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纵横向分工结构(★★)

纵横向分工结构(★★)

纵横向分工结构(★★)
纵横向分工结构(★★)

第四章战略实施

第一节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

二、纵横向分工结构(★★)

(二)横向分工结构

2.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就是建立在企业的分工与协调上的制度。企业组织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有六种类型:

(1)相互适应,自行调整(创业型组织结构、矩阵制结构)

这是一种自我控制方式。组织成员直接通过非正式的、平等的沟通达到协调,相互之间不存在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也没有来自外部的干预。这种机制适合于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在十分复杂的组织里,由于人员构成复杂,工作事务事先不能全部规范化,因而也采用这种协调机制,使组织成员边工作、边调整,互相适应、互相协调。

相互调节意味着通过简单的沟通就可以协调工作。以“阿波罗计划”为例:人类首次登月,毫无成例可以借鉴,工作被精细分工到难以置信的地步,数以千计的专家从事不同的工作,最初没有人知道该干什么。随着工作的开展,知识也在增长,之所以最后获得成功,很多时候靠的仍是专家们在未知道路上的相互适应能力。

(2)直接指挥,直接控制(创业型组织结构)

这是指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按照一个人的决策和指令行事。负责人发布指示,监督工作。形象地讲,这种协调机制如人的大脑一样,同时协调两只手的活动。直接监督受规模的限制,领导者的精力毕竟有限,一个十来个人的组织,也许他还能玩得转,人再多一些,恐怕就力不从心了。这个时候,组织会出现分层,即出现中间管理层,同时组织成员的工作会出现标准化倾向。

(3)工作过程标准化(职能制结构)

这是指组织通过预先制定的工作标准,来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在生产之前,企业向职工明确工作的内容,或对工作制定出操作规程及其规章制度,然后要求工作过程中所有活动都要按这些标准进行,以实现协调。如果工作本身是单调的,比如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每天上千次地重复一个动作,另一个工人每天上千次重复另一个动作,那么就可以说这个流程就是可控的。通过规章制度,很多问题就解决了,顶多再出现一个泰罗式的人物,整天琢磨着如何让动作更有效率,然后制度化。这种工作协调方式便是工作流程标准化。

(4)工作成果标准化(事业部制结构)

这是指组织通过预先制定的工作成果标准,实现组织中各种活动的协调。这种协调只规定最终目标,不限定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过程。如果工作流程复杂到不可控,那么制度的作用便不明显了,就只能通过对工作输出(即工作结果)的控制来达到协调工作的目的。对于一个背着资料和样品满世界跑的营销人员来说,管理者无法时刻监控他做了什么,用严格的制度规定他怎么工作也是不明智的。只需要明确地告诉他,这个月的销售额要达到多少,至于如何实现,自己看着办。

(5)技艺(知识)标准化(专业型企业)

这是指组织对其成员所应有的技艺,知识加以标准化。有些组织内的工作专业性强,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均无法标准化,那么组织只能通过将员工的技能标准化来实现工作协调的目的。这种协调机制主要是依靠组织成员在任职以前就接受了必要的、标准化的训练,成为

具有标准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技艺,相互配合与协调。这是一种超前的间接协调机制。比如陶器厂直接从学校雇用制陶工人,医院直接雇用医生。麻醉师和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切除阑尾时,几乎不用交流,凭借其接受过的培训,他们就知道从对方手里接过什么器械。

(6)共同价值观(理想型企业)

这是指组织内全体成员要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宗旨、方针有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充分地了解组织的处境和自己的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互相信任、彼此团结,具有使命感,组织内的协调和控制达到高度完美的状态。鉴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企业对内要及时调整,发挥创新精神,协调效果和整体优势;对外要灵活适应,快速行动。

从六种类型的关系来看,企业组织简单时,只需要相互适应、自行调整的协调机制。企业组织扩大后需要某人单独执行控制工作时,便产生了直接指挥、直接控制机制。当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时,协调机制便趋向标准化。在工作相当复杂时,企业便需要采用成果标准化或技艺标准化。在工作极其复杂,难以标准化时,企业往往又自行转回到互相适应调整这种最简单而又最灵活的协调机制上。不过,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实际上,企业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只依靠一种协调机制,往往要根据不同任务的侧重点不同,混合使用这六种协调机制的。

【例题16?单选题】在最简单的组织结构中,适宜采用的组织协调机制是()。(2016年)

A.共同价值观

B.直接指挥,直接控制

C.相互适应,自行调整

D.标准化体系结构

【解析】当企业组织非常简单时,只需要相互适应、自行调整的协调机制。企业组织扩大后需要某人单独执行控制工作时,便产生了直接指挥、直接控制机制。所以,选项C为最佳选项。

【答案】C

【名师点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协调机制的内涵及其适用的组织结构类型。

【例题17?单选题】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主要适用的协调机制是()。

A.相互适应,自行调整

B.直接指挥,直接控制

C.工作过程标准化

D.工作成果标准化

【解析】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主要适用的协调机制是工作成果标准化。

【答案】D

【名师点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适用的基本协调机制。

【例题18?单选题】甲公司是一家复印机生产企业。该公司在制定好自动生产流水线的标准以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便根据这个标准进行生产和检验产品。一旦生产出现问题,管理人员便用这个标准来检查和调整。根据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协调机制分类,该公司属于()。

A.相互适应,自行调整

B.技艺(知识)标准化

C.工作成果标准化

组织机构图-及部门职责分工

1 组织机构图

2 部门职责及主要人员数量及分工 一项目部组织机构 本着“优质、精干、高效、廉洁”的原则组建项目经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对本项目的工期、质量和安全等全面负责,制定实现工期、质量和安全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并予以落实。 项目经理部负责施工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指挥调度,配合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代表单位履行合同、兑现目标和承诺。 二工程项目部组成人员情况和责任分工 2.1 项目经理部 对项目总体控制,全面负责;调配和组织人员、设备投入工程建设;全面领导和定期检查经理部的工作。 (1)项目经理职责 对项目经理部工作负责全面责任,组织、执行和落实合同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资源供应、经济管理,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负领导责任,向业主做总体保证,参加监理工程师组织的有关会议。 ①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同意领导项目施工并对工程管理负全面责任; ②在本项目经理部实施、保持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监督各级人员履行管理职责,并对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负责;

③组织制定并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指标,参加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方案、施工方案等文件编制,督促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④参加环境因素、危害辨识和评价,确定重大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 ⑤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对施工质量、环境、安全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⑥合理调配人、财、物等资源,解决施工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满足施工生产需要; ⑦组织工程交付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规定和合同容,满足顾客要求; ⑧收集顾客信息,及时处理顾客投诉、抱怨,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确保顾客满意。 (2)项目总工程师职责 受项目经理直接领导,对整个工程负技术责任,主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质量计划的编写和质量事故分析会并确定整改方案,督促检查施工方案、质量计划的实施,整我分析工程动态并提出相应对策。 ①保持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并对其有效运行负责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对施工质量负技术责任;协助项目经理实施; ②参加制定并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指标,

部门组织架构图及各部门职责

第一章公司组织架构图 ◆改善公司的组织结构主要提高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节约公司人力资源,减少岗位重叠,加大公司的管理力度。 2、提高公司自上而下的执行力,更好的执行上级传达的政策制度。 3、明确各部门的权利责任及所辖范围。 4、明确各部门岗位的权利职责。 5、提高各岗位员工工作效率。 ◆可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岗位: 1、人力资源部经理(可由总经理兼任) 2、客户部经理(可由营销策划部经理兼任) 3、片区主管(可由营销策划部经理直接兼任) 4、配货主管(可由物流部经理直接兼任——下设组长) 5、商品部经理可由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直接担任。 6、客服部可与营销策划部合并,并受营销策划部制约,受营销策划部经理管辖。 7、客服部下属(产品售后服务岗位)可并入物流部,主要负责门店残次品鉴定,维修退厂管理。 8、商品和财务部可由总经理直接管辖,但两个部门必须分开管理。 9、营销策划部中的策划招商可简化为招商加盟接待咨询,与展厅和客户接待合并。

公司主要层面构成及职能: 1、总经理、副总构成公司的决策机构,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目标责任的分解、重大经营策略的制定,以及指导和监督各 事业部对公司政策的执行状况。 2、六大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客服部、营销策划部、物流部、财务部、商品部构成公司的职能机构,负责公司总部的各 项职能管理工作,对各事业部提出工作指导和建议,并监督各事业部对公司管理措施的完成情况。 3、各部门下属单位将是公司的运营主体。公司将实行责任管理体系,目标管理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对各部门进行管理,逐 步发展各部门自身的经控能力,以及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 第二章部门职能 本部门以营运管理为中心,制定总体销售业绩指标,商品销售指标。通过订货,补货及调货把握商品结构,控制商品库存,制定整体促销方案,最大限度的满足销售的需求。即努力促成合理科学的进销存比,通过活动方案的审核保证公司利润率的达成,准确及时的统计分析销售情况,为公司各项决策提供依据,已期完成公司下达的销售目标。 营销策划部岗位职责(部门架构图)Array ◆ 1、市场调研:主要内容行业的信息,如经销商对公司的满意度,市场的价格,产品,款式,市场新产品,市场发展的趋势, 市场促销模式等一些机动型的调研项目。 2、市场推广,品牌建设,广告策划,网站推广,招商加盟。 制定当年的市场推广方案,品牌建设方向,市场网点的监督,当年的广告投放方式,如(当年展会的制定,重点市场的推广,户外广告投放,电视广告投放,经销商广告投放控制,市场运营费用的控制。网站的推广,所属行业的各专业网站的广告信息宣传,刊登公司信息扩大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3、销售人员培训,客服人员培训,经销商专卖店培训 业务人员的培训,如产品知识,市场行情,公司政策的讲解,客服人员的岗前培训,经销商的店面管理,终端销售等4、促销策划,营销方案的制定,展会的策划,图册的制作 在重大节假日对公司所辖区域的促销活动的策划,以及经销商开业活动的策划,全年的销售方案的制定。展会的准备,做图册的资料的收集,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对新品的开发和图册风格,内容等确定。 5、负责市场的拓展、运营及维护,同时进行每次订货会或营销会议的组织与管理实施。 6、负责与采购部物流部的协调进行商品分货,订货,补货及出货等相关工作事宜。 7、全面负责商品的分配及补货计划,指导商品调配工作。通过订,分货及补货把握货品结构,控制合理库存,满足销售需求。 8、据市场差异确定各店铺级别并根据市场确定商品结构性,严格指导监控各区库存结构,商品折扣的合理性。 9、定期全面分析各区商品销售,库存结构特点并向各区出具促销指导性意见,跟进其执行情况。

(完整版)项目组织结构及分工

6项目组织结构及分工 6.1项目组织结构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需要由博物馆(简称馆方)和深圳市华图测控系统有限公司(简称华图公司)成立联合项目组,馆方方面指定项目协调人一名,以协调馆内各部门的配合工作。华图公司将成立专门的项目组,专门负责本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确保各部门和个人职责明确,有效开展工作。具体机构设置如下: 图6-1 项目组织结构图 6.2项目管理人员分工职责 6.2.1项目经理 1.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有关法规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施工项目的总目 标,负责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全面管理工作,对项目部管理人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对项目总目标(包括进度、质量、成本)起决定性作用。

2.负责施工组织设计在项目的落实运行工作,定期召开进度、质量、安全会议, 及时解决质量和安全存在的问题,落实各职能部门岗位责任制。 3.定期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做全面检查,落实施工计划完成情况,落 实文明施工情况,落实安全措施情况;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综合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合理措施加以解决。 4.做好与业主及监理单位的协调工作。 6.2.2安全负责人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执行党和国 家的劳动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协助经理领导组织本单位安全生产和劳动的落实; 2.协助项目经理抓好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的全面工作,对项目文明安全施工负具 体的领导责任; 3.协助项目经理组织好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和协助解决,发现 重大隐患时指令停工,并立即报告领导研究处理; 4.领导组织文明安全施工检查和评比活动,落实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生产施工中不 安全的因素; 5.建立保卫工作领导小组,与分包单位签订安保协议,对施工外来人员管理;发 生事故及时组织调查,研究和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并拟定整改措施,对事故的责任者进行处理; 6.按时完成上级领导的各项工作。 6.2.3技术负责人 1.对本项目的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协助项目经理贯彻落实公司的质 量方针、质量目标。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规范、验收标准和上级部门规定的制度、措施,监督 施工人员履行质量职责,对工程施工进行指导和监督。 3.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及重要的施工措施和施工方案,负责向施工 人员进行交底,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查。

公司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

公司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 一、公司组织机构 第一条部科长 部科分设部长和科长。部科长接受上司命令,指挥监督所属职员,分管所属业务。 第二条助理与候补 在各部可设副部长或部长助理。后者的职责是辅佐部长,在部长不能履职时,代行部长职务。 在各科可设科长助理。后者的职责是辅佐科长,在科长不能履职时,、代行科长职务。 必要时可设总经理候补和部长候补。总经理候补直属于总务部长,其他部长候补直属于各部长,服从于后者领导,并分担特定的业务。 第三条工厂组织机构 总公司下属各工厂的组织机构为: 各工厂设厂长。厂长接受总经理指令,指挥监督下属,负责管理所属业务。 在各工厂,可设副厂长,辅佐厂长工作,在厂长不能履职时,代理厂长职务。 在各工厂,设技师长一人。 工厂所属科中,设科长一人。科长接受上司指令,指挥1监督下属,分担特定业务。

各科设科长助理一人,协助科长工作。在科长不能履职时,代理科长职务。 也可设候补厂长。候补厂长直属于厂长领导,分担特定业务。 第四条分店及营业所组织机构 各分店及营业所组织机构如下所列: E分店F分店G营业所 分店设分店长,营业所设主任。他们各自接受总经理指令,指挥和监督下属,负责运营所属业务。 在各分店及各营业所可分设分店长助理和主任助理,负责辅佐或代理分店长及主任职务。 在分店各科设科长。必要时还可设科长助理,负责辅佐或代理科长职务。 二、公司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 (一)总公司 第五条总务部机构及职能 总务部下属总务科、人事科、股份科,主要分担以下业务: 1.总务科 (1)文书的收发和保管。 (2)文书审查及裁决。 (3)布告、通知、指示。 (4)重要会议事项。 (5)抄写、复印及通信业务。

完整word版组织架构和分工

郑州阳光教育集团 数理化及语文事业部管理团队架构及分工 (讨论稿) 随着语数事业部的发展,急需在语数事业部内组织起管理团队,构建全新的管理架构,为语数事业部今后事务、人员的管理和调控建立组织基础。现就新的管理架构和分工事宜说明如下: 一、组织原则: 层级管理,内外分明,分工明确,杜绝交叉。 二、组织目的: 1、建立核心的管理团队; 2、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3、下放相应的管理权限; 4、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 三、组织架构:

五、管理核心分工: 、事业部负责人:1. (1)人选:杨一君 (2)分工: a、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调整工作、审阅财报; b、直接管理教务长、教研组长、课程研发组长的工作; c、负责人事管理,包括招聘、培养、进修、奖惩和任免; d、主持课程研发,教研方式改进; e、主持各教研组制定排课计划、课程考评; f、投诉仲裁; g、直接管理顶端班型; h、参与校区的招生策划、续班转化等工作及相关工作; i、会同质监部门协调教学督导; j、组织教学管理研讨,推动教学改革; k、对外联系、竞赛选拔等组织等工作。 2、教务专员:

(1)人选:王超超 (2)分工: a、监督各项制度和活动的执行; b、编发排课计划和教师课程表; c、日常调、停、代课事宜,并报人资备案; d、拆、合班工作的计划、沟通和备案。 e、现有教师工作量统计、班级异动的跟踪工作; f、制定全年教材印制和采购计划; 、接收投诉、直接处理或上报处理、备案并反馈校区;g h、续班工作预报; i、协助各组安排全年各类考试、考场协调; j、助教老师的管理; k、一天以内的病、事假的审批和备案,长期请假备案。 3、各组教研组长: (1)人选:冯士宝、刘珊珊、马红瑞 (2)分工: a、直接管理各组骨干、初级、助理教师,完成月考核; b、组织教研活动、落实教学任务; c、落实负责人、教务长的排课、督课工作; d、主持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课堂标准,监督执行情况; e、编写教学大纲、完善分层次教学; f、组织优质课评比,组织观摩教学和交流评讲;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 于振勇 摘 要:文章介绍并重新思考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指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对于重新认识社会分工的原则与功能、社会分工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社会性别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社会分工的影响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分工 柏拉图《理想国》一书围绕对正义问题的考察描绘出一种在他看来堪称理想的国家政体类型——王政或贵族政治。(《理想国》445D,以下凡引此书只在括号内注明页码及段落标号,下同。)在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其理想国家模型的过程中搀杂着他的社会分工思想。柏拉图也因此被看作是历史上比较早地具有完善的社会分工观念的思想家之一。尽管柏拉图塑造的理想国家在今天看来是荒唐并且令人难以接受的,但结论的荒唐并不能证明过程或方法的毫无价值。在笔者看来,《理想国》一书作为经典名著,其中存在不少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重新解读《理想国》,挖掘和思考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对我们或许会有新的启发。 一、社会分工的原则与理想国家的职业构成 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基于正义的原则。在柏拉图看来,每个人做符合他本性的事情而又不妨碍别人便是正义。(433B——E)这个正义是《理想国》自始至终贯穿着的一个重要观念——正义是国家得以成立的总原则。同时这个原则在柏拉图看来也是社会分工得以可能的总原则。柏拉图认为,国家与个人具有同一性,甚至认为,“当一个国家最象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462D)所以,存在于城邦中的正义原则也必然体现在个人身上。这样,具有正义观的公民会根据他的本性——个体的能力和自身的特质确定一项最适合他的能够体现他的个性并发挥他最大潜能的工作。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371B),由此构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异质性的职业群体。在柏拉图看来,社会基本阶层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或者称为“金银集团”与“铜铁集团”,见547E)构成。统治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护国者,即士兵或职业军人。一种是社会或国家的管理者,主要指哲学王。被统治者在柏拉图看来属于普通人,是由从事各种一般职业的人组成的,包括农夫、木匠、铁匠、牧羊人、建筑工人、纺织工人、鞋匠等等。(371D ——E) 二、社会分工的功能 由此看来,柏拉图的社会分工实际上是职业分工。在以正义原则组成的城邦中,如何评判这些职业分工对城邦社会所发挥的功能呢? 既然城邦社会是基于正义原则组成的,这个正义原则也是城邦社会分工的总原则,所以,柏拉图坚持以正义原则作为评价社会分工的标准。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是正义的、好的社会分工。每个人根据其本性从事最适合于他的职业,因而他的优势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都坚持正义原则努力工作,整个社会的运行便是正常的,社会财富便能够达到最大化。反之,如果人们不坚持正义原则,每个人都从事与其本性不相符合的职业,那么社会便会陷入混乱中,并进而导致国家政体类型的变更。柏拉图认为,这样的社会分工是危险的,它会造成国家政体从理想的类型——王政或贵族政治逐步向其余四种不理想的政体类型(544D)演变并最终变成最不正义或最坏的政体类型——僭主政制。笔者认为,柏拉图在此将社会分工与国家的政体类型相联系并且认为社会分工与国家政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的看法是不符合现实的。事实上,社会分工——尤其是职业分工与国家政治结构之间并不存在那样强的关联,不同政治结构的国家可以存在相同的社会分工结构。同样,具有相同政治结构的国家也可以存在不同类型的社会分工结构。但柏拉图在此处的重要价值在于,他看到了社会分工对社会团结的重要功能。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在柏拉图那里相当于常态的社会分工,有利于社会的团结。违背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则相当于失范的社会分工,会造成社会团结的困难。尽管他没有提出常态的社会分工与失范的社会分工的概念区分,但这并不影响他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思想的价值。后来的思想家,譬如亚当·斯密、涂尔干等人则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尤其以涂尔干为代表。他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详细而全面地讨论了社会分工的功能,并提出了常态的社会分工与失范的社会分工的重要区分,由此看来,而柏拉图的上述社会分工思想并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年第3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_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 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 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从而供应情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一)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分工后生产专一,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分工极不发展,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他说分 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都有大量产物出售,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除了以分工的形式,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 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上,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第7 1 、 72 页)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 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版第 1 7 6 、 1 7 7 、1 7 5 页)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 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更复杂,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他认为分工 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 社会不平等。” 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还有可取之点,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涂尔干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创者,也是很多问题领域的开创者,为近代意义上的社会学提出了崭新的范式。通过理解他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窗口进入到以社会学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科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追求,以及方法上的突破。 与马克思、韦伯相比,涂尔干可能更强调社会如何成为可能,这是涂尔干社会学一个很重要的核心问题。韦伯很重要的一个提法是他对现代科层制、权力构成的关注,马克思主要是从阶级关系和经济斗争的角度,所以都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一套看法。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我看到很多社会学教科书里几乎都把这三个人称为社会学的奠基人。 涂尔干的独特性可能是因为他从社会建构的角度上去思考,他的理论更多的是谈现代社会形成的条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所以他特别关注社会团结的问题。这对后来的功能主义形成了启发,成为它的一个重要源头。所以回到传播学,回到这样一个思想源头,其实涂尔干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在一个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形成自洽的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也就是涂尔干所谓的社会分工。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内涵 在涂尔干看来,人们普遍处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中,人与人之间不仅是经济上的联系,更多的是社会关系的联结。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为了使这种抽象的社会现象具体化,涂尔干借助了当时的法律模式——“压制性法律”来进一步论述了该现象。在这种传统社会里,个体意识被集体意识全部覆盖,人们之所以能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每个个体与集体是等同的,根本没有自己,只有社会在他们之中生存和活动,涂尔干将这种基于相似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机械团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开始进行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在经济层面,社会转型促进了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有通过劳动分工,人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看似加大了人们之间的分化,增强了个体意识,但人们在分工的过程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就像是人身上的器官,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各的功能,貌似是分离的,但本质上是处于一个有机体当中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这与传统社会中基于相似性的团结不一样,涂尔干将这种基于个人意识差异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有机团结”。 急速变革时期的“失范现象”及其解决途径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个人意识不断增强,集体对个人的约束能力明显减弱,但是另一方面,新的社会规范并没有随着有机团结模式所占比重的增加而一并产

最新组织机构框图及职责分工精选

现场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分工 1.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代表企业法人,对本工程全面负责。协调工程进度;全过程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负责公司上级有关部门的业务联系,主动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项目副经理 参与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各项施工方案及质量安全的保证控制措施,负责编制总体进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协助项目经理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了解和掌握工程承包合同,依照施工项目总体管理规划,严格履行合同;参与施工项目内分部分项目工程和专业项目施工管理,并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和文明施工等实施监督、协调、管理;根据公司的月、周施工生产计划,协助编制施工项目的月、旬计划以及劳动力、材料(周转工具)、构配件、苗木、机具、设备、资金等需用量计划;科学地组织和管理进入施工现场的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协助办理各种项目建立施工项目核算制度,加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注重成本,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了解项目收入和支出情况,使各项目开支按计划进行有效控制;协助办理各种签证和向建设单位、其它有关单位办理结算;项目经理不在岗时,代行项目经理职责。负责制定安全文明、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措施,积极与建设单位代表和环境监理人员沟通;定期与专职“绿色工地”监督员进行沟通,指导工作。 3. 技术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具体落实施工全过程中的技术、质量管理和生产协调,负责施工图会审和设计交底,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审核有关施工方案,全面负责与质检站和工程监理的沟通;编写针对工程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记录;处理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问题,组织对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完成针对工程的竣工图及施工总结。 4.专业工程师 专业工程师在项目技术负责人领导下编制专业施工进度计划,负责现场施工

公司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

公司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 公司组织机构 第一条部科长 部科分设部长和科长。部科长接受上司命令,知会监督所属职员,分管所属业务。 第二条助理与候补 在各部可设副部长或部长助理。后者的职责是辅佐部长,在部长不能履职时,代行部长职务。在各科可设科长助理。后者的职责是辅佐科长,在科长不能履职时,代行科长职务。 必要时可设总经理候补和部长候补。总经理候补直属于总务部长,其他部长候补直属于各部长,服从于后者领导,并分担特定的业务。 第三条工厂组织机构 总公司下属各工厂的组织机构为: 各工厂设厂长。厂长接受总经理指令,指挥监督下属,负责管理所属业务。 在各工厂,可设副厂长,辅佐厂长工作,在厂长不能履职时,代理厂长职务。 在各工厂,设技师长一人。 工厂所属科中,设科长一人。科长接受上司指令,指挥和监督下属,分担特定业务。 各科设科长助理一人,协助科长工作。在科长不能履职时,代理科长职务。 也可设候补厂长。候补厂长直属于厂长领导,分担特定业务。 第四条分店及营业所组织机构 各分店及营业所组织机构如下所列: E分店F分店G营业所 分店设分店长,营业所设主任。他们各自接受总经理指令,指挥和监督下属,负责运营所属业务。 在分店各科设科长。必要时还可设科长助理,负责辅助或代理科长职务。 公司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 (一)总公司 第五条总务部机构及职能 总务部下属总务科、人事科、股份科,主要分担以下业务: 1.总务科 (1)文书的收发和保管。 (2)文书审查及裁决。 (3)布告、通知、指示。 (4)重要会议事项。 (5)抄写、复印及通信业务。 (6)对外交际。 (7)土地、建筑物及其他不动产的买卖、借贷、租赁与登记。 (8)事务用品管理。 (9)职工差旅费管理。 (10)办公用品购入与保管。 (11)职工宿舍管理。 (12)其他科不管事项。 2.人事科 (1)职工去留、转职等事项。

组织机构图 及部门责任分工

1 组织机构图 项目经济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框图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框图 项目经理 总工程师 项目副经理 工 程 管 理 部 财 务 会 计 部 试 验 计 划 合 同 质 量 安 材 料 供 应 机 械 设 备 办 公 土 方 施 工 一 队 土 方 施 工 二 首 部 枢 纽 安 装 施 管 道 安 装 施 工 一 管 道 安 装 施 工 机 电 设 备 安 装 施

2 部门职责及主要人员数量及分工 一项目部组织机构 本着“优质、精干、高效、廉洁”的原则组建项目经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对本项目的工期、质量和安全等全面负责,制定实现工期、质量和安全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并予以落实。 项目经理部负责施工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指挥调度,配合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代表单位履行合同、兑现目标和承诺。 二工程项目部组成人员情况和责任分工 2.1 项目经理部 对项目总体控制,全面负责;调配和组织人员、设备投入工程建设;全面领导和定期检查经理部的工作。 (1)项目经理职责 对项目经理部工作负责全面责任,组织、执行和落实合同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资源供应、经济管理,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负领导责任,向业主做总体保证,参加监理工程师组织的有关会议。 ①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同意领导项目施工并对工程管理负全面责任; ②在本项目经理部实施、保持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监督各级人员履行管理职责,并对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负责; ③组织制定并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指标,参加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方案、施工方案等文件编制,督促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

公司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最终版

公司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文件编号:CB-QP-HR-002 版本发布日期编制审核批准0 2013-8-12

目 录 1. 目的 (2) 2. 适用范围 (2) 3. 组织机构 (2) 4. 职责分工 (2) 4.1. 总经理 (2) 4.2. 总工程师 (3) 4.3. 副总经理 (4) 4.4. 生产总监 (5) 4.5. 销售总监 (5) 4.6. 质量技术部 (5) 4.7. 生产部 (6) 4.8. 研发部 (7) 4.9. 销售部 (8) 4.10. 综合部 (9) 4.11. 财务部 (10) 5. 附则 (10)

1. 目的 为保证资源和信息流通的有序和高效,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生产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特制订本规定。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高级管理层及所有相关部门。 3. 组织机构 4. 职责分工 4.1. 总经理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质量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公司董事会等上级行政 部门的指示、决议,领导整个公司的职工做好各项工作。 2) 负责建立健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对本公司质量管理和最终产品质量负责。 3) 负责建立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审定批准组织机构各部门的 职责、权限,确保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部门与人员之间相互 关系得到规定和沟通。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持续性运行。 4) 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组织制订公司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各类任务。 5) 全面主持公司工作,组织制定公司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向董事会提请聘任 或者解聘公司总工程师师、副总经理、总监和部门负责人;聘任或者解聘除应 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对公司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奖惩。 6) 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标,批准、贯彻和实现公司质量方针、目标。确保顾客的

《社会分工论》有感

最近拜读了艾尔米.涂尔干先生的《社会分工论》,使我受益匪浅。涂尔干先生在书中几乎一直在回答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和变迁”问题,而且保持了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对话,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内涵是不得不给予崇高评价的。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 另外,提到社会分工,必然要说到“三次社会大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恩格斯对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是与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论述相结合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野蛮时代的中后期,经过这三次大分工,人类进才得以进入文明时代。 在书中,涂尔干先生首先是对社会急剧变迁所导致的欲望膨胀、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的失范问题的讨论;其次,是对如何消除社会病态,恢复正常秩序的整合问题的探索。在文中,涂尔干先生亦像在《自杀论》结尾那样,为摆脱社会危机开出了一个救世良方:即通过职业群体(或法人团体)的组装机方式彻底拯救日益败落的伦理道德,并以此搭建一个功能和谐与完备的新型社会。因此,通过这篇文献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个社会学家由衷而发的社会关怀及其与思想倾向之间的微妙关系。 《社会分工论》一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从功能分析视角阐述了社会功能确定的实证主义范式,随之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核心概念,并重点对二者的区别做出了详尽的分析;然后转入对(社会)有机团结形成过程与逻辑的分析中,其中社会分工的功能得到自然地彰显;最后明确指出了契约团结与有机团结之间的关系。本书第二卷集中分析了社会分工进步的原因所在,首先它证伪了功利主义对该问题的解释框架,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客体本身和集体意识成为整个原因解释的核心概念,然后还提出了两个次要原因要素:集体意识形成的非确定性和遗传性,最后自然地提出了原因结论——人类社会自身的变化决定了人的变化,社会分工的进步是社会自发规律的体现。第三卷所讨论的分工形式迥然不同于前两卷,很显然,所谓失范的、强制的或反常的分工形式并没有划归分工研究的中心议题。相反,它们常常被当成存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被排斥在边缘角落。涂尔干先生以社会本质主义为基础构建的理论大厦,不可避免地需要以纯粹的社会整合作用作为支架。然而,一旦它遇到社会变迁及连带的“反常”现象的强烈挑战,便不能不面临大厦将倾的危险。 由于经济事务主宰了大多数公民的生活,成千上万的人把整个精力投入在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这样一来,一旦这种环境的道德色彩不浓,许多人就会越出一切道德范围之外。在这本书的主要部分里,涂尔干先生特别说明了劳动分工并不对这种事态负有任何责任,有的人对分工微词颇多,这是不公平的。分工绝对不会造成社会的支解和崩溃,它的各个部分的功能都被彼此充分地联系在一起,倾向于形成一种平衡,形成一种自我调节机制。然而,这种解释也很不充分的。这是因为,尽管各种社会功能总想共同求得相互间的适应,达成彼此固定的关系,但就另一方面而言,这种适应模式要想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就必须要靠某个群体的权威来维持。 在书中涂尔干先生还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涂尔干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十分鲜明,他一贯强调社会的优先性,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产物,“与其说个人决定了共同生活,还不如说个人是共同生活的产物”。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选择的对话

浅谈《社会分工论》

浅谈《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它向我们表明社会学家是应用怎样的一种不同于经济学家的视角阐释社会分工的。之前,在人们的印象里,分工隶属于经济学的话语范围,在古典经济学的视野内,分工就是纯粹的经济关系。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分工的秩序就会自然形成,这种经济分工不但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人们对利益的追逐转变为对生产效率的角逐,因为效率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关系,效率越高,获利也就越大,而要想提高生产效率除了革新生产技术之外还要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分工恰好能满足这一需要。因此,分工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就不足为奇了。 涂尔干并不赞同经济学的分工论,他认为,首先,经济学家无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妄图从经济事实中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忽视了经济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社会事实,分工也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固有情况,它在其他非经济范围的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各种行政和教育机构,还有许多非经济性的社会组织都呈现出趋向专业化的趋势。今天,在科学领域已

经难以找到精通各科的“通才”,一个科学家的一生也只限于研究某一科学的某一领域。 其次,在生物学领域内分工也是有机体发展普遍规律,一个有机体的内部构造越简单,这个有机体就越低级。相反,生理结构越复杂,器官之间的分工越精细它就越处于进化过程的高级阶段。因此,“所谓的社会劳动分工只不过是普遍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此外,对于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劳动分工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提高了生产效率,调节资源分配等,涂尔干也不认同。既然分工作为一条贯穿历史发展的线条,其产生的作用自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应该代之以一种全局性的更重要的功能。涂尔干说,“事实上,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因此,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的功能性整合才是它的意义所在,经济作用不过是其附带的产物。 简而言之,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增强了社会团结,使各个部分紧密地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在经济学家的眼里也许是不证自明的,在市场的导引下,人们尽管发挥自己的经济行为,经过短暂的博弈社会秩序就会产生,可谓水到渠成。然而这种观点在涂尔干看来不免过于天真,他认为任何秩序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研究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分工反映着社会生产水平的状况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的,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社会分工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反映了在社会生产中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分工是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它们相互关系的纽带。 1、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进着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有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性能,他们决定着社会分工发展的水平。一方面,生产工具的性能决定着社会分工水平。生产工具的属性、效能不同,导致社会分工发展程度不同。具体而言,简单的生产工具产生简单的社会分工,而复杂而精密的生产工具就会产生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使用不同生产工具将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分工形式。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也影响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部门进行生产活动时会受到知识技能的制约,劳动者在社会当中从事的劳动活动,不是由劳动者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而是由劳动者不同的知识技能决定的。在社会劳动中要合理地利用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否则会严重浪费社会生产力。2,社会分工影响着生产关系,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在谈到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时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纽带。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同时,社会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在劳动过程当中,社会分工制约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分配,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着的关系,从而制约着生产关系。这些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分工影响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马克思指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制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的不平等,社会分工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表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分工影响着人们对生产资料不平等的占有,从而导致了人们在劳动产品分配上的不平等。第三,社会分工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和地位。社会分工影响着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占有,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社会分工不仅影响着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诸多方面,还影响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更替。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其中就体现为对生产资料所有的影响,“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以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所构成的生产资料,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其不同的占有关系。马克思依据社会分工对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有制形式作了说明:第一种是部落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下的社会分工很不发达。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下,生产资料归全部落所共

作业2 社会分工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社会分工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理论依据:《社会分工论》涂尔干.渠东译2000 (1)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分工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 (2)不协调的分工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他认为,如果社会成员的劳动更加集约化、组织化、分工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持久、和谐,那么他们之间更容易产生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感 (3)全社会共有的道德规则的持续影响作为一种潜在的非契约关系是增长了的专门化和物质性相互依赖的结果。集体意识提供了支持契约关系的非契约性道德的基础 (4)事实上,劳动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人或多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渠东译 2000 解释项概念:社会分工 被解释项概念:中国现代化 概念间联系:社会分工对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理论假设: (1)社会分工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2)劳动地域分工对城乡建设有较大影响 (3)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理论假设(1)社会分工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工作假设: (测量:生产率集约化专业化) 1. 劳动分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 2.社会劳动分工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3.劳动分工促进了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理论假设(2)劳动地域分工对城乡建设有较大影响 工作假设: (测量:城乡生产力地域经济部门分工) 1.劳动地域分工推进了城乡生产力的发展 2.劳动地域分工使地域经济的联系不断密切 3.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部门分工紧密相联 理论假设(3)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