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001]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001]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001]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001]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一、复习“之”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秦人视之亦不不甚惜。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余之力尚足以入。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0、顷之,持一象笏至 11、蚓无爪牙之利。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5、孔子云:“何陋之有。”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二、复习“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三、复习“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四、复习“何”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解释“何”在文中的意义。

薨。

五、复习“乃”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释“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六、复习“乎”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解释“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七、复习“其”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解释“其”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八、复习“且”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解释“其”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九、复习“若”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以为莫己若者

6、为蛇将若何?

7、亦使之若何? 8、国其若之何?

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

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7、望洋向若而叹

解释“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

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

..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7至若

..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十、复习“所”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解释“所”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

..教人向上者也。

十一、复习“为”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君家妇难为。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6.、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8、古人以俭为美德。

9、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0、霓为衣兮风为马。

11、君既为府吏。12、十七为君妇。

13、自名为鸳鸯。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5、始尔未为久。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7、非为织作迟。18、为秦宫人。

19、为仲卿母所遣。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25、公为我献之。26、阿母为汝求。

27、慎勿为妇死。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9、如姬为公子泣。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释“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十二、复习“焉”

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十三、复习“也”

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死生,昼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8.是说也,人常疑之。

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5.岂独伶人也哉!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十四、复习“因”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

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十五、复习“于”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⑾燕王欲结于君。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十六、复习“与”

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十七、复习“则”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十八、复习“者”

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初中英语情态动词之shall和should的正确用法

初中英语情态动词之shall和should的正确用法 相信很多同学对于shall和should的用法比较容易搞混,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shall和should的正确用法,供大家参考! 初中英语情态动词之shall和should的正确用法 1、shall的用法 (1)shall用于第一、三人称陈述句中,表示说话人征求对方的意见或向对方请示。 (2)shall用于第二、第三人称陈述句中,表示说话人给对方的命令、警告、允诺或威胁。 (3)用于所有人称,表示规章、法令、预言等,可译为必须。 2、should的用法 (1)表示义务、责任或劝告、建议、命令等,意为应该。 (2)表示有一定根据的推测、推论或可能性,意为可能,该(肯定的语气没有must表推测时强)。 (3)多用于疑问句中,表示惊讶、难以相信或不应该的事。 (4)ought to和should的比较 A、ought to也可以表示推论、可能性,和should用法一样。 B、在省略回答中,ought to中的to可以省略。 C、should和ought to表示做正确的事情或理应做的事情。 be supposed to 意为被期望,应该,表示被期望发生或根据安

排、要求做某事,或认为做某事是正常的。 英语语法速记口诀大汇总 一、冠词基本用法 【速记口诀】 名词是秃子,常要戴帽子, 可数名词单,须用a或an, 辅音前用a,an在元音前, 若为特指时,则须用定冠, 复数不可数,泛指the不见, 碰到代词时,冠词均不现。 【妙语诠释】冠词是中考必考的语法知识之一,也是中考考查的主要对象。以上口诀包括的意思有:①名词在一般情况下不单用,常常要和冠词连用;②表示不确指的可数名词单数前要用不定冠词a 或an,确指时要用定冠词the;③如复数名词表示泛指,名词前有this,these,my,some等时就不用冠词。 二、名词单数变复数规则 【速记口诀】 单数变复数,规则要记住, 一般加s,特殊有几处: /t?蘩/、/?蘩/、/s/结尾,es不离后, 末尾字母o,大多加s, 两人有两菜,es不离口,

情态动词shall的用法

shall的情态动词用法 1. 在疑问句中用于征求对方意见,主要用于第一人称(在英国英语中,也用于第三人称),其意为“要不要”、“…好吗”。 如: Shall we meet again tonight? 咱们今晚要不要再碰碰头? Shall they wait for you? 要不要他们等你? 2. 在陈述句中表示说话者的允诺、告诫、威胁、命令、规定、必然性等,主要用于第二、三人称。 如: You shall suffer for this. 你会为此事吃苦头的。(表威胁) That day shall come. 那一天一定会来。(表必然性) You shall hear everything directly you come. 你一来就可听到所有情况了。(表允诺) 【注意】用于第一人称,则表示决心。 如: I shall return. 我一定回来。(表示决心) 好啦,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see you tomorrow ! 1. 用于疑问句 shall在疑问句中可用于征求对方意见,主要用于第一人称,其意为“要不要”“……好吗”。如: Shall I turn on the light? 要不要把灯开开? Shall we take a taxi? 我们乘出租汽车,好吗? What shall I do with your mail? 我应该怎么处理您的信件? 在英国英语中也可用于第三人称。如: Shall the boy come at once? 要不要这孩子马上来? 2. 用于陈述句 shall在陈述句表示说话者的允诺、告诫、威胁、命令、规定、必然性等,主要用于第二、三人称。如: You shall have a sweet. 你会吃到一块糖。(表允诺) You shall do as you please. 你可以随意行事。(表允诺) He shall suffer for this. 他将为此受苦。(威胁) Each competitor shall wear a number. 每个参赛者要戴一个号码。(表规定)

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表示顺承或者承接,故此看来,顺承与承接是一码事,指的都是:用“而”连接有时间先后关系的两个动词。顺承关系就是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最新shall和should的用法

1. shall在疑问句中的用法。在疑问句中用于征求对方意见,主要用于第一人称(在英国英语中,也用于第三人称),其意为“要不要”、“…好吗”:Shall I get you a chair for you? 要不要我给你拿把椅子来?What shall we do this evening? 我们今天晚上做什么呢?Shall the boy come at once? 要不要这孩子马上来? 2. shall在陈述句中的用法。在陈述句表示说话者的允诺、告诫、威胁、命令、规定、必然性等,主要用于第二、三人称:You shall suffer for this. 你会为此事吃苦头的。(表威胁)That day shall come.那一天一定会来。That day shall come(表必然性)Tell him that he shall have the book tomorrow. 告诉他这本书明天给他。(表允诺)Persons under 18 shall not be employed in night work.不满十八岁的人不得雇佣干夜间工作。(表规定)【注】有时用于第一人称,表示决心:【注】有时用于第一人称I shall return. 我一定回来。(表示决心) 。 3. should表示义务或责任。其意为““”:We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我们应该互相帮助。We should help the aged. 我们应该帮助老人。You should pay your debts. 你应该还债。You should pay your debts. 4. should 表示建议或劝告。其意为“应该”:You should give up smoking. 你应该戒烟。You should go and ask your teacher. 你应该去问问老师。【注】有时语气较强,含有命令的意味:You should leave at

“也”字的用法

“也”字的用法 (一)“也”字作助词的用法: 1、“也”字表示判断语气的用法:一般译为“是”“就是”。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也”字作句末语气词的用法: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也”字用在句中或句末的用法: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也”字用在句末的用法: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也”字用在句末的用法: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也”字作句中语气词的用法: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shall的用法

1. 表将来时时,should是shall的过去式 2. should可用来表示推测. 3. shall可用于第一/第三人称疑问句中,表示请求许可. 4. shall可用于第二/第三人称陈述句中,表示警告/许诺/命令/威胁/规定等语气. 5. should have done sth/should not have done sth表责备语气 6. should可以表示劝告,建议语气,"应该/应当" 7. should可以用在虚拟语气中,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可以省略,表示"万一" 8. should可以表示"居然/竟然",有不相信/惊愕的含义 1.使用shall 及 will 的传统规则规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使用形式,其形式的含义根据主语人称而改变。在第一人称中,shall 用于表示简单的未来事件 2.在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中,同样的未来事件意义由will 表达 3.单词will 在第一人称及 shall 在用于第二、三人称时,根据上下文可能表达的决定、承诺、义务或允许这样。这样I will leave tomorrow 这句话表明说话者决定离开 You and she shall leave tomorrow 则特别象是一个命令 4.在美国,will 被用来表达在英国用法中大多为 shall 保留的含义,而shall 则限于第一人称疑问句式的提议 5.Shall 也用在正式文体中表示明确职责 Hi, my dear friends!Welcome to “Grammar Focus”! Now, let's go and see the content (内容) in it. shall 既是助动词也是情态动词,具体用法如下: 1. 助动词shall 的用法 shall + 动词原形表示一般将来时 [例] I shall study harder at English. 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 We shall read some more books. 我们将读更多的书。 注:在将来时中,will 常用于第一、二人称,但shall 只用于第一人称,如果用于第二、三人称,就失去助动词的意义,变为情态动词了。 2. 情态动词shall的用法。 (1)表示说话者的意图、允许、警告、命令、决心等,用于陈述句的第二、三人称中,有“必须”之意。 [例] You shall do your homework. 你必须做你的家庭作业。 He shall listen to the music. 他应该听音乐。

文言虚词“且”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以字的用法

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董丽 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连词、副词及连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着重对“以”字的7种介词用法,10种副词用法分别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代汉语以虚词介词连词副词连用结构 “以”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它的用法不断扩展,词义不断增加,词性有所改变,它不仅是一多义词,而且还是一个多性词,了解它、掌握它正确地使用它,对我们说汉语的人和学汉语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以”字在甲骨文中作为和。古文作“吕”。《说文·已部》:“耜,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注:“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并把造字由象形改为指事亦象形。徐中舒认为,耜即耜的本字,象农具耜形,“耜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以”字最早作为动词“用”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用作本义“耜”的“以”,在古代典籍中已很难见到,一般只用后起字“耜”。如“寿略其耜,俶载南亩。”(《诗经·周颂·载芟》) “以”字作动词用,表“率领”之意是比较早的。在甲骨文中,“以”字就不限于作动词“用”义了。例如: 1.乙亥,贞令佀眾□,受又(祐)。(郭沫若《卜辞通篡》106页) 这是一段表示征伐的卜辞,句中“以(佀)即为动词“率领带领”义。 2.庚辰王卜,才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亡。 “以字应训为与,执指俘虏言之。这一条是说,今天应该迎接凯旋的师旅于东单,没有灾害的。”(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句中“以”应是连词。 到了西周金文,“以”有了更大发展,单独作谓语的已经非常少。例如: 3.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小臣簋) 4.王以侯内于寝。(麦方尊) 5.以乃师左比毛父。(班簋)

“而”字用法辨析

浅谈主谓之间的“而”之用法 201230010301 陈宏 一、常见“而”的用法 通常情况下,在古代汉语中,“而”字作为虚词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表示转折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转折关系,基本可以翻译为“然而”“但是”“可是”等。 表示顺承关系,也叫顺接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顺承(顺接)关系,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有先后关系(不可颠倒),基本可以翻译为“然后”“而后”“随后”等,或者不译。 表示并列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或事物、情形(如原因、条件等)是并列的关系关系(一般可以颠倒顺序),基本可以翻译为“而且”“而”等,或者不译。 表示修饰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修饰关系,也就是说前面的词语是修饰后面的词语的(不可颠倒),这种关系现在也叫状中关系(前面的词语是后面的词语的状语),基本可以翻译为“地”,或者不译。 表示因果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而”前是原因,“而”后是结果(不可颠倒),基本可以翻译为“因而”或“而”等,或者不译。 二、主谓之间“而”的用法浅析 然而有些“而”被置于主谓之间,如: 1、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2、若可, 君而继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诗经国风 鄘风》) 4、国君而仇匹夫, 惧者甚众矣。(《左传》) 5、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论语》) 6、郑伯南也, 王而卑之, 是不尊也。(《国语》) 7、且先君而有知也, 毋宁夫人, 而焉用老臣?(《左传》) 这些“而”字的用法,可以体现为表层语法意义和深层的语义涵义。从表层的语法层次来看,“而”的用法有: 1、表示假设。 2、表示顺承。 3、表示转折。

shall的用法 详解

Shall作为助动词,一般用于第一人称Ⅰ和We,表示一个将来的动作,构成将来时态。Shall 后面接动词原形。例如: (1)I shall think it over and Let you know my idea. 我将考虑一下此事,然后告诉你我的想法。 (2)We shall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park. 我们在公园里会玩得很高兴的。 常考的特殊用法--重点掌握 1. Shall用于第一人称,表示征求对方的意愿。 如:What shall we do this evening? 2. Shall用于第一、第三人称疑问句中,表示说话人征求对方的意见或向对方请示。如:Shall we begin our lesson? When shall he be able to leave the hospital? 3. Shall用于第二、第三人称,表示说话人给对方命令、警告、允诺或威胁。 如:You shall fail if you don't work harder. (警告) He shall have the book when I finish reading. (允诺) He shall be punished. (威胁) shall是一个情态助词,表示"将要"、“要不要”、“应该”等意思,语气比较委婉。用于疑问句表示征询对方意见时,意思是“干……好吗?”“要不要干……?”例如: 1 Shall I set you a cup of coffee? 我给你弄杯咖啡好吗? 2 Shall I turn on the light? 要不要开灯? 3 Shall we go to the theatre by bus? 我们乘车去影剧院好吗? 助动词shall和will的用法 shall和will作为助动词可以与动词原形一起构成一般将来时,例如: I shall study harder at English. 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 He will go to Shanghai. 他要去上海。 说明:

祭十二郎文“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例谈

《祭十二郎文》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其”作为文言虚词,用法多且使用频率高,这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对于它的意义和用法,很多师生容易混淆,分辨不清。利用此文,仔细辨析,将有助于掌握它的用法。笔者为此梳理了本文出现的34个“其”的意义和用法,供大家一起探讨: 代词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第三人称代词,她的,指韩愈的嫂嫂 2、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韩会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韩会

4、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指韩会家族 5、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孩提 6、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指奴婢们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第三人称代词,她们,指吾子与汝子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第三人称代词,她们,指吾子与汝子 二、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9、止一岁,请归取其孥。第二人称代词,

你的,指十二郎 10、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指十二郎 11、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指十二郎 三、指示代词,可译为“这(些)”“那(些)” 12、其后四年,而归视汝。指示代词,那 1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指示代词,那,指代前面一句话 14、呜呼!其信然矣!指示代词,这 15、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指示代词,那(些)

副词 一、表推测,可译为“大概”“也许” 16、呜呼!其信然矣!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1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二、表反诘,同“岂”,可译为“难道” 18、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副词,表示反诘,难道 19、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表示反诘,难道,还 20、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表示反诘,难道

“而”字用法例析

“而”字用法例析 “实字易训,虚字难释”,“而”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跟现代汉语多有不同,且灵活多变: 一、连接平等的两件事物,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连接前后程度不等的两件事物,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而且又”、“并且也”。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连接前因后果的两件事,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为……就”。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感极而.悲者也。 四、连接相对、相反的两种事物,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反而”。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五、连接状语与动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或不译。如: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六、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前者是后者的情态或方式。可译为“着”。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七、连接两个动作,前者表示方法手段,后者表示目的。可译为“来”、“去”。如: 临渊而.渔,溪深而渔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连接两事物,表示在某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可译为“就”。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 九、连接两件事,前者表示事情费时长而发生的迟缓。可译为“才”。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十、连接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表示时间前后相继。可译为“然后”、“以后”。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十一、和“既”、“俄”、“已”、等组成固定词语。如: 既而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以字用法

“以”,作为介词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在古汉语中。古汉语中,“以”单独使用,组成的介宾词组,作状语或是补语。其情况可具体分为九种: 一、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前提,这时的“以”可译为“用”“拿”“凭”等。在古代文言文中,这样的用例很多见。 在《聊斋志异·狼三则》中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作“用”来讲了;在《墨子·法仪》中有“百工为方以矩,为园以规,直以绳,正以县”,这里的“以”就作“拿”讲。 现代汉语中,“以”还是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凭借,相当于口语里的“用”或“拿”。这个意义,承接了古汉语中的意义,并没有产生变化,只是在用法与结构上,现代汉语中,“以”组成的介宾词组是放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的。 二、引进动作行为所依据的原则、条件,可译为“根据”“依靠”等。 《吕氏春秋·察传》中有“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这里的“以”就是“根据”的意思,这样后一句就可以翻译成“必须根据情理来检验它”。《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中“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这里的“以”就是“依靠”的意思了。现代汉语中,相当于“按”“依据”这一义项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了。当然,古今用法的主要差异还是在于介宾词组与谓语中心词的前后位置关系。 三、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等。 《左传·襄公九年》中“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这句中的“以”就可以看作是“为”的意思;《国语·晋语四》中“楚伯以吕郤之谋告公”,这句中的“以”则可以翻译为“把”,“楚伯把吕郤的阴谋告诉了晋文公”;《韩诗外传》卷四中“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国人知之”,这句话中的“以”译为“同”。 现代汉语中,“以”作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这一用法已经极少见。当然,在某些方言地区还仍存在,但这里就不再做详细介绍了。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因”“由于”。 这一个义项大家最熟悉的例句就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悲哀”;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而我以捕蛇独存”,这里面的“以”可以译为“由于”。 现代汉语中,“以”作介词表示原因的时候,往往和“而”连用,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以……而闻名”、“以……而骄傲”、“以……而自豪”等等。 五、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这里的“以”字介宾词组一般是作状语,作补语的就相对较少了,可译为“在”“按”等。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有“韩说以太初三年任游击将军”,这句话中的“以”很明显就可译为“在”,“韩说在太初三年任游击将军”;我们在中学学过的《孟子·梁惠王上》中也有一句“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句话我们很简单地翻译成“伐木工人按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了”。 现代汉语中,“以”作介词,失去了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这一义项和语法功能。 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这样的例子不是很多见。 《商君书·说民》中“治国者贵下断。故以十里断者弱,以五里断者强”,这句话依据资料可以翻译成“治理国家贵在由下层判断是非。所以在十里之内能判断是非的,国家就弱;在五里之内能判断是非的,国家就强。”在屈原的《离骚》中也有“忽奔走以先后,及前王之踵武”,这两处的“以”都可以当“在”讲。 七、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译为“从”“自”。 《墨子·迎敌祠》中“敌以东方来”中的“以”就是“从”的意思;《潜夫论·遏利》中“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民,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1]这句话中“以”可看作“自”。 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这样的用例了。 八、引进人物参与某种行动的身份,可以不译。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将军苏建,杜陵人,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这句中的“以”就是表示以什么样的身份,可以意译为“作为”。 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了。人们通常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作讲演的时候都会说类似于这样的格式,如“以……的身份”“以……的名义”“以……的生命”“以……的人格”等等,当然,这样的形式在句子中仍然是作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 九、引进论事的标准,可译为“以……论”、“论”。 《孟子·万章下》中有“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这里的“以”就可看作“以……论”“论”的意思。 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常见。当人们要表达论事的标准时,已经不在用“以”,而是直接说“就……而论”“就……而言”或者是“在……方面”。 在这里,还要简单提一下“以”字的复合结构,如“以此”、“以故”、“以是”、“以斯”、“以之”、“以为”、“以……为……”、“以……而……”、“以……故”、“以……往”等等。 一、“以此”,一种是介宾词组,作状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为“因为这个”或是表示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译为“用这个,拿这个”等;另一种是作为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为“因此”“所以”。这里主要是讲“以此”作为介宾词组的用法,用在分句或是句子开头,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这句话中的“以此”就可以译为“用这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有句“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这里的“以此”就是“因为这个”的意思了。

助动词shall和will的用法和区别

助动词shall和will的用法和区别 shall和will作为助动词可以与动词原形一起构成一般将来时。例如: He will go to Shanghai. 他要去上海。 I shall not come if it rains tomorrow. 如明天下雨我就不来。 shall和will作为助动词可以与动词原形一起构成一般将来时,例如: I shall study harder at English. 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 He will go to Shanghai. 他要去上海。 说明: 在过去的语法中,语法学家说shall用于第一人称,will 只用于第二、第三人称。现在,尤其是在口语中,will常用于第一人称,但shall只用于第一人称,如用于第二、第三人称,就失去助动词的意义,已变为情态动词,试比较: He shall come. 他必须来。(shall有命令的意味。) He will come. 他要来。(will只与动词原形构成一般将来时。) 1)should无词义,只是shall的过去形式,与动词原形构成过去将来时,只用于第一人称,例如: I telephoned him yesterday to ask what I should do next week. 我昨天给他打电话,问他我下周干什么。 比较: "What shall I do next week?" I asked. "我下周干什么?"我问道。(可以说,shall变成间接引语时,变成了should。) 2)would也无词义,是will的过去形式,与动词原形构成过去将来时,用于第二、第三人称,例如: He said he would come. 他说他要来。 比较: "I will go," he said. 他说:"我要去那儿。" 变成间接引语,就成了: He said he would come. 原来的will变成would,go变成了come.。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 “那样”等。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②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 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 (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Shall常考的特殊用法

Shall常考的特殊用法 1.Shall用于第一人称,表示征求对方的意愿。 如:What shall we do this evening? 2. Shall用于第一、第三人称疑问句中,表示说话人征求对方的意见或向对方请示。如: Shall we begin our lesson? When shall he be able to leave the hospital? 3. Shall用于第二、第三人称,表示说话人给对方命令、警告、允诺或威胁。 如:You shall fail if you don't work harder. (警告) He shall have the book when I finish reading. (允诺) He shall be punished. (威胁) 2.shall是一个情态助词,表示"将要"、“要不要”、“应该”等意思,语气比较委婉。用 于疑问句表示征询对方意见时,意思是“干……好吗?”“要不要干……?”例如: 1 Shall I set you a cup of coffee? 我给你弄杯咖啡好吗? 2 Shall I turn on the light? 要不要开灯? 3 Shall we go to the theatre by bus? 我们乘车去影剧院好吗? 3.助动词shall和will的用法 shall和will作为助动词可以与动词原形一起构成一般将来时,例如: I shall study harder at English. 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 He will go to Shanghai. 他要去上海。 说明: 在过去的语法中,语法学家说shall用于第一人称,will 只用于第二、第三人称。 现在,尤其是在口语中,will常用于第一人称,但shall只用于第一人称,如用于第二、第三人称,就失去助动词的意义,已变为情态动词,试比较: He shall come. 他必须来。(shall有命令的意味。) He will come. 他要来。(will只与动词原形构成一般将来时。) 4.shall和should用作助动词时, should是shall的过去式;用作情态动词时, shall 和should是两个不同的词。 shall的用法: ⑴ shall表义务,用于第二、第三人称。如: You shall do as you see me do. 你照我的样子办。 He shall be punished if he disobeys. 他若不服从就要受到处罚。 ★在当代英语中,shall多用于正式法律文字。如: The vendor shall maintain the equipment in good repair. 卖方须完好地维护设备。 ★shall有时在从句中相当于must。如: It has been decided that the proposal shall not be opposed. 已经决定不得反对这项提议。 ⑵shall表许诺,用于第二、第三人称,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如:

“之“字的用法

编前按:在整个初中乃至高中及大学的语文文言文学习中,“之”字的理解方法应该是最多的几个字之一,而且是最常见的多义字。以下罗列的几种用法是最常见的,可能有所不全。仅供分享。 之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

浅析古代汉语“以……为……”的意义和用法

浅析古代汉语“以……为……”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中的“以……为……”格式,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以”和“为”更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兼类词。各家古汉语词典、古汉语语法以及古汉语虚词字典、词典对“以为”“以……为……”有不同解释和不同层面的分类。本文就“以为”“以……为……”的意义和用法做一浅析,以求教于方家。 “以”和“为”在古汉语中是生命力极强的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为了分析“以为”“以……为……”的意义和用法,很有必要对“以”和“为”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基本用法作一具体分析。 “以”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说文解字》:“以,用也。”《辞源》、《王力古汉语字典》的第一个义项都译为“动词,用”,这说明“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其中的“以”就作“用”解。动词“以”又引申为“认为”“以为”。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词意义逐渐弱化,并最终变成一个介词。由动词义引申为介词“把”“拿”等义。后来又用作连词、代词、副词、助词、名词、语气词,在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可作连词、副词、代词、名词、语气词、介词。 作介词是“以”最常见的用法。“以”作介词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后,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种种关系。情况也比较复杂,常见有以下六种用法: a.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身份、计算单位等。“以”及其宾语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可译为“用”“凭借”“按照”“拿”“根据”等。此义是介词“以”的基本义,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引申派生出来的。例如: (1)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板》) (2)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2)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b.引进动作施行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例如: (1)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例(1)“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

shall与should的用法解析

shall与should的用法解析 1. shall在疑问句中的用法 在疑问句中用于征求对方意见,主要用于第一人称(在英国英语中,也用于第三人称),其意为“要不要”、“…好吗”: Shall I get you a chair for you? 要不要我给你拿把椅子来? What shall we do this evening? 我们今天晚上做什么呢? Shall the boy come at once? 要不要这孩子马上来? 2. shall在陈述句中的用法 在陈述句表示说话者的允诺、告诫、威胁、命令、规定、必然性等,主要用于第二、三人称: You shall suffer for this. 你会为此事吃苦头的。(表威胁) That day shall come.那一天一定会来。(表必然性) Tell him that he shall have the book tomorrow. 告诉他这本书明天给他。(表允诺) Persons under 18 shall not be employed in night work.不满十八岁的人不得雇佣干夜间工作。(表规定) 【注】有时用于第一人称,表示决心: I shall return. 我一定回来。(表示决心) 3. should表示义务或责任 should表示义务或责任时意为“应该”: We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我们应该互相帮助。 We should help the aged. 我们应该帮助老人。 You should pay your debts. 你应该还债。 4. should 表示建议或劝告 should 表示建议或劝告时意为“应该”: You should give up smoking. 你应该戒烟。 You should go and ask your teacher. 你应该去问问老师。 【注】有时语气较强,含有命令的意味: You should leave at once. 你应该马上离开。 5. should 表示推断 should 表示推断时意为“应该”、“可能”: They should be there by now, I think. 我想现在他们都已经到了。 The concert should be great fun. 音乐会应该很有意思。 The poems should be out in a month or so. 个把月之后这些诗估计就可以出版了。With an early start he should be here by noon. 动身得早,他中午就该到这里了。【注】should表示推断时,语气较肯定,通常是指非常可能的事(因为暗示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或合乎常理),而may, might, could等表示推测时,则语气较不肯定,尤其是might, could。请看一道考题:(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10304416.html,) "When can I come for the photos? I need them tomorrow afternoon." "They _____ be ready by 12:0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