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考试复习题-(带全答案)

马原考试复习题-(带全答案)

马原考试复习题-(带全答案)
马原考试复习题-(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C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4.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B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7. 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

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D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C

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C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7.“我思故我在”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8.“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D

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

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的前提和

基础

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D.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人的感官之欲的逐利活动

20.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2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A 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D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2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是B

A.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唯物主义

2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低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 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4.《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5.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6.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

A.相对性 B. 有限性 C. 客观性 D. 一维性

27.一般认为,“真空”即表示其中什么都没有,然而与常识相反,量子论研究表明,真空物质是以量子场的形式存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这说明 A

A.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根本不存在

B.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D.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0.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B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1.“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

A 能动性

B 客观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33.近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BD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D.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3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 C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B人的个体差异性

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35. 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时间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3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37.人在哲学上 B

A.仅仅是主体

B.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C.仅仅是客体

D.既非主体,也非客体

3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到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表明 B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实践是可以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4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自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41.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为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垦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4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 B

A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4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

A. 直接现实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普遍有效性

44.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BD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45.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

说明B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4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47.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48.孔子《论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差异的同一

B. 和谐是以同稗同

C.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D.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9.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B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C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

D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50.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

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5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52. 中国古代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后,他没有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

A.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抓中心

B.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促使矛盾转化的过程

D.只要打破常规,就能出奇制胜

5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C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朴素唯物论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

54.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约是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工作中,如果每一环都打点折扣,最后得到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蕴含的道理是 A

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现实性和可能性相互转化

5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畏,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B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6.“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 A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

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57.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C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5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当他说什么都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59.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60.“是就是,否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D OR C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61.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必须 D

A.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D.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措施

62.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D

A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第二章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

A.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新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B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6.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B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C.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B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被多数人认可否

8.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B

A. 客观规律性

B. 直接现实性

C. 主体能动性

D. 普遍有效性

1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失者在朝野。”

14.“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C

A.还不是真理性的认识

B.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

C.是仍然要不断要发展的真理

D.是暂时的正确的认识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1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建构

1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9.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0.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B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2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D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2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2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B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2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B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28.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CD

A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

B 只能从经验不能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

C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D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29、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ABD

A 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 接受实践的检验

C 起着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 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___B___历史观

A 唯物主义 B唯意志论 C宿命论 D 循环论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

B.物质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C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5.“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7.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奴隶主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耻之

流。”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 B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8.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的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的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9.从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费尔巴哈说过:“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这是因为 D

A.分工造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B.对于不同的个人而言,他们不可能有共同的意识

C.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人的社会意识,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社会物质生活状况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于它 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1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A 劳动工具的状况

B 劳动者的素质

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D

A 管理方式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6.社会形态是 D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 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7.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 D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C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0.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B

A.传统意识

B.生产方式

C.阶级关系

D.政治制度

2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 D

A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B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 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D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B

A.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B.生产力落后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4.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

A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2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6.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取决于 B

A.国家政权的性质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它是否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7.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28.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A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2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取决于 B

A.国家政权的性质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它是否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3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D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1.“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3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种观点是 C

A.唯心主义

B.折中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循环论

33.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C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34.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 D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C人是符号动物 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5.人的本质是 D

A.自由

B. 平等

C.民主

D. 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五、六、七章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C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D.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3.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D

A.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D.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C

A.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第四章:

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D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的对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3.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D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 具体劳动

4.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5.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6.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所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8.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9.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D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D顾客用l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10.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12.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C

A.4.2亿元

B.3.5亿元

C.3.3亿元

D.2.4亿元

13.货币的本质是: A

A.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1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A

A.自身也有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15.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价值总量减少

C.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D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

A.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18.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D

A.商品的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19.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D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20.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C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21.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家的剥削率是: C A.300% B.200% C.150% D.100%

15.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D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m′=100%,一年周转四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D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23.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家的剥削率是: C A.300% B.200% C.150% D.100%

2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5.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B

A.资本的技术构成

B.资本的价值构成

C.资本物资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26.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C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物质构成

C.资本价值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27.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漫画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C

A.劳资冲突的集中体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28.资本家竟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 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得绝对剩余价值

D.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9.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30.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D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3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B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 生产过剩的危机

B 生产不足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二、多项选择题(21-30小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分别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 分,共20分)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CD

A.阶级斗争学说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 ABCD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学说第一章: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鹰,鳞似鱼,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D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2.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BD

A.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像出来的

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与基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5.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约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冬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BD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6.“白马非马”的命题 CD

A 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 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7.在下列命题中,包含有辩证法思想的有 AB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处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8.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BC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BC

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10.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BD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2.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CD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3.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ABD

A 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 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 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1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1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BCD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16.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B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B

A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第二章:

18.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BCD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9、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 ABD

A 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 接受实践的检验

C 起着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 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0.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

“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AB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2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CD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22.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BD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2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因为 ABCD

A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的性质

B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的性质

C它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D它既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三章

1.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ABCD

A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唯心史观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唯心史观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ABC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

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3.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BCD

A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B 历史活动是群

众的事业

C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 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4. 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BCD

A 人人创造历史

B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 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4.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BD

A国家政权 B 政治法律制度

C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 D 社会意识形态

5.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BD

A.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D.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6.2011年,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ABC

A.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的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C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0.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ACD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第四章:

1.G-W-Gˊ是: AD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D.资本总公式

2.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ABCD

A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 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

3.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BCD

A 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 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 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4.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CD

A 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 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 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 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5.剩余价值是 ABCD

A 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B 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C 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D 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6.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 ACD

A市场竞争 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价格波动 D供求关系的变化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BC

A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 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 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 AB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

B.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9.人们往往将“价”、“值”两个字同金银财宝联系起来,而这两个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CD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0.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BD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D.各国市场化的改革

11.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

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2.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ABCD

A.节省预付资本

B.增加剩余价值总量

C.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D.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1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CD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C.价格受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受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

14.利润率表示全部资本的增值额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CD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15.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 ABC

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D.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16.随着剩余价值转化利润 BD

A.价值变转化为生产价格

B.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

C.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基础

D. 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

17.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BCD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

18.“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制度加速了这种矛盾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的解体的各种因素。”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 BCD

A.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B.促进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的形成

C.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和解体要素的形成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19.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AB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20.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 ABD

A.Ⅰc是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B.Ⅱ(v+m)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C.Ⅰ(v+m)是通过和Ⅱ(v+m)交换实现的

D.Ⅰ(v+m)是通过和Ⅱc交换实现的

2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构成的理解是 ABCD

A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C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构成

D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22.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 AB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

B.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23.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

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AC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即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24.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AB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25.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 ABD

A.Ⅰc是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B.Ⅱ(v+m)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C.Ⅰ(v+m)是通过和Ⅱ(v+m)交换实现的

D.Ⅰ(v+m)是通过和Ⅱc交换实现的

26.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BD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

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27.利润率表示全部资本的增值额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CD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28.“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制度加速了这种矛盾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的解体的各种因素。”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 BCD

A.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B.促进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的形成

C.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和解体要素的形成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5.下面关于共产主义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BD

A.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B.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

C.共产主义一个没有差异、没有矛盾的理想社会

D.共产主义将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6、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BC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7.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是 ABCD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在列宁时期,哪些是不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主张 ABD

A实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B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 ABCD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描绘

D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10.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ABC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11.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ACD

A.土地市场

B.商品市场

C.资本市场

D.劳动力市场

13.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BD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14.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活动日益普遍和深化,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是世界本原,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和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3.如何理解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其一,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其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其三,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个性上的更新;

其四,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4.简述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其作用是: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矛盾性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内涵、两者的关系,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做准备。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6、简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或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

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

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

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答题卡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核分人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四、简述(共20分)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8分) 2 ?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4分)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4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五、论述(20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A 卷) 15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分数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哲学是()。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4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冋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冋题 5 ?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丨) A 琴匸.『豈L 绡学聲’ B- :.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I : .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瓠叢廳悬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D 一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 直接认识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14?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 A 生产方式 B 政治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精神文明的状况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复查人 核分人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得意 识 本 质问题 3.列宁 j 的物质定 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 D 客观实在性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 点 D 实践本质问题 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G[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正确答案】D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B.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正确答案】BCD 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正确答案】ABD 4.人类意识产生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A.精神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物质现象 【正确答案】AD 5.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AC) A历史范畴 B政治范畴C经济范畴 D思想范畴

6.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二、单选题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9.概念.判断和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C.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正确答案:D, 10.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试题与答案图文稿

马原试题与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马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C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D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唯物主义哲学 D 一部分哲学 C客观性C结构性D物质性D可分性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 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 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9.时间是指(C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 ) B交换价值 D )°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世界B感觉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 A社会意识B地理条件1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C )°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说明(D )°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思维D实践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试题 简答题 科社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 C.科学实验 (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 )

B.不可知论学派 ( )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 )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 ) D.唯心主义阵营 (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精)

长沙学院2007级(理工科)本科各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人权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 B全部哲学 C唯物主义哲学 D一部分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 B运动性 C客观性 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 B科学实验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 B感觉 C思维 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