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酯化反应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酯化反应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673113.html,

酯化反应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作者:朱庆斌

来源:《中学化学》2015年第02期

一、反应物的混合顺序及用量

教材中演示实验时试剂的加入顺序是:乙醇(3 mL)→浓硫酸(2 mL,边加边摇动试管)→醋酸(2 mL);学生实验时试剂的加入顺序是:乙醇(2 mL)→乙酸(2 mL)→浓硫酸(0.5 mL)。显然,这两种顺序是合理的,但存在着以下两点疑问:

1.为什么是这两种顺序而不是其他?

有资料说“因为无水乙醇中也含有微量的水,若反之操作,将乙醇加入到浓硫酸中,由于浓硫酸的强烈吸水性会放出大量的热,引起乙醇与浓硫酸混合液的暴沸,轻则致使乙醇大量挥发损失,重则出现混合液体暴沸喷出试管口引发灼伤人的严重事故。所以实验中乙酸加入的顺序可提到浓硫酸之前或放到浓硫酸之后,但浓硫酸的加入顺序一定不能提到乙醇之前。”。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毕竟无水乙醇中水非常少。可能的原因会不会是乙醇与浓硫酸形成醇合物(类似浓硫酸与水之间形成水合物)而放热?因为乙醇分子与水分子一样含有羟基;另外,乙醇发生分子内消去反应时,温度为170℃,此时早已超过乙醇的沸点,但大部分乙醇还是“留”在反应容器中,这是否可以说明乙醇与浓硫酸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作用?当然,不管是什么原因,实验事实是乙醇与浓硫酸混合时,若将乙醇加入浓硫酸中,振荡或摇动试管时,因为有大量热量放出,且乙醇密度小于浓硫酸,可能会使液体飞溅。那么,能否采取乙酸→浓硫酸→乙醇的加入顺序呢?实验表明,此种混合顺序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实验产物明显偏淡黄色,故演示实验不宜采取这种混合顺序。

2.反应物用量比为何是3∶2∶2?

为了提高产率,往往采用一种反应物过量的方法。资料表明,醇酸比达到1∶1.5或

1.5∶1时,产率较高,继续增大比例,酯的产量增加不大,因此采用1∶1.5或1.5∶1的醇酸比对降低实验成本较为有利。中学实验中采用乙醇过量的配比是考虑乙醇成本较小,而工业上采取乙酸过量的配比,是考虑到产品后期处理工艺的难易。当乙醇过量时,馏出液中除酯外还有大量的乙醇,因酯、水、醇三者之间能形成二元及三元共沸物,所以很难用蒸馏的方法分离;而当乙酸过量时,粗产品中残留的酸与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通过蒸馏方法将其分离。至于浓硫酸用量,作为催化剂,只需少量即可。学生实验中浓硫酸用量为0.5 mL,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加10滴即可,有效地减少了反应物混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但酯化反应中的浓硫酸还有吸水作用,且当浓硫酸用量与乙酸的量相当时,产率较高,再加过量的浓硫酸会出现碳化现象,反而影响产物的产量。故反应物用量比为3∶2∶2。

二、加热方式的选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