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三 【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三 【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三 【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三 【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

(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方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方国首领只需臣服于商王,仍是其部落首领。而西周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这种变化说明西周()

A.确立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B.国家结构相对紧密

C.王室始终确定诸侯王人选 D.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答案】B

【解析】商代方国到西周分封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呈现加强的趋势,国家结构日益紧密,故选B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在夏商时期就存在,排除A项;西周实行宗法制,诸侯王人选不完全由王室确定,排除C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于秦朝实现,排除D项。2.汉武帝时,朝廷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朝廷的这种做法()

A.强化了宗法制 B.确立了对家族的认同感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朝廷力图通过借口封君侍奉宗庙不谨使其获罪或除爵,以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削弱了宗法制度,排除A项;对家族的认同感降低,排除B项;汉武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封国,但并不能说明结束了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

3.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下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

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 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

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 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

【答案】C

【解析】材料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故选C项;行书不是由篆书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A项;行书不是由甲骨文金文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B项;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排除D项。

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答案】A

【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

5.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答案】C

【解析】材料“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可知,北宋城市仅设税务所负责征税管理,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C项;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税收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汴河沿岸商业发展情况而未提及对外贸易,排除D项。6.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C.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答案】B

【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B项;军机处具有封闭性,内阁处理公开性政务,无法体现制衡,排除A项;军机处和内阁都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军机处是皇帝设置,无法体现法定,排除D项。

7.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前提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农

耕文明已无法有效应对,这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危机,故选D项;人口增长幅度高于耕地增

长幅度并不一定会导致王朝的腐败,排除A项;“革命性变化”说法欠妥,排除B项;人口

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并不必然会扩大国家的疆域,排除C项。

8.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子武庚于殷,修葺被纣杀害的比干之墓,打开监牢释放被囚的百姓,并散发府库中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这些举措说明()

A.商朝的势力被彻底消灭 B.推行分封制势在必行

C.以殷治殷方略成效显著 D.周武王具有仁德之心

【答案】D

【解析】修葺比干之墓,释放囚徒,开仓赈济等一系列举措说明在武力灭商之后,武王

以仁德之举收拢人心,故选D项;“彻底消灭”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灭商

之后武王的仁善之举,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武王的治国举措,并没有涉

及这些举措的效果如何,排除C项。

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教育由官府垄断“学在王宫”转变为出现民间私学“学在私门”,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教育层面由官府控制为贵族服务,下移为有教无类,有利于处于下层的贵族或普通的民众接受教育,容易形成在贵族之外

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故选C项;学在私门有利于培养一些新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些新兴士

阶层为争取诸侯重用,纷纷著书立说,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儒学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学派,百家争鸣是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体

现的是,教育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特权,变成了受教育者不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不能反

映出有利于各家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

10.1870年日本派员来华议时约,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彼因泰西各国业与中国立约通商,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该国向非中土属国,不奉正朔,本与朝鲜、琉球、越南臣服者不同。”这表明李鸿章()

A.重视与日本进行通商 B.受到近代外交的影响

C.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 D.固守传统的夷夏观念

【答案】B

【解析】“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这里的例即国

际惯例,可见对当时国际惯例的尊重,具有近代的思想,故选B项;“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即承认交往的合法性,但没有体现贸易的必要性,排除A项;独立自主的外交在近代不存在,排除C项;“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说明此次交往的根据是当时的国际惯例,不属于传统的夷夏观,排除D项。

11.下表为《中国近代某时期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两白银),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进口出口

1885 88200018 65005711

1895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 471503943 377338166

A.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B.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

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进出口数据逐年增加,是由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

市场,即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项;材料中数据变化是清政府贸易逆差的表现,贸易逆差并非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是表中内容的直观体现而非变化原因,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变化是进出口增加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12.伯里克利在其妻因渎神罪而受到审判时,曾含泪替她向陪审员求情才得以免罪。他自己也因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指挥军队不力和擅自动用公款而被罚款和免职。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弊端初现 B.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宗教地位日渐衰微 D.构建“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B

【解析】无论是伯利克里之妻,还是伯利克里本人,都曾受到审批,说明不论权势地位

高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选B项;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并不是伯利克里时期才开始出现,在此之前已经存在,排除A项;“因渎神罪而受到审判”恰恰说明当时宗教地位极高,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很大,排除C项;三权分立是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政治机制,古希腊时期还没有这种权力制衡思想,排除D项。

13.在中世纪封建割据和教会的影响下,国家并无主权而言。而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首先提出了王权高于教权、政教分离、民族统一等主张。这些主张源于()

A.主权国家的形成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底层民众的呼声 D.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强有力的国家作为后盾,要求统一国内市场,文艺复

兴思想家的主张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选B项;文艺复兴时期西欧主权国家仍在形成之中,排除A项;文艺复兴主要集中于上层知识分子群体,排除C项;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钱乘旦指出:英国历史上有两种主要倾向: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它们来自同一传统,并且前者承认有限变革的必要性,后者又具有眷恋传统的心理,因此双方能在一定范围内彼此渗透、互相转换,这样也就开通了英国式的发展道路——渐进改革之路,从而使英国历史发展很少大起大落,较少曲折反复。这表明英国式的发展道路()

A.体现了两党的政治智慧 B.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避免了暴力革命的发生 D.指明了启蒙运动的方向

【答案】B

【解析】英国在光荣革命后之所以形成渐进式的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保守主义影响,据材料可知保守主义传统在英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长期存在,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保守主义思想对英国形成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影响,并未体现两党的作用,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一度发生暴力流血,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排除C项;受保守主义思想影响的英国渐进式改革道路与启蒙运动的方向无关,排除D项。

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A.殖民掠夺残酷无情 B.先进思想观念传入美洲

C.世界走向整体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向外扩张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走向整体发展,与材料中“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的交流相符,故选C项;材料“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有利于美洲,不等于殖民掠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先进思想观念,也与新航路开辟时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制度扩张,也与新航路开辟时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16.1848年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影响下,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工人革命运动()

A.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程 B.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C.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D.推动了巴黎公社的爆发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为了减少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资本主义国家被迫政治改革,给工人一定的政治权利,故体现出工人的武装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给予工人一定的民主权利,不能体现出工人阶级用和平的方式取得国家政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给予工人一定政治民主权利,没有涉及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C项;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双重作用下爆发的,而材料体现的是,由于工人武装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被迫给予工人一定的民主权利,没有体现出具体哪一个国家,故与巴黎公社的爆发无关,排除D项。

17.15世纪以后,西欧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的黄金,由于中国和日本的金银比价不同,再用中国黄金到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从中赚取差价,所获高额利润就地购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欧洲和美洲。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暴涨

B.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形成

C.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增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欧、美洲、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金银和商品交换,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出现,故有材料所述现象,故B正确;价格革命属于欧洲地区,与世界其它地区没有直

接联系,故A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而不是逐渐成熟,故D错误。故选B。

18.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批判神权统治

B.构建民权政府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19.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牛顿和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有着相似的贡献,这就是()

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D.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

【答案】D

【解析】牛顿力学体系和爱因斯坦相对论采用数学方法揭示物体之间的关系,描述物体运动。故答案为D项。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是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排除A项;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是伽利略的贡献,排除B项;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贡献,排除C项。

2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议会改革,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数量

【答案】D

【解析】由“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

的状态”可以推断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议会选举规则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而导致的,根据所学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史实,可知D符合题意;ABC都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史实,故不符合题干所述的时间,排除ABC。

21.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1815年《谷物法》正式颁布。而到

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

A.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D.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

【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谷物法》是国家对经济的一种干预,从1815年《谷物法》正式颁布,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可以体现出自

由贸易的发展,结合时间来判断,这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由主义;B选项与材料内容相反;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

22.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B.抑制农村土地兼并

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 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状况,出卖劳动力的农户比使用雇佣劳动户比例大,说明使多余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不是斯大林模式积累工业建设资金的问题,故A项错误;出卖劳动力的

农户比使用雇佣劳动户比例大,也不能抑制农村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实行集体所有,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

23.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

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

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的信息说明胡佛政府也曾对经济进行干预,这给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故B项正确。材料并非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有主要责任,故C项错误;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的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24.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当今时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欧洲关税同盟,故B项错误;当今时代,南北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C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都不符合,排除;当今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5.自古至今,各国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美国是一个宪政民主共和国,以宪法为最高准则,实行三权分立。其中国会拥有立法的权力,但它无权执法;以总统为首的政府机关负责行政,拥有执法的实权,但它既不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也不能凭借主观想法任意诠释法律;法律和宪法的解释权在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负责。

材料三法国的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唐代宰相实行委员制有何历史意义?(9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和中国唐朝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上有何相似之处。其根本目的又有何不同?(9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的权力有何不同。(7分)【答案】(1)理解: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意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

(2)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分权原则;不同: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唐朝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专制。

(3)法国总统有创议法律之权,而美国总统无此权限;法国总统的行政权受到内阁的限制,而美国总统拥有完全的行政权;法国总统向议会负责,而美国总统向选民负责。

【解析】依据汉代和唐代中枢机构变化回答;第二小问从分权目的是加强皇权回答。第一小问相同点从分权回答;第二小问从民主政治和专制角度回答。结合所学从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从法律创制、行政权和选举方式不同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2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

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

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

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2分)

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涵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8分)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2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挽救民族危机、近代化、立宪民主的

现代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新中国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与近代化进程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可提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新中国在演进》和理想小说《新中国》中可提取近代化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岂亲政,志在平北齐,定江南,统一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扩充兵力。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要求只能以天子一人作为专心奉事对象。为了对北齐用兵,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幕兵范围,将征兵对象推及到所有均田农民,且“改军士为侍官”,“侍官”犹皇帝侍卫,明确了府兵的“禁旅”“宿卫”性质,改变了原先府兵将领

“自相督率”的现象,当兵之民既有“侍官”的荣誉,又逃避了国家赋役,出现了均田农民踊跃当兵的局面。武帝大力整顿府兵军纪,用法严整,又经常体察军情,慰勉将帅,笼络军心。周武帝在释免奴碑、杂户的同时,为避免激化统治集团矛盾,又把部分奴碑赏赐给有功的将领和勋贵。建德二年(573年)武帝集群臣、沙门、道士,“辩释三教先后”,结果得出“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的结论,建德三年五月,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

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建德六年平北齐,武帝又令断齐境佛法。

——摘编自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9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1)内容: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府兵制,扩大府兵范围,提高府兵社会地位;抑制佛教;释免奴婢。

背景:宗室诸王与将领权大,削弱中央集权;分裂割据,战争频繁;佛教与政府争夺经济利益;诛杀权臣,掌握实权;周武帝雄心壮志(灭北齐,统一南北)。

(2)增强了北周的实力,为灭北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抑制佛教、释免奴婢,补充了农业劳动力;增加了政府赋税,促进了经济发展;为隋唐时期兵制改革奠定基础;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为之后的政权更替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北周武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难度一般。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要求只能以天子一人作为专心奉事对象。”可以得出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对北齐用兵,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募兵范围,将征兵对象推及到所有均田农民……当兵之民既有‘侍官’的荣誉,又逃避了国家赋役,出现了均田农民踊跃当兵的局面。”可以得出改革府兵制,扩大府兵范围,提高府兵社会地位;从材料“周武帝在释免奴碑、杂户的同时……”可以得出释免奴婢;从材料“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建德六年平北齐,武帝又令断齐境佛法。”可以得出抑制佛教。对于周武帝改革的背景,从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岂亲政,志在平北齐,定江南,统一全国”可以知道周武帝雄心壮志,灭北齐,统一南北;从材料“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可以得出宗室诸王与将领权大,削弱中央集权;从材料“改变了原先府兵将领‘自相督率’的现象”可以得出分裂割据,战争频繁;从材料“武帝……并令还民”可以得出佛教与政府争夺经济利益;结合所学可知诛杀权臣,掌握实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可以按照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回答。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意签订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

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

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材料二我确信,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诸战争,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

的东西。我相信,我们能。不管您对布拉格政府的意图是多么不信任,您不应该怀疑英国与

法国政府的能力,各项允诺完全地、公正地立即付诸实现。如您所知,我已公开宣布,我们

保证各项允诺将这样付诸实现。

——节选自英国首相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938年9月28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认为希特勒“不用等待就会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英法两国的相同做法体现了什么政策?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8分)

【答案】(1)原因:德国对外扩张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意图:确保自身安全;加强

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后果: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2)“东西”:苏台德区。政策:绥靖政策。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

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

法国”和二战爆发前的史实可以推断出当时意大利和德国对外扩张都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

并威胁到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所以法国要想办法解除自身的威胁。意图:首先要考虑法国要

确保自身安全;其次要考虑法国是想加强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后果:注意审题,问的

是“直接后果”,所以由材料一中的“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直接结果是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2)“东西”:根据材料二材料的出处可以知道这是在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英国对希特勒德国的承诺,由于慕尼黑协定就是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把其苏

台德区割让给了德国,所以这里的“东西”就是指苏台德区。政策:材料一是法国对意大利的妥协、材料二是英法对德国的妥协,目的都是为了换取自己暂时的安全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所以属于绥靖政策。影响:可从法西斯国家、弱小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等角度思考绥靖政策的影响。即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新文化运动肇于《青年》杂志,但掀起洪波却始于蔡元培将陈独秀和《新青年》引进北大。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介入论战,却顶住压力保护陈独秀。

1920年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短文《洪水与猛兽》,耐人寻味地将新文化运

动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

国就立刻太平了”。五四后,蔡元培接连发表《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

西文化结合》等系列文章,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持分析态度,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元培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后蔡元培先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9分)【答案】(1)举措:引进并保护陈独秀;引进《新青年》;提出“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

(2)态度:蔡元培先生对激进派进行“疏导”,体现了他“宽容”和“劝诫”的文化胸怀;蔡元培撰文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体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弊端的清醒认识,具有时代进步性。

【解析】(1)从材料“将陈独秀和《新青年》引进北大”“顶住压力保护陈独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来帮同疏导洪水”“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持分析态度,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相关文档