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

2011年第6期(总第377期)

No.6,2011

General,No.

377

UCATIONAL RESEAR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

薛海平孟繁华

[摘要]竞争与合作是学校发展的两类基本运行机制,但当前学校之间的过度、无序竞争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和效率。重视学校合作的价值,构建基于合作的校际伙伴关系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中小学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首先应该共享“平等自愿、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利益共享”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以及对伙伴关系的共同治理和问责制度,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是中小学开展校际合作的两类基本动力,根据这两类基本动力的强弱程度,结合合作双方存在的需求差异,可以为中小学建立和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设计不同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学校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

[作者简介]薛海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37)

竞争与合作是学校发展的两类基本运行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争价值、竞争思维、竞争理念一直主导着学校的变革。学校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学校活力,提高了办学效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校间的过度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发展目标的功利性,加剧了校际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也降低了教育资源的生产和配置效率。[1]因此,重新审视、反思学校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重视学校间合作的价值,建立基于合作的学校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组织内部来说,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对组织外部来说,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战略联盟或称合作伙伴关系。[2]因此,基于合作的中小学发展模式应定位于建立和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本文将对中小学之间如何建立和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因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指中小学之间在相互信任和平等互惠基础上,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开展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合作关系。现代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和教育领域公共产品提供制度的创新需求是中小学建立和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在根本动力,而解决中小学发展中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推动中小学建立和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的直接原因。

(一)现代学校组织发展趋势:从竞争走向合作

竞争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稀缺资源进行争夺,竞争的根本属性是它既是

——————————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义务教育生产效率研究”(项目编号:71003071)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项目“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再造研究”(项目编号:BFA080046)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种激励机制,又是一种淘汰机制。作为激励机制,它使胜利者在实现竞争目标的同时,获得需求的满足。作为淘汰机制,它使失败者在失去竞争目标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失败的代价。当前,在市场竞争理念的强化下,学校组织的发展目标、结构、文化等核心要素都明显带有竞争的色彩,竞争正逐渐成为中小学发展的价值导向和主要的运行机制。竞争冲击、消解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激发了学校组织活力,提高了教育效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度竞争的学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偏离、组织结构的异化、组织文化的缺失和学校竞争的失范等负面效应。[3]

组织是诸多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独立于环境的整体,正是合作使组织获得一种共生机制和持续发展机制。合作是组织产生的基础,也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机制。只有竞争,没有合作,这个组织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在任何情况下,合作都会表现出优于竞争的结果,这就像一项经典试验的结论所证明的:“竞争和合作之间似乎是矛盾的,但是与没有任何社会相互作用时的情况相比,两者都显然提高了绩效,也就是说优于个体孤立工作时的绩效。我们一定会问,竞争和合作哪一个对任务绩效的贡献更大呢?试验以及现场研究发现,竞争集体的绩效低于合作集体的绩效……这种差异并不是表明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抑制了绩效,而是竞争的一些副产品降低了绩效,尤其是缺乏社会支持以及在竞争特别激烈的集体中无法追求共同目标。”[4]

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证明,现代社会正在变成一个共生的共同体,普遍的合作正在取代竞争,此起彼伏的冲突正在被和谐社会的追求所抑制。[5]学校作为社会合作的润滑剂和推动社会合作的重要力量,必须以合作的理念作为其组织模式建构的原则,必须用合作的精神重塑其组织管理制度和行为模式。树立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观,是进一步推动学校组织发展的关键。

(二)公共产品提供制度创新需求

“伙伴关系”一词最初是指商业领域里生意合作人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指政府与市场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或者个人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该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率先提出,继而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主要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响应,并成为欧盟、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大力倡导的一种提供公共产品的制度创新。[6]伙伴关系合作模式强调双方以相互信任和平等互惠为合作基础,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为合作目标。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有利于推动公共组织间发展长期的、信赖的合作关系,克服政府组织单一提供公共产品的制度缺陷,符合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领域倡导治理制度的理念。

在英国,伙伴关系合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校际合作中。英国政府对中小学校际合作问题的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7年发表的政府白皮书“英才学校”就提出要加强公私立学校之间的联系,希望这种联系能够有效促进两类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达到共同获益的目的。1998年,英国政府教育与就业部(DfEE)开始实施中小学伙伴关系合作计划,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合作。到了2000年,教育与技能部提出,地方教育当局应该在中小学校际合作方面发挥战略性作用。2005年,政府开始实施教育改进合作计划。同年4月,教育国务大臣明确提出校际合作不仅是学校的办学规范,还应该成为中小学为全体学生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近年来,英国中小学校际合作规模逐步扩大,形式更加多样。目前,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系校际合作已经成为英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亮点。[7]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政府和学者对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如何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模式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而很少探讨中小学之间如何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因此,中小学建立和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符合我国公共产品提供制度创新的需求。

(三)解决中小学发展中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过度竞争客观上造成了校际差距的扩大和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突出,而学校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缩小校际差距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以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为特征的校际合作正成为中小学组织发展的“新动向”。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之间的校际合作通常表现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

郊新校、农村学校的联合,本着以强带弱的思路,前者通过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资源带动后者共同发展。但是,由于多数学校的合作是政府基于促进教育均衡目的的“规定动作”,当阶段性任务完成,合作亦告终止。在这个过程中,合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合作双方的交流,促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传播,但合作双方的关系是不对等和非互惠的,前者通常是被简单当做资源的输出者,资源的使用基本得不到回报,因此合作的意愿较弱;而后者通常被看成是简单的资源获得者,自身拥有的个性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尊重和有效开发,因此难以激发自身的改革动力。事实上,只有当中小学之间结成平等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时,校际合作才会持久有效地开展,合作双方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校际差距的难题也才能得到破解,教育均衡发展也才能得到最终实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资源一方面整体处于短缺状态,但另一方面有限的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中小学之间的适度竞争有利于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中小学之间的无序、无谓和过度竞争会消耗大量有限的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中小学之间开展校际合作,学校得以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与协调,让合作学校充分分享包括师资、设备与服务在内的丰富的办学资源。对于一些闲散资源较多的学校来说,校际合作避免了教育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有限的经费限制了综合性教学的发展,校际合作则为它们提供了摆脱困境的机会。因此,中小学间开展校际合作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学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也符合部分学校资源规模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英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校际合作实践经验表明,开展校际合作是解决学校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8]

二、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的核心理念和行动准则

鉴于当前竞争思维和竞争理念主导着学校的变革和发展,中小学建立和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中小学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首先应该共享“平等自愿、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利益共享”的核心理念。只有在上述核心理念的指导下,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才可能顺利有效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中小学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应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中小学合作双方在办学水平和实力上可能存在差异,为了保证伙伴关系的稳定和长久,合作双方在建立伙伴关系时应遵循自愿的原则,且双方都应充分认识到彼此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和需求。

第二,求同存异是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客观前提。“同”是指合作双方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异”是指合作双方本身的优势和特色。合作双方必须明确共同目标并贯彻执行,同时还应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展。既不能一味地学习和模仿对方,也不能要求对方必须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只有坚持这样开放的理念,才能保证建立的伙伴关系稳定的发展。

第三,精诚合作是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应坚持的合作态度。中小学校际合作过程中,伙伴关系双方必须保持高度的诚信原则,诚信的标准一旦降低,不仅会降低双方合作过程的效率,而且会最终导致伙伴关系的破裂。坦诚相待是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成功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四,利益共享是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目标和动力基础。中小学合作双方建立伙伴关系的直接目标和原动力是分享合作产生的利益,因此合作双方在建立伙伴关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关照彼此的利益,保证双方都能从伙伴关系合作中受益。中小学合作双方在建立伙伴关系时不应用集体利益代替个体利益,也不应牺牲某方利益而保证另一方利益。

中小学在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过程中,为了贯彻执行上述核心理念,还应遵循下列行动准则。

第一,了解合作伙伴的需求。合作需求是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的最初动因,而每个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合作需求又是不尽相同的。当今基础教育发展呈现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特点,各学校所拥

有的办学资源和达到的办学水平有较大差异,这导致各学校在建立伙伴关系时追求不同的合作需求和利益目标。例如普通学校的合作需求大多表现在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优质学校的合作需求则有可能是扩充教育资源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等。中小学合作双方应分析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利益目标,合作双方在建立伙伴关系过程中充分尊重、关照彼此的利益和需求。

第二,建立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虽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追求的目标和任务也具有多样性,但是它们之间亦有重合之处。如各学校的共同目标和任务都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都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学校更大发展。中小学合作双方在建立伙伴关系过程中必须建立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并贯彻执行,合作双方依靠执行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将彼此紧密团结起来。共同任务和目标的确定也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运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合作双方在确立共同任务和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各自对合作的愿景进行频繁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教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如教师资源、教学场地、教学设备设施、图书、财力资源,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先进的教育理念、文化、管理经验等。当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校际配置不均衡性以及学校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大多数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育资源的匮乏,而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是中小学开展校际合作的重要动因之一。因此,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建立校际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校际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既是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也是实现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利益和价值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中小学伙伴关系间围绕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进行合作,有利于解决政府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推动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提高校际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合作是双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稳定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双方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基础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因此中小学具有公益性。中小学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关系不能够建立在利润分享基础之上。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利益大多在于通过合作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互补、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师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扩大等。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合作时,可以通过签订合作项目书的形式,明确列出所有伙伴关系的价值和利益,并制定具体措施保障各自价值和利益的实现。

第五,建立对伙伴关系的共同治理和问责制度。中小学合作伙伴双方本身是独立的利益方,有着不同的背景、目标、任务,它们在合作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合作伙伴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专门机构来约束双方行为的情况下,片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或者在合作行为中不能够充分尊重和考虑对方,就违背了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核心理念和行动准则,必然导致矛盾的产生和伙伴关系的破裂。因此,为了解决中小学合作伙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建立治理机构和问责制度,确保所有伙伴成员平等地拥有管理合作事务及协商矛盾冲突的义务和权利。出于民主平等的原则,可以考虑由合作学校互派代表协商组成合作委员会,通过章程规定合作委员会的义务和权利,依靠合作委员会实现对伙伴关系的共同治理和问责。另外,也可以不单独设立相关合作机构,制定并依靠合作伙伴关系章程,通过合作伙伴双方领导之间本身较强的协调能力,实现对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治理和问责。

三、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力机制

目前,中小学开展校际合作主要有两类基本动力。一类是市场动力驱动,希望通过合作为本校带来增加的价值和利益,其主要追求目标是改善教育效率,合作双方具有较高的自愿性和平等性。另一类是政府动力驱动,政府希望通过引导中小学校际合作,促使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差距,其主要追求目标是改善教育公平,合作双方的自愿性和平等性较低。依据上述两种基本动力,中小学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过程中存在以下四种具体的动力类型(见下图),根据这四种动力类型,结合中小学伙伴关系双方存在的合作需求差异,可以设计不同的动力机制。

第一,强政府、强市场的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力机制。在这一类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中,政府和市场驱动合作的力量都很强。在现实中,不少学校建立伙伴关系的直接目标是分享合作带来的利益和价值的增加,因此中小学合作双方如果预期都能从伙伴关系合作中受益,就具备了建立伙伴关系的市场动力基础。然而由于现实的复杂性,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存在很多困难,如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找到后又难以对伙伴关系进行治理和问责、维持伙伴关系合作的成本太大等。如果这类合作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政府就应进行强有力的介入,为合作双方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助推力及各种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在中小学这类伙伴关系建立的过程中,通常由政府牵头或推动,建立一个伙伴关系合作机构并管理伙伴关系合作,该机构人员由政府与中小学合作各方平等协商组成。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并发展较好后,可考虑由合作学校自己主导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例如,由于部分学校不具备加强师资力量和改善硬件设施的条件,北京市东城区鼓励并扶持同一学区的资源充沛校与资源薄弱校结对形成“深度联盟”,结盟校的学生可以选择条件优越的场所上通用技术课或者选修课,学分互认,实现优质资源共享。[9]

第二,弱政府、强市场的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力机制。在这一类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中,市场驱动合作的力量很强,而政府驱动合作的力量较弱。中小学合作双方如果预期都能从伙伴关系合作中受益,合作伙伴也比较明确,且有能力对伙伴关系进行治理和问责,就应该主要由市场力量驱动校际合作,合作双方自己平等协商合作事务并发展伙伴关系,政府不应对校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过程进行过多干预,只需要对校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和监督作用。例如,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和贵州省

教育干训中心共同支持下,贵州一批高中学校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上于2007年1月正式建立校际教师专业发展联盟。联盟内建立了项目合作学校理事会制度,联盟内各学校分享优质资源,以交流为基础推动校际研修,探索了一条通过联盟推动学校发展的新路子。经过近三年的运行,联盟取得显著成效,很好地促进了联盟内学校教师专业发展。[10]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随着山东杜郎口中学教改实验社会影响力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要求加入实验。在“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理念的指导下,杜郎口中学吸纳了全国15个省的30所学校为成员校,组成了“杜郎口·中国名校共同体”,共同体内各校之间“以课为媒”,资源共享,一起探索学校改革,追求共同发展。[11]

第三,弱政府、弱市场的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力机制。在这一类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中,政府和市场驱动合作的力量均较弱。中小学合作双方从伙伴关系合作中受益的预期均不明确,或一方预期受益明确,而另一方预期收益不明确,因此缺乏伙伴关系合作的市场动力。此外,这一类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产生的社会效益较低或不明确,因此政府也缺乏对这类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进行干预的动力。当前少数中小学之间会存在一些非正式的、不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一些优质学校自愿帮助普通学校培训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等,在合作过程中没有追求明确的利益回报,政府在合作过程中也没有进行强制干预。这类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比较困难。中小学合作双方如果要建立这类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时,可考虑由优质学校主导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第四,强政府、弱市场的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力机制。在这一类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中,政府驱动合作的力量很强,而市场驱动合作的力量较弱。中小学合作一方预期能从伙伴关系合作中受益,而另一方则预期受益不明确,或双方对伙伴关系合作的预期受益均不明确,因此市场驱动合作的力量较弱,双方难以自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果这一类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能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政府应考虑对校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干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力机制类型图

预。如,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利用优质校的校长和教师辐射带动普通校,普通校通过干部教师跨校挂职、师徒结对、校际集体备课评课等形式,增加了优质资源的使用机会,干部教师的眼界和思路大大开阔,找到了提升自己的办法和途径。[12]南京鼓楼区教育局扶持普通学校与名校“联姻”,学校之间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到教育科研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联姻”学校共同发展。[13]在这些例子中,普通学校可以通过与优质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受益很多,而优质学校虽然也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但总体上受益较少且不明确,因此通常不会自发主动地与普通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但从社会效益看,普通学校与优质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推动这类校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对受益较少的一方给予一定的补偿,同时牵头建立校际合作机构,对伙伴关系的发展进行领导和管理。————————

参考文献:

[1][3]孟繁华,田汉族.走向合作:现代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7,(12).

[2]张兰霞,等.竞争合作理论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彼得·M.,等.正规组织:一种比较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38.

[5]张康之.论组织从竞争到合作的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8,(3).

[6]高树昱,吴华.我国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0,(8).

[7][8]许可.论英国中小学的校际合作[J].教育评论,2010,(4).

[9][12]金旭.树立公共教育资源为纳税人共同享有的意识——对北京市东城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7,(20).

[10]谢笠,戚业国.建立校际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的实践与思考——以贵州新学校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联盟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11]闻待.校际合作共同体的典型实践及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13]陈云龙,卞艺杰.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8,(7).

A Study on the Fellowship Pattern of Inter-school Collaboration

Xue Haiping&Meng Fanhua

Abstract: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two basic operational mechanis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ut the excessive and disordered competition among schools has harmed educational equity and efficiency greatly.Therefore,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school collabora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fellowship pattern of inter-school collaboration are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school scientific development.When establishing the fellowship pattern of inter-school collaboration,schools should share following core conceptions:equality and voluntariness,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sincere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benefits.On the basis of the core conceptions,schools should set up the flowing and sharing mechanism of education resource and establish the governance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 of fellowship.The value and benefit of all fellows in collaboration should be fulfilled.The drives from the market and government are two kinds of basic powers for inter-school collaboration.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the drives from the market and government and the different demands between school fellows,we can design different dynamical mechanisms for schools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the fellowship of inter-school cooperation.

Key words:school development,inter-school cooperation,fellowship

Authors:Xue Haiping,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Meng Fanhua,Dean,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37)

[责任编辑:刘洁]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436-34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 践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作为井下现场变化较大、危险因素较多、人员密集型的特殊行业,如何从本质上确保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经常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煤矿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可分两类:一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事故,如冲击地压事故等;二是虽然可以预防但因预防措施不到位、现场监督检查不力而发生的事故。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安全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有的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治表,不治本;有的抓安全管理只管结果、不管过程,只管物、不管人,只管一时、不管长远,只求过得去,不讲过得硬

等等;说到底是一个管理方法问题。实践证明,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有效地保证安全生产,反之就很难保证安全生产。为此,各煤矿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并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安全管理工作正在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对企业发展来讲,一个好的思路,就是发展出路;对安全工作来讲,一个好的管理思路,同样也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出路。枣庄矿业集团枣庄联创公司(原陶庄煤矿)联系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对“树”型安全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与实践,其主要思路是:把自然界中树的植物原理引用到安全管理工程,并将安全管理的各要素据其性质分类为根基、主干、分枝三大部分,通过其内在联系构建成“树”型网络体系,运用“根深干壮”、“本固枝荣”的科学规律,采取“固本强根”、“标本兼治”的科学方法,力求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长青之树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最终达到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的目的。 2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

中小学校长培训总结四大点-

中小学校长培训总结四大点 我参加了在区教师进修校举办的教学副校长培训自主研修活动,收获非浅。 虽然我近年也加强学习,想做反思型教师、理论型校长,有两篇论文公开发表,但是总感觉自己理论功底不深,心里有点发虚。特别是通过这次培训,更看到了自己与方家们的巨大差距,看来,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 作为教学副校长,首先要读好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应该是现代文明人的终身伴侣,我们只有爱读书、会读书,才能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才能提升思想力、增强知识力、培育人格魅力,用知识和智慧经营好幸福人生。法国大作家左拉说过:“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要象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 ”;蓄电池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不间断地、可持续地释放能量。今后,我要充分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术业有专攻”,现代社会还想做“百家”,样啥都行,那是痴人说梦。我们要联系实际,学有用之书,借有用之法,切不可毫无选择地什么都读、什么都学。要学以致用会读书。要”;快”,学会一目十行的技巧,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知识。要“思”,带着问题读书,联系工作读书,边读边思考,弄明白字里行间蕴涵的各种道理。

其次,要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要吃好,不能只靠零食补。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 第三,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统筹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工作有的放矢,有目标、有方案、有规划、有管理。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 第四,抓师资队伍素质提高。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始终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一件大事

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考试题

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考试题 1单选(0.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研究会占用教师精力,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B.教育专家的研究结论对教师的课堂未必适用 C.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D.每个老师都应该要有研究意识,相信:做事要有依据,事出有因,愿意去刨根问底 正确答案:D 2单选(0.5分) 研究论文中关于样本的描述最常见的缺陷是: A.没有说明样本是怎么确定的。 B.没有说明样本成分是否与总体成比例,也就是是否具有代表性。 C.没有详细介绍样本的特征 D.没有说明样本流失(比如中途退出,拒绝参加)情况 正确答案:D 3单选(0.5分) 张老师想对本地区12年级选修AP课程(大学预修课)的365位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研究, 他了解到这些学生中有219个女生,146个男生,假设他只想对其中的30%进行调查,所以 用计算机软件中的随机函数帮助抽取了66个女生,44个男生。张老师使用的抽样方法是:得分/总分 A.整群随机抽样 B.两阶段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正确答案:C 4单选(0.5分)教育实验研究与其他类型研究的主要区别是 A.如果应用恰当,是对因果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的最佳方法。 B.唯一一种试图直接影响特定变量的研究方法 C.是描述各种变量关系的最佳方法 D.研究者直接操作一个或多个自变量 正确答案:A 5单选(0.5分)

王老师想分析自己班级同学三次月考的成绩,有没有显著的提高,应该用哪种T检验方法? A.单因素分析 B.配对样本T检验 C.独立样本T检验 D.单样本T检验 正确答案:B 6单选(0.5分) A同学生物考60分,化学考80分,可以说,A同学哪门课成绩好?假设生物考试的平均分是50分,方差是5,化学考试的平均分是90分,方差是10。 A.化学学得比生物好 B.化学成绩全班都好 C.化学成绩好 D.生物学成绩好 正确答案:D 7单选(0.5分) 关于如何解释观察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文献中经常使用的标准 B.根据被观察者希望的标准 C.可以根据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商定的标准 D.让学校领导确定标准 正确答案:A 8单选(0.5分) 焦点团体访谈过程中,协调员要学会“踢皮球”的策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协调员要不断和提问的参与者互动,相互“踢皮球”。 B.协调员要不断地抛出问题给参与者,这样才能不让现场气氛沉静和尴尬。 C.协调员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如实回答给参与者。 D.协调员可以将参与者提出的问题抛还给提出的参与者,或者让其他参与者参与思考和回答。因为协调员不是主角,而是负责协调大家有效积极参与讨论。 正确答案:D 9单选(0.5分) 以下关于个案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怎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个案研究有明显的优势

在全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开班式上的讲话

在教育系统暑期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区教体局在这里集中举办全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这种形式很好,也很有必要。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次学习培训机会,学有所获。我来渭滨近一年,今天是第一次参加教育系统较大规模的会议,借此机会,我与大家交流探讨一下我区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特别是去年区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着眼于建立与城市转型相适应、与群众期盼相吻合的教育体系,深入实施教育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区教育事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齐头并进,办学规模和综合效益持续提高;办学条件更加优越,全区中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校点布局更加合理、均衡;教育品牌逐步打响,“一校一品”建设成绩斐然;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中考、高考连续多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离不开教体局班子的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离不开教育系统广大干部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全体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城乡、校际之间差距较大,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明显滞后;二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职教中心在全区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没有显现,“三教统筹”没有很好实现;三是教育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四是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缓慢,教育科研力度还不大,教育改革创新仍需加力提速;五是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予以解决。 当前,我区正处在率先加快发展、实现突破引领的攻坚时期,建设幸福渭滨、建成西部强区的关键时期,教育承担着启智、育才、凝力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动我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全区上下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在此,我主要想与大家一起交流三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办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我想,对渭滨发展而言,这种战略意义主要体现为四个支撑:一是智力支撑。当前,我们的事业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来推进,办好了今天的教育,就能赢得明天竞争的主动。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我们才能依托坚实的人才基础实现发展的不断超越。二是形态支撑。我们要建设西部强区,实现城市形态的转变,离不开人的精神家园的塑造,离不开人民群众文明风尚的形成。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教育事业的

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一、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认识论上处于优先地位。实践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我党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子与体力相结合”。通过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范畴。 2.现实意义 实践育人对于大学生和高校本身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有利于健全高等学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实践育人的内涵及其目标 所谓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 高校开展实践育人,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讲,其目标首先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其次,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关怀,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挑战。从高校的角度来讲,其目标是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的、可行的、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 三、实践育人的应用方法——以某校航海类专业为例开展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航海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专业,航海类专业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因此需要在现有航海实践教育的基础上,根据21 世纪对航海类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教育环节,加强对航海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1.坚持工科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1.1师资、设备保障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目前,人们对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满意度并不高,这既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改革力度不恰当有关,也与高校之间相互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关。各高校在运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时面对的很多核心问题具有相似性,但是校院模式也不是千校一面,各高校只有将“借鉴”与“校情”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于本学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文章就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西南科技大学10年来对校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探索与校情相符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院模式,两级管理 高校施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既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也是各高校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实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1992年高校开始合并调整后学科门类迅速增多,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加快了大学内部结构从建国之初的校、系二级制向校、院、系三级制的转变。所谓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校院模式”)是指大学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层次,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能,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上决策、学院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1] 校院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面对国内各高校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学科门类与专业数量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国际化的现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深化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众多高校把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作为现代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开始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从目前来看,人们对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校院两

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解读

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解读—— 校长培训走向“校长专业”建设 发布时间:2018-01-17作者:郭垒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3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2013]3号)(以下简称《专业标准》),随后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3]11号)(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厅函[2014]9号)》(以下简称《校长国培计划》)、《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等四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7]7号)(以下简称《培训指南》),并从2015年开始,组织培训专家研制《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标准》。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背后蕴含着以培训专业化为主线的政策思想,体现为“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逻辑规制”“培训体系”“项目体系”“课程建设标准”“培训教学模式”的逻辑次序,指导着中小学校长培训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提出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逻辑规制。《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五大基本理念: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五大理念,实际上是校长培训中有关内容设置的课程理念,依次指向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培训内容的实践导向、个人素养的时代要求。《专业标准》描述的校长六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实则是对培训内容的课程设置提出了逻辑规制,从中可以解读出对校长价值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组织领导力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描述,由此将校长的岗位职责与校长培训的学科、课程和专业要求联系起来。 遵循成长发展规律,建立校长培训体系。《意见》和《校长国培计划》中,相继提出“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遵循中小学校长成长发展规律”,“学员为本、分类施训、连续培养、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围绕《专业标准》中的专业素质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的校长,以及校长成长的各个专业发展阶段,建立“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的体系。其中,任职资格培训重点提升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提高培训重点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高级研修重点提升校长战略思维能力、教育

教师如何做研究测试答案

第一讲 1鼓励教师学会做研究的本质是提高教师专业判断力 2请判断下面的研究问题哪个属于描述型研究?:家长们对学校课外活动计划的态度如何 ’ 天才班学生的上课表现与普通班学生有什么异同? 3请判断下面的研究问题哪个属于关联型研究:老师的性别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效果有没有影响?在阅读测验上得分高的学生在写作测验上是否也得高分? 4如果按照对问题探究的思路逻辑,我们可以把研究分成哪三类?:描述型研究-关联型研究-干预型研究 5下列说确的是:研究人员多从学术角度进行研究,教师研究更关注教学实践;每个老师都应该要有研究意识,相信:做事要有依据,事出有因,愿意去刨根问底;科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发现课堂和教学中的盲点; 6博耶认为教学学术由哪四个部分组成?: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与教学的 学术 7在”科学引导与课堂管理“的案例中,主角老师为了验证”奖励“对于引导那些总是具有扰乱行为的学生的有效性,采用了很多方法,但没有采取的做法是:在记录下学生扰乱行为 发生的基线后,持续的采用奖励,发现学生的扰乱行为减少,于是就直接得出奖励是有效的 这一结论 8请判断下面的研究问题哪个属于干预型研究:怎样才能帮助明学会阅读?多个老师合作上 课是有助于还是有碍于学生的学习? 9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历史研究,我们平时在读书、读报和看文章的过程中会随时积累并做好笔记,下列选项中关于材料的需要进行记录的是?:主要观点;国际书号(ISBN) 10以下属于教师准备做研究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是: A. 研究的伦理问题如是否涉及到学生的隐私等,是否会对学生带来伤害 B. 初步打算的研究对象 C. 自己研究目的与价值 D. 自己的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11下面哪些属于教师的教学学术活动? A. 教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科教学相关的论文 B. 教师申请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C. 教师在学术论坛上汇报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 D. 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研讨会议 12做研究如烹小鲜中谈到“试味过程”,这是要求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利用科学理论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活动。教育科学课题研究是进行教育科研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下面对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教育科学课题研究讲几点看法。 一、教育科研的意义 1、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对收集的教育现象的事实材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和认识,从而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规律及运动变化的规律。 2、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科研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是学校能力发展的动力。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创新:方法创新与内容创新: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通过教育科研对知识进行开发、进行创新。 发展:通过教育科研,培养学术气氛,形成学术环境,造就学术人才,提高学术声誉,扩大教育资源,对学校的教育力进行开发、进行创新。 当我们把一项工作作为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时,我们的工作是被动的,只能是达到要求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浅层次的,当我们把一项工作作为研究课题去完成,我们的工作是主动的,是深层次的,其效果能达到最高要求,并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教育科研在教师个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是培养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4、课题研究的意义 (1)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课题研究是对需要加以解决的某一个突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到合适解决方法的探究活动. a、教育课题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b、教育课题研究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c、教育课题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 (2)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二、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育人模式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大讨论活动总结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如,视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去培养人才?如何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共同期盼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高等教育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首先还得回归到大学的本源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大学?徐显明教授在上任山东大学校长后有一段精彩讲话,可谓推心置腹,令人感慨:大学,即为大学之“大”,和大学之“学”。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其次在大学问,最后还在于“大树”(好的学统)。大学的学,首先是学府,不是政府,不是食府,不是企业。不能是服从模式,不能是利益导向模式,应是学术导向,要高度关注学人,即学者和学生。要用学术的标准,来秉承学术的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要有理想、理念,否则就会失去目标,失去坚守。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成为思想的高原,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精神文化的守护者、引领者。现在在一些高校泛滥起来的学术造假、学术功利、浮夸是对大学这块圣地的玷污与亵渎,是不为社会、不为良知所容忍的。所以,大学是学府,理应维护学术、学者、学人的利益,坚守良知,维护正义,不能随波逐流,随世俯仰。大学应永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突出的、首要的地位。 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发展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创造性恰恰要反映在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中。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为社会完成共性教育的任务而存在,而应使学生张扬个性。教师工作的价值应体现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学会学习,而不只是通过学习学会知识;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多元,启动和提升人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不能简单成为褒贬学生的手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现代的教学培养过程必须发生一些变化。教师和学生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共同指向学术的深入和一种共同为学术而献身的境界。 第一,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与关键因素。要以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为根基,以师德为保障,以教学专业的热情为调节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把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内容,即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同时,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其次,要真正弘扬师德,让校园溢满大爱。在近年师德弱化的现实面前,要大力弘扬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一种大爱,只有在浓浓

2021年中小学校长培训总结

XX年,我参加了在区教师进修校举办的教学副校长培训自主研修活动,收获非浅。 虽然我近年也加强学习,想做反思型教师、理论型校长,有两篇论文公开发表,但是总感觉自己理论功底不深,心里有点发虚。特别是通过这次培训,更看到了自己与方家们的巨大差距,看来,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 作为教学副校长,首先要读好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应该是现代文明人的终身伴侣,我们只有爱读书、会读书,才能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才能提升思想力、增强知识力、培育人格魅力,用知识和智慧经营好幸福人生。法国大作家左拉说过“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要象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蓄电池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不间断地、可持续地释放能量。今后,我要充分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术业有专攻”,现代社会还想做“百家”,样啥都行,那是痴人说梦。我们要联系实际,学有用之书,借有用之法,切不可毫无选择地什么都读、什么都学。要学以致用会读书。要“快”,学会一目十行的技巧,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知识。要“思”,带着问题读书,联系工作读书,边读边思考,弄明白字里行间蕴涵的各种道理。 其次,要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要吃好,不能只靠零食补。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 第三,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统筹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工作有的放矢,有目标、有方案、有规划、有管理。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 第四,抓师资队伍素质提高。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

《教师如何做研究》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10。 导论: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人民教育2004.2 (一) 求新求异(二)贪大求全(三)跟风追潮 (四)课题至上(五)论文情结(六)穿凿附会 第一章 改进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 人民教育2004.1 (一) 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二)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三)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第二章 行动研究: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 人民教育2004.3-4 (一) 、教师从事研究的四种取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经验总结、教学反思 (二) 、教师从事研究的基本特征: 目标(解决问题)、形式(行动研究)、手段(持续反思) 第三章 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人民教育2004.7 (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 第四章 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人民教育2004.10 (一) 计划 (二)行动 (三)观察 (四)反思 第五章 在过程中生成:研究方案的制订 人民教育2004.8 (一)、转换:用新问题代替原问题 (二)、细化:具体化、操作化 (三)、分化:分解为子课题 (四)、调整:改变步骤与方法 (一) 后发:先有研究后有方案 第六章 教育日志: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一 人民教育2004.12 (一) 备忘录 (二) 描述性记录 (三) 解释性记录 第七章 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二 人民教育2004.18 (一) 教育叙事的特点:讲故事,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 (二) 教育叙事的类型:依序叙事(白描)、夹叙夹议、突出学生(细节) (三) 教育叙事撰写中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教育案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三 人民教育2004.20 (一) 案例的运用范围 (二) 案例的含义 (三) 案例的撰写 (四) 案例的作用 附录:一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开发与撰写过程 第九章 教育反思: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四 人民教育2005.1 (一) 教育反思的类型: 专题与整体反思、即时与延时反思、课前与课中及课后反思 (二) 教育反思的注意事项 附录:《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及其点评 人民教育 2004/22 第十章 教学课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五 人民教育2005.3 (一) 教学课例的含义 案例: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 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二) 教学课例的形式: 1、 总体思路+情境描述+专题反思 2、 设计说明+教学情境+总体反思 3、 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反思 (三) 教学课例的注意事项 后记 1 认识校本培训的特点 郑金洲 河南教育 2005/04 2 教学课例——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五 郑金洲 人民教育 2005/Z1 3 全球化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路向 郑金洲 教师之友 2005/02 4 教育反思——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四 郑金洲 人民教育 2005/01 5 校本研究的类型 郑金洲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5/Z2 6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郑金洲 江苏教育 2005/03 7 期待聚焦实践的教育理论研究 郑金洲 上海教育科研 2004/01 8 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解读《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 郑金洲 人民教育 2004/22 9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二——教育叙事 郑金洲 人民教育 2004/18 10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三——教育案例 郑金洲 人民教育 2004/20 11 教师如何做研究——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郑金洲 人民教育 2004/10

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撰写人:张杰 一、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领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 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 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 按规律办事,从苦教到巧教 * 发展教育教学理论 * 教育创新 * 培育优秀教师和教育改革家 * 从教书匠到教育家 *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专家的本土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概念和特点 * 概念:在已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小学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 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就是寻找规律、探索未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属于比较典型的应用研究。 * 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 以微观研究为主 * 群体性研究 * 教育研究的客观性与现实性 * 客观性:真实、以基本事实为依据,可证实或证伪 * 现实性:在时间上是现在而不是过去或未来。 三、教育科研与写论文的关系 * 区别:科研是从发现问题到求解的系统的探索过程;写论文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 联系:论文是科研成果的呈现方式之一,不搞科研或者课题研究也可以写论文。 * 已发表教师论文的类型 * 教育教学中的感想、体会;总结归纳工作经验;教材的某章节教学探讨;某一类学生的调查;高考中考考题分析;迎考复习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教材、教法的经验介绍。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类型 * 教研活动

* 以学科组为中心研究课标、教材,集体备课,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想法,以年级组为中心分析学生、班风、班集体和组织学习等。有代表性的如小课题研究 * 专题研究 * 以研究学校、年级或班集近期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主,开展调查,提出解决方案,采取措施,直至解决问题。 * 课题研究 * 以课题申请者关注的教育问题为核心,进行以理论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 五、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 基本概念:运用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程序,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认识活动。 * 与一般课题研究的区别: * 都是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无本质区别; * 相对于教育管理部门立项的课题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 研究方法多为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等。 六、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开展教育科研的条件 * 个人条件 * 时间:看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总结思考的时间; * 持续性:有长时间做一件事情的毅力; * 反思能力:思维的逻辑性与概括力; * 积累:知识与经验,久病成医。 * 环境条件 * 研究与学习型组织 * 激励机制 * 研究条件 * 经费、文献资料、网络、基本设施等。 七、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 * 从班主任日常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课题 * 从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课题 * 课程标准、教材内容 * 学生与教师 * 从合作课题中确定个人承担的子课题 * 从成功经验中找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 从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发现问题 * 从对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课题 八、申报的小课题举例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1999年12月30日教育部令第8号公布,根据2010年12月13日教育部令第30号《教 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校长任职要求,有计划地对校长进行培训。 第四条中小学校长培训要坚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 第二章内容与形式 第六条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 第七条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在职或短期离岗的非学历培训为主,主要包括:任职资格培训: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00学时。 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 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 第八条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施学时制,也可采用集中专题、分段教学、累计学分的办法。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第三章组织和管理 第十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保

“‘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成果报告概要(1)

“‘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成果报告概要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2010Jg228 山亭区实验小学,主持人:王峰 课题组成员:王莉、王佃讯、李飞、费文莉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构建了新的课程培养目标,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风气。要求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学生具有法制意识、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即强调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其次,《素质教育论》中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再次,如今是经济社会,改革开放使得各种思潮涌进,对少年儿童影响之深。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不良习气。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形成良好的习惯,使何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为其终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为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目标和研究课题。 我校自建校二十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借鉴和吸纳各地各校成功的思想和经验,提出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发展特长”的育人宗旨,在学校教育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先后进行了《养成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听音乐想象作文》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在全市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专家权威认可,开展“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建设高品味校园文化,创建教育品牌、特色,我校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略)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即围绕“学生发展”这条主线,从学生的习惯、智能、技能三个维度进行培养和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主要观点 本课题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归纳为习惯、智能、技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师教育论文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玉玺 原平市范亭中学从2011年秋季开始进行“双班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过近四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推进使我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双班制”的提出背景 现在国内高中学校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走读学校,一种是寄宿制学校,一种是半寄宿制学校。走读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最短,不上早操和早晚自习,也没有住宿和吃饭问题,管理难度最小。寄宿制学校学生是全天候在学校生活,班主任必须承担超长时间和超负荷的工作量,管理难度明显加大。虽然不少学校配备了宿舍管理员,但他们不是教师,管理和教育效果不佳。 班主任配备难几乎是所有寄宿制和半寄宿制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有管理经验的中年教师不愿意当,缺乏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不敢当,而既有管理经验又愿意当班主任的总是不能满足需要。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高中阶段班主任工作难度很大,又十分辛苦,往往顾此失彼,需要全身心投入。 要减轻班主任管理负担,让更多优秀教师乐意承担班主任工作,同时使学生生活和学习都取得进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显然很不适应,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在权衡得失、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校于2011年下半年开始创新性地试行“双班制”管理模式。 二、“双班制”的基本形式

“双班制”,即在学校同时设立“教学班”和“生活班”两种班级,每个学生都同时属于两个班集体。教学班由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学生组成,一般为50人左右;生活班按住宿场所编排,一般6~8个宿舍的学生组成一个生活班,人数在50~70人之间;走读生单独编为一个生活班。 教学班和生活班各自单独设立班主任,分别称为“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两类班主任工作任务不同,但各方面待遇都完全相同。“教学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生活行为。 “教学班主任”负责上课、自习、两操和课间时间学生的管理,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管理,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工作如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作业本、典题本等“三本”,负责教室文化建设,组织班集体,建设学习小组,负责学生成绩考核和评价,等等。教学班内设班委会,班委会由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等组成。“生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早、午、晚三餐和午、晚休息以及宿舍内生活行为的管理,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班设团支部,团支部由团支书、生活委员、卫生委员、安全委员等组成。每一楼层有一位“生活班主任”住校管理。学生就餐以生活班为单位,在指定餐厅、指定座位就餐。餐厅有“生活班主任”陪同用餐。走读生上学和放学时间由“生活班主任”在校门口迎送学生。 三、“双班制”的逐步发展 “双班制”经过一年的运行,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我校通过及时研究分析,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针对问题多次进行了调整优化。 1.优化两类班主任管理时段。早上的早操和早自习原来由“生活班主任”

中小学校长培训方案

中小学校长培训方案 这是资料站为您提供的,为了加强中小学校长的办事能力和做事水平,实行是有必要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各乡镇中小学校: 中小学校长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及联合校校长教育思想得以贯彻的执行者,是沟通联合校长和教师的桥梁,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任务的承担者。近年来,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切实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校长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小学校长在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使其早日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领军人物”,特制定本远程培训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本次远程培训是中小学校长在职提高性培训,具体目标如下: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

推进我省素质教育的实施。 转变我省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育与管理的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开发潜能,促进自我成长。 提升我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与交流的能力,探索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长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新模式。 二、培训对象及条件 1.培训对象 我省在职农村中小学校长。本项目将在我省建设13个县远程培训教学点。每个县推荐5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组班参加培训,共培训650人。 2.参训学员条件 我省农村中小学校长,担任校长工作一年以上。 具备上网条件和网上交流的能力。 每天能抽出一定时间参与项目学习。 三、培训内容与考核 课程内容学习 培训课程分为“统一必修课”、“项目省必修课”和“学员自选课程”三类。各项目省可按照班级配置不同的课程。参训学员须完成至少40学时课程学习。 “统一必修课”:所有项目省参训学员必须学习完成的课程,由项目办选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