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经教学的重点探讨_高湲

内经教学的重点探讨_高湲

内经教学的重点探讨_高湲
内经教学的重点探讨_高湲

第11卷 第2期 2009 年 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No. 2

Feb .,2009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血流动力学等各种模型。从而可以定量地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方剂配伍、血药浓度等问题;可以更系统、全面、准确地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进而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与药效三者的关系。为正确评价中药制剂质量, 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对短期内筛选出特效方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新药的研制开发提供了实验平台,使中药研究由“经验积累”升华为“理论发展”。

4 小 结

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进行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科研、临床的生产力,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可以屏弃简单系统实验室的不足,为中医学提供实验的空间。十六世纪,伽利略通过引入可重复的受控实验室的思想,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实践,目前这一思想成为判定延续几千年的中医学是否科学的依据,而这一思想的中心在于能够实施一些实验,以检验关于待研究现象的假说。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进行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不仅可以对中医学概念、理论、方法的客观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证实,而且有前瞻性和预测性。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中医学科研的大势所趋,也是目前将当代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与最古老的中医学相结合的最佳契机,这里有大量的工作尚待有志者去完成。◆

参考文献

[ 1 ] 曾建超,俞志和.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M ] .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1996.

[ 2 ] 曲晓璐.20世纪中医药学的多学科研究概述[ J ] .上海中医药 杂志,2004 ( 3 ):6-7.

[ 3 ] 杜勇,叶飞.拟意中的智能教学诊治软件[ J ] .中国医学教育技 术,2004,18 ( 2 ):99-100.

[ 4 ] 左力,李锦素.用于实时变形的解剖学人体肌肉建模[ J ] . 系统 仿真学报,2003,15 ( 7 ):934.

[ 5 ] 管竞环.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 M ] .武汉:湖北科技出 版社,1998.

[ 6 ] 王晓燕,宋效先,王伟平.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 [ J ]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 ( 6 ):337-338.

《内经》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它也是确立中医理论框架、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著作。自问世以来始终受到人们的重视,《内经》的价值历千年而不衰,其深奥的内容是后学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至今, 《内经》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诊治原则和方法, 依然在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对于《内经》的传承,目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笔者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对《内经》教学的重点与同行进行探讨。

1 确立“信受奉行”是学习的前提

信:信仰;奉:执行。接受教诲,虔敬奉行。即坚信不移,奉行不悖。对经典要完全相信它,接受它,才能有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这个“信受奉行”是教学双方面的。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种态度,才能传达给学生肯定的信息。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经典之外的医书,可以用浩如烟海形容,但它们都无法替代和超越经典。对经典的态度,决定着你能否真正学好它。若带着批评的眼光去学,连门都入不了,谈何接受与运用?“信则灵,不信则已”。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1]。

许多经典记载的内容,若不加思考,猛然一看,似乎非常不可思议。有些人因此就否定了它的可能性和科学性。但若相信它,并用中医理论去推论和解释它,就会释然。若能举一反三,将其运用到临床,便会收到不同寻常的结果。古今许多名医,都是从经典中汲取精华,解决了临证中的疑惑,屡获奇效,并受用终身。

因此,选择与《内经》理论密切相关且出奇制胜的病案,运用到《内经》教学中,从中医理论上分析其有效的原因。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经典的价值和必要性。对于一些内容,教师能解释清楚的就解释,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暂时解释不清的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能敷衍了事地让学生“了解”就算交差。因为无法解释和理解,并不影响它的正确性、有效性。

学生方面,尽管学生对学习经典有畏难情绪,不论是愿意学还是不愿意学,只要觉得有价值,还是

内经教学的重点探讨

高 尹德辉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系,海南 海口 570102)

摘 要:针对目前的《内经》教学,认为其教学的重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对经典的态度决定着是否能入门,相信和接受是学习的前提;其次,培养中医思维,是继承的重点;再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其临床指导意义,并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内经;教学重点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2- 0186- 0

2

收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简介:,女,山东曲阜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经。

186

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不愿意浪费时间,等闲视之的。因此,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和方法。应该让学生在“信”上下功夫。

2 掌握中医思维方法 是继承的重点

《内经》成书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末年。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人们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方法是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归纳——验证的过程来寻找客观规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春秋时期深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活跃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对《内经》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决定了《内经》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学术走向[2]。因此,《内经》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下,医学家们运用古代科学知识和人们观察自然而建立的自然观、宇宙观及医家们长期临床观察和验证而得出的理论。

中医受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其理论的哲学观重视整体、恒动、顺应自然。运用类比、演绎、外揣等具体的思维方法,注重从整体、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来探讨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其思维模式包括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和顺势思维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作为人体的参照物。

现代的大学生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的大部分知识是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是理性思维,即运用逻辑推理,或通过仪器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和得到结论。他们运用推理、公式解决问题,并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而这种思维方法在中学时期又得到不断强化。使学生们产生了凡是科学就应该是这种思维模式的概念。结果导致他们不习惯用感性思维方法去观察和感受自然界和生命的规律。中医是在东方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成熟的,它在纯西方文化环境中很难被人完全接受、理解。所以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对理解中医至关重要,是继承中医药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虽说学生在学习《内经》之前,已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缺少用中医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教学效果较差。只有牢固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运用它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内经》的理论,才谈得上继承中医,并为今后运用于临床打好基础。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此,在《内经》教学中,讲解原文的重点段落时,应把其中蕴含的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同时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想明白。只有这样,许多概念就会迎刃而解。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一段为例:“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应理解为: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变易思维认为,“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故地在下,其气受阳气蒸腾上升形成云,天在上,其气因阴寒凝聚而下降为雨。因此,“雨”由天而降因受阴寒凝聚下降至地,成为地气;地气的“雨”受阳气蒸腾上升至天,成为天气的“云”。在这段对云雨互变的自然现象的表述中,不仅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相互转化,还可以体会到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气的运动形式(气机——升降聚

散)以及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气化)等。这里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方法。这种现象人们已司空见惯,“百姓日用而不知”,只有对自然现象认真仔细地观察、思考,通过体悟才能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最终归纳成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按中医思维解释这些概念,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规律,并由此形成习惯。

当然,要养成这种思维习惯,还需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适当地阅读一些与《内经》成书时代接近的文史类经典书籍。开展专题讲座、讨论、板报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提高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这对于学生学习与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大有裨益。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的漠视,这点与古人恰好相反。而中医理论的深厚之处就是自然。培养中医思维,应该是中医教育的生命线,应该引起最充分的重视[3]。要让学生学会关注日常生活,体察自然。

3 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是关键

《内经》一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提高课,因此,有人认为《内经》是一部阐述中医理论的著作。殊不知,《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哲学概念,它所阐述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将人体、人体与环境的关系统一协调,可直接指导临床预防、诊治疾病和养生。其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等为后世临床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理论源于实践, 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又对临床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4]。

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与《内经》理论密切相关的病案,不仅可以说明《内经》的理论始终指导着临床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学习《内经》的重要意义;另外,医案详细记载了病人的发病情况、医生的治疗经过,病案的故事性能够引人入胜,能提高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兴趣。其中,医生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思维和谴方用药的效果、经验和体会,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名医产生钦佩之情,同时还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学生阅读案例的过程,如同随医家出诊,是通过体会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而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亦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因此, 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5]。

在对案例的分析中,从《内经》中寻找依据,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经典的内涵和潜力,体会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案例的选择应当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白,学习《内经》不是过时,而是不够。《内经》深刻的内容还需大力挖掘、发扬光大。以病案作为切入点,重视经典的学习,从理论上打好基础,加深对《内经》条文的理解,开阔视野。同时还可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联系起来。

总之,为了使《内经》的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师的态度和引导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 1 ] 刘力红.思考中医 [ M ] . 2版.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6.

[ 2 ] 宋志萍.内经教学要点及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J ] .中医教育, 2007,26 ( 3 ):.51.

[ 3 ] 谷峰.加强内经学习培养中医思维[ J ]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6,1 ( 8 ):118.

[ 4 ] 穆俊霞,宋志萍.案例教学法在《内经》教学中的运用[ J ] .山 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2 ( 3 ):57.

187

多媒体教学中的利与弊

浅谈多媒体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深刻改革, 中、观察更细致、想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使 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受到学生的喜 欢,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突破教学 的难点,有利于正确地处理好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 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四者之间的关系。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 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 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 学艺术的感染力。 二、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 新的教学手段,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很大影 响,将多媒体教学结合 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中学数 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教学是当代教育的一个趋势,如何适当的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中学数学 教学中需要研究的热 一下多媒体教学在中 门课题。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缺点等方面的探讨,来浅谈 基本理论概述 多媒体是集图、文、 声、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一种技术,以其 丰富的教学内容、逼真 的情境和鲜明的教学 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巴甫洛夫 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 有多种器官参与,就 通过视觉、听觉等五 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心理学研究 表明,人类接受信息主要是 种感官进行的,其中视觉占 83%,听觉占11% ,;人的感官 对事物的 记忆,学生只用耳朵 听可以记住15%,只用眼睛看可以记住 25%,而两者结合可以记住 65%。 在感受能力、表现事 物空间特性、表现事物运动特性、表现教 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多媒 体都能取得最佳效果 。多媒体还能极大地刺激学生感官,使学 生感知觉更灵敏、注意更集 象更丰富、思维更灵活,从而激发学生产 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合理地 其他传统媒体融入课 堂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很 多中学数学教师都对使用多 媒体技术很感兴趣, 但由于各种原因,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使 用率不高。近年来,一些资 源不足的中学,虽然 也有多媒体设备,但数量少,而且由于资 金短缺,维修不正常,导致 部分教室多媒体设备 无法正常使用,影响了很多教师的使用。 般来讲,对于公开课、评 优课、有人来听课时 ,只要有多媒体环境的一般都使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平时还是传统课 堂教学。而在大城市 的中学数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辅助教 学的情况就非常普遍,许多 城市的中学数学教师 ,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都盲目从众一律 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特别 是上公开课、评优课 很多问题。 、有其他教师听课的情况下。虽然多媒体 教学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如果多媒体技术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那么,新课程教学则是一朵绽放的花蕾。多媒体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具的魅力,把新课程教学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而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我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多媒体系统的特点 多媒体是一个外来词,英文为Multimedia,它结合多种表现信息的媒介如文字、图像、视频和声音等手段于一体,现在一般指融合幻灯、录音、电视和电脑等多种传媒的性能为一体的设施。多媒体技术就是要将多媒体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 集成性:一是表现为信息载体的集成即文本、数字、声音、视频、图像的集成。二是存储信息实体的集成,该系统是一种由视频设备、音响设备、存储系统和计算机的集成。所以,多媒体系统是多种表现信息的载体和储存信息的实体的集合。 控制性:多媒体系统不是多种设备的简单组合,而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来加工处理来自各种周边设备的多媒体数据,使其在不同的流程上出现。计算机是整个多媒体系统的控制中心。 交互性:多媒体利用图像、窗口、图标等美观形象的界面作为人机交互的界面,利用键盘、鼠标等方式进行人机之间频繁的通信活动及人机对话,使人们能够控制媒体信息的内容及其处理方式,使人机对话更为自然。 总之,多媒体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技术,以往的计算机只能在显示屏里显示图形和文字,而没有声音、动画、影像等;也不同于电视、电影、幻灯片等,虽包含图像、文字、声音,但没有强大的数字处理功能和交互式功能。 二、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它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并能实现人机对话,有着极大优势。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中,教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能把握的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到情景氛围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调。 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时,多媒体可再现月色下荷塘的清丽脱俗,又可再现出荷塘上的月色的朦胧柔和,这里可以有语言描述情景,画面再现情景,音乐渲染情景,唤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走进作品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又如: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6)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三)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的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 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习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些直观生动的自然现象、动物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础。 (二)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高中篮球教学案例

高中篮球教学案例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案例背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以及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之际,作为年轻体育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让我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我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深造,不断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本节课是在我校2012-2013教学开放周开的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授课班级为高一年(2)班的学生,篮球是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他们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篮球不但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集体精神和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高中篮球模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而且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高一年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但是技术还没成型,不够稳固、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巩固提高。他们各方面都还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成熟,这一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如果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这将对学生以后的教学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增

进学生健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健康、舒适的学习氛围。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观察法、讲解法、示范法、表象训练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合作式练习,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来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叙述: 一、案例设计: 重点:肩上持球姿势,以及投篮用力顺序 难点:用力协调,提高命中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方法,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 3、培养同学们勇于展现自我的精神,增强同学的自信心。 教学程序: (一)引起兴趣阶段 1、课堂常规 2、集中注意力练习:正反口令 3、游戏:投准游戏 4、球操及熟悉球性练习 (二)实践探索阶段 1、学生分组自主尝试练习投篮 2、各组选派学生示范投篮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乐平市界首中学倪谷干乐平市众埠小学倪海山 摘要: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直观、形象,获得了许多师生的好评,因而得以广泛推广。然而语文教育界对它却颇有异议,有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大力推广;也有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对教师和学生有极大的束缚作用,语文课应拒绝多媒体。我们认为:应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主要有三利,同时也存在三弊。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 人机交互意象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它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加速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多媒体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令师生耳目一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评。于是乎,许多教师致力于课件制作,有的甚至凡课必用,好象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有水平,教学手段先进。勿庸讳言,多媒体教学在直观上、形象上、真切化和便捷化方面,绝非是传统教学所能比拟的,然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上分歧较大,我们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利也有弊,并非多多益善。 1、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 极大地扩充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但是学习最重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涉及的知识面既久远又深广,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手段得到的,来源非常有限。有些知识,由于资料的短缺或时间的匆忙,一时无法查找,教师在教学中只好闭口不谈或搪塞过去,弄得好不尴尬。而多媒体能提供语文学习中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切实解决了广大语文教师查找资料难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还方便了广大学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光盘或网络上的各种学习资源求知,还能建立起学习资源库,为运用语文信息,再创造信息提供资源保障。这样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学生课外自主的学习。 2.全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由静变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学生面对的大多是一块呆板的黑板,教学形式单一,而多媒体教学刚好能克服这一缺陷,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多媒体可将英雄人物、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也可将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加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多媒体教学中的利与弊

浅谈多媒体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深刻改革,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当代教育的一个趋势,如何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需要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缺点等方面的探讨,来浅谈一下多媒体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一、基本理论概述 多媒体是集图、文、声、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一种技术,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逼真的情境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巴甫洛夫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与,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等五种感官进行的,其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人的感官对事物的记忆,学生只用耳朵听可以记住15%,只用眼睛看可以记住25%,而两者结合可以记住65%。在感受能力、表现事物空间特性、表现事物运动特性、表现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多媒体都能取得最佳效果。多媒体还能极大地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感知觉更灵敏、注意更集中、观察更细致、想象更丰富、思维更灵活,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有利于正确地处理好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四者之间的关系。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感染力。 二、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结合其他传统媒体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很多中学数学教师都对使用多媒体技术很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使用率不高。近年来,一些资源不足的中学,虽然也有多媒体设备,但数量少,而且由于资金短缺,维修不正常,导致部分教室多媒体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影响了很多教师的使用。一般来讲,对于公开课、评优课、有人来听课时,只要有多媒体环境的一般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平时还是传统课堂教学。而在大城市的中学数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辅助教学的情况就非常普遍,许多城市的中学数学教师,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都盲目从众一律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评优课、有其他教师听课的情况下。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莱西市教研室张莲玉 背景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 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三年级的《哪杯水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小车的运动》《鞋底花纹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谁的本领大》等;四年级的《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蒸发》、《沸腾》、《凝结》、《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谁热的快》《它们会生热吗》《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玩镜子》《潜望镜的秘密》《彩虹的秘密》《凸透镜》等;五年级的《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水变咸了》《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等。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基本流程: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谈收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

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到底怎样教 一、“春风不度玉门关”——文言文教学现状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认真记笔记,然后出题训练;或者偏重人文教育,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些现象,都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适宜合理地、大手笔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展现课堂新活力,使所学文言文充分发挥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具体方法示例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如采用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等,结合文言文特点,形成高效的、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体系。具体如下:(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关键。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1.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麟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

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追求高效率的优化效果的时代,它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急需教育领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新世纪之初,国家教育部制定了《语文课程标准》,这为战斗在语文第一线的教师们拨开了重重迷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以现代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合理运用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服务。特别是现在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加大,学校多媒体软、硬件设施配备越来越先进,为多媒体教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儿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和优势。 (一)、运用视听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不同媒体作用于人体的不同感官,能使其不同的感官得到延伸。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打破了学生感觉器官的平衡,并以其多媒体的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苏州

园林》一课时,传统教学中,去过苏州的老师还好点儿,没身临其境的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真是老师心里犯嘀咕,学生课下真糊涂。如今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们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真正是“游”了一番苏州,这一遍下来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老师提前按课文描述的内容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学生们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的介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又如学习《祥林嫂》,就可以运用幻灯片或电脑将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特征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按照规定的要求去接受,去比较,从而深刻体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迫害。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比教师生搬硬套的讲解要省力得多,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不仅能一目了然,还能在快乐中学习。 (二)、创设情境美,营造课堂氛围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美,营造氛围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运用优美柔婉恬静的理查德钢琴曲《秋思》,画面是西欧秋天里的风光:落叶飘零的静静的林荫大道,高远蔚蓝的天空,夕阳西下绮丽的霞光,静静的草地,柔婉舒缓清彻的河流,河畔在风中舞蹈的金柳,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植物》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环境来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设计主要侧重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分析、汇报展示网络信息进行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为学生创设资料丰富、详实,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环境,教师指导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一、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又叫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并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将来建立和维持稳定和谐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作者:————————————————————————————————日期: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