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

霜露(通“曝”,曝露) (2)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

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

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

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

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

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

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

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

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

之效也(名词,战争)

(2)事 以地事.

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3)犹 犹.

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4)始 始.

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

速祸焉(副词,才)

(5)向

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

(6)得 较秦之所得.

(动词,获得) 此言得.

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

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

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

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

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

三胜

(5) 连词,表承接 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 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

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

数,存亡之理

(2) 结构助词,的。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

大欲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

(4) 代词。 子孙视之.

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

“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

(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势(前一

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

的)

3.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

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

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

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

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

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5.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

秦国之所大欲

6.与 (1) 动词。 与.

赢而不助五国也

(亲交好附)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

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

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

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

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

具有被动语态)

八、重点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

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高考第三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 二、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三、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 ..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 ..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四、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灭亡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是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它的实际情况 (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 (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0)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假使 (11)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 通“餍”,满足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 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 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 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 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 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 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 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 家,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把)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 7、洎牧以馋诛(由于,因为)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7..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六国论》 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洎jì草芥jiè与嬴 yǔ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通假字 1.暴霜露(“暴”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7.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古今异义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表示由于上文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致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⑤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国力;今义,智慧。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一词多义 (1)亡①诸侯之所亡(丢掉)②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2)惜①子孙视之不甚惜(吝惜)②惜其用武之终也(惋惜)(3)犹①犹抱薪救火(如同)②良将犹在(仍然) (4)终①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②惜其用武之不终也(到终结)(5)始①始有远略(起初)②始速祸焉(才) (6)为①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②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介词)④为国者无使为------(治理,动词) (7)灭①六国破灭(灭亡,动词)②薪不尽,火不灭(熄灭,动词) (8)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连词)②并力西向(朝着,动词)(9)兵①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②斯用兵之效也(名词,军事、战争) (10)犹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好象)②良将犹在(副词,还)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兵器缺点贿赂 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本来冒着 拿 即然这样,那么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

用侍奉柴正确 结交 坚守道义 这是招致 两次使……退等到因为 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 假使 命运 礼待

积久的威势 威胁天天月月 比如果 旧例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作品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来贿赂秦国就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词类活用 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 10、礼]天下之奇才 三、文言句式 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词类活用 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 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虚词 1、赂秦而力亏 2、率赂秦耶 3、不赂者以赂者丧 4、盖失强援 二、词类活用 1、不能独完 第二段 一、虚词 1、以 1)秦以攻取之外 2)以有尺寸之地 3)举以予人 4)以地事秦 2、之 1)较秦之所得 2)诸侯之所亡则秦之所大欲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此言得之 3、而 1)与战胜而得者 2)而秦兵又至矣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则 1)小则获邑 2)则秦之所大欲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思厥先祖父 6、至于颠覆 7、理固宜/然 二、词类活用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理固宜然 三、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一、虚词 1、而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二败而三胜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战败而亡 2、始 1)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3、斯用兵之效也 4、至丹以荆卿为计 5、赵尝五战于秦 6、后秦击赵者再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9、诚不得已 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1、当与秦相较 12、或未易量 二、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 2、李牧连却之 三、古今异义 1、可谓智力孤危 2、刺客不行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 2、被动句: 第四段 一、虚词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以趋于亡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词类活用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并力西向 3、日削月割 三、特殊句式 1、被动句: 第五段 一、虚词 1、其势弱于秦 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苟/以天下之大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二、古今异义 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和学生版)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 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旦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农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六国论重点知识点

《六国论》重点知识点 赂:【。赂:赠送财物,割让土地;贿赂;赠送的财物,割让的土地;财物。贿:财物;赠送财物;用财物收买,行贿或受贿赇:贿赂;受贿。】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或:【有人,有的人,有的;有时;或许;通“惑”。】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交互,相继,交错,互相(义同“斯”),彼此;差错;】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皆,全,义同“悉、率、毕、咸、皆、一、举”。】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以:【因】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大概,一般;大概因为,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原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患:【担心,义同“忧”、“虑”、“病”、“害”、“虞”。】例: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厥:【其,他,他们的;其,那;乃,才。】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披荆斩棘:【分开或斩除荆棘。比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或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视:【看,观察,考察。看待,对待;比照,同……一样,比;活着,生存。视朝:君王临朝听政。视事:治事,任职。视遇:看待,对待。视息:看,喘息,仅能看和喘息,有隐忍苟活的意思。】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弥:【遍布,满;更加,越来越,义同“尤”、“愈”。】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与:【结交,亲附;赞许;参与;给;帮助,援助,助。】例:与赢而不助

五国了。 终:【终了,结尾,最终,到末了;生命终结,死;始终;尽;既;终于。】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迁:【向上移,迁移,变更,变易。晋升或调动官职,贬谪。】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既:【尽,完了,义同“毕、竟、已、讫、了”。已经;尽,完全;不久。既然;与“且”“亦”“又”搭配使用,表并列。】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再:【第二次;两次;多次。】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及,等到,至,到。义同“逮、迨、及、比、迄”。】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向使:【表假设,假使。】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为:【制作,制造;作,做;治,治理;研讨,学习;担任,充当;变为,变作;当作,作为;算作,算是;叫作,称为;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使;有;创伤,写;助词,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句尾语气词;表示反问。替;被;由于,为了;跟,同,对;】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刼,刦,刧)威逼,胁迫,强制,强迫,约束;劫掠,强夺;急,慌忙。动略:用威力胁迫;抢劫掠夺。】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表假设,如果。】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事:【旧事,以往的事情;旧业,原来的职业;先例,成法;典故;花样。按照+故事故:缘故,原因;事,事故,变故;固,本来。】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提要钩玄:【提要:从书籍或文章里摘出要点;从书籍或文章中摘出来的要点。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 重蹈覆辙:【蹈:踏,踩;覆辙:翻过车的道路。重新再走翻过车的老路,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 通假字 1. 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 古今异义 1 .思厥先祖父.. 2.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 可谓智力..孤危 古: 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后秦击赵者再. 5. 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 6.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7.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8. 其实..百倍 4、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古:祖辈父辈 古:以致,以至于, 智慧、智谋、力量 今:父亲的父亲 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 古:两次 今:又一次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 古:不去 今:能力差 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 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 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10.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三、 词类活用 赂秦而力 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形作动,保全] 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 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亡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惜其用武而不 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今:连词 今:表示认可 1、 2、 3、 4、 5、 6 、 7、 9、 向10、旦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IJ ,以趋于亡 四、 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 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 为[治理一]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一]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一]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 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 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化常识 苏洵《嘉祐集》(嘉祐是宋仁宗年号)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六国:赂秦——韩、魏、楚不赂秦——燕、赵、齐 (借古讽今)北宋契丹、西夏 文章结构:

拼音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 ,倘若) (3)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 ,满足)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 通“毋” ,不要。)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其实..百倍 古: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 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认可 实词通释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原本) 5.举:举以予人(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