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庸》学案新

《中庸》学案新

《中庸》学案新
《中庸》学案新

班级:姓名:考号:

高二语文《中庸》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鲜”“与”“和”“同”“贼”等文言字词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知人论世】

子思(前483-前402),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课堂演练】

一、阅读文本,积累知识

1、字词正音

须臾()忌惮()笃行()不肖()不眩()2

)莫显乎微()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

)动刀甚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但微颔之()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梁山反贼宋江及手下几名首领()

3、古今异义

(1)从容中道古义:自然而然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坚守不渝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博学之,审问之古义:审慎地询问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天地位焉位:_________________ (2)来百工也来:_________________

(3)虽柔必强强:_________________ (4)柔远人也柔:_________________

(5)子庶民也子:_________________ (6)修身也,尊贤也贤:_________________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一:_______百:________ 十:________ 千:________ (8)虽愚必明愚:________

5、文言句式

(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2)诚者,天之道也()

(3)可离,非道也()(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二、【文本探究】

1、如何理解“性”、“道”、“教”的含义及其关系?

2、“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含意是什么?儒家为什么强调“慎独”?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什么特点?

三、课后研讨

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中和反应 学案(公开课)

§10.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初步认识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 一、中和反应 1、盐: 2、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沙场练兵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O 2 + 2NaOH = Na 2 CO 3 + H 2 O B.CuO + 2HCl = CuCl 2 + H 2 O C.Ba(OH) 2+ H 2 SO 4 = BaSO 4 ↓+ 2H 2 O D. CaCO 3 +2HCl = CaCl 2 +H 2 O+CO 2 ↑ 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①用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②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③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目前,国家食品监督检验部门检出某“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若食用这样的粽子会有害健康。硫酸铜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4.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作用是( ) A.改良酸性土壤 B.改良碱性土壤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着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 中庸.________ 须臾. 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 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 莫?????莫. 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 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 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 如西归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中庸》节选导学案(学生版修改)

《中庸》节选导学案 编者:王余芳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一、独立自学(A级) 【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商讨得出合理的答案,最后展示。要求又快又好。】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二、合作互译,质疑解难(AB级) 【译读要求:1、圈划文段中的重要字词(注音、释义),明确字词的特殊用法或含义,积累文言词句。2、标出译读中的疑点、难点。3、此外,学生若能能补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能切合文意自是更好。】(一)翻译课文节选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中和反应 导学案

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 育华学校----秦一玲 【学习目标】 1.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能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习重点】 1.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习难点】 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前热身】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常见的酸:盐酸硫酸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所以具有 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遇紫色石蕊溶液变;遇无色酚酞。 ②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所以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遇紫色石蕊溶液变;遇无色酚酞变。 【新课学习】 一、新课导入:硫酸泄漏视频引入,启发学生思考酸与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新课学习 (2)微观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 盐酸溶液中有(填写离子符号);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填写离子符号)。 将两者混合,哪些离子有可能发生反应?。 可以借助帮助观察实验现象。

2.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药品: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 ; 。 3.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的与稀盐酸的反应。 (2)H+与OH-反应生成了什么? 4.分析中和反应的本质: 活动一:观察课本60页图10-14,回答问题: (1)反应前后哪些微粒发生了改变?; 哪些微粒不变?; 反应的本质是:。 (2)尝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二:观看Flash动画:加深对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本质的理解。 活动三:其他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 +HCl = NaCl + H2O Ca(OH)2+HCl =+. NaOH+H2SO4 =+. 总结:中和反应:; 盐:。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中庸》有关的文学常识,能准确诵读,读准字音、句读,把握大意; 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知人论世 子思,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 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解读文本 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2.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拓展探究 3、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4、文中提出了“五步”学习的方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自己的 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角度】《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请以“感受孔子”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寂寞的孔子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活了太久。看惯了近旁的生死离别,喝多了永诀的苦酒,却依然遏制不住心底蓦然泛起的悲痛。 他还在。是的,他还在。但曾经熟稔的那些人呵,孔鲤、颜回、子路……他们都去了,只有他还在。 记得么?《论语》中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我还以为你死了……”电影中常见却矫情的话,在孔子口中,却极淡,极轻,平凡如早期的问候。张爱玲曾写道:于时间的荒野中,于千万人之中,碰到你所要见的,没有迟一步,亦没有早一步,唯有说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就是这般淡然又小心隐藏着无限喜悦的话。 然而孔子还在,颜回终是先走了。《论语》描述: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是他自己曾说,过犹不及,但为颜回,他愿放下这一切,痛痛快快地破一次例。醇厚年代奔涌的真性情。孔子言语中也能有凤姐的泼辣。 但更多时候,他只能用圣贤般含蓄而端庄的语言,不小心,抑或故意漏出一丝丝悲凉的心绪。子曰:“从我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离别过后的,哀而不伤。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与学生欢悦的曾经。 《论语》中也可找见: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行行、侃侃,极可爱的搭配,幽默地刻画出学生性格。读到“子乐”,伴随的定然是由衷的会心一笑。但之后,孔子提出的,却是“不得其死”。当时,也许只是有依据地开玩笑,不想这个预言竟成真——在乱战中,子路被杀。不知孔子,他可曾悔? 也许没有这话,也是一样的结局。但对于孔子,便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和无法抹灭的内疚。虽然他曾多次骂过子路,但那并不代表子路不是他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呀!即使那些斥责,也是客观中饱含着亲昵。 易中天说他读《论语》,最喜欢的就是孔子与学生间的对话。 可惜,只如彼时阳光。相形之下,黯淡了孔子独自的岁月。 孔子是寂寞的,更因为他圣贤的地位。高山仰止,所以遥不可及。 然,他是教育家,他是思想家,他更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一个对于生命和思考兴味盎然的小老头,甚至,他还有年少轻狂的美好青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在今人的眼中,他只能当一个略略佝偻着身子,睿智而慈祥的圣人。却不知他也曾怀着梦想四处奔波,他也曾和学生谈笑风生,他也曾因当不上官而赌气要漂流到小岛…… 但这一切都过去了,只剩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爷爷。 不知,他会不会羡慕庄子那只毕生在泥里拖着尾巴的龟…… 历经千年,怎样的孔子也只能是自家想像。于是人们在他身上把所有的美好和希冀寄予,尽管这与真实的孔子已有一定差距。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孔子的不同理解从音乐就可见一斑。于丹讲《论语》是闲适而恬淡的,易中天的便是悲壮中的刹那欢愉。 无可否认的,是《论语》赋予中国文化的淡青底色和草纸样粗糙而质朴的手感。所谓中庸,如灰色的孔子能搭配桃红和洁白,如略高于体温的水带来源源不断的温暖。 《论语》的寂寞,弥散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怎样华美的语言,也显得形只影单。 世事看上去残忍,转身,却也是一种慈悲。寂寞的孔子,开创了不寂寞的文化;诗词歌赋,在这片质朴的天地间摇曳芳华。 我之罪是湛蓝,翅膀在天空下哀伤——如是孔子,如是,孔子的寂寞与过往的离殇。

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章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了解盐的定义。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的理解及应用 课前准备 (学习导引:自学课本60-61页,填写) 1.酸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碱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如果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那么H和OH就会结合,结果会怎样呢? Na + Cl → NaCl,猜想:H + OH → ________。 +—+—已知: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这样的反应称为。 3.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 + HCl = 。2NaOH + HSO= 。 4 2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中含有HSO,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32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于医药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Al(OH),请写出胃酸(HCl)与这种成分反应的化学3方程式。课内探究 【探究一】:中和反应 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 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 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 _,最终呈____ 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 _性,此时溶液显_____ _性。 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 1

《中庸》第23课时教案——择善固执

《中庸》第十三课教案 【教材内容】 《中庸》P1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且能够记住学、问、思、辨、行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重耳大赦 1、老师说故事。 头须害得重耳在外流亡的生活尝尽坚信,重耳为什么还要原谅他?(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和“诚”有关。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意思。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坚决执行。这里的固执就和平时的用法不一样,是赞美人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 师:大家课前都读过课文了,不知道成果怎么样?敢不敢来闯闯关? (1)第一关,朗读大闯关的热身赛。

评价:1.对你来说真是小菜一碟啊;看着so eazy;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2)第二关,朗读大闯关的基础赛,稍稍难了一点点 (3)第三关,朗读大闯关的提升赛,不知道是不是能难住你们呢? 评价:你们怎么能这么厉害呢,我真是甘拜下风,因为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可没有你们读的这么好。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2、师:不过同学们,古文的朗读仅仅读通是还不够呢,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接下去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刚才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更加有节奏,有停顿,速度更慢),请大家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再去对读一读课文,读出节奏。 师: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要进入朗读大闯关的最后一关,终级赛。 师:有了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出了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起放慢节奏感受它的美丽,合作着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 三、整体认知 1、接下去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究竟在讲什么吧? 出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了两种诚,请你找到课文中的话来告诉我。那这两种诚有什么区别呢?请你再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解释解释。(这也就是说啊天道的诚,不需要勉强就能够符合,不需要思索就能得到,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的要求,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努力做到诚,就是要选择美好的目标坚守不渝)师:这两种诚,就像在学习过程中的两类人,比如有些同学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看一眼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同学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努力同样能学好,这就是后天的努力。诚者就像前者,诚之者就像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好,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努力,所以我们多的也是诚之者,需要确立目标,朝着它不懈努力,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 以对对子的方式背诵 2、师:都作为诚之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句话告诉我们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教材安排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2.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4.教学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分析 1. 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三、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这个家庭小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 实验用品: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安排:中和反应15分钟,中和反应的应用10分钟,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0分钟,布置家庭小实验和课堂小结5分钟,随堂练习和布置作业5分钟) 五、教学过程 来源:人教网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 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 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文言主现象与翻译 教学难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 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 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 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 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 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 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 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 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 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 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 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 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 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

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完整word版,《中庸》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庸》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四课时完成。一、二课时学习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三、四课时理解运用。 第一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 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 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自主学习 1、朗读正音 发而中节民鲜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笃行之 不可须臾离也莫见乎隐好学近乎知

酸碱中和反应导学案

编写:杨金艳审核:化学组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善于展示。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预习案 1、常见的酸有、等。 2、在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3、在酸中加入锌粒,会看到,这说明了酸跟 反应。 4、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酸,看到铁锈会,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5、常见的碱有、等。其中比较便宜的是,它可以用与水反应直接制得。 6、在碱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碱能跟反应。 7、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灰水变,这说明碱能跟反应。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1、和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例(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用于、、 2、由和构成的化合物叫盐,例。 二、合作探究 1、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_,最终呈____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_性,此时溶液显______性。

2、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图10-13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____(填离子符号)与稀盐酸中的____(同上)结合形成了____, _____(同上)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最终溶液变为无色。请尝试写出另外两个酸与碱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学释疑: (一)讨论交流,加强理解 1.课本58页中和反应的实验 ①. 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②为什么在操作中必须逐滴滴入稀盐酸?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从微观离子分析) 3.有盐和水生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四、学以致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处理硫酸厂生产中形成的含硫酸的污水?你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l(OH)3,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写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中和反应的应用: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应用联想: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五、自主学习、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表示,PH的范围在之间。PH 7的溶液显酸性,PH ,酸性越强;PH 7的溶液显碱性,PH ,碱性越强;PH 7的溶液显中性。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具体操作为: 。 3.正常雨水的PH ,酸雨的PH 。 提升案

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大学》节选导学案

【知识链接】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①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②亲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③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中庸的教案

中庸的教案 关于中庸的教案 《中庸》教案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 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 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 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 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 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 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 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 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 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 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 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 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a)兵 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中庸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标 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节:节度法度。致: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 (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

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 “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 第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 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试着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四、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