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木兰县第一中学宋先丽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看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屏幕显示: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

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齐读这句话两遍。)

师: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4:覆盖,遮盖。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窗户。

师:是吗?

生(齐):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师: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

生(齐):敢!(跃跃欲试)

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再一次听读课文后,跟读课文。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学古文只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生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生2: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生3:课下注释中说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月色呢?

师:你的问题很深刻,很有价值。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4:作者开头交待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生5:作者都要睡觉了,为什么突然又起来了?

师:这后两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1:开头就是交待夜游的时间,没什么特别的作用。

生2:作者起来是因为“月色入户”,欣赏月色美景。

师:很好。那么前三个问题就由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吧,一会儿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哪组同学先来展示你们的探讨成果?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生(齐):空明。(板书——月色:空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师:哪组同学能解答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可以消磨时间。

师(问提出此问题的同学):你对他的说法满意吗?

生2(提出问题者):不太满意。

师: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2: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那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

(生摇头。)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

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

生2:闲暇。

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

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乐观积极向上。

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师: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

师:背得怎么样了?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并成熟的吗?

(生摇头。)

师: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师: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木兰县第一中学宋先丽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

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子停顿。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4、再一次听读课文后,跟读课文。

三、思读探究感情

1.学生质疑后,学生解答.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a

a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b.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c、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d.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e、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

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f、“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

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

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四.背诵课文

五、延读拓展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月色——空明

闲人——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木兰县第一中学

宋先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木兰一中宋先丽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师:首先,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屏幕显示: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

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齐读这句话两遍。)

师: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4:覆盖,遮盖。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窗户。

师:是吗?

生(齐):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师: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

生(齐):敢!(跃跃欲试)

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学古文只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生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生2: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生3:课下注释中说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月色呢?

师:你的问题很深刻,很有价值。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4:作者开头交待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生5:作者都要睡觉了,为什么突然又起来了?

师:这后两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1:开头就是交待夜游的时间,没什么特别的作用。

生2:作者起来是因为“月色入户”,欣赏月色美景。

师:很好。那么前三个问题就由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吧,一会儿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哪组同学先来展示你们的探讨成果?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生(齐):空明。(板书——月色:空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

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师:哪组同学能解答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可以消磨时间。

师(问提出此问题的同学):你对他的说法满意吗?

生2(提出问题者):不太满意。

师: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2: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那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

(生摇头。)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

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

生2:闲暇。

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

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乐观积极向上。

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师: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

师:背得怎么样了?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并成熟的吗?

(生摇头。)

师: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

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