面得到体现:20世纪80年代网络合作化技术创新概念的出现、产业创新战略概念的提出、产业创新的空间背景受到重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出现端倪[13].

但在众多研究产业创新的文献中,较少找到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平台的文献.从实践看,产业创新平台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但理论层面上的研究还很缺乏.Meyer和Seliger提出,产品平台是一系列核心子系统与各种相关接口组成的一个公共架构,在这个公共架构上能源源不断地派生出产品[14].也有研究认为,平台就是为了达到某种技术功能要求而设立的工作环境,对高技术企业而言,平台技术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国内有学者从总体上研究了产业创新平台的组织体系、运行模式等问题[1517].还有研究认为,集群创新网络的平台化就是产业创新平台[18].尽管文献表述各异,但对产业创新平台的重要意义已达成共识.产业创新平台可以围绕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组织企业、产业组织、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结合对产业竞争力塑造起关键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不过,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特征,针对不同产业创新的特点和需求,专门分析其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运行和管理等具体问题的研究还很罕见,对于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平台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因而,研究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特性———“接力创新”

钱德勒指出,新兴的生物技术研究公司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创建和技术创新具有关键意义[19].Pisano 则认为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是生物制药创新的动力源泉[20].李晓龙和刘建亚阐述了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与传统公司在生物制药创新中的不同角色[21].李天柱等对专家型公司(expert company)与核心公司(core company)在生物制药创新中的不同角色.两者的良性互动所形成的正反馈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两者的互动创新是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来源[22].但已有文献都是部分反映生物制药创新的一些特点,并未站在产业高度提炼出反映生物制药创新特性的一般性规律.

大量实际案例显示,生物制药创新是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合作的结果,但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合作创新,而具有突出的“接力”性质.如图1所示,专家型公司一般完成生物技术药品研发前端的初期发现、实验室研究和中试等环节,而核心公司“接力”承担后端的生产、营销等商业化任务,至于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审批等环节具体由哪类公司承担,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我们将这种独特模式称为生物制药的“接力创新”.成功的生物技术药品大都是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接力创新”的结果,近年来大型制药公司与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之间汹涌的并购和结盟浪潮就是这种模式的真实写照.默克(Merck)以11亿美元收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Sirna,目的是为从该公司得到基于“RNA干扰”理论的新药研究成果;罗氏诊断(Roche Diagnostics)罗氏以1.55亿美元收购只有两年历史的454公司,是为获得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阿斯利康(Astrazeneca)以1.5亿美元并购只有数十人的Arrow公司,是为获得抗感染治疗技术及HC和RSV两个处在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安进(Amgen)以3亿美元和4.2亿美元收购Alatos公司和

Ilypsa 公司,则是为获得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个候选新药与骨性关节炎的药物平台,以及治疗高磷血症的

一个候选新药;诺华(Novartis )逐步支付6亿美元里程金与MorphoSys 公司签订10年合作协议,

目的是针对多种靶标研制及优化抗体,诺华获得潜在产品的开发权;葛兰素史克(GSK )逐步支付17.7亿美元里程

金与Mpex 公司就处于研究阶段的EPI 药物及创新疗法签订合作协议,Mpex 承担候选药物开发、完成联

合用药的临床研究,GSK 则获得相关产品的独家开发权和全球销售权.如此案例,不胜枚举

图1生物制药创新的典型发展阶段与“接力创新”Fig.1Typ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bio-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and “relay innovation ”

资料来源:由本文作者归纳整理

我们将结合图1中归纳的生物制药创新过程分析“接力创新”的原因.

2.1风险、速度和效率的要求

生物制药创新面临极高不确定性,越接近创新链前端,不确定性越高.平均而言,开发一项生物技术药品,在实验室研究和中试阶段需要筛选超过10000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大约250种能够进入临床前研

究,之后能够进入临床实验的仅有5种,最终能够通过审批“幸存”下来进入商业化的则仅有一种,至于初

期发现阶段的成功率则根本是不确定的.

“接力创新”则可以很好应对上述问题:①前端的初期发现和实验室研究是很多专家型公司以并行工程的方式共同完成的,这就分摊了高额投入,并将个别公司研究失败对整个创新活动成功的影响降至最低,整体上提高了创新成功率;②分工使专家型公司在知识和技能上更加专业化(如专门从事目的基因分离、高通量筛选等),显著提高创新速度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③核心公司从较多专家型公司的研究成果中选择最合适的新技术将其商业化,可以将资源和能力集中于不确定性相对较低但资金投入较大的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使创新风险大为降低,而专家型公司将有前途的研究成果向核心公司转移,可以取得较高的溢价,获得丰厚回报,符合风险投资高风险高利润的特点.

2.2企业能力的约束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能力的集合体.生物制药创新对企业能力的苛刻要求是“接力创新”的内在动力,并划定了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的职能分工.

如图1所示,生物制药创新是一个行动目标从模糊到具体、行动范围从发散到聚焦的渐进过程,需要从大量科学发现中逐步排查和筛选,最终形成具体的技术产品并完成商业化.在初期发现阶段主要是纯

78第3期石忠国等: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模式研究

88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4卷

科学研究,力图从海量基因中发现目的基因和药物靶标,为发展新产品奠定基础,关键需要“探索能力”[23]和基础研究能力;实验室研究阶段主攻方向有所明确,开始根据目的靶标寻找备选化合物,但该阶段仍以基础研究为主,并针对研究进展对研发决策和组织进行灵活调整,因此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基础研究能力是所需关键能力;在中试和临床前研究阶段,逐步向具体的产品过渡,开始与市场联系起来,但仍需根据环境变化和中试进展对技术进行筛选和调整,因此需要“预见能力、市场知识能力”[24]、技术柔性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进入临床研究后,虽然还要从多个产品中筛选,但技术已经定型,市场主攻方向明确,关键是如何组织临床实验并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特别需要临床资源网络以及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交际、协调的能力;在最终的生产和营销环节,技术产品及其市场定位已经无法变动,需要运营能力将新药顺利推向市场,完成创新的实现过程,因此这一阶段主要需要战略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一家公司很难拥有开发生物技术药品所必需的全部能力,但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两者所拥有的优势能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专家型公司专注于科学研究,规模小、组织灵活,在探索能力、基础研究能力、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组织柔性能力以及技术柔性能力(由其开发的平台技术特征所决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核心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强大,管理水平高,在市场预见、临床、外部协调交际、战略管理、生产以及营销等方面能力突出,两类公司“接力”合作可以很好满足生物制药创新对企业能力的要求.

2.3两类公司的接力模式

由于公司的战略目标不同,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接力”的时机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专家型公司的角度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典型模式.

1)平台技术转让主要发生在新药的实验室研究或中试阶段,这时专家型公司已经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主要是平台技术,市场应用方向还不明确.平台技术的买方主要是渴望提高基础研究能力的传统制药公司,他们希望通过对平台技术进一步开发,还可能开发出多种有前途的新药产品.但购买平台技术代价高昂,并且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对平台技术进一步开发能否成功对传统制药公司来说依然是不确定的.这种合作方式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初期很常见,基因泰克(Genetech)、奇龙(Chiron)、生物基因公司(Biogen)等著名生物制药企业在发展初期都大举开发平台技术,然后向传统制药公司授权或转让,礼来(Eli Lilly)、默克等公司确实利用这些平台技术获得了成功.

2)整体出售一般发生在临床前研究到临床阶段,这时专家型公司已经在特定药品的研究上取得了明确的阶段性成果,研发失败的风险大幅降低,但资金需求急剧放大,仅凭专家型公司自身已经无力为继,因此通常将公司整体高价出售给核心公司.核心公司也可以获得更多好处:①可以填补公司的新产品研发管道的空缺;②可以将专家型公司的研究团队和开发平台一起购买过来,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基础研究能力,比单纯购买技术划算;③专家型公司的投资者,尤其是风险投资乐于促成这样的双赢交易,获取高额利润.前述的生物制药产业内的并购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再例举.

3)合同研究.核心公司以合同形式委托专家型公司为其完成药品的定向开发,并根据研究过程中各关键阶段的研究成果向专家型公司支付里程金,有时在合同完成后再支付一笔技术许可费,而专家型公司除了获得里程金,通常还可以获得在未来依据产品的销售额或利润提成的权利.这种模式在实验室研究、中试、临床前研究等阶段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制药公司在分子生物学知识方面的不足,也可以帮助生物制药公司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壁垒.以分阶段的里程金形式支付研发投入,也有利于核心公司规避研发失败的风险,而专家型公司则获得了宝贵的发展资金.合同研究在生物制药创新中应用广泛,除前述举例外,世界上第一种基因工程疫苗就是奇龙公司早期为默克公司合同研究的,默克完成了临床、审批和商业化.

4)市场共同开发通常发生在商业化阶段,新药顺利通过临床并获得了罕用药品授权①.罕用药品地

①罕用药品(orphan drugs)在我国医药界有时也称为“孤少药品”.美国在1983年通过了罕用药品法案,规定被认定的罕用药品在批准上市后,开发商享有7年的市场垄断期,还对药品的临床研究费用给予税务优惠.

位的获得会吸引大量资金注入,因此专家型公司一般不会轻易将技术或公司出售,而是努力将技术推向

商业化.专家型公司通常会寻求与核心公司合作,

以克服生产和营销能力不足的障碍.由于新药证书和罕用药品地位是制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这时专家型公司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授权许可、组建合资公司等多种手段.如安进在商品化促红细胞生长素(EPO )时,与麒麟啤酒株式会社(Kirin Breway )共同投资组建合资企业,授权强生在美国针对与血液透析不相关的贫血症、在欧洲针对其所有用途销售EPO ;在商品化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 )时,安进将日本和中国的生产销售权授权给麒麟啤酒株式会社,又将欧洲大多数国家的销售权(不包括生产)整体许可给罗氏公司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能够采用市场共同开发这种合作方式的专家型公司只占少数,而且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家型公司”,因为通过前期的发展,它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综合组织能力,如果能顺利完成新药商品化,就将成长为成功的一体化核心公司.安进、基因泰克等生物制药巨头都是通过将新药推向商品化完成了从专家型公司向核心公司的蜕变.

3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模式

从产业层面看,在生物制药产业内由于接力创新的广泛存在,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之间的良性互

动一旦形成,就具备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特性,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形成可持续创新能力[22],生物制药

这种特殊的创新模式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组织运行模式提出了特殊要求.虽然我国不同地区的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水平和基础存在差异,但根据已有研究以及我们对成都、珠三角、上海、北京等典型生物医药

园区的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我国目前在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环境方面的共性特点主要是

[22,2526]:基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拥有一批专家型公司;创业意识和创新氛围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够浓厚,创业环境有

待发育,

融投资体系较为单薄;缺乏世界级大型制药公司;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研究院所,科学和产业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等等.

依据理论分析结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我国生物制药区域产业创新平台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限于篇幅,本文只针对企业最为关心的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展开深入研究

图2我国生物制药区域产业创新平台体系模型Fig.2Model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novation platform system in China

3.1生物制药对共性技术需求的特殊性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下,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建立健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为产业部门的持续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已成为事关我国产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生物制药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又有别于传统产业部门,具有一定的特

殊性,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基础研究能力的要求高,科学和技术联系紧密.以生物制药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是依

98第3期石忠国等: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模式研究

09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4卷

赖通用的平台技术、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发展起来的[27],生物制药研发所必需的染色体萃取、聚合酶链反应(PCR)、蛋白质表达、基因组技术、蛋白质组技术等基本技术都属于这类共性技术.核心公司和专家型公司所具备的基础研究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专家型公司在共性技术研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生物型药物的开发周期长,研发费用高.与生物药物研发过程相伴随的是惊人的投资和漫长的开发周期,即使不考虑投资和时间完全不确定的初期发现阶段,整个开发周期也将长达8 15年,投资以亿美元为单位计算,而这还不包括为建造高标准的GMP车间及营销网络的投资.任何一家企业独自承担生物制药创新全过程的任务,其难度都是很大的,一旦在某个环节失败,前期的巨大投入就可能付诸东流.退一步说,由于初期发现阶段要对海量的目的基因和药物靶标进行筛选、确认,实验室研究和中试还要对上万种化合物进行优选,即使一家企业能够独立完成整个过程,其速度和效率也将是极低的.

3)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面临着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撑:①专利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核心专利都被发达国家和国外的核心公司掌握,我国原始创新少,受西方国家专利制约较大;②我国生物制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面临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科技成果市场应用比较难,不足以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是专家型公司对未来缺乏战略性考虑,需要明确的市场引导;③我国生物制药面临着突出的资本和融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风险投资缺乏,处于种子期或早期阶段的专家型公司获得风险投资支持少,专家型公司难以成长为核心公司,另一方面是由于专家型公司没有前期市场表现,难以上市融资和获得银行贷款.

3.2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组织模式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的大型产品或行业中,我国都设有行业中心所或相关研究组织,这种以服务行业技术研发为目标的组织几乎都是事业单位法人性质,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形成了一种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布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行业研究组织的功能不断弱化,甚至消失,针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新的组织模式又没有建立起来.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的核心在于,在我国特殊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如何建立一种组织制度,为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持续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1)引导机制.共性技术的研发及其研发平台的建设必须由政府来引导.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方式有以下几种:重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选择;直接资助共性技术的研发;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营造鼓励共性技术研发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统筹不同部门、地方乃至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模式有科技计划、政府科研机构、非政府科研机构和合作研究等组织模式.目前,我国多种形式的共性技术研发组织都有,但从作用的发挥和功能完善方面来看,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引导机制还需要在健全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提升研发组织层次、完善研发基地、充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宏观统筹协调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办法.

具体可在如下4个方面进行引导共性技术研发的开展:①建立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的组织保障体系,可在现有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依托转制为企业法人的生命科学研究院所组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生物制药产业技术研究院;②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带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技术进步,建立一批有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联盟,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③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原则上应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也可依托代表行业技术水平的龙头企业建立;④鼓励建立民营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对民营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建立给予专项支持或政策优惠,如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渴求寻求出路,并正在逐步脱离粗放经营的模式,对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浓厚的兴趣.

2)组织机构和运行模式.针对生物制药持续创新特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应包括“公共实验室”研发服务平台和外围“虚拟实验室”研发服务平台两大部分.

公共实验室实行实体化运行,属于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开展社会公益性研究,并且不进入社会竞争领域.公共实验室的建设以政府为主体投资建设,或者依托医科药科大学或生命生物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政府在基本事业费方面给予保障,依托单位进行管理经营.同时,积极鼓励公共实验

室以技术、种质、人才、信息等成果和服务支持生物技术公司的竞争性研发活动.公共实验室的设备以廉租方式提供给生物技术企业使用.

虚拟实验室实行虚拟化运行,为契约式联盟性虚拟组织.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以政府引导、依托生物制药核心公司建设为主,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等生物与医药研发、检测和评估评价服务中心,形成外围协作网,从实验设备、检测、评估等方面为专家型公司提供系统配套的技术服务,成员单位协作开展竞争性研发活动.

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模式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组织机构Fig.3Organization of generic technology R&D

platform

图4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运行模式Fig.4Operation mode of generic technology R&D platform

3)利益机制.生物制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核心机制应是利益机制,也可称作激励机制.利益机制解决得好,成果转化孵化机制、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和实验室管理机制都可得到解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的利益机制体现在4个方面,

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知识产权共用以及严格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利益的19第3期石忠国等: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模式研究

29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4卷

约定要用契约的方式固化下来,在预期利益实现的时候,所有参与方都希望获利,这在客观上也为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即政府提供政策工具,让共同受益者参与其中,而不是政府唱独角戏,成员单位缺乏利益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包晓凤,龙九尊.生物产业基地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N].科学时报,2011-06-27(B4).

[2]Cunningham N J.Industrial innovation[J].Business History,1960,2(2):97100.

[3]Freeman C.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4.

[4]Dodgson M,Rothwell R.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Aldershot:Edward Elgar,1994.

[5]Hamel G,Prahalad C K.Competing for the futur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6]Prahalad C K.The role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corpor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3,36(6):4047.

[7]Nelson R.Understanding technical change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M].New York:North-Holland,1987.[8]Mansfield E.The speed and cos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External vs internal technology[J].Management Science,1988,34(10):11571169.

[9]Hobday M.The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of European semiconductor produc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14(234):401414.

[10]Kneller R.Autarkic drug discovery in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Insight into national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3,32(10):18051827.

[11]Menrad K.Innovations in the food industrial industry in Germany[J].Research Policy,2004,33(6/7):845 878.

[12]Adeoti J,Adeoti A.Biotechnology R&D partnership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Nigeria[J].Technocation,2005,25(3):349365.

[13]张治河,谢忠泉,周国华,等.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2008,27(1):3537.

[14]Meyer M H,Seliger R.Product platform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J].Solan Management Review,1998,40(1):6174.

[15]许正中,高常水.产业创新平台与先导产业集群:一种区域协调发展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10(4):136140.

[16]李必强,郭岭.产业平台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8385.

[17]李平,王蒲生,杨君游.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9):5559.

[18]潘崴伟,金雪军.产业创新平台:集群创新的新模式[J].开发研究,2009(5):5862.

[19]小艾尔佛雷德·钱德勒.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M].罗仲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0]Pisano G P.Science business:The promise,the reality,and the future of biotech[M].New York: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6.

[21]李晓龙,刘建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2]李天柱,银路,程跃.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及其启示———基于国外典型集群的多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3):18.

[23]赵文虹,李桓.企业家导向与创新选择[J].科学学研究,2008(2):401407.

[24]王明华,王长征.市场知识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J].中国软科学,2004(10):8892.

[2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7]李天柱,银路,程跃.现代生物技术研发柔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2):189194.

(下转第109页)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Game Modle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ies in Industry Chain

YU Bin-bin

(Party School of CPC Shaoxing Municipal Committee ,Shaoxing 321000,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Who is responsible for in-novation ”as the theory of focal point ,it tries to use th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in ecology to study the link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mmunities ,“the innovative evolution ”of both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l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sustaining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nnection to innov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innovative ”companies shar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dependent on traditional industry.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legal factors in government action have a facilitating role 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evolution to the “innovative ”industry.

Keywords :traditional industry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novation connection ;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

evolutionary game

(上接第92页)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Mode of Bio-

pharmaceutical Generic Technology R&D Platform

———Based on Bio-pharmaceutical Relay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

SHI Zhong-guo 1,LI Tian-zhu 2,YIN Lu 1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4,China ;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shan 114051,China )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alistic demand of China's biotechnology industrial base construction ,an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ssive realistic case studies ,it has revealed the distinguished “relay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 between expert company and core company from the industrial level ,and then summarized several patterns of the “relay innovation ”,i.e.platform technology transfer ,whole sale ,contract research and market co-developing.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biotechnology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it has designed the frame-work of innovation platform system ,including incentive system ,specialty incubation system and relay hand system.Fi-nally ,it has studied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mode of generic technology R&D platform.

Keyword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novation ;relay innovation ;industry innovation platform ;generic technolo-gy R&D platform 9

01第3期于斌斌: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链接机理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某某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某某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某某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某某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某某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某某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某某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烟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某某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某某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某某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某某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某某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某某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只是分享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平台型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平台型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痛点: ?不知道如何根据新形势建设新的组织 ?不知道如何将新的组织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面对平台型组织仍然沿用科层制组织的管理方式 ?管理思想老化,无法适应新的运营局面 培训后感受与关键收获 ?感受:组织建设必须尊重企业文化 ?感受:组织建设与管理必须适应时代发展 ?知道:管理创新适应必须时代的发展 ?掌握:根据时代发展、形势的变化去建设平台化组织、创新管理的方法、工具 培训对象: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专业HR从业人员 ?必须有3年以上的基层管理经验 ?了解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熟悉组织与员工的心态与现实表现者 培训时间:2天×6小时/天=12小时 课程形式: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演练法;案例分析法

课程大纲 ?分享与分析 ?为什么要有组织? ?我们设计组织机构的用意是什么? ?上司与下属本质上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您认为员工与公司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公司根据什么来对部门、岗位进行定责、定岗、定编、定员、定额、定薪??我们根据什么建立岗位任职能力模型? ?我们所理解的关键任职能力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管理事务、员工的思想、依据是什么? ?平台型组织与其它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1、新时代与管理创新 ?新时代的巨变 ◆社会的转变 ◆政策的转变 ◆员工的转变 ◆新的用工关系 ●工作与职业边界模糊 ●工作作与雇佣分离

●劳动力即时对接 ●无差别就业机会增多 ●劳动派遣逐渐减少,但需求仍然存在●劳务外包换装出场 ●产业结构调整性失业增多 ●劳资摩擦性失业增多 ◆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客户的转变 ◆竞争关系的转变 ◆运营方式的转变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 ◆管理创新的外在要求 ◆管理创新的思想 ◆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管理创新的组织 ?管理创新介绍 ◆新的用人理念 ◆新的员工关系 ◆新的薪酬 ◆新的绩效 ◆新的招聘

工信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 年)》的通知 工信部科 [2011] 32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 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发展指南( 2011 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年七月一日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年 7 月 、八— 前言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 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 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 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二、原材料工业 三、装备制造业 四、消费品工业 五、电子制造业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和任务,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 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目标,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建党九十多年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优良的政治传统。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每当面临重要的历史关头或者要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党都善于通过学习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推动实践。致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坚守的政治责任。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十七大以来,中央进一步提出,党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我们党优秀的政治品质。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胜利和成就,都是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结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用人类文明发展最新成果丰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和纯洁;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为人民服务实践中汲取群众智慧,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 第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形势下党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根本保证。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只有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宏观决策、综合协调、知人善任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只有坚持为民服务、夙夜在公,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使我们党在任何风险和考验面前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有效破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我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二、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目标,是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科学体系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是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前提和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党是核心和关键,建

技术交易交流平台建设方案

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方案 技术交易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目的,通过创新交易方式和服务模式,为我市十大产业培植壮大,提供一个集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和过程服务为一体的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 一、建设思路 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总体思路,围绕构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平台中心任务,面向三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面向十大产业提升,针对产业科技发展、创新资源共享与集成等提供服务;二是面向企业技术创新所需,围绕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提供综合服务;三是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提供服务。 二、建设重点 (一)信息服务 1、技术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在研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信息,提供定向信息服务。 2、创新源信息。搜集、整理、发布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研究领域、优势专业、研究动态信息。 3、人才信息。建立我市专家数据库(专业方向、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对接国内外创新团队、咨询顾问、专家数据库等。

4、产业技术发展信息。围绕产业技术发展动态、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开展产业调查,产业信息推送服务。 (二)技术交易 依托科技综合服务大厅,开展技术交易线下服务;依托互联网络对接国内外技术交易市场和数据库服务平台,开展技术交易线上服务; 1、线下服务 围绕我市十大产业体系,全方位集聚与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服务资源,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划分为如下功能区:1)综合服务区:设置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资质认定、技术交易、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科技金融、中介代理九个服务窗口。 2)科技创新展示区:设有科技产业、科技载体、科技服务等展区,集中展示市情、科技工作发展、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产品、科技成果、区域科技创新等。 3)成果转化及技术交易区:通过展示、推介、转化、交易服务功能,打造国内一流的成果转化转移服务平台。进行技术经纪人活动、项目交流与对接、线下成果交易。常年举办科技成果交易对接会、专项定题座谈会、信息发布会、项目路演、科技培训等。 2、线上服务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一、30项关键共性技术: 根据浙江各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30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以系统级芯片为重点的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嵌入式软件、软件中间件、信息化支撑软件、信息安全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网络、光通信产品、宽带接入设备、智能网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及通信产品;开发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视频监控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及数字摄录放产品;开发光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子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二)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生物工程等新型药物,开发药物的质控技术;开发中药提取、浓缩、杂质控制等新技术;开发仿制药物的工艺创新、晶型创新和剂型创新的新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慢性乙肝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一批生物工程原料药;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 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手性合成技术;新型辅料的

开发生产应用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高档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纳电子材料、信息传输线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塑料,纳米材料和其它特种新材料;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包装材料、氟(硅)等化工材料等领域里取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 (四)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氟精细化学品、高端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中间体;开发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学品、粘合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新型的分离和混合技术;新型催化及合成技术。 (五)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自动控制系统及仪表、现代光学仪器、高性能传感器等高技术产品,提升汽车仪表和电工仪表、流量仪表等公共计量仪表,发展科学测试仪器、环境监测仪器、轻工专用仪器等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高性能传感技术。 (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经济型轿车、高档客车整车;开发车用发动机,自动变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 行机制研究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体及分工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加者主要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内部存在着包括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作为联盟的参与方,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让与机制,联盟成员都必须对联盟有“贡献”与“承诺”。“贡献”意味着联盟成员应具有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承诺”意味着联盟成员愿意在联盟内部实现某种程度的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共享,愿意让度部分利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分工可以用下图说明。 1.政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推动者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尝试,也是在产业层面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举措。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主要有三:(1)遴选产业与技术,即选择在那些产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一般而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聚焦于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战略产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2)协调推动,即国家运用计划资源调控产学研等技术创新要素按市场规则组合;同时,调解联盟运行过程中的摩擦与冲突。(3)政策支持,即政府通过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规范产业联盟的运行;(4)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提供必要的联盟运行资金。

2.行业内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导性力量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也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创新利益的主要享有者。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可以获得两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团体优势;二是来自于企业特定能力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产业内龙头企业处于联盟的“盟主”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1)提供创新资源。这里的创新资源包括创新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人员、科研设施等创新资源;(2)参与研究开发。行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一起成立项目攻关组织,进行重大原创性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3)进行技术推广,实施创新技术产业化战略。 3.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异质性创新资源 组建联盟网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实现资源共享、资源转移,即以联盟网络进行合作渗透,实现异质性资源外取。作为联盟的重要参与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必不可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盟友,应当以自己异质性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参与联盟运行。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部协调与信任机制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须妥善解决成员间的摩擦,建立起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这要求:(1)建立联盟信息交流机制。其内容包括资料交

2020年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2020-1-1实施 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年度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 1

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 2

如何创建创新型党组织

如何创建创新型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党组织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牢固树立党的执政地位,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不同的发展时期,赋予他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也不同,但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创新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党建工作,使单位职工在党组织的引导下,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积极投入到工作创新、管理创新活动中来,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切实为群众服好务,有效的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协调发展,实实在在的促进各项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有着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创新”是党建工作不断前进的“发动机”,永葆生机的“动力源”,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加速器”。这就要求我们要狠下功夫,在引领学习、发挥示范作用上下功夫;在创新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实效上下功夫;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上下功夫。我中心作为经开区管委下设单位,要紧紧围绕打造千亿量级园区的工作总要求,以打造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着力抓好作风建设、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切实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一、更新党建理念,突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创新型党组织,必须坚持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思想上与时俱进,观念上更新换旧。一是单位领导班子要成为创

新的领路人。班子成员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进步的方法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开放包容、敢想敢试”,加强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刮起创新的“头脑风暴”,让彼此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激发灵感,为今后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党员要成为创新的排头兵。要突出党员的创新表率作用,让党员始终学在前面,努力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两学一做”活动,让学习形成常态,培养党员骨干成为勤学善思的模范,干事创业的先锋,创新创业的排头兵;要让党员始终冲在前面,引领职工群众逐步形成敢说敢想、敢于尝试的创新氛围。 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建创新型党组织,要把创新贯彻于各项工作之中,增加的新的工作机制,增强新实践、增添新气象。人才队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和形式,才能固本强基,破茧成蝶。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一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业务工作相融合、同呼吸、共发展,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创造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日常管理,实现“全覆盖”,沟通“零距离”。二是要有针对性的为干部职工进行成长规划,创造有利的激励与创造性环境,激发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积极性。三是严格执行党的规定,严守政治纪律,

广东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建设实施方案

广东省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培育建设实施方案 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将广东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的目标,根据《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以及《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智能制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地区,加快智能制造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链整合、配套分工和价值提升,利用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建设一批支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具有公益性与开放性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将智能制造从点、线延伸到面,全面推动广东省制造业发展,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主要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各地市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突出地区发展重点与特色,规划建设各地市

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市场主导,省市联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省市(区)各方优势,省市联手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应用为先,示范带动。通过推广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和产品,发挥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的推动作用,首先充分支持智能制造应用,树立各类、各层次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充分带动智能制造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总体目标。 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建设一批支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具有公益性与开放性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培育建设50个左右各类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做大智能制造相关产业规模,力争形成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地市、产业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同时逐步完善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相关产业联盟。 ——各类服务平台累计为行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技术服务的次数达到每年500次以上;每年累计开展各类智能制造技术培训或讲座200次以上,每年累计培训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0000人次。 ——服务平台实施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广应用,运用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生产装备、生产过程、产品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八大行业分别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将为新时期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建设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历史演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与产业共性技术相伴而生并且在不断演进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大致经过了个发展时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科研经费由政府统一安排和支配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指令性研发”科研成果由政府向相关企业无偿推广使用。这种以行政、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在不长的时期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发挥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作用。年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至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以任务带学科”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关键性问题确保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与国防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该种模式也开始显露出。类国有企业”的弊端科研机构职能不清、机构庞杂、科研积极性不高及效率低下。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利益动机的增强导致原有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难以为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新旧体制过渡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为解决科技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指导方针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相继设立和实施了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从国家战略层面组织研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瓶颈性、前沿性技术问题。这一时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显著特点是逐渐摆脱计划体制影响从服从“计划要求”向适应。市场需求”过渡一方面计划体制的惯性继续发挥作用例如政府要求研究机构。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规划方案

XXXX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规划方案 二O一一年七月

目录 第1部分项目概述 (1) 1.1建设目标 (1) 1.2建设必要性 (1) 1.3建设思路和主要任务 (2) 1.4建设意义 (3) 第2部分需求分析 (6) 2.1业务需求分析 (6) 2.2基础资源需求 (8) 第3部分总体规划 (10) 3.1指导思想 (10) 3.2基本原则 (10) 3.3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 (10) 3.4总体架构 (11) 第4部分建设内容 (15) 4.1基础设施 (15) 4.2数据资源库 (16) 4.3应用支撑 (18) 4.4业务应用 (18) 4.5安全保障 (28) 4.6运维服务 (29) 4.7统一门户网站 (29) 第5部分实施计划 (31) 第6部分投资估算 (32) 第7部分效益分析 (33)

7.1社会效益 (33) 7.2经济效益 (33)

第1部分项目概述 1.1建设目标 按照XXXX委、市政府《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的文件精神,结合XXXX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响应市委十届八次会议提出的“加快建设宝鸡科技资源中心,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会议精神,认真落实XXXX科技局于2011年3月5日召开的“XXXX创新服务中心建设规划汇报会”的会议要求,通过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为XXXX九大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对相关行业和各 部门科技创新业务进行整合并提供相对完整的支撑,即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基础设施及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紧紧围绕XXXX优势产业链建设科技创新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金融等各类资源的结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创新人才数量和水平明显提升,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促进实现宝鸡的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建设必要性 第一,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XXXX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XXXX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建 设了科技文献服务平台、专利服务平台和金属交易服务平台等,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利用率低,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 合利用,提高宝鸡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XXXX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 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 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政府、企业、大 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案辽宁是科技大省,科技资源拥有量与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辽宁也是工业大省,具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然而,辽宁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并未得到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产业技术创新链条不够完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仍显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压力,科技与产业如何整合、科技与金融如何融合、科技与经济如何结合,成为创新驱动战略如何实施的关键所在。围绕辽宁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有用、实用、好用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是辽宁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总体思路:按照“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府服务”的原则,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全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建设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以社会化服务为内涵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整合人才链、提升经济与社会价值的“4+1”链式产业技

术创新体系。树立“政产学研用金介”全要素整合、“4+1”全产业链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理念。突出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创新资源汇聚等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全方位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全省产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全要素参与新模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工作目标:到2017年,全省建成10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50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10个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攻克200项共性和专业关键技术,开发100项“中国第一”的重大创新产品,打造100个创新人才团队,建立起与辽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资源高效集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有力支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创新型辽宁建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建设实施与组织架构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与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与协调管理。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包括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见下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顶层设计和运行管理 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部署下,由辽宁省科技厅成立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协调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方案 提纲

XXXX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方案(提纲) 一、师范专业发展状况及为免费教育师范生所做的工作概况 二、专项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三、专项建设项目已有工作基础 (一)学院在教师教育方面已有的积淀 (二)学院为教师教育创造的基本条件 (三)学院承接的主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四、创新平台队伍状况和人才培养情况 (一)创新平台队伍状况 (二)创新平台人才招聘计划 (三)创新平台骨干教师培训和深造计划 (四)创新平台引进青年人才的具体措施 五、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建设目标 六、建设内容、建设步骤和经费预算(经费预算格式见附件2) 七、项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八、项目的预期成效分析

附件:1.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 附件1: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全面贯彻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各项政策精神,将师范生培养成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学校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 1.教师教育教学团队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若干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成一支素质精良、爱岗敬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教育理论教学团队建设(含教育、心理、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 (2)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3)教学见习、实习指导团队建设; (4)教学技能训练团队建设; (5)师范生导师团队建设; (6)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团队; (7)实验区学校教学团队建设; (8)其他。 2.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与示范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积极构建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实习基地互助共赢的协作机制,重点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广西等5省市选择30个县,200个左右的基地学校进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优质师资培养的培养体系,建成一批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实验区,200个左右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1)重庆黔江实验区与示范实习基地建设; (2)重庆万州实验区与示范实习基地建设;

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

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技术难点和 创新点,技术路线(初稿) 时间:2006-12-11 来源:作者: (一)行业共性技术分析、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 项目涉及的研究内容大多数属于行业共性技术和公益技术的范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城市水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着我国城市水业改革的方向。主要相关政策涉及市场开放、投融资体制改革、水价改革、企业改制与产权转让、资产管理、特许经营、监管、再生水以及技术政策等方面。这为下一步支撑体系的建立完善提供的基础。 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研究正逐渐由浅入深、从单一技术研究到成套集成化、从常规处理到深度处理、从解决一般化共性问题到针对特殊典型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因地制宜的经济低耗高效处理技术。本项目在饮用水源修复方面,发展了国外一些扬水筒曝气技术或活性区抑藻技术,通过增加溶解氧等措施抑制水库缺氧环境,控制藻类和磷、铁锰等。在典型污染水质处理技术方面,发展了一些化学预氧化技术,强化给水处理;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强化上,分别采用高效混凝剂、新型混凝剂投加控制技术、气浮、强化过滤、活性炭吸附、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安全氯化消毒等技术,并进行了系统的集成化研究。特别是针对南方地区的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水质和北方地区的河流水质开展了综合技术集成化研究工作。对于藻类去除、藻毒素控制与去除等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 在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果,形成一批先进有效、比较成熟的单项技术,部分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为高效低耗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提供条件、新成果与新手段。 以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核心,结合城市雨污水管理与工程设施建设、城市蓝线规划与绿线规划的制订和实施,重点开展城市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水量水质优化调配技术、水体水质改善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生态重建与修复技术、雨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景观与生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