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代纪年表(唐-清)

中国历代纪年表(唐-清)

中国历代纪年表(唐-清)
中国历代纪年表(唐-清)

唐朝纪年表

618 戊寅 唐高祖李渊 武德 元年 714 甲寅 二年 812 壬辰 七年

619 乙卯 二年 715 乙卯 三年 813 癸巳 八年

620 庚辰 三年 716 丙辰 四年 814 甲午 九年

621 辛巳 四年 717 丁巳 五年 815 乙未 十年

622 壬午 五年 718 戊午 六年 816 丙申 十一年

623 癸未 六年 719 己未 七年 817 丁酉 十二年

624 甲申 七年 720 庚申 八年 818 戊戌 十三年

625 乙酉 八年 721 辛酉 九年 819 乙亥 十四年

626 丙戌 九年 722 壬戌 十年 820 庚子 十五年

627 丁亥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 元年 723 癸亥 十一年 821 辛丑 穆宗李恒长庆元年628 戊子 二年 724 甲子 十二年 822 壬寅 二年

629 己丑 三年 725 乙丑 十三年 823 癸卯 三年

630 庚寅 四年 726 丙寅 十四年 824 甲辰 四年

631 辛卯 五年 727 丁卯 十五年 825 乙巳 敬宗李湛宝历元年632 壬辰 六年 728 戊辰 十六年 826 丙午 二年

633 癸巳 七年 729 己巳 十七年 827 丁未 三年

634 甲午 八年 730 庚午 十八年 唐文宗李昂 大和元年635 乙未 九年 731 辛未 十九年 828 戊申 二年

636 丙申 十年 732 壬申 二十年 829 己酉 三年

637 丁酉 十一年 733 癸酉 二十一年 830 庚戌 四年

638 戊戌 十二年 734 甲戌 二十二年 831 辛亥 五年

639 己亥 十三年 735 乙亥 二十三年 832 壬子 六年

640 庚子 十四年 736 丙子 二十四年 833 癸丑 七年

641 辛丑 十五年 737 丁丑 二十五年 834 甲寅 八年

642 壬寅 十六年 738 戊寅 二十六年 835 乙卯 九年

643 癸卯 十七年 739 乙卯 二十七年 836 丙辰 开成 元年

644 甲辰 十八年 740 庚辰 二十八年 837 丁巳 二年

645 乙巳 十九年 741 辛巳 二十九年 838 戊午 三年

646 丙午 二十年 742 壬午 天宝 元年 839 己未 四年

647 丁未 二十一年 743 癸未 二年 840 庚申 五年

648 戊申 二十二年 744 甲申 三年 841 辛酉 武宗李炎会昌元年649 己酉 二十三年 745 乙酉 四年 842 壬戌 二年

650 庚戌 唐高宗李治 永徽 元年 746 丙戌 五年 843 癸亥 三年

651 辛亥 二年 747 丁亥 六年 844 甲子 四年

652 壬子 三年 748 戊子 七年 845 乙丑 五年

653 癸丑 四年 749 己丑 八年 846 丙寅 六年

654 甲寅 五年 750 庚寅 九年 847 丁卯 宣宗李忱大中元年655 乙卯 六年 751 辛卯 十年 848 戊辰 二年

656 丙辰 显庆 元年 752 壬辰 十一年 849 己巳 三年

657 丁巳 二年 753 癸巳 十二年 850 庚午 四年

658 戊午 三年 754 甲午 十三年 851 辛未 五年

659 己未 四年 755 乙未 十四年 852 壬申 六年

660 庚申 五年 756 丙申 十五年 853 癸酉 七年

661 辛酉 六年 龙朔 元年 唐肃宗李亨 至德 元年 854 甲戌 八年

662 壬戌 二年 757 丁酉 二年 855 乙亥 九年

663 癸亥 三年 758 戊戌 三年 乾元 元年 856 丙子 十年

664 甲子 麟德 元年 759 己亥 二年 857 丁丑 十一年

665 乙丑 二年 760 庚子 三年 上元 元年 858 戊寅 十二年

666 丙寅 乾封 元年 761 辛丑 二年 859 乙卯 十三年

667 丁卯 二年 762 壬寅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 唐懿宗李凗 大中 十四年 668 戊辰 总章 元年 763 癸卯 二年 广德 元年 860 庚辰 咸通 元年

669 己巳 二年 764 甲辰 二年 861 辛巳 二年

670 庚午 三年 咸亨 元年 765 乙巳 永泰 元年 862 壬午 三年

671 辛未 二年 766 丙午 二年 大历 元年 863 癸未 四年

672 壬申 三年 767 丁未 二年 864 甲申 五年

673 癸酉 四年 768 戊申 三年 865 乙酉 六年

674 甲戌 五年 上元 元年 769 己酉 四年 866 丙戌 七年

675 乙亥 二年 770 庚戌 五年 867 丁亥 八年

676 丙子 三年 仪凤 元年 771 辛亥 六年 868 戊子 九年

677 丁丑 二年 772 壬子 七年 869 己丑 十年

678 戊寅 三年 773 癸丑 八年 870 庚寅 十一年

679 乙卯 四年 调露 元年 774 甲寅 九年 871 辛卯 十二年

680 庚辰 二年 永隆 元年 775 乙卯 十年 872 壬辰 十三年

681 辛巳 二年 开耀 元年 776 丙辰 十一年 873 癸巳 十四年

682 壬午 二年 永淳 元年 778 戊午 十三年 874 甲午 十五年

683 癸未 二年 弘道 元年 778 戊午 十三年 唐僖宗李儇 乾符 元年 684 甲申 唐中宗李显 嗣圣 元年 779 己未 十四年 875 乙未 二年 唐睿宗李旦 文明 元年 780 庚申 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 876 丙申 三年

唐武则天 光宅 元年 781 辛酉 二年 877 丁酉 四年

685 乙酉 垂拱 元年 782 壬戌 三年 878 戊戌 五年

686 丙戌 二年 783 癸亥 四年 879 乙亥 六年

687 丁亥 三年 784 甲子 兴元 元年 880 庚子 广明 元年

688 戊子 四年 785 乙丑 贞元 元年 881 辛丑 二年 中和 元年 689 己丑 永昌 元年 载初 元年 786 丙寅 二年 882 壬寅 二年

690 庚寅 武后改国号为周 天授元年 787 丁卯 三年 883 癸卯 三年

691 辛卯 二年 788 戊辰 四年 884 甲辰 四年

692 壬辰 三年 如意 元年 长寿 元年 789 己巳 五年 885 乙巳 五年 光启 元年 693 癸巳 二年 790 庚午 六年 886 丙午 二年

694 甲午 三年 延载 元年 791 辛未 七年 887 丁未 三年

695 乙未 证圣 元年 天册万岁 元年 792 壬申 八年 888 戊申 四年 文德 元年 696 丙申 万岁登封元年 万岁通天元年 793 癸酉 九年 889 己酉 昭宗李晔龙纪元年697 丁酉 二年 794 甲戌 十年 890 庚戌 大顺 元年

698 戊戌 圣历 元年 795 乙亥 十一年 891 辛亥 二年

699 己亥 二年 796 丙子 十二年 892 壬子 景福 元年

700 庚子 三年 久视 元年 797 丁丑 十三年 893 癸丑 二年

701 辛丑 大足 元年 长安 元年 798 戊寅 十四年 894 甲寅 乾宁 元年

702 壬寅 二年 799 乙卯 十五年 895 乙卯 二年

703 癸卯 三年 800 庚辰 十六年 896 丙辰 三年

704 甲辰 四年 801 辛巳 十七年 897 丁巳 四年

705 乙巳 中宗李显恢复唐国号神龙元年802 壬午 十八年 898 戊午 五年 光化 元年 706 丙午 二年 803 癸未 十九年 899 己未 二年

707 丁未 三年 景龙 元年 804 甲申 二十年 900 庚申 三年

708 戊申 二年 805 乙酉 二十一年 901 辛酉 四年 天复 元年 709 己酉 三年 唐顺宗李诵 永贞 元年 902 壬戌 二年

710 庚戌 四年 唐殇帝李重茂 唐隆元年806 丙戌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 903 癸亥 三年

唐睿宗李旦 景云 元年 807 丁亥 二年 904 甲子 四年 天佑 元年 711 辛亥 二年 808 戊子 三年 905 乙丑 哀帝李柷天佑二年712 壬子 太极 元年 延和 元年 809 己丑 四年 906 丙寅 三年

唐玄宗李隆基 先天元年810 庚寅 五年 907 丁卯 四年

713 癸丑 二年 开元 元年 811 辛卯 六年

五代纪年表

907 丁卯 后梁太祖朱晃 开平 元年 (吴越 钱鏐 天祐 四年) (楚 马殷 立) (南汉 刘隐 立) (吴 杨渥 天祐 四年) (前蜀 王建 天复 七年) (闽 王审知 立) (南平 高季兴 立) 908 戊辰 二年 (吴越 钱鏐 天宝 元年) (前蜀 王建 武成 元年)

909 己巳 三年 (吴 杨隆演 天祐 六年)

910 庚午 四年

911 辛未 五年 后梁太祖朱晃 乾化 元年 (前蜀 王建 永平 元年)

912 壬申 二年

913 癸酉 三年 后梁末帝朱友瑱 乾化 三年

914 甲戌 四年

915 乙亥 五年 贞明 元年

916 丙子 二年 (辽 耶律阿保机 神册 元年) (前蜀 王建 通正 元年)

917 丁丑 三年 (前蜀 王建 天汉 元年) (南汉 刘龚 乾亨 元年)

918 戊寅 四年 (前蜀 王建 光天 元年)

919 己卯 五年 (前蜀 王衍 乾德 元年) (吴 杨隆演 武义 元年)

920 庚辰 六年

921 辛巳 七年 (吴越 钱鏐 龙德 元年) (吴 杨溥 武义 三年 吴 杨溥 顺义 元年)

922 壬午 二年 (辽 耶律阿保机 天赞 元年)

923 癸未 三年 后唐庄宗李存勖 同光 元年

924 甲申 二年 (吴越 钱鏐 宝大 元年)

925 乙酉 三年 (前蜀泉 王衍 咸康 元年 )

(南汉 刘龚 白龙 元年) (闽 王延翰 立) (后蜀 孟知祥 立)

926 丙戌 四年 后唐明宗李嗣源亶 天成 元年

(吴越 钱鏐 宝正 元年) (吴越 钱鏐 宝正 元年) (闽 王延翰 天成 元年)

(辽 耶律阿保机 天显 元年)

927 丁亥 二年 (辽 耶律德光 天显 二年) (闽 王延钧 立) (吴 杨溥 乾贞 元年)

928 戊子 三年 (南平 高从诲 立) (南汉 刘龚 大有 元年)

929 己丑 四年 (吴 杨溥 大和 元年)

930 庚寅 五年 (楚 马希声 立) 长兴 元年

931 辛卯 二年

932 壬辰 三年 (吴越 钱元衿 立) (楚 马希范 立)

933 癸巳 四年 (闽 王延钧 龙启 元年)

934 甲午 后唐闵帝李从厚 应顺 元年 (后蜀 孟知祥 明德 元年) 后唐末帝李从珂 清泰 元年 935 乙未 二年 (后蜀 孟昶 明德 二年) (吴 杨溥 天祚 元年) (闽 王延钧 永和 元年)

936 丙申 三年 (闽 王昶 通文 元年) 后晋高祖石敬瑭 天福 元年

937 丁酉 二年 (南唐 李昪 昇元 元年)

938 戊戌 三年 (后蜀 孟昶 广政 元年) (辽 耶律德光 会同 元年)

939 己亥 四年 (闽 王曦 永隆 元年)

940 庚子 五年

941 辛丑 六年 (吴越 钱弘佐 立)

942 壬寅 七年 (南汉 刘玢 光天 元年)

943 癸卯 后晋出帝石重贵 天福 八年 (南汉 刘晟 应乾 元年)

(南汉 刘晟 乾和 元年) (南唐 李璟 保大 元年) (闽 王延政 天德 元年)

944 甲辰 九年 开运 元年

945 乙巳 二年

946 丙午 三年

947 丁未 后汉高祖刘暠 天福 十二年 (辽 耶律德光 大同 元年) (辽耶律阮 天禄 元年) (吴越 钱弘倧 立) (楚 马希广 立)

948 戊申 乾祐 元年 (南平 高保融 立)(吴越 钱弘俶 立)

949 己酉 后汉隐帝刘承祐可 乾祐 二年

950 庚戌 三年 (楚 马希萼 立)

951 辛亥 后周太祖郭威 广顺 元年 (辽 耶律璟 应历 元年) (北汉 刘旻 乾祐 四年) (楚 马希崇 立)

952 壬子 二年

953 癸丑 三年

954 甲寅 显德 元年

955 乙卯 后周世宗柴荣 显德 二年 (北汉 刘钧 乾祐 八年)

956 丙辰 三年

957 丁巳 四年 (北汉 刘钧 天会 元年)

958 戊午 五年 (南汉 刘饴 大宝 元年) (南唐 李璟 中兴 元年)

(南唐 李璟 交泰 元年)

959 己未 六年

960 庚申 后周恭帝柴宗训 显德 七年 (南平 高保勖 立)

961 辛酉 (南唐 李煜 立)

北宋纪年表

960 庚申 宋太祖赵匡胤 建隆 元年 1044 甲申 四年

961 辛酉 二年 1045 乙酉 五年

962 壬戌 三年 1046 丙戌 六年

963 癸亥 四年 乾德 元年 1047 丁亥 七年

964 甲子 二年 1048 戊子 八年

965 乙丑 三年 1049 己丑 皇祐 元年

966 丙寅 四年 1050 庚寅 二年

967 丁卯 五年 1051 辛卯 三年

968 戊辰 六年 开宝 元年 1052 壬辰 四年

969 己巳 二年 1053 癸巳 五年

970 庚午 三年 1054 甲午 六年 至和 元年

971 辛未 四年 1055 乙未 二年

972 壬申 五年 1056 丙申 三年 嘉祐 元年

973 癸酉 六年 1057 丁酉 二年

974 甲戌 七年 1058 戊戌 三年

975 乙亥 八年 1059 己亥 四年

976 丙子 九年 宋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 元年 1060 庚子 五年

977 丁丑 二年 1061 辛丑 六年

978 戊寅 三年 1062 壬寅 七年

979 己卯 四年 1063 癸卯 八年

980 庚辰 五年 1064 甲辰 宋英宗赵曙 治平 元年 981 辛巳 六年 1065 乙巳 二年

982 壬午 七年 1066 丙午 三年

983 癸未 八年 1067 丁未 四年

984 甲申 九年 雍熙 元年 1068 戊申 宋神宗赵顼 熙宁 元年 985 乙酉 二年 1069 己酉 二年

986 丙戌 三年 1070 庚戌 三年

987 丁亥 四年 1071 辛亥 四年

988 戊子 端拱 元年 1072 壬子 五年

989 己丑 二年 1073 癸丑 六年

990 庚寅 淳化 元年 1074 甲寅 七年

991 辛卯 二年 1075 乙卯 八年

992 壬辰 三年 1076 丙辰 九年

993 癸巳 四年 1077 丁巳 十年

994 甲午 五年 1078 戊午 元丰 元年

995 乙未 至道 元年 1079 己未 二年

996 丙申 二年 1080 庚申 三年

997 丁酉 三年 1081 辛酉 四年

998 戊戌 宋真宗赵恒 咸平 元年 1082 壬戌 五年

999 己亥 二年 1083 癸亥 六年

1000 庚子 三年 1084 甲子 七年

1001 辛丑 四年 1085 乙丑 八年

1002 壬寅 五年 1086 丙寅 宋哲宗赵煦 元祐 元年 1003 癸卯 六年 1087 丁卯 二年

1004 甲辰 景德 元年 1088 戊辰 三年

1005 乙巳 二年 1089 己巳 四年

1006 丙午 三年 1090 庚午 五年

1007 丁未 四年 1091 辛未 六年

1008 戊申 大中祥符 元年 1092 壬申 七年

1009 己酉 二年 1093 癸酉 八年

1010 庚戌 三年 1094 甲戌 九年 绍圣 元年

1011 辛亥 四年 1095 乙亥 二年

1012 壬子 五年 1096 丙子 三年

1013 癸丑 六年 1097 丁丑 四年

1014 甲寅 七年 1098 戊寅 五年 元符 元年

1015 乙卯 八年 1099 己卯 二年

1016 丙辰 九年 1101 辛巳 宋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 元年 1017 丁巳 天禧 元年 1102 壬午 崇宁 元年

1018 戊午 二年 1103 癸未 二年

1019 己未 三年 1104 甲申 三年

1020 庚申 四年 1105 乙酉 四年

1021 辛酉 五年 1106 丙戌 五年

1022 壬戌 乾兴 元年 1107 丁亥 大观..元年

1023 癸亥 宋仁宗赵祯 天圣 元年 1108 戊子 二年

1024 甲子 二年 1109 己丑 三年

1025 乙丑 三年 1110 庚寅 四年

1026 丙寅 四年 1111 辛卯 政和 元年

1027 丁卯 五年 1112 壬辰 二年

1028 戊辰 六年 1113 癸巳 三年

1029 己巳 七年 1114 甲午 四年

1030 庚午 八年 1115 乙未 五年

1031 辛未 九年 1116 丙申 六年

1032 壬申 十年 明道 元年 1117 丁酉 七年

1033 癸酉 二年 1118 戊戌 八年 重和 元年

1034 甲戌 景祐 元年 1119 己亥 二年 宣和 元年

1035 乙亥 二年 1120 庚子 二年

1036 丙子 三年 1121 辛丑 三年

1037 丁丑 四年 1122 壬寅 四年

1038 戊寅 五年 宝元 元年 1123 癸卯 五年

1039 己卯 二年 1124 甲辰 六年

1040 庚辰 三年 康定 元年 1125 乙巳 七年

1041 辛巳 二年 庆历 元年 1126 丙午 宋钦宗赵桓 靖康 元年 1042 壬午 二年 1127 丁未 二年

1043 癸未 三年

南宋纪年表

1127 丁未 宋高宗赵构 建炎 元年 1204 甲子 四年

1128 戊申 二年 1205 乙丑 开禧 元年

1129 己酉 三年 1206 丙寅 二年

1130 庚戌 四年 1207 丁卯 三年

1131 辛亥 绍兴 元年 1208 戊辰 嘉定 元年

1132 壬子 二年 1209 己巳 二年

1133 癸丑 三年 1210 庚午 三年

1134 甲寅 四年 1211 辛未 四年

1135 乙卯 五年 1212 壬申 五年

1136 丙辰 六年 1213 癸酉 六年

1137 丁巳 七年 1214 甲戌 七年

1138 戊午 八年 1215 乙亥 八年

1139 己未 九年 1216 丙子 九年

1140 庚申 十年 1217 丁丑 十年

1141 辛酉 十一年 1218 戊寅 十一年

1142 壬戌 十二年 1219 己卯 十二年

1143 癸亥 十三年 1220 庚辰 十三年

1144 甲子 十四年 1221 辛巳 十四年

1145 乙丑 十五年 1222 壬午 十五年

1146 丙寅 十六年 1223 癸未 十六年

1147 丁卯 十七年 1224 甲申 十七年

1148 戊辰 十八年 1225 乙酉 宋理宗赵昀 宝庆 元年 1149 己巳 十九年 1226 丙戌 二年

1150 庚午 二十年 1227 丁亥 三年

1151 辛未 二十一年 1228 戊子 绍定 元年

1152 壬申 二十二年 1229 己丑 二年

1153 癸酉 二十三年 1230 庚寅 三年

1154 甲戌 二十四年 1231 辛卯 四年

1155 乙亥 二十五年 1232 壬辰 五年

1156 丙子 二十六年 1233 癸巳 六年

1157 丁丑 二十七年 1234 甲午 端平 元年

1158 戊寅 二十八年 1235 乙未 二年

1159 己卯 二十九年 1236 丙申 三年

1160 庚辰 三十年 1237 丁酉 嘉熙 元年

1161 辛巳 三十一年 1238 戊戌 二年

1162 壬午 三十二年 1239 己亥 三年

1163 癸未 宋孝宗赵慎 隆兴 元年 1240 庚子 四年

1164 甲申 二年 1241 辛丑 淳祐 元年

1165 乙酉 乾道 元年 1242 壬寅 二年

1166 丙戌 二年 1243 癸卯 三年

1167 丁亥 三年 1244 甲辰 四年

1168 戊子 四年 1245 乙巳 五年

1169 己丑 五年 1246 丙午 六年

1170 庚寅 六年 1247 丁未 七年

1171 辛卯 七年 1248 戊申 八年

1172 壬辰 八年 1249 己酉 九年

1173 癸巳 九年 1250 庚戌 十年

1174 甲午 淳熙 元年 1251 辛亥 十一年

1175 乙未 二年 1252 壬子 十二年

1176 丙申 三年 1253 癸丑 宝祐 元年

1177 丁酉 四年 1254 甲寅 二年

1178 戊戌 五年 1255 乙卯 三年

1179 己亥 六年 1256 丙辰 四年

1180 庚子 七年 1257 丁巳 五年

1181 辛丑 八年 1258 戊午 六年

1182 壬寅 九年 1259 己未 开庆 元年

1183 癸卯 十年 1260 庚申 景定 元年

1184 甲辰 十一年 1261 辛酉 二年

1185 乙巳 十二年 1262 壬戌 三年

1186 丙午 十三年 1263 癸亥 四年

1187 丁未 十四年 1264 甲子 五年

1188 戊申 十五年 1265 乙丑 宋度宗赵禥 咸淳 元年 1189 己酉 十六年 1266 丙寅 二年

1190 庚戌 宋光宗赵暴 绍熙 元年 1267 丁卯 三年

1191 辛亥 二年 1268 戊辰 四年

1192 壬子 三年 1269 己巳 五年

1193 癸丑 四年 1270 庚午 六年

1194 甲寅 五年 1271 辛未 七年

1195 乙卯 宋宁宗赵扩 庆元 元年 1272 壬申 八年

1196 丙辰 二年 1273 癸酉 九年

1197 丁巳 三年 1274 甲戌 十年

1198 戊午 四年 1275 乙亥 宋恭宗赵显 德祐 元年 1199 己未 五年 1276 丙子 二年 宋端宗赵是 景炎 元年 1200 庚申 六年 1277 丁丑 二年

1201 辛酉 嘉泰 元年 1278 戊寅 三年 帝昺赵昺 祥兴 元年 1202 壬戌 二年 1279 己卯 二年

1203 癸亥 三年

清朝纪年表

1644 甲申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 元年 1778 戊戌 四十三年

1645 乙酉 二年 1779 己亥 四十四年

1646 丙戌 三年 1780 庚子 四十五年

1647 丁亥 四年 1781 辛丑 四十六年

1648 戊子 五年 1782 壬寅 四十七年

1649 己丑 六年 1783 癸卯 四十八年

1650 庚寅 七年 1784 甲辰 四十九年

1651 辛卯 八年 1785 乙巳 五十年

1652 壬辰 九年 1786 丙午 五十一年

1653 癸巳 十年 1787 丁未 五十二年

1654 甲午 十一年 1788 戊申 五十三年

1655 乙未 十二年 1789 己酉 五十四年

1656 丙申 十三年 1790 庚戌 五十五年

1657 丁酉 十四年 1791 辛亥 五十六年

1658 戊戌 十五年 1792 壬子 五十七年

1659 己亥 十六年 1793 癸丑 五十八年

1660 庚子 十七年 1794 甲寅 五十九年

1661 辛丑 十八年 1795 乙卯 六十年

1662 壬寅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 元年 1796 丙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 元年 1663 癸卯 二年 1797 丁巳 二年

1664 甲辰 三年 1798 戊午 三年

1665 乙巳 四年 1799 己未 四年

1666 丙午 五年 1800 庚申 五年

1667 丁未 六年 1801 辛酉 六年

1668 戊申 七年 1802 壬戌 七年

1669 己酉 八年 1803 癸亥 八年

1670 庚戌 九年 1804 甲子 九年

1671 辛亥 十年 1805 乙丑 十年

1672 壬子 十一年 1806 丙寅 十一年

1673 癸丑 十二年 1807 丁卯 十二年

1674 甲寅 十三年 1808 戊辰 十三年

1675 乙卯 十四年 1809 己巳 十四年

1676 丙辰 十五年 1810 庚午 十五年

1677 丁巳 十六年 1811 辛未 十六年

1678 戊午 十七年 1812 壬申 十七年

1679 己未 十八年 1813 癸酉 十八年

1680 庚申 十九年 1814 甲戌 十九年

1681 辛酉 二十年 1815 乙亥 二十年

1682 壬戌 二十一年 1816 丙子 二十一年

1683 癸亥 二十二年 1817 丁丑 二十二年

1684 甲子 二十三年 1818 戊寅 二十三年

1685 乙丑 二十四年 1819 己卯 二十四年

1686 丙寅 二十五年 1820 庚辰 二十五年

1687 丁卯 二十六年 1821 辛巳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 元年 1688 戊辰 二十七年 1822 壬午 二年

1689 己巳 二十八年 1823 癸未 三年

1690 庚午 二十九年 1824 甲申 四年

1691 辛未 三十年 1825 乙酉 五年

1692 壬申 三十一年 1826 丙戌 六年

1693 癸酉 三十二年 1827 丁亥 七年

1694 甲戌 三十三年 1828 戊子 八年

1695 乙亥 三十四年 1829 己丑 九年

1696 丙子 三十五年 1830 庚寅 十年

1697 丁丑 三十六年 1831 辛卯 十一年

1698 戊寅 三十七年 1832 壬辰 十二年

1699 己卯 三十八年 1833 癸巳 十三年

1700 庚辰 三十九年 1834 甲午 十四年

1701 辛巳 四十年 1835 乙未 十五年

1702 壬午 四十一年 1836 丙申 十六年

1703 癸未 四十二年 1837 丁酉 十七年

1704 甲申 四十三年 1838 戊戌 十八年

1705 乙酉 四十四年 1839 己亥 十九年

1706 丙戌 四十五年 1840 庚子 二十年

1707 丁亥 四十六年 1841 辛丑 二十一年

1708 戊子 四十七年 1842 壬寅 二十二年

1709 己丑 四十八年 1843 癸卯 二十三年

1710 庚寅 四十九年 1844 甲辰 二十四年

1711 辛卯 五十年 1845 乙巳 二十五年

1712 壬辰 五十一年 1846 丙午 二十六年

1713 癸巳 五十二年 1847 丁未 二十七年

1714 甲午 五十三年 1848 戊申 二十八年

1715 乙未 五十四年 1849 己酉 二十九年

1716 丙申 五十五年 1850 庚戌 三十年

1717 丁酉 五十六年 1851 辛亥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 元年

1718 戊戌 五十七年 1852 壬子 二年

1719 己亥 五十八年 1853 癸丑 三年

1720 庚子 五十九年 1854 甲寅 四年

1721 辛丑 六十年 1855 乙卯 五年

1722 壬寅 六十一年 1856 丙辰 六年

1723 癸卯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元年 1857 丁巳 七年

1724 甲辰 二年 1858 戊午 八年

1725 乙巳 三年 1859 己未 九年

1726 丙午 四年 1860 庚申 十年

1727 丁未 五年 1861 辛酉 十一年

1728 戊申 六年 1862 壬戌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 元年 1729 己酉 七年 1863 癸亥 二年

1730 庚戌 八年 1864 甲子 三年

1731 辛亥 九年 1865 乙丑 四年

1732 壬子 十年 1866 丙寅 五年

1733 癸丑 十一年 1867 丁卯 六年

1734 甲寅 十二年 1868 戊辰 七年

1735 乙卯 十三年 1869 己巳 八年

1736 丙辰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元年 1870 庚午 九年

1737 丁巳 二年 1871 辛未 十年

1738 戊午 三年 1872 壬申 十一年

1739 己未 四年 1873 癸酉 十二年

1740 庚申 五年 1874 甲戌 十三年

1741 辛酉 六年 1875 乙亥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 元年 1742 壬戌 七年 1876 丙子 二年

1743 癸亥 八年 1877 丁丑 三年

1744 甲子 九年 1878 戊寅 四年

1745 乙丑 十年 1879 己卯 五年

1746 丙寅 十一年 1880 庚辰 六年

1747 丁卯 十二年 1881 辛巳 七年

1748 戊辰 十三年 1882 壬午 八年

1749 己巳 十四年 1883 癸未 九年

1750 庚午 十五年 1884 甲申 十年

1751 辛未 十六年 1885 乙酉 十一年

1752 壬申 十七年 1886 丙戌 十二年

1753 癸酉 十八年 1887 丁亥 十三年

1754 甲戌 十九年 1888 戊子 十四年

1755 乙亥 二十年 1889 己丑 十五年

1756 丙子 二十一年 1890 庚寅 十六年

1757 丁丑 二十二年 1891 辛卯 十七年

1758 戊寅 二十三年 1892 壬辰 十八年

1759 己卯 二十四年 1893 癸巳 十九年

1760 庚辰 二十五年 1894 甲午 二十年

1761 辛巳 二十六年 1895 乙未 二十一年

1762 壬午 二十七年 1896 丙申 二十二年

1763 癸未 二十八年 1897 丁酉 二十三年

1764 甲申 二十九年 1898 戊戌 二十四年

1765 乙酉 三十年 1899 己亥 二十五年

1766 丙戌 三十一年 1900 庚子 二十六年

1767 丁亥 三十二年 1901 辛丑 二十七年

1768 戊子 三十三年 1902 壬寅 二十八年

1769 己丑 三十四年 1903 癸卯 二十九年

1770 庚寅 三十五年 1904 甲辰 三十年

1771 辛卯 三十六年 1905 乙巳 三十一年

1772 壬辰 三十七年 1906 丙午 三十二年

1773 癸巳 三十八年 1907 丁未 三十三年

1774 甲午 三十九年 1908 戊申 三十四年

1775 乙未 四十年 1909 己酉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元年

1776 丙申 四十一年 1910 庚戌 二年

1777 丁酉 四十二年 1911 辛亥 三年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 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 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 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 定型的活跃探索期。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 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 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 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 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 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清代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兴盛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4单体设计简化,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斗拱的承重作用消失,仅作为装饰5建筑材料与技术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玻璃,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明清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由明代蒯祥,徐杲等人主持设计。经历十二年建成,明清24个皇帝在此执政。位于北京城市的中心,占地72 公顷。有房屋8700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殿建筑群。 故宫基本布局:(一)严格的中轴对称(二)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三)前朝后寝(四)三朝五门三朝,对应三殿。.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三朝五门: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三朝的称谓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为:外朝奉天殿、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代故宫五门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古代太监靠什么狎妓御女

古代太监靠什么狎妓御女? 太监,是刑余之人。虽然 那话儿 被割,但不少太监整日出入于佳丽如云的后宫,耳闻目睹皇帝和美女们的那些事儿,不可能没有一点性幻想。况且,有些太监自幼入宫,由于阉割不够彻底,尚能恢复一些性功能;还有一些太监阉割时是已婚之人,对房事有过体验,入宫后虽然失去了男根,但脑海残存性意识,仍然可以狎妓御女,与女人进行不正常的性生活。 关于太监与女人的性生活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 其一,突出将寸。 清人唐甄在《潜书》中记载: 昔阉人魏忠贤与魏朝皆私客氏,客氏厌朝之弱而喜忠贤之强, 阉人无阳者也,客氏何分于强弱而有所好恶于其间乎?固疑之矣。尝闻人言,阉人虽阉,精气自在,其阳虽不能如常人之具形,亦稍突长。 唐甄还记载了他早年遇到的一件事, 一阉人死,有美妾二人,是时吾幼,从先君辟乱居于鸡山,先君有所养勇士魏兴,据死阉之财物而攘其一妾。 诸仆妇则私问之曰:尔之从太监也如夫妇矣,衾枕之间,其状若何?妾曰:太监性淫,不胜其扰。交接之际,其阳亦突出将寸。 此外,河间人吕辅卿在所著《河间见闻录》中说: 太监在宫闱中,常与妃嫔相通,其阉割未净者,尤能欢娱,妃嫔争相罗致。 【解析】以魏忠贤、魏朝等为代表的太监,由于阉割不够彻底,精气还能产生,器官还有残存,从外观上看,男根 亦稍突长 ,尚具有一定的性能力。个别太监在床笫之间,男根甚至能够 突出将寸 ,虽不如正常男人,但勉强可以与女人过性生活。 其二,手抚口啮。 清人笔记《浪迹丛谈》云: 阉人近女,每喜手抚口啮,紧张移时,至汗出即止。盖性欲至此已发泄净尽,亦变态也。 此外,《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二回 李桂姐趋炎认女,潘金莲怀妒惊儿 中也写到了太监嫖娼之事: 桂姐道:今日没有请那两位公公?月娘道:今日没有,昨日也只薛内相一位。那姓刘的没来。桂姐道:刘公公还好,那薛公公惯顽,把人掐拧的魂也没了。月娘道:左右是个内官家,又没什么,随他摆弄一回子就是了。桂姐道:娘且是说的好,乞他奈何的人慌。 【解析】有的太监虽然没有男根,但可以通过 手抚口啮 发泄性欲,直到满头大汗为止。还有的太监索性手脚并用,或 掐拧 ,或 摆弄 ,以此来糟践女人,从女人饥渴难耐的神情中得到另类满足。《金瓶梅词话》虽是文学描写,但也不至于完全是虚构。 其三,借助狎具。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

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 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开始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 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免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住所。干栏式建筑便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开始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穴作为居室。由于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他们开始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 2、木结构的类型、基本构件 我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个类型: (1)抬梁式结构: 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放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由此层层叠 落到屋脊,并在各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屋椽,由此形成整个框架。这种形式构 件复杂,但是结实牢固、经久耐用。由于室内少柱或无柱,内部空间宽敞,门 窗安排方便,可以做出美观造型。 (2)穿斗式结构: 由于柱距较密,柱与柱之间用木穿连接。穿斗式架构不使用木梁,直接用 木柱承檩,檩上架椽。优点是用较少的料建较大的屋,柱与穿形成的网状结构, 结构牢固,抗风性好。缺点是屋内柱子多,不能形成较开阔的内部空间。 (3)井干式结构: 用天然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垒跌,形成房屋的壁体,屋顶也用原木制成。(4)干栏式结构: 先用柱子在底屋做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架屋,上层住人,下层杂用。 基本构件:梁、柱、榫卯、斗栱等。

3、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类型及其分布 1、南北四合院 2、窑洞式 3、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 4、土楼式 5、碉房 6、天井式 4、阴阳五行思想(方位、颜色、象征物) 阴阳最初的概念是指日之向背,后来人们将阴阳解释为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认为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个相互对立、依存的因素组成。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唐甄《室语》注释、分析

室语 唐甄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达县(今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帝师唐瑜的第十一代孙,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 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唐甄一生著述颇丰,《潜书》是其主要代表作。梁启超曾将《潜书》视为中国历代圣人思想的一个总结,认为它凝聚着东方哲人智慧的精华,是“醒人之良药,逆耳之忠言”。 唐子①居于内,夜饮酒,己西向坐,妻东向坐,女安北向坐,妾坐于西北隅,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子食鱼而甘,问其妾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妾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其妻曰:“子饮酒乐矣,忽焉拊②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我,妇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愿子试以语我。” 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笑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③,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④,光武帝屠城三百⑤。使我而事高帝,当其屠城阳之时,必痛哭而去之矣;使我而事光武帝,当其屠一城之始,必痛哭而去之矣。吾不忍为之臣也。” 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而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里而墟其里⑥,过市而窜其市⑦,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大将杀人,非大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偏将杀人,非偏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卒伍杀人⑧,非卒伍杀之,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声未绝。目眦未干⑨,于是乃服衮冕⑩,乘法驾?,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仰望以乳育者也,乃无故而杀之,其罪岂不重于匹夫?” 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举一箸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上而割之?,刳其腹?,犀其甲?,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妾,微者也;女安,童而无知者也;闻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咨嗟欲泣,若不能自释焉。 【作品注释】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2) 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2) 1.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2.木架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的优势? 3.木架建筑存在的根本缺陷? 0.2 木架构的特色(3) 1.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2.抬梁式和穿斗式的比较? 3.斗拱? 0.3 单体建筑的构成(6) 1.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形式? 0.4 建筑群的组合(9) 1.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2.庭院的围合方式? 3.北京故宫曲阜孔庙苏州留园? 0.5 建筑与环境(11) 1.古代建设者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 0.6 建筑类型(12) 1.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是巢居和穴居。 2.古代建筑类型? 0.7 工官制度(14) 1.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蒯祥徐杲? 2.中国古代建筑的两种发展模式?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7)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7) 1.巢居——干阑式建筑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2.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3.窑洞类型? 4.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5.祭坛、神庙、城市的萌生和发展?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21) 1.2.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21) 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1.2.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22) 1.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中宫城内的宫殿遗址的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3.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平面的三个分区?

中国建筑史重点

中外建筑史重点 中建史部分 1.名词解释集锦: 宇文恺&诫 宇文恺:隋代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于他手。 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例之一。 诫:宋代人。长期在将作监任职。 成就:突出成就在于修编《营造法式》; 影响:详细记录当时的官式做法。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时间:夏朝; 意义:至今为止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州桥 春建造;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37米。在技术与造型上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都料 唐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 《营造法式》 解释:《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它是当时朝廷下令制定各种财政,经济条例众书中的一本,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由将作监诫所著,书中资料主要采自历来工匠经传可行之法的建筑技术书籍。 特点:①重在工程管理,疏于工程设计;②制定严密的模数制,确定“以材为祖”的设计原则,把一整材分制用文字确定下来;③功限定额的制度,达到十分细密的程度;④注重设计的灵活性; ⑤图文并茂。 里坊制 里坊制确立期:把全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者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里,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令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时期的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完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这是在前一阶段较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 坞壁阿以旺一颗印 坞壁: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中国建筑史目录重点摘要(1)

?目录 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0.2?木构架的特?色 0.3单体建筑的构成 0.4建筑群的组合 0.5建筑与环境 0.6建筑类型 0.7?工官制度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 1.2奴?隶社会建筑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第2章城市建设 2.1概说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第 3章住宅与聚落 3.1概说 3.2实例例 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4.1宫殿 4.2坛庙 4.3陵墓 第5章宗教建筑 5.1概说 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5.3佛塔经幢

5.4?石窟摩崖造像 第6章园林林与?风景建设 6.1概说 6.2明清皇家苑囿 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林 6.4?风景建设 第7章建筑意匠 7.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7.2选址与布局 7.3审美与建筑设计 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8.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8.2?大?木作 8.3墙壁 8.4屋顶

8.5装修 8.6?色彩与装饰 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 9.1?大?木作 9.2?石作与瓦作 9.3?小?木作 9.4彩画作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年)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 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第11章城市建设 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11.4旧都北北京的近代演进 11.5?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 第 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12.1居住建筑 12.2公共建筑 12.3?工业建筑 12.4建筑技术第 13章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13.1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 13.2建筑教育 13.3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 第14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14.1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 14.2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 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 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 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 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 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 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 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 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 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 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 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 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明末清初的唐甄,不但是一位先进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潜书?宗孟》)他在山西长子县做知县时,就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大力动员百姓种桑养蚕致富,还请来“诸乡师(技术员)”,帮助百姓学习掌握种桑养蚕的知识和技术。没有开一个会议,未发一纸文书通告,未做一篇官样文章,却在三旬之间种桑八十万株。唐甄认为,文书通告只是“藉以通语言,备遗忘耳,奚足恃乎”?“然有治不治者,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好一个“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唐甄这个“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思想,主要是针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扎实做工作,好做表面文章的官场乱象提出来的,并非一概否定开会发文动员百姓推行政令的作用。他认为,如果有令不行,则“文牍榜谕,充塞衢宇,民若罔闻,吏委如遗”――就是公文告示贴满了大街小巷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不仅老百姓不当回事,而且发文的官府和官员,也会把它当废纸丢掉。 唐甄觉得,公文告示之所以形同废纸,主要是发文机关“始非不厉实也,既则怠,久则忘,本政之地,亦且自废而自掩之”――发文机关开始时并不是不讲究实际,而是文件发过之后便懈怠起来,到后来更是连曾经发布过文件这件事也忘记了。只管发文,不问落实,自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其结果只能是“百职不修,庶事不举,奸敝日盛,禁例日繁,细事纠纷,要政委弃”(《潜书?下篇上?权实》)。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领导工作内容与唐甄时有很大不同,领导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必躬亲。所以在现代社会做领导工作,为了传递信息,推行政令,指导安排工作,开会发文必不可少。但会要开,文要发,关键是抓落实,见成效。倘由此陷入文山会海,则必然会陷入唐甄曾感叹的“以文则不治”的窘况。 然而,现在不少做领导工作的人,对这个简单道理似乎完全不懂得,甚且根本不愿意懂。他们成天忙于开会,习惯并热衷于发文指导工作,老百姓除了在广播里听得到他们的声音,在电视里见得到他们的身影,车间地头难得见他们一面,指望这种作风漂浮的领导做好工作,带领群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难矣哉! 墨子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墨子》卷十二) 在这里,墨子不但提出了与唐甄“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基本类同的主张,而且告诫从政的官员,必须首先克服自身作风飘浮、空口说大话的毛病才能治理好国政。这实在是很重要的治国安邦经验。 “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做领导工作的人如果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之,则国之幸矣,民之幸矣!

中国建筑史-复习

绪论 ?木构建筑的优缺点 ?木构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各自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中国单体建筑的特点、平面组织的单位、平面组合形式?中国建筑群体平面组合的特点、庭院围合的三种方式 ?工官制度及历史上著名的工官(人名及其所处朝代)

绪论 平面组合形式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 ?两种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 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出现“吕”字形套间式平面 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奴隶社会: ?商代:城市开始形成(“邑聚”) ?西周: 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 出现严整的四合院 瓦的发明 斗拱形象出现 ?春秋: 开始用砖的历史 高台建筑(台榭)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封建社会前期: ?战国:铁制工具使用促进了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的提高 ?汉代: 抬梁式、穿斗式形成 斗栱使用普遍 拱券结构发展 仿木石构建筑发展(石室、石墓、石阙) ?三国、晋、南北朝: 佛教建筑兴起(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舍宅为寺) 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大发展 河北定兴北齐石柱上出现梭柱形象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封建社会中后期: ?唐、宋、明、清四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元代流行减柱造、移柱造 赵县安济桥(赵州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设计人李春 宋代《营造法式》——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由将作监李诫编写,建立了以“材”为祖的尺度标准,材分八等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清雍正颁行《工程做法》,大式建筑以斗口作为尺度标准 清代设计工作专业化,设计和预算由“样式房”、“算房”承担——“样式雷”

清·唐甄《室语》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唐甄《室语》阅读答案及翻译 室语 清·唐甄 唐子夜饮酒,妻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食鱼而甘,问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妻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 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妻曰:“子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愿子试以语我。” 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吾不忍为之臣也。” 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不得不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天下既定,非攻非战,暴骨未收,哭声未绝。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 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zhēn)上而割之,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溺于俗者无远见溺:沉湎 B.过市而窜其市窜:驱逐 C.若使我治杀人之狱狱:监狱 D.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进:送上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忽焉拊几而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愿子试以语我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恐人之骇异吾言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用于表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一组是() ①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②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 ③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④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

同济中国建筑史真题

选择填空 建筑史观 1、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历史观是()。04 2、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tectonic”主要是指()。04 3、非农耕时代建筑特征()。08 4、中国()时期建筑比较接近TECTONIC的含义。08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流变 1、中国古典建筑演变与下列哪个因素一般没有因果关系()。01 A朝代的更替B文化中心的转移C建筑工具的进步D中外建筑的交流 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1 A建筑类型B建筑等级C取材方便D阴阳五行 3、风水观念与以下哪个因素没有直接关系()。01 A心理学B方位C礼制D术数 4、中国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大约出现于()时期。01 5、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02 6、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时期,并引发了汉民族()方式的演变。02,04 7、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3 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 8、从直接源流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03 A西北B江南C华北 9、中国上古的九州中,()州孕育了周秦汉唐文化。03 10、传统四合院构成的实质是()。03,04 11、()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主要原因。04,06 12、中国上古九州概念中,()两个州后来建都朝代最多。04 13、古代官式建筑与下列哪个因素没有因果关系?()04 A朝代更替B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C中外交流 14、以下哪位学者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04,05 A罗西B德·昆西C钱伯斯 15、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05 A晋B冀C苏D赣 16、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7、()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中国古代聚落的形态与结构 1、“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五门”指()。98 2、“东西堂”制度是()时期开始的()制度。98 3、“里坊制”大约解体于()朝,取而代之的是()制度。98 4、古代都城得居住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称()。99 5、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属于()形制。991

中国建筑史终极版の知识点

1.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 2.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属于(雉)门形制 3. 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350 )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 4.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 5. 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花厅),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厅堂内的轩,以(覆水)椽构成 6. “阿以旺”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中厅) 7.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北京明十三陵祾恩殿) 8.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登封嵩岳寺塔) 9. 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 10. 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开宝寺)塔 11. 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叉柱)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暗层) 16. 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地面砖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 17. “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的是(外朝、治朝、内朝),五门指的是(皋、库、雉、应、路) 18. “东西堂”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宫廷布局)制度 19. “里坊制”解体于(宋),取而代之的是(厢坊制) 20. 秦汉的陵体称(方上),到了(唐)开始盛行“应山为陵” 21. 我国的石窟寺主要形制是(佛院寺)与(塔院寺) 22. 从唐朝道宣年间的(《关中创立戎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渐变为以(佛殿)为中心。 24. 徽州民居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白粉饰面)和楼面的(雕饰) 25. 我国琉璃瓦技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阿富汗)传入的。 26.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机理主要取决于构件之间的(榫卯)构造,相当于一个(交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浮摆)面 27. 宋代用材制度中,“材”与“分”的基准分别是斗拱的(拱高)与(拱宽) 28. 现存清代官式建筑用材等级最高的是(四等)斗口,用于(城楼阙门)建筑上 29. 中国近代建筑透视法是(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传入的 31.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其中城池保存最完好是(西安) 32.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的(白马寺),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建于(北魏)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现存元朝以前的最大佛殿是(金)的(华严寺)大殿 33. 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始于(唐),成熟于(宋),在清朝称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基准 34. 古代建筑屋顶的色彩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 35. 梭柱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琉璃大量应用于(宋),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为(须弥座),是从(印度佛教)传入的 40. 故宫三大殿的斗口等级为(七等) 41. 大木小式建筑指(不用斗口控制的建筑)--------也不用斗拱 42. 古建筑的举折和起翘与(采光、排水、等级)有关与(抗震无关) 43. 古建筑的“生出”指的是(翼脚)部位

富民与养民:唐甄的社会保障思想

富民与养民:唐甄的社会保障思想 王 卫 平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要:唐甄是清代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一生著述以《潜书》最为著名。其中特别强调统治者应关注民生,所论重民、爱民、富民、养民之思想举措,均是传统社会保障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潜书》看,唐甄的富民养民之政和社会保障思想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其内涵涉及改良政治、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唐甄;富民;养民;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王卫平(1962— ),男,江苏溧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系谱研究”(项目编号:10BZS02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092;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5)02-0178-04 收稿日期:2014-09-17 唐甄(1630—1704),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曰“甄”,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唐甄出身于官宦家庭,因其父明末时曾任吴江知县,故入清后寓居吴江。顺治十四年(1657)返四川,于阆中考中举人。康熙十年(1671),出任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治理长子有善政,“导民蚕桑,以身率之,日省于乡,三旬而树桑八十万本,民业利焉”[1]卷70《文苑传一》。时都御使达良辅称其为“山西循良之冠”,但仅做了十个月的知县,就因故罢归,侨居苏州,转而治学,发愤攻读,思以学术救世。其间,唐甄生活极端贫困,“僦居吴市,仅三数椽,萧然四壁。炊烟尝绝,日采废圃中枸杞叶为饭。衣服典尽,败絮蓝缕”[2]附录。迫于生计,唐甄先后经商、充当经纪人,均遭失败,只好以讲学卖文为生。康熙四十三年(1704)病殁苏州,年七十五岁。卒之次年,“翰林何屺瞻闻之,知先生贫不克葬,启请于八亲王。王赐白金五十两,命葬之”[2]附录。 唐甄一生著述颇多,而以《潜书》最为著名。《潜书》是唐甄一生中“积三十年而成”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集中反映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潜书》初名《衡书》,志在权衡天下,后以连蹇不遇,更名《潜书》,意为潜而待用。全书分上下两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共九十七篇。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誉之者谓其“直披胸怀,不假绳削,而气充词达,高下咸宜。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昌言之”[2]《潘耒序》。毁之者则称其“大率愤时疾俗……而文无根抵,伤于剽锐,亦间为涩体,而弥不工。其论亦或迂谬不可行……此足笑倒千人矣”[3]135-136。可谓见仁见智。 目前,学术界关于唐甄的研究已然非常丰富,但多集中于唐甄的启蒙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民本思想等的探讨,尚未有学者从社会保障

中国建筑史分类

概念: 1、间:四根柱子之间为一间;两榀屋架之间为一间 2、抬梁式屋架: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为叠梁式,是梁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梁、檩、枋;优点:可以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缺点:梁比较大,料贵,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3、穿斗式屋架: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立贴式,是檩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包括:柱、檩、穿、挑;优点:可以用小材,屋顶轻,经济,构架灵活,构造简单;缺点:室内空间受限制,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4、雀替:在明清抬梁式屋架,柱子与额枋相交处的一块三角形木雕,它由踏头、混、枭、蝉肚、斗栱组成,它加强了柱子和额枋之间的过渡,起装饰作用 5、抱鼓石:位于栏杆端部的三角形构件,顶住最末端一根望柱,以保持栏杆的持久稳定。其形式主要是由古镜和卷瓣曲线构成,以优美的形象作为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 6、嫩戗发戗:“戗”指的是戗脊,“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的起翘。构造比较复杂。 7、水戗发戗:“戗”指的是戗脊,“发戗”就是起翘。水戗发戗的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构造简单。 8、内檐装修:用于分割内部与内部空间的装修,包括,罩、博古架、天花板、 藻井、匾额、对联 9、外檐装修:用于分割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装修,包括,门、窗、栏杆、大门 10、旋子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之一,主要装饰母题为牡丹花简化的旋子,其中以一整二破图案为主,主要用于寺庙、衙署的主要建筑中,宫殿、陵墓、坛庙的次要建筑中。 11、和玺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之一,主要装饰母题为龙,并分为坐龙、行龙、升龙和降龙,主要用于宫殿、陵墓、坛庙的主要建筑,是最高等级的彩画。12、私家园林:宅+园---家庭生活中的多功能区,是住宅的延伸,是娱乐、休闲、社交的场所。 13、皇家园林:苑:纯粹为了游玩,园中无宫,如北海、中南海等;苑囿:有动物的园;宫苑:宫+苑---位于郊外,设皇帝生活区,如颐和园、圆明园。

中国建筑史考研-重点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讲义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前言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 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 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般公式: 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相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 ⒈古代史:公元前270 万年─公元1840 年。 ⑴. 原始社会 ⑵. 奴隶社会 ⑶. 封建社会 ⒉近代史:1840年─1949年 ⒊现代史:1949年─至今 附:中国古代通史时序: 原始社会:古猿从思维与制作工具开始,成为人类 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万年; 早期: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万年; 1999年在云南元谋竹棚地区发现500 万年前的古猿人头骨化石;史称:猿人(直立人),打制石

琢冰 【清】唐甄 阅读答案

琢冰【清】唐甄阅读答案 琢冰【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 ③真:实际。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被以衣裳同舍生皆被绮绣 B.置之堂背且焉置土石 C.子之技诚巧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子何不范金琢玉吏呼一何怒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22.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 19. 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20. D 21. 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22.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 xx- 20X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 .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课题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组织理论学习。 、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 五月份:、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组织好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2019学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工作目标 、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关盘、视频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2019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全班共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课的学生,课上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学年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混合运算课时 、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课时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除法的意义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三、量的计量(课时) 、常用的计量单位课时 、名数的改写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课时 、小数和复名数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 小管家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角的度量课时 、垂直和平行课时 、三角形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七、总复习(课时) XX年月26日 向纵深发展。 、做好论文的撰写、参评工作。 活动安排: 二月份:课例展示交流。王钧、李汪俊、罗建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三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程中华、戴辉文、孙小娟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四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刘华波、曹辉、钱芸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五月份:课题研究小结 、组织年轻教师开展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同构异教活动,有效,切实提高我校年轻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获得快速成长。 、选拔教龄——年新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区新生代课堂教学比赛,并做好指导、培训工作。 (三)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 、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