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沙漠风暴”的启示

“沙漠风暴”的启示

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后,狙击手最终将走向战场。只有真正的战场,才能锻造出令后辈军人所景仰膜拜的王牌狙击手。与任何其他兵种一样,狙击手在走上战场之前,必须要进行高强度的临战训练。那么,在上战场前的最后时刻,狙击手最关注的是什么呢?本文将为您详解。
至此,《狙击教程》系列也将告一段落。由于篇幅所限,12篇文章仅仅为读者揭开了狙击手作战训练的一角,如果能对有志于投身军警狙击手的青年有所启发,那将是编者最快慰的事情。愿中国军队的行列中,出现更多如魏来国、张桃芳那样威震敌胆的铁血狙击手。

隐形的“捣乱者”
任何一所中学,无论其平日教学水平有多么高,都不会不经紧张的高考复习就让学生走向考场。同样的道理,无论一支部队的训练水平有多高,在走上战场之前,都必须经过临战训练。临战训练,会将官兵的心理从平时调整为战时,提升官兵的体能,并熟悉敌情和战区的环境。对狙击手来说,临战训练的重中之重莫过于熟悉战区的环境了。

相比步兵、炮兵等兵种,环境对狙击手的影响更大。狙击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操作,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很可能直接影响射击精度。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即便狙击手的弹着点只偏差5厘米,那么一场狙击就可能以失败告终。如果是在关键战斗中的关键一枪,这个偏差就可能葬送一支部队。

这是不是有些耸人听闻,环境对狙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相信很多读者还记得本刊在《1号狙击手》一文中记述的一件事:“上合组织”上海峰会前,参加安保的解放军狙击手分队在上海某靶场校枪时,发现在部队驻地刚刚校好的狙击步枪,弹着点都有偏离,甚至达10厘米之多。文章刊出后,不少读者通过各种渠道致信本刊,建议应找出并严惩那个“捣乱者”。其实,那个“捣乱者”不是别人,就是上海与部队驻地的环境差异,是海拔、温度、湿度、大气压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

无独有偶,我们在朝鲜战场上的对手——美军也曾遭遇过这样的意外。朝鲜战争期间,一支美军特种部队在华盛顿刘易斯堡集结训练后,直接开赴战区。在登机前,狙击手对他的狙击步枪进行了校正。抵达朝鲜,部队一下飞机就加入了战斗。狙击手用校好的步枪瞄准了敌人,然而击发后却没有命中。

美国人没有放过这次失败的狙击。狙击专家分析,那名狙击手校验枪械的刘易斯堡海拔为30米,但他射击的朝鲜战场海拔约为1200米,正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所以没有击中敌人。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的密度下降,子弹弹头在飞行过程

中的阻力随之降低,弹道也更为低伸,弹头的飞行速度也更快。这个道理几乎人人都懂,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射手会忽略这一点。

军事专家总结出了一套数学公式,供射手在不同海拔计算弹道的高度,不过由于计算过于烦琐,很少有射手趴在阵地上先算几大篇公式再作战。另一方面,这个公式只能计算出海拔的影响,温度、湿度等因素还会干扰计算结果。其实,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战区校枪。

温度对于射击精度也有影响。如果你有机会在冬季到靶场射击,不妨做这样一个试验。冷枪状态下先击发一枚子弹,在枪管发热后再击发一枚子弹,再将第三枚子弹放在棉衣内捂一会儿,随后击发。你会发现即使3枪都瞄向一个瞄准点,但弹着点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明显的。这除了枪弹自然散布的规律外,温度的变化在其中也起了作用。子弹火药燃烧的速度与环境温度关系紧密。天越冷,枪药燃烧越慢,弹头射出的速度也越低,反之亦然。实战中,很多地区一天中温差很大,这就会导致校好的枪打不准。对于身处同一战区的步兵和狙击手来说,温度对狙击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步兵的影响。在300米内,一般温差对射击精度的影响还不明显,而当射击距离达到500米时,情况要糟得多。因此,随身带一枚温度计,是很多狙击老手的经验。

为了避免温度的影响,狙击手在冬季作战时,不要让自己的体温捂热子弹,并且要等到枪管充分冷却后,再进行第二枪的远程狙击;夏天则要注意不要将太阳暴晒后的弹药直接装入枪膛击发。总之,对付温度影响的原则是——尽量保持每发子弹击发的温度一致。

“沙漠风暴”的启示

对于野战部队的狙击手来说,有些地带被视为特殊作战环境。即便是一名接受过良好训练的狙击手,如果要进入这些地域作战,还要在临战训练中进行专门的环境适应训练。毋庸置疑,沙漠就是“特殊作战环境”中首选的一个。

当今,最擅长沙漠狙击作战的莫过于美国人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直至今日在应对反美武装的战斗中,美军积攒了太多的实战经验。虽然这些点滴细碎的教条读起来略嫌枯燥,但不要忘了,其代价是一具具横尸沙海的美军士兵遗体,这些经验对于即将进入沙漠作战的狙击手来说,是可以救命的。

在沙漠中,测距和测风会变得困难。茫茫沙海,一片金黄,却没有什么能为狙击手测距提供参照。此时,比较稳妥可靠的办法,是依靠狙击瞄准镜或专业的测距仪进行测量。狙击手还可以通过吹起的沙粒来判断风向和风速。沙漠中的沙丘,在风的吹动下会缓

慢的移动,观察地面沙粒的走向,也可以判断风向。

沙漠影响狙击手观瞄的还有幻影。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利用幻影测风的技巧,然而到了沙漠,幻影非常突出,不仅影响瞄准,甚至影响利用光学仪器观察。针对沙漠幻影的干扰,美军狙击手也未找到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通常,他们会选择在黎明进行狙击。这时,太阳刚升起,沙漠地表还未被阳光烤热,不会产生晃动的热波。另一个解决办法是,选择一处高地作为狙击阵地,这样狙击手可以俯视幻影,选择幻影最弱的一个方向观察、射击。

在沙漠中,狙击手的伪装也有所不同。如果你在电视画面上看到一名在沙漠中身披吉列伪装衣的狙击手,不用问,他一定是冒牌的。想象一下,在地表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的沙漠中,穿着厚重而密不透风的吉列伪装衣,就算是硬汉施瓦辛格又能撑多久?少得可怜的饮水会迅速变成汗液蒸发殆尽。不难想见,在沙漠这种特殊地形上作战,是极其艰苦的,部队往往要徒步进入沙海,一切给养都要靠士兵自己负担。当士兵走进沙漠一个小时后,他会发现身背的每一公斤重量都要命,更不用说披着厚重的吉列伪装衣了。

如果战斗需要严密的伪装,那么美军狙击手的做法是披上一个用伪装网做成的披肩,这样伪装效果好,并且狙击手感觉要凉爽得多。由于在沙漠地带长期的作战,美军对沙漠伪装研究得比较多。据来自美军内部的可靠消息,美高级军官的作战服大都是黄褐色、深棕色和粉红色组成的三色迷彩服。起初,美国陆军并不接受这种看上去跟纳粹非洲军团制服差不多的蹩脚迷彩,特别是其中还掺杂着粉红色,给人的感觉没有美军自己的六色迷彩放心。海湾战争改变了美国人的看法,而且恰恰是事先不被人看好的粉红色起了关键作用。沙漠中,阳光由于发生大量的反射与漫射呈现出粉红色,因此迷彩服中加入粉红色更利于伪装隐蔽。这一点也让今人不得不佩服二战德军对战争研究的细致与深入。

战斗最终还是要靠枪来解决,不过在沙漠中,狙击手的枪械也必须加以调整。通常,美军一个两人狙击小组,狙击手使用M-24狙击步枪,观察手携带M-16突击步枪,然而在沙漠中,敌我双方的距离要远得多,因此大部分观察手选择M-24、甚至M-14步枪来替代M-16。

沙漠中的机动也是个难题。狙击小组只有在沙漠中保持高度的机动,才有可能在作战中把握主动权。徒步行军无疑是最慢的,但谁也不敢保证在沙漠中总有交通工具可以搭乘。与其他地区不同,在沙漠地区依靠徒步行军的部队,由于饮水必须完全自给,其作战行动仅能持

续三四天。越野吉普车和摩托车,是部队在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行动中,狙击小组通常趁着暗夜出发,抵达目标区域后,寻找一块干涸的河床作隐蔽阵地,支起伪装网遮蔽车辆。白天,狙击小组隐蔽休息,待夜幕降临后,狙击小组徒步潜进至敌方目标附近,选择一块高地,修筑狙击掩体。第二个白天,狙击小组要观察选择敌方一些高价值目标,随后继续休息。待日落之前,狙击小组向事先选定的高价值目标射击,随后趁着夜色撤出战斗。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狙击小组的武器已不仅限于狙击步枪,美军狙击手还会携带单兵反坦克导弹等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打击目标也不仅限于敌方人员,重要武器、建筑都在狙杀之列。

雪野上的搏击

雪野,是武器装备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之一。别的不说,严寒中枪械的故障大大增加。杨子荣的原形——侦察英雄杨宗贵牺牲的原因,就是枪栓被冻住了。朝鲜战争期间,严寒不仅令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损失惨重,美军也吃尽了苦头。据当年参战的美国老兵回忆,M1步枪的枪机也经常被冻住,情况紧急时,士兵们只能向枪上撒尿来解决问题。

枪械在寒区会出现一个问题:“出汗”!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今天军队中使用的枪械较之朝鲜战争时期要先进得多,当年的情景不会再发生。事实上,如果使用不当或保养跟不上,现役的枪械一样会出问题。枪支从室内拿到冰天雪地中,身上会凝结成一些小水滴。很快,这些水滴又凝结成冰,可以将枪机冻住。无论是当年杨宗贵使用的“盒子炮”,还是今天军队装备的步枪,都免不了这个问题。因此,军队在寒区宿营时,习惯将枪械放在室外,这样做能避免因温差导致枪机被冻。
严寒对枪械的影响,并非冻住枪机这么简单。美国SWAT特警的一名狙击手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战例。一个冬日,特警包围了一名杀人犯藏匿的小村庄。最初,警方通过喊话对嫌犯劝降,狙击手则在警车内待命。随着事态的恶化,指挥官命令狙击手就位。当狙击手走出车外时,发现瞄准镜非常模糊,难以观瞄。指挥官下达了射击的命令,但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始终罩着一层雾气,无法瞄准。最终,指挥官只得命令突击队员强攻。当狙击手下车15分钟后,瞄准镜才恢复正常。这就是冷热温差造成的瞄准镜雾化现象。由于警方狙击手常常要在温度较高的警车或房间内待命,因此这一点尤其需要引以为鉴。

严寒不仅对武器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随时考验着作战人员的意志和战斗素养。读者不妨推想一下,在雪野上作战,如果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是顺风一方有

利还是逆风一方占优?没有在冰雪上打过仗的人,恐怕很少能想到这一点。苏芬战争中的苏军,就忽略了风向的影响。战斗中,擅长雪地作战的芬兰军队,总是从上风方向发动攻击。苏军不得不逆风瞄准射击。苏军士兵们发现,仅仅几秒钟,寒风就把眼睛吹得湿润模糊,瞄准起来很费力。

其实,雪野对眼睛的影响要比沙漠大得多。在雪野中观察目标会变得相对容易,特别是在夜间,冰雪的反光会使周围环境更亮一些。不过,白天冰雪的反光非常强,会降低人的视力,并让眼睛非常不舒服,甚至使人暂时失明。值得一提的是,在目标选择方面,美军狙击教材上有这样一条经验:通常情况下,凡是能够在雪地上行驶的轻型车辆,都禁不住步枪火力,特别是俄制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其装甲只是一层单薄的钢片。考虑到美军长期以来与俄制装备的实战对抗,这条看似武断的结论,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在高寒地区作战,作战服一方面要为狙击手提供良好的伪装,同时还要起到防寒保温的效果,绝对是保命的装备。雪地作战服的外层必须要防风,如果有可能最好佩戴头套。曾经有狙击手在雪地行动时,在脸部涂抹迷彩伪装油彩,结果脸部被冻伤。正确的做法是,佩戴白色的头套,既保暖,又利于伪装。狙击手比较容易忽略手指的保温。一些国家的军用棉手套会将食指单独出来,便于扣扳机,但这样会让食指的温度低于其它手指,虽然食指不会被冻僵,但手指的灵敏度会下降,射击的精准程度自然会大打折扣。

狙击是一项精细的战斗方式,任何一些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影响到作战效果。因此,狙击手在射出那枚致命的子弹前,一定充分考虑到战区环境对射击的种种影响,也只有如此,狙击手才能真正做到一枪一命地战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