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体固体和液体教学教案

气体固体和液体教学教案

气体固体和液体教学教案
气体固体和液体教学教案

气体固体和液体

第一节 气体的等温变化

一.气体的状态参量

1.体积:气体的体积就是指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空间,气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

容积331 L 10m3 1 dm ==-

2.温度 273.15 K T t =+,一般地表示为273K T t =+

3.压强

(1)定义: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气体的压强

(2)单位:国际单位Pa ,常用单位还有标准大气压atm 、毫米汞柱mmHg . 21 Pa 1 N/m =.

51 atm 1.01310Pa =?.

1 mmHg 133 Pa =.

1 atm 76 cmHg 760 mmHg ==.

(3)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2/3p n ε=.

式中/n N V =,是单位体积的分子数,表示分子分布的密集程度,ε是分子的平均动能.

注意:一定质量的气体,它的温度、体积和压强三个状态参量的变化是相关联的.如果这三个量都不改变,则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中;如果三个量中有两个发生改变,或者三个都发生改变,则气体状态发生了改变.

二.气体的等温变化

1.等温变化

气体的状态由状态参量决定,对一定质量的气体来说,当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的状态一定.否则气体的状态就发生了变化.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温度、体积三个状态参量中只有一个量变而其他量不变是不可能的,起码其中有两个量变或三个量都发生变化.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发生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气体的等温变化.

2.玻意耳定律——等温变化

(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 与体积V

成反比,即pV =常量,或1122p V p V =.

其中11p V 、和22p V 、分别表示气体在12、两个不同状态下的压强和体积.

(2)研究对象:一定质量的气体,且这一部分气体保持温度不变.

(3)适用条件:压强不太大(与大气压相比),温度不太低(与室温相比).

(4)数学表达式:1221

p V p V =,或1122p V p V =,或pV C =(常数). 要点诠释:

①此定律中的恒量C 不是一个普通恒量,它与气体所处的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

高,恒量C 越大.

① 由于经常使用1122p V p V =或

1221p V p V =这两种形式,故对单位要求使用同一单 位即可.

3.两种等温变化图象

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时,pV=

总结:pV T ∝。对等温线上任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围成的“矩形面积”,表示该状态下的pV 值.“面积”越大,pV 值就越大,对应的T 值也越大,即温度越高的等温线离坐标轴越远.

三.解题的方法技巧

1.应用玻意耳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并判断是否满足玻意耳定律的条件.

(2)然后确定始末状态及状态参量(1122p V p V 、、、).

(3)最后根据玻意耳定律列方程求解(注意统一单位).

(4)注意分析隐含的已知条件,必要时还应由力学或几何知识列出辅助方程.

(5)必要时还应分析解答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2.力、热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1)将题目分解为气体状态变化问题和力学问题两部分.

(2)对气体状态变化问题应用玻意耳定律列方程.

(3)对力学问题应用力学规律和原理列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要点诠释:在解题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是联系两部分知识的“桥梁”.

3.汞柱移动问题的解法

当被封闭气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将引起与之关联的汞柱、活塞发生移动,是否移动以及如何移动的问题可以通过假设推理法来解决.

(1)假设推理法:根据题设条件,假设发生某种特殊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及有关知识进行严谨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巧用假设推理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快捷解题.

(2)温度不变情况下的液柱移动问题的特点是: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其他题设条件,从而引起封闭气体的液柱的移动(或液面的升降,或气体体积的增减).解决这类问题通常假设液柱不移动或液面不升降,或气柱体积不变,然后从此假设出发,运用玻意耳定律等有关知识进行推论,求得正确解答.

第二节 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

一.查理定律——等容变化

(1)内容: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气体的压强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公式:1212p p T T =,或1122

p T p T =. (3)图像: p t -和p T -图中的等容线

○1p t -图中的等容线是一条延长线通过横坐标273.15-℃的倾斜直线. ○2图线中纵轴上的截距凡是气体0℃时的压强.

3等容线的斜率和气体的保持不变的体积大小有关,体积越大,斜率越小,如下图甲四条等容线的关系为:1234V V V V >>>.

二.盖一吕萨克定律——等压变化

1.内容:采用热力学温标时,盖一吕萨克定律可表述为: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

的情况下,它的体积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公式: 1212V V T T =或1122

V T V T =。 3.图像 V T -和V t -图中的等压线

1下图甲所示为V t -图中的等压线,这是一条延长线过273.15-℃的倾斜直线,纵轴上截距K 表示气体在0℃时的体积.等压线的斜率大小取决于压强的大小,压强越大,斜率越小.图中四条等压线的关系为:1234p p p p >>>.

2如上图乙所示为V T -图中的等压线,这是一条延长线通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直线斜率V k C T

==,斜率越大,恒量C 越大,压强越小.在图中给出的四条等压线的关系为:1234p p p p >>>.

三.两个重要的推论

1.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从初状态(p T 、)开始,发生一个等容变化过程,其压强的变化量p ?与温度的变化量T ?间的关系为

T p p T

??=? 2.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从初状态(V T 、)开始发生等压变化,其体积的改变量V ?与温度变化量T ?之间的关系是

T V V T

??=? 四.利用查理定律和盖一吕萨克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汞柱移动问题的分析方法

1.汞柱移动问题的分析方法

(1)假设法

用液柱或活塞隔开两部分气体,当气体温度变化时,液柱或活塞是否移动?如何移动?此类问题的特点是:气体的状态参量p V T 、、都发生了变化,直接判断液柱或活塞的移动方向比较困难,通常先进行气体状态的假设,然后应用查理定律可以简单地求解.其一般思路为:

○1先假设液柱或活塞不发生移动,两部分气体均做等容变化.

○2对两部分气体分别应用查理定律的分比形式T p p T

??=

?,求出每部分气体压强的变化量p ?,并加以比较.

○3如果液柱两端的横截面积相等,则若p ?均大于零,意味着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均增大,则液柱向p ?值较小的一方移动;若p ?均小于零,意味着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均减小,则液柱向压强减小量较大的一方(即|p ?|较大的一方)移动;若卸相等,则液柱不移动.

○4如果液柱两端的横截面积不相等,则应考虑液柱两端的受力变化(pS ?),若p ?均

大于零,则液柱向pS ?较小的一方移动;若p ?均小于零,则液柱向|pS ?|值较大的一方移动;若pS ?相等,则液柱不移动.

○5要判断活塞的移动方向,则需要选择好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综合应用查理定律和力学规律进行推理和判断.

(2)极限法

所谓极限法就是将问题推向极端.如在讨论压强大小变化时,将变化较大的压强推向无穷大,而将变化较小的压强推向零.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如图甲所示,两端封闭、粗细均匀、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内有一段长为h 的水银柱,将管内气体分为两部分.已知212l l =,若使两部分气体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管内水银柱将如何运动?(设原来温度相同)

根据极限法:由于管上段气柱压强2p 较下段气柱压强1p 小,设想20p →,即管上部认为近似为真空,于是立即得到,温度T 升高,水银柱向上移动.

(3)图象法 利用图象:首先在同一p T -图线上画出两段气柱的等容图线,如图乙所示.由于两气柱在相同温度下压强不同,所以它们等容线的斜率也不同,气柱的压强较大的等容线的斜率也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两气柱升高相同温度T ?时,其压强的增量12p p ??>,所以水银柱向压强增量小的一端移动,对图甲的问题用图象法分析,很容易得出水银向上移动的结果.

五.总结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3、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3、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你们有信心吗? 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2、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3、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师: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 (三)巩固拓展: 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了解了哪些知识? 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 3、颁发智慧小组证书,祝贺他们闯关成功。 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固体和液体教案

固体和液体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第三单元 、认识固体1 目标:教学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3 重点: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1它还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这是一杯水,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3. 这说明什么?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5? (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1 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2 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活动记录:认体固识 布石头木块磁铁 颜色 形状 硬度透明轻重 共同之处 4、学生汇报。五、总结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1 、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2 、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4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教学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 副本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表面张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三、教具 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则排列的。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教案新 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5.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6.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7.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8.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9.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10.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 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课前准备 教师材料:木板玻璃各2块、大小乒乓球6大9小、等大的密封袋2个、可乐一瓶、锥形瓶心形瓶各1个、沙子1袋、玩具鸭子和小牛各1个、烧杯2个、干面条一袋。 学生分组材料:量杯2个、橡皮2块、粉笔、干面条、蜡烛、羊角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在下图的物质中发现液体了吗?学生发言。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 2.老师演示倒水,当倒进锥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锥形) 当倒进心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心形) 液体呈现的是容器的形状,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啊?(学生回答没有) 3.讲述:我们2年级时学习过水的性质,一般把与水的性质相近的叫液体。其实我们把所有常见的物质分成3类,气体、液体和固体,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固体。 板书:认识固体。 二、分析并证明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固体和液体》WORD教案1

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固体和液体》WORD教案1 固体的性质应当反映在力、热、电、光各个方面,比如材料的弹性、硬度、密度、熔点、导热性、电阻率、磁导率、折射率等等.本章教材没有讨论固体的什么具体性质,只是以分子动理论为基础,定性地研究了固体的结构特点. 教学中能够把“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空间结构”作为一个单元,安排学生预习.尽可能找些晶体和非晶体让学生观看.要求学生预习时归纳出单元知识要点,预备在课堂上宣讲议论. 本单元知识可按三个层次来归纳分析: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在外形上——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在物理性质上——(i)晶体是各向异性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弹性和硬度,等等).(ii)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复习初中热学有关知识). ③什么缘故晶体具有规则的形状?什么缘故晶体各向异性?由此提出科学的假设——晶体微观结构模型:空间空间结构的理论.并用此理论说明晶体的特性. 下列几点供老师们钻研教材时参考: 第一,晶体具有各向异性,但并非每一种晶体都能在各种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有些晶体在导热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云母、石膏晶体);有些晶体在导电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方铅矿);有些晶体在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立方形的铜晶体);有的晶体在光的折射上表现出各向异性(如方解石) 多晶体是由许多细小的单晶体杂乱集合而成的.在多晶体内,沿着不同的方向都要通过许多排列极不整齐的单晶体,因此它的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所有这些单晶体的平均成效.而这种平均成效也就使多晶体表现不出各向异性来了. 第二,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条件下是能够转化的.

常常有这种情形,同一种物质既能够是晶体,又能够是非晶体.如天然的石英是晶体,而熔融过的石英却是非晶体.假如把晶体的硫加热熔化并使温度超过300℃,然后把它倒进冷水里,它就会变成柔软的非晶体硫;非晶体硫过了一段时刻后又会转化成晶体硫.玻璃(非晶体)通过一段时刻后,里面会显现一些模糊的斑点,这确实是生成的微小晶粒.对固体来说,非晶体是不稳固的,在适当条件下是要向晶体转化的. 第三,组成晶体空间空间结构的粒于能够有离子、原子、分子等不同情形.由离子组成空间结构,叫离子空间结构,如岩盐晶体.这种晶体是靠离子间静电力(离子键)结合的.由原子组成的空间结构,叫原子空间结构,如金刚石晶体,这种晶体是靠共有电子而产生的结合力(共价键)而结合的,由于结合力较大,这类晶体能够有专门大的硬度.由中性的分子组成的空间结构,叫分子空间结构,如萘晶体及多数有机化合物晶体,这类晶体是靠“范德瓦耳斯力”(分子间引力)结合的.还有,金属所特有的金属空间结构,如金属晶体.金属晶体的结合要紧是自由电子和阳离子间的吸引力(金属键)的作用. 我们平常所画的晶体结构“示意”图的模型,并不代表真实情形,粒子的大小及间距都不是按比例绘制的.它们仅是显示了粒子在空间位置分配的有序性.实际上,粒子之间是互相密接的,没有间隙分开的,例如岩盐晶体中,氯离子的半径约是1.81×10-10m,钠离子的半径约是0.98×10-10m.而离子中心的间距则是2.8×10-10m.可见,氯离子和钠离子几乎是靠在一起的.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固体、液体和气体 平邑县白彦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利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3、能通过亲自探究,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性质。 导入:老师给大家做个实验,(水槽小烧杯卫生纸) 1、水槽装满水,小烧杯倒扣入水中,水进入小烧杯里。 2、先把一张纸进入水槽后拿出,看看什么样子(为后面对比做铺垫) 3、把小烧杯内壁擦干净,底部放入卫生纸,再扣入水中,纸会不会湿?先猜想再实验。 想知道原因吗?认真学习,等这节课学习完了,也就知道答案了。这节课快结束时,我找同学来回答原因。认真听讲吧。 提出问题:课本、铅笔、橡皮、石块能放在桌子上,矿泉水瓶里的水,气球里面的空气,能直接放桌子上吗? 生回答:不能。 师: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地方,通常所见的物体以三种状态存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板书课题) 活动一:识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过渡:既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就分成这么三类,同学们能试着对课桌上的物品分类吗? 实验指导:同学们采用“摸一摸”“捏一捏”“晃一晃”“压一压”的方法,找出这些物体的不同,并试着对物品进行分类(填写“实验记录单一) 交流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普提) 师总结:学生根据物体会不会流动,把课本、橡皮、铅笔等不会流动的物体称为固体,把水、醋这种会流动的物体称为液体,把空气这种可以四面八方散开流动的称为气体。 看看课本上是怎么给“固体、液体和气体”下定义的。课本40页最下面一段,齐读。 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见到是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锅碗瓢盆牛奶酱油醋酒空气 以我们每个人为例,身体里有没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那个同学为什么捂着嘴笑?哦,有点不好意思说,但你说的很对。 我们人类放的屁就是气体。说道这个屁,老师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 张图片(看课件) 提出问题:老师有个小问题,生活中的物品,固体、液体、气体能相互转化? 说的再具体点(手摸着矿泉水瓶)。液体能转化成固体吗?能转化 成气体吗? 生回答:水冰箱冰块水壶水蒸气花生油上冻太阳出来暖和 了又变成液体铁高温熔化铁水铸造各种用品 评价并过渡:同学们真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啊,老师听说同学们不仅博学,而且都是画画的高手,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物品的形状给画出来。(边说边出示课件下一页)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质的状态 6 固体、液体和气体》公开课教案_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科目: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 单位: 教师: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固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识别物体的状态。 2.能根据物体在常温下的状态对周围常见的物体进行分类。 3.能利用感官估测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4.能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5.能归纳出固体的主要特点。 6.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它小组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课件、橡皮、天平、记录表等。 一、谈话,设疑激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出示课件)有的是气体有的是液体有的是固体,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些物体。(板书课题:气体、液体和固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填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正确的小组进行鼓励。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直接请学生把生活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气体的标准分类,简单直观印象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物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师:引导学生对课件上的物体进行分类 师:在这里有几种比较特殊的物体,我们应该如何分类呢? 学生小组活动 师:指导学生填写 (气球--气体和固体,沙拉酱—液体和固体,汽车—固体、气体和液体) 目的:加深对物体三种状态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之分,物体有时是由不同状态的物质组成的,对纯净物质的状态分类才是更准确的。)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师:知道物体三种状态之后,我们来一步步研究它们各自的性质,先来研究固体的性质。 首先,拿出你们的橡皮,来观察一下。(拿一个较规则的橡皮和学生一起讨论)。师: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几种常见的性质(例如:形状、体积、软硬、质量等)(选择自己熟悉的几种固体研究它们的性质) 师:刚才大家已经目测了不同固体的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测固体的重量呢?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固体和液体》教案2

《固体和液体》 一、教学目标 .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 ()了解晶体的空间空间结构结构理论和用该理论解释晶体的特性。 .通过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科学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本课程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理解晶体结构理论(空间空间结构结构)和解释晶体各向异性是教学的难点。三、教具 .矿石标本:石英、云母、岩盐等。 .学生分组实验用具: ()观察食盐和砂糖颗粒形状的区别:两个培养皿(内各有食盐和砂糖)、放大镜。()观察晶体各自导热性不同:薄云母片、盖玻璃(事先在一面涂上薄薄的一层蜡)、钢针(有木柄)、酒精灯。 .晶体结构模型:食盐(氯化钠)、金刚石、云母等。 .幻灯片: ()晶体与非晶体在液态冷却过程中的温度与时间关系曲线。 ()晶体各向异性的微观解释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上应用的材料有石料、砖、钢铁、木材、塑料、汽油、煤油……,其中应用固体最多。所谓固体其特点是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它在不太大的外力作用下,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今天对固体的性质进行简单了解。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如石英、云母、食盐、明矾等。 非晶体:如玻璃、橡胶、松香、沥青等。 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晶体具有天然的规则几何形状,它的外形是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多面体。 食盐的晶体是立方体;石英的晶体中间是六面棱柱,两端是六面棱锥;明矾晶体是八面体。出示幻灯片,并把石英等较大体积晶体矿石标本展示出来。如图所示。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食用精盐的小晶体形状,都是正立方体。用放大镜观察食糖的小颗粒没有固定的几何形状。展示大块松香、沥青等没有规则的外形。 ()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质不同,称为晶体的各向异性。而非晶体不具有这一性质。 物理性质有:力学性质(硬度、理解面)、热学性质(导热性、热膨胀性)、电学性质(导电性、压电性)、光学性质(折射率不同、偏光性)。 学生分组实验,对比云母和玻璃导热性的区别。 烧热的钢针针尖接触涂有石蜡的云母片的背面和涂有石蜡的玻璃片的背面,钢针接触点背面附近石蜡熔化,云母片上石蜡熔化后形成的痕迹是椭圆;而玻璃片上留下石蜡熔化后痕迹是圆。说明云母在平面的各个方向导热性质是不同的;而玻璃(非晶体)在平面各个方向上导热性相同。 注意,不是任何晶体都具有力学、热学、电学等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有的晶体在热学性质上各向异性,另一类晶体在光学性质上各向异性。 ()晶体加热熔化时有固定不变的温度(熔点)。晶体加热过程中,随加热时间增加,它的温度升高,从晶体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完毕,这段时间内虽然继续给它加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此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后,继续加热,温度又不断升高。整个加热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相反的过程,即液体凝固成晶体,也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液体虽然不断向外放出热量,温度却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各种晶体熔化时都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不同于晶体。非晶体受热时,先从硬变软,然后逐渐变

人教版物理选修1-2《固体和液体》教案设计

固体和液体 重点与难点 一、固体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多晶体和单晶体的区别:单晶体表现出良好的各向异性.多晶体是由许多细小的单晶体杂乱集合而成.在多晶体的内部沿着不同的方向单晶体的排列是不整齐的.因此有些多晶体的各向异性表现不出来.例如:多晶体的导热性、导电性是组成多晶体的细小单晶体的平均效果,表现不出各向异性.3.如何区别多晶体与非晶体:由于多晶体的外形和各向异性都与非晶体差别不大,所以判断多晶体与非晶体通常用有没有一定的熔点来区分. 二、液体 1.表面张力的发生地点在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现象是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2.液体表面收缩趋势是怎样产生的? 在液体内部,每个分子的周围有许多液体分子,当这个分子在平衡位置时所受到的其他分子的作用力的矢量和为零.但是当这个分子离开平衡位置向某一个方向运动的时候,它要受到其他分子对它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引力),这些作用力迫使这个分子回到平衡位置去.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 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当它从平衡位置向外运动时,受到气体的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看作只受到液体里分子的引力,因此它受到的使它回到平衡位置的力比在液体内部要小,因而液体表面层里的分子振动的振幅比液体内部分子的振幅大一些,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大一些,所以液体表面层里的分子的分布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一些. 在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比在液体内部的距离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设想在液面上划一条分界线,界线两边液面中的分子就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如图1所示.就整个液面而言,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弹性薄膜,一旦哪里有破裂和边界,液体表面就会显现出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 简言之:表面张力就是液体表面层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它是由于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产生的. 3.浸润和不浸润 它是由附着层的性质决定的.附着层有缩小趋势就表现为液体不浸润固体;附着层有扩大趋势,就表现为液体浸润固体. 液体的附着层里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到器壁固体分子的作用.因此附着层分子的分布,比液体表面总要密些.但是比液体内部是疏是密,还要看固体作用力的强弱. 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要疏远些,这样附着层就会出现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作用,液体跟固体的接触面有缩小的趋势.这就是液体不浸润固体的现象.如果液体不浸润固体,附着层里的收缩力将接触面下拉而使液体在接近器壁处向下弯曲,液面呈向上凸的形状,如图2甲所示. 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要紧密些,这样附着层就会出现跟表层相反的情形,液体的相邻的两部分之间出现互相推斥的作用,使得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液体浸润固体的现象.如果液体浸润固体,附着层里的推斥作用将接触面向上扩大而使液体在接近器壁处向上弯曲,液面呈向下凹的形状,如图2乙所示. 4.毛细现象的解释 将一只玻璃制成的毛细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将另一只玻璃制成的毛细管插入水银中,毛细管内的水银面比容器里的水银面低.这是为什么? 因为水跟玻璃是浸润的.研究水与管壁接触的附着层,那里的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推斥的作用,使得附着层内的液体沿管壁上升,造成液面弯曲,如图3甲所示.管内液面弯曲,使得表面层面积变大.表面层的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要使表面积收缩,

固体,液体(教案)

固体、液体 【知识点一】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微观解释 1.液体的结构更接近于固体,具有一定体积,其有难压缩、易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等特点. 2.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它是由表面层内分子之间的引力产生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3.浸润、不浸润现象和液体、固体都有关系,与附着层的分子分布有关.

4.毛细现象是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液体浸润毛细管管壁,则附着层有扩张的趋势,毛细管中液面上升,反之,下降.【知识点三】饱和汽压与湿度 1.液体与饱和汽的平衡是动态平衡. 2.饱和汽压与温度、液体种类有关,而与体积无关. 3.绝对湿度就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而相对湿度就是绝对湿度跟同温度水的饱和汽压的百分比.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知识点四】物态变化中的能量问题 1.物态变化中的能量分析与计算 物体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晶体熔化为同温度的液体、液体汽化为同温度的气体需要吸收能量,用来增加分子势能;反之,凝固、液化需要放出能量,分子势能减小. 2.物态不变时的能量分析与计算 物体在存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从外界获得能量,物体内能增大,对于固体、液体而言,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都增加,主要是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势能的增加一般不计,表现为温度升高;对于气体,分子势能的变化一般不计,从外界获得的能量全部用来增加分子的动能,表现为温度升高.物体温度变化时吸热或放热为Q=cmΔt,c为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例题1】(多选)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非晶体 B.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同性的一定不是晶体 C.晶体熔化有固定的熔点,晶体熔化时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D.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克服分子力做功,晶体内能增加 【解析】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对物理性质表现出各向同性,所以A、B选项错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吸收热量克服分子力做功,所以分子平均动能不变而内能增加,C、D选项正确. 【答案】CD 【例题2】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属于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解析】首先要分清晶体与非晶体的图象,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凝固温度,而非晶体则没有,A、D是非晶体的图象,故错误;其次分清是熔化还是凝固的图象,熔化是固体变成液体,达到熔点前是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在升高,而凝固则恰好相反,故C对,B错.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表面张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三、教具 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

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则排列的。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有很多区别于固体和气体的性质,今天只研究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的性质和液体与固体的接触层的一些性质。 (二)新课教学过程 1.液体的表面现象 (1)演示实验:长方形玻璃缸内,润滑机油在水和酒精混合液内,呈圆球形悬浮。 我们知道相同体积的各种形状中,只有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润滑油在混合液内呈球形,说明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演示实验:用肥皂水做实验来证明液面有收缩趋势。 ①把一根棉线拴在铁丝上(棉线不要拉紧),铁丝环在肥皂水里浸过后,环上出现肥皂水的薄膜,用热针刺破铁丝环上、棉线两侧肥皂水薄膜的任意一部分,造成棉线被另一侧薄膜拉成弧形,棉线被拉紧。 ②把一个棉线圈拴在铁丝环上,让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如果用热针刺破棉线圈内的那部分薄膜,外边的薄膜会把棉线拉紧呈圆形。 以上实验说明液体表面好像紧张的橡皮膜一样,具有收缩的趋势。 (2)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微观解释 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形成一薄层,叫表面层。由于表面层上方是气体,所以表面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周围分子作用力小于液体内部分子,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一些,这样表面层分子间引力比液体内部更大一些。在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处于平衡状态,而表面层内由于分子引力较大,因此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 (3)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 液体表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叫表面张力。如同一根弹簧被拉伸后,其中的一圈与另一圈之间有收缩作用一样。 说明表面张力的方向垂直液面分界线,又与液面相切。 表面张力系数是液体表面上单位长度分界线上的表面张力。同一种液体温度升高,表面张力系数减小。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不同,如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较大,而水又比酒精的表面张力系数大。

实验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

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 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应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进行表格设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密度的公式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如何测定物质的密度. 根据测量出的质量、体积值,运用所学知识求出物质的密度. 德育目标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应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实验时,各种仪器应按合理位置摆放,实验结束后,应整理仪器并归位放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护仪器、爱护学习环境的 教育,保证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环境美的 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 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 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 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 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 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 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 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 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 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 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分析与说明 1.关于实验原理

《固体与液体的形状》教案

《固体与液体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用比较、分类的方法,获得对固体和液体性质的进一步认识。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互助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细心观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3、养成严谨的科学观察和思维习惯,尊重事实。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实验等探究活动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三、教学难点 鼓励、引导学生解决牙膏、沙子是固体还是液体的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鸡蛋、熟鸡蛋各一个,小碗两个。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塑料袋一个(牙膏、沙子一小袋、橡皮、玻璃、螺母、乒乓球、白开水、饮料、蜂蜜、等),小铁锤、放大镜、水槽、水。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怎么区分固体与液体吗? 新课讲解: (一)集中话题 1、演示实验:“奇妙的鸡蛋”(教师把一个生的鸡蛋磕了一个小洞,蛋清流了出来,接着蛋黄也流了出来。磕开另一个熟的鸡蛋,却流不出来。)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学生观察汇报)。2、提问:三年级学过的水的性质特点及研究方法。(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有意创设的情景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充分讲出自己已有的对固体、液体的认识,把不同学生的个别认识和研究方法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的,为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固体和液体性质打下基础。 (二)探究过程 活动1: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物品,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待学生观察思考,进行分类后,指名学生汇报。 (3)(预设:学生对于牙膏,沙子发生争议。)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教师不下定论。 设计意图: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老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沙子、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产生了学习新的相关知识的迫切的愿望。 活动2:探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内讨论:针对研究的材料,准备怎么研究呢? (2)各小组交流研究内容及研究的方法。 (3)启发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4)出示:实验记录单,讲述记录要求。 (5)出示“友情提示”①认真、细致地观察物体。②对于液体物质慎重品尝。③实验完毕,整理材料。 (6)、学生小组探究,边实验边记录现象。(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 (7)、小组内汇报、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6课《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冀教版

6、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二课时 课题: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时间:年月日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观察法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3.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二、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 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 四、课前讨论会

1.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五、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 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六、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 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七、拓展 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 设计方案:先在烧杯里盛一部分水,用天平测其质量,用线绑住小石块,放入烧杯中,测其总质量,用总质量减去原烧杯加水的质量,再除以水的密度就是水的体积,也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课后反思: 7、冰、水和水蒸气 课题:冰、水和水蒸气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引导观察法 教学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官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 2、能通过实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实验记录。 4、能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吸收或散失热量是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 固体 气体 液体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小学教案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固体、液体和气体》共两课时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导入部分安排根据物质的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相继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三种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物质的三种状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二)探究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进行分类。 2、能利用感官观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5、能设计两种以 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并得出结论。 教学具准备:第一课时:课件、天平、磁铁、石头、海绵、木块、黄豆、小米、沙子、小刀、记录表、直尺、笔。 第二课时:天平、量筒、蜂蜜、酱油、水、酒精、牛奶、注射器、气球、勺、不规则石块、记录表、笔。 教学过程: 一、动手实践、导入新课。 1、师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物体,提出问题。 2、学生按照不同状态将物体分类,填写表格。 3、师生共同讨论圆圈表格中重叠部分的填法。 4、汇报填写结果。 5、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首先感受物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引导学生将自己熟悉的物品分类,使他们对物质的三种形态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自身的实践,引起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过渡到新课非常自然。 二、猜想验证: 1、猜想: (1)通过分类,我们将物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那么这三种状态的物体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讨论,拓展思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