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的定义1

哲学的定义1

哲学的定义1
哲学的定义1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 作者:张建民 什么是哲学?这是每个接触到哲学的人都会提出来的问题,也是哲学家们最难回答的问 题。爱哲学的人都知道,历史悠久的哲学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定义,给哲学确立 一个属加种差式的正确定义对于哲学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b5E2RGbCAP 一、我给哲学确立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 彰显和产生出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事物,获得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的知识,确立事 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思想认识能力的本体事物。p1EanqFDPw 我给哲学确立的这个属加种差式的定义包含两个含义相同、语词互文的判断命题,一个是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另一个是“哲学是具有从混沌中发 现、彰显和产生一般本体事物能力的个别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本体事物这两 个词语在哲学中具有相同的含义,它们是两个表述和界定同一个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完全重合 的词语或概念。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是人类哲学所获得的最基本的 思想观点或理论知识。DXDiTa9E3d 1、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哲学从属于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思想认识活 动是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之类的各种“学”共同具有的属 性或普遍性规定。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对象,以获得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发现 和产生天地万物能力的本体事物的知识、掌握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原则和方法、提高人类的 思想认识活动能力为目的,是哲学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规定。RTCrpUDGiT 哲学是爱智慧。Φ ι λ ο σ ο φ ?α / Philosophia (爱智慧)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 腊人创造的术语。Philosophia 是由 philos 和 sophia 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 philein 是动 词,指爱或追求,sophia 是表述爱或追求的对象的名词,指智慧或理性思维认识。 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是人类追求智慧或理性思维认识,获得 智慧或理性思维认识这个事物知识的思想认识活动。5PCzVD7HxA 最早使用 philosophia(爱智慧)和 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戈拉斯。据 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的记载,当毕达戈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 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 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 philosophos(爱 智者)。毕达戈拉斯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 philosophos(爱智者)生 来寻求真理。jLBHrnAILg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一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什么是毕达哥拉斯和柏拉 图所谓的真理?根据希腊文化关于“真理是与事物完全相符合的认识或陈述”这个最古老的定 义,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所谓的真理就是指符合逻辑规则、合乎思想理性的人类思想认识活

动。什么是洞见?洞见就是认识和理解,就是把混乱的东西理顺,把纠葛在一起的东西解开。古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哲学是通过讨论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xHAQX74J0X 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社会各学派之间的论争之风盛行,人们把通过讨论问题 揭露和克服对方论断中的矛盾,以发现事物真像、求得事物知识的思想认识活动叫做辩证 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作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活动。智者派则把辩证 法作为一种据理论证的艺术而广泛运用。柏拉图认为借助于辩证法这种方式的思想活动,可以 由个别理念上升到普遍理念,又从普遍理念回到个别理念,获得理念的全面知识。因此他把辩 证法作为“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阶段的内容。LDAYtRyKfE 哲学家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 而是在薄幕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哲学是一种反思,它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它需 要深沉的思考和深切的体验,因此它如同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薄幕降临的时候才悄然 起飞。Zzz6ZB2Ltk 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石里克指出:哲学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套学说。西方现代哲学家谢 林把哲学对象划定为认知本身或认知一般。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 斯说: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 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哲学是一种思想活动,而不是死 板思考的东西。dvzfvkwMI1 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在 1874 年发表的《百一新论》中,用中国古汉语中的“哲 学”一词翻译了从希腊文 Φ ι λ ο σ ο φ ?α 转换而来的英文 philosophy(爱智慧)一词。1896 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将西周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 明智、明理,哲这个词是指人们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使被遮蔽的智慧和道理显明出来这种事 情。“学”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模仿、实习、再现。“学”这个词是指个人模仿、实习、 再现某个事物或事情,以获得知识和能力这种事情。哲与学两个单字词合在一起组成的复合词 ——哲学,其基本词性是动词,其含义是人们为了明智、明理、提高思维认识能力所进行的思 想认识活动。rqyn14ZNXI 西学东渐、西方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 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虽然这些主张中国有哲学的人正 确地指出了哲学是人类的思考认识活动,但是他们却错误地把宇宙和人生当做了哲学思考认识 的对象,而没有把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当做哲学的对象,因此他们给哲学下的定义和证明中国 本土文化中有哲学的论据都是不能成立的。EmxvxOtOco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知识,感觉,意见与理解总以其它事物为对 象,涉及自身的机会(情景)却是偶然一遇而已。如果思想与被思想者既为两异,作成为思想活 动与所得之思想便各有不同,则心之所善又何所属取?我们这样答复,在有些例中知识(思想活 动)是思想对象。于制造学术中,我们倘不管物质,便以事物之怎是为思想对象;于理论学术中, 则公式或思想活动为思想对象。SixE2yXPq5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还说:专研实是之为实是的学术是能够独立的一门学术。物 学所讨论的是自身具有动变原理的事物;数学是理论学术,讨论静止事物,但数学对象不能离事 物而独立存在。那么异乎这两门学术,必是专研那些独立存在而不动变事物的学术,这样性质

的一类本体,我们以后将试为证明其实存于世间。世上若真有这样一类的实是,这里就该是神 之所在而成为第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于是显然,理论学术有三——物学,数学,神学;6ewMyirQFL 我认为在以上亚里士多德讨论分析有关哲学或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话语中,隐含着公式或 思想活动同物质(实体、本体、存在、实是之为实是)是同一个事物,公式或思想活动同物质是 神学(哲学、形而上学)研究的同一个对象,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 kavU42VRUs 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这些哲学思想观点。但是由于在亚里士多德的大脑中人类的思想 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这个思想观点还没有完全形成和产生出来,所以他也没有可 能把这个还处在形成过程中的思想观点向人们清晰地进行表达。y6v3ALoS89 什么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公式或思想活动?根据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许多章节中关 于公式和思想活动的言说可以知道,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公式”或“思想活动”是指以判断语 句、判断命题形式存在的言说或判断,是指人类利用语言工具对事物进行的言说、陈述、界定 和彰显活动,是指具有思想认识活动的含义、符合逻辑规则、合乎思想理性的逻各斯(logos), 是指神学(哲学或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物质(实体、本体、存在)。M2ub6vSTnP 什么是逻各斯? 逻各斯是古希腊人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和彰显出来的,具有用语言 说明或界定事物、使事物“有名”并分门别类地向人彰显出来的形式,具有统帅思想认识活动 的思想理性和生存发展意识的内容,能够作为万物生灭变化的唯一尺度或根据的人类思想认识 活动。0YujCfmUCw 形式逻辑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言说,言说就是逻辑或逻各 斯。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中分析研究了言说的一般形式和一般规则,发明了推理的三段论 形式,提出了矛盾律、排中律等言说的规则。据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考证,希腊语 “logos”(逻各斯)来源于“legein”一词,其含义是说话或说明,其词性是动词;据奥格登和 理查兹考证,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逻各斯”这个词表述主宰和决定万物的 根本实体。赫拉克利特说:“逻各斯(言说、陈述、判断)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万物生灭的尺 度和根据(本体、存在)”;他还说:“存在是逻各斯,一切存在者均在存在之中”。eUts8ZQVRd 斯多亚学派是逻各斯的提倡者和发扬者,他们认为逻各斯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在的逻 各斯,一个是外在的逻各斯。内在的逻各斯是理性和本质,外在的逻各斯是传达这种理性和本 质的言说。斯多亚学派关于逻各斯的这种解说清楚地告诉我们:逻各斯是在理性原则或认识意 识的指挥和统帅下进行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sQsAEJkW5T 同基督耶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亚历山大的裴洛认为:希腊哲学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同根 异枝。他把希腊哲学的“逻各斯”和犹太基督教的“道”这两个概念联系了起来。“道”在 希腊语圣经中就是“逻各斯”。裴洛说:道或逻各斯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工具,是人和上帝交通 的中介;上帝的智慧是内在的逻各斯,上帝的言说是外在的逻各斯。裴洛的思想对福音书的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约翰福音(新约圣经)开头就有“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 神” 。在犹太基督教的传统看来,上帝是以言说创造世界的,上帝的言说是世界万物的起源, 正如旧约圣经所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GMsIasNXkA 我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从混沌自然中发现和彰显出来的 “道”,同希腊哲学文化发现的“逻各斯”,同犹太基督教文化发现的“道”是同一个事物,这

三个名称概念都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彰显或创造万物能力的本体或本源事物,都 是指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直接对象。TIrRGchYzg 老子在《道德经》中言说的“道”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另一个是事情、思 维、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或者说老子在《道德经》中言说了两个有区别的道:7EqZcWLZNX 一个是“本源之道(有名和无名)”,另一个是“规律之道(天之道和人之道)”。本源之 道、有名、无名是人类利用语言工具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事物的思想认识 活动,是古希腊人所说的“逻各斯”;规律之道、天之道、人之道是统帅和指挥“有名”和 “无名”这两种思想认识活动的认识意识,是主导各种事情、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理性或主客 观精神,是裴洛所说的“内在的逻各斯”。lzq7IGf02E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中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语句。这些语句翻译成现代语是:道可以 被人们言说,但人们以往所言说的道,都不是我所说的恒道;名可以被人们称谓,但人们以往所 称谓的名,都不是我所说的恒名。无名是天地的开始者;有名是万物的母亲。所以,凭借“恒 无”万物的奇妙得以显现;凭借“恒有”万物的界限得以彰显。zvpgeqJ1hk 《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常道”和“常名”这两个词的含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人类的思想 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物名之而成,谓之而 然”的知识。老子发现人们用语词給事物“冠名”,使事物得以从混沌自然中彰显和产生出来 的行为是“常道”的具体存在形式,于是把“常名”作为“常道”的别称。庄子在《齐物论第 二章》 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其中的“谓之”,即用语言词汇“言说之”、“界定 之”、“彰显之”、“称谓之”、“冠名之”,即使之(对象物)被界定、彰显、冠名、产生。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译成现代话语是:道路是由于人们的行走造成的,事物是由于人们 对它加以言说、界定和称谓而成为现实模样的。NrpoJac3v1 《道德经第一章》 中的“常道”和“常名”是指一般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无名”和“有 名”、“常无”和“常有”是指具体的、有差别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1nowfTG4KI “常有”就是“有名”,“有”是表示存在的不及物动词,当“有”活用为及物动词,后面 带有名词宾语成为词组时,这个作为句子谓语的动宾词组就具有了主语表述的事物使名词宾语 表述的事物有所运动的含义。“有名”即使“名”有,使“名”彰显和产生出来。“有”或 “有名”是人们通过观察、判断、界定、冠名认识对象的过程,使天地万物从混沌自然中被界 定、彰显、产生出来的科学认识活动。“无”是人们通过发现、界定、彰显、冠名“有”这 个认识对象或本源事物,使人类认识、发现、界定、彰显、产生天地万物的活动——“有”从 混沌自然中被界定、彰显、产生出来的哲学认识活动。fjnFLDa5Zo 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有” 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无”是万物之母“有”的母亲。什么是有?有就是“有名”,就是人类从 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天地万物,并用语言概念加以冠名的科学思想认识活动。 什么是无?无就是“无名”,就是天地(万物之母)的开始者,就是“万物之母”、“有”或“有 名”的母亲,就是以“有”或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哲学思想认识活动。“有”和 “无”、“有名”和“无名”都是具体形式的人类认识活动,“有”或“有名”是以天下万物

为对象的人类认识活动,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无”或“无名”是以各种形式的人类思想 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哲学或形而上学。tfnNhnE6e5 哲学是以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语言学之类的各种学为具体认识对象的思想认识活 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之类的各门科学是人类哲学思想认识活动的直接对象,更
HbmVN777sL
准确地说,各们具体科学是自然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历史哲学之类的具体哲学的 直接对象。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发现者、界定者、彰显者、产生者和母亲,各门具体科学都 是通过哲学的玄牝之门产生出来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之类的各门科学分别是不同种类 事物的发现者、彰显者、界定者、产生者、母亲和根源。各门科学分别具有的直接对象不是 哲学的直接对象,而是哲学的间接对象。哲学的唯一对象是一般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哲学的 众多对象是有具体形式规定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发现、彰显和产生不同种类事物的各 门具体科学。V7l4jRB8Hs 判断、推理、抽象、归纳、分析、比较、感觉、自觉是有别于各种学的具体形式的人类 思想认识活动,逻辑法则、矛盾律、排中律、实事求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它们都是人类哲学思想认识活动研究的直接对象,都是人类通过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 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密切关联的事物。83lcPA59W9 哲学理论、哲学概念和哲学知识是人类哲学的结果,是关于哲学对象的理论、概念和知 识。哲学本体论和哲学认识论是名称不同、实质完全相同的理论,是哲学给出的关于本体或本 源是什么?事物是如何从本源事物中产生出来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哲学史上产生的一切哲 学理论都可以简化或还原为哲学本体论或哲学认识论。逻辑学理论是哲学本源论或认识论的 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逻辑学就是哲学,逻辑学理论同哲学理论都是关于同一个认识对象、同 一个事物的理论,是一枚金币具有的正面和反面。mZkklkzaaP 哲学不异于思想认识活动,哲学合一于哲学思想活动的对象和结果。 哲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语言学、文学之类的各种学都从属于人类的思想认识活 动,都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之外的各种学是以异己事物为对象, 而不是以自己为对象,它们只能直接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异己事物,获得异己事物的知识, 而不能直接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自己,获得有关自己的知识。哲学不仅以物理学、数学、 生物学、语言学、文学这些异己事物为直接具体对象,而且还以哲学或自己为直接对象,哲学 不仅要直接发现、界定、彰显、产生异己事物,获得异己事物的知识,而且还要直接发现、界 定、彰显和产生自己,获得有关自己的知识。因为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 认识活动,哲学不异于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哲学思想认识活动合一于自己的对象和结果。
AVktR43bpw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九章中指出:“于制造学术中,我们倘不 管物质,便以事物之怎是为思想对象;于理论学术中,则以公式或思想活动为思想对象”;“于 是,这里在非物质事例上,思想不异于思想活动,思想便合一于思想对象。”ORjBnOwcEd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後相随。”。老子在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 子认为:有无互生;道生于自己的样子。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

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 地;”2MiJTy0dTT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认为:“自我”不仅设定非我,而且还设定“自我”,“绝对自我”是 “自我”和“非我”的统一体。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 绝对精神是本源事物,绝对精神的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绝对精神在逻辑阶 段发现、彰显、产生了有、无之类的概念事物,绝对精神在自 gIiSpiue7A 然阶段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了自然万物,绝对精神在精神阶段发现、彰显和产生了精 神事物,最终实现了绝对精神和绝对精神对象的合一。uEh0U1Yfmh 2、哲学是能够从混沌自然中发现、彰显和产生一般本体事物的本体事物。 什么是事物?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结果,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 中发现的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象,同人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来的 关于认识对象的知识或观念组成的对立统一体。IAg9qLsgBX 语言是事物之家,人类创造的每个语词都具有表述和界定事物的性能。专用名词表述和界 定的事物实体是多个处在不同时间段中的事物元素组成的集合体。通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事 物实体是多个处在不同空间体中的事物实体组成的集合体。每个事物实体都具有一系列抽象 程度不同的普遍性或属性的名称或观念作为自己的内容,每个事物名称或观念都具有众多的事 物实体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WwghWvVhPE 例如“苏格拉底”这个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事物实体,就是多个处在不同成长阶段中的 苏格拉底实体组成的集合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作为一个事物实体,他不仅具有苏格拉底 这个专用名称,而且他还具有军人、哲学家、男人、人、事物这些含有普遍性、共性或属性意 义的通用名称或普遍性观念。苏格拉底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个人或对象事物,它是 由一个专用名称加上众多处在不同时间段中的、相对独立的苏格拉底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 体。asfpsfpi4k 例如“猫”这个通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对象事物,就是一个由唯一名称或观念同许多存在 于不同地域空间的大猫、小猫、黑猫、白猫、花猫、好猫、坏猫、懒猫等猫实体组成的对立 统一体。我用双手抱着的小黑猫不仅具有黑猫这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名称或观念,而且它还具 有猫、动物、生物、事物等一系列普遍性、共性或属性不同的名称或观念。ooeyYZTjj1 事物是存在于人脑外部的认识对象和存在于人脑内部的知识或观念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一个事物既是一个存在于人脑内部的知识或观念同众多存在于人脑外部的认识对象组成的对 立统一体,也是一个存在于人脑外部的认识对象同一系列或众多存在于人脑内部的普遍性知识 或观念组成的对立统一体。BkeGuInkxI 人类从认识个别事物出发对事物进行了长期艰难的思想认识,最终发现了事物和事物的每 个组成部分都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因果关系,发现了处在事物后面的本体事物,发现了 具有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万物能力的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发现了人类的思想认 识活动是事物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类可以认识、界定和研究的对象,为人类根 据一个事物是否具有创造和生产其它事物的能力对事物进行分类创造了必要条件。PgdO0sRlMo

在人类取得的关于事物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哲学把世界上的事物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 是本体事物,另一类是非本体事物。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都从属于事物,是事物的两种具体 存在和表现形式。3cdXwckm15 什么是本体事物?本体事物是以语言作为工具、以人类的思想理性和生存发展意识作为内 容或统帅,以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通过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 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具有名称、包含多种内容和形式规定,具有发现、界 定、彰显和产生天地万物的能力,同天地万物具有因果关系和密切关联的事物。h8c52WOngM 什么是非本体事物?非本体是具有约定俗成的名称,具有时间、空间、价值、数量等内容 和形式规定,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因果关系和密切关联的天地万物,是人类通过科学思 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自然认识对象同人脑中形成和产生 的关于自然认识对象的知识或观念组成的对立统一体。v4bdyGious 道、无名、有名、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形而上者、本体、本根、本源是本 体(本源)事物拥有的部分中国汉语名称;器、形而下者、天地、万物、众妙是非本体(非本源) 事物拥有的部分中国汉语名称。J0bm4qMpJ9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是万物之母、天地之根、众妙之门;“有 名”和“无名”是“道”的两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中国战国时期解说 《易经》 的论文集 《易 传》系辞上的第十二章曰:是故,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 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XVauA9grYP “本体”是‘本’和‘体’两个汉字组成的汉语复合词。‘本’字的含意是植物的根和 主茎,‘本’字的引申意是事物的本源或来源。‘体’字的含意是人的身体,‘体’字的引申 意义是事物的身体或形体。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本体”这个复合词被用来指事物的主体、事 物的来源或根源。bR9C6TJscw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用“本体”这个汉语复合词表述西方哲学所追求的,超越 和主宰一切现象或存在者的“根本实体”,把十七世纪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用希腊词 Onta(意译:超越者、主宰者、实体、存在)与 logos(音译:逻各斯;意译:言说、认识)结合在一 起构建的,具有对超越者、主宰者、存在或实体进行言说和认识含义的拉丁语新词 “Ontologia”翻译为“本体论”。继而有中国学者把“Ontologia”一词翻译为“物性 学”、“万有学”、“存有论”、“存在论”、“是论”。从此,“本体”一词有了哲学名词 的含义。pN9LBDdtrd 智慧、真理、辩证法、逻各斯、奴斯、实体、存在、本质、原本、不变者是本体(本源) 事物拥有的部分希腊语名称。存在者、是者、现象、假象、动变者、摹本、个体、第一实 体、第二实体、属性是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拥有的部分希腊语名称。DJ8T7nHuGT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这个词表述和界定能够主宰和决定万物的根本 实体。赫拉克利特说:“逻各斯(言说、陈述、道、判断)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万物生灭的尺 度和根据(本体、存在)”;他还说:“存在是 logos(逻各斯、逻辑),一切存在者均在存在之 中”。QF81D7bvUA 巴门尼德在自己写的一首诗中把众多的可感事物斥之为幻觉,提出了唯一真实的“存在 (实体、超越者)”是“(与幻觉或众多相对立的)一”、“ 存在(实体、超越者、永恒者)与思

维同一”的思想观点。巴门尼德还指明了寻找实体(超越者、存在、道)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对 于被万物所分有的“实体”只有通过思维向超验领域中寻找,不能通过感觉从经验领域中获 得。4B7a9QFw9h 阿那克萨戈拉用“奴斯”一词来表述万物的终极原因。他说:奴斯(nous)是万物的本源, 通过奴斯万物分门别类地、有序地向人彰显出来。他认为,奴斯和任何个别事物不同,它不和 别的事物相混,是独立自在的;奴斯是事物中最稀最纯的,它能认知一切事物;奴斯是运动的源 泉,宇宙各种天体都是由奴斯推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奴斯安排的。
ix6iFA8xoX
根据我对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的理解,“onta”、“logos”这两个拉丁语词和英语的 “being”一词具有相同的含义,都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情(事物)。我认 wt6qbkCyDE 为把“onta”和“logos”这两个拉丁语词和英语的“being”一词翻译为中文的“本 体”、“道”、“形而上者”、“万物之母”,把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 用拉丁文编撰的《哲学辞典》中的,具有对超越者、主宰者、存在或实体进行言说和认识含义 的拉丁语新词“Ontologia”翻译为本体学、道学、形而上学或哲学,既符合被翻译词的原意, 也符合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的基本理论观点。Kp5zH46zRk 我认为把“onta”和“logos”这两个拉丁语词和英语的“being”一词翻译为“存 在”、“有”或“是”,存在着翻译词语的概念外延比被翻译词语的概念外延过于宽泛的问 题。虽然中国汉语动词“存在”和“有”的含意是叙述,现代汉语系动词“是”的含意是判断, 叙述和判断都是具体形式的言说,都是具体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但是叙述和判断有正确 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叙述和判断才具有发现、彰显和产生新事物、形成事物知识的能力, 才有资格被称为万物的本体或本源。Yl4HdOAA61 源自希腊语的“Ont”这个拉丁语词只有在与“存在者”处在相互对立的情况下,才具有 本体或道的含义。在没有“存在者”与之对立的语言环境中,“Ont”这个拉丁语词具有存在 者(属性、器)和存在(本体、道)的双重含义,如果不加以严格区分,很容易引起概念混乱。
ch4PJx4BlI
“学”是一个汉语动词,具有思想认识活动的含义。把“Ontologia”翻译为本体学、形 而上学、道学、哲学符合被翻译词的原意。“论”既是一个表述讨论或言说这种事情的动词, 也是一个表述某种事物的知识或理论的名词,把“Ontologia”翻译为本体论、存在论、是论, 容易使人们对被翻译词含义的理解发生偏离,使人们把被翻译的“Ontologia”一词错误地理 解为关于本体、存在、是的知识或理论。qd3YfhxCzo 本体事物是通过哲学从混沌自然中被人类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 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 和对象。本体事物是人类哲学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和对象,非本体事物是人类科学思想认识活 动的结果和对象。E836L11DO5 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通过长期的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自然和 各种学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人类哲学史是人类从混沌自然或各种学之中、从 天地万物之后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和产生出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事物,不断获得 和积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或本体事物知识的历史。S42ehLvE3M

本体事物是怎样通过哲学从混沌自然中被人类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 人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了本体事物,拟 定了本体事物的名称,创立了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思想观点的 多种哲学理论。501nNvZFis 哲学开端于本体(本源)事物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和产生,开端于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众 妙之门、超越者、本体、实体、存在这类概念在人脑中的出现。人们从个别事物的产生都有 一定原因的经验知识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就会得到一个全部事物的产生必定有一个终极原因或 本体的结论,在大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本体(本源)事物的概念。jW1viftGw9 本体事物是通过哲学对本体的大胆假设和细心求证,通过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思想认识 活动,把本体事物同各种形式的非本体事物从内容和形式上、从概念的逻辑关系上真正区分开 来后,从混沌自然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xS0DOYWHLP 在人类哲学史上,组成有形物体的基本材料,可以被人感知的个别有形事物,不可被人感到 但可被人通过思维知道的一般抽象事物、普遍性、共相、属性事物,自然和人 LOZMkIqI0w 类具有的精神、意向、必然性,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都曾经被哲学设想为具有生产或创生 能力的本体事物。经过哲学无数次地从问题的终点返回到问题的起点的思想认识活动,哲学终 于发现了本体事物同天地万物(个别事物、一般事物、属性事物)之间的明晰界限和对立关系, 发现了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都从属于事物,是事物的两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本体事物和 非本体事物具有统一关系,确立了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哲学终于掌握了本体事物概念的 外延和非本体事物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之处,本体概念的外延加上非本体概念的外延等于它们 的属概念——事物概念的全部外延的知识,从而把世界上的事物划分为没有创生能力的非本体 事物和具有创生能力的本体事物两个不同的大类。ZKZUQsUJed 本体事物是通过哲学对各种学的研究分析,发现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各种学的普遍性 或属性,是可以言说、界定、彰显的研究对象,具有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 天地万物的能力,是最有资格被称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的事物后,从各种学中彰显和产生 出来的。dGY2mcoKtT 判断和推理是各门科学具有的一般存在和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具有的一般存 在和表现形式。哲学发现了各种学的判断和推理具有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各 种事、获得各种物知识和观念的能力,逐渐在人脑中形成和产生了知识或观念是判断推理的结 果,事物是通过判断推理形式的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产生出来的经验知识,从而使本体事物或 一般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在人类+面前得到了彰显和产生。rCYbSWRLIA 二、定义哲学这件事 什么是定义哲学?定义哲学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通过语言判断或命题的形式从混沌自然 中发现、界定、彰显、产生哲学这个事物,获得哲学这个事物简明知识的判断认识活动。
FyXjoFlMWh
“定义”这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不同的词性、具有两种不 同的含义和两种不同的语法功能。“定义”一词作为动词使用时,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工具, 通过语言判断或命题的形式界定、彰显、产生事物的判断认识活动这样的事情。“定义”一 词作为名词使用时,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含义,指事物所包含的自己在有关事物综合分类系统中

的种属位置和关系的规定这样的物体。例如,在定义哲学这个动宾词组中,“定义”是一个动 词,它指一个以哲学为行为对象的事情。在哲学的定义这个语言环境中,“定义”是一个名词, 它指依存在哲学这个事物中的一个物体。TuWrUpPObX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存在是任何一个可以用判断系动词“是”或存在动词“有” 来描述的对象。 判断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世界万物都是经过人类的认识判断被发 现、被界定和被彰显出来的。事情是具体形式的事物,每个动词都表示一个事情,判断系动词 “是”表示的事情是人类的判断认识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万物都是被人通过语言判断或命 题的语言逻辑形式彰显和产生出来的,都是被人们从混沌自然中“是”出来的。存在动词 “有”表示的事情是事物的持续存在,事物的存在同时间和空间有密切关联,因此可以用存在 动词“有”表述存在于一定时间段和空间体之中的任何一个事物。7qWAq9jPqE 人类为了满足记忆、思维、交流的需要,必须在循环往复不断深入认识对象事物的基础上, 判定或确定对象事物在包含全部已知事物的事物综合分类系统中的种属位置、关系、界限和 规定,给予每个对象事物一个确定的含义和名称。定义事物必需具备三个 llVIWTNQFk 条件:一是通过认识掌握被定义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规定;二是具有涵盖被定义事物的 事物综合分类系统;三是掌握逻辑学所揭示的种加属差的定义方法。yhUQsDgRT1 什么是种加属差的定义方法?种加属差的定义方法是形式逻辑学揭示出来的,通过界定认 识对象在一个事物综合系统中的种属位置、指明它同系统中其它事物的界限和关系,使这个认 识对象从有关事物的集合体或综合分类系统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思想认识方法。MdUZYnKS8I 用种加属差的定义方法给事物下定义必须在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在建立一个涵盖被 定义事物的事物综合分类系统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实现。本文关于哲学的定义,就是在事物一 元论世界观的基础上,在具有了一个关于事物的哲学综合分类系统的条件下实现的。我根据事 物一元论建立的事物综合分类系统有一个一级概念——事物,有两个二级概念:一个是本体事 物(本源事物),另一个是非本体事物(非本源事物)。09T7t6eTno 定义哲学是人类运用语言判断或命题的形式,认识哲学、发现哲学、界定哲学、产生哲 学、获得哲学知识的判断认识活动。定义哲学既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 完成的事情,只有勇敢、真诚、勤奋、聪明的爱智者才能获得成功。爱哲学的朋友,让我们一 起来定义哲学吧。e5TfZQIUB5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存在与时间》 3、维特根斯坦《论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哲学基本概念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C.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自然、社会的一切现实物质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有用的 B.真理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 C.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真理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一切从群众的意识 D.一切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出发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理论—实践—理论 C.概念—判断—推理 D.实践—认识—实践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科学的理论 B.对人们是否有用 C.社会实践 D.多数人的拥护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实践 B.认识 C.劳动 D.实验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 A.实践 B.理论 C.生产 D.人脑 认识主体最本质的属性是() A.历史性 B.具体性 C.社会性 D.自然性 认识发展的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再具体……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只有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和正确理论都可以充分检验真理的标准 C.逻辑推理对检验真理毫无作用 D.一次实践就能检验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总要经过多次反复 B.实践不能确定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C.实践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不是真理的标准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是() A.经验论 B.先验论 C.唯名论 D.唯实论 30.认识的本质在于() A.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徐影 广告2班 08132216

提要:美食怎样定义的?在我的眼中美又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呢?是残缺的美,还是距离的美亦或是大画家艺术家的作品才是美呢? 关键词:客观属性、唯物论、残破美、距离、爱、情感 正文 人、事、物是美?是不美?是丑?是不丑?这是人、事、物的一种属性(审美属性),不是人、事、物本身;而且,审美属性与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即自然属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和人、事、物本身,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以纳入唯物论的范畴。而审美属性却是一种人文属性,与审美主体--人--密切相关,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物),一些人认为美,一些人认为不美,一些人认为是丑,这样的事累见不鲜;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其美感(即审美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国唐代女人以丰满为美,而现在大多数人却以苗条为美;人的美感还会受某种倡导和导向的严重影响,“吴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殍”,而当今很多人把毫无韵律、反来复去只有那么两句、扯着嗓子干喊乱叫的歌曲当作美,一些格调低下毫无艺术性的东西大受欢迎,就是媒体炒作、导向的结果。因此,将美与美感截然分开,将审美属性纳入唯物论范畴则是机械唯物论,由此而来的关于美的定义,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定义。真正的定义应当是什么样的?到底什么是美? 在我看来,美是一种感觉,不同人对不同事,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不同的定义 有人说:"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东西就是美。"这个答案当然令人毋容臵疑,完美本身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是,世上又何尝存在过绝对的完美?它是一种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它正是由于它的这种不真实,这种高高在上,这种遥远,也让"完美"这个光环渐渐黯淡下来了。 又有的人说:"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一种另类的美丽,特质的美丽。"这可能让大部分人难以接受,但细细想来,又发觉其中不无道理。曾记得不知哪一首诗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多么让人震撼的一句话,让人一刹那才发觉生活中的许多美丽原来是由破碎产生的。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圆明园那让人揪心的美,正是在于它的断壁残垣,它的破碎,它的亘古不变的真实,伴随着那痛心的历史,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林黛玉破碎的美,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破碎的美,在于她在写作中真挚地宣泄情感而后对生命的解脱和潇洒;梵高的破碎的美,在于他把绘画的灵感和生命的灵魂二合为一,而又超脱两者。这一切一切不同的破碎,就像破裂后的镜子,在每一块碎片中可以映射出一个太阳。 还有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两颗心的思念跨过空间而碰撞出的火花多美啊!"想想看,两个人在天空的两头,独自对着苍穹天宇数念着见面的日子,细细品味着那份思念的怅惘,心里总留着一份对对方的惦记,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呢?在天上,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仿佛为我们在天空划下一道无形的彩虹,让我们仰望星空时,都感觉到这份距离的美;在人间,凄美的梁、祝故事打动了多少人,他们生时被隔着一道不能跨越的墙,最后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的危害。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觉悟目标: 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内容 导入 材料一:《雷公》。“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 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维基百科)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西方美学简史思路梳理: 古典时期: 西方美学肇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初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关注点在于自然界。苏格拉底将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向社会,由此,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解决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留下的两大问题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雅典明珠实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1、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因而是反现实的。2、肯定了文艺要为现实服务,但是抹煞了艺术标准,压抑情感。 亚里士多德处于希腊文化的总结时代,他的《诗学》和《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的关于美学的著作。总结了成就,建立了规范理论。 他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唯物和现实的,他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体的概念。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认为文艺标准不同于政治标准,但是文艺能发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评判文艺不能只靠文艺标准。 亚历山大和罗马时代: 历史的更迭: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和分裂,西方政治中心向罗马转移。个人从社会分离出来(原为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进行独立和分散的活动,单纯的书斋生活,视野较狭窄,研究重点集中在修辞和文艺理论上。其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郎吉弩斯(《论崇高》,表现文艺的情感效果,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和普洛丁(自有的哲学系统,是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中世纪: 从四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仅有的活动是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但丁的出现。 此间重要文化史实:1、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2、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3、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4、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把美当作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务的美的最后根源);5、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建筑、世俗文学,揭示出文艺复兴的曙光);6、但丁的文艺思想(诗为寓言说,论俗语) 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迈入近代化,封建主义的上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精神解放。“人道主义”的理想被提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原因1、资本主义最早登上历史舞台;2、欧洲的文艺最发达)。 最初,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只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反宗教的斗争,后渐渐从文艺反映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完整版)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如何理解呢? 首先,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和局限,明确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弄清楚“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干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 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对象化的意识,即意识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常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2)弄清楚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物质具有永恒性,不生不灭,只不过是具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已;但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具体的,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任何事物又是有生有灭的。 总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弄清楚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①也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涉及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一个人即使承认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他一定能承认社会领域事物的客观性。②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的物质概念研究的基础并提供证明,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研究提供指导。

美的哲学定义1

美的哲学定义 美的哲学定义 美的哲学定义.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个别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接触个别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刺激和影响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客观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个别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个别具体事物单独存在。美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柏拉图认为: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是指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是指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被人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区分、界定、彰显、分解、抽象出来并加以冠名后,形成和产生的以虚拟或观念形态存在的抽象具体事物。 美是千差万别的被人们称为美的个别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 规定、性能、本质和组成部分,是从属于美的属类的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规定,是人们同个别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其作用和影响时产生美好感觉的客观实在的原因。美不是个别具体事物,美是存在于或来源于个别具体事物之中的抽象事物。美不是美的个别具体事物的全部,它仅仅是美的个别具体事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美是个别具体 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功利性质 和能力,是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个别具体事物普遍具 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自然事物、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人类具有改造和影响环境、变化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能力,各种化学物质具有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相互融合生成新物质的性质和能力。人们把个别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 和能力称为价值。例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劳动价值、化合价值、共生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等。价值是人们约定俗成地对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的称谓。价值是个别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人脑在感官观察客体具体事物的基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 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 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 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 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 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 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 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 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 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 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 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 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 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 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 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 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期中概念详解

知识条目要求: 第一单元 1、知道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懂得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3、了解哲学的意义和任务 4、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5、知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6、把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7、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8、明确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9、知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0、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11、懂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12、了解哲学的主要功能 第二单元 1、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3、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把握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5、理解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6、懂得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7、了解意识的起源 8、知道意识的生理基础 9、理解意识的内容 10、懂的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1、把握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12、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明确实践的含义 14、把握实践的特点 15、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了解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17、懂得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18、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9、知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0、了解我党制定路线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三单元 1、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要求 2、把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依据 3、知道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4、历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5、了解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6、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要求 7、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8、把握发展的实质

美的哲学定义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部分具体事物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部分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类为了实现生存发展的目的,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两个组成部分,同丑相对立的元实体事物。 美是部分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 美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 柏拉图认为: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 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是指部分可感具体事物共同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柏拉图所谓的美是指一切美的具体事物共同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是指接触美的具体事物的人产生美感的原因,是指美的具体事物所包含的不可被人感知但可被人知道的抽象事物。 美是部分具体事物具有的促进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 什么是价值?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全部可感事物共同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自然事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人们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经验过的全部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象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两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存在的元本体事物。 自然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自然事物、环境、现象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环境、变化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能力,各种化学物质具有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融合生成新物质的性质和能力。 人们约定俗成地把个别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称为价值。例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劳动价值、化合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等,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的称谓和界定。 价值是元本体事物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元本体的哲学定义:元本体是全部可感事物共同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全部可感事物共同具有的规定、限制和性能,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全部经验过的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有一定边界、限制、规定和冠名,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统一组成部分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本体自然事物。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1、(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 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3、(l)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 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44(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 46、47三题中任何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5、(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 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哲学常用概念

充足理由律: 所谓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指的是构成整个现象世界的表象的四种联系的形式,他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不是以完全孤立和分散的形式呈现于人的表象中,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都以一定的形式和其它表象相联系。科学知识总是表象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它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二不是表象的集合。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他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不是孤立和分散地呈现于人的表象中。这些表象都以一定形式与其他表象相联系。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分根据。 充分根据原则(充足理由律)成了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四重根”指构成现象世界的四种表象(直观、思维、感性想象、独立)能力,与之相应的充足理由律也有四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直观的经验表象,即主体按照时空及因果性等先天感知形式所构成的关于物理世界的对象,由生成的充足理由律(物理理由)支配。第二类是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相应的联系形式为判断,即概念的综合,由认识的充足理由律(逻辑理由)支配。第三类是时空的纯直观表象,它们是数学的对象,相应充足理由为定律(数学理由)。第四类对象只有一个,即作为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支配它的充足理由律为动机律(伦理理由)。在叔本华看来,充足理由原则先验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充足理由原则构成的。 重估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奴隶道德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主人道德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高贵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东西当作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类的东西当作恶。总之,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超人哲学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分析: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2、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3、“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4、“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