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历史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看来,它既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又是一种多种职能的产物。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具有正确的研究领域与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形成了与时俱进和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引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十分重视的。思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中对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作出评估,字数虽不多,但却做了十分中肯、突出的评价,其中就包括认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忠心喜悦。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我们党对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当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后,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则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华,结合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新特点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进行了新的总结 ,并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表明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创造性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回答了科学的基本属性问题,他说,“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它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自然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恩格斯也指出,科学“在希腊人那是天才的直觉,而在我们这里却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它本身只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同时,马克思认为技术的“进步只是由于世世代代的经验的大量积累,”它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没有科学这个基础,技术只是“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已经认识到“技艺之母是科学,而不是实行者的劳动”贝尔纳指出,“马克思比当代科学家更清楚地看清了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应用。

马克思还认为科学技术与哲学具有一定关系,哲学作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普遍和一般规律的系统性认识,它的研究对象中涵盖了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由于哲学把全部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它概括出的规律具有普适性,是对宇宙物质运动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的概括和升华,层次最高,适用范围最广。而自然科学仅仅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适用于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进步,几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哲学世界观的变革。所以恩格斯指出推动哲学进步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强大而日益迅猛进步”。反过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只有借助于抽象的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提出科学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揭示了科学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这是马克思对科学作出的更一般、更抽象、更普遍的哲学概括。

此外,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将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的范畴,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效应,并将其看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是具有一定知识和劳动经验的人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引起外部对象的改变并创造出物质资料的能力。由于科学技术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规律,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所以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通过分析和研究大量的工艺史和技术史,得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自此得到了确立。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动因。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具有首要地位,这种首要性不是逻辑推论的结果,而是一个事实存在。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生产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可供观察和实验的手段。生产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生产所创造的的财富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地增大,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随着新机器、新手段、新材料的运用,人类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大扩展,马克思不得不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代高科技时代,生产力发展同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深入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并将科学技术视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主题,创造性地探索和推进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与时俱进、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观萌芽于新民主主义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

后,迅速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时期的两大口号。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只有科学和民主“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五四运动推动下,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继续高举科学的旗帜,宣言要同“宗法社会的专制主义”之“反对科学”和“资产阶级的市侩主义”之“谬解科学”,“行剧激的争斗”,认定它们是“革命的大障碍”。正是基于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和执着追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而且不断探索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革命道路,坚持“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科学方法。与当时流行的“科学救国”思潮不同,我们党从建党开始就主张必须通过社会革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合理的经济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这一观点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从“之一”到“第一”的转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著作中提出,在任何社会,科学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这就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列宁、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但是,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出来,提到第一位,这是邓小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到199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更加证明邓小平论断的正确性。从“一般生产力”到“直接生产力”,再到“第一生产力”,我们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深化。邓小平在深刻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实现党在新时期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表达了科学技术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展现了科学技术一往无前的持续发展前景。这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新事实,是再也不能用任何过去旧的社会观念来观察和理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中心位置,明确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至上性和不可超越性,真正以科技的崛起来推动民族的崛起。

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建国初期,毛泽东果断提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要研究原子弹。邓小平多次重申和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江泽民在强调科学技术强国富民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多次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胡锦涛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毛泽东认为,要优先发展工业科技提升我国生产能力和防卫能力,并大力发展尖端军事科

技提升我国国家地位和影响力。邓小平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以及既坚持自力更生,又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科技方针。江泽民把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新世纪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胡锦涛对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论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毛泽东提出,我们要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并对科学家委以重任。邓小平对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地位、科技人才的选拔、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科技人才的使用管理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十分重视人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胡锦涛进一步肯定了作为新生产力开拓者的科技人才不可替代的地位。

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邓小平提出要善于学习和引进,更善于创新,自力更生创新,树立高起点上创新的雄心壮志。江泽民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度,把创新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胡锦涛关于自主创新的思想,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中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研究趋向与发展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国内外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现状来看,有三个问题是学界讨论的焦点,一是科学技术知识是否被社会建构的问题;二是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实践二者谁应是建构科学技术观的核心;三是未来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是否应从科技哲学内部的一元研究走向多元反思。针对如何正确把握科学技术观的一些研究进展,目前人们不仅仅重视对单个人物或学派的科学技术观研究,而且更加强对科学技术观的整体发展趋势、演进特点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从科学技术知识或科学技术实践的视角来对反思科学技术时,也重点从人文主义这一反思科学技术的重要维度,对人文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系统梳理。总之,未来的科学技术观研究应是对传统狭隘的科学技术观的超越,立足于已有科学技术观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与扬弃,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观现代演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科学技术观的超越之路,建立一种对于科学技术的全新审视。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可统称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观。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作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即在质上和量上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功能观、科学技术战略观、科学技术人才观、科学技术和谐观及科学技术创新观在现代化社会中以取得进一步的升华,推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此参与现代生产和交往,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最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在最广大的人民最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依靠其发展的基础之上,指明中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贵春. 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2]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 2) .

[3]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6.

[4] 艾志强. 当代科学技术观研究述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5] 李德顺:《价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陈章龙,周莉著:《价值观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申永华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时代解读》,西安市:西安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