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理归因

合理归因

合理归因
合理归因

有因才有果

——学习归因辅导

[设计理念]

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

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

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

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活动准备]

游戏道具: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

附录:

我的归因特点

作为了解影响你自己学习的原因,如果你认为符合你的情形,请在()中打“√”。

我学习、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因为:

1.家中没有人指导我解答疑难作业……………………()

2.我不喜欢任课教师……………………………………()

3.学习科目过于枯燥……………………………………()

4.平时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不愿学习…………………()

5.家里环境差,没法学习………………………………()

6.我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7.父母不关心我的学习…………………………………()

8.我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

9.班级学习风气不好……………………………………()

10.我不会妥善安排学习时间……………………………()

11.学校令人讨厌…………………………………………()

12.我学习基础不好,跟不上……………………………()

13.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我……………………………()

14.我自己努力不够………………………………………()

15.运气不好,复习的内容总是不考……………………()

16.身体不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17.考题总是太难…………………………………………()

18.我对学习没有兴趣……………………………………()

19.情绪不稳,常被无端的情绪干扰……………………()

20.本身能力不够,根本不是学习的材料………………()

其他:

影响我学习的五个重要因素依次为:

浅谈如何利用双因素理论与归因理论激励员工

浅谈如何利用双因素理论与归因理论激励员工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种类也越来 越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效合理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各种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有效合理的激励理论可以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当前企业管理的激励理论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本文就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各位同行借鉴。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归因理论激励机制 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是一种前沿性的管理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激励理论,这些理论可以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企业的潜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激励理论中比较著名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它们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一、理论概述 1、概念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物质资本,谁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本,谁就会有更大的竞争力,但是,很多国家崛起和企业奇迹告诉我们,人才是企业真正的资源,只有人力与物质资本结合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物质资本是静态的,人力资源却是动态的,技术的开发,货币的流动,设备的维护等等,都离不开人,因此,激发人的创造性、上进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主题,在这方面,激励理论尤其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根据,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在马洛斯理论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中期发展而来的,它的理论前提是不满意或者满意,并以这个理论为出发点,进行论述。经过实验和进行分析,赫茨伯格认为人是有两种不同的需要,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它们相互独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①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条件或者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挫伤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公司的管理和政策,工作条件、监督、薪酬待遇、工作稳定、安全保证、同事关系等等。 ②激励因素,也称内容因素或者本质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有联系的因素,这类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给员工激励,产生满足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工作成绩、领导赏识、工作挑战、工作认可、责任大小、进步和成长

学会正确归因

一导入 1.热身活动 一只青蛙跳下水咚 二只青蛙跳下水咚咚 2.寻找游戏中成功失败的归因 3.引出主题:合理归因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如何进行合理地归因,期中考试刚过,不知每个同学考得怎样。现在我请同学们将自己考完后最突出的感受谈一下(同学说感受)。通过刚才同学的发言,使我了解到大家对考试的心情,很令人理解。在谈的过程中,自然涉及到考好考坏的原因。究竟怎样的归因方法合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首先进行一个小调查——《学习诊断》 二学习归因自评 学习诊断 了解影响自己学习的原因,如果你认为符合自己的情形,请在题号后面打。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 1.家中无人指导我解答疑难作业 2.学习科目过于枯燥 3.家里环境差,没法学习 4.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学习 5.班级学习风气不好 6.学校令人讨厌 7.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 8.运气不好,复习的内容总不考 9.考题总是太难 10.不喜欢任课教师 11.平时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不愿学习 12.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13.情绪不稳,常被无端情绪干扰 14.缺乏恒心和毅力 15.不会妥善安排学习时间 16.学习基础不好 17.自己努力不够 18.身体不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19.对学习没有兴趣 20.本身能力不够 三交流反馈 1.小组交流,看自己所选的和别人的一样吗?为什么自己这么选择? 2.学生反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补充) 3.教师反馈 (1)我们刚刚在做的这个过程就是归因。什么是归因呢? 人对行为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这叫归因。原因非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因此归因可以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2)你觉得自己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呢?

合理归因教案

为什么?怎么办? ——合理归因,有效决策 教学理念: 一个人把他(她)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他(她)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归因理论是韦纳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失败归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 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2、让学生认识到归因方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归因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应用合理归因的方法 教学形式:游戏活动问卷调查分析讨论讲述小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准备: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游戏导入:穿针引线(5分钟)——幻灯一 1、说明游戏规则: ①每组派两位同学参加。 ②一位同学拿针,一位同学拿线,在5秒钟内将线穿过针孔。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

学会正确归因(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案)

学会正确归因 (一)归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换言之,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不言而喻,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只从某些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如何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遵循的规律?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心理学家对这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作了探讨,从而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构架。因此,归因理论是近十年来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已从基本概念发展到实际应用范围,对理解人们的行为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1、成就动机低的人具有如下归因特点: ⑴把成功较多归因于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不认为努力是成功的因素,因此不爱参加有关成就的活动。 ⑵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因此面对失败时容易放弃。 ⑶选择太易或太难的任务,因为过易或过难的任务产生最小的自我评价的反馈(太难的任务,失败了可推诿个人责任;太易的任务,容易成功,成就感不强)。 ⑷认为结果与努力关系不大,因此付出相对少的努力。 成就动机和成败归因关系的研究在教育上有其应用价值。例如,怎样的原因解释会如何影响教师施行奖励和惩罚,因为归咎于他没有做出努力;能力低但付出高的努力的学生比能力高亦付出同样努力的学生受到更多的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归因的影响而变化。把成功归因于努力,但不倾向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但不把成功归因于高努力的人,表现出最小的自我奖励。 纳维研究了先前的成功率和现在结果的差异对归因的影响。实验表明,当一个人过去屡屡失败现在成功了,或者过去成功现在失败了,那么人们大多会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机遇和努力。当过去的行为和现在的结果一致,过去成功现在也成功,过去失败现在也失败,则倾向于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 维纳研究了成就动机和归因的关系,他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具有如下归因特点: ⑴把成功归因于高的能力和努力,因此当取得成功时,提高自我奖励或提高自豪感。 ⑵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因此面对失败能坚持努力。 ⑶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因为中等难度的任务会产生最大的自我评价的反馈(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成就感越大,但也很难实现。中等难度的任务最富挑战性)⑷认为结果是努力决定的,因此工作努力。 2.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的构架是以人民总是用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为假定的,因此它的一般形式中包含一种逻辑的、合理的机制。然而人的行为并非都是纯粹理性和逻辑的,归因过程往往产生偏差。有些偏差来自认知,有些偏差来自动机。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教学论坛#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冯哲洪正平金晶石明宇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识的去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学生对其成败的归因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合理的成败归因,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原因的知觉或判断.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20世纪60至70年代期间,出现了许多归因模式和理论,其中韦纳(B#Weiner)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韦纳在海德(F#Heider)和罗特(J#B#Rotter)提出的单维度归因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归因结构理论,系统探讨了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特点.韦纳对以往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方面: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并将这些原因因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内在性、稳定性、可控性.其中,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韦纳认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之间相互搭配,共同作用.稳定性归因会影响对将来成败的期望,如果个体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那么这一结果被期望将来还会出现;如果个体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那么这种结果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变.根据这些,个体对先前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对个体随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2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2.1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学习动机 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否是老师和家长极为关注的话题,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分析其原因,这样,有的学生由于分析不合理,就会影响学习动机,可见,对学业成败恰当合理的归因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韦纳认为,原因的稳定性归因影响着将来成败的期望,同时原因因素的三个维度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与情感反应.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归因一般会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模式.积极的模式如: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容易归因于稳定性因素如个体的能力强,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豪、自信等积极的情绪,增强了成功的期望,并且能积极的挑战下一个任务;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如努力程度,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努力,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内疚的情绪,认为只要努力了,就可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成功维持较高的期望,使其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功.而消极的模式如:有的学生自信心不够,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运气好或他人的帮助,这样会缺少情绪刺激,形成低自我效能感,会对下次任务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无能等,则降低了成功的期望,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容易回避任务.由此看来,积极的归因模式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消极的归因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动机,反而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恰当合理的归因模式. 2.2教师的归因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恰当合理的对学生的成败进行归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教师对此表示不满,教育学生是缺乏努力的结果,让学生感到内疚,这种内疚往往会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学生不正确的归因难以维持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有意识、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加以归因,这种归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批评学生基础不扎实,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沮丧感,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则表现出逃避学习等消极行为.此外,当作业很容易时,对学生的成功加以表扬,而对学生的失败不加以批评,甚至提供过多的帮助,也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恶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归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 3从成败归因理论层面谈如何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3.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来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教师可以预测学 # 1 # 中学物理V ol.30No.012012年1月

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课题: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背景:人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如果把失败归为稳定的原因的时候,则不会再去努力争取。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11300455.html,/view/ba5b301c227916888486d78d.html 特别是初中学生正处在自我认知的不断的修整阶段。在初三这个学年,我发现大 部分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对人对事或对学习成绩不断地寻找原因,他们更乐于把原 因推向外部,指向别人。学生对人对事对学习的归因方式,不仅能影响他们的学 习成绩,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发展的动机,因此,如何让学生了解归因类 型、归因的作用、归因对人的影响就显得很重要。 教学资源:故事、例案、幻灯片 教材分析:这是一个根据需要自己组织自编的教材,在设计时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即热身游戏、情境分析、自我体验,通过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情 境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归因,从而得知归因的类型、作用、对人的影响,并在自 我体验中逐步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方法:分析法、讲述法、演示情境法 教学目标:通过例案认识不合理归因产生不良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归因类型 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培养积极归因意识并能成功运用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引出课题: 《稻草人、木头人》 游戏规则: 每小组推选出一个人出来做麻雀,被选做麻雀的人需要靠近一面墙壁站好,不能动,其他人站到小组内。当麻雀数1、2、3时稻草人时,所有的学生必须都保持稻草人的姿势不动,(稻草人的姿势:单腿站立,双手在两侧伸平),还可以喊1、2、3,木头人。(木头人为双手下垂,单脚站立)麻雀可以让他们保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喊下一个口令时,大家没有保持住而移动的话,这个人就被淘汰出局,如做错了,同样出局。 讨论分享: 1、没有保持住姿势是什么原因? 2、预想一下这样的原因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师小结: 怎么看一件事情的原因,会导致不一样的行为结果。什么样的归因有利于人的成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合理归因》这一课。 二、情境体验析因明理 下面有六个情境,每个情境表达着不同的归因,请每组领一个情境单,按情境上叙述的简单的内容,表演当时的场景。(抽签、小组讨论准备) 情境体验一: 林红平时学习不错,这次月考,她没有考好。放学回到家里,妈妈问她考试成绩。她说:“都怨考试那天天气热,肚子又痛,所以影响了考试成绩。” 思考问题: 林红认为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设想一下把失利的原因归到天气与身体上,对她将来有怎样的影响? 根据归因的可控性、外因、内因、稳定性、对人的影响,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归因?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海德、凯利、相应推断、三维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主要有四种:(1)恒常原则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2)二维归因理论。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3)三维归因理论。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包括四种要素(实体、他人、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共意性、一贯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4)对应推断理论。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如果一名员工

学会合理归因(学习).(优选)

学会合理归因 胶州实验中学心理组 [主题背景] 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活动准备] 游戏道具: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活动方法]游戏、角色扮演、问卷分析、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拓展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 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 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 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对学习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取得好成绩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他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学生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正确归因在教育中的意义 在学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个手段进行的。每一次考试后,学生都会校对试卷,看看自己做对了哪些和错在哪里,哪里需要改正,成绩和排名是多少;或者老师给学生讲解试题并总结此次考试的学生出现的情况等等。其实这就是一种归因的行为。现在许多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归因;他们认为归因就是找找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然而这只是片面的。事实上,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在教育中,老师、学生总是对成败作解释,即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影响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因此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来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归因理论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合理的、适当的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那学生怎样归因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归因的模式一般分为:积极归因模式和消极归因模式。学生如果把考试成功结果归因于能力高,这让学生感到自豪,且增强对成功的渴望。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时,就会增强学生的内疚感,从而更努力的去学习,最终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学习。这就是积极归因模式。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运气好的原因,会导致他不在乎本次的结果,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而失败时却归因于缺乏能力的原因,就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因此,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学生的归因模式环境因素有关。若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般,但他却处在一个学习水平都较他之上且比他强很多的群体中。他每次考试都是中下水平,那他就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会形成学习习得性无助。但学生处在一个学习水平和他相当或比他水平不会太高的群体,那他学习压力没那么大,得到成功的概率较大。若得到成功后,再进行正确归因,那他的进步肯定比前者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家长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的,还有学校的学生的水平与孩子的差距。客观的根据孩子的情况去选择学校,不要迷恋名牌学校。虽然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出出色的学生,但这前提条件是,学生间的学习水平差距。要明白,不是所有读重点学校的孩子都是出色的;选择非重点学校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学生的归因模式与自身性格有关。性格乐观、开朗的学生,一般的归因模式是较积极的。他们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若失败了,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在努力点就会有进步。性格较内

合理归因助成功教学设计

合理归因助成功 教学理念: 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反映了他的个性特征,青春期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致使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的成败很难做出合理的归因,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的人格,阻碍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若能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归因,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自我归因的特点。 2、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学会合理的思考方式。 情绪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合理归因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 行为目标:形成合理归因的行为习惯。 教学对象:初二年级 教学时间:35分钟+5分钟(组织学生进场+老师自我介绍) 教学地点:报告厅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心理测验法、事例讲解法、问题考查法 教学过程:1.解释“归因”的含义,呈现自我归因的特点 10分钟。 2.换个角度找原因,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详细分析归因的类型及其合理性。20分钟 3.我在行动,以具体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理归因,6分钟。 4.总结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问题考查法3分钟。

讨论归因的合理性小组讨论法5分钟 辨析归因的合理性学生代表回答7分钟怎样归因更有利?总结提炼合理归因列表5分钟三、我在行动2个问题总结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问题考查法5分钟 生活也要积极归因1分钟 四、总结填空总结3分钟 五、作业测验自我归因的特点心理测验法1分钟 一、解释“归因”的含义(3分钟) 导入语:我们常问为什么,“为什么”今天我要做这些事,“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的结果,有许多的“为什么”。这种对事件的解释过程就是归因。 漫画(见附件1) 呈现“归因”过程(7分钟) 现在,请回忆自己最近一次的学业检测,你觉得满意吗:总结一下原因吧。可以针对自己 整体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只针对某一个学科。当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把你能想到的都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分享。 1、 2、 3、 4、 5、 畅游心世界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一般通过四个方面来解释成功或失败,分别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心理健康活动课 合理归因

第六课合理归因 教学理念: 一个人把他(她)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他(她)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归因理论是韦纳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失败归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 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2、让学生认识到归因方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归因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应用合理归因的方法 教学形式:游戏活动问卷调查分析讨论讲述小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准备: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游戏导入:穿针引线(5分钟)——幻灯一 1、说明游戏规则: ①每组派两位同学参加。 ②一位同学拿针,一位同学拿线,在5秒钟内将线穿过针孔。 ③要求:开始前两个人都必须将手放下,时间到时拿针的同学必须放手。 ④其他同学监督,用数“5、4、3、2、1停”来帮助计时。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 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

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归因理论和个体社会化

归因理论与应用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条件两类。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对行为成败归因的分类只限于内外二因素的划分显得过于简单,还应加上稳定性与可控性两个因素。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见表4-1) 表4-1 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

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二)归因与成功的关系 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成绩的起伏是客观的,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常有的。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因此要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这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的。一般来说,幼儿、小学生看重努力的作用,所以,对小学生来说,遇事应多从内部去归因。另一方面,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小学阶段多半女生比男生成绩好,其原因不外乎小学里大多数男孩贪玩、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大意,学习细致刻苦程度差于女生。 总之,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他们认为只要努力,总会成功。 .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主张从行为结果入手探索行为的原因,将个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内部原因时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需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影响等。归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心理活动的归因:人们的心理活动应归结为什么。 ·行为的归因:根据人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那信的心理活动进行推论。 ·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根据行为的表现预测他们在以后有关情境中的行为。 二、如何建设高效团队 21世纪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所有事业都将是团队事业。依靠个人的力量已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他指的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一个孩子回家的时候闷闷不乐,一言不发,径直走入自己房间后默默把门关上,许久不肯出来。这时候,他的家人就要开始讨论这孩子是怎么了,奶奶说孩子是不是生病不舒服了,妈妈说孩子是不是感情上遇到什么问题了,爸爸则会觉得是不是考试没考好,挨老师批评了,等等。家庭成员对孩子这种不常见行为作了多种不同的猜想,这便是对归因理论最常见的诠释。 归因理论又被称为“认知理论”,因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它指的是通过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调整和改变人的行为的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第二,社会推论的问题;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下面来具体说明。 第一点,影响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中包括对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分析,由此而引发出了凯利模式和维纳理论。前者即是指对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内因一般都稳定性高,且承担责任,而外因稳定性低,又不承担责任。后者指的是对成功或失败会归因于稳定因素或不稳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分析时时常会作两个方面,四种情况的归因,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包括努力程度大小和个人能力高低;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指任务难度大小和机遇状况好坏。这其中的个人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因素,而努力程度和机遇好坏是不稳定因素。通常管理者会将组织的成功归因于组织成员能力高等稳定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而个人的归因则是与之相反的。 第二点,社会推论问题是指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例如,某同学经常早起,然后去图书馆安安静静地待上一天,最后高高兴兴回家休息,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该同学勤奋刻苦,热爱学习并以此为乐。 第三点,是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指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测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拿高考来说明一下,一般在高考之前学校都会举行很多次模拟考试,从而就可以根据模拟考试成绩来预测高考的成绩了。 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如果行为者将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那么他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没有用的,从而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其次,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再次,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如偶然生病或者其他事故等不稳定的外因,则一般不会影响到人的积极性,对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最后,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的外因,则很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努力程度以及行为的持续性。总之,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内因将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在偶然因素,则会增强行为者信息,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 当我们对个体行为进行归因时,要想准确把握是内因还是外因,就必须考虑到三个因素:区别性,一致性和一惯性。例如,一名员工上班并不总是迟到,但今天他迟到了,而其他员工没迟到,那么这位员工今天的行为就与他往日的行为有区别,并且与其他员工的行为有区别,我们就可以归因于他的迟到行为是由于不稳定的内因或者外因所引起的。如果今天其他员工也迟到了,那么他的行为就与其他人的行为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是迟到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